枫叶如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_第1页
枫叶如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_第2页
枫叶如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_第3页
枫叶如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枫叶如丹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3、了解借物喻理、借物悟理的写作手法。教学重难点:理解枫叶如丹的三层含义。教学过程:一、阅读全文,回顾课文内容,勾画出文中含有枫叶如丹这个词组的句子。二、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1、读文中第一个含有枫叶如丹的句子。2、朗读课文14段,了解枫树的生命轨迹。3、朗读课文14段,感知枫树成长过程的不易。4、引入冰心的语言,学生感知枫叶成长经历的艰难历程。5、读课文5、6段了解枫树与人成长过程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一层含义:成长过程。三、理解丹的第二层含义。1、读课文的第二部分,概括第二部分的内容。2、教师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枫树美景的描写。3、理解枫树如凄苦的老人的含义。(1)知道枫树和老人的相同之处。(2)通过作者的经历理解作者将枫树比喻为老人的原因。(3)读课文中丽贝卡出现的部分。(4)将丽贝卡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知道秋天仍旧蕴含生命。(5)出示作者的经历,理解生命的丰富内涵。(6)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二层含义。四、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借用杜牧的山行以及枫树成长的四季循环,理解枫叶如丹的第三层含义:长久的生命力。五、教师介绍作者的写作手法。六、齐读课题。教后反思:拨开景语看情语“霜叶红于二月花”,待到凉风又起,秋天又到,看那满山红叶,一树的红艳早已超越二月的红花。这一树的红叶是什么?是经历春、夏、秋的洗礼迎来的硕果,是跳跃、欢乐的生命,是有丰富内涵的生命,是化作春泥护花的长久的生命力。可见这一树的红叶蕴含了作者多少人生感悟,多少个人情感作为教师,如何借助这一树的景让孩子走进作者的情怀呢?我尝试着在课堂上拨开景语看情语。一、借助冰心的语言,体悟成长过程的艰辛。课文伊始,作者利用了四个自然段,以抒情的形式分述了枫树由春到秋,由绿到红的全过程,作者究竟需要说什么,丢弃纷繁的分析,用冰心的语言“:成功的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让学生体悟到作者原来是要告诉我们丹是来自不易的,他仿是人的成长过程,必须经历必要的挫折与磨难才能成长。二、借助作者的人生经历,理解作者眼中那一棵凄苦的枫树。作者在文中的第二部分写道:再望望那株枫树,竟如一位凄苦的老人垂头无语。为什么一树的红艳却成为凄苦与孤独的代名词。在课堂上我出示了作者写作此文的照片,让学生走进作者的世界。作者写此文时已进入花甲之年,斑白的双鬓,深锁的皱纹,一下子让学生体会到作者已经走入了人生的尽头,他的悲秋情怀赋予了枫树,此时眼前的枫树就是他自己,他就是枫树,枫树就是他。景与人的相通之理即是世间万物都是相通之道。三、借助人与树的相同之处,理解枫叶如丹就是跳跃、欢乐的生命,就是富有内涵的生命。课文第二部分出现了丽贝卡,这个富有生命力的孩子的出现,给了作者最多的人生感悟。我让学生尝试着将丽贝卡喻成植物的发芽阶段,于是在秋天生命的初始之期仿佛又重新降临。接着我又让学生将作者与植物的成长阶段进行比较,引入作者的生活简历,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生命虽然到了尽头,但是回顾这一生是精彩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