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申报材料.doc_第1页
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申报材料.doc_第2页
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申报材料.doc_第3页
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申报材料.doc_第4页
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申报材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育部财政部重点支持建设专业”申报材料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Taizhou Teachers College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二一一年十月目 录第一部分 专业建设基础2一、行业背景分析2二、专业定位4三、专业现状及特点41体制机制基本建立52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63校企合作办学不断深入64教学改革稳步推进75生产性实训条件逐步改善76师资队伍显著增强87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98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99问题与思考9第二部分 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11一、专业发展目标111总体目标112具体目标12二、人才培养目标131总体目标132具体目标13第三部分 专业建设内容15一、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151建立“校、企、政”合作新模式,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152确立“以企业为主导” 的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双对接”153校企共同完善合作制度,加强质量监控16二、不断完善“一体两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171现有人才培养模式172改善人才培养模式173精心组织,认真实施18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211构建以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212建设优质核心课程22四、建设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281培养高层次专业带头人292聘请校外专业带头人293培养骨干教师294提升教师“双师”素质305聘请行业企业兼职教师30五、改善实训条件,注重内涵建设301改善校内生产性实训条件302构建校内“五职三型”实训室313扩大校外顶岗实习实训基地建设314加强校内外实训内涵建设32六、引入第三方评价,构建教学质量保障与评价体系321实施第三方评价322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建设33七、提升专业服务能力341全方位开展员工培训342大力开展技术服务343注重高中职衔接34八、专业群建设351专业群师资队伍建设362专业群课程建设36第四部分 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38一、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夯实专业建设基础38二、着力加强核心课程教学团队建设391培养核心课程负责人392. 培养核心课程骨干教师393. 建立教学团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40三、不断完善实验实训室建设,提供专业建设保障。40四、大力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充实专业建设内涵41五、建立健全质量监控体系41六、保障措施421组织保障422人员保障433制度保障444资金保障455政策保障456质量控制46第五部分 建设进度及预期绩效指标47一、总体建设目标47二、具体建设目标471体制机制创新472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课程体系建设483教学团队建设494实习实训条件及内涵建设515专业服务能力建设536构建第三方评价体系547专业群建设54第六部分 建设经费预算及年度执行计划55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设方案项目组组长:张中国,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博士、专业带头人陈建国,泰州中航船舶重工有限公司,高工、总经理 项目组主要成员:王 彬,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院长李元贵,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总支书记赵振江,机电工程学院,教授张学茂,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副院长陈茂国,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副院长沈春龙,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博士许 胜,机电工程学院,博士徐晓栋,机电工程学院,讲师、教研室主任朱 泉,机电工程学院,讲师龚玉玲,机电工程学院,讲师周蓉蓉,机电工程学院,副教授、教科办主任沈南松,靖江市工信委、中小企业局,高工、主任、局长朱炳康,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高工、副董事长杨屹峰,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高工、董事长曹先锋,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高工、副总经理顾文捷,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工程师、技术主管顾 群,泰州中航船舶重工有限公司,工程师、技术主管柳红兵,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工程师、生产部部长第一部分 专业建设基础一、行业背景分析造船业是我国重要的出口产业,也是我国重要的国防科技产业,该产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我国的钢铁、电子、通讯、机械、建筑建材等多个产业的发展。