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_第1页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_第2页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_第3页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_第4页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态环境学报 2010, 19(1): 244-252 Ecology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E-mail: 作者简介:张理茜(1984 年生),女,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E-mail: 收稿日期:2009-11-18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 张理茜 1,2,蔡建明1,王妍1,2 1.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101 摘要:城市化是学者们一直比较关注的重点问题,他们从不同视角对城市化及其过程进行了大量而富有创新的研究,并取得 了丰硕的成果。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是城市地理新的关注 点。 文章分别就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 城市生态环境、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认为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 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近年来研究范围日益拓展,研究程度日益加深,并加强了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国内 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集中于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的探讨、 城市化水平测度以及城市化的动力机制三个方面。 对城市生态环境 的研究多集中于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及生态城市的研究。 对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的研究则多见于生态学 家、经济学家及地理学家的成果中,主要集中在单方面的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究,而对于生态环境是怎样反过来影响 城市化进程的研究则比较少见。 另外, 学者们的研究以微观单个影响因子的研究居多, 从宏观综合角度出发进行的研究较少。 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关键词:城市化;生态环境;关系 中图分类号:X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5906(2010)01-0244-09 城市化是学者们一直比较关注的重点问题,伴 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的规模不断扩大,城市人口 不断增加,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对城市化进行了 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城市化水平的 不断提高,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程度也在大大 地增强,学者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进一步深 入。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促进了城市社 会、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而另一 方面,由于城市人口、建筑、工业的过分集中,又 带来诸如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交通拥堵、住宅短 缺、城市失业率升高等很多问题。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响应机理,是人地关 系地域系统研究的热点问题,也是面向可持续发展 的人文过程与自然过程综合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 1949 年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作为一 种社会经济和空间现象的城市化也开始了新的进 程。在经历了城市化的起伏波动期后,我国目前正 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时期,城市如何发展,是摆在 城市决策者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我国城市地理学 的迫切任务,就是从我国国情出发,解决社会经济 建设中不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为领导部门决策提 供依据,以充分发挥城市的中心作用1。 1 对城市化的研究 1.1 国外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 工业革命开始后,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城 市社会、经济结构日益复杂,城市环境日益恶化, 进一步引发了社会经济和城市空间结构的巨大变 化,出现了大规模的城市化。学者们开始探讨在城 市化的发展历程中,最佳的城市形态应该是什么样 的。关于城市形态的理论,可以概括为分散主义和 集中主义两大派系,这两大派系的争论对以后的城 市化进程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城市分散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霍华德。 霍华德 在他的著作明日一条通向真正改革的和平道路 中, 针对当时城市发展面临的贫困、 拥挤和环境恶化 等问题,提出了建设“田园城市”的构想,即建设一种 兼有城市和乡村优点的理想城市。 田园城市实质上是 城市和乡村的结合体, 兼有城市与乡村的优点, 使城 市生活和乡村生活像磁铁一样相互吸引。