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_第1页
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_第2页
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_第3页
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_第4页
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 33 卷第 2 期 2012 年2 月 科研管理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Vol33, No2 February,2012 收稿日期: 2008 07 11; 修回日期: 2009 05 21 作者简介: 赵剑波( 1977 ) , 男, 河北人, 助理研究员, 研究方向: 企业战略与政策、 产业组织理论。 杨震宁( 1976 ) , 男, 天津人, 副教授, 研究方向: 企业战略与政策、 组织理论。 文章编号: 1000 2995( 2012) 02 008 0011 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国内科技园区数据的实证研究 赵剑波 1, 杨震宁2, 王以华3 ( 1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 北京100836; 2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 北京 100029; 3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北京100084) 摘要: 本文主要研究在强调企业 “自主创新” 的政策环境下, 政府的作用对于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行为有什么 重要的影响, 并分析和比较不同的企业规模以及不同性质集群内部的企业的创新绩效。本文调研了国内不 同区域的企业集群, 并对回收的量表采用回归分析, 分析的结果显示集群内部规模较小的企业比大规模企业 有较高的创新水平; 软件工业园性质的企业集群比其他性质的集群创新水平要高; 政府的直接帮助政策并不 能够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水平, 而政府对于集群内部竞争环境的创造和维护、 以及增加集群地域吸引力 和加强信息服务的一些政府措施, 则有利于提高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 企业集群; 政府作用; 创新绩效 中图分类号:F425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 具有竞争与合 作关系, 且在地理上集中, 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组 成的群体, 不同产业集群的纵深程度和复杂性相 异( Porter, 1990; Harrison et al. ,1996) 1, 2 。经济 活动的地理集中是集群的一个重要特点( Krug- man, 1991) 3 。地区性企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在 创新绩效、 增长率等方面, 相对于集群之外的企业 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在国内, 当地政府的作用在这些产业集群的 形成过程中, 以及在集群的发展过程中显得十分 重要。现有的政府行为研究也是单方面的政策性 研究( 如: 蒋东仁, 2006; 潘雄锋, 2005) 4, 5 , 很少 从企业需求角度解释政府行为对于企业的绩效影 响。政府在建立和管理集群过程中的引导和服务 作用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起着重要的作用。政府 的政策引导、 资金支持、 和市场接引等中介和引导 功能, 对于集群中企业的创新绩效的发挥程度起 着重要的作用。集群的企业获得集群所能提供的 支持, 以及利用集群所创造的环境, 从而提升企业 本身的技术能力和创新绩效。 本文试图研究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对于集 群内部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确认那些政府的服 务和中介行为对于企业的创新绩效可以产生作 用, 并对比分析在不同性质的产业集群内部, 这些 服务行为的作用效果。此外, 本文还认为企业的 规模和集群的性质同时也会决定其是否能够利用 政府所提供的服务, 或者说不同规模的企业所需 12科研管理2012 年 要的、 以及不同集群所提供的服务内容是不一样 的。本文的研究加强了人们对于集群中政府的中 介和服务作用对于企业的技术能力和创新绩效之 间关系的理解。 2文献综述 2. 1集群与创新 集群与创新的关系尤其体现在创新型企业集 群内部, 例如科技型创业企业 6 。集群企业的创 新活动构成了集群创新系统, 魏江( 2004) 7 提出 了集群创新系统定义。对于企业来讲, 要始终保 持对顾客依据相关利益者的期望, 不断调整其产 品和服务。同时, 企业还要关注竞争对手的新产 品、 新技术, 时刻明确自己在竞争中的市场地位。 