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诊断性测试试题_第1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诊断性测试试题_第2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诊断性测试试题_第3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诊断性测试试题_第4页
山东省实验中学语文诊断性测试试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山东省实验中学2008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2010.10)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第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第卷答案必须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卷(选择题 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绯()闻 标识() 潜()意识 流言蜚()语B.骠()骑 辟()谣 电饼铛() 间(jin)不容发C.责难() 泄露() 刎颈(jng)交 便(bin)宜行事D.靓(ng)丽 走穴(xu) 捞()稻草 不肖()子孙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野彘 睥睨 前倨后恭 祗候光临B.涅槃 泥淖 暴殄天物 炫于名利C.诀别 窠臼 捶心泣血 绳池之会D.狼籍 椽吏 铁杵磨针 脱颖而出3.依次填入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2011CCTV形象中国非常自我造型形象代言人选拔大赛”将在湖南拉开帷幕。欲知详情,欢迎 央视网站。曹操高陵的发现, 了古代文献中对曹操高陵的位置、曹操所倡导的薄葬制度等有关记载是确凿可信的。多年以后,我们也依然会记得高中三年的美好时光, 我们终将分离。A.登陆 验证 虽然 B.登录 印证 虽然C.登录 验证 即使 D.登陆 印证 即使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王刚一直想买一套中华书局八十年代出版的史记,这次去上海出差,终于买到了一套,真是妙手偶得啊!B.明星出书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牍,简直让人难以忍受。C.有的国家靠“采购”外籍运动员提高在国际赛事中的名次,使本土选手减少了在更高舞台上历练的机会,这真是买椟还珠。D.如果日本政府对我方的严正申明仍然置若罔闻,一意孤行,最后必将自食恶果。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图片报评出了德甲新赛季六轮后迅速蹿红的“十大新星”,其中三人即将被勒夫召入新一届的德国国家队。B.上海世博会10月18日至22日举行的香港活动周为游客安排了包括音乐、舞蹈、粤剧、电影、时装表演、设计、艺术以及智能卡先进应用科技展览在内的一连串内容。C.只要顾客走到她的柜台,她就会送去亲切的问候,凡是真心买东西的顾客,她主动当好参谋,决不会空手而归。D.大会期间,广大代表认真阅读领会政府工作报告的实质精神,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项羽究竟死于何地太史公书问世至今已两千年,随着这部巨著的流传,项羽自杀于乌江似是无疑的了。其实,这是历史上的讹误。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是乌江而是东城,即今安徽定远东南(距乌江约三百里)。史记项羽本纪论赞中就曾点明,项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只不过一般人不去注意这点罢了。汉书灌婴传也记载:“项籍败垓下去,婴将车骑追项籍至东城,破之,所将卒五人共斩项籍。”那么,司马迁何以在史记中有“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一段生动的描述呢?这段描述仅为民间传闻,理由有三。