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国际粮食价格对我国CPI的影响及对策金三林 金三林,男,1972年出生,籍贯安徽,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博士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副研究员,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社会经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中心 北京:)摘 要:国际粮食价格对我国食品价格及CPI的影响越来越大,大豆、玉米及相关食品受影响最大,进口和期货市场是主要传导渠道。未来10年,国际粮食价格仍具有波动上涨的压力,我国大豆、玉米等粮食品种的对外依存度还会加大,国际粮食价格波动不仅会对我国CPI产生较大的冲击,也对我国传统的、以需求管理为主的价格调控政策提出了挑战。新形势下,应对国际粮食价格冲击需要有新的政策思路,更多地从供给侧采取措施。关键词:国际粮食价格 CPI 影响 对策以粮食为基础的食品价格在我国CPI(居民消费价格)中的权重很高(约占1/3),我国粮食价格已基本放开,食品价格对CPI的影响较大。改革开放以来发生的几次CPI上涨,都与食品价格上涨有关。2006年以来,又出现了四个新的特点:食品价格对CPI变动的贡献率大,副食价格对食品价格变动的贡献率大,玉米和大豆价格对副食价格变动的贡献率大,玉米和大豆价格受国际市场的影响大。我国食品价格和CPI受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越来越大,价格调控也需要有国际视野。一、副食价格是新时期我国CPI结构性上涨的主要原因由于肉禽等副食占食品类消费价格的权重最大,近年来副食价格波动幅度较大,其对我国CPI的影响也在加大。1、食品消费价格是CPI上涨的主要因素进入新世纪以后,尤其是“十一五”以后,我国CPI变动的结构性特点更加明显。2006-2008年,CPI累计上涨了1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率为87%,拉动CPI上涨了9.6个百分点,占据绝对地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2-10月份CPI当月同比均为负增长,11月份同比增速由负转正,而当月食品价格上涨的贡献率达到176%,是CPI增速由负转正的最主要因素。2、肉禽等副食价格对食品消费价格的影响加大通过对2002-2008年当月同比数据的回归分析发现,食品消费价格主要受肉禽制品价格的影响(回归系数为0.33),其次是粮食(回归系数为0.16)。但从走势图来看,不同阶段的主要影响因素又有所不同。2006年以前,食品消费价格主要受粮食消费价格的影响,如2003-2005年主要是粮食消费价格带动食品消费价格上涨。但2007-2008年,粮食消费价格涨幅要小于食品,而肉禽类消费价格涨幅则高于食品。这一期间,粮食消费价格各月涨幅基本稳定在6-7%之间,但肉禽类消费价格却从2006年10月份的2.6%一路上升到2008年4月份的47.9%,成为食品消费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另外,油脂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也较大。2009年,食品消费价格总体呈温和变动,主要是因为肉禽类消费价格一直为负增长。3、肉禽类消费价格主要受玉米和大豆生产价格的影响2002-2008年,肉禽类消费价格与玉米生产价格的相关系数(均为季度数据)为0.68,与大豆生产价格的相关系数为0.6,与小麦生产价格的相关系数只有0.46,与大米生产价格的相关系数只有0.35,说明肉禽类消费价格主要受玉米和大豆的影响。这主要是因为玉米是禽类的主要饲料,大豆的豆粕主要是猪的饲料。但是相关系数都不是很高,说明肉禽类消费价格还受其它因素的影响,饲料成本只是一个方面。表1 四类粮食生产价格与肉禽类消费价格相关系数肉禽类消费价格大豆生产价格大米生产价格小麦生产价格玉米生产价格肉禽类消费价格1.000.600.350.460.68大豆生产价格0.601.000.350.500.52大米生产价格0.350.351.000.960.69小麦生产价格0.460.500.961.000.74玉米生产价格0.680.520.690.741.004、近两年CPI上涨受玉米和大豆价格上涨的影响较大粮食生产价格对食品消费价格的影响,除了上面分析的粮食消费价格、肉禽类消费价格以外,还有其他方面,如大豆生产价格上涨导致油脂消费价格上涨等。为了反映不同时期食品消费价格主导因素(同时也是CPI主导因素)的变化,可分段建立回归方程。2002-2007年的回归方程(季度同比数据)表明,2007年以前,食品消费价格主要是受大米、小麦和玉米生产价格的影响。2007-2008年的回归方程则表明,2007年以后,食品消费价格主要是受玉米和大豆生产价格的影响。这同时也说明,近两年CPI上涨受玉米和大豆生产价格的影响较大。二、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食品价格的影响加大近年来,我国玉米价格明显受国际市场影响,而大豆和植物油价格在很大程度上已受国际市场左右。