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某工业园区次干道道路工程.doc_第1页
重庆某工业园区次干道道路工程.doc_第2页
重庆某工业园区次干道道路工程.doc_第3页
重庆某工业园区次干道道路工程.doc_第4页
重庆某工业园区次干道道路工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某工业园区次干道道路工程重庆某工业园区次干道道路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可行性研究报告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概述概述 5 5 1.1 基本情况 5 1.2 业主简介 5 1.3 可研编制依据 6 1.4 研究内容和目的 6 1.5 主要结论 7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8 8 2.1 项目建设背景 8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9 第三章第三章 交通流量分析及预测交通流量分析及预测 1111 3.1 预测的思路与方法 .11 3.2 交通量调查 .11 3.3 交通量预测全过程 .14 第四章第四章 项目地区建设条件项目地区建设条件 1919 4.1 项目所在地区位置 .19 4.2 气象及水文条件 .20 4.3 地质环境条件 .20 4.4 自然条件 .23 4.5 工程建设条件 .23 4.6 筑路条件 .23 第五章第五章 工程建设规模及建设标准工程建设规模及建设标准 2424 5.1 工程建设规模 .24 5.2 建设标准 .24 第六章第六章 工程方案工程方案 2626 6.1 设计依据及设计规范 .26 6.2 路线平面设计 .27 6.3 路线纵断面设计 .29 6.4 路基设计 .29 6.5 路面设计 .30 6.6 平面交叉口设计 .32 6.7 人行与公交 .32 6.8 交通设施 .32 6.9 综合管网设计 .35 6.10 排水设计 36 6.11 照明设计 38 第七章第七章 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影响评价 4040 7.1 施工期对环境的影响 .41 7.2 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 .41 7.3 环境影响对策 .42 7.4 环境影响评价 .44 第八章第八章 劳动安全设施劳动安全设施 4444 8.1 安全的因素分析 .44 8.2 防护和监控措施 .44 第九章第九章 项目进度计划与招投标方案项目进度计划与招投标方案 4646 9.1 项目建设进度计划 .46 9.2 招投标方案 .47 第十章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4848 10.1 投资估算 48 10.2 资金筹措 53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国民经济评价国民经济评价 5353 11.1 概述 55 11.2 评价依据 56 11.3 评价原则 56 11.4 主要评价参数的选取 56 11.5 国民经济费用计算 57 11.6 国民经济效益计算 58 11.7 国民经济评价 60 11.8 国民经济评价结论 63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社会评价社会评价 6464 12.1 社会影响分析 64 12.2 互适性分析 68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 6969 13.1 研究结论 69 13.2 问题与建议 70 附附 图:略图:略 1、设计方案区位关系图 2、南北次干道标准路幅横断面 3、南北次干道标准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4、南北次干道路面结构设计图 5、南北次干道平面设计图 6、南北次干道纵断面设计图 7、南北次干道管线综合平面设计图 8、A 支线标准路幅横断面 9、A 支线标准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10、A 支线路面结构设计图 11、A 支线平面设计图 12、A 支线纵断面设计图 13、A 支线管线综合平面设计图 14、B 支线标准路幅横断面 15、B 支线标准路基横断面设计图 16、B 支线路面结构设计图 17、B 支线平面设计图 18、B 支线纵断面设计图 19、A 支线管线综合平面设计图 20、交叉口平面设计图 第一章第一章 概述概述 1.11.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1.1.11.1.1 项目名称:重庆市 XX 工业园区次干道道路工程 1.1.21.1.2 项目建设地址:重庆市 XX 工业园区 1.1.31.1.3 项目业主:重庆 XX 工业园区管理委员会 1.1.41.1.4 项目建设规模:XX 工业园区次干道道路工程由一条南北次干 道和两条与南北次干道相交的 A、B 支线组成。南北次干道全长 1.769km,为城市 I 级次干道,路幅宽 32 米,双向 6 车道,设计行车速 度为 50km/h,沿线经过 XX,最后在 XX 与园区东西主干道相接。 A、B 支线与南北次干道接近垂直相交。A 支线全长 0.750km,沿线经 过 XX,到 XX,为城市 II 级次干道,路幅宽 22 米,双向 4 车道,设计行 车速度为 40km/h;B 支线全长 0.653km,起源于 XX,经过 XX、到 XX,为 城市 II 级次干道,路幅宽 22 米,双向 4 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 40km/h。 