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doc_第1页
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doc_第2页
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doc_第3页
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doc_第4页
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去来兮辞课堂教学设计【教材分析】 一归去来兮辞是作者要脱离官场、归隐田园的宣言书,可以看成是陶潜的思想总纲。领悟了本文,有助于正确理解陶潜的人文精神,有助于学生积淀一定的人文关怀。 二归去来兮辞是魏晋文学的重要篇章,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坚决归隐田园的思想引起许多文人学士的共鸣,具有超时代意义。其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做的种种努力,在现今仍有不可磨灭的借鉴意义。 【学生分析】 一.学生在初中时曾经学过陶潜的桃花源记,对其人其事及其思想情感有一定的学习基础,可以此作为突破口。 二.学生已初步具备思辩的能力,都有主动探究的天性,都潜藏着“自我实现的创造力”(马斯洛),可以据此作为解读本文的钥匙。 三.学生对古代文化名人的精神世界有一种较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也有与他人平等交流的渴望,本教材的内容安排能在教大程度上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利用辞的体例和押韵的特点朗读并背诵全文,培养学生的古诗文的语感能力。 2在诵读中感受陶潜的归隐情结,体悟作者情感,并能对作者的思想进行简单辨析。 3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发展想象能力、思辩能力和批判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五读法:在五读的过程中由浅入深地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每一读要完成一项教学任务。 2对话法:创设问题情境和良好氛围,进行教师与学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 3探究法:对照序言、文本和注释资料,对本文的写作时间进行浅层次的探究式学习。 三态度情感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解陶潜的隐士情怀,以一种“同情的理解”态度对待陶潜在本文中的情感取向。 2引导学生用现代观念审视本文中表现出来的积极意义和历史局限,感受陶潜的人文精神,进而砥砺自我人生修养。 3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接受古典文化的熏陶,形成健康美好的情感和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奠定精神的底子。 【教学重点】 1. 诵读诗歌的要领、方法引导及其能力培养。 2解读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及其意义探讨。 【教学难点】 1.“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的正确理解 2关于本文是否写实的浅层研究性探讨。 【设计思想】 1.新课标要求“诵读古典诗词和文言文,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并在阅读与鉴赏中明确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 。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重视诵读”。依据以上两点,特确定用“五读法”带动整个教学过程。 2新课标在阅读与鉴赏“教学建议”中特别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的多重对话,是思想碰撞和心灵交流的动态过程”“教师既是学生平等的对话者之一,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在第三条中又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据此为巩固和加深对较难问题的理解,特采用对话法和探究法以完成教学任务。 3辅助手段: 幻灯片 投影仪 投影胶片 4课时安排:课时 【预习准备】: 1明确诵读要求读出语调;读出语气;读出语速;读出语顿;读出语意 。 2收集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以课下题注为准, 有条件的也可网上查阅,制作“作者档案”若干,课堂上交流。 3收集陶潜的相关作品,如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五柳先生传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走进陶渊明一、导入课文 我们在初中时曾背过陶潜的桃花源记,不知同学们是否还有印象?