国际粮食价格通过多渠道影响国内食品价格,而且影响有继续加大之势。1、我国大豆和玉米价格走势与国际基本一致本文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公布的主要粮食品种 主要包括:美国2号硬质冬小麦,美国2号软质红色冬小麦,阿根廷中质小麦,美国2号黄玉米,阿根廷玉米,泰国100%B级大米,泰国碎米。的月度价格水平,以2003年1月为基期(2003年到2008年),合成了国际大米、小麦、玉米这三类主要谷物的定基比价格指数;并根据中国粮油信息网的数据合成了国内的相关价格指数。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国内玉米价格与国际玉米价格高度相关,相关系数达到0.86;国内小麦价格与国际小麦价格呈弱相关,相关系数只有0.43;国内大米价格与国际大米价格也是弱相关,相关系数只有0.42。表2 国内主要谷物价格与国际相关系数表国际大米国际小麦国际玉米国内大米国内小麦国内玉米国际大米1.00 0.77 0.78 0.42 0.53 0.71 国际小麦0.77 1.00 0.91 0.19 0.43 0.83 国际玉米0.78 0.91 1.00 0.19 0.46 0.86 国内大米0.42 0.19 0.19 1.00 0.81 0.50 国内小麦0.53 0.43 0.46 0.81 1.00 0.71 国内玉米0.71 0.83 0.86 0.50 0.71 1.00 比较国内市场(以大连商品交易所DCE为例)与国际市场(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为例)大豆期货价格走势可以看出,二者波动周期与规律基本一致,国际大豆价格在某一时期上涨或下跌,国内市场同样出现上涨或下跌。数据分析表明,我国大豆期货价格与国际大豆期货价格有着很高的相关性,相关系数在0.9以上。其中,我国与美国大豆期货价格相关系数为0.92,与日本大豆期货价格相关系数为0.93。2、进口和期货市场是国际粮食价格向我国传导的主要渠道首先是进口渠道,尤其是大豆进口数量激增,将国际豆价直接传导到国内,导致国内大豆、豆粕、植物油、饲料价格上涨。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加入WTO后,我国农产品出口和进口都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粮食进口量从1985年的600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897.61万吨。尤其是2002年以后,粮食进口呈稳定增长趋势,年均增加413万吨。我国粮食出口数量波动较大,但粮食净进口在2003年以后稳定增长,从当年的52.93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663.07万吨,年均增加722万吨。表3 我国粮食(含大豆)进出口情况(万吨)年份生产量进口量出口量净进口198537911.00600.00932.00-332.00199044624.001372.00583.00789.00199546662.002070.10102.501967.60200046218.001356.801401.30-44.50200145264.001738.40903.10835.30200245706.001416.701514.30-97.60200343070.002282.792229.8652.93200446947.002998.34514.372483.97200548402.193286.261058.832227.44200649747.903186.00723.002463.00200750160.303238.001029.002209.00200852850.003897.61234.5453663.07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各年份。同时,粮食进口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谷物进口所占比重大幅下降,大豆进口比重大幅上升。2005年以后,大豆进口占粮食进口的比重稳定在80%以上,2008年达到96%;大豆净进口占粮食净进口的比重稳定在100%以上,2008年达到101%。分品种看,我国大米一直保持少量净出口状态,净出口率(净出口量/国内产量)基本在1%以下,国内供求关系一直处于略宽松状态。玉米也基本保持净出口状态,但随着国内需求的增加,2005年以后净出口量逐年下降,净出口率从2005年的6.2%下降到2008年的0.13%。我国小麦在历史上多处于净进口状态,但2006年以后,随着国内产量的连续增长,由净进口变成了净出口,2008年净出口率为0.24%,国内供需仍然处于紧平衡状态。但我国大豆进口自1995年起直线上升,进入新世纪后又呈加速上升态势。进口量从1995年的29.8万吨增加到2008年的3743.5万吨;净进口率从1995年的-0.58%上升到2008年的238.4%,进口量是国内产量的两倍多。从增加的结构看,主要是压榨用大豆大幅增加。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大豆进口已占到全球大豆贸易量的一半。