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章 汉语词义成分的构成表层义 本篇内的各章,将讨论作为语言中的一个实体词义的各种有关问题。词是音义的结合体,但作为词义学,它探讨的主要是词的意义。词的语音形式、语法形式、书写上的文字形式,将作为有助于认识词义的连带问题在有关章节予以讨论。第一节 词义成分划分的多层次和多角度 人们接触到一个新词,会产生各种不同的感觉和联想。它可能是对这个词所反映的客观指称对象作出的反映,也可能是对词身上所溶铸着的主观色彩所作出的倾向性态度,还可能会因为这个词在与左邻右舍的各种词义关联中所赋有的不同身份特征而受到影响。 词的意义不仅取决于它和该词表示的概念的相应关系,还取决于该词 所属词类和所属语法范畴的性质,取决于社会公认的固定下来了的使用范 围,取决于为该语言特有的词义结合规律所支配的该词和其它词的具体的 词汇联系,取于该词和其同义词乃至和一切意义与意味相近的词语的语义 上的相互关系,还取决于该词的感情色彩,修辞色彩。1这些种种原因,都使得词义并不是一个纯清单一的平面物,也就决定了对词义成分的研究必须多层次多角度地进行。 “武,止戈为武”,对此一向有两种解释,一种是“止”当作脚步解,表示肩上扛着武器行军打仗为“武”;一种是“止”作制止解,表示能制止战争者为武。根据古代传统的军事观“不战而胜为上”,似以第二种更妥贴。这是就它的本义而说,稍作引申,“武”又通指军事、技击、强力之事。“武”从止,故义重于“止”时又有接踵,脚步义:“及前王之踵武”(屈原离骚),“不过步武尺寸之间”(国语周语)。上面两种义都属于“武”较初始的意义。“武”的表义范围并不限于此,人们对军事、技击、强力之事的赞美又可引申出“武”的勇猛、威猛之义,在“武威”、“武烈”、“勇武”中这种情感都十分显露。而且它已渗透在人们对其它事物的评价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在对“马”的解释上。“马”本是一种动物、家畜,由于它的雄健勇力,人们对它倾注了喜好之情,以至说文在对它作解释时,竟丝毫不顾及它的生理特性,释为“武也”。“武”表达的正好是人们对雄健勇力的赞美而引申出的崇扬之情。但这种情绪也会发生变化。在“偃武修文”的儒教环境中,亦文亦武文武兼备才是最高的修养境界,故“武”在“武夫”、“武断”、“武攻”中都慢慢地引申出了“简单”、“粗野”、“残暴”的意思。对“武”的所有这些意义进行归纳,可以发现它们有的是原始义,有的是派生义;有的是对客观事物的指称或某种观念意识,有的是附加在这之上的一种情感;有的与字形有直接联系,有的只与原义稍有关系;有的可以独立存在,有的则要依赖于词素的组合,或语句的搭配。 一个词的意义这么丰富复杂,使得它本身就是一个小小的系统构成。因此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分析不同的存在条件,剖析词义内部不同的构成成分,就很有必要了。多角度划分只是为了充分显示词义的丰富内藏,显示它们之间那种交叉层迭、或你我互依的错综关系。前人的研究已经涉及到词义的内部领域,如中国古代谈得最多的本义、引申义,现代词义理论中的概念义、感情义、语体义、中心义、边缘义、搭配义、组合义、抽象义、具体义、固定义、临时义、独立义、结构义等,都从不同的方面揭示了词义的某种成分或属性。在划分词义成分的时候,必须保持在同一个层次中标准的一致性。试图在单一的词义划分框架中就对复杂的词义现象作出全面解释是不可能的。这不仅仅是为了求得分类标准的统一,更主要的是因为词义本身在内涵层次、表达功能上均有着明显的差异。 现在的词义分类主要是对词的表层的、具体的、客观指称义的研究,而忽视了其它的词义要素。通常所说的词的中心义与边缘义,本义与引申义,直接义与转义的几种分类,所根据的仍是表层义中各种成分的不同地位、不同作用或在历时演变中的相互关系。而且,对全面考察词义内涵的理解,应该是只要是凭借词形用来传情达意的要素,都应属于词义的范围。尽管它们的独立性不一,重要性各异,与词形联系的密切程度也不一样,但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存在价值。对词的所有意义内涵进行粗略的划分,可以有以下四种类型: 一、词的表层义表层义是词的有确定的指称对象(包括纯客观的指物义和凝结在其中的主体意识)、有独立使用价值的意义。如“人”的“能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动物”,“人的品质、性情”,“人的身材健康”等义。又如“老”的“年岁大、时间长”,“经常”,“极、很”,“排行在末了的”等义。词的表层义与词的语法形式、语音形式的联系具有直接的、专用的、独立的特点。“直接性”是指一个词义依附在词形上才得以使用。词形直接负载表层义进行运转,并有时随着表层义的转化而作出相应的变动,如“扛”gang与kang的音异,就是对是手举义还是肩负义在语音形式上作出的反应。词义与词形的结合不凭借别的媒介起作用。“专用的”是指一个词的表层义必定拥有自己独自的词形。一个词形也总是拥有自己专有的词义表达对象,很少出现一对众或众对一的情况。实际语言中出现的同音词、同形词、等义词的情况,并不妨碍表层义这种特征的实现。因为它并不是绝对的“同”或“等”,总是还利用了别的某种形式来显示差异,如同音者未必同形,同形者未必同音。