所以, 企业集群区域不但能够帮助那些资源和能 力有限的小企业获得技术能力和创新能力, 并依 据相关利益者的期望调整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 而且能够通过加强集群内部的竞争环境, 提高大 规模企业的核心能力, 并通过产品或者服务创新 努力, 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 2. 2企业规模和创新绩效 对于集群效应的受益程度, 因企业的规模而 不同。Shaver 和 Flyer ( 2000) 8 研究发现, 当产 业集群在某一区域高度集中时, 集群会对企业的 生存产生负面影响。然而 , “弱” 企业却能够比 “强” 企业更加能够利用集群效应。Chung 和 Kanins ( 2001) 9 的研究也表明, 新进入集群的企 业或者年轻的企业由于它们的新颖特征、 没有历 史形成的程序和惯例约束, 尤其其较小规模的特 征, 相对于那些成熟的企业更加能够利用集群所 带来的益处。 企业的规模是影响企业决策和行为的一个重 要属性( Nadler and Tushman,1988) 10 。Shan 和 Hamilton ( 1991) 11 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 小企业 比大企业更容易和其他企业进行合作。小企业易 于寻找外部支持, 以加强对于环境的监视能力, 并 克服缺少关键技术和资源的自身缺点。企业的规 模影响企业的绩效、 利润和生存( Hall and Weiss, 1967;Freeman,Carroll,and Hannan,1983) 12, 13 。 虽然企业规模增加会提高其生存能力和绩效水平 ( Singh,Tucker,and House,1986) 14 , 但是小企 业可以通过与其他企业的合作, 和在集群中的学 习, 迅速提高自己的技术能力。新生和年轻的企 业更加容易受集群环境的影响, 集群内部的新进 入企业可以获得良好的创新和增长绩效。所以本 文有以下的假设: 假设 1: 集群内部规模较小的企业相对于大 规模企业而言, 具有较强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2. 3集群性质和创新绩效 不同的地理区域内的产业集群所聚集的企业 是不同的, 从而集群的性质也不同, 如综合性科技 园区、 基础科学研究园区、 技术研发科技园、 软件 工业园、 大规模生产基地等类型的产业集群。研 究发现, 产业集群的地理区域对于集群内部的企 业绩效有显著影响。Chung 和 Kanins ( 2001) 9 认为在某一地理区域内存在众多相似的企业所创 造的需求外部性, 会导致这些企业经济租金的增 加, 他们发现小企业是这些收益的最大受益者。 小企业之所以能够受益是因为他们能够利用增加 的集群客户数量。集群内大企业的声望会将客户 吸引到集群所在的区域, 所以小企业更容易向目 标市场展示他们的产品和服务。 企业会选择与自己性质相近的集群开展业 务, 如软件企业会选择软件园, 而不是在一个制造 业基地设置办公机构。研究发现, 企业从外部环 境吸收知识, 或者利用集群内知识的外溢效应, 要 求企业的核心技术必须与环境知识有一定的联系 ( Cohen and Levinthal,1990) 15 。因为新企业通 常会选择区域内已经有很多与自己有类似经营行 为企业的集群( Baum and Haveman,1997;Fur- man,2003) 16, 17 , 所以新企业的创新活动与集群 的地理位置密切相关, 或者说与政府对于集群性 质的定义密切相关, 集群性质决定了区域内的技 术和知识内容( Bresnahan et al. ,2001;Niosi and Bas, 2001) 18, 19 。当集群区域内部聚集了大量的 从事类似创新活动的企业时, 这个有着技术相似 性的企业群体能够高效共享知识的外溢效应。相 比较于集群之外的企业, 新企业也能够更加容易 从集群环境吸取其必要的技术和知识( Rosenkopf and Nerkar, 2001) 20 。本文认为, 企业会选择在 与自己企业技术性质类似的集群开展业务, 所以 有如下的假设: 假设 2: 不同产业集群的性质, 或者当地政府 第 2 期赵剑波, 杨震宁等: 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国内科技园区数据的实证研究13 对于集群的定义, 对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和创新 绩效有不同的影响。 2. 4当地政府和机构的作用 集群所在地区的政府为集群的发展提供了政 策、 资金和市场等方面的支持, 例如国内各地方政 府设立科技园区以促使产业集群在此地区的形成 和发展。企业进驻科技园无非是想要获得资源与 支持, 如果进驻科技园区不能给企业带来区别于 园外企业的竞争优势, 那么科技园的作用就有待 商榷( 杨震宁, 2007) 21 。同样, 这些论述也适合 于集群企业。 作为在国内集群或者科技园区的主要设立和 建设机构, 当地政府的作用必须得到发挥和重视。 通常的看法是政府应该制定和实施适当的产业政 策,使得与核心企业相关的企业能在地理位置上 实现集聚, 实现集群内部的精细分工和产业链的 完善。本文经过调研把政府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政 策、 资金和市场三个方面。在调研中本研究也发 现, 除了在技术和知识方面企业对于集群的认同, 或者说为什么企业之所以在某一个产业集群开展 业务, 都与集群所在地区的政府对于企业在此三 个方面期望得到满足有关。 在政策支持方面, 本研究主要考虑从企业的 需求出发, 评价主要政策支持的提供者 集群 的管理机构的政策。在国内很多区域, 产业集群 多是以科技园区的形式存在, 当地政府的科学技 术委员会或者其下属的园区管理委员会负责对于 这些企业的管理, 尤其对于高新技术企业而言。 