霍华德主 张,任何城市达到一定规模时,就应该停止增长,其 过量的人口产业发展由附近的另一座城市来接纳, 实 现城乡结合。 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 重要的启蒙作用, 对后来出现的一些有机疏散论、 卫 星城镇理论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城市集中发展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法国的勒柯 布西埃。他反对城市分散发展建设理论,主张用全 新的现代化的技术力量来改造和规划城市。柯布西 埃希望通过改造大城市内部本身,使这些城市能适 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他认为传统的城市由于规 模化增长和市中心拥挤程度的增加,出现了功能退 化,而市中心地区对各种经济行业又具有巨大的集 聚作用,只有通过技术改造来完善城市功能。如大 城市中普遍的交通拥挤问题,他认为可以提高建设 密度来解决。 张理茜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 245 随着工业社会的生产组织方式在全世界范围 内的日益普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各学科渗透到 城市化领域中来, 使得城市化研究也趋向多元化2。 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城市化进行了较 为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生态学家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城市化带来的 种种问题,美国芝加哥大学以帕克为首的学者借助 生态学手法,形成了著名的“芝加哥学派”,提出了 同心圆模式、扇形发展模式、多核心发展模式三大 经典城市发展模式。 经济学家从城市空间扩展的角度对城市化进 行了探讨。20 世纪 50 年代,瑞典学者哈格斯特朗 提出现代空间扩散理论,指出创新由源地向周围扩 散,其扩散方式有波状扩散、辐射扩散、等级扩散 及跳跃扩散等形式。随后,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罗斯托 “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弗里德曼的“中心 外围”模式等,都从社会、经济的角度将城市化的 空间扩散具体化。 地理学家则是从区域的角度对城市化进行研 究。加拿大地理学家麦吉提出了以区域为基础的城 市化。他提出了“Desakota”的概念,指乡村城镇化 的过程,即城乡边缘区。这种城乡边缘区的形成, 是城市和乡村这两种社会共同作用的结果,但归根 结底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使世界经济 运行方式和空间格局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传统的 城市化理论产生了冲击。大都市带、世界城市、全 球区域城市概念的出现,都反映了巨型城市空间的 崛起,已成为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一个显著特点,城 市化也因此拥有了更宽泛更复杂的内涵与外延。有 学者对城市化的发展规律进行了总结。美国学者诺 瑟姆提出城市化过程呈现出“S”型曲线规律性,在 诺瑟姆之后,也有其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对 城市化的规律进行了验证,发现 S 型曲线规律并不 适用于所有的城市。 这一阶段,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己经进入基本完 成阶段,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历史进行回顾性、实 证性、预测性研究较多3。Jonathan Eaton4 等通过 对比日本和法国城市化过程,认为城市人口的集中 并不能改变区域人口分布或者出现新的城市,并建 立了模型分析工业化与城镇化过程中的劳动力转 移,认为中等城市的生活、生产经济效益要高于大 城市。Farokh Afshar5通过对发达国家城市化结果 的分析,认为可持续的发达国家城镇发展应该是一 种不断进行的迁移、平衡的过程。Ralph J. Alig6等 通过预测美国未来 25 年时间的城镇化及其用地, 认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城镇用地会进一步扩张,建议 在未来的城市发展中要充分发挥城市规划的作用, 用城市规划来控制城镇用地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Barney Cohen7总结了全球发展中国家过去 20 年时 间的城镇化发展特征,认为未来 30 年时间内,发 展中国家的城市化仍然会持续高速发展,但己经出 现了环境承载等方面的问题。 1.2 国内学者对城市化的研究 中国学者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可以大致分为以 下三个方面: 1.2.1 关于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问题的探讨 学术界对中国城市化道路的争论由来已久,周 静8通过回顾中国城市化的历史进程,揭示了中国 城市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具体水平滞后于社会发 展,然后明确提出保持国家级大城市发展态势,构 建城市群、城市带体系,加快城镇建设,推进大、 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王明浩,李小羽9认为中国 城市化水平将有一个很大的提高,应该以发展大城 市为重点,并以此带动一批中小城市的发展。汪冬 梅,杨学成10认为以小城镇为主的城市化只是中国 在转轨发展这种特定历史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做出的 特别选择,着眼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新背景,中 国应该走市场主导的多元化城市化道路。严正11认 为遍地开花地建设小城镇对我国来说是不经济的, 各国城市化的经验也证明大中城市的发展优先于小 城镇的发展。黄金辉,程治中12认为要实现城市化 的发展目标,仅有小城镇的发展是远远不够的,应 当将大都市圈发展战略提升到国家城市化发展战略 的高度予以实施。陈波翀,郝寿义13分析了中国传 统的城市化道路,认为传统的城市化道路导致了城 市规模的无序扩张和城乡差距的日趋扩大,提出了 大中小城市互相协调,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差异 化发展的城市化道路。