船舶工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06年2015年)中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中国将重点建设环渤海湾、长江口、珠江口区域三个现代化大型造船基地。这是国家首次制定的船舶工业发展规划,吹响了向造船大国、造船强国进军的号角。2010年全国造船完工量、新承接船舶订单量、手持船舶订单量三大指标均超越韩国,成为世界造船第一大国。 2010年1-12月,全国造船完工量6560万载重吨,同比增长54.6%,其中海船为2078万修正总吨;新承接船舶订单量7523万载重吨,是去年同期新接订单量的2.9倍,其中海船为2290万修正总吨;截至2010年12月底,手持船舶订单量19590万载重吨,比2009年底手持订单上升4.1%,其中海船为5695万修正总吨,出口船舶占总量的84.6%。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和集装箱吞吐量已经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水产品的总产量已经近20年位居世界首位。从2010年起,我国不仅是航运大国、海洋大国,更跃居为世界第一造船大国。为及时把握船舶产业发展趋势,积极引导船舶及配套产业科学发展,泰州市发改委重点对作为泰州四大支柱产业之一的造船业进行了调查。2010年,泰州船舶工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造船完工量达到1020万载重吨,再创历史新高,已经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民营造船基地,成为国家船舶出口基地,首次超过老牌造船基地大连,成为仅次于上海的全国第二大造船基地。在泰州,以中国第三大造船企业新世纪为龙头,新时代、新扬子、东方重工、口岸船舶、三福造船等一批大型造船企业发展迅猛,造船总量占全国的1/10。安泰动力、格菱锅炉、亚星锚链等一大批配套企业的蓬勃发展,年销售近千亿元,形成了较完备的船舶配套体系,有力地支撑了船舶产业的良性发展。2011年第一季度最新数据显示,船舶工业保持平稳的发展势态,三大指标平稳增长,船舶经济效益稳步攀升。但在步入“十二五”开局之年,泰州船舶业的发展却遭遇一定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船企手持订单量增大,人才需求十分紧迫,呈供不应求之势;(2)船舶人才相对集中于高等院校和大型国企,引进困难重重;(3)大力度整合资源、合适人才紧缺无变。根据泰州市人社局关于泰州市2010年度人才需求专业目录,船舶行业人才的紧缺程度和需求量很高,见表1所示。表1 泰州市2010年度人才需求专业目录摘录泰州市2010年度人才需求专业目录行业分类各专业预计需求量供需情况相关条件小计研究生本科专科紧缺程度需求量大小船舶43024814162838船舶制造/船舶舾装/船舶设计等相关专业,能熟练使用CAD,TRIBON等船舶设计制造软件,熟悉船舶设计制造流程,熟悉加工图纸。能熟练操作数控加工中心机床等设备。根据市场调研以及与船舶行业管理和技术人员的交流得知,企业对大专层次的船舶专业一线技能型人才的要求如表2。表2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岗位工作内容调研分析表岗位(适合高职毕业生)主要工作内容 岗位能力要求技能/知识素养A.船体建造员船体建造识图能力;船体结构知识; 熟悉船舶建造工艺流程、船舶分段装焊等工艺;根据生产计划协调各部门生产进度职业道德:爱岗敬业语言:英语日常交流;专业英语;基本的文字及沟通能力;计算机基础应用:计算机的基本操作;一般办公软件的应用;专业基本软件的应用;人际沟通:团结协作精神;诚信;主动性;良好的协调沟通能力个人素养:能吃苦;积极进取;5S日常行为规范;个人潜力:身心健康;专业兴趣;持续学习能力日常生产质量管理船体建造的数据统计及处理;日常计量器具的管理B.船体放样员绘制船体放样图制图知识;机械基础知识;船舶结构;船舶放样规范;熟练应用软件(AutoCAD)及船舶专用放样软件根据套料数据,进厂的生产准备工作图纸识读能力;熟悉船舶生产流程;熟悉船舶生产管理;C.焊接工艺员船体分段焊接工艺的设绘及编制工作熟悉船舶结构;船舶生产加工工艺;熟悉船舶焊接工艺、生产流程;熟悉焊接设备的主要性能;D.船体检验员船体检验工作船体结构知识;船舶专业英语;船舶检验规范; 图纸识读能力;熟悉船舶建造工艺流程、船舶分段装焊等工艺的检验标准;日常生产质量管理质量检测数据的分析及处理;日常计量器具的管理二、专业定位基于本地区船舶行业对人才需求的分析,我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发展定位是: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掌握船舶结构与制图、船舶放样、船舶焊接、船舶检验、船舶生产设计与制造技术、船舶生产管理、现代造船技术等方面的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制图、实验、工艺文件编制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面向泰州市和江苏省船舶行业,重点围绕我校“产、学、研”实训基地和船舶产业群,培养船舶制造、船舶焊接、船舶检验等方面生产一线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三、专业现状及特点基于泰州市重点支柱产业之一的造船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量的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我校于2006年开设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是泰州地区第一家开设船舶专业的高校。专业创办之初,我校紧紧依托本地区大中型船舶企业,针对相关企业对人才的岗位需求,本着高起点、高质量每年招收2个班编制,每班25-30人的规模,为地方经济社会培养船舶专业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宗旨,着力打造我校新颖的特色专业和重点专业。船舶专业现有在校生300多人,其中全日制在校生160人,本、专科函授学生200多人。专业创办五年多来,得到泰州市政府和学校的大力支持,目前已为船舶行业输送了三批160多名全日制优秀毕业生,绝大多数学生均在有关船厂从事专业对口的岗位,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部分毕业生已经得到单位的重用。