下法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应用体会.doc_第1页
下法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应用体会.doc_第2页
下法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应用体会.doc_第3页
下法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应用体会.doc_第4页
下法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应用体会.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下法在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的应用体会【关键词】 下法;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中医药疗法19992002年,笔者采用下法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44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 44例患者中,男33例,女11例;年龄1172岁,平均38岁;少尿时间最长6 d,最短1 d,平均2 d。其中妊娠8个月1例,并发高血容量综合征、急性肺水肿2例,腔道出血2例,麻痹性肠梗阻1例,、期重叠3例,高脂血症5例。44例中血尿素氮全都升高。2 治疗方法 药用生大黄30100 g,番泻叶2050 g。服法:热开水泡服。剂量视病情、年龄、体质差异而定。日泡服次数以首日大便量2 500 mL左右,次日大便量2 000 mL,第3日大便量1 200 mL来决定。疗程13 d。泻下同时用自拟增液排毒汤,日煎服2次。药物组成:麦冬、天冬、玄参、车前子、板蓝根各12 g,生地黄、泽泻、丹参各15 g,紫苏叶10 g。若热毒炽盛,加石膏、知母等清热滋阴之品;若热毒陷于心包可酌情选服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以清热解毒、开窍止痉;若元气大伤,真阴耗损,可加人参、阿胶等大补元气、滋阴养血之品。3 结果 44例患者持续用下法3 d者4例,用2 d者24例,用1 d者16例。结果:血中尿素氮降至正常28例,下降10例,总有效率86%;血钾降至正常4例,有效率80%;高血容量综合征、急性肺水肿均得到纠正,肠梗阻得以缓解。除死亡2例,恶化自动出院1例,余痊愈出院。4 典型病例 患者,男,36岁。因畏寒发热,头痛腰痛6 d伴少尿2 d,于1999年11月24日入院。入院前24 h尿量300 mL,今见恶心欲吐,腰痛较剧,大便褐色量少。体查:T 38 ,BP 98/75 mm Hg,酒醉面容,球结膜充血水肿,咽腭部、两腋可见散在性出血点,心肺(),肾区叩击痛明显,舌红,苔黄厚干燥,脉沉有力。血常规:血红蛋白10.8 g/L,白细胞14109/L,血小板8.0109/L,中性0.8,淋巴0.1,异性淋巴细胞0.1,血尿素氮19.8 mmol/L,肌酐410 mmo1/L,血钾6.8 mmoI/L。尿常规;尿蛋白(),细胞(),颗粒管型03,出血热抗体1320(阳性)。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重型)。西医给予护肾、止血、利尿、疏通微循环等对症处理,观察12 h,尿量仅170 mL,血尿素氮升至24 mmol/L,肌酐850 mmol/L,血压增至110/90 mm Hg,呃逆频繁,大便未解。中医辨证属热结中焦、瘀血内阻,治宜清热去瘀,急下存阴。予生大黄60 g、番泻叶40 g热开水泡服,日4次;同时以增液排毒汤加陈皮10 g、法半夏6 g,日煎服2次。药后共排黑褐色大便7次,计量约2 600 mL,尿量405 mL。次日用生大黄40 g、番泻叶30 g,日泡服3次,排淡褐色大便4次,计量约1 620 mL,尿量1 470 mL。第3日增液排毒汤加太子参20 g、生大黄(后下)20 g,日服2次,排淡黄色大便2次,计量700 mL,尿量增至3 000 mL。复查血尿素氮为6.4 mmo1/L,肌酐145 mmol/L,血压98/75 mm Hg,病情大减,缓进入多尿期。继用六味地黄汤合生脉饮4剂,调理脾胃,于12月18日痊愈出院。5 讨论 流行性出血热属中医“瘟疫”范畴,来势凶猛,传变迅速,预后险恶。初起邪毒在气分,诊治稍之失颇,即顺传入里或逆传血分,迫血妄行,外发为疹,内溢为瘀,极易与胃肠秽浊之气搏结成实,而致气机闭塞,瘀血内阻,甚则热毒陷于心包或真阴耗尽。因此,当务之要是急下存阴,泄热排毒,即是“救得一分津液,留得一分生机”。用大剂量大黄能“下瘀血,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亦和五脏”。番泻叶助大黄荡涤之能,而增液排毒汤既生津利尿,又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两者合用可抑制肾小管萎缩和纤维组织增生,促进废用肾单位逆转1,合自拟增液排毒汤,使邪毒随便而泄,瘀阻得解,气机得畅,病情随之而解。 现代医学认为,流行性出血热是全身性、广泛性血小管损害,尤以肾实质损害为重。少尿期用药物强迫“利尿”有时反而加重肾的损害2。中医下法与西药(甘露醇、硫酸镁)导泻均可减少高血容量综合征,防止肺水肿、脑水肿,降低血钾3。中医下法还能调节胃肠功能,促进消化道废物及毒素排泄,促进和改善局部微循环,帮助炎症吸收,并能调整肠壁毛细血管通透性,调整水电解质平衡4。但在使用下法时,宜酌情追补液量,防止下之过头或不足;腔道严重出血者慎用,以免加重出血。 吴有可有“瘟病下不厌早”之说,故治疗本病下法宜早不宜晚,早则能缩短病程,防热毒蔓延,为恐攻伐太过,损伤脾胃,后期应兼顾脾胃。根据治未病原则,抓住本病发热期的辨证施治,阻断病势发展,勿使其逆转。【参考文献】 1 张翔华,张学海.中西医结合治疗尿毒症52例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4647.2 黄孟权,万筱明.从救治流行性出血热成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