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单元小结课的教学策略.doc_第1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单元小结课的教学策略.doc_第2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单元小结课的教学策略.doc_第3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单元小结课的教学策略.doc_第4页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单元小结课的教学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中单元小结课的教学策略以人教版必修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例刘爱香河南省驻马店市基础教研室(463000)在新课程背景下,高三历史大都按照模块顺序进行第一轮复习,单元小结课因其能及时巩固所学内容,深化学生对问题的认识,强化学生的学习技能,一直都受到高三历史老师的重视。笔者在听课调研中,发现一些老师单元小结复习课的教学往往停留在对基础知识的简单归纳上,对问题认识的深度不够,复习效果不太理想。下面笔者以人教版必修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为例,谈谈对高三第一轮复习中单元小结课教学的一点看法,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单元小结课教学目标的确定。高三历史第一轮复习的教学重点是必修、三册内容,基于这部分内容学生在高一、二时已系统学习过、高三第一轮又进行了课时复习的学情,笔者认为单元小结课相对于之前的课时复习,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习能力方面。即在课时复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延伸、拓展、深化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技能。因此,单元小结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如下:(1)帮助学生树立高考意识,了解单元考情,明确复习目标。(2)放手让学生梳理单元线索,构建单元知识体系,宏观把握单元内容。(3)引导学生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启发学生分析单元事物的发展脉络,总结历史问题的规律性知识,升华对历史问题的认识;适时向学生渗透必要的史学理论,提高学生的史学素养。(4)适当拓展教材内容,开阔学生视野,“古今贯通,中外关连”。 (5)走进高考试题,进行高考真题演练,训练历史技能。单元小结课的教学设计。要达到以上教学目标,单元小结课应包括考纲解读和考情回顾、知识结构建立、总结提升、拓展延伸、高考演练等教学环节,让学生从知识到能力,从技能到方法都有所收获。一、考纲解读和考情回顾考纲每年的变动都不是很大,在新的考纲颁发以前,教师可先参考上年的考纲指导复习。让学生了解所学单元主要有哪些考点(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根据考纲的“考核目标与要求”并结合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对这些考点复习中如何把握(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新思潮兴起、洋务思想、维新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同时要向学生介绍单元考情。最近5年全国卷和地方卷文综历史试题本单元在高考中考查频率怎样(5年考查62次)?考查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些考点上(“中体西用”、维新思想、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等)?试题分别是以什么形式呈现的(材料型选择题、非选择题),又是从什么角度考查的(“中体西用”思想、实践和影响;维新派思想主张、特点和影响;马克思主义传播的影响等)?学生答题的误区主要有哪些(如选择题审题不严密、知识迁移不准确;非选择题史实不清、逻辑思维混乱、语言表述不科学、答题不规范等)?下一年高考可能会考哪些知识点、又可能会从哪些角度考查?对本单元如何科学备考?单元小结复习时在课堂伊始设计这一环节, 能够让学生零距离面对高考,了解本单元在高考中的地位,厘清考点及考试目标,明确考查的方向,掌握考查的重点,选择科学的复习方法,复习时真正做到成竹在胸,有的放矢。二、构建知识体系上好单元小结课,构建单元知识体系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要对单元内散碎的历史知识进行梳理,使其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强化学生对单元历史知识的整体把握。更要进一步打破单元之间、模块之间的界线,建立单元与模块内、单元与模块间相关历史知识之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让学生从更深层次上理解单元历史知识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与影响,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用发展的眼光对待历史事物,从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构建本单元知识体系可联系必修第四单元的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辛亥革命;必修第三单元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选修1第九单元戊戌变法、选修2第六单元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封建专制的斗争等内容,以使知识融会贯通。本单元知识体系如下图如示:林则徐、魏源(地主阶级抵抗派)近 代 中 国 思 想 解 放 的 潮 流 师夷长技以制夷鸦片战争 开眼看世界 曾国藩、李鸿章等(地主阶级洋务派)派)器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中体西用推动中国走向近代化洋务运动王韬、郑观应等(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派)甲午中日战争 制度君主立宪制维新思想康有为、梁启超(资产阶级维新派)戊戌变法辛亥革命陈独秀、胡适等(资产阶级激进派)新文化运动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民主与科学陈独秀、李大钊(无产阶级)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思想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建立中共三、总结提升单元知识体系的构建过程,实际上是学生系统单元知识并打通历史联系的过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可根据学情和高考要求,进一步挖掘教材中的隐性知识,透过现象看本质,把对具体历史事件的认识上升到一定的理论层面,总结出历史事件的发展规律,加深学生对单元知识的理解。课时复习中,对于近代的每次思想潮流,一般都是从产生(或发生)的背景、思想主张、特点、影响等几个方面复习,学生掌握的大都是具体的历史知识。而规律性知识总结则是升华学生思维、让学生掌握学习历史方法的重要过程,这是单元小结课的教学重点之一。1.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原因这一问题的教学,采用材料情境法进行教学效果会比较好。可出示以下材料,让学生归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原因:材料一: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受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到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和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由于清政府改变了过去严加限制的老办法,而允许民间设厂制造,遂使中国民族工商业有了初步发展的机会。