“独立的”是指表层义的使用价值,它是人们交际运用的基本单位。现代式的词义研究主要是就词的表层义范围而展开的。 二、词的深层义 深层义是指没有具体的指称对象、深含在表层义之中、暗示着词义的某种隐指对象的意义。它虽然没有独立的交际价值,不为人们所注意,却无处不在地存在着,无时不在地对表层义的指称、派生、引申发挥着潜在的制约作用。 深层义有一个最显著的特点类型义特征。类型义是指有某种词形联系纽带或标志的、在一群或一类词身上共同体现出来的词的意义要素或词义特征。词的类型义与词形之间的关系,最突出之点在于非专有性,即一个类型义不是只寄托在一个具体的词形,而是在一类有相同结构的词形中均会体现出来。词的类型义还具有明显的依附性。词的类型义必须靠词的表层义才能体现。类型义存在于众多的具体词语的表层义上。如儿化韵“盖儿”的名词性意义依附在动词“盖”义之上,同素词“抽缩”的“收紧、屈曲”义依附在一个个以“缩”为构词素的词语上。同样,体现类型义的那部分结构也不是独立的,而是寓其于表层义的载体形式之中。类型义没有单独的交流使用价值,但对表层义的形成、演变、聚合会产生很大影响。词的类型义存在是一种事实,把词的意义只局限到表层义,对类型义视而不见,肯定会妨碍对词汇意义的全面了解。 三、词的语法义 词的语法义就是词表示的某种语法类属义和表示词的组合关系的搭配义。历来把语法义归于语法范畴,这儿把它放入词义范围,并不单单因为它是凝结在词这一级单位之上,更主要的是相当多的语法义与词的深层义、类型性词义有关。词的语法义可分为两类,一是纯粹表示词的组合关系的意义,完全表示这种意义的词叫语法词,又称作虚词。它们没有独立的词汇意义,只表示词的组合,如连词“和”“跟”“共”,介词“将”“把”,助词“的”“地”等。二是在词的类型义身上凝结集合而成的语法义。词的语法义本身就是一种“类型”的意义,上面两种语法义无论那一种都具有在大小不等的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性质。只不过前者专门表示词的组合关系,后者则受到词的类型义的影响。在现代对同义词的划分时,有一个争执不休的问题,就是要不要词性的一致。词性是语法问题,看起来与词汇无关,其实它的深层却是词义问题。类型义在词义与语法义之间起到中转站的作用。 四、词的文化义 语言是一个民族的所有物,语言是民族文化的产物。文化语言学的一个非常深刻的见解就是:语言是世界观,是一个民族观察世界的方式和工具,又是一种结果。在语言中高度凝集着民族文化精神。语言的文化意义最集中、最显露地体现在词义上。这种体现物可以是词的客观指称义,也可以是词义的表现方式、构成材料、存在状况、演变途径,甚到是词义的相互关系。通过词的种种方面可以观察到民族文化的各种涵盖,包括知识的、信息的、艺术的、道德的、法律的、习俗的、思维的、心理的,都属于词的文化义的内容。词的文化义极为丰富而广泛。 本章和下一章将重点讨论词的表层义与深层义,在第六章会谈到词的语法义。这三类大的词义成分都属于传统的语言框架范围,故归入词的“结构篇”,词的文化义,将在“人文篇”中详细讨论。下面的四节是对表层义从四个不同角度划分的结果。第二节 对词义历史联系的认识本义、引申义、假借义词汇在历史的长河中经历过由简到繁,由粗到细的发展。它表现为词语数量的增加繁衍,也表现为一个词内部意义的递演抽绎。对后者的发展变化,进行历史的纵向研究时就可以发现,一个义与一个义之间,往往都有很清楚的前后联系线索。还可以发现,在一个词内部的词义系统中,有时也会出现一个与其它义并无联系,但又确实在历史的某个时期因为这种那种原因存在过的意义。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本义、引申义、假借义。 一、本义 本义是指词的最早意义。本义一般都与字形有密切的联系,说文解字立于不朽,其突出贡献之一,就是用“据形释义”的方法,准确地阐释了近万个汉字的原始意义。当然,严格说词本义并不等于字本义,这是对的。说文解析的小篆距今只两千多年,中国的甲骨文亦不过三、四千年,就是算入最早的陶符、刻文,也仍只七、八千年,而汉语的成熟则肯定远在这之前。词本义远远早于文字的产生。 造字时所据以构形的意义,未必就是在语言的词中是最早产生的意义 ,因而也未必是词义引申的开端。但是在文字还没有产生之前的语言状态 ,是很难全面考察清楚的。而造字时据以构形的意义,一般应是所能考察 出的最早意义。 从词的文字构形所体现出的词义,又往往能较为清晰地窥出原始词义的面貌。2 由于汉字的性质属于表意性,在字形上凝集着古人对事物的认识,而汉字的悠久历史,超强的稳定性,又使得汉字形体所反映的意义具有溯源的价值。在几千年前汉字的产生时代,物质生产还处于相当低下贫乏的水平,在此之前的语言状况也必定会受到极大的限制。这一些都使“据形析义”成为辨识汉语词本义的一种最为便利的基本方法。 汉字的形体保留了很多古本义,如:“穿,通也。从牙在穴中。”(说文)这里的“通”是“穿”什么性质的词义,为什么要以“牙”“穴”两个形体成为“穿”字?读到“谁谓鼠无牙,何以穿我墉?”(诗经召南)这句诗,就清楚了,原来“穿”最初的意义就是“通”,指的是打洞义,而且必须是贯通其中,连接两头的打洞。古人为了形象地表达此义,摘取了老鼠打洞这一典型画面。打洞似乎为老鼠的天性,它的打洞武器非爪非嘴,靠的是一副利牙。可以认定,“何以穿我墉”中的“穿”用的正是它自已的本义。而“贯穿”“穿透”义则属引申派生义,“穿着”义已是相当远的引申义了。 