日益激增的大豆进口量不仅将国际豆价直接传导到国内,而且还直接影响国际豆价。图1 1983-2008年我国大豆净进口率走势(%)其次是期货市场传导,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粮食(含大豆)期货价格不仅是我国进口大豆的定价基准,也对国内其它粮食期货价格有着重要影响。作为历史悠久的期货市场之一,美国CBOT的市场参与者包括了全球范围内的投资者,使其形成的价格具有全球影响力,是全球农产品市场的“定价中心”。目前,我国进口大豆是按照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期货价格来定价的,如果CBOT大豆期货价格大幅上涨,必然会导致我国进口大豆价格的大幅提高,进而拉升国内大豆和豆粕价格,导致国内食用植物油、饲料等价格的上涨。众多研究还表明,CBOT农产品期货价格对我国大连、郑州两个交易所的农产品期货价格有重要影响。2008年国内玉米在保持净出口的情况下,价格出现较大上涨,主要是因为国内玉米期货价格受CBOT的影响大幅上涨,并带动现货市场价格上涨。3、国际粮食价格上涨通过多渠道推动国内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国内食品消费价格的影响机制为:(1)进口粮食价格上涨,会拉动国内同品种价格上涨,并直接导致相应的粮食消费价格上涨。(2)某些粮食消费品具有互补性,如大米和小麦,玉米和小麦等,一种粮食价格上涨会导致相关的粮食价格上涨。(3)不同粮食作物之间的比价关系调整,会导致整个粮食价格上涨。如2008年大豆和植物油价格大幅度上涨,国内部分地区农民就将原来种植玉米的耕地改种大豆和花生,结果导致玉米产量下降、价格上涨。(4)进口粮食价格上涨导致饲料及原料价格上涨,进而导致肉禽蛋等副食及油脂价格上涨。如大豆价格上涨导致豆粕价格上涨,进而推高猪肉价格。(5)粮食及副食价格上涨导致食品工业成本上升,加大价格上涨压力。(6)食品消费价格上涨可能引起通胀预期,并导致其他商品价格上涨,进而带动工资、利润和利息等上涨,进而引起其他工业的成本提高和产品价格的继起上升。(7)通胀预期的形成,又可能导致粮食存货调整,加大粮价波动。上述传导机制的影响效果,要取决于国内的粮食市场调控能力、种植业结构、其他商品的市场供需状况及货币政策。具体到我国2006-2008年的CPI上涨,以大豆为主的国际粮食价格传导路径如下图所示:信息传导,期货市场传导进口传导油脂价格居民消费价格食品消费价格国内大豆价格国际粮价比价 调整功能替代其它粮食价格比价调整期货市场传导国内玉米价格肉禽等副食价格饲料价格通胀预期图2 国际粮食价格上涨对我国CPI影响的传导示意图通过对2005年到2008年国内食品消费价格和国际玉米价格定基指数(2005年1月为基期)的回归分析表明,国际玉米价格对当期及滞后6期的国内食品消费价格有较大影响。由于国际玉米价格和国际大米、小麦、大豆价格的相关性都较高,分析结果也综合反映了国际粮食价格对国内食品消费价格的影响三、国际粮食价格具有波动上行的长期压力,对我国的价格调控提出了挑战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国际粮食价格具有波动上涨的长期压力;另一方面,我国大豆、玉米等粮食品种的对外依存度还会加大,国际粮食价格波动不仅会对我国CPI产生较大的冲击,也对我国传统的、以需求管理为主的价格调控政策提出了挑战。1、国际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不减,大豆和玉米价格波动将会进一步加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相关资料表明,近10年来全球粮食消费年均增长1.1%,而产量年均仅增长0.5。未来全球粮食也不可能实现更快的增长,国际粮食价格将主要取决于需求因素和金融因素。首先,新兴市场经济体经济较快增长,强劲的需求将推动粮价走高。尽管金融危机使得这些国家的增长放缓,但未来这些国家仍将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随着这些国家经济的快速增长,非农人口的增加和收入水平的相对提高,食品消费将由过去对谷物的单一需求为主,转向未来对肉、蛋、奶等多样化的食品需求。由于肉、蛋、奶等食物制成品要消耗更多的粮食,这将导致粮食需求的大幅增加,加大粮食价格上涨的压力。第二,生物质能源的兴起会导致农产品市场出现结构性变化,推动世界农产品价格走高。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相继制定了较为宏大的中长期生物燃料发展规划。如美国计划到2012年使生物燃料乙醇的产量提高到3000万吨,2017年达到1.2亿吨;巴西计划到2012年生产燃料乙醇3000万吨,并计划到2020年使其占到汽油总消费量的20。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的研究表明,在维持现有粮食产量的前提下,如果美国、巴西、欧盟和印度等国按预定目标生产生物燃料乙醇,到2015年,将导致世界农产品价格上升约30,大豆和玉米价格的涨幅会更高。第三,美国新能源法案是影响国际粮价的长期因素。美国于2007年12月颁布了能源独立与安全法案。根据这项新的能源法案,美国生物燃料特别是生物乙醇和生物柴油的份额将逐步增加。其中,生物乙醇产量在2015年将上升到150亿加仑,生物柴油的用量将提高到10亿加仑。