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生态学园林建设城市大园林.doc_第1页
运用生态学园林建设城市大园林.doc_第2页
运用生态学园林建设城市大园林.doc_第3页
运用生态学园林建设城市大园林.doc_第4页
运用生态学园林建设城市大园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运用生态学园林建设城市大园林 内容摘要凡事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就存在生态系统,就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建设,主要是构建其完善的合理的结构与充分发挥它所具有的功能,让人类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城市是一类 凡事有生物生存的地方就存在生态系统,就有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对生态系统的建设,主要是构建其完善的合理的结构与充分发挥它所具有的功能,让人类获得更高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城市是一类生态系统,是较为特殊的一类生态系统,它与天然生态系统(如天然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或别的人工生态系统加农田生态系统、人工林生态系统)显著不同。由于构建城市生态系统的生物与环境都是较特殊的,显然,要搞好现代化城市建设,必须着眼于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也就是说,城市建设不仅是建筑(商业区、工业区、居民区等)与交通(如街道、公交车、地铁等)的建设,城市大园林的建设也十分重要,而且在城市现代化建设中,显得越来越重要。这是因为随着城市现代化发展,人口越来越聚集,建筑越来越高大,交通越来越复杂,人流活动空间越来越小,污染越来越重,园林与绿地却在相对减少。因此,生态学家在呼吁:必须建设适于人类生活与生存的城市生态系统,否则人类将会最早从森林里走出来,最后可悲地毁灭于城市。这决不是危言耸听,因为二十世纪以来,城市化发展很快,城市越来越多,城市越来越大,山区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据日本统计表明,城市人口所占比例:1920年为181%,1935年为329%,1955年达到了563%,1965年为681%,1969年已达705%,到二十世纪末无疑将达80%以上。我国在改革开放以来的近20年中发展速度也是很快的,城市人口增加的速度是空前的。随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城市化及城市人口聚集是必然的趋势。然而,城市污染,不仅是空气、水、土、噪声等的污染,而且存在越加严重的心理上(视觉的、神经系统的谙方面)的污染,为了挣钱和生活方便,大量的平民百姓迁入城内,而有钱人为了高质量的生活与长寿,却离开城市,住到郊外去。现在,不仅发达国家,尤其发展中国家:不得不重视城市生态系统的建设,其中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建设城市大园林。 一、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城市大园林的作用 要认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与了解城市大园林对该系统的作用与贡献无疑应以生态系统的观点来审视,用生态学的思想来研究城市的生态学结构与功能,研究城市大园林在城市大系统中所发挥的作用。 (一)城市生态系统(urbanecosystem)的特点 1首先是人口集中。该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主要是人,这一点是城市生态系统与任何其他生态系统的最大区别。 2城市排列着高楼大厦,街道纵横,水泥或沥青覆盖着地表,造成空气流通不畅,热岛效应显著,水的收支也无法平衡。 3城市盛行冷气、暖气,大量使用冰箱,街上汽车洪流排出大量尾气,工厂与居民烧煤大量排出烟尘。