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吴楚两地建筑文化之比较.pdf_第1页
浅谈吴楚两地建筑文化之比较.pdf_第2页
浅谈吴楚两地建筑文化之比较.pdf_第3页
浅谈吴楚两地建筑文化之比较.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2 4 卷07/2006华 中 建 筑 图 1 古吴国地图 浅谈吴楚两地建筑文化之比较 Comparison of Architecture Culture between Wu and Chu 张 轶 群Zhang Yiqun 中图分类号 T U - 8 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 0 0 3 - 7 3 9 X(2 0 0 6 ) 0 7 - 0 0 0 1 - 0 4 作 者 邮 编 收稿日期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2 1 0 0 9 6 2 0 0 6 0 3 2 0 图 2 扬州个园 图3 a 凤凰吊脚楼 从地域范围而言,楚地一般指以今汉水流域为中心, 北抵方城、南至衡、西起夔、东抵鄂的广大地区,包括 今湖南、湖北大部分地区;吴地指长江下游以南、杭州 以北、常州以东环太湖周围的地域。 摘 要 该文对吴、 楚建筑文化进行了 比较, 从建筑与自然关系、 建筑风格、 建 筑色彩、文化心理等四个方面分析了 吴、楚建筑文化各自不同的特点。 关键词 吴 楚 建筑文化 比较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ses the traditional architectural culture characteristics of Wu and Chu, and makes a comparison between each other from four aspects: the relations between architecture and nature, architecture s tyle, architecture color, architectural culture mentality. Key Words Wu, Chu, Architectural culture, Comparison 2 第2 4 卷07/2006华 中 建 筑 图3 b 通道阳烂鼓楼 图 4 师俭堂锄经园图 5 留园小院 图6 a 苏州文庙牌坊图6 b 沧浪亭天花 图 7 留园小亭 图8 a 留园厅堂室内 图 9 侗族民居 图8 b 留园厅堂室内 3第2 4 卷07/2006华 中 建 筑 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木骨泥墙体系建筑文化 与以长江中下游为中心的南方干栏体系建筑文化是中 国建筑文化之两大源头,中国北方地势平坦、文化容 易交流, 建筑文化也易具有共性, 而南方多山水阻隔, 文化易单独发展而形成一个个各具特色的文化龛。历 史学家将太湖流域的 “吴” 文化与长江中游的 “楚” 文 化和钱江流域的“越”文化相并列为长江中下游三个 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文化。 和黄河一样,长江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古人 有诗云: “君住长江头, 我住长江尾, 日日思君不见君, 共饮长江水” , 诗中两人虽分隔两地, 然而有长江将两 人紧紧联系,串起“我”与“君”之日日相思。 “楚” 建筑文化居长江头, “吴”建筑文化居长江尾, 同一条 江孕育着不同性格的建筑文化,了解其魅力,分析其 联系,寻找其差异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浓厚兴趣的。 建筑作为文化的一面镜子亦具有各自文化之烙 印。纵观吴楚两地建筑文化史,从遥远的新石器时代 到近现代,虽然在源源不断地汇入来自中原的文化活 水,但体现本土精神的主流建筑文化始终在延续,未 曾中断,本文试将“吴” “楚”建筑文化进行对比,以 反观地域文化对建筑之影响、加深对吴地建筑文化之 认识。然而吴楚两地各有自身复杂之历史地理状况, 建筑也并非匀质分布、特征明显、分野清楚,比较也 只能是粗略的、草简的、 “见林不见树”的。 