(师生一同背诵“土地平旷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中悠闲自得的田园生活正是作者精神追求的形象反映。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来走进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解读他的归隐情结。(板书课题、作者) 现在先让我们看一看同学们制作的“作者档案”卡片,比一比谁与陶潜走得最近?(师生交流,选择最好的投放) (解说:解读文学作品,离不开知人论世,用师生同背和制作卡片的形式既可以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又可以督促学生关注文本尤其是注释,还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可谓一举三得。) 二、走进陶渊明 (一)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熟悉文意 过程: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 一字一词读,读准字音,了解词义,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词,理会文义。 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并在不懂的地方做上标记,教师循环指导。 找出所有押韵的字,在换韵的地方做出标记,反复朗读由换韵开的段落和层次。 2交流体会,思路提示(幻灯片) 第一段:归悲追非。 第二段:衣微奔门存樽颜安关观还桓。 第三段:游求忧畴舟丘流休。 第四段:之期耔诗疑。 3学生根据思路韵脚提示,朗诵诗歌,初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二)读:教师范读课文,理清层次脉络 过程:1朗读指导,利用诗体“辞”的特点,帮助诵读,注意 诗与文不一样,诗中每停顿一处即为一句,不管是逗号还是句号。本诗除去开头一句“归去来兮”独立处理外,共有60句。两句为一组,四句为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可作稍长停顿。(据此理清全篇层次脉络) 六字句是全篇的主要形式,按三拍读,比如:舟/飘飘/而吹衣。少量的七字句也按三拍读,如:既自/以心/为形役。个别的五字句也同样,如: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还有一些三字句四字句则都当整句来读,末字适当地延长时间。 2教师范读,朗读时节奏要整齐,音韵要铿锵,要读得悦耳动听甚至动心。 3交流体会,理清全篇的脉络线索。(幻灯片) 叙事线索:辞官归途抵家室内生活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如何度过余生。 情感线索:自责自悔 自安自乐乐天安命 (解说:整理“情感线索”时要视具体情况而定,若学生预习充分或理解程度较好,可顺势引导;若预习不够充分或对作者情感一时不能把握,则可将这一环节放到“悟读课文”后顺势引出。) 4学生根据诗体“辞”的特点及脉络线索尝试背诵,进一步感受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三)读:学生悟读课文, 领悟陶渊明的归隐情结。 、指名朗读第一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一,在封建社会里,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大济苍生”,实现人生价值,往往是和仕途紧紧联系起来的,陶潜此时却不愿为官,那么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是什么?请依据文本作答。 (“田园将芜”“心为形役”“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2教师追问,从陶潜辞官归田的原因中可看出他当时的心境如何?请用自己的话作答。 (自责、自悔“田园将芜”“心为形役”,自恕、自慰“已往不谏,来者可追”“迷途未远,今是昨非”) 3教师追问,陶潜的这种“心为行役”视入仕为“迷途”的心情,你能找出他的相关诗句证明吗? (幻灯片 ) 4设问:结合此诗和本段内容,可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情结? 5小结: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归隐情结之一。(板书) (解说:学生在回答时,不求答案唯一,意思对即可,下同) 、涵咏(缓慢的吟诵)第二段 过程:1、创设问题情境二,对一个厌倦官场束缚和世俗条框的人而言,如今终于可以摆脱了,如果你处在这种情景,你有何感受? 2、涵咏本段,要求通过涵咏(缓慢的吟诵)展开想象和联想陶潜这一隐逸诗人的形象,最后达到当堂成诵。 (解说:这一环节要每个学生都动起来,若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作如下指导。