从光绪二十一年到二十四的,各省商股开办的资本在万元以上的厂矿有70多个,商办厂矿的总数,在甲午战后4年间比战前增加了一半以上,尤以纺织工业发展最为迅速。商办轮船运输业的发展也很迅速,上海已成为轮船运输业的中心。大机器生产较为广泛的使用,引起了人们思想意识明显变化,人们由疑惧、反对,变为普遍接受。可见,大机器生产的优越性促使人们改变了陈旧观念,激发了人们认识西方和学习西方的热情。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材料三: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对西方挑战的反应从军事和经济领域扩大到社会和文化领域。这种扩大反映在中国人选来翻译的西方书籍的类别有了改变。在185O年到1899年这段时期中,中国人所翻译的自然科学、尤其是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在数量上超过了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例为四比一;1902年到1904年的两年中,后者却以二比一的比例超过了前者;而在1912年到1940年这一时期中,得到翻译的社会科学和古典文学方面的著作比自然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的著作多两倍。斯塔夫理阿诺斯全球通史从以上三则材料中,学生可获取有效信息,分析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产生的原因: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中国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先进的中国人不断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西方先进生产方式传入中国,促使国人改变陈旧观念,接受西方文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准备了物质条件和阶级力量。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给国人指明了探索的方向。在此基础上,教师可引导学生概括分析出这些原因的角度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三个层面,这也是分析近代历次思想解放潮流原因的方法。推而广之,用这个“渔网”也可去捕中外历史上思想解放潮流原因的“鱼。结合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实践,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思想文化和政治、经济之间的关系,最后可得出结论定时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这样,就使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完成了从个别到一般、从具体到到抽象的转变,实现思想上质的飞跃。2.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主题和方向本单元包括的思想流派较多,涉及的阶级、阶层复杂,单元小结复习时一定要让学生理清思想潮流的发展线索,从宏观层面上把握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主题和方向。这一问题可根据前面所构建的知识体系,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自己去总结和归纳。教师可首先引导学生从知识体系的“思想主张”入手,把握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方向:从林则徐到曾国藩、李鸿章,从康有为、梁启超到陈独秀、鲁迅,再到陈独秀、李大钊,这些不同的阶级或阶层,尽管他们的思想主张不同,但他们的思想具有是一致性,那就是“向西方学习”:从“师夷长技”到“中体西用”,从“君主立宪制”到“民主与科学”,再到“马克思主义”,无一不是从西方寻求救国救民的方案。这样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出结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方向向西方学习。同样,还是从知识体系入手,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不难分析出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主题“救亡图存”:无论是哪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无一不是在资本主义列强侵略中国、民族危机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产生的。这些先进的中国人,无论他们提出什么样的思想主张,无一不是为了追求他们的爱国理想。无论是地主阶级、资产阶级还是无产阶级,无一不是为了实现他们救亡图存的共同目标。 3.近代思想解放潮流演变的特点这一问题要引导学生从知识体系中逐步分析,自己总结,注意语言的准确性。 从思想潮流的背景看,具有爱国性。近代的思想解放潮流都发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中华民族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爱国的仁人志士为了挽救民族危亡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探索。他们的主张具有“两结合”的特点,即学习西方与抵制侵略相结合、思想启蒙与挽救民族危亡相结合。从思想潮流的主体看,具有广泛性。从鸦片战争到新文化运动,地主阶级、资产阶级、无产阶级先后站到了时代的前列,走上向西方学习的道路。从思想潮流的内容看,具有渐进性。不同阶级或阶层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内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经历了一个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的渐进过程。从思想潮流之间的关系看,具有继承性。每一次思想解放潮流,都吸取前面探索的思想精华并有一定的发展,同时又为下一次的思想潮流提供了借鉴具有明显的继承与发展关系。从思想潮流的影响看,具有进步性。近代历次思想解放潮流对中国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都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中国逐步走向近代化。4.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影响这一问题,同样可采取材料情境教学方法,提供相关材料,让学生分析概括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对中国社会产生的重要影响。材料一:清代中国”需要改变,封闭和孤立的,腐朽和没落的,我们自己也在内部改变,无论是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还是辛亥革命;无论是李鸿章、康有为,还是孙中山,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都在尝试利用各种方法,内部改变着“清代中国”,不断催生着一个崭新的中国。无论是师夷长技,还是君主立宪,无论是民主共和,还是马克思主义,每一次思想解放都伴随着新旧思想的碰撞与交融,都极大地促进了思想解放和民主思想的发展思想领域里的解放运动又以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物质基础和根本动力,反过来又促进了近代经济的发展裴钰改变中国材料二:戊戌维新时期,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和政治家们就提倡改革传统婚姻家庭制度,主张婚姻和家庭关系上的“平等”和“自主”。宋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呼吁:废除买妾之例,媒妁之道,提倡“夫妇择偶判妻,皆由两情相愿”。女子有“出门晋接”,参加社会交往和自行择配的权力。离婚自由。如婚姻不幸,家庭破裂,男可三出,女可五去,正大光明,平等相待。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通过阅读材料,学生可以概括出近代思想解放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政治上推动了社会变革和民主政治的发展、经济上促进了以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思想上促进了思想启蒙,民主思想不断发展和传播;社会生活上推动了物质生活习俗的变化。