1.1.51.1.5 工程总投资 XXXXXX 万元,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XXXXXX 万元(含电力、 给水、燃气费用约 XXXXXX 万元) 。 1.21.2 业主简介业主简介 经市特色工业园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渝园区领导小组20061 号文件)批复,XX 工业园为市级特色工业园区,享受中共重庆市委、重 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特色工业园区的意见 (渝委发200228 号文件)规定的各项政策。 XX 工业园的管理机构园区管委会为直接隶属于南岸区政府管理 的事业单位,经南编200516 号文件批准设立,内设党政办公室、规 划建设部、土地利用部、财政分局、招商服务部等五个工作部门,组建 国有独资公司注册资金 2000 万元的重庆 XX 工业园建设开发有限公 司。 1.31.3 可研编制依据可研编制依据 1.3.11.3.1重庆 XX 组团 XX 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重庆市规划设 计研究院 2006.5) 。 1.3.21.3.2 1:500 矢量地形图 (国家测绘局第五测绘队 2004.8) 。 1.3.31.3.3 业主提供的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人口、土地等基础资料。 1.3.41.3.4 建设部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实 施细则 1.3.51.3.5 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二版) 1.3.61.3.6 国家计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005.09) 1.41.4 研究内容和目的研究内容和目的 1.4.11.4.1 研究内容 1.4.1.1 研究地区经济发展趋势。 1.4.1.2 研究项目对 XX 工业园区近期和远期发展的影响。 1.4.1.3 根据 XX 工业园区建设规划,分析研究工程设计方案,进行 方案比选,提出推荐方案、建设规模和技术标准。 1.4.1.4 根据工程方案,调查沿线地形、地质、测算主要工程数量, 估算工程投资。 1.4.1.5 根据建设条件,提出工程实施方案和建设工期安排。 1.4.1.6 进行效益分析,考察本项目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以确定本投 资项目的经济合理性,判别建设项目的可行性。 1.4.21.4.2 研究目的 通过对工程所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建设条件的调查研究, 对本项目的建设可行性、方案合理性、经济可行性、技术可靠性提出综 合性的论证报告,供有关决策部门参考。 1.51.5 主要结论主要结论 1.5.11.5.1 本项目符合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和重庆 XX 组团 XX 工业园区 控制性详细规划 ,对 XX 工业园区的长期发展有重要意义。项目建设是 必要的,应尽快实施。 1.5.21.5.2 本项目三条道路全长 3.172 公里,其中南北次干道 1.769 公里, A 支线 0.750 公里,B 支线 0.653 公里。建设标准合理,方案可行。 1.5.31.5.3 工程总投资 XXXX 万元,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XXXX 万元(含电力、给 水、燃气费用约 XXXX 万元) 。其中,工程建设其它费用 XXXX 万元(含征地拆 迁费用 XXXX 万元) ,基本预备费 XXXX 万元。工程方案技术可行,造价合理。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主要技术经济指标汇总表 一、技术指标 项目名称内容单位采用标准 南北次干道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 I 级 计算行车速度 km/h50 路幅宽度 m32 A、B 支线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 II 级 计算行车速度 km/h40 路幅宽度 m22 二、经济指标 单位:万元 项目名称经济指标 总投资 10313 其中:工程建设费 5210 工程建设其它费 4020 基本预备费 738 国民经济评价指标 经济内部收益率 22.42% 基准收益率 12% 经济净现值(万元) 35180 经济投资回收期4.7 年 经济效益费用比 1.41 第二章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项目建设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2.1 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建设背景 20 世纪 90 年代,中央作出了三个历史性的重大决策。第一,建设长 江三峡工程及实施库区移民开发;第二,设立重庆直辖市;第三,实施 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三个重大决策和实施的一系列宏观政策措施都与重 庆有关,重庆牢牢的抓住了历史机遇,开启了重庆改革发展的新航程。 直辖以来的几年,是重庆历史上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时期之一。