又如“益”字有“增加”、“富足”、“利益”、“更加”等义,把它们放到历史的平面,不知孰早孰晚。试将“益”的字形解析,“从水从皿”,水在皿上,则清楚显示出“益”本义应是指“水从器皿中满出来”,再由此引申出“增加”义。其它三个义项的产生应是从本义引申了若干环节之后才发生的事。 词的本义依靠了字形才得以保存,凭借着字形才方便认辨,但词本义所以能成为一个词的内部意义系统的源头,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本义自身的词义面貌有着独特的内质。 词本义有两种特征,一是具体性,即本义指代具体事物,揭示事物的具体特征。如“益”的本义就比后来引申出来的“满足”“增加”等义要具体而直观。又如断绝之“绝”,义项有“断绝”、“分离”、“灭绝”、“渡过”、“落”、“极”等等。而本义是专指“断丝也”,字形结构“从糸从刀从卩”,“糸”表示动作的对象,“刀”表示这一动作所用的工具,“卩”表示动作的目的,合起来就表达了“断丝”的意思。“绝”的字形构成,以强烈的直观性突出了“绝”的本义。还如“约”、“缭”、“缠”、“绕”、“结”、“缔”、“缚”等字都是从“糸”字旁的动词,可知它们最早都是表示丝线的杂乱纷纭,缠结束缚。而现在它们都成了意义相当一般的动词。这种类型的本义所派生出来的引申义多是向抽象概括、宽泛广阔方向发展。 另一种类型是广义性,即内涵单纯、义域宽阔、词义覆盖面广。如“长”的本义是“久远”,其核心义位是表示时间上的远距离。这一义位运用于具体物体时可指长度之长;用于物体增加时,指增长之长;用于有生命的事物随时增延时可为生长之长;用于年龄差距时指长幼之长;用于社会群体内的地位差异时可指官长之长;用于个人才能时可指擅长之长。这些都可视为“长”的本义的特定狭小区域的运用。 再如“承”,本义是“捧”,字形结构为三只手捧着一只印节。有捧奉者就有接受者,故“承”又有“接受”义。“承”的本义包括施受双方,结果“捧”和“受”就成为引申义的两个发源点。“使行人执 承饮”(左传),承为“捧着”。“使帅师而行,请承”(左传),承为“辅助”。“余敢承天子之命”(国语),承为“担任”,“接受”。“汉承秦制”(后汉书),承为“继承”。这些义都是“承”本义的异向延伸。这一类本义所派生出来的意义多是缩小狭窄化,体现为限制性的小范围运用。 词本义决定着词义引申的方向,这是词本义在词义发展中的主要作用之一。其中又是词本义的意义特征在起主要作用。如“突”字,“犬从穴中暂出也”,其本义特征是“暂出”,即忽然、瞬间、急速义。“突”的所有引申义都是沿着这一特征推衍而来的。“弛突火出”(三国志魏书),“突”表示“急速地往前往外冲出”。“子能以洼为突乎”(吕氏春秋),“突”有“凸起”义。“宵突陈城”(左传),“突”有“穿过”义。 二、引申义 引申义指从词本义繁衍派生而来的意义。一个词的本义只有一个,而派生义却可以有几个或更多。引申是词义繁衍的主要途径。词义的引申成为语言不断丰富精密的一个主要手段。“天下之物名无穷,而有限也;理义精深广博,而书之可象者皆粗也,然则书之用其穷乎?”3 物名之无穷,义理之无穷,而书之名有限,词语之数有限,却能用之无穷,其奥秘之处就在词义内部的高度适应性和变通性。这种特性使得词语能在不增加词形的情况下,将词的本义不断地变通、流转、扩大、传布,使词义的表达容量和表达力都大大发展了。词义的这种发展潜力远远高于词语个体的发展能力,而且,它的活力是无穷的,永远随着语言的存在而不间断地发挥出来。前人对词义的引申曾有相当充足的研究,如宋末的戴侗、明末的方以智、清代的段玉裁等。在近年,词义的引申又再次成为词义界的一个热点,侧重讨论了词义的引申机制和引申规律。4 全面地考察词义引申的丰富内容和复杂情况,可以从词义的引申途径、引申类型、引申结果三方面进行分析。 不同的词义引申途径相关引申和相似引申 相关引申。指一个引申义的产生总与原义在种种不同的关联点上有或密或疏的相关联的地方。人们在认识一个新事物时所依据的总是现成的词,以这个词为联想的出发点,在新旧认识之间建立起它们的相互关联之处。 “朝”:说文:“旦也”。林义光文源:“象日在草中,旁有水形”。罗振玉增订殷虚书契考释:“此朝暮之朝字,日已出草中,而月犹未没,是朝也”。“朝”有一大串引申义均与此本义有或近或远、却明了密切的关系。日出之处,故有“东方”义:“日西而景朝,多阴”(周礼)。古之君臣相见,均会之于晨时,故有“朝见”义:“朝,晨朝也。人君视政,臣下觐君,均贵于早,声转为朝也”(字汇)。由此又引申出“朝拜”义,尤其指卑之见尊:“昔者尧朝许由于沛泽之中”(吕氏春秋)。又由君臣相见引申出相见之所,“朝廷”义:“朝,谓君臣谋政事之处也”(礼记郑玄注)。“朝廷”义是一个重要的中介义,它承上启下,上接“旦”义、“拜见”义,下面又引申出了一大批与此有密切关系的词,如:“官府”义、“朝代”义、“朝服”义、“朝政”义、“宫屋”义。尽管“宫屋”“朝政”与“旦”义无关,但却与“朝代”义密不可分。词的相关引申就是这样,一个接一个地发生衔接关系,好象连环锁似的,最后面的引申义可能与最前面的本义没有关系,但相连在一起进行引申的意义却来得十分自然、婉转、贴切。 又如“案”最始义指一种“有短脚盛食物的木托盘”,可引申为“几案”“短长桌”,再引申指“文书”、“案问”。如“于是使御史悉案问诸生”(史记秦始皇本纪),案问即审问、审查义。 词义的相关引申在语言之间具有相当的普遍性。如英语的“iron”,名词义,表示“铁”,pig iron(生铁);可比喻象钢铁一样的意志,an iron;又可引指铁制品,如an electric iron(电熨斗);还可引指为“镣铐”、“手枪”、“烙印”等。 