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电图检测.doc_第1页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电图检测.doc_第2页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电图检测.doc_第3页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电图检测.doc_第4页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电图检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病毒性脑膜炎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和脑电图检测【关键词】 病毒 摘 要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脑电图(EEG)在病毒性脑膜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80例病毒性脑膜炎进行TCD和EEG检测与分析。结果:治疗前86%的EEG和80%的TCD均显示异常。治疗后除个别病例外,随着临床症状好转和痊愈,TCD和EEG也好转或恢复正常。结论:用TCD和EEG观察病毒性脑膜炎的演变过程对估计预后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病毒性脑膜炎;经颅多普勒;脑电图 Detection of TCD and EEG in Patients with Virus Meningitis Abstract:Objectives To explor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value of transcranial doppler (TCD) and electroencephalography (EEG) in patients with virus meningitis.Methods TCD and EEG were done and analysed in 80 patients with tuberculous eningitis.Results The abnormality rate of EEG was 86% and that of TCD was 81% before treatment.TCD and EEG were improved or recovered to normal level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clinical symptoms.Conclusions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virus meningitis by TCD and EEG should be of important significance in predicting the prognosis of virus meningitis. Key words:Virus meningitis; Transcranial doppler;Electroencephalography 笔者于1991年9月至1998年4月对80例诊断明确的病毒性脑膜炎(病毒脑)病人进行脑电图(EEG)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测,现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毒脑组 80例均符合诊断标准1。男34例,女46例,年龄10岁46岁。按意识状态分为两组:A、意识清组62例;B、意识障碍组18例,包括意识朦胧5例,浅昏迷12例,深昏迷1例。 1.2 对照组 60例,男女各30例,年龄15岁50岁。均为健康体检者。 1.3 检测方法 急性期应用深圳德力凯公司的3DTCD仪进行TCD检查的同时,采用广州三瑞公司LQWYN型系列数字化21导程EEG仪作检测,参照10/20系统法,进行单、双极描记,每次描记不少于20 min。系统治疗4周后,重复上述检查。 1.4 观察指标 TCD按文献2报道的方法,以大脑中动脉(MCA)为代表,对收缩峰血流速度(Vs),舒张峰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脉动指数(PI)进行观测。TCD各参数测值的正常范围参考本文正常对照组的测值。EEG结果按黄远桂4标准判定。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华西医科大学医百・医统统计学软件包(20版)进行q及q检验和卡方检验。 2 结果 EEG:治疗前意识障碍组有昏迷的13例均显示为慢波昏迷EEG,1例可见05 Hz3 Hz低中幅大慢波(于治疗中死亡),余12例EEG改变均为a指数减少及弥散性低中幅5 Hz6 HzQ波伴少量3 Hz4 Hz的慢波,缺乏特异性。治疗后复查EEG,91的病例恢复到正常范围。治疗前后有无意识障碍的两组比较及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详见表1,表2)。TCD首次检测的意识清组62例中,正常15例,流速加快47例;意识障碍组18例均加快。左右侧之间各TCD测值差异无显著性,故将其合并统计。治疗4周后复查显示:意识障碍组1例死亡;意识清组47例和意识障碍组14例血流速度恢复到正常范围。意识障碍组尚有3例各流速测值明显加快,随访3个月,各流速测值乃超出正常范围(结果见表2)。治疗前病例组与对照组比较除B组Vd外,两病例组间比较除Vm外,同组治疗前后比较除Vd外,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后B组与对照组间及两病例组间比较除Vm、Vs外,均差异有显著性。PI指数:首次检测B组明显升高,与对照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治疗4周后复查显示PI指数在正常范围,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仍有显著性。 表1 两组病毒脑治疗前后EEG检测结果及相关分析(略) 表2 两组病毒脑治疗前后与对照组TCD各参数测值比较(略) 3 讨论 病毒性脑膜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脑膜和脑实质炎症。病理改变为脑组织水肿、软化或坏死。病变可很局限,但一般为弥漫性病变。多伴有脑膜充血、水肿及淋巴细胞浸润。受累脑组织显微镜下可见胶质细胞增生,局灶性出血性坏死,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有时还可见白质脱骨髓鞘等改变2。病毒性脑膜炎的病理改变早期为炎性改变,晚期可有粘连,当病变累及脑底动脉时,可导致病毒性动脉内膜炎3,使动脉管腔狭窄甚至闭塞4。本文结果显示疫脑治疗前86的病例显示EEG有不同程度的异常,TCD有81的病例显示脑底动脉血流速度加快,说明其脑功能和脑底动脉都有不同程度的损害。65例血流速度加快的病人中,有61例的血流速度在治疗4周内恢复到正常范围,考虑其血流速度加快多为可逆性的功能性血管痉挛,而治疗后B组尚有3例血流速度加快且随访观察3个月仍加快者,则考虑可以与血管狭窄形成有关,而不能用血管痉挛来解释。说明并发病毒性动脉内膜炎时,可能存在着因病毒引起的炎性浸润所致的血管痉挛期及因蛛网膜下腔内的多量渗出物将血管内皮与内弹性膜分离所致的器质性狭窄。EEG和TCD检测病毒脑的临床价值分别在于通过皮层功能的变化判断脑功能受损的程度及通过脑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早期发现病毒性动脉内膜炎的存在,使临床有可能进行积极正确的治疗,避免出现脑梗死的临床症状,且可以了解病人的颅内循环状况。用TCD和EEG来观察病毒脑的演变过程,区分形态学与功能上的变化,对估计预后有一定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灏珠实用内科学M第10版北京: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