这将使得未来几年美国国内玉米、大豆的用量和价格大幅增长,美国大豆、豆油的出口将会下降。同时,由于玉米价格的提高,会使得美国小麦的种植面积下降,美国小麦的出口将会减少。这些都会对国际粮价产生较大冲击。第四,美元贬值预期和全球流动性过剩会加剧国际市场粮价的波动。国际资本为追逐高利润,利用消费者对未来“需求旺盛、供应短缺”的恐惧心理,从事投机活动,抬高粮价,已成为国际粮价短期波动的最主要因素。在各国大量注入流动性、美元贬值预期较强、国际油价震荡回升的情况下,投机因素有可能再次导致国际粮价非理性飙涨和剧烈波动。2、国内粮食供求的结构性矛盾将更加突出,大豆和玉米将更依赖国际市场一国粮食产量增长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耕地面积和单位面积产量。我国粮食播种面积从改革开放初期的18亿亩左右,下降到2007年的15.84亿亩,这一趋势还可能继续。另一方面,我国粮食单产年均增长率在70年代为4.62%,80年代为2.78%,90年代为2.2%,2000-2008年为0.87%,呈逐步下降趋势。在现行技术水平和经营模式下,我国单产很难再有重大突破。我国粮食产量经过连续6年增产,2009年达到创记录的53082万吨,比2008年增产0.4%,增速较前几年有明显下降,可以预计未来几年我国粮食产量不太可能有更大的增长。本文根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粮食需求预测结果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课题组: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战略研究报告,2009年。,以2008年实际产量、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目标产量分别作为2010、2020年国内粮食产量的预测值,则2010年我国粮食缺口在1001万吨左右,稻谷、小麦和玉米能保证国内自给,但大豆需进口3456万吨左右。到2020年,我国粮食缺口将扩大到4279万吨左右,进口率(进口量/国内产量)将达到8%左右;大米和小麦仍能保持国内自给,但玉米将要依靠进口,进口率将上升到13%左右;大豆进口量将继续增加,2020年有可能上升到4700万吨,进口率接近300% 根据美国农业部的预测数据(2006-2017),我国大米贸易量将呈现稳步增加的趋势,大米出口数量始终在150万吨以上,到2017年将达到245万吨;玉米出口量在未来10年将稳定在100万吨以下,但是玉米进口数量将稳步增加,从2011年我国将成为玉米净进口国,到2017年玉米进口量将达到360万吨;小麦进口量从2008年开始会稳步增加,而出口量会逐年下降,2015年后我国将一直是小麦净进口国。小麦的预测结果与本文有较大差距。表4 对2010年和2020年我国粮食供需预测(万吨,%)预测项粮食稻谷小麦玉米大豆2010年需求量538511752095571592850062020年需求量582791695096051921062992010年供给量5285019190112461659115502020年供给量5400019608 11491 16952 1584 2010年需求量比产量增加1001-1670-1689-66334562020年需求量比产量增加4279 -2658 -1886 2258 4715 2010年需求量比产量增加%1.89 -8.70 -15.02 -4.00 222.97 2020年需求量比产量增加%7.92 -13.55 -16.41 13.32 297.73 注:需求量预测数据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我国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与供求平衡战略研究”课题组报告。其中,稻谷、小麦、玉米和杂粮预测数来自“粮食专题”研究报告,大豆预测数来自“油料专题”研究报告。粮食总量预测数据是稻谷、小麦、玉米、杂粮和大豆预测数的汇总。2010年供给量预测数取2008年粮食实际产量;2020年供给总量预测数据来自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并按2008年的生产结构,计算各粮食品种的预测数。3、国际粮价对CPI的输入性影响对我国传统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挑战以需求管理为主的货币政策对成本推动型的通货膨胀基本无效,对国际传导性的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效果更不明显。如2008年上半年我国实施的紧缩性货币政策对粮食、肉禽消费价格上涨并无明显效果。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是居民最基本的消费品,其需求弹性很低。即使通过收紧银根、价格管制等措施使价格上升势头暂时被抑制住,但这些农产品供不应求的格局不会改善,其价格上扬迟早还会发生。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因实施紧缩货币政策而改变发展态势。