2004 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 2665.39 亿元,人均 GDP 接近 1286 美元,标志 着我市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全市人民生活水平基本达 到小康。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对城市道路交通建设也提出了更高 要求。在新的形式下,高速路、城市快速道路、城市主干道等一大批重 要基础设施的实施步伐比原来预计大大提前,城市发展呈“多中心、多 组团”和“北移、东进、西拓、南扩”的趋势。 重庆市南岸区茶园新区经过几年的发展已初具城市形象,为进一步 抓住南岸区在西部大开发、三峡工程中的历史性机遇,保证社会经济的 可持续性发展,市、区政府提出扩大茶园新区建设规模,并与长生桥、 迎龙、峡口、广阳镇的城镇建设发展统筹考虑,形成重庆市东部片区的 XX 城市组团的构想。XX 工业园是南岸区继茶园、长江工业园区后新成立 的开发区,位于长江以南,明月山以西的南岸区广阳镇范围内,占地约 12 平方公里。随着南岸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以前的工业园区已经不能 满足快速前进的步伐,因此,积极利用现有的土地存量资源,努力拓展 园区的发展空间,培育新的增长点。市政府计划在 XX 工业园区将投资 300 亿元建成全国最大的风力发电组装厂,明月沱港口即将启动,这充分 发挥了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资源的优势,从而打造长江口岸经 济中心。故此需要建设 XX 工业园区来增强整个地区对外投资者和我市中 小企业的吸引力,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港口机械制造和相关产业的快 速稳定发展,并带动新城区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 XX 工业园区项目建设的启动,迫切需要在园区内建立便捷的交 通体系,以促进园区经济与个方面功能区域的有机联系和健康发展。本 工程的建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2.2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2.2.1 是实现重庆特大城市空间发展和城市化战略目标的需要 在新的形势下,特别是随着高速公路、城市快速道路、跨江桥梁、 轨道交通等一大批重要基础设施的实施步伐比原来计划的大大提前,使 得城市发展模式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和趋势,也为在更大的范围内统筹 安排城市发展空间提供了可能性。主城区将延续“多中心、组团式”发 展模式,重点加强东、北、西几个外围拓展区的建设将成为城市社会经 济发展的必然选择。XX 工业园处于重庆市沿江经济发展带上,是城市向 东部扩展的必选之地,有着巨大的潜力。本项目的建成将完善园区交通 体系,随着各个企业的进驻,必将大大加快园区规划发展和城市化进程, 加速实现重庆特大城市空间发展和城市化战略目标。 2.2.22.2.2 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了充分发挥重庆作为长江中上游航运中心资源的优势,打造长江 口岸经济,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港口机械制造和相关产业的快速稳定 发展,市、区政府决定投资建设 XX 工业园区。XX 工业园区次干道工程的 修建,必将增强整个地区对外投资者和我市中小企业的投资吸引力,吸 收更多高新技术产业的投资, 促进长江中上游地区的港口机械制造和相 关产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并带动新城区的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2.32.2.3 是实施深化重庆市总体规划,实现南岸区“十一五”发展计划 的需要 XX 工业园所属的 XX 组团式是重庆市总体规划要求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项目位于 XX 工业园区的东南角,是园区建设的部分之一,项目的的建 成将是对重庆市总体规划的实施深化。 为了实现南岸区“十一五”规划目标,实施相关战略,规划必须考 虑为南岸区的城市建设和经济方面寻求新的拓展空间和发展动力。这几 年茶园工业区的成功经验说明,加大东部工业园区的建设力度将有利于 南岸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十一五”计划目标的实现。本项目的建成将保 证 XX 工业园的提供便利的交通,为“十一五”计划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 条件。 本项目的修建将完善 XX 工业园区次干道线路网,对于加速东部新城 区建设、整合道路周边地块、完善区域纵横路网、开发 XX 工业园区有重 要意义,项目建设是必要的。 第三章第三章 交通流量分析及预测交通流量分析及预测 3.13.1 预测的思路与方法预测的思路与方法 3.1.13.1.1、预测的思路、预测的思路 预测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工业园的人口、经济和基础设施建设发展 等情况,以及重庆市和南岸区交通量调查资料,利用计算模型,结合 TRANSCAD 软件预测本项目的各规划年限(近期:2010 年,中期:2015; 远期:2020 年)交通量。 3.1.23.1.2、预测的方法、预测的方法 预测的方法是:利用“4 阶段法” ,选定各个阶段的模型,利用 TRANSCAD 预测软件进行预测,具体过程是: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土 地使用特性,回归分析交通生成量;利用重力模型标定各类机动车出行 分布模型;然后利用车辆出行调查与路段、交叉口流量流向观测,利用 平衡分配法,建立车辆在道路上的分配模型。