本文主要关注这些管理机构是否能够在企业和当 地政府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 沟通企业的需求和 当地政府对于经济发展的要求; 是否能够帮助企 业获得当地政府的相关政策支持; 对于新企业而 言, 管理机构能否帮助企业考察当地环境, 简化相 关手续, 以使得这些企业尽快开展业务, 步入正规 发展; 最后是管理机构所设立较为成熟的中介机 构的作用。本研究把管理机构服务人员服务效 率, 服务态度也作为一个变量来考虑, 在逐渐强调 政府职能转变的环境下, 明确其对于企业的影响。 其次是资金方面的支持。集群地区的当地政府为 促进企业的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和融资渠道; 或者 直接帮助企业取得银行贷款; 另一方面, 政府还需 要帮助企业寻找当地的投资渠道, 帮助和便利新 企业在集群内的建立; 从调研的实际情况看, 企业 对于融投资和税务咨询服务的需求也是当地政府 或者其设立的中介机构的工作重点。最后是市场 服务政策, 市场服务的内容包括提供产品设计与 市场预测的咨询服务; 当地有企业需要的关键性 人才; 当地有其他地区获得不了的核心技术和市 场; 政府需为企业提供产品进入当地市场的帮助。 此外, 公众和政府的认同也加强了政府对于 集群的多方面支持。所以, 有如下假设: 假设 3: 集群内所体现出的政府在政策、 资金 和市场方面的服务和引导作用与企业的创新绩效 成正相关关系。 3研究方法 3. 1研究样本 本课题小组 2006 2007 年主要对于国内的 几个重要科技园区进行调研, 问卷的设计主要是 基于这些调研的内容。问卷样本来自深圳市高新 区、 深圳软件园、 昆山清华科技园、 北京清华科技 园、 北京大兴科技园、 北京顺义科技园、 北京中关 村科技园和南宁高新区, 共发放 450 份。75 家企 业的主要负责人和技术管理人员参与了最终的问 卷调查, 回收有效问卷 218 份, 有效问卷回收率 48. 4%。填写对象为企业高层和技术部门的管理 人员。 3. 2变量的测量 在问卷设计中, 企业规模从企业的员工人数 考虑分为 5 类, 分别是 100 人以下、 100 500 人、 501 1000 人、 1001 3000 人和 3000 人以上。在 采用数据处理时, 本文仅纳入了 100 人以下、 100 500 人、 501 1000 人、 1001 3000 人 4 个类 别, 把 3000 以上作为比较基准, 主要考虑小企业 在集群中的创新能力与大规模企业的对比。对于 每一个规模类别的测量使用虚拟变量 , “1” 代表 是此规模类别 , “ 0” 代表其他。 集群性质变量主要考虑企业进驻的科技园区 的性质, 分为 5 类: 即综合性科技园区、 基础科学 研究园区、 技术研发科技园、 软件工业园和大规模 生产基地。在数据处理时, 考虑综合性科技园区、 基础科学研究园区、 技术研发科技园、 软件工业园 4 类, 把大规模生产基地作为比较基准。对于每 14科研管理2012 年 一个性质类别的测量使用虚拟变量 , “1” 代表是 此性质类别 , “ 0” 代表其他。 政府 的 引 导 和 服 务 作 用 采 用 杨 震 宁 等 ( 2007) 21 的分析, 把政府的作用分为地方政府政 策支持、 资金环境和市场支持三个部分。 绩效测量主要关注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和创 新能力, 对于企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测量包括四 个方面: 技术能力, 研发周期, 专利成果, 自主创 新。将以上的测量指标分别设计成调研问卷, 问 卷条目采用了 7 分制 Likert 尺度, 被试者根据自 己对政府作用的认识打分表示其不同意和同意的 程度 ( “ 1” 表示完全不同意 ; “ 7” 表示完全同意) 。 为了检验上文所提出的假设, 我们主要利用 Stata SE 8 软件作为分析工具。本文采用了 4 个 回归模型, 分别检验企业规模、 集群性质和政府的 服务对于企业技术和创新绩效的影响。 4结果分析 表 1 是描述性统计结果以及相关分析矩阵。 回归分析的结果如表 2 所示, 本文分别对于企业 的技术能力, 研发周期, 专利成果, 自主创新进行 回归分析。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集群内部企业 的规模对于企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没有显著的关 系, 假设 1 没有能够得到验证。但是从数据分析 结果, 依旧可以看出企业规模对于技术能力的影 响趋势, 相对与大规模的企业而言( 3000 人) , 规模越小的企业所体现出的技术和创新能力越 强。但是 500 1000 人的规模对于企业的创新能 力是一个转折点, 此时企业的技术和创新能力降 到低点。是否在集群内部, 小企业能够因为其创 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而获得较高水平的技术和创新 结果, 而较大规模的企业也因为其技术储备、 规范 管理以及规模经济等因素而获得高水平的技术和 创新水平, 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关于集群类型对于企业技术和创新绩效的影 响, 假设 2 只有部分得到证实。统计分析结果显 示, 相对于大规模制造基地性质的高科技园区, 软 件工业园区的技术能力提高( 0. 17) 、 研发周期 的缩短( 0. 18*) 、 专利成果的获得( 0. 16* ) 具 有显著的影响效果; 而基础科学园区内的企业, 相 对于大规模制造基地的企业, 有着更长的研发周 期( 0. 