1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在办学体制方面,积极探索泰州市地方政府与船舶行业企业与我校合作办学、联合育人、共谋就业、共同发展之路,建立起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合作机制,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了办学活力,提高了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在机构设置方面,为突出高职教育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理念和人才培养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学校对原有的系部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将原数理科学系的船舶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及原信息科学系的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进行整合。新成立机电工程学院,建立起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以机电一体化技术等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为泰州重点支柱产业船舶业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在教育模式方面,一切以学生为本。学院推出了弹性学制的管理体制,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充分兼顾不同学生的个体发展。配合“半工半读,工学交替”的教育模式,体现了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从学生的发展考虑的思想。在办学模式方面,注重办学体制的创新,探索“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坚持“以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结合船舶产业发展实际,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在改革创新中的作用,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与产业的紧密对接。2人才培养模式初步形成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学校根据船舶行业的特点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在原有的“2+1”的人才教育模式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并形成了毕业证书和专业技能证书相结合的“双证书”人才培养机制。积极推进“一体两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基础专业知识的同时,增强了实践动手操作能力和经验。通过理论来促进实际工作,通过工作来促进专业知识的掌握。较好地解决了高职院校存在的学生“厌学”或者说学习动力不足、毕业生职业岗位能力差等问题,符合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3校企合作办学不断深入为了保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有效实施,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学校与企业进行了全面的合作,经过对“校企联姻、产学合作”办学模式的不断探索,形成了以下两种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1)建立稳定实训基地学校在专业创建之初就坚定不移地与相关企业合作办学,创办学生实习基地。经过多年努力,学校与泰州中航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和扬州科进船业有限公司等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建立了多个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其中泰州中航船舶重工有限公司, 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是高港区政府和我校共建项目,是培养泰州地区船舶一线人才的教育实习实训基地。(2)积极推行订单培养随着专业的发展,学校与多个企业实行了“订单式”培养,截止到目前为止,学校已经为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等公司订单培养了40余名优秀毕业生。(3)大力开展社会服务本着校企合作,双方共赢的原则,学院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社会服务。通过为企业开展员工技能培训、综合素质训练、专业理论辅导、学历提升教育等形式,较好地解决了企业员工技能、素质影响企业快速发展的矛盾,得到了企业的高度认同,锻炼了教师的社会服务能力,为深化校企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4教学改革稳步推进在课程教学方面,学校积极探索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打破传统学科体系,大力整合专业课程,致力于专业知识结构与岗位能力的一致、课程内容与工作任务的一致。在教学内容上,根据行业、企业技术标准开发专业课程,不断进行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推行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整合、建立起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职业岗位技能、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课程体系。5生产性实训条件逐步改善目前,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生产性实训室主要有:船舶综合实训室、船舶焊接实训室、船舶CAD/CAM实训室、船体放样实训室、船体结构制作实训室、船体装配实训室、船舶电工实训室等,初步形成了校内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的生产性实训环境。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先后在泰州中航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和扬州科进船业有限公司等企业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构建了资源共享、人才互动、工学交替的校企合作机制。