利用 TRANSCAD 软件进行计 算交通量预测。 3.23.2 交通量调查交通量调查 2002 年 10 月的重庆市主城区综合交通调查,包括居民出行调查、流 动人口调查、车辆出行调查、吸引点调查、出入境车辆调查、道路交通 流量观测、行程车速调查、公交运量调查、出租车运营调查、从业人员 调查、停车特征调查等十余项调查项目,得出以下基础数据。 机动车拥有量:到 2003 年末,重庆市主城区内共拥有各种机动车约 24 万辆,千人机动车拥有水平为 48 辆。从直辖后的车辆增长情况来看, 近几年的增长率一直保持在 20%以上。 重庆市主城区机动车历年增长情况重庆市主城区机动车历年增长情况 年份 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 车辆规模6350283174101724123256152430184294240000 增长量-196721855021532291743186455706 增长率-31%22%21%24%21%30% 人员出行次数及出行量:2002 年调查重庆市主城区六周岁以上居民 人均出行次数为 2.05 次,出行总量为 916 万人次。 不同地带居民出行量和出行率不同地带居民出行量和出行率 地带地带出行量(万人次)出行量(万人次)出行率(人次出行率(人次/ /人人日)日) 渝中半岛 942.09 主城核心区 6602.07 外围地区 1621.97 主城区 9162.05 出行方式结构及出行目的:根据调查结果,重庆市主城区居民出行 主要的出行方式为步行和公交,两者占到了出行总量的近 90%。 各地带出行方式结构比例各地带出行方式结构比例 (单位:(单位:% %) 地带渝中半岛主城核心区外围地区主城区 方式 步行步行 65.3062.2562.9062.68 公共交通公共交通 26.9728.1422.9027.10 辅助公交辅助公交 0.190.540.660.53 出租汽车出租汽车 5.744.463.264.38 小汽车小汽车 1.734.198.674.73 其他其他 0.070.421.610.58 居民出行目的构成以上班、上学为主,出行比重达到 52%(非回家目 的) 。其中,上班为 36.2%,上学为 15.4%。 对外交通客运量:2002 年,重庆市对外交通完成旅客周转量 292.54 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 4.8%。其中,铁路 52.45 亿人公里,下降 1.8%; 公路 193.87 亿人公里,增长 5.5%;空运 18.43 亿人公里,增长 13.1%; 水运 27.79 亿人公里,增长 7.8%。民航运输完成旅客吞吐量 386.26 万人, 比上年增长 21.0%。 公共交通客流:根据 2002 年 10 月 23 日运量观测结果,重庆市主城 区当日公共交通运量为 280.4 万人次。 车辆出行:重庆市 2002 年车辆出行调查结果与 1987 年相比,各车 种无论平均出行次数还是出行距离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 重庆市主城区车辆出行综合指标统计表重庆市主城区车辆出行综合指标统计表 指标单位客车货车出租车 车辆总数辆 83687641676462 平均每车出行次数车次 3.111.74 49.05(运营车次) 平均每车日行程公里55.8956.05349.37 平均每车次出行距离公里 17.9732.21 载客里程利用率 %92.7663 平均每车次载客/货人次/吨人次/吨 5.574.061.93 其中南岸区交通流量调查的数据如下: 南岸区主要道路高峰小时、南岸区主要道路高峰小时、1212 及及 2424 小时流量统计表小时流量统计表 高峰小时流量12 小时流量24 小时双向流量 路段 名称 双向 车道 数 段面混 合流量 段面流量 (PCU) 货车 混合 比重 混合 pcu 货车 混合 比重 混合 pcu 货车 混合 比重 高 峰 系 数 12 小 时 系 数 早 高 峰 南坪 南路 637404127.63%37344399743%5170853981.83%10%67% 晚 高 峰 南坪 南路 636523996.63%37344399743%5170853981.83%9%67% 南岸区道路断面高峰小时流量表南岸区道路断面高峰小时流量表 早高峰晚高峰 路段名称 断面混合流量断面 PCU 流量断面混合流量断面 PCU 流量 南坪南路 3740412836523997 老渝黔路 2832313636374481 南岸区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分布表南岸区交叉口高峰小时流量分布表 早高峰晚高峰 交叉口名称 混合流量(辆)PCU 流量混合流量(辆)PCU 流量 四公里路口 5948686563167224 南坪路口 5270584749525788 3.33.3 交通量预测全过程交通量预测全过程 人和货物的移动主要通过车辆来进行,因此机动车是道路的主要使 用者,其出行情况与城市经济发展和土地利用息息相关。利用以上重庆 市与南岸区的交通量调查资料及相关情况,本项目的交通量预测采用传 统的“4 阶段法” ,分别为:出行产生预测、出行分布预测、出行方式划 分、出行分配预测。 重庆市 XX 工业园区的总规划面积约 12 平方公里,本项目直接影响 面积约 3 平方公里,根据不同地带,不同居民出行特征,将研究区域分 为 6 个交通分区。如下图所示: 3.3.13.3.1 出行产生预测 通过对影响区内社会经济资料,如人口、土地利用性质等材料的分 析,预测各个交通区的出行发生量及出行吸引量。 将本项目工业园区内各个交通小区得出行目的分为上班、回程、弹 性(购物、文体、访友等) ,这些出行目的出行量预测利用回归模型进行。 建立出行量和相关因素的关系,一般以土地利用强度指标为自变量,如 小区人口数、劳动力资源、就业岗位等。 