冯娟,曾菊新14结合城市化 的新观念,提出了中国城市化发展新理论模式 中国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可见,对城市化道路选 择的问题,学者们仍然没有一个统一的看法。 1.2.2 关于我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研究 关于城市化发展水平的研究也是成果丰硕。葛 永军,许学强15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水平最多略低于 同等收入下的国际城市化水平,中国的城市化水平 是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钟水映、胡晓峰16归纳总 结了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的不同意见,对“滞后 发展”的观点进行了分析评价,指出其存在的缺陷, 认为中国的城市化发展水平是中国经济发展水平 与结构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是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水平与结构相适应的。刘耀彬,李仁东17利用各省 区近 20 年有关城市化方面的资料,分析了我国在 转型时期城市化水平的时空变化规律,表明我国转 246 生态环境学报 第 19 卷第 1 期(2010 年 1 月) 型时期城市化水平在时间变化上具有水平起点低, 发展速度快的特点;在空间变化上存在着较大的东 中西区际和省际差异。樊杰,田明18在探讨了 20 世纪 80 和 90 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与产值结构和就 业结构非农化演变的相互关系基础上,揭示了城市 化水平与非农就业水平之间的偏差逐步缩小的规 律。白先春19等在充分考虑我国隐性城镇人口的基 础上,对普遍意义上的城市化水平测算公式进行修 正,具体测算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并通过与世界其 它国家城市化水平的比较,认为我国的城市化水平 并不滞后。李京文,吉昱华20通过分析发现中国的 城市化仅仅略微滞后于经济发展,并非严重滞后于 工业化进程。可见,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出发, 并选用不同指标对城市化水平进行测算,其结果还 是很有差异的。 也有不少学者对城市化水平的区域差异进行 了研究。蒋耒文,考斯顿21研究了中国城市化发展 的不同阶段, 区域间城市化水平的差异程度及变动 趋势,发现改革开放前的 30 年,中、西部地区城 市化速度快于东部,区域间城市化差异趋于缩小; 改革开放后的 20 年则相反。 并通过统计分析发现, 新中国历史上的省际城市化水平的差异在总体上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关, 不同历史时期省际城市 化水平差异的解释变量很不相同。 刘盛和22通过对 中国各省区 1990 年和 2000 年城市化水平与自然、 人口、经济发展、工业化水平等四类 12 个指标的 因子分析表明, 区域城市化水平不仅与工业化水平 或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与人口密度、农业经济 呈负相关, 而且受工业化水平或经济发展水平的影 响更为强烈。段七零23,赵玉杰24,曹允庚25, 周文骞26,刘耀彬27分别对江苏,山东,黑龙江, 浙江, 江西等省的城市化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 研究。 1.2.3 对城市化的动力机制进行的研究 纪晓岚,赵维良28通过建立指标体系对城市化 动力机制进行数量化,研究了这些影响因素的总体 特征和数量关系。赵勇29认为经济全球化下中国城 市化动力机制呈现出主体的多元化、动力机制的不 均衡性及不稳定性等新特点和新内容。路永忠,陈 波翀30建立了不确定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城 市化决策模型,解释了制度创新对城市化的作用模 式,并在对传统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数量关系进行 计量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化快速发展主要由 第三产业推动,城市化快速发展更多依赖于国际贸 易和制度创新的观点。陈征平,俞晓玲31认为新中 国建立之后,城市化动力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政治抉 择,因而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客观经济规律的内在 作用,也使整个城市化水平明显低于其工业化发展 水平。在今天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 立的过程中,城市化动力模式对市场机制作用的吸 纳, 成为当前加速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关键。 刘耀彬, 李仁东17利用多元统计方法,定量研究影响我国城 市化发展的主动力因子,发现工农业发展推拉因 子、产业结构转换因子和出口替代外向因子是影响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三大主动力因子。 吴莉娅32分析回顾了 1978 年以来国内外地理 学者对中国城市化理论研究进展后,认为国内学者 研究政策指引性很强;国内外研究动态衔接紧密, 大量借鉴国际城市化研究先进经验;城市化概念的 界定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指标和数据混乱;城市化 现象规律理论丰富,解释理论较少,中国城市化模 型不多;多以行政区或经济区为单位,很少在国际 背景下研究中国城市化;新经济理论为中国城市化 研究提供了更宽广的舞台。 2 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 2.1 国外学者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 人类与城市生态学奠基人、美国学者芝加哥学 派的创始人 Park RE 于 1916 年和 1925 年分别发 表了题为城市环境中人类行为研究的几点建议 及城市的论文,开创了城市生态学研究的新领 域33。雅典宪章规定城市的四大功能是居住、 工作、游憩、交流,并进一步明确城市生态环境有 机综合体的思想。1936 年 Park 运用生命网络、自 然平衡等生态学理论研究人与环境的关系,并把其 提到“居于地理学思想的核心地位”34。随后,Park 又出版城市和人类生态学一书,把城市作为一 个类似植物群落的有机体,引用生物群落的观点来 研究城市环境,进一步完善城市与人类生态学研究 的思想体系。