先一边缓缓地吟诵、细细地品味,一边展开想象与联想,在脑海中浮现出灵动的画面诗人的外貌、神态、言行、心理等,边读边想,便能逐渐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与诗人同乐同叹,同悲同喜。对语言涵咏品味得渐熟后,便脱离书本,试着背诵,直至能当堂成诵。) 3、师生对话,学生畅谈感受。 (解说:对话时要求学生依据文本作答,不能大而无边,可隐含如下思路展开:归途中的归心似箭抵家时的欣喜若狂室内中的舒适安逸园中时的流连往返) 4教师追问,从此段中又可以看出陶潜有什么样的归隐情结?提示:与下面的诗句具有相同的心境。(幻灯片) 5、小结:一诗一赋,表达了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的归隐情结之二。(板书) 、角色朗读第三段 过程:1男生朗读此段,女同学注意听,男同学的朗读感情处理恰不恰当? 2男同学朗读,女同学评价。评价要点,若好,好在哪里,若不好,纠正,并说说为什么这么处理。 3创设问题情境三,细读该段,你读出了什么?请用“从中我读出了”句式回答 4师生对话。 5小结,中国士大夫写劳动,都是倡导别人去劳动,自己是旁观者,而陶潜是中国士大夫中第一个劳动实践者,此乃其躬耕田园、琴书诗酒的归隐情结之三。(板书) 、默读第四段 过程:1默读本段。创设问题情境四,有人认为本文结尾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包含着悲观消极的思想,试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学生讨论交流,允许互相质疑。 (解说:此题的设置主要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答案不求唯一,能自圆其说即可肯定,但要注意依据文本作答,若学生能够联系陶潜的其他作品,则更应肯定。因有一定的难度,故而采用默读的方式,以使学生有更多的思考空间。) 3小结:诗人回归田园,崇尚自然,是他质朴真实、率性而行的本性。他无法忍受官场对人的本性的扭曲,追求“本我”“真我”,不一味趋同,以求保存他的社会政治理想和人格价值,从字里行间我们不也体味到济世不得的痛苦与回归田园的无奈了吗?因此,本文陶渊明的思想感情,既有回归田园的欢悦,又有理想受挫的失落和忧伤,应有完整的认识。陶潜顺应自然,乐天安命有别于“立德”“立功”留名于世的儒学家,也有别于炼丹学道求长生的道学家,这是他痛苦诀择后为守卫自己的精神家园所获得的人生真悟,此乃其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的归隐情结之四。(板书) (四)读:学生分组竞赛朗读,体会感悟诗人的形象。 过程:1学生分组竞赛按序朗读一段,比一比哪一小组读的最好。评比标准 读准字音句读,读出一定的语气、语调和语顿,不能读破句。 声音要整齐清脆响亮 ,读出抑扬、轻重、缓急。 情绪饱满,读出一定的情感、气势。 2顺势引导,梳理诗人形象的结构层次:呼唤归去闲适生活隐逸情怀抒怀言志(板书) (五)读:学生齐读全篇,要求熟读成诵,琅琅上口。 三、课堂小结 陶潜,入仕为官、大济苍生是他的初衷,鄙弃官场、归隐田园是他的觉醒,淡泊明志、闲适自在是他的追求,躬耕田亩是他的努力实践,诗酒琴书是他的生活情趣,乐天知命、追求自由是他的人生真悟。 读归去来兮辞,是了解陶潜的归隐情结,了解中国文人精神文化的一个窗口。 四、布置探究性作业:提供两个探究性题目,以供参考 1参照序言(以讲义形式印发)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和2000年版注释,推敲本文的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2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提纲式的发言稿。 第二课时走出陶渊明一、导入过渡:上一节我们以“五读”的形式走进陶渊明的心灵,今天再让我们以“探究”的形式走出陶渊明的精神世界,去了解更多的陶潜们。现在就让我们来交流一下同学们的研究成果。 二、探究性学习交流(一):参照序言和文本,比较本文注释和00年版注释,推敲本文的 写作时间,并思考编者如此改动,是否合理? 1学生研究成果分类、展示。 (解说:这一过程“分类”是关键,教师可在课前先调查了解,以掌握课堂的研究走向并消除对话中的无序状态。)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为使此题的探究能更深入,教师要收集尽量多的资料,以备对话之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王若虚曾指摘本文在谋篇上的毛病,说既然是将归而赋,则既归之事,也当想象而言之。但从问途以下,都是直叙的话,显得自相矛盾。即所谓前“前想象,后直述,不相侔。” 周振甫先生的见解:“序称辞作于十一月,尚在仲冬;倘为追录、直述,岂有木欣欣以向荣、善万物之得时等景色?亦岂有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筹、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为未归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篇中认为本文自“舟遥遥以轻飏”至“亦崎岖而经丘”,“叙启程之初至抵家以后诸况,心先历历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谋篇机杼与诗经东山写征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状相类。) 