模型如下: ijij bXaY -i 交通区 j 类出行目的的出行发生量; ij Y -i 交通区相应于 j 类出行目的的出行发生量影响因素,工 ij X 作出行取为劳动力资源数,弹性出行取为人口数,回程出 行取为非回程出行吸引量; a、b-回归系数,根据重庆市与南岸区,以及 XX 工业区交通量 调查资料回归后分析得到。 经回归分析可得个出行发生量预测模型为: 上班: -i 交通区劳动力资源数36.55104 . 1 11 ii XY 1 i X 弹性: -i 交通区人口数07.17646 . 0 32 ii XY 2i X 回程: -i 交通区非回程出行吸引量 33 899 . 0 ii XY 3i X 将各类出行目的的出行发生量相加,便得到该交通区的发生量。 交通吸引量预测模型 上班: -i 交通区就业岗位数 5 . 1280437 . 1 44 ii XY i X4 回程: -i 交通区居住人口数 ii XY 55 2625 . 1 i X5 将各类出行目的的出行吸引量相加,便得到该交通区的吸引量。 3.3.23.3.2 出行分布预测出行在城市空间的分布。 出行分布是指交通分区之间的出行交换。交通分布预测就是在目标 年各交通小区的出行产生量一定的条件下,根据现状 OD 分布量及各区因 经济增长、土地开发而形成的交通量的增长,来对各区之间及各区内部 的出行量进行预测。针对本道路工程情况,我们选用了重力模型。 重力模型:假定交通区 i 到交通区 j 的交通分布量与交通区 i 的交 通产生量、交通区 j 的交通吸引量成正比,与交通区 i 和 j 之间的交通 阻抗参数,如两区间交通的距离、时间或费用等成反比。 重力模型的基本形式: j ijj ijji ij tFA tFAP T )( )( 其中 Tij i 区到 j 区出行量; Pi i 区的发生量; Aj j 区的吸引量; F(tij)摩阻函数。 经计算后的工业园区次干道出行分布预测表格如下: 规划年限各交通区交通规划年限各交通区交通 ODOD 表表 (单位:veh/h) 小区号 123456 1187341320293160143 2332303312362176158 3350328197343352309 4323345321350307357 5131198313335198279 6152138337318311267 3.3.33.3.3 交通方式预测 确定出行量中各交通方式所占比例,本项目采用的是 Logit 模型: n im Vm Vm jmi e e P, 其中:-i、j 交通区间第 m 种交通方式的分担率 jmi P, Vm-第 m 种交通方式的阻抗 mm TaCaaVm 210 -第 m 种交通方式 i、j 区域的费用Cm -第 m 种交通方式 i、j 区域的时间Tm a0-第 m 种交通方式的特征常数 a1、a2-回归常数,根据现状重庆市与南岸区,以及 XX 工 业区交通量调查资料回归后分析得到。 经计算可得本项目范围内预测年限交通方式结构如下表所示: 预测年限交通方式结构预测年限交通方式结构 (单位:% ) 方式年 2008201020152020 步行 64585348 公共交通 18212326 出租车 3.33.84.64.7 小汽车 3.53.84.14.3 货车 11.213.415.317 3.3.43.3.4 出行分配预测 在已知全部的出行的起点和终点的情况下,便可利用机动车分配模 型将前面预测的各区之间交通量分配到具体的道路网上,在路网上得出 各路段和路口的交通流量。这些成果便是进行交通预测所需要的最后成 果,是进行交通分析和方案评价所需要的指标。本项目的交通量分配预 测是建立在 TRANSCAD 软件上,采用的是平衡分配法,其基本原理为: 每位出行者都要寻找适合它出行的最短路径;当某一路径由于所经 路段上的流量增加而导致行程时间加长时,就会有一部分出行者去寻找 新的最短路,而产生路径之间的流量转移,当所有出行者都使用最短路 时,路径之间流量的转移就停止,此时所有出行者得到的出行时间最短, 路网系统的总出行时间也达到最小,出行者与路网系统之间达到平衡。 采用上述模型,利用 TRANSCAD 软件对本项目进行预测,得到各条道 路各规划年交通量详见下表。 高峰小时交通流量表(高峰小时交通流量表(pcu/hpcu/h) 断面断面 时间时间 南北次干道南北次干道A A 支线支线B B 支线支线 2008 年 824588581 2013 年 143210221009 2018 年 197814101392 2023 年 238717061686 车道数计算: PHVwiB fffCVCDDHVN/ 式中: DDHV单向设计小时交通量 -相应于不同设计车速的基本通行能力 B C -相应于高速公路服务水平的负荷系数iCV / -车道宽和路肩宽修正系数 W f -重车修正系数 HV f -驾驶员综合特征修正系数 P f N 单向车道数 参照交通工程手册 ,=0.9,=0.96,=0.96 =1.0iCV / W f HV f P f 得南北次干道车道数:N=2.69,取整数得单向车道数为 N=3,得该路 为双向 6 车道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得 A、B 支线车道数:N=1.78,取整数得单向车道数为 N=2,得该路 为双向 4 车道与实际情况相吻合。 第四章第四章 项目地区建设条件项目地区建设条件 4.14.1 项目所在地区位置项目所在地区位置 重庆 XX 组团位于重庆市东部新区。本工程位于重庆 XX 组团 XX 工业 园区东南角。南北次干道为南北走向,起始于巴渝路,沿线经过庙冲子、 上将军窝、紫泥湾,穿过团山堡、大天井、水漄田,最后在大罗凼与园 区东西干道相接,A、B 支线分别为南北次干道基本垂直相交。 4.24.2 气象及水文条件气象及水文条件 该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年平均气温 18 左右,日照 1340.1 小时,降雨量为 1100-1250 毫米,无霜期 320 天。具 有冬暖、春早,初夏多雨,盛夏多伏旱,秋短多阴雨,无霜期长,湿度 大,风力小,多雾,日照少等特点。 该区域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具有春早、夏长、 秋多绵雨、冬暖多雾的特点。