20 世纪 50 年代 Hawley 发表的论文 人类生态学:社区结构理论等都为城市生态学 的发展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35。 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世界城市化的迅速发展 带来了一系列城市生态环境问题,人类对城市生态 环境的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1962 年美国生态 学家卡迅(Rache1 Carson)出版了寂静的春天一 书,揭示了城市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情况,引起了 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后, 增长的极限 、 生 命的蓝图 、 只有一个地球等著作的出现,充分 表现了经济学家及生态学家们对全球环境前景的 担忧,从而激起了人们系统研究城市生态系统的兴 趣, 对城市生态的研究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美国、 日本等国家首先开始城市生态区域分析,把城市作 为一个生态系统,进行社会学、生态学、环境科学 等多学科的综合研究36。 张理茜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 247 进入20世纪80年代,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更是 异军突起。1980年,第二届欧洲生态学术讨论会, 以城市生态系统作为会议的中心议题,从理论、方 法、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探索36。此后各类城市 生态研究工作蓬勃发展,各种相关出版物如雨后春 笋不断涌现。法兰克福、墨西哥城、多伦多、东 京、香港等几十个城市先后从不同角度开展了研 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 1992 年 6 月 3 日至 14 日,联合国在巴西首都 里约热内卢召开了人类环境与发展大会。这次会议 认为环境问题是 2l 世纪人类面临的巨大挑战, 并就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达成一致。其中人类居住区及 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给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注入 了新的血液,成为当代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的重 要动向和热点。随着现代生态学的发展,现代生态 学与城市研究的结合,要求建立生态城市。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 国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生态城 市的内涵、特征、指标体系、发展思路、基本框架、 具体目标及步骤等。 2.2 国内学者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研究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我国环境科学尚处于萌 芽状态。20 世纪 70 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拟 订“人与生物圈计划”,我国参与了该项研究36。 1978 年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正式列入我国科技 长远发展计划,许多学科开始从不同领域进行城 市生态环境的研究,对城市生态学研究在理论方 面进行了探索。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科学工作者在对城 市生态环境进行理论研究和实践的过程中,提出了 不少有开创性的理论和方法。 1981 年生态环境学家 马世骏37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以人类与环境关 系为主导的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思想。 王如松38提出城市生态系统的自然、社会、经济结 构与生产、生活还原功能的结构体系,用生态系统 优化原理、控制论方法和泛目标规划方法研究城市 生态。从自然生态系统到城市复合生态系统的提 出,标志着城市生态学理论的新突破,也是生态学 发展史上的一次新综合,为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奠定了理论和方法基础。1987 年在北京召开的“城 市及城郊生态研究及其在城市规划、发展中的应 用”国际学术讨论会,标志着我国城市生态学研究 已进入蓬勃发展时期36。 1988 年我国惟一的城市生 态与环境的专业刊物 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 创刊, 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城市生态学的发展。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生态城市作为 可持续发展的理想模式提出以来,我国许多学者从 不同的方面先后开展了城市可持续发展及生态城 市等方面的研究与探索36。 王树功39等以珠海生态 示范区为例,探讨了生态示范区建设与城市可持续 发展的关系。杨芸40等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生 态支持系统理论。汤茂林41探讨了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生态原则。刘岩42等提出了城市可持续发展所具 有的特定内涵并探讨了其实现途径。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生态城市成为我国当代 城市生态环境研究新的热点,国内进行了许多该方 面的研究。黄光宇43分析了城市生态系统的特点, 并提出了创建生态城市的十条评判标准。张炯44 提出了建设生态城市的五项原则。盛学良等45阐述 了生态城市的基本内涵,并提出了生态城市指标体 系筛选、设计的 8 个主要原则,选取了具体指标, 构建指标体系。 3 对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的研究 目前,困扰全世界的人口、资源、能源、粮食 和环境等五大问题无一不与世界性的城市化进程 有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将成为解决人类生 存和发展问题的最有意义的途径之一46。