3小结:陶潜此文写于将归之际,人未归而心已先归,其想象归程及归后种种情状,正显得归意之坚和归心之切。如果都作为追叙和实录来看,反而失去强烈的情绪色彩和想象的空灵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说,也不符合写作时间的实际。须知陶渊明是一位很富于创造性想象的诗人,他的桃花源记,就以丰富的想象,创造出一个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为乌托邦的始祖。这种浪漫主义的想象,乃是陶渊明创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构成归去来兮辞谋篇特点的秘密所在。因此,本文注释的改动体现了编者精益求精、科学理性的精神,就这点而言不也正是我们探究此题的又一收获吗? (解说:若学生有不同见解,能自圆其说,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后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索。) 三、探究性学习交流(二):重读本文,你又读出了什么,请以“我眼中的陶潜们”为话题写一篇随笔或发言稿。 1激情引读: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篇美文吧,初读的时候,也许我们读到的只是陶潜,我们再来读,展开来读,细细读,用心读,还可以读到什么? 2师生生生对话。 (解说:学生可能会找屈原、李白、苏轼等文人学士素材;也可能从李乐薇、霍金等现、当代知名人士甚至学生自身入手。教师也要准备好相关材料,尤其是对学生思想状况的了解,更要深入。) 3重温经典,温故知新:表情朗读全篇,让审美愉悦在读声中升华。 四、课堂小结 对本文,欧阳修曾有“晋无文章,惟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的慨叹。那是因为文中体现的人生态度和思想感情能唤起人们自我意识的觉醒和强烈共鸣。他的洒脱恬淡、质朴真率、超世拔俗,他崇尚自然的天性和努力实践,他对超然物外的自由生活和独立人格的追求向往,他对人生所作的哲学思考,连同他的作品一起,为后人筑了一个“巢”,一个精神的家园。陶渊明是超越时代的,他永远是人们守卫心灵净土的一盏明灯。 五、布置情感性作业: 1一诗一文一世界,就让这些优美的文字永远留在我们心底吧,做到没有错字、别字、漏字、多字。 2在这堂课中,是否有什么触动了你的心弦?那么赶紧记下来吧,把它整理到你的“素材库”中去。 【教学后记】 新课标明确告诉我们,对文本的体验和评价已不再是教师的专利了,应把体验和评价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本节课中,我以“五读”的形式带动整个教学过程,使学生充分体验到“读”书的快乐。“我认为XX同学关于李乐薇的空中楼阁与陶潜的理想家园一文中的观点错了”“我赞成XX同学的屈原跳江自杀乃守卫精神家园的自我觉醒的看法”望着那一张张生动兴奋的脸,我深刻认识到,在读声中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探究是当前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互相质疑、互相欣赏、互相帮助正是本课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新课程正在呼唤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倡导教师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与品位。教师只有朝这个方向努力,方能提供给学生顺利成长与发展的土壤,从而唤醒学生的人文精神与关怀,使课堂充满着学生思辩与探究的阳光雨露,洋溢着学生人格成长的绿洲;方能自觉“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课堂闪耀着学生智慧的光芒,涌动着师生心灵交汇的温馨。有了这样的课堂,我们还担心语文教育的匮乏贫瘠和苍白无力吗? 总之,“教育是一个内心的旅程”,它强调关注学生的生命经历和经验、生命感受和体验。可以说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师生的默契配合,语文课堂方显得多姿多彩、韵味无穷,充满着活力和激情,从而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 附:【板书设计】 走进陶渊明 走出陶渊明 陶潜 陶 潜 们 (守卫精神家园者) 归去来兮辞 屈 原 结构层次 归隐情结 精 李 白 呼唤归去 鄙弃官场 向往田园 神 苏 轼 闲适生活 淡泊明志闲适自在 家 李乐薇 隐逸情怀 躬耕田园 诗酒琴书 园 霍 金 抒怀言志 乐天安命、追求自由 自 己 归去来兮辞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归去来兮辞位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第五模块第二单元:。本单元主要学习古代抒情散文,要求学生悉心体会,注意领略其中的文体风格和语言韵味,能熟读成诵、披文入情,把握作品所抒发的真挚情感。