一、项王垓下被围时已兵疲食尽,“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又“汉军围之数重”。当时,项羽已“自度不得脱”,又何以能忽而来到三百里之外的乌江呢?再说,项羽垓下之败,其势是急转直下的,纵乌江亭长有救籍之心,又何以会料事如神,预先舣船以待?二、史记项羽本纪通篇叙事谨严而缜密,尤其是对战事的描述,双方渡江涉河、斩关夺隘时的地理形势,都能于回旋曲折之中,给人以条理分明、江山如望之感。东城之后却为何三百里沙场竟无所交待,情节亦淡然松弛了呢?司马迁只说“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巧借一“欲”字将流传在乌江的一段民间佳话与东城真实的血战情节缝缀弥合了。这就是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多年来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的根源所在。三、项羽崛起于吴中,“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在南征北战中,吴中子弟以及江东父老与项羽是建立了感情的。因而,在他死后即传说起“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司马迁曾游历过此地,自然有充分的机会采撷到这些民间传闻,以完善这个英雄形象,也实在是十分自然的。其实,项羽“身死东城”,从来有史迹为证。高达数丈的虞姬墓至今犹在,定远县志载:“虞姬墓即嗟虞墩,县南六十里近东城。”阴陵、东城两地,定远县志记载则更为明确:“阴陵城,县西北六十里,镆邪山南,周围二里。羽溃围南驰,汉骑将灌婴追羽过淮,羽过阴陵迷失道即此。”“东城,县东南五十里。项羽至阴陵迷失道,汉追及之,羽复引而至东城即此。”项羽殉难前在定远县境内留下的遗址遗迹,除阴陵、东城。至今仍存十余处。从霸王寨(项王迷路处)到刘会桥(为汉军追及处),从下马铺到嗟虞墩,构成了项王在这块土地上与汉军周旋的一条完整路线。6.从文中看,下列不属于项羽殉难于东城的证据的一项是A.史记汉书等史书中都有项羽兵败并死于东城的记载。B.从史料记载来看,项羽东城突围的可能性极小。C.定远县内的许多遗址、遗迹均证实项羽“身死东城”。D.项羽崛起于吴中,兵败垓下,愧对江东父老,无颜东渡乌江。7.下列不属于对项羽同情或肯定的一项是A.史记中有“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般船待”的生动描写。B.乌江一带流传着项羽欲东渡、乌江亭长舣船待的佳话。C.江淮一带的专家、学者频频质疑并作出种种臆度误解。D.作者认为司马迁利用民间传闻来完善项羽这一英雄形象。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司马迁知道项羽真正的殉难地不在乌江而在东城。B.项羽从嗟虞墩到阴陵,再到东城,最后死在东城。C.史记记述项羽败至东城和东城到乌江的细致程度不一样。D.项羽战死前的主要活动都在安徽定远县境内。三、(12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平原君朱建者,楚人也。故尝为淮南王黥布相,有罪去,后复事默布。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布不听而听梁父侯,遂反。汉已诛布,闻平原君谏不与谋,得不诛。平原君为人辩有口,刻廉刚直,家于长安。行不苟合,义不取容。辟阳侯行不正,得幸吕太后。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及平原君母死,陆生素与平原君善,过之。平原君家贫,未有以发丧,方假贷服具,陆生令平原君发丧。陆生往见辟阳侯,贺曰:“平原君母死。”辟阳侯曰:“平原君母死。何乃贺我乎?”陆贾曰:“前日君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义不知君,以其母故。今其母死,君诚厚送丧,则彼为君死矣。”辟阳侯乃奉百金往税。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往税凡五百金。辟阳侯幸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大臣多害辟阳侯行,欲遂诛之。辟阳侯急,因使人欲见平原君。平原君辞曰:“狱急。不敢见君。”乃求见孝惠幸臣闳籍孺,说之曰:“君所以得幸帝,天下莫不闻。