国外对城 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起源较早。经历了 起源、展开和多元化阶段,主要涉及地理学、经济 学、生态学、社会学等领域的研究。而国内从 20 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对城市化与城市生态环境的关 系展开了研究,生态学、城市规划学、环境科学、 地学、经济学、社会学及人类学等不同学科的研究 人员从各自的角度对该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主要 包括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效应,城市社会、 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生态城市、健康城市及可 持续发展等方面的研究。 3.1 国外研究回顾 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带来了全球性的生态环境 问题,城市化和生态环境的关系及其和谐发展成为 学者们关注研究的焦点。涌现出不少相关方面的书 箱和文章,环境的和谐发展也成为人类关注的焦 点。卡逊的寂静的春天(1962)、罗马俱乐部的 增长的极限(1972)、哥尔德史密斯的生存的蓝 图及威斯特的危机中的城市等书籍都对城市 化过程中的生态危机作过大量的描述与预测,促进 了城市化和生态环境和谐发展研究的蓬勃发展47。 同时,各级政府或非政府组织也非常热衷于这 一 问 题 的 研 究 。 1972 年 联 合 国 科 教 文 组 织 (UNESCO)制定了 MAB 研究计划,其中人类聚居 地的综合生态研究被列为重点项目,从此城市化与 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在国际学术团体和非官方组 织之间积极展开48。20 世纪 80 年代,随着可持续 发展这一概念的提出,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关系的 研究在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和地理学等学科间 248 生态环境学报 第 19 卷第 1 期(2010 年 1 月) 展开,其微观机理与运行机制也被环境科学和卫生 科学研究者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 增长的极限 和生命的蓝图等著作的发表,都激起了人们对 城市化引发的世界资源环境问题的普遍担心。 20 世纪 90 年代,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 究更加多元化。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Grossman 等, 选取表征环境与经济的主要指标,进行数理分析与 经验判别,然后进行侧面解释,从而判别经济发展 中城市化对环境是否有影响,以及影响的重要程 度。1995 年,Grossman 和 Krueger 用计量经济学方 法以 42 个发达国家的板面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揭 示了随着城市经济水平的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呈现倒“U”型的演变规律,即著名的环境库兹涅茨 曲线(EKC)假设。其后,国外很多学者应用环境经 济的规范分析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类似研究。但由于 在研究中所选取的表征指标和模型不同,他们得到 的结论存在很大的差异。 生态学家则是通过对物种和种群的研究来描 述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影响。Patricia M Har- veson49等通过对美国 Florida Key 鹿的研究,分析 了城市化过程对区域动物种群多样性的消极影响。 Michae L McKinney50探讨了城市化对生物均质性 的作用与影响,认为城市动物种群增多,而乡村动 物种群减少。 Ingolfhn51等通过对德国 floras 的乡村 与城市地区动物种群均质性变化分析,在对比 60 个城市与乡村斑块种群特征后,认为城市化对动物 种群的均质性有非常大的影响。L R S Zanette52等 人研究了巴西都市区黄蜂与蜜蜂生活习性的改变, 探讨了在由于城市化改变土地覆被而引起黄蜂与 蜜蜂种群数量变化的驱动作用及机制。此外, Deosthali53通过模型模拟分析了城市化对城市局 部气候的影响,Deplazes54等分析了城市化对城市 野生生物的多重影响。 3.2 国内研究 我国对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关系的研究尽管起 步晚,但进展快。1992 年以来,在世界环境与发展 大会的推动下,我国城市化及其生态环境方面的研 究成果显著。目前研究总体上已从生态环境与生态 经济的各自研究,转向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环境问 题、城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评价、预测及 调控,以及城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上48: 3.2.1 城市化引起的城市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主要以环境科学工作者、地理学家和生态学家 为主,从资源与环境保护角度展开,重点研究我国 城市化带来的环境问题(水、土、气、生物、资源与 能源等)及对策。 由于学科背景差异, 不同学科的研 究者有各自不同的侧重点。环境科学研究者更侧重 于城市化引发的环境污染的微观机理,地学研究者 则更擅长于区域研究与宏观分析,而生态学家更强 调生态系统之间的联系,注重生态平衡。 地理学家比较注重区域,往往从资源利用与保 护的角度来研究城市生态环境问题,其目的是更好 地协调人地关系。 首先, 对城市化与水资源的研究。 张一平55和宋军继56对城市化引发的城市水环境 问题进行了研究。冯兰刚等57研究了河北省城市化 的迅速发展对水资源的胁迫效应,并指出在城市化 进程中,必须把生态建设,特别是水生态建设作为 “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坚持“人水相亲、自然和谐” 的水生态安全理念,以水生态安全与水资源的可持 续利用来保障与促进城市乃至整个国家的可持续 发展。都沁军等58运用误差修正模型,分析河北省 城市化发展水平与水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认为二 者之间存在协整关系,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用 水量不断增加,水资源逐渐成为河北省城市化发展 的瓶颈。