1 天人合一 : 吴建筑与自然高度和谐, 楚建 筑与自然诗意共处 作为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 “天人合一” 的思想贯 穿于吴楚两地的建筑文化之中。 吴地气候适宜、平川广野、山青水秀、河流湖泊 众多,自然条件优越。自然的恩赐加上人工的匠心成 就了有机和谐的景观环境。 吴地建筑从区域的开拓到城市的缔造、园林名胜 的经营,再到建筑群体、各类建筑的布置,乃至建筑 小品的点缀,都十分注意自然与人工的融合。如吴城 的规划设计十分注意物质环境与自然环境的有机统 一,城外的山水名胜,从纵向的佛塔的制高点,到横 向的河路走向,与城中佛塔、城楼、宫殿等高大建筑 所形成的天际轮廓线和水平河网的联系均有周密的考 虑。建城者早已胸有成竹,立意城里城外,自然人工 形成有机的统一(图1 ) 。 吴地古典园林中建筑与自然环境的高度联系与统 一更是登峰造极,取于自然、高于自然,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 , 人们对自然巧为利用, 又赋予其丰富的文 化内涵,情、景、意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图2 ) 。 楚地多水多山,气候潮湿,夏季温度偏高,全年 风量小,楚地建筑必须注重通风,通常为独立的散点 式建筑。楚建筑也讲求“天人合一” , 这种天人合一根 植于人类本性, 洋溢着大自然的盎然生机, 显得淳朴、 自在、带有原始野性。纵观楚民居,有漫不经心地撒 落在山林之中的,也有线性排列于水岸边的,布局自 然而随意,并不追求对自然的理性驾驭,建筑与建筑 的关系似乎是偶然的,而不是必然的,建筑空间随意 组合,建筑体块直率碰撞。建于斜坡的建筑,并不先 将基地整平,而是将房屋悬挑于山坡,下面用树杆支 撑,是为吊脚楼,吊脚随随便便垫几个石块,处处洋 溢着野性之美(图3 ) 。 4 第2 4 卷07/2006华 中 建 筑 2 风格 : 吴建筑精致细腻、 楚建筑质朴简洁 吴地街道多为尺度窄小的水街小巷,人们印象中 是精巧纤柔的小桥流水人家或蜿蜒曲折之雨巷,园林 规模也甚小, 如苏州师俭堂在一块2 4 0 m 2的锥形三角 形地块里建了一个包括亭台楼阁、游廊假山、下有山 洞、上有半亭、高低错落的有致园林(图4 5 ) 。园林 建筑纤细玲珑、比例适度、风格清雅秀丽,园林中的 山石、池水、植物、建筑无不精心设计。吴地建筑的 单体设计亦极为精细,建筑尺度不大,注重细部,大 木作严谨而小木作华美,建筑的雀替和柱头等部位往 往是装饰的重点,廊庑、亭子、栏杆、台阶无不精心 推敲,文章做足(图6 ) 。建筑细部处理尤其精致,苏 式门楼造型优美、做工精细,雕刻华丽的程度几乎成 为工艺品,决非他处门楼所能匹敌。屋顶之屋脊装饰 丰富细腻,嫩戗发戗曲线层层伸出,渐渐收敛,伸入 空中,显得玲珑剔透,远比楚地的翼角来得轻耸、灵 巧、曲势优美(图7 ) 。室内外的石雕、 砖雕、木雕、 竹 雕,做工精细、造型生动, 具有清丽灵秀的地方特色。 室内家具设计亦独具特色,其风格概括起来,可用 “简” 、 “线” 、 “精” 、 “雅”四字表述设计精巧、做工精 细、气韵雅重、整体和谐,其高超构思与技艺堪称江 南一绝(图8 ) 。 相比之下,楚地建筑显得质朴简单,例如湘西鄂 西少数民族民居:建筑主体平面一般为三开间,四进 深,以堂屋为中心,堂屋又以火塘为中心。主体结构 相对规整, 四周根据功能需要加披厦, 披厦的形状、 位 置、大小皆不拘一格。建筑屋顶均为悬山,一般为小 青瓦屋顶,整个屋面只用瓦片这一种材料,屋脊为瓦 片层叠成,有大约3 寸的生起,中部及两端稍作变化, 中部用瓦片叠成品字形,两端略微曲线起翘,不似吴 地民居屋面构成元素多种且花样众多,更显得简朴、 轻灵,有飞动之美,也有用杉树皮屋顶的,部分建筑 位于夯土层,部分悬挑于河边或坡地,下面竖木柱支 撑,木柱亦不构成严谨柱网,而是或高或低,自由散 漫,下面亦无汉族常用的精美之柱础,往往垫上几块 形状不规则的石块,便把所有负荷都交给它了。材料 一般为杉木,皆袒露其原生质地。整个建筑所洋溢着 的自在的浪漫气息(图9 ) 。 3“尚水” 吴建筑淡雅素净 “崇火” 楚建筑重色重装饰 吴地自古被称为“水乡” ,吴地人藉水为生,宋人 苏舜钦有“吴侬水为命”之诗句,吴文化是尚水的文 化:吴地荆蛮民族的图腾是龙,龙是水族的首领,大 禹治水在吴, 伍子胥开胥溪在吴, 范蠡开蠡河在吴, 夫 差开邗江在吴,三国时代,孙权的水师所向披靡,成 为赤壁之战破曹的主力。 建筑亦如水:阴柔、 恬静、 精 灵婉约。 吴地山青水秀,且因朝夕晨昏之异,风雪雨雾之 变,春夏秋冬之殊,呈现出不同的气象景观,建筑有 此优美丰富自然景色来陪衬,自不必喧闹。