24*) 。综合性开发区、 技术研发性质的开 发区对于比较结果没有表现出显著水平。 政府的支持行为( 假设 3) , 在市场支持方面, 集群区域具有的关键性人才对于企业的技术能力 提升有显著的影响( 0. 25) , 而产品和设计咨询 的支 持 则 会 帮 助 缩 短 企 业 的 产 品 研 发 周 期 ( 0. 08*) 。在这里尤其需要注意的是, 在政策支 持的条目中, 由政府机构设立的人才中介机构, 对 于本文涉及的四个因变量都没有显著的影响。由 此可以看出, 地域性质的人才政策会吸引关键性 技术人才到集群内部的企业就职, 但是由政府主 管的人才中介机构在并不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此 外, 政府性质的技术获得和市场进入帮助, 对于个 因变量也没有显著的影响。只有企业才是创新的 主体, 它们在利用集群内部的知识溢出效应, 寻找 可以提升自己核心竞争能力的技术和知识, 也只 有企业了解自己在技术和知识方面的需求。所 以, 一些政府行为的技术和市场方面的支持政策, 并不是企业真正需要的。 在政策方面, 集群所在当地的政府给予过多 的财政支持, 并不能够明显提升企业的技术和创 新能力。或者说作为一种经常性质的政策支持, 政府总是为集群内部的企业提供各种财政优惠政 策, 企业往往把集群内部的这种优惠政策看成是 应该享受的、 自然而然的行为, 所以在调研中企业 往往会忽略政府的财政支持对于企业创新行为的 作用。数据分析的结果显示, 过多的地方财政支 持会抑止企业的自我创新能力( 0. 17*) , 而其 他一些相关政策保护, 例如知识产权的保护, 则会 提高企业的专利成果水平( 0. 18*) 。在政策支持 方面, 企业最需要集群区域的地方政府帮助其了 解政策环境, 或者说沟通企业内部以及集群内部 与外界的信息, 从表 1 可以看出, 帮助企业了解政 策环境对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提升( 0. 23) , 缩短 企业的研发周期( 0. 40) , 提升自主创新的水平 ( 0. 23) 都有显著的正向结果。 在资金支持方面, 只有帮助企业获得银行贷 款对于技术能力提升( 0. 29) 和企业专利水平 ( 0. 24) 的回归结果显著。 第 2 期赵剑波, 杨震宁等: 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国内科技园区数据的实证研究15 表 1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矩阵 MeanS D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 技术能力532109100 研发周期535109 39 100 专利成果529153 26 32 100 自主创新526132 34 26 67 100 小于100 人061049005002 006011100 100 500 人032047006003 004006 86 100 501 1000 人001010002003 005 006 012007100 1001 3000 人006023002 00000700903116*002100 综合性00702600200600100114*004003 24 100 基础科学05505000300100800527 19 001 16*31 100 技术研发017037011004000000007006004000013 49 100 软件工业009029011 010 011001009005003008009 35 14*100 设计咨询511182 19 14*25 19 013006009011012 25 16*010100 关键人才463176 29 01115*21 14*011003003 15*007011 18 58 100 技术市场461190 29 25 26 22 13*01200300100501201100664 71 100 市场进入539169 22 21 26 27 012004008012007 24 19 01267 53 61 100 财政支持598139 33 28 19 19 004003010010006 21 000003 45 28 41 50 100 政策支持600114 29 36 23 23 13*002009 19 00319 007004 37 26 41 47 74 100 了解环境571125 33 38 23 29 003010013 23 005 18 00600134 31 43 59 69 66 100 服务效率578127 25 23 21 18 00600400200400200500300655 29 32 51 58 55 48 100 人才中介572133 19 013 20 19 21 013013 14*009 28 00801054 21 28 47 62 47 46 45 100 融资渠道532160 24 18 005 23 01215*002003011 23 15*00547 48 52 51 56 49 43 40 38 100 银行贷款583131 31 17*27 27 22 16*010009002 32 01000251 27 44 49 63 52 48 37 67 51 100 投资渠道576143 22 17*28 28 24 21 15*002003 24 00100445 18 35 46 52 46 38 51 59 37 73 金融咨询561124 25 01214*32 23 16*009 13*00300800500731 31 28 33 49 48 39 40 52 49 67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 2 tailed)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5 level ( 2 tailed) 在调研中, 很多企业也表示, 它们并不需要政 府对于企业的全面或者过分政策和财政支持, 良 好的竞争环境是必要的, 企业更看重政府的信息 中介和服务的作用, 在政策和资金方面过多的支 持反而不利于企业技术能力的成长。