由于受季风环流影响,在时空分布上具有 明显的不均特征,主要集中时间为 5-7 月份,占全年降雨量 45%,年平均 日照 1230 小时,无霜期平均 320 天,自然条件优越,利于农作物、果木 及其林木生长。 区域内有芋河沟、大溪沟统井沟和盘家沟三条主要溪河由南向北 流入长江;沿线还有材封沟水库、小锅凼水库、大锅凼水库、洛凼水库 等小型水库;垒子口水库位于规划区南侧,为广阳镇境内最大的水库, 库容量 200 万立方米 。区域内长江沿岸百年一遇水位为 192.5 米。 4.34.3 地质环境条件地质环境条件 4.3.14.3.1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该区位于南岸区 XX 工业园区,地形总的趋势为南东高北西低,地势 相对平缓,地形坡角一般 510,局部 2025。区内最高点位于 南东侧,高程 400.00m;最低点位于北侧的长江边上,高程 161.50m,相 对高差 238.50m。该区地貌形态属于典型的丘陵地貌。 另外沿长江岸边发育有部分河漫滩,调查区内总的地貌单元主要为 丘陵,地形较简单。 4.3.24.3.2 地质构造地质构造 区内主要构造为明月峡背斜及麻柳丰禾向斜。明月峡背斜南起巴南 区姜家南西侧,北至梁平的新盛的西侧,走向长 228km,轴向 N10E 或 近于南北向,轴部出露最老地层,在长寿县竹河北侧有二叠系(p)地层 出露,轴部主要出露地层为三叠系嘉陵江组(j),两翼则为三叠系雷口坡 1 T 组(l) ,须家河组(xj)及侏罗系下统,中下统及中统地层,背斜为 2 T 3 T 不对称背斜,西翼倾角 4070,东翼倾角 3545;背斜西侧为麻 柳丰禾向斜,向斜轴走向基本与背斜走向平行,轴部略向西突出呈“弓” 形,轴部最新地层为侏罗系上统蓬莱镇组(J p) ,两翼则为侏罗系中统 3 沙溪庙组(J s) ,新田沟组(J x) ,等地层,倾角东翼 5010,西翼 22 2010。 规划区位于明月峡背斜南段西翼及麻柳丰禾向斜中段东翼,岩层产 状倾向 310313,倾角 1519,呈一单斜构造。在规划区内地面 调查,区域内主要有两组裂隙: 第一组裂隙(I):产状 17580,裂面平直,裂隙宽 2mm10mm,水平延伸长度 1.5m2.0m,裂隙间距 1.0m1.5m,有少量粘土 充填,属构造裂隙。 第二组裂隙(II)产状 8765,裂面平直,裂隙宽 1.0mm10mm,水平延伸长度 0.2m1.0m,裂隙间距 0.1m0.8m,无填充, 属构造裂隙。岩层产状有北西向南东岩层倾角逐渐增大,但未发现断裂 构造及褶曲,规划区内地质构造简单。 4.3.34.3.3 岩性特征岩性特征 该区出露地层由第四系冲洪积土层、坡积层、以及侏罗系中统沙溪 庙组地层组成。下沙溪庙组以下地层出露于规划区外南东侧,区内深埋 地下,现就该区域出露地层,分述如下: 1.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土层() ,厚 0.104.50m。 eldl 4 Q 主要分布于长江沿岸地带,高程 164.50m 以下,为黄褐色砂土,含 粉质粘土、底部为砂卵石,稍密中密,稍湿湿,局部含泥质较重,底 部卵石含量约为 20%,80%为砂土。 2.第四系全新统坡积层()厚 0.503.0m,最大厚度可达 6.0m eldl 4 Q 左右。 黄褐、紫红色含碎石粉质粘土及粘土,碎石为砂、泥岩碎块,粒径 0.55.0cm 居多,含量约 15%左右,粉质粘土具塑性。山坡地带厚度较薄, 一般 0.503.00m 左右,河谷地带厚度一般 3.006.00m。与下伏地层角度 不整合接触。 3.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 s) ,按岩性差异可分为上沙溪庙组和下 2 沙溪庙组,现分述如下: (1)上沙溪庙组(J s)厚度 1552m1736m,一般厚度在 1644m 左右。 2 改组地层为 1:20 万重庆幅区域地质图中无露最广的一组地层,分 布约占图幅面积的 40%,为一套河湖碎屑岩沉积,其岩性为紫红、暗紫, 夹少量灰绿色,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与灰、紫灰色厚层中厚层,细 中粒岩屑长石砂岩,尤从底部黄灰色厚层块状,细中粒岩屑长石砂岩, 厚度 2530m,作为上、下沙溪庙组分层界线。此层砂岩厚度较稳定,底 部含砾石或砾岩。 (2)下沙溪庙组(J xs) ,厚度 495671m,一般厚度 583m 左右。 2 该组地层亦为河湖相碎屑岩沉积,呈长条状展布于背(向)斜两翼。 岩性为紫红色夹灰绿色厚层中厚层状泥岩、砂质泥岩,夹厚层状岩屑砂 岩及粉砂岩组成,其底部有一层厚层状较稳定长石石英砂岩(俗称关山 砂岩)厚 1530m 与下伏新田沟组分界,为假整合接触。 4.44.4 自然条件自然条件 项目所在地林地和农地占总用地的 82.5%,植被茂密,山清水秀,空 气清新,自然风光优美,生态环境良好,现状除了部分村庄分布之外, 无工业企业。 4.54.5 工程建设条件工程建设条件 本次干道建设区域处于于 XX 工业园区东南位置,紧靠明月山麓, 地势高低不平,属于山地重丘,场区内还有小型水库分布,这给工程建 设施工带来很多不便。场地内总的运输条件较差,现有道路密度不高, 主要靠黄明公路与外界联系,另零散分布一些等级不高的水泥道路联系 河口场和明月沱,并有一些等级极低的沙石路面与外界连通,道路通行 能力较低。这给工程施工时材料机具的运输和土石方的调配都造成了很 大的困难,所以此次干道工程的工程建设条件较差,施工建设难度较大。 4.64.6 筑路条件筑路条件 本工程砂岩在沿线储量丰富,埋层浅、质量好,开采方便,块石可 就地开采,现场机械加工,以减少运输,降低成本。但施工前应作饱水 抗压强度试验,不能满足规范要求的石料严禁使用。 本路段沿线没有河砂及砂卵石分布,工程所需河砂及砂卵石可以就 近采购。 工程所需粘土,可以从沿线沟谷及泥岩分布地带采集,施工用水从 沿线水库、水塘、溪沟中抽取。 所用水泥、钢材、木材等可就近在市场上购买。 