今辟阳侯幸太后而下吏,道路皆言君谗,欲杀之。今日辟阳侯诛,旦日太后含怒,亦诛君。何不肉袒为辟阳侯言于帝?帝听君出辟阳侯,太后大欢。两主共幸君,君贵富益倍矣。”于是闳籍孺大恐,从其计,言帝,果出辟阳侯。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辟阳侯以为倍己,大怒。及其成功出之,乃大惊。吕太后崩,大臣诛诸吕,辟阳侯与诸吕至深,而卒不诛。计画所以全者,皆陆生、平原君之力也。孝文帝时,淮南厉王杀辟阳侯,以诸吕故。文帝闻其客平原君为计策,使交捕欲治。闻史至门,平原君欲自杀。诸子及吏皆曰:“事未可知,何早自杀为?”平原君曰:“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遂自刭。孝文帝闻而惜之,曰:“吾无意杀之。”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使匈奴,单于无礼,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节选自史记郦生陆贾列传)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 知:结交B.往税凡五百金 税:赠送C.大臣多害群阳侯行 害:害怕D.狱急,不敢见君 狱:案件10.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列侯贵人以辟阳侯故 以郎事孝文帝B.因使人欲见平原君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C.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D.乃召其子,拜为中大夫 乃先请,为儿所卖11.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能够表明平原君“刻廉刚直”的一项是布欲反时,问平原君,平原君非之 行不苟合,义不取容时辟阳侯欲知平原君,平原君不肯见辟阳侯之囚,欲见平原君,平原君不见辟阳侯我死祸绝,不及而身矣 乃骂单于,遂死匈奴中A. B. C. D.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当年黥布欲谋反,找朱建商量有关问题,朱建却不畏权贵,不但不为黥布出谋划策,而且还竭力谏止。B.辟阳侯因罪下狱,从孝惠帝到诸臣皆欲诛之。朱建威胁和利诱孝惠帝的宠臣为辟阳侯说情;吕氏集团覆灭后,朱建又为辟阳侯出谋划策,使之得以苟延残喘。C.孝文帝时,淮南厉王诛杀了辟阳侯。孝文帝听说辟阳侯的许多计谋出自朱建,便欲逮捕朱建问罪,朱建深知罪孽深重而畏罪自杀。D.朱建家境贫寒,母亲对他管教甚严,使朱建形成了“行不苟合,义不取容”的品格,朱建拒交辟阳侯就与母亲有一定关系。第卷(共114分)四、(28分)13.将下面史记课文内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22分)(1)廉颇为赵将伐齐,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4分)(廉颇与蔺相如)(2)错常数请间言事,辄听,宠幸倾九卿。(4分)(晁错)(3)赵氏孤儿何罪?请活之,独杀杵臼可也。(4分)(赵氏孤儿)(4)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3分)(管鲍之交)(5)于是信、张耳详弃鼓旗,走水上军。(3分)(井陉之战)(6)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4分)(垓下之战)14.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3个小题)(6分)(1)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 。 (史记廉颇与蔺相如)高山仰止, 。 (诗经小雅)(2) ,时不利兮骓不逝。 (史记垓下之战) , ;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论语子路)(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司马迁报任安书) ,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司马迁报任安书)(4) ,依依墟里烟。 (陶渊明归园田居)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五、(8分)15.山、水,是自然界中的事物,而在我国文化中,它们的组合又常寓含着某种理趣。请依照下面的例句另举一个带“山、水”的熟语或名句,并写出它们所寓含的理趣。(4分)示例:“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世事有时一时陷入困境,经过某种机缘又出现新的转机。16.根据要求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写出四个关键词(可以是短语)。(4分)由于司马迁认识到了,历史终归是“人”的历史,不是“天”的意志史,于是以“绍圣春秋”为使命的司马迁抛弃了孔子既定的历史纪年法编年体,而改用纪传体。这绝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观念问题。他对那冰冷的历史巨轮投以轻蔑的一哂,然后满怀慈悲地去关心轮子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从而,我们看到,一代一代的人物以及他们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对自身命运的体识,构成了史记的主色调。文学成了人学,必然性成了戏剧性,逻辑的链条崩溃了,生命的热血喷涌而出(1)历史纪年法的史学观: (2)人学的史学观: 六、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一)(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陈小手 汪曾祺我们那地方,过去极少有产科医生。一般人家生孩子,都是请老娘。什么人家请哪位老娘,差不多都是固定的。一家宅门的大少奶奶、二少奶奶、三少奶奶。生的少爷、小姐,差不多都是一个老娘接生的。老娘要穿房入户,生人怎么行?老娘也熟知各家的情况,哪个年长的女佣人可以当她的助手,当“抱腰的”,不需临时现找。而且,一般人家都迷信哪个老娘“吉祥”,接生顺当。老娘家都供着送子娘娘,天天烧香。谁家会请一个男性的医生来接生呢?我们那里学医的都是男人,只有李花脸的女儿传其父业,成了全城仅有的一位女医人。她也不会接生,只会看内科,是个老姑娘。男人学医,谁会去学产科呢?都觉得这是一桩丢人没出息的事,不屑为之。但也不是绝对没有。陈小手就是一位出名的男性的产科医生。陈小手的得名是因为他的手特别小,比女人的手还小,比一般女人的手还要柔软细嫩。他专能治难产。横生、倒生,都能接下来(他当然也要借助于药物和器械)。据说因为他的手小,动作细腻,可以减少产妇很多痛苦。大户人家,非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请他的。中小户人家,忌讳较少,遇到产妇胎位不正,老娘束手,老娘就会建议:“去请陈小手吧。”陈小手当然是有个大名的,但是都叫他陈小手。接生,耽误不得,这是两条人命的事。陈小手喂着一匹马。这匹马浑身雪白,无一根杂毛,是一匹走马。据懂马的行家说,这马走的脚步是“野鸡柳子”,又快又细又匀。我们那里是水乡,很少人家养马。每逢有军队的骑兵过境,大家就争着跑到运河堤上去看“马队”,觉得非常好看。陈小手常常骑着白马赶着到各处去接生,大家就把白马和他的名字联系起来,称之为“白马陈小手”。同行的医生,看内科的、外科的,都看不起陈小手,认为他不是医生,只是一个男性的老娘。陈小手不在乎这些,只要有人来请,立刻跨上他的白走马,飞奔而去。正在呻吟惨叫的产妇听到他的马脖上的銮铃的声音,立刻就安定了一些。他下了马,即刻进产房。过了一会(有时时间颇长),听到“哇”的一声,孩子落地了。陈小手满头大汗,走了出来,对这家的男主人拱拱手:“恭喜恭喜!母子平安!”男主人满面笑容,把封在红纸里的酬金递过去。陈小手接过来,看也不看,装进口袋里,洗洗手,喝一杯热茶,道一声“得罪”,出门上马。只听见他的马的銮铃声“哗梭哗棱”走远了。陈小手活人多矣。有一年,来了联军。我们那里那几年打来打去的,是两支军队。一支是国民革命军,当地称之为“党军”;相对的一支是孙传芳的军队。孙传芳自称“五省联军总司令”。他的部队就被称为“联军”。联军驻扎在天王庙,有一团人。团长的太太(谁知道是正太太还是姨太太),要生了,生不下来。叫来几个老娘,还是弄不出来。这太太杀猪也似的乱叫。团长派人去叫陈小手,陈小手进了天王庙。团长正在产房外面不停地“走柳”。见了陈小手,说:“大人,孩子,都得给我保住!保不住要你的脑袋!进去吧!”