6师资队伍显著增强我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拥有一支爱岗敬业、素质优良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8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4人,助讲1人。专任教师中“双师”素质教师比例达100%,其中有硕士学位的4人。此外,还有外聘兼职教师7人,均为船舶企业技术骨干。为实现高质量教学高质量就业高质量招生的良性循环。学校采用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互派互聘”的师资队伍建设机制,通过企业交流、在职培训、下企业锻炼、与船舶类科研院所和船舶类企业合作开展技术推广与服务等途径,不断提升专业带头人与专业骨干教师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设计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技术推广与服务能力,提高学院专业教师的双师素质。表3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师队伍一览表序号姓名性别年龄学历/学位职称1张中国男47博士教授2赵振江男46本科/学士教授3王彬男48本科/学士副教授4杨屹峰男45硕士研究生高级经济师5曹先锋男42硕士研究生系统分析师6杨效之男61本科/学士副教授7徐晓栋男31硕士研究生讲师8朱 泉男30硕士研究生助讲9龚玉玲女33硕士研究生讲师10俞冬平男33硕士在读讲师11刘 锋男34硕士研究生讲师12顾文捷女43本科/学士工程师13刘巺球男49硕士研究生高工14顾群男38本科/学士工程师15柳红兵男31硕士研究生工程师7社会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学院在注重本校学生教学的同时,还积极参与地方企业员工的学历提升教育,为当地船舶企业进行相关的职业技能、专业知识培训。如与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签订了“订单式培训”委培协议,内容涵盖领导力与团队建设、感恩敬业、企业管理、生产管理、仓储管理、财务管理、成本核算、设备维护、礼仪接待等多个方面。聘请院内外专家或教师上门开展二十多场次讲座,累计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受到公司领导和广大员工的广泛赞誉。同时,学院还定期安排相关专业老师到企业去进行培训指导,帮助企业解决相关的技术难题,在服务地方经济的同时也加强了自身能力的锻炼。8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认可学生在校期间,学院在注重学生知识学习的同时还不断激发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如我院学生在2011“苏大”杯第四届江苏省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分别荣获一等奖和三等奖;在2011“瑞萨”杯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江苏赛区荣获二等奖。学院注重毕业生的继续教育,与江苏科技大学合作开办船舶专业等本科函授,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提供平台。截止到目前为止,船舶专业累计为社会培养了300余名优秀毕业生,其中全日制学生160多名,这些毕业生在企业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其中很多学生已经成为相关企业的技术骨干,参与到企业的核心技术或管理中,为企业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受到企业的一致好评。9问题与思考作为一个实践性强、与地方支柱型产业密切相关但办学时间不长的专业,如何能够更好地培养出适应社会和企业需要的综合性应用人才,还需要经历一个长期不断发展、不断总结、不断创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值得我们去思考,其最为关键的在于:(1)对于产业支撑型的专业建设,如何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和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进行校企合作仍然值得探讨。(2)对于产业支撑型的专业建设,如何建立起以学校为核心,教育行政部门引导,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和信息反馈机制,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更好地满足产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是一个亟需解决的课题。第二部分 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目标一、专业发展目标1总体目标通过2 年的专业建设,进一步创新体制与机制,本着“合作共赢”和“以服务促发展”的宗旨,深化校企合作,充分发挥学院新引进的相关专业的4名高层次人才的引领作用,以已有的长期合作船企为依托,创建船舶研究所或专家(博士)工作室,积极为企业开展员工素质培训、技能训练、学历教育、技术攻关和技术服务等工作,从而建立数量充足、稳定可靠的校外生产性实习实训基地和毕业生就业基地,引导企业全程参与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大力推行“一体两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实施“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积极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造传统教学模式,加强基于工作过程、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及配套的精品课程和特色教材建设;着力打造由校外专家、技术人员和校内教师组成的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教学团队;建立就业(用人)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使我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成为泰州市乃至江苏省培养船舶工程技术应用方面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摇篮,相关从业人员职业资格培训、岗位技能鉴定及继续教育的基地,力争“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建成省级重点专业,并通过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建成一个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为龙头、机电一体化、电气工程、应用电子、数控技术等为支撑的内在联系紧密、资源共享、特色鲜明、优势凸显的船舶专业群,带动学院专业发展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办学水平的持续提升和社会服务能力的不断增强。