目前,国际粮食价格还会主要受美元汇率、美国货币政策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国内的食品价格和CPI已受美国货币当局的影响,国内的货币政策效果有限。在大豆等粮食品种进口需求存在刚性、人民币汇率弹性较小的情况下,应对国际粮食价格冲击需要有新的政策思路,更多地从供给侧采取措施。四、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减轻国际粮价对我国CPI的冲击今后,应在妥善处理好农民增收和价格稳定的前提下,进一步完善相关政策,减轻国际粮食价格对我国CPI的冲击。1、进一步加强对国际粮价走势的分析和预测随着农民收入来源的多元化,粮食作为农户资产的地位下降,国内通胀预期对国内粮食价格的影响在下降。但全球通胀预期对国际粮价的影响却在加大,因此应加强对国际粮价自身走势及其先导因素的分析和监测。可依托国家有关价格监测机构,建立具备全面性、连续性、及时性的国际粮食价格监控体系和预警系统,跟踪分析、评估主要国家农业政策、主要货币汇率走势、气候变化、国际游资动向对国际粮食价格的影响,提高政府决策的前瞻性和科学性。比照FAO,定期发布国内外粮食市场供求及价格分析报告,及时揭露国际投行等机构发布的误导性信息,合理引导国内预期。2、切实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保障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国内外实践证明,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关键技术创新,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粮食供给的有效途径。探索通过立法手段,保障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不断优化资金投入结构,在良种、农田水利、农业技术推广、农机化、农产品大型物流仓储设施建设等方面增加政府投入强度。同时,大力推进粮食作物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转基因粮食作物育种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健全农业技术服务和技术推广体系。适时适度提高农业补贴,让农民获得稳定的种粮收入,保持种粮的积极性和稳定性。借鉴国际经验,改变粮食补贴方法,实行差价补贴,研究将最低收购价政策与粮食直补政策结合起来统筹考虑的办法。进一步健全农业保险体系,通过制度化、市场化的手段分散农业风险。3、建立战略性国际粮食安全合作关系,扩大粮食供给空间解决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必须利用国际粮食资源,而每年约2亿吨左右的世界粮食贸易资源也为我国扩大粮食供给空间奠定了基础。应在统一协调粮食内外贸政策的基础上,从国际政治、投资和贸易等多方面入手,尽早与有关国家建立战略性粮食安全合作关系,基本稳定粮食进口。大豆是我国长期短缺的农产品,也是对国内价格影响最大的农产品。从国际来看,巴西、阿根廷等地的大豆资源非常丰富,在这些国家进行大豆种植、加工投资的潜力非常大。建议将南美作为我国开拓海外大豆资源的重点地区,鼓励我国企业在这些国家购买或租种土地,参股这些国家的大豆生产、加工或流通企业。4、健全粮食储备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在国际粮价波动性加大的情况下,应抓紧优化储备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完善储备吞吐调节机制,建立“稳定基本储备,丰收增储、欠收减储”以及“降价吸储、涨价抛储”的动态管理机制,对市场价格形成有效引导。加强食品应急保障能力建设,切实保障粮油食品供给不脱销不断档。借鉴国际经验,积极发展商业储备和粮商储备。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五年度XX小区物业维修基金使用管理合同
- 二零二五年国际论坛会务代理服务合同
- 二零二五版生态循环养殖牛场合伙经营合同
- 2025版教育培训机构课程研发合同
- 2025版餐厨垃圾资源化处理与清运服务政府采购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屋置换与二手房交易保障合同
- 二零二五年短租房租赁与品牌营销合作协议
- 2025版钢琴定制生产加工合同范本模板
- 二零二五年度环保型二手叉车买卖合同范本
- 学会买东西劳动课件
- 蓝天救援队规定管理制度
- 银监会手机租赁管理办法
- 常见上肢骨折护理常规
- 2025建筑安全员考试题库
- 从2025年河南中考语文试卷中分析阅读理解如何提分
- 军工领域涉密项目保密风险评估及防控措施
- 2025发展对象考试题库附含参考答案
- 公共打印区域管理办法
- 杭州预付消费管理办法
- 2025年中国淋膜纸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课件】破茧 逐光-2026届新高三启航主题班会:挑战极限成就梦想(含规划指南、学法指导、心理护航)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