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城市社区整合与社区意识构建刍议.doc_第1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城市社区整合与社区意识构建刍议.doc_第2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城市社区整合与社区意识构建刍议.doc_第3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城市社区整合与社区意识构建刍议.doc_第4页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城市社区整合与社区意识构建刍议.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社会其它相关论文-城市社区整合与社区意识构建刍议摘要城市社区整合与社区居民意识关系重大,在社区意识层面体现为认知、情感和意向的整合。由于城市体制的改革导致传统城市社区整合发生了变迁,从心理学的层面分析,其原因主要体现为经济利益的追求和现代化的冲击。构建居民社区意识,必须加强居民问的社会联系,清除体制性障碍和开展社区服务活动。关键词城市社区;整合;社区人;意识一、社区整合与社区意识之关系阐释在社会学史上,第一个提出社区这个术语的是德国社会学家腾尼斯。他指出,社区是具有共同价值观念的同质人口组成的关系密切、守望相助、富于人情昧的社会团体。20世纪30年代,“社区”的概念由国外引入中国。1986年,原民政部部长崔乃夫把“社区”的概念应用于社会福利服务领域,同时从实践的角度对“社区”进行了阐释。他认为,在城市,社区主要是指以街道、居民委员会为基本单位的。本文研究中“城市社区”主要是采用这个概念,并将居委会所管理的社区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散居型社区。特点是居民分属于不同的单位,他们的重大需求一般求助于各自的单位,居委会只管理无单位人员,负责卫生、治安等社会性事务。第二类是单位型社区。特点是单位所属居民区,在这类居委会中,各种活动开展是在单位的调控和安排下进行,居委会处于附属地位。社区整合是指社区诸要素相互协调成为一个整体并有效发挥社区功能的过程和状态。社区整合发生于物质(经济)层面、人力资源层面和意识层面。物质资源的发掘、筹集及有效运用对社区建设相当重要。然而从更本质的意义上来讲,社区居民意识的强化、共同体意识的形成更为重要。从增强社区意识的角度来看,社区整合就是增强社区的社会团结。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团结是一种建立在共同情感、道德、信仰或价值观基础上的、人们之间以结合或吸引为特征的联系状态。它是社会共同体存在的基础和基本特征。在他看来,社会团结的基础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价值观念、共同道德规范和集体意识。他认为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中,传统社会和亲属联系被削弱,而新的社会联系尚未建立起来,于是就会出现社会解组,从而影响社会团结。二、从社区意识层面分析衡量城市社区整合的具体指标要增进社区的社会团结就要提高社区成员对社区的认同感,增强他们的凝聚力和相互关怀意识,强化成员与所在社区的联系和社区成员之间的相互联系。下面分别讨论衡量城市社区整合在社区意识层面的具体指标。1“社区人”对于社区生活的满意度。即居民对其所在社区情境是否满足其自身生活需求的一种主观感受。显然,居民的社区满意感是社区情境与个人主观期望、评价标准、认识水平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姑且不论个人主观因素的差异,社区满意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居民对社区实际情况满意程度的反映。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居民的生活需求愈能够得到满足,即意味着生活质量愈高。因此,社区满意感是居民对社区生活质量认知的一种表征。2“社区人”对于社区的归属感。即居民认同自己归属于所在社区的一种主观感受。就客观状态而言,居民总是归属或不归属于某一社区,并获得所在社区的成员身份;就心理状态而言,居民对所在社区认同则存在一个完全认同与不认同之间的不同程度,即一定强度的社区归属感。通常,居民归属感愈强,愈能够意识到自己作为社区成员的权利与义务,并愈加喜爱和依恋所在社区。如果说社区满意感是居民生活质量认知的一种表征,那么社区归属感则是居民社区生活情感归属的一种表征。3“社区人”对于社区生活的参与意识。即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及活动的过程或行为。其实,人们居住的小区之所以成为一个社区,正在于居民们在生活上不是各自为政,而是在生活的诸多方面相互关联为一个非行政色彩的利益共同体。由此,社区中每一个居民既是管理者又是被管理者,既是服务者又是被服务者。在这个意义上说,社区参与其实是居民社区生活意向的一种表征。在参与意识上,社区诸成员对社区建设的理想目标可能有较高认同,但对具体的行动及过程目标可能有不同的企求。无论人们对社区建设的目标作何等美好的描绘,社区建设的现实行动直接表现为资源的投入。三、传统城市社区整合强度透视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位体制是我国城市管理和社会整合的一种基本方式。单位作为福利共同体,不仅为员工及其家属提供工资、福利和后勤保障等生活服务,而且包揽了政治、教育、行政等社会管理职能,拥有超强的动员和管理社会的能力,从而把街居组织的城市社区管理职能压缩在数量极少的无单位居民范围内。在这种情况下,居民与单位的利益关系最为紧密,单位的发展也主要依托上级政府、主管单位或国家相应政策,居民与社区之间的关系及在社区的形象意义不大。在总体生存的情况下,人力、物力、财务和时间诸资源为公共占有,因而人们可以将资源运用于他们认为有利于组织生存的领域,或者“慷集体之慨”,将资源用于非私人领域,以便大家共享。这种参与意识在单位型社区体现得较为充分。但在散居型社区内,社区参与主体却发生了变化,居委会与辖区内厂矿企业的基层组织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基层组织并无密切联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和活动的主要是社区少数居民,甚至是无单位者。由此可见,在我国传统城市普遍存在“社区缺失”现象,职工大都通过各自的单位获得生活保障和社会福利。在以“单位制”为核心的传统社会管理体制下,居委会只是单位的一个附属物或补充物,是起辅助性质或边缘性质的作用。毋庸置疑,单位型社区居民的整合性较高,尤其体现在社区归属感和参与活动上;散居型社区与居民的利益是疏远的,无论是参与意识、满意程度还是归属感等,都呈较低水平,社区整合性较低。四、现代城市社区整合强度透视伴随我国经济转型和社会转轨,城市人口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变,使城市重心下移,社区建设和管理任务明显加重。城市居民正逐渐从“单位人”向“社会人”转换,单位职能慢慢被社区所剥离,这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联接和依存的方式,也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基于各种利益基础之上的新群体处于不断分化组合之中,“社区”继“单位”模式后,成为联接人们情感和满足人们需求的新的纽带和载体。因此,“社区”取代“单位”成为社会工作的主要区域。单位成为独立的法人,其复合职能弱化了,员工与单位和社区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单位型社区中社会联系逐渐趋向淡薄。原因主要在于现在的城市正在或已经失去了形成那种密切的社会联系的社会体制和社区生活条件。另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城市失业、下岗人员有所增加,城市退休老人和外来工比重逐渐上升,单位型社区由于来自自身和外界的各种压力基本上是无力管理这部分社会边缘层,把它推向社会,这一部分人便在散居型社区中停留下来。单位型社区由于功能的外移,从而也带动单位内成员团结意识的弱化。这些弱势群体遇到难题就逐渐去找所属的社区居委会。单位办社会的体制转向社区化。由此可见,单位型社区整合强度逐渐在降低,散居型整合强度慢慢增强。但由于单位型社区支持功能逐步弱化,而新的散居型社区支持功能还没能健全起来;由于社会生活的支持网络从单位向社区的转变,而“小政府、大社会”的基本社会管理模式和社会组织框架正在逐渐建立,难以完全发挥替代作用,所以目前在部分领域出现了社会支持网络的失效,使一些人的生活出现困难无助的情况,出现了社会转型中的社会解组。五、从心理意识层面来分析传统城市社区整合变迁1经济利益的追求渗透到社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