2具体目标(1)以职业行动为导向,以真实的造船生产任务为载体,紧密围绕船体建造生产现场施工技术指导的岗位能力要求,构建“一体两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及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的课程体系,以适应日后的工作需要。(2)配合课程体系建设,开发工作过程导向的精品课程体系和立体化教材。以省级精品课程建设为抓手,带动校级精品课程建设。计划在25年的时间内建成3-5门校级精品课程,其中12门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积极推进优秀校本教材建设工作,构建一个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优质服务。(3)建设师德高尚、结构合理、技术应用能力强、教学能力突出的“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突出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充分发挥新引进的高层次专业带头人的引领作用,打造以专业带头人为核心的优秀教学团队;培养骨干教师4人,建成以专业名师、专业教学骨干、行业专家为主体的“双师”素质高、结构合理的专兼职结合的教学团队。(4)校企合作共建“五职三型”实训室,加强实训条件的内涵建设,提升实训建设水平。校企共同构建融教学、职业培训、技能鉴定、技术开发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生产型、开放型、研发型的“五职三型”实训基地,完整专业实践教学系统,并应用于培训教育,提高社会综合服务能力。在原先基础上,新建1个,扩建两个“五职三型”实训室。(5)依托泰州中航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和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造船集团,进一步扩大校外实训基地,新增4个校外教学实践基地,配套建立和完善学生校内生产实训、企业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的有效机制。(6)搭建为船舶制造企业及配套企业提供人才培训和技术支持等服务平台,开展职工技能培训、员工综合素质训练等社会服务。通过校企深度合作为平台,通过纵向和横向课题(项目)等形式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技术难题。结合技术推广、技术咨询和技术服务工作的要求,不断提升技术和管理水平,提高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能力,为我市船舶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更好的技术支持,推动江苏造船业更好更快地发展。二、人才培养目标1总体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为宽广的技术基础理论和较强的技术实践能力,掌握船舶结构与制图、船舶放样、船舶焊接、船舶检验、船舶生产设计与制造技术、船舶生产管理、现代造船技术等方面的和专业知识;掌握本专业的制图、实验、工艺文件编制和计算机应用等技能。面向泰州市和江苏省船舶行业,重点围绕我校“产、学、研”实训基地和船舶产业群,培养船舶制造、船舶焊接、船舶检验等方面具有较强技术应用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2具体目标(1)专业能力熟练掌握船舶建造工艺过程、方法。熟悉现代造船技术,熟练使用计算机绘制船舶图样。熟练使用通用CAD软件和造船专用软件。能编制修造船生产计划、能组织修造船生产。能进行日常英语会话、翻译相关专业资料。熟悉船体钢料加工工艺、加工设备及使用方法,熟悉船体装配工艺过程及施工方法,能进行上述工种操作。熟练掌握船舶舾装工艺、涂装工艺。(2)方法能力能制定工作计划,提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路。具备专业知识与技术自我更新的能力,并能灵活运用于工作实际。具有全局思维与系统思维,整体思维与创新思维的能力。具备进行船舶设计、制造、生产管理和检验的能力。具有良好团队工作能力。(3)社会能力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敬业与团队精神及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宽容心,良好的心理承受力;参与意识强,有自信心,成功感。对自然、社会生活和艺术具有一定的鉴赏能力和高尚的生活情操与美的心灵。具有从事专业工作安全生产、环保、职业道德等意识,能遵守相关的法律法规。第三部分 专业建设内容在专业建设中,根据船舶行业发展需求,以培养船舶制造业优秀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为目标,以“一体两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切入点,完善校内实训条件和校外实训基地建设,以实际工作过程为导向,培养适应泰州市船舶工业园及周边船舶企业需要的一线技能的综合性人才,更好地适应船舶制造业的发展。一、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1建立“校、企、政”合作新模式,创新校企合作长效机制学校将在政府的坚强领导和大力支持下,与企业密切联系,建立“校、企、政”共创三位一体合作新模式,形成以公益目标为导向、内部激励机制完善、外部监管制度健全的运行机制,更好地贯彻落实“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的职业教育办学思想,为泰州市船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2确立“以企业为主导” 的合作机制,推进校企“双对接”将“以企业为主导” 的校企合作办学理念转化为具体行动,渗透到教学运行与管理的各个环节,邀请合作企业的技术专家组成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见表4),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实现专业教学要求与企业(行业)岗位技能要求对接;共同修订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开发和教材编写等,实行专业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对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全过程做出科学性规定,进行教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的创新,使“工”与“学”的过程有机衔接,为校企合作长期高效运行提供保障。