相关引申很灵活,一个事物各个角度,各个层面,都可能构成相关引申的出发点。其中有两点特别值得重视。 一是名词的体用之间的转换,即表示事物的名词义为体,表示这个事物的作用、运动为用。如“经”指织机上的纵线,“经正而后纬成”(文心雕龙情采),又由此而引申出“上吊”义,“经其颈于树枝”(史记田单列传)。“蘖”指树木砍去后重生的枝条,而后又泛指事物的始生为蘖。汉书司马迁传:“而全躯保妻子之臣,随而媒蘖其短”,这里的“媒蘖”为夸大其辞,挑拨是非。这个动词义正是根据蔓生的枝条这一名词义而来的。 英语中的sweat 指“汗”,“be dripping with sweat”。与出汗有关最多的是劳动、工作,故又引申出“努力工作”义:“He sweated away at his work with all his heart. ” 二是相关引申中的人文性。一个词朝那个方向引申,总有着丰富的和特定的人文含义。因此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中就会具有不同的相关引申。如“义”在英语中可以对译的有“just”、“duty”、“obligation”,但又不尽相同。“just”着重在“正义、公正、公平、合理、合法”;“duty”重在工作职务上的“责任、义务”;“obligation”重在道义和法律上的“职责、责任、合约”。而汉语的“义”其意义的丰富程度是英语所难以比拟的。它把对天对人的要求都统一起来了。既表示了自然界的基本规律“天经地义”,又表示了人伦道德的基本要求,而且更强调的是后者,如“道义”、“忘恩负义”、“急公好义”、“言必及义”、“背信弃义”、“舍生求义”、“仗义疏财”、“大义灭亲”。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人伦的社会有密切关系,它强调的是人的道德规范、信仰追求、思想抱负,提倡的是“舍熊掌而取义”。而上述英语的词,则重在社会身份职务的责任和法律的约束,重在对客观的负责,而不是在主观上的规范。又如“poll”,其本义指“头顶部”,又可引申为“人头税”、“投票选举”、“记票”、“投票记录”、“投票站”等,这显然也要到西方长于立法的社会中去找原因。而汉语“点人头数”的说法在古代大概也只在要农民交租交税的时候才会用到。 相似引申。相似引申是根据原词义的形象特点,寻其某种本质相似、或外部形体特征相似的地方,进行比喻、譬况,从而产生出新的意义。李白诗送友人:“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这里的“班马”指将要分别的马。“班”为何有分别义?“班”的本义为“分瑞玉也”,引申为分别义,取其“分离”这个相似点,故把就要分别的人所骑乘的马也称之为“班马”。又如“秀”本义为“禾实也,有实之象下垂也”,后引申出了一系列的词义:“谷物吐穗开花”;“草类结籽”;“草木的花”;“草木茂盛”;“优异出众”;“俊美秀丽”;“成长”。前面的四个义是相关引申,后三个词义则显然是相似引申。又“暗”本指“日无光”,取其相似之点引申为指“愚昧”、“不明显、不公开”。 “维”本指“车盖维也”,取其相关扩大义,可引指“系物的大绳子”,如“共工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淮南子)。当它用在“法令为维纲”这样的句子中,表示“对事物起重要作用的东西”时,它引申的根据显然是来自于二者之间在功能上的某种相似之点。 “交”为“交胫也”,象人正面两腿交叉地站立着。段玉裁说:“凡两者相合曰交,皆此义之引申假借耳。”凡是“交”引申出来的意义均取自于与它外形相似这一点上。如“交刀”、“交口”、“交心”、“交引”、“交手”、“交市”、“交加”、“交耳”、“交兵”、“交杯”、“交争”、“交涉”、“交通”、“交接”、“交婚”、“交剩”、“交谈”。 在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相关性和相似性是最主要的联系纽带。一个新的词义产生,除了假借义以外,它总与原词义有着这样那样的密切关系。一个词义好比蜘蛛网上的一个点、一条线,与周围的一切都牵扯在一起,这就是词义与词义之间的相结点。新义的产生要就是来自于这些空间位置上的相结点,要就是来自于通过心理联想产生的相似点。词义引申的相关性和相似性,使得词义的派生引申、繁衍发达具有了很好的内部再生机制。保证了词语能够在不增加词形的情况下,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发展、深化,而及时灵活地作出反映,使词语具有了对人类交际需求的高度适应性。 不同的引申类型放射引申和链条引申。 有的学者用了这样一个比喻来说明词义引申的不可捉摸性,说好比一滴水,滴到平放的玻璃板上,谁也不能预测这滴水朝那个方向流淌。这个比喻很形象地说明了词义引申类型的复杂和难以捉摸,但在大量的词义引申现象中也确实存在着带有一些规律性的东西。我们把它归结为放射引申和链条引申。 放射引申。指引申出来的众多词义都与本义保留着直接联系。用图形来表示时,恰似一个以本义为中心的放射形图案。“反”的本义是“覆也”,汉语大字典记载了它念fan 的上声时所具有的十六个义项:“翻转”、“掉转”、“颠倒”、“同返回之返”、“归还”、“回报”、“重复”、“报复”、“违背”、“反抗”、“反剩”、“类推”、“反对”、“古代官府批复文书用语”、“副词:反而”、“姓”。