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运资金与现金的管理_第1页
营运资金与现金的管理_第2页
营运资金与现金的管理_第3页
营运资金与现金的管理_第4页
营运资金与现金的管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节 营运资金的含义和特点一、含义营运资金又称循环资本,是指一个企业维持日常经营所需的资金营运资金总额=流动资产总额流动负债总额二、特点:其特点体现在流动资产和流动负债上。(一)流动资产流动资产投资,又称经营性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相比,有如下特点:1、投资回收期短。2、流动性强。3、占用形态具有并存性。4、资金占用量具有波动性。(二)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相比,流动负债具有如下特点:1、资金使用弹性大。2、资金成本低。3、财务风险大。三、营运资金的周转营运资金周转,是指企业的营运资金从现金投入生产经营开始,到最终转化为现金为止的过程。现金的周转过程主要包括如下三个方面:(1)存货周转期:是指将原材料转化成产成品并出售所需要的时间。(2)应收账款周转期:指将应收账款转换为现金所需要的时间。(3)应付账款周转期,是指从收到尚未付款的材料开始到现金支出之间所用的时间。(4)现金周转期=(1)+(2)(3)现金循环周期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所需营运资金的数额。一般来说,存货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越长,应付账款周转期越短,营运资金数额就越大。相反,存货周转期和应收账款周转期越短,应付账款周转期越长,营运资金数额就越小。此外,营运资金周转的数额还受到偿债风险、收益要求和成本约束等因素的制约。(上面这段话,可是体现了财管的一种理念哦,好好体会一下)第二节 现金的管理本节新增一个内容,就是米勒奥尔模型,对于这个模型的讲解,网校的陈华亭老师讲解得非常生动和透彻,我就不在这里跟大家多废话了,这是新内容,建议重点关注,很可能会体现在今年的考试当中。一、现金管理的意义(选择题)企业持有一定数量的现金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方面的动机:1、交易动机。2、预防动机。3、投机动机。二、现金的成本企业持有现金的成本通常由以下三个部分组成(持有成本、转换成本、短缺成本)(一)持有成本是指企业因保留一定现金余额而增加的管理费及丧失再投资收益。(如买保险柜的成本)。管理费用具有固定成本的性质。(保险柜不就是一个固定的成本吗?买了就有了,不会现金的增加而增加费用)它在一定范围内与现金持有量的多少关系不大,是决策无关成本。(现金持有多少,难道和保险柜的价格有关吗?)。再投资收益是企业不能同时用该现金进行有价证券投资所产生的机会成本。它与现金持有量成正比例关系。(取现金到公司放着,这钱可就没法再去买股票了,假如买股票,可能会赚钱,因此,放弃买股票而没有赚到该笔钱的金额,就是机会成本)。(二)转换成本转换成本,是企业用现金购入有价证券以及转让有价证券换取现金时付出的交易费用,即现金同有价证券相互转换的成本。(三)短缺成本是指因现金持有量不足而又无法及时通过有价证券变现加以补充而给企业造成的损失,现金的短缺成本与现金持有量呈反方向变动关系。(如合同约定一星期以后以现金付款,不及时付款将赔偿损失费,正好一星期以后,企业钱不够了,又搞不到钱,这时就要赔对方损失,这就是短缺成本)。三、最佳现金持有量的确定(重点)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的模式主要有成本分析模式和存货模式。(注意不要和后面的存货管理搞混了)(一)成本分析模式成本分析模式确定现金最佳持有量,只考虑因持有一定量的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及短缺成本,不考虑管理费用和转换成本。(背下来)。在这种模式下,最佳现金持有量就是持有现金而产生的机会成本与短缺成本之和最小时的现金持有量。(背下来,这句话交待了计算公式的思路)。成本分析模式一般不考计算,因此,也不再给出其计算公式。重点掌握存货模式的计算。