表4 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成员一览表序号姓名性别年龄工作单位职称1张中国男47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2赵振江男46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3王彬男48泰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4杨屹峰男45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高级经济师5曹先锋男42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系统分析师6杨龙男35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工程师7顾文捷女43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工程师8刘巽球男49701所高工9顾群男38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工程师10柳红兵男31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工程师3校企共同完善合作制度,加强质量监控(1)校企共同完善合作制度,确保双赢互利从制度建设入手,校企双方共同完善校企合作协议、企业员工培训管理办法、兼职教师管理办法、校企合作就业管理与奖励暂行办法等制度,就教学管理、互派人员的考核与管理、实习实训基地共建与共享、顶岗实习安排、科研服务等问题进行友好协商,明确企业和学校的责、权、利,保证合作双方互惠互利。(2)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与评价标准引入企业参与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质量监控,建立新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和评价机制。加强教学质量监督管理的队伍建设,优化教学质量监督管理网络,完善基于“工学结合”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适应教学要求的学生管理制度,完善符合“工学结合”要求、覆盖各个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将教学质量评价与年终考核、评优评先、职称晋升挂钩,以此确保教学质量的监控与评价落到实处。二、不断完善“一体两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1现有人才培养模式近年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作为学校重点建设的专业,以泰州市的重点支柱产业(造船业)为依托,实施了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与能力为重点的教学培养模式,采用工学交替的方式(学生定期到船厂进行认识实习及生产实习),在真实任务及真实环境中锻炼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专业技能。但受办学条件和传统的培养模式的影响,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体系建设与教学改革、“双师”结构的师资队伍建设、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与省级示范性学院和行业企业的要求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工学结合深度、方式、范围也有待进一步拓展。2改善人才培养模式依托船舶行业,与泰州中航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和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深度合作,围绕船舶制造、船舶焊接、船舶检验等方面的核心技能,以船舶建造等项目任务为载体,进行“一体两翼,学做合一”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采用“2+1”的人才培养模式及“项目引导、任务驱动”的教学培养模式,确保前“2”年利用校内实训室,通过实训、阶段实习、项目制作等方式进行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综合训练,使学生具备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形成本专业基本技能,后“1”年在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前半年通过在企业各个生产岗位轮岗学习和培训,使学生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和整个工作情况,后半年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和企业需求,安排学生直接从事就业岗位工作,使学生很快能融入并适应工厂的工作,完成从学校学生到企业员工的过渡。3精心组织,认真实施广泛开展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市场调查:以泰州地区造船企业为重点,开展人才需求与岗位能力要求调研,获取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人才需求的基本资料。编制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以船舶工程技术专业优秀高端技能型应用人才培养目标为主线,以培养学生职业素质为重点,改革课程体系及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方法,重组教学资源。