所有这些生产、生活中排出的废气,主要是C02、CO、No、N02、S02、H2S、NH3、03、HF、Cl2以及CH4、苯、乙烯、花和苯并花等,都是对人体有不同程度污染、毒害的物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即绿色植物十分缺乏,因此难以自行生产有机物质。该系统中的大量物资或能源是从市外即其他系统输入的。而该系统的消费者主要是人,无机环境是人工创造的,所有的物质与环境都是为人而创造的。 4该系统中科学技术高度集中,生产的产品越来越多,并且有大量产品输出到其他生态系统。可是,在生产中产生的大量废渣、废水、废气也带来很大的危害,既对城市生态系统自身又对其他生态系统产生种种危害。 城市生态系统的所有这些特点说明,系统中的要素都是人创造的,但以往在系统的建设中又以损害环境的质量为代价,因此改善城市生态系统的环境极为重要,而大园林建设则是改善环境的不可替代的途径。 (二)城市大园林建设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园林,在中国往往是指人文景观与绿地的统称。中国传统的造园往往很重视美景,其中有很多的花园建筑。但是,在现代新建的城市,尤其在现代重视回归自然的潮流中,园林的主要内涵之一就意味着城市植被。不过,城市植被已不同于天然植被,城市生态系统中早已看不到植被的自然演替,构成城市植被的树木与草本植物的关系也与自然植被的情况不同。一般说来,城市大园林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具有以下的作用: 1调节气象与气候 这种作用因城市公园、各类绿地、森林公园、街道树、防风林等树木群的种植规模、种类、结构与质量等的不同而异。这对缓冲城市“热岛效应”与人口过密带来的人为热污染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 2净化空气的作用 由于植物的气体交换,空气中的污染物有一定数量进入植物体内,植物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又放出新鲜的02,这样就大大降低了空气中污染气体的浓度。据日本测定,10年生左右的黑松林,每平方米的叶量约15kg,在夏天3个月中(6月上旬到8月下旬),15kg树叶吸硫量可达5g,平均1hm2的林子在一年生长期中(49个月)可吸收硫100kg。另外,树叶与树皮还可吸附大量的尘埃,并有杀菌作用,因此有着很好的净化空气的作用。 3防减噪声的作用 枝叶繁茂的林木可以吸音和隔音。草坪也有这种消音的作用。据研究,30m宽的林带可以减低6分贝一8分贝的噪音。阔叶林比针叶林的吸百性能更好。这在大城市车水马龙、机器轰鸣的声浪中,降低音量,是一种重要消减污染的作用。 4防阻火灾的作用 枝叶茂密含水量高、着火点低的高大乔木和矮小灌木,具有很好的阻火的作用。如能在城市的居民点外围、工厂四周用耐火树种建造阻火带,则可有效阻隔火灾蔓延。 5防灾避灾的作用 全面建造好城市防风林带,对多风害的城市来讲十分重要。应在城市远郊、近郊直至城内,营造不同树种、不同面积的大片林带。可在主风方向的远郊山地造大片森林、近郊造林带,市内于公园、居民区、道旁、庭园广植树木,以此消风降尘。在有河流泛滥或地震发生的城市,城市绿地及公园则是救命安身之地,其作用不可低估。 6市民休憩、锻炼的场所 城市公园;城区、郊区各类绿地与林地是市民在业余时间散步、游览的去处,是晨练、跳集体舞的好场所,也是人际交往与情感交流的地方。 7、心理上的作用 城市绿地、树群草地交错分布。如北京能三季有花,四季见绿,鲜花与绿阴将会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特别有助于消除城市人在精神上的压抑感,使紧张的神经系统得到松弛。如果能有片林、树上有鸟鸣,地上有兽奔,其宜人景色会使人忘却伤愁。这对工作非常紧张、竞争日趋激烈的城里人来说有着重要的镇静安神的作用。 二、如何运用生态学原理建设城市大园林 城市大园林的涵义,依笔者的理解,它应该含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它的地域空间大,不仅指城里,而且包含近郊以及远郊,即城市生态系统所影响到的范围,其边界到自然区划的山脊线或大河岸边,或与邻近城市的接合部。二是城郊的公园、绿地和林地,其植被构成要像自然群落那样,具有层次性、物种多样性,有天然更新的能力,能招引野生动物。所有城、郊公园,各类绿地与林地都应与所辖的乡村森林、湿地之间建立通道,如绿色走廊、林带等,使绿地的点、片、带连成一个整体。只有这样,才能发挥更大的生态作用,消除城市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显然,城市大园林的建设关键是需要以生态学原理搞好总体规划与绿地的群落配置设计。 (一)做好城市大园林的总体规划 首先要做的是合理区划。一般说来,现代化的大城市应划分中心区、城郊过渡区、近郊区与远郊区。各区有其不同的特点。就我国首都北京来说可做如下的区划: 1中心区 为四环路以内的范围,其特点是高楼林立,多商业区,车多人多,十分拥挤,热岛效应显著,噪声与视觉污染严重,飘尘很多,空气质量很差,绿地面积少,总之,生态环境是城市各区域中最次的。 2城郊过渡区(边缘集团区) 为四环路至五环路之间。这里街道与商业中心已较少,有部分村舍和大片农田,有着较多的绿地,树木隔离带纵横交错。 3近郊区 五环路往外,西至妙峰山与西山,东至道州接合部,北至昌平边境,南与大兴县界相接。这里农田菜地多,森林面积大,商业区与车辆已大为减少,工厂呈状分布,形成工厂区与开发区,并有一些小镇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和果园。 (二)搞好城市大园林中的植物群落配置设计 在总体布局与规划方案确定后,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设计,设计工作的重点则是植物材料的选择与植物群落的配置。 关于植物材料选用问题:就北京来说,常用造园的春夏赏花、秋冬看叶观果的乔、灌木与地被植物是很多的,过去在造园时,多从美学价值上考虑,今天建设城市大园林,按生态学原理考虑,则植物材料还应有较强的适应性、抗逆性、长寿性与生态功能,比如吸收C02,放出02的能力,吸收有毒气体、吸附尘埃净化空气的能力,防风阻沙的能力,以及树木的生化相克、对人体产生过敏、有碍健康的问题都应考虑。在群落配置时,还应考虑要有层次性、多样性,各树种间和草木建群的稳定性问题等。 关于群落结构的配置问题:在城郊过渡区与城市近郊区,无论是公园或绿色隔离带或片林,都不应是纯林,应该营造针阔混交林,而且林下一定要配置灌木或草本。公园中不宜搞过多的人造景物,可以适当地将低洼处挖深扩大,造成小湖与堆出小山,以便山水连片,增添自然感,也可更好地配置不同的多样的树种和群落。在绿色隔离带中,宜进行块状混交与团状混交。林中应留有林隙与空地,便于栽植喜光灌木或任其成为草地与天然更新之地。在土壤肥沃的地段可以建立果园或成片营造特用经济林。绿色隔离带不应全部开放,在车马行人少的地段应该封闭(可用铁丝网,但下面要留较高空隙,便于野生动物出入),或用密集生物篱笆(用带刺灌木与藤本筑建)围封,让野生动物与鸟类有避干扰与繁殖之地,在林带长成后,还可放养一些兔、鼠(松鼠之类)鹿类,使城里人与森林、野生动物和谐相处;在近郊与远郊山地则应在充分保护天然林的同时,尽可能根据立地条件不同,营造多树种的大片混交林(可片状混交),在北京的西边与北边,为冬春寒流侵入、沙尘进京通道,定要利用一切可造林之地栽植高大常绿乔木树种,建成大片森林。农田要建好防护林带。 下面从生态学原则出发,就不同区域的群落配置与植物材料选用,提出几个不同于传统园林建设的模式,仅供探讨。 l.近郊区与远郊区的山地森林建设模式 (1)中山地带(海拔700ml500m)营造大片以油松、华山松或云杉(阴坡)为建群种的,与栋类、元宝枫、椴树、白桦、花揪等混交的森林。针、阔叶树之比可6:4或7:3。 (2)低山地带营造以侧柏、白皮松、油松为建群种的,与栓皮栎、檞树、檞栎、刺槐等混交的森林,密度应小些,林下应该引入绣线菊和山荆子、野山楂、映山红、照山白等灌木。在交通线附近的山坡上立地差的地段宜大片营造山杏,也可块状营造杜鹃。在山地森林公园内也可如此大片营造观花群落。 2近郊区绿色隔离带的建设模式 (1)采用雄株窄冠毛白杨与刺槐行状或小块状混交,或者用油松、白皮松与窄冠毛白杨、元宝枫、栓皮栎等混交。混交林下引入暴马丁香、杜鹃,绣线菊等灌木;或在林下引入铃兰、玉竹、苔草、重楼、百合、射于等地被物种类,形成类似天然林的生态系统。 (2)在地形平坦、土壤水肥条件好的地段营造柿树、大枣或核桃之类的干果林。还可建立山茱萸或金银花的药圃。 (3)在绿色隔离带通过交叉路口处,可栽植多种丁香、樱花、山楂、柿树、灯台树、玉兰、海棠花、稠李等观花看果的树种,这些树种构成的群落不会高大、不碍视线,群落采用块状混交配置,在路边一侧宜栽植35行迎春与连翘以便早春看花。 3中心区与城郊过渡区游乐公园、花园与森林公园群落配置模式 (1)游乐园,可采用白皮松、油松、国槐、刺槐构建群落于草地。一般说来,群落的大小不大于500m2600m2,林木下的四周围栽杜鹃、小檗等灌木,还需要建立白桦、椴树、杨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