在这些义项中除了“文书用语”和“姓”之外,其它的义项都与本义有着直接的联系。细分的话,可以看得出它们之间有着专还是泛,广还是狭,是用于一般事物还是专用于行为或情感,单纯的重复性动作还是回应性动作的区别。不过这些区别都难以形成分别类属的差异,它们与本义的联系是那么密切,以至可以很轻松地在这些引申义与本义之间找到相通之处。 链条引申。它指词义以本义为起点一个接一个地派生引申出来,好似一串环环相扣的链条,后一个词义与前一个词义有着紧密的联结痕迹,却可以不跟本义发生关系。“要”为“腰”的本字,说文:“要,身中也,象人要自臼之形。”为象形字。后人因其形不显而加“肉”字旁成“腰”之字。在“要”的数十个义项中,有这么几个义项的前后联系相当明显: “中间”义:“是王之地一经两海,要绝天下也。”(战国策) “半路拦截”义:“吴人要而击之。”(左传襄公三年) “要挟”义:“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论语) “求得”义:“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孟子)“要”位于人的中部,引申出中间义顺理成章。由中间的空间位置再引申出“半路拦截”义,因为出其不意的伏击总是选择在对方的行途中,既可乘其体力之疲精神之懈,又可择险而据。由此再引申出“要挟”义、“求得”义,均可构成一种行为与目的的天然关系。这几个意义相互之间的关系都很密切,如果跨过中间的环节,则前后难以串通,要把“求得”义与“腰”义联起来就很困难。 “要”还有“重要”、“简要”、“纲要”等义。它们则直接与本义发生联系,取“腰”的另外一些如生理上的或外形上的特征而派生开去。它们与本义之间都构成一种放射性的引申类型,而各自之间则是并列的。在一个词的身上,几种不同的引申类型都可能搅缠在一起。 另如“间”,这是一个意义相当丰富的多义词。在它身上,放射引申和链条引申都表现得很充分。“间”的本义是“门缝”,用于空间有“中间”义;用于感情有“嫌隙”义;用于空间的差距有“间隔”义;用于时间有“空闲”义。这四个义均直接来自于本义,在它们的背后都分别引申出了一串各自的引申义。如“中间”义后有“内”、“里”、房间之“间”;“嫌隙”义后有“隔阂”、“私下”、“侦伺”、“离间”、“间谍”;“间隔”义后有“隔离”、“更迭”;“空闲”义后有“清闲”、“安闲”。 放射性引申往往与本义的词义特征的多少有关,一个本义如果具有多个意义特征,那么这几个意义特征都有可能成为词义引申派生的出发点。而链条引申则只是顺着词义的一个特征,朝一个方向发展。不同方向的词义引申它们的结果可以有着相当大的差距。这两种词义引申类型的划分,只是就所有的词义呈现出来的关系而言的,并不顾及这些词义引申派生的具体原因。把握住了词义引申的大势,对了解其它的词义引申问题就能做到扼其要、握其津。如词义引申的趋势是虚化还是实化、词义引申的结果是扩大还是缩小、不同词义引申线之间的关系是并列还是交叉、派生义与本义之间是顺引还是逆引、逆引的词义又是如何产生的,这些问题都与词义引申类型、词义引申态势有着密切的关系。 词义引申的结果扩大引申和缩小引申,顺义引申和反义引申。 词义引申的结果是就派生出来的意义与本义之间保持着一种什么样的关系而言的。词义的扩大和缩小是人们常常谈及的一对概念,但在具体的理解上,有的把它归入词义的引申方式,有的归入词义引申途径。词义引申的扩大和缩小都是指与原义对比而言的,这种比较只能在词义已经引申出来的结果上进行,因此这是对词义引申结果所进行的比较分类。 扩大引申指引申出来的新义比原义内涵变少,适用的语义范围更大,意义也显得虚化。扩大引申往往与本义的词义特点具体性有关。下面以“弓”“马”两词为例,来看词义是如何随着人们的认识而发展,由义域单一向繁多、由具体向抽象方面发展的。 “弓”和“马”在畜牧社会是人们不可或缺的工具。关于它们的词语有很多,下面有关它们的动词。与“弓”有关的有: “引,开弓也。”段注:“凡延长之称,开导之称,皆引申于此。” “张,施弓也。”段注:“引申为凡作辍之称。” “弛,弓解弦也。”段注:“引申为凡懈废之称。” “发,射发也。”段注:“引申为凡作起之称。” “弯,持弓关矢也。”段注:“引弓将满,是之谓弯。”与“马”有关的有: “骑,跨马也。”今可以说“骑车”。 “骤,马疾步也。”段注:“今字骤为暴疾之词,古则为屡然之词,又引申为凡迫促之意。” “驱,驱马也。” “驰,大驱也。” “骋,直驰也。” “惊,马骇也。” “驻,马立也。” “驯,马顺也。”这些词开始都是描写“弓”和“马”的有关具体动作,后来都成为了相当普遍的一般词语。当时还有一些描写“弓”和“马”的动作性词语,只是后来由于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到不再需要,才慢慢被淘汰。在词义扩大的同时,词义也呈现出更加概括、抽象、宽泛的特点。 词义缩小是指派生引申出来的词义比原来的词义要狭小、单一、专门,词义的内涵增多,适用的外延缩小。下面略举数例: “诬”字,说文:“加也。”段注:“云加言者,谓凭空构架,加与诬皆兼毁誉言之,毁誉不以实皆曰诬也。”它的本义是说话不实在,这个话可以是好话也可以是坏话。如“臣不能而诬能,则是臣诈也”(荀子)。这里的“诬能”就是指“自以为能”。在后代,词义的引申则单朝贬斥义方面发展,派生出了“欺骗”,“毁谤”等义。 “赦”字,说文:“置也。”段注:“网部曰:置,赦也。二字互训,赦与舍音义同,非专谓赦罪也。后舍行而赦废,赦专为赦罪矣。”古书中就有这样的用法,汉书食货志:“(边食)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尔雅亦云:“赦,舍也。”后来“赦”则专用于指宽免人的罪过,词义缩小了很多。 又如“瓦”由指“凡用土烧制成的器物”到指“屋瓦”。 “子”由统指男孩女孩之义到专指男孩义。 “祥”由指一切征兆义到专指吉祥之兆义。 上面是就引申后的词义在义域大小上的对比分类,如果再进行意义性质的对比,则还可以分出是同一性质的引申,还是相反性质的引申。反义引申,是一种很有理论价值的词义变化现象。在中国传统的训诂学中,反训是一个古老的话题,“乱,治也”,“落,始也”就是典型的例证。其实,一个词内反义并存的现象并不是个别例子,也并不是汉语独有的现象。把看似奇怪的反义放到词义引申的纲络中来考察,它的出现显得那么自然。由于词义的放射引申、连环引申、缩小引申,后面多次引申出来的词义与前义都有可能形成某种相反相对的关系。 下面是放射引申造成的反义例: “承”字,说文:“承,奉也,受也。”从承的字形看,是三个手捧着一个印。在这个持续性的动作中,包含着下一步的两个动作,要就是继续捧着不动,要就是把它递交给别的人,因而这两个特点都可能成为词义引申点。故段玉裁说:“凡言承受,承顺,承继皆奉之训也,凡言或承之羞、承之以剑皆相付之训也。”这两条线一个是从给予者的角度说,一个是从接受者角度说,形成了不同的引申结果。在后者还可以引申出“抵御”义、“制止”义,“戎狄是膺,荆舒是惩,则莫我敢承”(诗)。这个义与前者的对立性更强。 英语的microcosm表示“微观世界”义,microfilm表示“微型胶卷”,microbus表示“微型公共汔车”,microcomputer表示“微型电子计算机”。而在下面一些词当中,microphone表示“扩音器”,microscope表示“显微镜”。micro-在前后两组词中分别表示出“微小”和“扩大”两个相反的意义。 inven 也具有两个相反的意义:一个是to make up or produce for the first time(创造,发明);另一个是to make up something unreal or untrue (虚构,捏造)。这是两个相反的意义,但其本质又在“原先是不曾存在过的”这点上是相通的。 notorious一个义项是“臭名昭著的,声名狼藉的”;一个义项是“著名的,从所周知的”。 日语中“相手”一词可以表示“对方”义,也可以表示“我方”义。“”既表示“最大限度”,如“一杯”(满满一杯),也可以表示“最低限度”,如“值段”(最低价钱)。 由于一个词内涵的丰富多样,后起的引申义或是取本义的一部分,或是在感情色彩上有所侧重、褒贬变化,都有可能在具体的两个意义之间形成反义关系。 下面是链条引申造成的反义例: “息”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字,鼻在心上,心气必从鼻出,故“息”的本义为“气息”义。说文:“息,喘也。”细分则喘为疾,息为舒。故段氏云:“引申为休息之称,又引申为生长之称。”还可以引申为“停止”义,如“马寒鸣而不息”(江淹别赋)中的“息”。又可以引申为“增长”义,如“是以奸臣藩息,主道衰亡”(韩非子)中的“息”。这两个引申义之间形成了反义关系。 传统的典型反训例子大都可以由此得到解释。前人的训释很多已经触及到问题的本质。如对“落”字的“始”义,郝懿行在尔雅义疏中说到“落本陨坠之义,故云陨落。此训始者,始终代嬗,荣落互根”,“木叶陨坠之始也”。孔广森曰:“尝考落之为始,大抵施于终始相嬗之际,盖秋者,百卉之终,草木黄落而菊始有华。” 对“哉”字的“始”义,说文曰:“言之间也。”徐锴曰:“间隔之词。凡两者之际曰间,一者之竟亦曰间。一之竟即两之际也凡竟即为始。” 对“暨”字的“不及”义,郝懿行说:“暨之一字包及与不及二义也。说文暨曰颇见也,颇见谓不全见,亦会不及之意。” 对“乱”字的“治”义,段云:“乱本训不治,不治则欲其治。” 对“面”字的“相背”义,段云:“引申之为相向之称,又引申之为相背之称。易穷则变,变则通也。凡言面缚者,谓反背而缚也。” 下面是词义缩小引起的反义引申例: “祥”字:祥的本义是指一般意义上的征兆。徐锴曰:“祥之言详也。天欲降以祸福,先以吉凶之兆,详审告悟之也。”如“是何祥也?吉凶焉在?”(左传)“祥”本是一个词义宽泛的词,当它词义缩小后,在不同的小范围内运用时,这些狭义之间就有可能形成对立。“祥”可以指“吉兆”:“以观妖祥,辨吉凶。”(周礼春官)也可以是指“凶兆”:“郑之未灾也,里析告子产曰:将有大祥,民震动,国变亡,吾身泯焉,弗食及也。”(左传)段玉裁云:“凡统言则灾亦谓之祥,析言则善者谓之祥”。“祥”的吉义与凶义形成反义关系。 “逆”字:尔雅曰:“逆,迎也。”据罗振玉先生考证古文字,认为它的字形象是人自外入。“逆”为中性的迎面相遇义。如果加上不同的感情因素和迎遇目的,它又可引申出褒扬的“迎接”义和贬义的拒敌义。前者如:“乃归女而纳币,且逆之”(国语),韦昭注:“逆,亲迎也”。后者如:“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背邱勿逆”(孙子兵法),这里作“迎击”“迎战”讲。 语言中的词汇,绝大数都是多义词,多义词的众多义项中,绝大多数又都有引申的联系。