广泛吸纳更多船舶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共同确立人才培养定位、岗位技能标准和素质要求、培养体系,充分发挥行业、企业和学校的作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按照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创建包含“基本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综合岗位能力、职业素质能力”四个能力模块的 “螺旋式”人才培养方案。选择企业实施工学结合,进一步加强与泰州中航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和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合作,引入“生产型”实训,开展企业顶岗实习。在“产品生产型”实训中,以来自企业的真实产品为实训对象,在着重培养学生核心职业技能的同时,强化学生质量、成本和效率意识,增强学生责任感以及合作精神,为顶岗实训打好基础。教师以工程师身份参与部门生产和管理并指导学生,学生以员工身份参与生产过程,并实施岗位轮换,使实践教学环节按基础实训、专业实训、专业综合实训、产品生产型实训和顶岗实习五个步骤进行,从而实现学生从基本技能训练到综合技能训练及职业素质训练再到生产岗位的“平滑”过渡。从而实现学生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水平和沟通、合作、管理等能力的全面发展。如图1所示。教学/校企学生主要就业岗位船体建造生产过程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专业教学时段划分船舶建造船舶放样船舶焊接船舶检验 岗位基本技能培养 工程制图船体结构与制图基本职业素质养成第学段12学期学校教学为主船体CAD/CAM实训室船体生产设计船体放样与号料岗位基本技能培养 船体数字放样与手工放样船舶焊接基本职业素质提升第学段3学期学校实训为主船体放样实训室 船舶焊接实训室船舶材料预处理船体构件加工第学段4学期岗位基本技能培养船船体制造船舶总装基本职业素质提升学校教学为主船舶综合实训室船体部件装焊顶岗实习独立胜任岗位工作第学段56学期企业船体建造生产现场船体分段装焊船台总装图1 人才培养模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教学组织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承担,学校以边学边干的形式组织教学,侧重点是岗位基本技能培养和基本职业素质养成,企业以边干边学的形式组织教学,侧重点是专业技能培养和职业素质提升。四学段划分与校企共同培养,主要内容如下: 第学段(第12学期):教学场地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主要完成工程制图、船体结构与制图等岗位基本技能的培养,并将职业素质养成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船舶结构和绘制的基本知识与技能有初步认识,为以后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第学段(第3学期):教学场地学校为主企业为辅,主要完成船体手工放样与号料、船体构件加工、常规焊接与船体焊接、部件装配与分段装配等岗位基本技能的培养,并将职业素质养成贯穿教学过程,使学生对船体建造生产过程中的工作方式、工作方法、组织形式及劳动工具有一定的认识,对今后自身将从事的船体建造工作有明确的认识,为更好地增强岗位行动能力打下良好基础。第学段(第4学期):教学场地学校为主企业为辅,培养船体建造生产现场技术指导与管理能力,增强船台装配等岗位专业技能。通过对船舶舾装、造船生产设计等学习领域的教学与训练,拓展学生岗位工作能力,扩大学生未来发展空间。 第学段(第5学期第6学期)教学场地企业为主学校为辅,通过在真实环境中的教学与训练,学生以员工的角色参与生产,进行岗位适应性就业训练。通过船体建造专业技能的训练、结合个体特点全面提升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学生以企业员工的职业要求规范自身的行动,加强使命感和责任心,提升自身职业素质。顶岗实习教学安排如下:由企业进行安全生产教育、规章制度学习、员工入职训练;企业安排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作为顶岗学生的指导教师,学生在企业生产第一线船舶制造、船体焊接、船体检验等工作岗位上通过一段时间的实习,掌握岗位技能;学生经过实际工作岗位训练,能够初步解决企业生产第一线中出现的技术问题;专门安排专职教师进入企业指导学生实习,配合企业做学生的思想工作,引导学生爱岗敬业;企业定期安排技术工程师,针对不同的岗位进行专题讲座,提升学生职业能力;实习结束后,企业指导教师和专业教师对顶岗实习的学生进行测评,根据学生在实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职业素质、专业能力、协作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实现学生零距离上岗。三、优化课程体系,加强课程建设1构建以岗位任务和工作过程为基础的课程体系(1)准确把握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围绕以就业为导向、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通过对船舶行业一线技能人才需求的调查与分析,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就业的岗位主要是船舶制造、船舶焊接、船舶检验等岗位,根据各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难易程度与使用频度、完成任务应具备的岗位能力,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培养人才的岗位能力可划分为基本岗位能力、核心岗位能力、综合岗位能力、职业素质及能力。针对学生就业岗位能力构成要求,学生应具备的职业能力如图2所示。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岗位职业能力识读与绘制船体图样能力、船体加工能力焊接与工能力基本岗位能力辨识船舶种类及结构的能力船体工艺设计能力船体放样、号料、加工、装配及焊接能力、检验核心岗位能力CAD/CAM软件应用能力综合岗位能力生产设计与制造能力产品生产管理能力职业素质及能力产品质量、成本和效率控制能力图2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应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2)基于工作过程优化课程体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课程体系的安排是根据培养目标的不同,按岗位职业能力的不同要求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课程区隔为不同的组合,并针对不同的培养需求,选取不同的课程组合。