总之,近代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中国的近代化。在此基础上,可引导学生进一步分析思想文化与政治、经济三方面的关系:一定时期的思想文化能促进一定时期政治、经济的发展。联系之前有关近代思想解放潮流原因方面的分析,可以概括出一定时期政治、经济与思想文化的完整关系: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表现,思想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文化与政治、经济相互交融。一定时期的文化是由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决定的,又反作用于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十分重要的影响。但文化有一定的相对独立性,有时落后于经济、政治的发展,有时先进于经济政治的发展。通过以上内容的学习和对材料的解读,学生不仅复习了本单元的主要内容,也做到了“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强化了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实现了对历史问题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在这里,教师还可以根据课堂生成情况,引导学生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从不同的角度对近代思想解放潮流的意义进行解读。(1)从近代化的角度看,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是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学习,近代中国向经济工业化、政治民主化、思想科学化迈进的重要历程。经济工业化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指导下,兴办近代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的先河;资产阶级维新派在戊戌变法期间制定的一系列经济措施,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政治民主化资产阶级维新派领导的戊戌变法运动,虽然由于种种原因其改革方案中没有涉及政治制度改革的内容,但却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近代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中的重大事件。新文化运动则为中华民族培养了一大批关心国事、图存图强的现代人才,同时也形成了以自由主义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第三条道路”政治势力,对钳制当政者专制冲动,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做出了重大贡献。思想科学化资产阶级维新派反对旧学,提倡新学,对封建思想文化进行了猛烈抨击,为近代思想启蒙运动的兴起开辟了道路,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新文化运动高举民主与科学两面大旗,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使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解放,并使中国知识分子在运动中受到一次民主与科学的洗礼,从而进一步启迪了民智,沟通了东西方文化交流,使中国对西方的理解更加深入了一个层次;进一步传播了西方民主、自由精神,也塑造了中国现代文人自由主义思想,并使自由主义和三民主义、共产主义并列为现代中国三大思潮。(2)从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是中国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的历程,是中西文明碰撞的必然趋势与选择。这里不再一一赘述,下同。 (3)从世界历史整体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近代思想解放是中国在东西方文明碰撞后,由被动到主动向西方学习,追赶世界发展潮流,逐步融入世界的历程。 (4)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中国近代思想解放与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及社会日常生活的变迁紧密相连。四、拓展延伸文科综合历史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古今贯通,中外关连。” 可见“古今贯通,中外关连”是新课程高考的一大特点,这要求我们在高三历史复习中既要重视历史的纵向时间关连,也要重视历史的横向空间关连,全面、准确地把握历史自身发展的逻辑。因此,高三历史的单元复习要根据高考命题的这一特点,在引导学生归纳总结中国历史上与本单元相关的重大历史事件的同时,关注同一时期中中西方文明发展的不同方向或不同时期、不同国家出现的同类历史现象或历史事物,分析中西方的不同及造成这种不同的原因。培养学生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提高历史分析比较能力,提高同时也能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和民族情感。本单元的“古今贯通,中外关连”可着重掌握以下两个问题。1.中国历史上的思想解放运动请学生思考:中国历史上发生过哪些重大思想解放运动?它们对中国历史发展分别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引导学生回顾必修的相关内容,总结出中国历史上的几次重大思想解放运动:(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 (2)鸦片战争惊醒了先进的中国人,他们开始开眼看世界,向世界学习。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及新文化运动不断探索救亡图存、民族富强之路,近代中国人的思想也经历了逐渐解放的历程。 (3)20世纪70年代末,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和个人崇拜的束缚,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4)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了姓“资”姓“社”的思想藩篱,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动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 在这里,学生可以得出结论:历史上每次重大社会变革都会有思想解放先行,或者说社会变革必须以思想解放为先导。如果没有思想解放或不解放思想;社会变革是不会成功和彻底的。教师则进一步强调指出: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今天的中国,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让学生课下思考:新的历史时期如何做到解放思想、怎样实现思想解放?2. 中西方近代化历程比较这一问题的突破,可通过向学生提供相关材料,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解决。阅读下列两张表格,提取有关中西方近代化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加以说明。表一:西方近代化的进程时间 历程历程思想 制度器物1416世纪文艺复兴君主专制工场手工业1617世纪宗教改革君主专制工场手工业1718世纪启蒙运动资产阶级代议制确立(英)工场手工业1819世纪资产阶级代议制扩展(美法德等)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表二: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时间 历程器物制度思想19世纪40年代君主专制开眼看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