词义的引申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和错综复杂的关系,把词义引申了解透彻了,整个词义也就做到了纲举目张。在这个过程中,既要把握住词义中客观因素的联系,也要准确了解词义中的主观因素。其中既有语言之间的共同规律性,也有民族语言的文化个性。语言的变迁在表面上往往表现出超然的共同性,而在它的背后,起着左右制约作用的却总是文化基因。这点将在“人文篇”中再进行论述。 三、假借义 假借义是指在一个词的意义系统中与其它义特别是与本义没有联系,凭声音的相同相近临时借用而产生的意义。如“一饭三遗矢”中的“矢”,即为“屎”字,在这句话中“矢”是一个假借字。这个假借字长期这么用,以致后来人们在再说到这句话时已经不用回本字了,所以在“矢”字的意义系统中就保留着“屎”这个意义。假借义与其它义找不到意义上的联系,但又由于它比较普遍地存在,以致现代一些小型字词典都记载着不少的假借义。第三节 词义的客观与主观概念义和色彩义 一、词的概念义 词义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认识的结果。客观义又称概念义,它属词义中指示、反映客观事物的那部分内容。概念义并不限于客观事物的名称义,只要它是对客观外界的物体、动作、性质、关系等的反映,都属于概念义的内容。概念义是词义的核心。词义的独立性、词义交际功能的具备和使用价值,都与词义中确定的内容有关。由于概念义反映客观事物的范围、角度、程度及具体化或概括化的不一,词的概念义会呈现或多或少、或强或弱的差别,但它对客观的指代性质并不会变。所以概念义又称作词义的指代义、理性义。概念义处于一个词的核心位置,成为其它意义附生的基础,故又有中心义之名。 词的概念意义可以与客观事物的概念属性发生等质的关系,如表示事物名称的“马”、“牛”、“鸟”、“树”;事物运动状态的“走”、“击”、“食”、“饮”,等;事物性质的“大”、“小”、“红”、“黑”;事物关系的“相同”、“归于”、“比如”、“连贯”等。词的概念意义是人们对事物概念属性认识的产物,因此词的概念义会随着人们对事物属性认识的变化而发生变化。如对“水”,说文解释是“准也”,这是从水止则积,水平如镜的状态而言的。在古代,人们还不能对水这一事物从内部的物质构成上得出什么看法。白虎通的解释是:“水位在北方。北方者阴气在黄泉之下,经养万物。水之为言濡也。”这是从水往低处流,水养万物的属性而言,其中不无阴阳五行的迷信说教。而现代对水的解释是“氢和氧的最普遍的化合物,化学式2 。水在自然界中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凝集状态存在。空气中含有水蒸气,土壤和岩石层中有时也积存着大量的水”5。 有时,词的概念意义并不能在客观世界中找到真实的影像物,如“鬼”字,说文解释是“人所归为鬼”。列子天瑞篇:“精神离形各归其真,故谓之鬼。”显然,“形灭神灭”,客观世界并不真存在着“鬼”这种事物。它反映的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一种虚假认识,其原因是或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或寄托着某种精神需要。所以准确地说,词的概念意义应定义为人对客观事物主观认识的反映,或为客观事物在人们主观意识中的反映。 不同词的概念意义可以是对同一概念对象作不同侧面的反映。如: “天”:“颠也,至高在上”(说文)。“天无实形,地之上至虚者,皆天也”(荀子)。“天”以其高远,以其相对于地的位置而得言。 “穹”:“高也,大也”(正韵)。“天形穹隆,其色苍苍,故名”(尔雅郭注)。“穹”是从其圆形隆起、深远浩渺而得言。 “ ”:“秋天也”(说文)。“秋为 天”(尔雅),“文犹 也。 ,万物凋落”(郭注)。“ ,悯也。物就其枯落可悯伤也”(释名)。“ ”是从其枯怜、凋落的色泽、情调而言。 “宇”:“大也”(广韵)。“方也,四方上下也。尸子曰天地四方曰宇。”(玉篇)“宇”是从其四方范围广袤而言。 “天”、“穹”、“ ”、“宇”的概念意义都是指天空,但各自反映天空的角度都不尽相同。词的概念义这一特点,反映出人们对客观事物观察的多样性和深入细致。也使得词语的表现力大大增强,更充分生动地表现客观世界。 居家所常用到的一种保藏衣物、防止虫蛀的药丸,有的称之为“卫生丸”,这是从它的特有功用来说;有的称之为“臭丸”,这是从其特有的气味而言;有的称之为“樟脑丸”,这是从其原料构成而言。 词的概念义是构成词语之间同义或反义关系的主要基础。同义词的概念义必须一致,不同概念义的词不能构成同义词。如古汉语中的“行”、“步”、“走”、“趋”,都是指腿部的行路动作,其中又可分为两组概念内涵区别明显的动词。一组是“行”和“步”,指两腿前后交相移动,膝部不弯曲;一组是“走”和“趋”,相当于现在的跑,指两腿前后快速称动,膝部弯曲。故“行”和“步”是同义词,“走”和“趋”是同义词,两组词之间不构成同义词。现代田径赛中的“竞走”,它的主要动作要求就是在一条腿着地的刹那间,另一条腿的膝盖必须保持挺直。又如“谏”和“谄”,都是下对上的进言,然而进言的内容和目的不同,所以它们的概念义不同,非但不能构成同义词,甚至恰是反义关系。 词的词性虽然是语法功能上的分类,然而却体现了词的概念义的类别差异。不同的词性反映了不同类别的概念义,因此不同词性的词不能构成同义词。