这也正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和文言文,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体会其中蕴涵的中华民族精神,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用现代观念审视作品,评价其积极意义与历史局限学生分析学生通过初中阶段及高中语文前四模块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文言修养。因而摒弃字字落实、句句疏通、讲求语法的传统上法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入材料、分析文本,注重由语言之路径、入文学之堂奥。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疑问代词及文言虚词的用法,归纳一词多义。过程与方法:诵读法、探究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辞官归田,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教学重点1.了解作者辞官归田的原因,深刻体味诗人鄙弃官场,热爱田园的无限欣喜之情。以及理想与现实相悖的矛盾与内心深处的悲凉无奈。2.背诵全文。教学难点 理解记述中渗透出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 设计思想通过诵读来领悟文意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引领学生通过语言体会文意,在感悟课文的基本内容的同时引用作者的其他诗文和一些专家学者对其精当的评价,达到用此文带动学生对陶渊明其余诗文和整个思想感知的目的。反过来,通过对陶渊明不少诗文的感知,又加深对本课文内涵的领悟。教具准备:多媒体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教学要点:了解陶渊明及其作品。读课文,利用注释、工具书,初步把握文章,朗读课文,归纳各层大意,帮助学生理清背诵思路,背诵全文。范读理脉涵咏想象背诵。教学步骤一、导语桃花源一个没有压迫、没有剥削的社会。这是陶“大济苍生”的壮志,然而却被黑暗的现实击得粉碎,于是他选择了归隐。今天我们学习的归去来兮辞正是作者决别官场,同上层社会分道扬镳的宣言书。二、作者简介 学生介绍、教师补充:(补充材料,师生研读)、陶渊明其人ppt1五柳先生传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亲旧知其如此,或置酒而招之。造饮辄尽,期在必醉。既醉而退,曾不吝情去留。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簟瓢屡空,晏如也!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忘怀得失,以此自终。、陶渊明其文他长于诗文辞赋。他的作品有两类题材:一类:ppt2悠悠南山式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ppt3 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ppt4描绘田园美景,寄寓对官场的厌倦,表露出洁身自好的高洁志趣,礼赞自然美、劳动美、人情美ppt5另一类:怒目金刚式咏荆轲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子死知己,提剑出燕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髮指危冠,猛气冲长缨。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唱高声。萧萧哀风逝,澹澹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後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殁,千载有馀情。ppt6 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寄寓抱负,侠义精神,意气慷慨,多悲愤慷慨之音。散文以桃花源记最有名,辞赋以归去来兮辞著称文史。、陶渊明去职归隐的原因1“不为五斗米折腰”的典故【 萧统陶渊明传(节录)】ppt7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真自得。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 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岁终令遣郡督邮至县,吏请曰:“应束带见之。”渊明叹曰:“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可适当补充“五斗米”的不同理解)2归去来兮辞序(见文前)三、放Flash课文范读,指导朗读朗读常规指导:ppt8本文朗读时,应注意语调,语气和语顿。本文有不少感叹句、疑问句,应读出语气,同时注意语调(感叹句读“”调,疑问句读“”调)。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为主,四字句以2、2顿读,如“乃瞻/横宇,载欣/载奔。僮仆/欢迎,稚子/候门”。