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专制权力支配下的小农.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专制权力支配下的小农.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专制权力支配下的小农.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专制权力支配下的小农.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专制权力支配下的小农.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专制权力支配下的小农小农,是一个极难界定的概念。本文指从事农业,以一家一户为生产、消费单位的一种社会细胞。它主要包括如下两部分人:一是拥有一定数量土地的自耕农;二是租种地主土地的佃农。这两种是主体,其实还应包括这两部分周边性的人,如半自耕农,即拥有一小块土地,又租种地主的土地;还有富农,即自耕为主又出租一部分土地。小农是封建社会中主要农业生产者。中国自战国以后的历史文明就是以这些小农为主要支撑点的,时代的兴衰,大抵是由小农的兴衰为标志的。然而影响小农兴衰的原因虽然很多,但最主要、最直接的要属政治了,以致可以这样说,小农兴衰主要不是来自自身内在的经济原因,而是来自凌驾他们之上的政治因素。我们所熟悉的礼记檀弓篇中“苛政猛于虎”章,以及柳宗元的捕蛇者说,以小说的形式,从一个侧面把本文的主题早已揭露无余。我这里只是从历史的角度把问题再理析一下而已。另一方面,在历史学界,有些人太爱用经济的眼光和经济的方法分析问题,本文的用意之一是向这种习以为常的认识定势提出质疑。一、政治因素在第一代小农形成中的决定作用春秋以前,生产方式主要是大家族或强迫组织的共耕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小农大致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小农的出现无疑是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但是小农的普遍化则是社会和政治改革的结果。我在1978年写了一篇题为论战国时期“授田”制下的“公民”的文章,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在此以前,几乎所有的论者都把授田与西周的井田制并解,认定是春秋以前的事。我这篇文章论述了授田制始于春秋,普遍实行于战国,是当时各国变法的一项重要内容。我的这一论断已被众多的学者所接受。中国历史上第一代小农可以说是实行授田制的结果,为了方便,现将上述文章的有关论述摘録于下。把土地分给农民,叫做“授田”(“受田”)、“行田”、“分地”、“均地”、“辕田”等。我们可总称之为“授田”制。受田的农民叫“公民”。1975年湖北江陵出土的秦简中,有“受(授)田”二字。该段文字是:“人顷刍、藁,以其受(授)田之数。”(田律)这批秦简反映的主要是秦统一前的事。这一记载极为重要,它无可争辩地证明了在战国时期,秦实行过“授田”制。魏国的“行田”也是“授田”。吕氏春秋乐成引魏襄王的名臣史起的话:“魏氏之行田也以百亩,邺独二百亩,是田恶也。”“行田”就是分给土地的意思。汉书高帝纪:“法以有功劳行田宅。”苏林注:“行,犹付与也。”根据乐成的记载,魏国是普遍实行过“行田”的。它应是李悝“尽地力之教”的主要内容。如果把“行田”同梁惠王关于凶年移民之事一并加以考察,我认为,说梁惠王(即魏惠王)的移民以“行田”为基础不是勉强的。孟轲到齐国,对齐宣王讲的关于“制民之产”一段话也很耐人寻味。“制”即制定、规定之意。“产”指什幺?即文中所讲的“恒产”一“五亩之宅”、“百亩之田”。“制”的主体是谁呢?文中已点清楚,是君主。民产由君主规定,那幺把它解释为类似秦的“授田”、魏的“行田”,我想是可以说得通的1。汉书地理志中记载秦商鞅变法有一项是“制辕田”。再早,晋在春秋时曾“作爰田”2。辕与爰通用。关于“爰田”历来有不同释解。孟康的注是,把土地分成上、中、下三等授给农民。上田每产百亩,中田二百亩,下田三百亩。根据孟康的注,“制辕田”也就是“授田”,同秦简中,“受(授)田”是吻合的。另外管子国蓄中讲的“分地”,臣乘马中讲的“均地”,商君书算地中讲的“分田”,我认为都是“授田”,的别称。关于战国存在“授田”制的事实,还可从许行到滕受廛一事得到旁证。农家学派的许行自楚到滕,对滕文公说“愿受一廛而为氓”3。滕文公给了他“廛”。廛是住宅,属封建国家。许行受没受田,种不种地呢?文中没有明讲,但在孟轲与陈相的对话中,谈到了许行之徒是从事耕种的。许行等耕种的土地从哪里来的?同廛一样,一定也是从滕文公那里领受的。一个农民授与多少土地呢?大体是一百亩(约合今三十一亩多)。在当时,这同一个农民的劳动力是适应的。管子臣乘马说:“一农之量,壤百亩也”。山权数说:“地量百亩,一夫之力也”。先秦文献中关于一夫百亩的记载很多:“一农之事,终岁耕百亩”4。“百亩之田,勿夺其食,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5。“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6汉书食货志记述魏李悝变法,实行尽地力之教,也是按一夫治田百亩计算。授田百亩是当时的惯例,所以又有“分地若一”之说7。先秦文献普遍讲一夫百亩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当时实行“授田”制的反映。“百亩”是指针准地。土地有好有坏,具体实行时会五花八门。如前引的,魏一般分给百亩,邺这个地方土质不好便分配二百亩。另外,各地亩大小也不一致,商君书算地记载:“故为国分田,数小亩五百”。江陵出土秦简中的“受(授)田”,则是按顷计算。受田的农民有没有土地所有权,能不能私自转送或买卖呢?关于这一点无明文记载。但以下材料从侧面说明没有土地所有权。1“王登一日而见二中大夫,予之田宅,中牟之人弃其田耘、卖宅圃,而随文学者邑之举”8。这襄对田用的是“弃”,对宅圃(宅旁园地)用的是“卖”。从侧面说明土地不能卖。2管子小称记载,民恶其上,“捐其地而走”。“捐”是放弃的意思,与前一条材料意思相同。3“士之仕也,犹农夫之耕也;农夫岂为出疆舍其耒耜哉?9”照理土地比农具更为重要。如果土地属农夫,决不会不卖土地,扛上农具就到他国去。显然,农具属农夫所有,土地不属农夫。4战国文献有多处讲到民无法生活时嫁妻卖子。但没有一条言及卖土地。这同汉以后多把卖田同嫁妻鬻子连在一起,有明显的不同。如果拥有土地所有权,通常总是先卖土地而后卖子女。战国时材料只讲民嫁妻卖子,说明民卖土地的现象还不多见。5庄子徐无鬼篇讲:“夫民,不难聚也;爱之则亲,利之则至,誉之则劝,致其恶则散。”这段文字形容民之来去未免太自由了。但在当时民逃来逃去的现象的确很普遍,这些逃亡之民被称之为“氓”。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我认为,民无土地所有权是重要的原因之一。这些逃亡之民只要不被原主人捉住,便可在新主人那襄领受一小块土地。民大量的逃亡,使统治者很头痛。为了把民固着于土地,一些统治阶级代表人物,除提出加强行政管理外,在经济上还提出了种种方案。孟轲提出要使民有“恒产”,有了恒产“才能有”“恒心”。吕氏春秋上农篇提出:“民农则其产复(即富),其产复则重徙,重徙则死其处而无二虑。”大约到了战国后期,农民对所受之田有了较稳定的占有权。大约也是在此时期出现了土地的买卖。秦始皇推行“令民自实田”之后,土地的私有成份增加了,原来受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