刘国成等59分析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 存在的城市水资源短缺,城市水环境污染等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思路与措施。其次,城市化引发 的土地利用问题研究。汪德军60认为我国城市化进 程中土地利用效率一直低下,我国城市土地的利用 基本上属于粗放型的利用模式,城市用地的外延型 扩张方式,使得我国城市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低。 陈云风等61针对土地利用及城市发展系统的不断 发展变化的动态特征,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研 究了城市土地可集约利用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 题,并建立了中国城市土地利用与城市可持续发展 的系统动力学模型。徐骏62分析了我国城市化进程 中土地利用的误区和出路。吴文倩等63,邓劲松等 64,毛蒋兴等65,张英辉66,田亚平等67,王晋 良68等分别对西安,杭州,深圳,河北,衡阳,大 连等城市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和驱动力 进行了分析。他们认为城市化或城市人口变化是城 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环境学家比较注重环境变化的机理分析,目的 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环境。姜乃力69和史爱玲等70 从微观角度探讨城市化引发的城市“热岛”、“混浊 岛”、 “雨岛”及局地环流等气候效应等; 盛学良等71 从宏观角度论述城市化带来的城市生态环境效应。 生态学家则注重生态因子之间的耦合机理分析。 3.2.2 城市化与环境协调发展评价研究 城市化与环境协调问题。陈晓红等72提出城 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系统是在要素的集聚与扩 散、技术进步、制度与制度创新、产业结构调整 与升级、人口素质的提升与城市文明传播等多种 机制的共同作用下发展的。刘耀彬等73根据城市 张理茜等: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研究综述 249 化与生态环境交互作用的时空规律,基于协同论 的观点指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协调的评判标准并 构建了二者之间的协调度模型。杨文举等74认为 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系统建设不仅具有明显的阶段 性特征,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互相关联的特点 也异常明显,所以城市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只能靠城市化的充分发展才能得到解决。城市化 与环境协调关系的研究在我国还刚刚起步,探索 城市化进程中的环境变化及其演化规律对于指导 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意义不言而喻。 此外,国内学者还有对城市社会经济自然 复合生态系统的研究。自从马世骏等75提出该理论 以来,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探索,极大地推动了该 理论的发展。目前还有些学者应用此理论将研究视 角转向到西部生态脆弱区,如李锋等76应用生态学 原理和复合生态系统理论,提出了西部城市发展的 生态调控对策。 3.2.3 可持续城市、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研究 城市化与可持续城市或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相关 研究。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随着可持续发展理 论的提出,我国许多学者先后从经济、环境、生态 和地理的角度对城市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随着 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化与可持续城市的关系 也日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有关方面的研究进展, 张俊军等77对此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综述。目前城市 化与城市可持续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城市化进 程中的城市可持续发展问题分析、城市化与城市可 持续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以及可持续城市化等48。 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健康城市的相关研究。90 年代后,生态城市和健康城市成为我国城市生态环 境研究的新热点,国内学者展开了一系列的研究。 达良俊等78提出生态城市是结构合理、功能高效、 关系和谐,且存在与发展状态皆优的,可持续发展 的现代化城市,并提出我国应重建“近自然型”城市 生态系统为循环和谐型生态城市的建设打基础。徐 伟等79针对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应遵循的原则、要 求、规划设计的内容作了简要的阐述,提出了保护 城市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关于生态城市的研 究,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很大的进 展,然而城市化与生态城市、健康城市的关系研究 在国内还不足十年,现有文献多集中在城市化进程 中的生态环境和卫生健康问题上80,至于城市化与 生态城市、健康城市建设的规律认识等则显得十分 薄弱。 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城市化及其过 程进行了大量而富有创新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 成果。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对生态环境 问题的关注,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响应关系是城市 地理新的关注点。国内外学者对城市化、城市生态 环境的研究起步早,成果多,近年来研究范围日益 拓展,研究程度日益加深,并加强了新技术新方法 的应用。