第五章第五章 工程建设规模及建设标准工程建设规模及建设标准 5.15.1 工程工程建设规模建设规模 XX 工业园区次干道道路工程由一条南北次干道和两条与南北次干道 相交 A、B 支线组成。南北次干道全长 1.769km,为城市 I 级次干道,路 幅宽 32 米,双向 6 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 50km/h。 A 支线全长 0.750km,为城市 II 级次干道,路幅宽 22 米,双向 4 车 道,设计行车速度为 40km/h,B 支线全长约 0.653km,为城市 II 级次干 道,路幅宽 22 米,双向 4 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 40km/h。 本道路工程占地面积约 208 亩,涉及房屋拆迁数量约 1900 平方米。 工程总投资约 10313 万元,建筑安装工程费用约 5210 万元。 5.25.2 建设标准建设标准 5.2.15.2.1 南北次干道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 I 级 规划路幅宽度: B=32m 设计行车速度: v=50km/h 设计最大纵坡: 4.79% 设计最小纵坡: 0.62% 设计最小平曲线半径: 710 米 设计最小竖曲线半径: R 凹2000 米,R 凸4800 米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5 年 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 BZZ100KN 防洪标准: 1(100 年一遇)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为 6 度;重要附属构筑物按 7 度 设防 5.2.25.2.2 A、B 支线 道路等级: 城市次干道 II 级 规划路幅宽度: B=22m 设计行车速度: v=40km/h 设计最大纵坡: 4.5% 设计最小纵坡: 1.5% 设计最小竖曲线半径: R 凹3000 米,R 凸4800 米 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5 年 路面设计荷载: 标准轴载 BZZ100KN 防洪标准: 1(100 年一遇) 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为 6 度;重要附属构筑物按 7 度 设防。 第六章第六章 工程方案工程方案 6.16.1 设计依据及设计规范设计依据及设计规范 6.1.16.1.1 可研编制依据 6.1.1.1重庆 XX 组团 XX 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重庆市规划 设计研究院 2006.5) 。 6.1.1.21:500 矢量地形图 (国家测绘局第五测绘队 2004.08) 。 6.1.1.3 业主提供的项目所在地区社会经济、人口、土地等基础资 料。 6.1.1.4 建设部城市市政公用设施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实施细则 6.1.1.5 国家计委、建设部颁布的建设项目经济评价方法与参数 (第二版) 6.1.1.6 国家计委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 (2005.09) 6.1.26.1.2 设计原则 服从城市总体规划和 XX 工业园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维护城市规 范布局的合理性、完整性。 遵从功能合理,结构安全,经济实用的原则,充分体现作为工业 园区次干道的功能特点。 充分考虑城市远近建设结合,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6.1.36.1.3 采用的规范标准 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 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公路路基设计规范 (JTGD30-2004)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J01497)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 (JTGD402002)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B012003) 公路排水设计规范 (JTJ018-97) 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50014-2006) 室外给水设计规范 (GB50013-2006) 城市工程管线综合规划规范 (GB 50289-98) 城市道路照明设计规范 (CJJ45-91) 供配电系统设计规范 (GB50052-95) 10kV 及以下变电所设计规范 (GB50053-94) 低压配电设计规范 (GB50054-95) 6.26.2 路线平面设计路线平面设计 道路走向与规划线形基本保持一致。根据当地地形条件,设计出合 理的道路平面线形,使其尽量保征行车条件的舒适平缓,并尽可能避开 复杂地形与不良地质。 6.2.16.2.1 南北次干道 本段道路方案总体走势采用规划线形。南北次干道共设两个弯道, 沿线共两个交叉口,基本保证线形的连续顺畅,具有良好视觉感,为城 市建设创造一个开阔的空间。两个弯道分别位于 K0+194.23 和 K1+367.63,半径分别为 710 米、800 米。在平面设计时严格控制同向曲 线和反向曲线距离,同向曲线半径大于 6 倍,反向曲线半径大于 2 倍车 速,从而保证了行车安全和行车舒服性。 南北次干道全长 1.769km,沿线经过庙冲子、上将军窝、紫泥湾,穿 过团山堡、大天井、水涯田,最后与东西主干道相接,为城市次干道 I 级。