根据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递进培养需要,根据工作任务难易程度与使用频度,确定螺旋上升的模块式核心能力、关键技能培训体系;结合教学资源的整合,建立船舶工程技术专业基于船舶制造与检验实施工作过程的、螺旋上升培养职业能力的模块化课程体系。课程体系与典型工作任务对应具体如图3所示。图3 课程体系与典型工作任务对应图2建设优质核心课程(1)创建精品课程邀请行业专家和企业技术能手共同参与核心课程的建设工作;按照项目驱动原则,基于船体建造生产过程,深入造船企业,严格参照船舶制造、船舶焊接、船舶检验人员所必需的知识和核心能力,分阶段分层次改革和建设课程使之达到省级及校级精品课程标准。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积极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以适应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导向,理论知识“必需、够用”,实践教学“强技、专能”为目标,整合课程资源,优化课程结构,构建以船舶工程技术岗位核心能力为中心的教学内容体系;课程内容注重吸收行业发展新技术、新工艺,紧贴造船生产实践和技术前沿,融入大量真实的工程实例、职业规范和程序,突出“为行动而学习、通过行动来学习”,让学生研究现场的实际问题,体验真实的工作情境,执行完整的操作流程,教、学、做相统一,强化学生能力培养。船舶工程技术专业确定重点建设3门“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5门“工学结合”的专业主干课程。每门课程确定课程负责人对其进行重点建设,我们计划在2-5年的时间内将;将船体结构与制图、船舶焊接、造船生产设计等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将船体结构与制图或船舶焊接建成达到省级精品课程标准。表5 重点建设工学结合课程一览表序号精品课程名称建设方式建设目标责任人完成时间建设经费(万元)学校企业1船舶焊接校企共建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张中国朱炳康201682船体结构与制图校企共建省级精品课程标准徐晓栋曹先锋201583造船生产设计校企共建校级精品课程王彬杨屹峰201324船舶舾装工程校企共建校级精品课程朱泉顾文捷201325船体放样校企共建校级精品课程刘峰柳红兵201226船舶原理校企共建校级精品课程龚玉玲顾群20132合 计24以船体结构课程学习领域为例,通过研究分段模型的建造过程,以获得相对应的岗位能力要求,从而确定课程学习领域目标,设计课堂教学方法。具体课程教学设计样本见图4所示船体结构课程按船体的结构,通过辨识船舶类型、各部分的结构等项目任务来设计课程内容,让学生通过船体分段的拆卸和组装、工厂实际的生产过程来认识;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熟练掌握船体各部分的结构。船体结构船舶类型和船体结构的形式外板和甲板板舱壁结构 船舶类型 船体结构的形式 船体外板 甲板板 平面舱壁 槽形舱壁和轻舱壁 横骨架式舷侧结构 纵骨架式舷侧结构 油船、散货船和集装箱船底结构的特点 单底结构 双层底结构 油船和散货船船底结构的特点项目任务课程内容首尾端结构船体上的其他结构甲板结构上层建筑和机舱棚结构船底结构舷侧结构 基座结构 轴隧结构 舷墙、挡浪板和护舷材 舭龙骨 首尾端的形状 加强尾端结构 船楼、上层建筑甲板室结构 机舱棚结构 横骨架式甲板结构 纵骨架式甲板结构 货舱口结构及舱口悬臂梁 油船和散货船甲板结构特点图4 船体结构课程教学重点(2)建设特色校本教材以工学结合为切入点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特点,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和技术能手参与校本教材编写,不断将企业生产实际中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反映到教材中去;课程教学案例及实训任务采用企业实际加工的零件,并将船舶的加工任务作为学生作业、教材作为学生生产性实训的任务书和工艺文件;教材采用多种立体化表现形式,充分、直观展示船舶的加工过程,提高教材的实用性、针对性和灵活性。出版一批对专业建设起重要作用的特色校本教材,并组织开展优秀参考教材(讲义)评选活动。(见表6)表6 专业优质课程教材建设一览表序号课程与教材名称建设目标责任人完成时间建设经费(万元)学校企业1船舶焊接特色校本教材张中国柳红兵2013年32船体结构与制图特色校本教材徐晓栋曹先锋2013年33造船生产设计特色校本教材王彬杨屹峰2013年24船舶建造工艺特色校本教材俞冬平顾文捷2012年25船舶检验特色校本教材王小羊曹先锋2013年36船舶舾装工程特色校本教材朱泉陈建国2013年27船体放样特色校本教材刘峰刘巺球2012年28船舶原理特色校本教材龚玉玲顾群2013年3合计20(3)构建教学资源库教学资源库建设是学校数字化资源管理平台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专业教育教学的深化和外延,建设计划见表7。表7 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建设计划资源名称建设主要内容负责人对外发布时间建设经费(万元)船舶工程技术专业教学资源专业教学标准库建设张中国2012年4专业信息库建设王 彬2012年5专业视频动画库建设陈茂国2013年12试题库、试卷库建设徐晓栋2013年4学习评价库建设龚玉玲2013年3虚拟实验库建设朱 泉2013年25教学资源库平台建设王彬2012年30合 计83专业教学标准库建设通过校企合作,认真分析船舶工程技术专业职业能力要素,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业务规格范围、素质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和课程体系。对“一体两翼,学做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总结、提炼,并汇编成文字材料,构成专业教学标准库主要内容。专业信息库建设通过与泰州中航船舶重工有限公司、江苏新世纪造船股份有限公司、泰州口岸船舶有限公司和泰州三福船舶工程有限公司的密切联系,收集国防军工造船企业、船舶科研院所的信息,建立沿海、沿江大中型造船企业的企业档案,与周边造船企业情况一起构成专业信息库,为船舶工程技术及专业群其他专业建设、改革和人才培养提供资源保障。专业视频动画库建设针对本专业教学重点难点,收录、制作与造船行业密切相关的设备操作视频、工艺流程视频、数字化放样过程、船体合拢流程等专业技术视频教材和动画教材,提升教学手段和方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学习评价库建设建立与“一体两翼,学做合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