集群内部过 于优惠的政策环境, 会吸引太多没有竞争力的企 业涌入集群, 从而造成集群内部企业各种运营成 本的上升, 而企业所获得的知识溢出效应已经不 能够弥补这些成本增加造成的损失。随着企业本 身的发展和成熟, 集群也在发展和成熟, 一些在集 群形成的初级阶段所实施的政府政策, 已经不能 够对成熟的集群企业产生吸引力。如果集群不能 够随着企业的成熟而调整, 企业最终会选择向与 自己发展阶段相匹配的集群地区流动。 表 2模型和统计分析结果 Dependent VariableM1 技术能力M2 研发周期M3 专利成果M4 自主创新 企 业 规 模 小于 100 0480 52025024 100 500 之间 0410 44015027 501 1000 之间 0150 12004005 1001 3000 之间029 0 28006016 集 群 类 型 综合性0050 05010002 基础科学0130 24*0080 08 技术研发0050 09002002 软件工业0170 18*016*007 16科研管理2012 年 续表 Dependent VariableM1 技术能力M2 研发周期M3 专利成果M4 自主创新 市 场 支 持 产品设计咨询0040 08*0060 01 关键人才0250 08006008 技术和市场0010 11009002 市场进入帮助0110 09009009 政 策 支 持 当地财政支持0040 04017017* 相关政策支持0040 14018*001 了解政策环境0230 40008023 提高服务效率0090 01005005 设立人才中介0070 04002002 资 金 支 持 融资渠道0030 03028005 银行贷款0290 03024*002 投资渠道0040 11012*013 金融税务咨询0030 09007018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 05 level( n =218) , Correlation is significant at the 001 level 5结论和讨论 本文实证研究了集群内政府的引导和服务政 策对于企业技术和创新绩效的影响, 并分析了企 业规模和集群性质对于创新绩效的作用。尤其重 要的是, 政府对于集群的性质定义对于创新绩效 的作用, 通常政府不同区域内的集群的定义是不 同的。政府的角色应该是一个公平政策的制定者 和竞争环境的维持者, 以往的那种对于企业的大 包大揽的做法已经不适合于逐渐成熟的企业。集 群区域的当地政府应该加强自己的服务角色, 起 到良好的中介和引导作用, 同时, 当地政府的一些 措施, 包括政策、 资金和市场方面, 都应该强调政 府的信息中介作用, 而不是对于企业的直接帮助 和要求。从回归分析的结果看, 政府的一些直接 援助措施对于企业技术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并没有 显著的结果, 而一些间接的、 不是针对企业而关注 集群环境的措施, 如对于关键人才的吸引、 集群政 策信息的沟通等, 却能够对于创新绩效的提升表 现出显著的水平。 虽然企业规模和创新能力之间存在一定的相 关关系, 但是数据分析的结果并没有表现出显著 的水平。集群的性质对于企业的创新能力部分表 现出显著相关水平, 尤其软件工业园内的企业创 新水平比其他集群要高。一个新企业正在选择合 适的地理位置的集群, 则应该更多考虑企业本身 是否与集群的性质相一致, 这种相一致的选择会 确保企业的产品或者服务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5. 1政策启示 产业集群要求政府重新思考自己的角色定 位。产业集群观点更贴近竞争的本质, 要求政府 专注于消除妨碍生产力成长的障碍, 强调通过竞 争来促进集群产业的效率和创新, 从而推动市场 的不断拓展, 繁荣区域和地方经济。地区性质的 企业集群在区域内部创造了一个充满高水平创业 活动的环境, 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Malecki, 1985) 22 , 并为地方创造就业机会( Gilbert et al. , 2004) 23 。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 政府的作用应 该是如何考虑如何进一步聚集和集中相似的产业 活动, 以培育竞争环境和水平, 提高知识的溢出效 应。例如作为本文调研的一个重点区域, 北京市 中关村科技园海淀园, 虽然其并没有一个明显的 地理范围的限制, 但是当地政府有意识地引导形 成园区的专业化, 形成“一区多园” 的现象, 主要 以信息技术、 生物工程、 新材料应用和新能源为主 题的专业园区。对于创新绩效而言的知识溢出效 应强调知识在集群区域内的有效转移机制, 它使 得企业了解技术创新是有可能的。孵化器机构对 于技术的商业化应用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海淀园 第 2 期赵剑波, 杨震宁等: 政府的引导作用对于集群中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 基于国内科技园区数据的实证研究17 在北京市海淀区上地设立的留学生创业园, 是一 个典型的孵化机构。