对于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关系的研究则 多见于生态学家、经济学家及地理学家的成果中, 主要集中在单方面的城市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研 究,而对于生态环境是怎样反过来影响城市化进程 的研究则比较少见。另外,学者们的研究以微观的 对单个影响因子的研究居多,从宏观综合角度出发 进行的研究较少。这将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点问题。 此外,从研究对象来看,国内学者们对生态 环境的研究多以生态脆弱区或已出现严重生态环 境问题的地区为研究对象,而对目前生态环境状 况较好的地区缺乏关注。在较快的社会经济发展 背景下,不同地区的生态脆弱度和生态承载力是 不同的。如果我们只是出现了问题再提出解决方 案,那显然是不够的。现阶段的状况要求我们必 须更关注经济快速发展而并未出现明显生态环境 问题的区域,未雨绸缪,将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 响应机理研究透彻,避免城市发展中产生难以解 决的生态环境问题。 作为地理学科研究者,我们需要从区域整体着 眼,多学科相结合开展综合研究,通过多要素比较 的深入分析,揭示城市化与生态环境响应机制和调 控机制,提出调控对策,推动自然与社会科学跨学 科综合研究的深入开展,为区域持续、协调发展提 供指导方略,为决策部门提供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 许学强, 周一星, 宁越敏. 城市地理学Z.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5. XU Xueqiang, ZHOU Yixing, NING Yuemin. Urban GeographyZ.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1995. 2 李晶, 谭少华. 国内外城市化研究进展综述J. 山西建筑, 2007, (31): 21-22. LI Jing, TAN Shaohua. Discussion on urbanization research process at home and abroadJ. Shanxi Architecture, 2007, (31): 21-22. 3 李鸣骥. 西北干旱区内陆河流域城镇化过程与区域生态环境响应 关系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2007. LI Mingji.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the re- gional ecological responses in the arid inland basins of the Northwest ChinaD.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2007. 4 EATON J, ECKSTEIN Z. Citis and Growth: Theory and evidence from France and JapanZ. Regional Science and Urban Economics, 1997, 27(4-5): 443-474. 5 AFSHAR F. Balancing global city with global villageJ. Habitat International, 1998, 22(4): 375-387. 6 ALIG R J, KLINE J D, LICHTENSTEIN M. Urbanization on the US landscape: looking ahead in the 21st centuryJ. Landscape and Urban Planning, 2004, 69(2-3): 219-234. 7 COHEN B. Urbaniz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Current trends, 250 生态环境学报 第 19 卷第 1 期(2010 年 1 月) future projections, and key challenges for sustainabilityJ. Technology in Society, 2006, 28(1-2): 63-80. 8 周静, 乔官胜. 中国城市化道路之我见J. 生产力研究, 2002(4): 87-88. ZHOU Jing, QIAO Guansheng. Urbanization in ChinaJ. Productivity Research, 2002, (4): 87-88. 9 王明浩, 李小羽. 论中国城市化道路选择J. 城市发展研究, 2003, 10(4): 23-27. WANG Minghao, LI Xiaoyu. On route selection for Chinese urbaniza- tionJ. Urban Studies, 2003, 10(4): 23-27. 10 汪冬梅, 杨学成. 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反思与探索J. 改革, 2003, (5): 18-23. WANG Dongmei, YANG Xuecheng. Reflections and on exploration Chinas urbanizationJ. Reform, 2003, (5): 18-23. 11 严正. 小城镇还是大城市-论中国城市化战略的选择J. 东南学术. 2004, (1): 60-66. YAN Zheng. Small town or big city - on the choice of Chinas urbani- zation strategyJ. Southeast Academic, 2004, (1): 60-66. 12 黄金辉, 程治中. 构建以大都市圈为主导的中国城市化模式研究 J. 理论与改革, 2004, (2): 84-86. HUANG Jinghui, CHENG Zhizhong. Study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atterns on Construction of large metropolitan area-orientedJ. Theory and Reform, 2004, (2): 84-86. 13 陈波翀, 郝寿义. 试论中国城市化快速发展道路J. 人文地理, 2005, 20(5): 44-47. CHEN Bochong, HAO Shouyi. The path of rapid urbanization in ChinaJ. Human Geography, 2005, 20(5): 44-47. 14 冯娟, 曾菊新. 试论中国城市化发展模式J. 