如“冥”和“暮”,“冥”指夜色昏暗,作形容词用;“暮”指黄昏的时候,作名词用,“冥”“暮”不构成同义词。“冥”可与“昏”、“暗”构成同义关系,“暮”可与“夕”、“黄昏”、“傍晚”构成同义关系。 由于词的意义是不断发展蔓延,因此一个词可以具有多个不同的概念义,这几个概念义之间一般都有联系,并以一个概念义为核心。这个核心概念义往往与客观事物联系最紧、内容最实在,成为这个词形最早表示的意义。如“朝”的“早晨”、“朝廷”、“朝拜”、“朝代”、“朝向”等都是概念义,而核心是“早晨”义。 二、词的色彩义 词的色彩义也是词义的一种重要成分。词的色彩义有多种多样,有的不影响概念义,有的会影响到概念义,甚至决定着概念义的基本性质。有的色彩义有自己的独立词义内涵,有的色彩义则依附于词的概念义之上,它必须凭借这种依托才能有所表达。汉语词的色彩义最主要的有三种:感情义、雅俗义和古今义。 感情色彩义 词的感情色彩义体现人的爱憎好恶的褒贬情感。在词的各种色彩义中,对概念义影响最大的就是感情色彩义,这是因为感情色彩义往往有它自己的独立肉涵。如“攻”指用武力主动进击对方,是一个中性词;加进正义的、堂皇的义素,对这一进攻的行为进行褒扬肯定,就成了“伐”;加进非正义的、以强欺弱、以大击小的义素,进行贬抑否定,就成了“侵”,“伐”和“侵”相对于“攻”,主要就是多了充满感情色彩的义素,形成褒贬对立的一对词。 “经纪人”“皮包商”:这二者都用来指那种在商业活动中主要起介绍、引荐作用,促成贸易成功的中间人。但两个词有着很强烈的感情差,前者指合法的生意人,后者则指那种买空卖空、转手取利的投机商。当然可以说这种行为还有其社会法律上的目的和性质的不同,但它在某些具体的商业活动中所起的作用应是一样的,结果用了两个不同的词,带来的不同影响是深刻的。在前几年,就有过这样的事情,同样一宗生意,由两地的中间人做成,但一个被称为“经纪人”,受到了奖励,另一个被称为“皮包商”,受到了惩处。 “红娘”“媒人”“媒婆”:前者是褒扬词,中间是中性词,后者在以前是中性词,现在带有贬义色彩。 “晚婚青年”“大龄青年”“大姑娘”,“老和尚”:第一个是褒扬词,第二个是中性词,后二者为带有诙谐、自嘲自解色彩的词。 由于感情色彩义有实在的内涵,能对词的概念义产生重大影响,因此感情色彩不同的词,即使概念义相同,也不能形成同义关系,甚至正好构成反义关系。如“伐”与“侵”就是一对反义词。类似的还有“戮”和“弑”、“喜爱”和“宠爱”。因此有的学者主张,感情色彩义应该入概念义的范畴。 跟概念义的稳定性相比,感情色彩义比较容易变化。即褒义和贬义之间或强化或弱化,或互相替代。如“爪牙”由“得力的助手”义到“供驱使的帮凶”义,“枭雄”由“雄杰之士”义到“凶横之士”义。有时,词的褒贬义互易,会因为某一具体的历史事件来得相当突然。在年代中期,“精英”这个词相当流行,用来指称那些有杰出才能的人。开始还只是在思想领域使用,没过多久,在具体单位的评先进、评劳模,也不称“先进”、“劳模”,甚至也不称“佳”了,都以“精英”相代,这个词具有了相当浓厚的褒扬色彩。在年“六四”事件以后,报刊上以竞相以“所谓的精英”来称呼动乱中的活跃人物,一时间,人人对这个词唯恐避之不远,“精英”也就从大褒大扬变成了大贬大斥的贬义词。 感情色彩义带有很强的民族个性,在不同的语言中总是与自己民族的文化联系连结在一起。 雅俗色彩义 雅俗色彩义是为了适应不同的交际场合,满足不同交际对象的需求,而依附在词的概念义之上,表示态度的庄谐、身份的尊卑、主客的敬让、内外的亲疏等内容的附加词义。在汉语中,雅俗义有着相当丰富的内容和重要的表意价值。试看战国策赵策中触龙与赵太后的对话,触龙自称为“老臣”,称太后为“媪”;称自己的死为“填沟壑”,称太后死为“山陵崩”;自称“病足”,称太后为“玉体有所隙”;称自己的儿子为“贱息”,称太后之子为“君”;称自己的儿子参加御林军为“补黑衣之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特岗教师招聘考试心理学知识要点梳理与模拟题解析
- 某中小学2021年世界气候日介绍主题教育班会-图文班会课件
- 人教版平均分的教学课件
- 《妈妈们的心》教学课件
- 郫都区2024-2025学年度(下)八年级学业水平监测(语文卷)
- 河南省许昌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7月期末考试化学试题(含答案)
- 用电安全知识培训课件计划
- 生物安全知识培训课件考核
- 急性肾功能衰竭腹膜透析护理查房
- 生活电子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肿瘤重点专科汇报
- 2025年士官套改理论考试题库
- 化工厂应急知识培训课件
- 防火墙安装汇报
- 2025学校预防基孔肯雅热实施方案范文一
- (2025)汽车驾驶员(技师)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安徽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思想政治)科目高考真题+(答案解析版)
- 2025年陕西省单招试题及答案
- 股东向公司借款协议书范本(2025版)
- 肌肉骨骼疾病防治课件
- 2025年中国宁夏渔业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