这女人身上的脂油太多了,陈小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总算把孩子掏出来了。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对团长拱拱手:“团长!恭喜您,是个男伢子,少爷!”团长龇牙笑了一下,说:“难为你了!请!”外边已经摆好了一桌酒席。副官陪看。陈小手喝了两盅。团长拿出二十块现大洋,往陈小手面前一送:“这是给你的!别嫌少哇!”“太重了!太重了!”喝了酒,揣上二十块现大洋,陈小手告辞了:“得罪!得罪!”“不送你了”陈小手出了天王庙,跨上马。团长掏出枪来,从后面,一枪就把他打下来了。团长说:“我的女人,怎么能让他摸来摸去!她身上,除了我,任何男人都不许碰!这小子,太欺负人了!他奶奶的!”团长觉得怪委屈。(选自汪曾祺作品精选)注老娘:接生婆。走柳:方言,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多指心里焦虑不安。17.小说开场交待了当地特有的风俗和请老娘的种种“讲究”,请简要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4分)18.结合全文,概括并简要分析陈小手的形象特点。(4分)19.小说中团长既摆酒席宴请陈小手,又封他二十块现大洋,可最后却又一枪把他从马上打下来。如何理解这一矛盾的情节?(4分)20.有人认为,陈小手之死完全是偶然的,因为他不幸遇上了一个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你同意这个观点吗?请结合全文作简要分析。(6分)(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20题。(18分)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当年,清华上下都叫他陈寅恪()先生,然而,在不少字典里并没有这样的读音。有人请教他:“为什么大家都叫你寅恪(),你却不予纠正呢?”陈先生笑着反问道:“有这个必要吗?”他更希望人们了解他的学术及其价值,他的整个生命是和学术连在一起的。他在国难、家恨和个人的不幸中,为学术付出了一生。1937年抗战爆发,陈寅恪短短时间内同时承受了丧父和右眼失明的痛苦。女儿回忆,父亲放弃了右眼视网膜手术,放弃了复明的希望,因为他只想尽快离开沦陷区。离开北平前,陈寅恪把他的藏书寄往将要去的长沙。书到长沙,就悉数被毁于战火。他随身携带的常用书籍,亦在绕道去昆明的路上,大量被盗。他日后的学术研究,将主要依靠记忆了。就在这样几乎没有参考书籍的情况下,陈寅恪完成了两部中古史名著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在四川李庄时,傅斯年为照顾陈寅恪,让邓广铭住他楼下,说陈先生若有事跺下地板,你就马上跑去。每次邓广铭跑上楼看,陈寅恪都是躺在床上呻吟,说自己的身体快不行了,快坚持不住了,但是他说:“我不写完这两稿,我不死。”流亡途中的工作条件惊人恶劣,在挡不住风雨的茅草房里,陈寅恪就着箱子,汗流浃背地坐在小凳上写文章。为了给他补充点营养,家里养了一只母羊,他在下课后带着女儿放羊,父女闲聊着走过山间小路,那是他难得的愉悦时刻。1944年12月12日,陈寅恪的唐代三稿中的最后一篇元白诗笺证稿完成了。就在这天早上,他起床后痛苦地发现:他的左眼也看不清了。他在成都的医院做了眼科手术,手术没有成功。半年后二战结束,牛津大学请他赴伦敦治疗眼疾,数月奔波,他的双目还是没能复明。远在美国的胡适把西方医生的最后诊断结果写信告知陈寅恪。他在当天的日记中写道:“我写此信。很觉悲哀。”57岁的陈寅恪由人搀扶着重回清华园,他已失去学者治学读书第一需要的双眼。没有人可以理解,失明对于陈寅恪是一种怎样的毁灭,因为倔强的他没有留下任何文字泄漏内心的痛楚。在学生们的记忆里,过去陈寅恪上课讲到深处,会长时间紧闭双眼,但他盲后,永远睁大着眼睛讲课,目光如炬。1953年,病中的陈寅恪收到了学生蒋天枢寄来的长篇弹词再生缘,听后大受震动,尚未病愈的他用口述的方式,撰写论再生缘,由此开始探索明清历史和文化。当陈寅恪沉浸于新的学术领域时,中国科学院拟请他出任历史研究所二所的所长。他拒绝了。对科学院的答复一文中,起首便是:我的思想、我的主张完全见于我所写的王国维纪念碑的碑文中。在这篇广为流传的碑文里,陈寅恪表达了这样的思想: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论再生缘完成了,但无法正式出版,陈寅恪只能请人用蜡版刻印,分送友人。他在文末题诗: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1958年,陈寅恪已成学术界“拔白旗”的对象。他不再教课。他说:“他们不要我的东西,不是我不教。”他依然坚持用文言文写作,坚持用繁体字竖排出版自己的著作。1961年8月,阔别12年的挚友吴宓来访。陈寅恪把论再生缘油印本作为礼物送给吴宓,还透露了自己正在撰写的一部宏伟著作的大纲,这就是后来的柳如是别传。书写得很艰难。为了这部85万言的百科全书,陈寅恪用去整整10年。柳如是的遭际,触动了他对经历了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和抗日战争的家族以及自己身世的感怀。这部“痛哭古人,留赠来者”的书,忽庄忽谐,亦文亦史,极其丰富的史料与穿插其间的陈寅恪的感悟融为一体,浓缩了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也许,晚年的陈寅恪是以这种智力较量来安慰他那寂寞的心境。柳如是别传完成于1964年,陈寅恪74岁。五年后,1969年10月7日,陈寅恪走完了他79岁的生命历程。弥留之际,他一言不发,只是眼角不断流泪。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17.文章题目说“陈寅恪:为学术的一生”,联系全文,说说他的一生是怎样奉献于学术的?请分点简要概括。(4分)18.作为一篇传记,本文在叙事上有何特点?(4分)19.“陈寅恪没有留下遗嘱。”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含意及作用。(4分)20.陈寅恪一生为学术而活着,关于治学,他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结合文本和当前社会现实,谈谈你的理解。(6分)七、(60分)21.作文。请以“历史的天空”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自拟题目;自定立意;自选文体,且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800字。山东省实验中学2008级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 试题 参考答案第卷(选择题共36分)一、1.C A.绯()闻 B.辟()谣 D.捞()稻草2.A B.眩于名利 C.椎心泣血 D.掾吏3.B (1)登陆动渡过海洋或江河登上陆地,特指作战的军队登上敌方的陆地; 演习 台风比喻商品打入某地市场:这种新型空调已经上海市场。登录动登记:在案。(2)注册。“注册”是指计算机用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以取得计算机网络系统的认可。印证:证明与事实相符合。验证:通过试验得到证实。(3)虽然,表示是必然的事实,转折关系;即使,假设关系。4.D A.妙手偶得,技术高超的人,偶然间即可得到。也用来形容文学素养很深的人,出于灵感,即可偶然间得到妙语佳作。不合语境,可改为“如愿以偿”。 B.连篇累牍:指用过多篇幅叙述,不指错别字多。 C.“买椟还珠”比喻没有眼光,取舍不当,这里不能把“外国运动员”和“本土选手”比作“椟”(外表很美但价值不大的木匣子)和“珠”(真正有价值的东西)的关系。 D.置若罔闻:放在一边不管,好像没听见一样。符合语境。5.B A.“蹿红”就是“迅速走红”,重复累赘,去掉“迅速”; C.“绝不会空手而归”残缺主语; D.“阅读精神”搭配不当。二、6.D(文中无此信息,无中生有)7.C(ABD分别表现了司马迁、江东父老和本文作者对项羽的同情或肯定,而C却没有)8.B(项羽应该是从阴陵到嗟虞墩,再到东城的)三、9.C害;痛恨。10.C均为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介词,因为;介词,凭借。B副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经,由。D连词,于是,便;副词,反而,竟然。11.B“刻廉刚直”是“廉洁无私,刚正不阿”的意思。是说平原君意欲曲线救辟阳侯。是说平原君为了使家人免受祸患宁愿身死。说的不是平原君。12.C是为了使家人免受祸患而自杀的。第卷(共114分)四、13.(1)廉颇担任赵国的大将攻打齐国,夺取了阳晋,被任命为上卿,于是廉颇凭借他的勇猛善战在诸侯各国闻名。句意通顺1分,“取”夺取、攻取1分,“拜”被动1分,“以”依靠、凭借1分。