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胞浆菌病误诊黑热病一例报告.doc_第1页
组织胞浆菌病误诊黑热病一例报告.doc_第2页
组织胞浆菌病误诊黑热病一例报告.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组织胞浆菌病误诊黑热病一例报告 作者:江超穗,蒙礼坚,李锦辉,林珍,李公恒【关键词】 组织胞浆菌病 黑热病 误诊1.病历介绍 患者,男,32岁,司机。因不明原因反复发热20多天,于2006年3月2日到百色市人民医院治疗。入院体检:T 3941,P 90次min,R 20次min,BP 10060 mmHg。病人神清,慢性病容,营养差,皮肤黏膜无黄疸、出血点及皮疹,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心脏正常,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少许湿罗音,肝脾未触及,病理反射未引出。胸部CT平扫:两肺纹理增粗,左肺下叶及上叶后段可见斑片、斑点状高密度影,右上肺前段可见结节状高密度影,右中叶可见模糊影,显示左肺及右肺中叶炎症,左侧胸膜增厚。实验室检查:WBC 1.9109/L,L 10.3109/L,M 0.1109/L,RBC 4.231012/L,Hb 125 g/L,PLT 14109/L,尿、大便常规检查、肝功能检查均正常。肥达氏反应(-),外斐反应(-)。骨髓涂片检查:骨髓增生活跃,粒细胞占58.8%,红细胞占23.2%,粒红为2.541,组织细胞比例增高,以吞噬细胞为主,可见吞噬大量利杜氏体,未见疟原虫。初步诊断为:黑热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肺炎伴右肺代偿性气肿。入院后第七天,患者病情恶化,全身衰竭,经抢救无效死亡。 2.病原体形态检查 为明确病例的诊断,对患者生前的骨髓片进行了复查。在光镜下,骨髓片中可见圆形或卵圆形,单个散在或多个聚集或大量堆积在一起的类似利什曼原虫的病原体。病原体胞浆呈淡蓝色,一端较圆,另一端稍尖,圆的一端呈深蓝紫红色,形状如半月型的核,两端之间有一空白区,但无细小杆状动基体。外观病原体很像洋葱的横切面。骨髓象尚可见组织细胞和中性粒吞噬的病原体。从涂片所见的病原体特征,此例鉴定为荚膜组织胞浆菌,而不是利杜体。3.讨论 组织胞浆菌病与黑热病临床表现颇为相似,极易误诊13。鉴别诊断可从三个方面进行:病原形态鉴别:骨髓片中组织胞浆孢子较利杜体稍大,形状多不规则,孢子一端圆,有染成紫红色的核;另一端尖,两端之间可见一空白区,无动基体。而利杜体胞质呈淡蓝色,内有一呈红色的核及紫红色细小杆状的动基体。本例病原体特征与组织胞浆菌相符。流行病学依据:我国黑热病主要流行于长江以北及西北地区,云南、广东、广西都未见有黑热病的报道,亦未见有国内传播黑热病媒介中华白蛉、中华白蛉长管亚种、吴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的记录3。本例发病前在昆明至南宁之间长途货运,否认到过甘肃、山东、河北等长江以北及西北地区,缺乏黑热病的流行病学支持依据。组织胞浆菌病,源于美洲和非洲。我国1955年广州第一次发现输入性病例,近年来云南、江苏、湖北、四川、浙江、福建、广西等地区报告有人体感染13。该菌通过呼吸道传播,感染该病菌的马、狗、猫、鼠、鸡及鸟类排出的粪便是重要传播源,患者长期出外,存在感染本菌的机会。诊断性治疗:类似病例在不能明确诊断时,使用黑热病锑剂治疗无效,应考虑感染组织胞浆菌的可能性,给予两性霉素B、伊曲康唑抗真菌类药物诊断性治疗,避免长期误诊而延误治疗。【参考文献】 1杜稀恩,温顺妮,高世成,等.播散型组织胞浆菌误诊为黑热病的原因分析J.中华医学杂志,1999,79(11):836-837.2李 霞,李 杰,冯国琴,等.12例播散型组织浆细胞菌病源学调查J.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