六字句以1、2、1、2顿读,如“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在第2段的换韵处,停顿的时间应稍长一些。 四、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结合注释,熟悉文意,理清层次。 第一段、主要写作者弃官归家的原因。“田园将芜”;“心为形役”。 是真正的原因,弃官归隐是迷途知返、痛改前非。第二段、全段可分三层:第一层开头到“熹微”,写作者昼夜兼程,归心似箭,心情的愉快尽显其中;第二层“乃瞻横宇有酒盈樽”,写望见家门的欣喜若狂及家中景况的亲切和欢悦;第三层“引壶殇以自酌抚孤松而盘桓”,写归家后的日常生活,闲适淡泊,怡然自得。本段以路途家门居室庭院的顺序来写,表面写景,实际抒情,营造了一个旷达悠然美妙和谐的境界。 第三段、写归田后的生活情况。前四句重述归田之志;后几句写了出游方式和游中所见,有感于自然生生不息,由此想到人生短暂与匆促,顿生感慨。 第四段、抒发对人生宇宙的感想,当乐天安命,追求精神自由。 梳理本文叙事思路:ppt9决意辞归归途抵家室内涉园外出纵情山水安度余生。 学生根据思路提示,涵咏想象,尝试背诵。五、学生细细品读课文,体会感悟作者的情感,然后根据“情”的表达需要,有感情地朗读提示:第一段自责自悔,有悔恨之情,也有庆幸之意,应读得“气中声硬”。第二、第三段,自安自乐,有喜悦之情,也是自得之意,基调是静谥而愉悦的,应读得“气满声高”。第四段乐天安命,有达观之情,读得旷达、悠然。学生复听一次范读,细细品味。六、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学生结合生活经历、情感体验,划出自己最喜爱的诗句,并分析原因。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检查背诵。理解探究述志中渗透的或喜或哀,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感情。体会古代隐士的真情怀。教学步骤一、检查背诵,个别抽查、轮流背诵或滚动式背诵。二、检查学生筛选的语句,引导揣摩品味,由语言的品味到文章的鉴赏及作者情感的把握。(用之ppt1多链接处理课件,不逐张标明)例:悟已往之不鉴,知来者之可追问:为何已往不鉴?来者在陶心目中以如何?明确:“心为形役”,归隐田园、诗酒为乐。此处充分表达了作者厌恶官场辞官归田的强烈愿望。其它诗文中体现: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序 “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参照比类:李白:“摧眉折腰事权贵”高适: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问:“三径”所指为何?陶为何用“松菊”,松菊又有何象征意味?明确:“三径”典故指代隐士所居,由此可感出陶向往归隐,“松菊” 意象的传统内蕴“松”岁寒三友之一,刚劲有气节,菊洁净孤高。质本洁来还洁去,菊前松下才是他灵魂的栖所。足见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的本性。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问:“傲”一种什么样的情感?“容膝”什么 样的居住环境?明确:傲世独立、睥睨俗尘,简陋的住处却心安,原因就在于他有忘怀得失、淡泊明志、不慕功名利禄的精神内核。 参照比类:刘禹锡陋室铭: “斯是陋室,唯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问:王国维: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中能体味出陶的内心情感吗?明确:“无心出,倦飞还”正是作者仕宦和辞官情形的写照,此处怀景交融,与作者饮酒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等诗句意趣相谐,这一诗一赋都表达了陶渊明相同的心境:淡泊明志,闲适自在。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问:这是陶的人生理想,那么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呢?明确:儒学家是“立德、立功”,留名于后世,道学家是炼丹学道求长生,佛学家是生死轮回神不灭;清谈家是醉生梦死生死同,陶渊明是顺应自然,乐天知命超生死。这里边有他遗世独立、超脱生死的旷达乐观精神。(学生可自我找句,共同探讨,不多引叙)总括:问:刚才我们透过词句的品析,多多少少走进了陶的内心世界,有人说陶是中国古代唯一真正隐士,那么你说说看他的隐士情怀又是什么呢?明确:鄙弃官场;淡泊明志;躬耕田亩;琴书诗酒;固穷守洁;乐天知命。三、深入探究、难点突破(问题以ppt2展示)提问:有人说本文写景叙事淡远潇洒、自然清新,为我们呈现了恬淡安闲、自然静谧的田园情趣,这是陶的一贯文风,难道文中就只有乐吗?明确:有“悲”文中能找出体现悲的语句吗?明确: “归去来兮” “奚惆怅而独悲?”“已矣乎”“胡为乎遑遑欲何之?”这些句子表明诗人在惆怅悲苦中饱受折磨。 陶悲苦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文中有依据吗?明确:“心为形役”“世与我而相违”“世与我而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