政府的作用是便于企业之间 信息的沟通和获得, 或者通过培训计划帮助集群 内部的员工提高技术能力, 增加技术人员的流动 性, 创造一个知识在集群地域内的企业之间能够 良好扩散的环境。 而一些其他政府的创新干预或者激励措施, 如对高新技术企业的年度资格认定时, 把企业的 专利和知识产权纳入考评的范围。集群区域内的 高新技术企业可以获得一些优惠政策, 例如税收 减免等, 所以企业有动力申请和获得高新技术企 业的认证。但是从本文的分析结果看, 这项措施 可能并不是一个长远的办法, 短期内企业可能通 过把以往的技术积累形式化, 以获得通过资格认 证。长期而言, 企业的创新依旧依靠良好的集群 竞争环境。 另外, 政府在要求集群内部企业贯彻“自主 创新” 精神的同时, 也应该考虑集群的性质的影 响。不同的企业集群内的企业, 创新能力是不一 样的。在软件工业园内的企业体现出比其他集群 更强的技术和创新能力, 地方政府应该区别对待 不同集群内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Porter ME 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 M Free Press:New York, 1990 2Harrison B, Kelley MR, Gant J Innovative firm behavior and local milieu:exploring the intersection of agglomeration,firm effects,and technological changeJ Economic Geography, 1996, 72( 3) : 233 258 3Krugman P Geography and Trade M MIT Press:Cam- bridge,MA, 1991 4蒋东仁 产业集群创新的政府行为透视J 科学学与科 学技术管理, 2006 ( 12): 61 65 5潘雄锋 产业集群发展中的政府行为研究J 中南民族 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 ( 5): 137 139 6蔡莉, 朱秀梅 科技型创业企业集群研究评述及展望J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5, 45( 4): 122 129 7魏江 创新系统演进和集群创新系统的构建J 自然辩 证法通讯, 2004 ( 1): 48 54 8Shaver,J M , Flyer, F Agglomeration economies, firm het- erogeneity,and 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in the United States JStrategicManagementJournal, 2000, 21, 1175 1193 9Chung,W , Kanins, A Agglomeration effects and perform- ance:a test of the Texas lodging industry Strategic Manage- ment Journal J , 2001, 22, 969 988 10Nadler DA, Tushman ML Strategic Organizational Design M HarperCollins:New York, 1988 11Shan W,Hamilton W Country specific advantage and in- ternational cooperation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 1991, 12( 6) : 419432 12Hall M,Weiss L Firm size and profitability J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 1967, 49: 319 331 13Freeman J,Carroll GR,Hannan MT The liabilities of new- ness:age dependence in organizational death rates J A- 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1983, 48: 692 7 10 14Singh JV,Tucker DJ,House RJ Organizational legitimacy and the liability of newness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1986, 31: 17 1 193 15Cohen,W M ,Levinthal,D A Fortune favors the prepared firm J Management Science, 1994, 40, 227 251 16Baum,J A C ,Haveman,H A Love thy neighbor?Differ- entiation and agglomeration in the Manhattan Hotel Industry, 1898 1990 J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1997, 42, 304 338 17Furman,J L Location and organizing strategy:exploring the influence of location on the organization of pharmaceutical re- searchJ Advances in Strategic Management,2003,20, 49 88 18Bresnahan,T ,Gambardella,A ,Saxenian,A Old econo- my inputs for new economyoutcomes: cluster formation in the new silicon valleys J Industrial and Corporate Change, 2001, 10, 835 860 19Niosi, J , Bas, T G The competencies of regions Canada s clusters in biotechnology J Small Business Economics, 2001, 17, 31 42 20Rosenkopf,L ,Nerkar,A Beyond local search:boundary spanning,exploration and impact in the optical disc indus- try J Strategic Management Journal,2001,22,287 306 21杨震宁, 吕萍, 王以华 科学学研究 J , 2007, 25( 5) 22Malecki,E J Industrial location and corporate organization in high technology industries J Economic Geography, 1985, 61, 345 369 23Gilbert,B A ,Audretsch,D B ,McDougall,P P The e- mergence of entrepreneurship policy J Small Business E- conomics, 2004, 22 ( 3 4) , 313 323 ( 下转第 78 页) 78科研管理2012 年 16Franois Curchod A proposed Protocol on“PCT Patent” C Symposium on the“International Patent System in the 21th Century” Beijing April 15 17, 1998 17唐春, 朱雪忠( Tangchun, Zhuxuezhong) 拟议中的全球专 利制度及其对我国的影响( Research on the Global Patent System in Setting Up and its Impact)J 科技与法律( Sci- ence Technology and Law) 2003( 2) : 103 106, 88 18朱雪忠, 唐春( Zhuxuezhong, Tangchun) 拟议中的全球专 利制度研究( Research on the Global Patent System in Setting Up) J 中国软科学( Chinas Soft Science) 2005, 7: 54 59, 68 The design of the patent system based on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domestic and foreign innovation Tang Chun ( School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Along with economical and technical globalization,the protection for the foreign innovation become the major function of patent system,nevertheless,the most countries in the world actually adopt same protection mode with the domestic innovation The necessity to differentiate the protection of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innovations is studied,the design plan of the respective protection system is proposed and a feasibility analysis is conducted It is argued that foreign innovation and domestic innovation have different impacts on the national social welfare,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differentiate their patent protection,and it is also the result of the international non cooperation game A plan which adopts the integrated examination or grand system under the multilateral most favored treatment principle is suggested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foreign innovation;in the meantime the domes- tic p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