地域研究与开发, 2007, 26(3): 41-44. FENG Juan, ZENG Juxin. The model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J. Areal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2007, 26(3): 41-44. 15 葛永军, 许学强, 阎小培. 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判断J. 人文地 理, 2003, 18(1): 49-52. GE Yongjun, XU Xueqiang, YAN Xiaopei. A comprehensive ap- praisal of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J. Human Geography, 2003, 18(1): 49-52. 16 钟水映, 胡晓峰. 对中国城市化发展水平滞后论的质疑J. 城市问 题, 2003(1): 16-19. ZHONG Shuiying, HU Xiaofeng. A query on the view of stagnate de- 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J. Urban Problems, 2003, (1): 16-19. 17 刘耀彬, 李仁东. 转型时期中国城市化水平变动及动力分析J. 长 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03, 12(1): 8-12. LIU Yaobin, LI Rendong. Analysis on changing of spatial-temporal features and momentum of Chinas urbanization during transitional phase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3, 12(1): 8-12. 18 樊杰, 田明. 中国城市化与非农化水平的相关分析及省际差异J. 地理科学, 2003, 23(6): 641-648. FAN Jie, TIAN Ming. Relative analysis and provincial differences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non-agricultural developmentJ. Scientia Geographica Sinica, 2003, 23(6): 641-648. 19 白先春, 凌亢, 郭存芝, 等. 中国城市化: 水平测算与国际比较J. 城市问题, 2004, (2): 23-26. BAI Xianchun, LING Kang, GUO Cunzhi, et al. The level measure and the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J. Urban Problems, 2004, (2): 23-26. 20 李京文, 吉昱华. 中国城市化水平之国际比较J. 城市发展研究, 2004, 11(3): 1-10. LI Jingwen, JI Yuhua.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 of Chinese urbaniza- tionJ. Urban Studies, 2004, 11(3): 1-10. 21 蒋耒文, 考斯顿. 中国区域城市化水平差异原因探析J. 中国人口 科学, 2001, (1). JIANG Leiwen. Cause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in urbanization level in ChinaJ. China Population Science, 2001, (1). 22 刘盛和. 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 长江流域资源 与环境, 2004, 13(6): 530-535. LIU Shenghe. Causal analysis of the regional disparities of urbaniza- tion in China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04, 13(6): 530-535. 23 段七零. 江苏省城市化区域差异实证分析与发展思路研究J. 太 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 DUAN Qiling. Analysis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in Jiangsu ProvinceJ. Journal of Taiyuan City Voca- 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2005, (1). 24 赵玉杰. 山东省城市化发展分析J.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 版, 2004, (4). ZHAO Yujie. District analysis of Shandong province urbanization de- velopmentJ. Journal of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 ence, 2004, (4). 25 曹允庚, 冯瑞, 郭影. 黑龙江省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研究J. 绥化 学院学报, 2009, (3): 24-26. CAO Yungeng, FENG Rui, GUO Ying. Analysis of the level of ur- banization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J. Journal of Suihua University, 2009, (3): 24-26. 26 周文骞, 许庆明. 浙江城市化的区域差异和发展对策研究J. 浙江 社会科学, 1992, (3). ZHOU Wenqian, XU Qingming. Research of regional differences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es in urbanization in ZhejiangJ. 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1992, (3). 27 刘耀彬. 江西城市化水平区域差异变动及影响因素分析J.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