故吴地建 筑用色崇尚淡雅,以黑、白、灰系列色为主, “画栋雕 梁徒眩眼目, 竹篱茅舍引人遐思。 ” 庭园布局雅致疏朗, 建筑造型雅逸俊秀,室内装修雅淡明快,家具陈设雅 洁大方。城内的邸宅、寺庙、店铺无不浓具“雅”风。 苏州的传统建筑不仅在空间布局、立面造型、装修细 部、庭院绿化、 山石小品、 匾联额题上、 精雅素愚, 而 且在建筑色彩上也极其高雅。 白色的墙、 黑色的瓦、 灰 色的砖、栗色的木装修,整个色调温柔素净、娟美精 雅, 形成吴地建筑文化的重要风格 (图1 0 ) 。 当地建筑 材料为建筑外貌圈定了淡雅的基色调,太湖流域多为 水乡泽国,再加上江南多雨,烟雨江南雾朦胧的天气 作为建筑背景,自然与建筑形成一幅恬雅静谧的水墨 画(图1 1 ) 。 楚地崇火崇凤拜日尚赤好巫。楚之祖先祝融为火 神兼雷神,凤凰为火之所生。楚地的图腾是凤,湘西 有命名为“凤凰”的古城。烟花的发源地湖南浏 阳便位于楚地,楚建筑的装饰亦喜欢以凤为主题。楚 地民风信巫鬼、 重祭祀, 建筑用色丰富, 色彩艳丽。楚 辞招魂中: “网户朱缀、刻方连些” “仰光刻桷, 画 龙蛇些” “翡围翠帐, 饰高堂些” “红壁沙版, 玄玉梁 些”讲的便是室内装饰, 首先是朱红色的大门, 上面 镂着精致的方形网格,进门以后是红红绿绿的帷帐装 饰着厅堂,最后见四壁涂着赤红的颜色,顶上是漆黑 如玉的房梁。短短的一段流程,其色彩何其丰富。尤 其是红色, 是楚人一贯之所爱, 认为红色是火的颜色。 此外还有黑色和黄色,红黑黄三色的搭配是在楚地出 土的漆器的主要颜色。 国语. 楚语上记伍举说,灵 王所筑章华台有“彤镂”之美。韦昭注云:“彤,谓丹 楹。 ” 可见, 著名的章华台就是以红色为主 (图1 2 1 4 ) 。 4 文化心理 : 吴建筑内敛、 实用、 重人性化, 楚建筑浪漫、夸张、善想象 建筑亦是人们文化心理的体现。 吴地自古经济富裕、生活安逸、人情风雅、文化 氛围浓郁,多出文人;楚地自古多战争冲突,多出革 命志士;吴人善享受,重生活, 楚人重理想,重浪漫; 吴人性情如水:温和恬静、多愁善感,政治上趋向偏 安无为;而楚人性情如跳跃的火焰,热烈奔放,火爆 脾气、容易冲动、喜革命。吴人喜甜,楚人嗜辣。 吴地建筑多精心设计,处处体现对人的体贴,对 现实美好生活的追求,小小庭院,千般经营,无非想 营造出“人间天堂”的美好环境, 目的在于适于居住、 方便生活、增加生气、颐养性情,在于物质精神之享 受。装饰多为花鸟虫鱼、民间故事、梅兰松竹等。园 林多题额、楹联、字画。体现较高的文化品位与审美 情趣。 吴地建筑内敛, 建筑外表平淡, 功夫下在院墙内, 苏州怡园为了掩盖园中的半亭,院墙也随亭子增高, 人从墙外看不出与普通民居的不同。只为追求此一方 天地的清幽宁静(图1 5 ) 。 楚人信鬼好巫, 喜浪漫、 好想象, 楚辞湘夫人 有辞云 : “筑室兮水中, 葺之兮荷盖。 荪壁兮紫坛, 播 芳椒兮成堂。桂栋兮兰, 辛夷楣兮药房 。 罔薜荔兮为 帷,擗蕙兮既张。 ”在水中盖房,以荷叶盖顶,房屋盖 得很浪漫,草木花卉构成了安乐窝。 楚人喜高台重檐, 喜空灵, 喜夸张。楚辞招魂 : “高堂邃宇,槛层轩些,层台累榭,临高山些” 。楚人 筑台追求高峻,以纵目远望,楚人修榭追求空灵,以 澄怀远目,而且在建造中还有层台累榭的特点,这一 点为后来的南方园林所继承。唐宋时期,楚地就有号 称三大名楼中的黄鹤楼和岳阳楼。 黄鹤楼 “台阁庑廊, 错落有致,高阶遏云,危檐欲飞,红楼金瓦,朱栏粉 堞” , 虽多为中原建筑的形制, 其中依稀可见楚建筑之 影子。 岳阳楼屋顶陡峭, 颜色艳丽, 翼角起翘夸张, 带 有楚文化的浓重烙印(图1 6 1 7 ) 。 结 语 随着千城一面造成的单调乏味和对城市传统建筑 文化的破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地域建筑文化的重要 性。吴建筑文化特色依旧在传统街巷、园林、楼阁亭 榭中沉淀,新的江南特色建筑在积极探索之中,然而 经过几千年东西南北的文化交流,楚地文化已变得个 性越来越不鲜明了。谈及楚建筑,似乎也是海客谈瀛 州, 烟波茫茫实难求。 然而无论是继承何种建筑文化, 都应避免硬性模仿,不用飞檐翼角,现代材料也能营 造烟雨朦朦之梦里水乡,未曾见过高台重檐的楚建 筑,尚可将楚文化的自由浪漫、大胆想象、处处体现 生命运动之活力等特征在建筑创作中表达,是否也可 以让现代建筑平庸刻板之大局做些许改观?此外,建 筑文化在交融中发展,在追寻本地地域建筑文化的同 时也可从他地建筑文化中得到借鉴与启发,从而加深 对本地建筑文化的认识和理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