(2)晁错多次请求皇帝单独与他谈论政事,景帝总是采纳,宠幸他超过了九卿。(“间”“辄”“倾各1分,第二句主语补充1分)(3)赵氏孤儿有什么罪?请你们让他活下来,只杀我杵臼可以吧。句意通顺1分,“请”“独”各1分,“活”使动用法1分。(4)我曾经替鲍叔谋划事情,反而使他更加困顿不堪,陷于窘境,鲍叔不认为我愚笨,他知道时运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句意通顺1分,“而”1分,“穷困”使动用法1分。(5)在这时,韩信张耳假装抛弃旗鼓,逃回河边的阵地。“于是”“详”“走”各1分。(6)纵使江东父老兄弟怜爱我让我做王,我又有什么面目去见他们呢?纵使他们不说什么,我项籍难道心中没有惭愧吗?“纵”“怜”“王”“独”各1分。14.(1)徒以吾两人在也 景行行止(2)力拔山兮气盖世 其身正,不令而行(3)用之所趋异也 亦欲以究天人之际(4)暧暧远人村 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五、15.(4分)评分标准:写出成语或熟语得2分,解读恰当得2分。示例:“山不转水转”,表现了世事总在变动中,人和人暂时分离总有相遇的时候。“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说明一种事物,最重要的是它的实质和内涵。“隔山隔水不隔心”,指的是距离虽然遥远,但心却贴得很近。16.(1)冰冷、必然性(或“历史必然性”)、逻辑(2)慈悲、戏剧性、生灵(或“命运”或“生命的热血”)(每点1分,每句各答对2点即可)六、(一)(一)17.(4分)(1)引出下文,为陈小手的出场做铺垫,(2)展示社会环境,为陈小手的悲剧命运做铺垫。(每个要点2分)18.(4分)陈小手是旧社会一个男性产科医生的形象。他身上有许多令人尊敬的品质:(1)特立独行。他敢于冲破世俗的偏见,以一名男性的身份学习医生们都不屑为之的产科,做只有女人才做的接生工作。(2)医术高超。他有着高超的接生技术,救活了很多产妇和婴儿。(3)正直敬业。为了不耽误接生,他特意养了一匹白马,争分夺秒、救人于危难,对自己的职业怀着一颗虔敬的心。(4)品德高尚。他不计酬劳,也从不以人家救命恩人的身份自居,对人谦恭有礼。(答出任意一点得2分,品质l分,分析1分。意思对即可)19.(4分)虽然接生和碰团长的女人是一回事,但是团长心里存有两笔账:一桌酒席,二十块现大洋,是给陈小手接生的报酬:(1分)转过来又给他吃枪子,是他“罪”有应得,他碰了自己的女人。这正是以德报德,以怨报怨。(1分)这一情节充分暴露了团长的虚伪和残暴。(1分)更暴露了其男权封建思想的根深蒂固。(1分)20.(6分)不同意,陈小手的死有其必然性。(1分)陈小手自己运气不好,死在一个恩将仇报、草菅人命的军阀团长的手下,似乎有其偶然性、但这只是问题的表面现象,陈小手之死的根本原因是以团长为代表的男人们骨子里的封建男权思想。(2分)把女人当成是男人的附属品。男女之大防,即使医生和病人也不能逾越。这种思想观念根深蒂固,不仅团长这样,那些大户人家的男主人和中小户人家的男主人以及同行的男性医生们莫不这样。陈小手在这些男人心中早就应该死无数次了。只不过最后动手的是团长罢了。(2分)(4)传统文化中狭隘愚昧的男权思想容纳不下陈小手这样的“异端”,他的死是社会大环境决定的。(1分)六、(二)17.不关心姓名,关心学术;几乎没有参考书籍,却能完成两部中古史论;流亡途中,坚持写作;失明后,睁着眼讲课,目光如炬;病中开始探讨学术新领域;成为“拔白旗的对象时”,他坚持信念,不肯屈志从俗;用十年时间创作柳如是别传。(答出4点即可)18.全篇基本运用叙事的方式来表现人物而非主观议论,这样显得客观(2分);文章在记叙陈寅恪的学术生命之时,按时间顺序来记叙,显得条理清晰(2分)。19.他一生的学养和志趣都浓缩在他的学术成就之中,除了学术成就他不需要再留给人们什么,他不需要遗嘱(2分);这样写文章戛然而止,含蓄隽永,引发读者深深的思考(2分)。内容方面,学生如果回答“他把一生都献给了学术”、“文章我自甘沦落,不觅封侯但觅诗”、“这是他心境和志趣的隐喻”等,可酌情给分。20.“读书治学,只有挣脱了世俗概念的桎梏,真理才能得以发扬。”这展示了陈寅恪独立坚持的一面陈寅恪认为:读书治学,如果被世俗的力量或概念所束缚,那么很多保证研究成果时纯正而客观的,不是客观环境下得出的结果,很难说是真理,要想让真理得以发扬,必须摆脱包括意识形态等在内的世俗观念。他提出“不要先存马克思主义的见解,再研究学术”,在那个年代是惊世骇俗的。这需要一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