路幅宽度 32m ,双向 6 车道,设计行车速度为 50km/h。 6.2.26.2.2 A 支线 A 支线基本沿规划线形不变,未设弯道,全长 0.750km,沿线经过庙 冲子,到大南垭,为城市次干道 II 级,道路路幅宽度 22m,双向 4 车道, 设计行车速度 40km/h。 6.2.36.2.3 B 支线 B 支线基本沿规划线形不变,未设弯道,全长 0.653km,起源于下将 军窝,经过团山堡、到茅草坡。为城市次干道 II 级,道路路幅宽度 22m,双向 4 车道,设计行车速度 40km/h。 6.2.46.2.4 路幅分配 南北次干道根据规划为城市次干道,规划宽度 32 米,A、B 支线的规 划宽度都为 22 米。该路根据道路规划的性质和交通运输的特点,结合城 市发展需要拟定以下形式断面: 南北次干道:4(人行道)+12m(车行道)+12m(车行道)+4m(人 行道)=32m; A 支线:4(人行道)+7m(车行道)+7m(车行道)+4m(人行道) =22m; B 支线:4(人行道)+7m(车行道)+7m(车行道)+4m(人行道) =22m。 以上全部道路不设中央分隔带,只在人行道边缘设置绿化带。 6.36.3 路线纵断面设计路线纵断面设计 纵断面设计参照规划道路标高控制,确保道路标高 50 年一遇的水位 高程以上,保证行车安全、舒适、纵坡缓顺,起伏较小,为减少填方和 边坡的开挖,部分路段纵坡进行了调整。道路最大纵坡为 6.3%,最小纵 坡为 1%。 6.3.16.3.1 南北次干道 南北次干道全长 1.769km,南端接渝巴路,北接东西主干道,沿线经 过庙冲子、上将军窝、紫泥湾,穿过团山堡、大天井、水涯田。以规划 标高和与东西主干道以及 A、B 支线的交点为控制点。 道路最大纵坡为 6.3%,最小纵坡为 1%。 6.3.26.3.2 A 支线 道路以规划标高以及与南北次干道相交的交点为控制点进行纵断面 设计。 道路最大纵坡为 4.5%,道路最小纵坡为 1.5%。 6.3.36.3.3 B 支线 道路以规划标高以及与南北次干道相交的交点为控制点进行纵断面 设计。 道路最大纵坡为 4.5%,道路最小纵坡为 1.5%。 6.46.4 路基设计路基设计 6.4.16.4.1 填方路基 由于缺少地质资料,经现场踏勘,填方边坡一般土质为粗粒土,挖 方边坡地段较多为风化岩石。因此,边坡坡率设置如下: 填方边坡大于20 米:1:1.5(8 米以下) 、1:1.75(820 米) 、 1:2(大于20 米) ; 填方边坡大于 8 米小于 20 米:1:1.5(8 米以下) 、1:1.75(大于 8 米) ; 填方边坡小于 8 米:1:1.5。 填方边坡的变坡点设置 2 米的护坡道,并向外侧倾斜 2%的横坡。 6.4.26.4.2 挖方边坡 挖方边坡大于 30 米:1:0.5(15 米以下) 、1:0.75(1530 米) 、 1:1(大于 30 米) ; 挖方边坡大于 15 米小于 30 米:1:0.5(15 米以下) 、1:0.75(1530 米) ; 挖方边坡小于 15 米:1:0.5。 挖方边坡的变坡点设置 2 米的碎落台,并向内侧倾斜 2%的横坡。 6.56.5 路面设计路面设计 本次路面结构系结合当地的气候、水文、土质、材料、工程实践经 验、施工和养护条件等,按城市道路设计规范 (CJJ37-90)进行设计, 通过综合比较,选出较符合道路使用要求,又经济合理的路面结构类型。 沥青混凝土路面方案 南北次干道路面结构采用 SMA 路面,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 100KN 为标准轴载进行计量,其机动车道路面构造为:4cmSMA +5cmAC16- 1+6cmAC25-I+0.6cm 改性沥青稀浆封层,基层采用掺 6水泥稳定级配碎 石厚 20cm,底基层采用掺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 30cm。 A、B 支线路面结构采用 SMA 路面,路面设计以双轮组单轴载 100KN 为标准轴载进行计量,其机动车道路面构造为:4cmSMA +5cmAC16- 1+6cmAC25-I+0.6cm 改性沥青稀浆封层,基层采用掺 6水泥稳定级配碎 石厚 20cm,底基层采用掺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厚 20cm。 水泥混凝土路面方案 南北次干道,面层 26cm 水泥混凝土,基层采用掺 6水泥稳定级配 碎石厚 20cm,底基层采用掺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层厚 30cm。 A、B 支线,面层 26cm 水泥混凝土,基层采用掺 6水泥稳定级配碎 石厚 20cm,底基层采用掺 4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底层厚 20cm。 方案比较 沥青路面与混凝土路面的各项性能比较见表 61。 沥青混凝土路面与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比较 表 6-1 性能比较沥青混凝土路面水泥混凝土路面 路面工程费用1857 万元1403.5 万元 行车舒适性 路面无接缝,行车平稳、舒 适,行车振动及噪声低。 路面接缝多,行车舒适性较差,行 车振动及噪声大。 平整性平整性好。平整性稍差。 雨天溅水及水 雾 溅水及水雾较小。溅水及水雾较大。 反光能力 路面的反光能力稍弱、与路 面标线反差大,夜间行车界 限清晰。 路面的反光能力强、夜间行车明快, 但阳光下易引起视觉疲劳。 抗变形及耐磨 耗性 抗变形及耐磨耗性稍差。抗变形及耐磨耗性较好。 路面抗滑性能 采用好的混合料如 SMA 能明 显增强路面抗滑性能。 路面抗滑性能较差。 路基变形的适 应性 路基变形的适应性较强。 路基变形的适应性较差,对基础支 撑不稳固非常敏感,对超载敏感。 养护维修 养护维修方便,可立即开放 交通,交通影响较小。 接缝养护工作量大,板块维修难度 大,不能立即开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