(二)存货模式1、运用存货模式确定最佳现金持有量时,是以下列假设为前提的(多选)(1)企业所需要的现金可通过证券变现取得,且证券变现的不确定性很小。(就是只要缺钱,就可以卖股票来补充)(2)企业预算期内现金需要总量可以预测。(3)现金的支出过程比较稳定,波动较小,而且每当现金余额降至零时,均通过部分证券变现得以补足。(不会存在没钱的情况)。(4)证券的利率或报酬率以及每次固定性交易费用可以获悉。2、利用存货模式计算现金最佳持有量时,对短缺成本管理费用不预考虑,只对机会成本和固定性转换成本予以考虑。本模式最佳现金持有量是使现金机会成本与固定性转换成本之和保持最低的现金持有量,即为二者相等时的持有量。(牢牢记住,记住这句话,就等于记住了公式)设T为一个周期内现金总需求量;F为每次转换有价证券的固定成本;Q为最佳现金持有量;K为有价证券利息率(机会成本)则公式的思路为:现金管理相关总成本=持有机会成本+固定性转换成本=(Q/2)*K+(T/Q)*F(背下来)解释一下:Q/2是什么意思呢?是这样的,当你卖股票时,也就是企业持有现金最多的时候,这时钱刚到手,一分没用。然后,企业随着日常的开销,钱慢慢用出去,越来越少,当用来接近零的,是最低的时候,然后又卖股票补充。这由高到低,由低到高的波动走势,我们就可以用Q/2这样一个平均值,来确定平均现金持有量了,用它乘以证券利息率K,就是现金的机会成本了。明白了吗?不知道小鱼这样的解释是否通俗易懂。T/Q又是什么意思呢?Q就是最佳持有量,T是现金需求总额,那么,总需求量除以Q,就是这一年当中,需要转换的次数,也就是需要补充的次数,计算出来一年要转换几次,再乘以转换成本F,不就是转换的总成本了吗?因此,再回想这句话:本模式最佳现金持有量是使现金机会成本与固定性转换成本之和保持最低的现金持有量,即为二者相等时的持有量。现在,你可以把公式清楚的记住了吧?然后,我们再将上面的公式进行变形,可以得出现金最佳持有量的计算公式:Q=根号下:2TF/K。我还是画个图出来吧:(背!)上面这个公式,我以后就用文字表达成为:根号下:2TF/K。不再画图了。例:已知某公司现金收支平稳,预计全年现金需要量为25万。现金与有价证券转换成本为每次500元,有价证券年利率为10%。要求:1、现金最佳持有量。2、全年现金转换成本和全年现金持有机会成本,计算最佳持有量下的全年管理总成本。3、计算最佳持有量下的全年有价证券交易次数和有价证券交易间隔期。解:1、Q=根号下2*500/10%=50000元。2、机会成本=50000/2*10%=2500元,转换成本=/50000*500=2500。全年管理总成本:2500+2500=5000元。注:在这里,大家可以通过计算结果来验证机会成本是否正确。就是上面那句话:最佳现金持有量是使机会成本与转换成本之和最低,即二者相等的持有量。因此,大家计算的机会成本和转换成本如果不相等,那一定错了!3、交易次数:25000/50000=5次。交易间隔期=360/5=72天一个题足矣!四、现金回收的管理现金回收管理的目的是尽快回收现金,加速现金的周转。现金回收主要采用的方法有邮政信箱法和银行业务集中法两种。(选择题)有一个公式,大家记一下:分散收账的收益净额=(分散收账前应收账款投资额分散收账后应收账款投资额)*企业综合资金成本率因增设收账中心每年增加费用额。这个公式看起来好复杂,其实,用小鱼的理解就是这样的意思:应收账款投资额=应收账款余额*变动成本率这个公式大家注意一下,一般很少考了。实在记不住就算了,万一运气不好今年考了,也就一分。五、现金支出的管理现金支出管理的主要任务是尽可能延缓现金支出的时间。延期支付账款的方法一般有以下几种:(选择题)1、合理利用“浮游量”。所谓浮游量是指企业存款账户上余额与银行账户上所示的存款余额之间的差额。2、推迟支付应付款。3、采用汇票付款。上述内容,淋漓尽致的体现了财管“抠门”的技巧。我有一个很深刻的体会:财管抠门到家了。连浮游量都利用上来了!呵呵,如果大家还不理解浮游量是什么意思,我来给你解释一下:当企业开出支票以后,企业账本上的银行存款就减少了,当支票持有人还没有去银行取款的时候,我们的银行存款里面,这笔钱还在的,就是教材语言“企业存款账户余额与银行存款余额之间的差额”。这笔差额,就叫浮游量,我们要合理利用这个“多”出来的钱。你说,是不是抠门抠到脚指缝了?我们贵阳话有一种形容人非常抠门,是这样说的:“那个人好财哦”。现在我看来,这句话就是说这个人财迷,财务管理了。哈哈。 。 。第三节 应收账款的管理(重点)应收账款的主要功能是促进销售,减少存货应收账款管理政策,又称信用政策包括信用标准、信用条件和收账政策。一、应收账款的成本(又称信用成本)1、机会成本:指应收账款占用资金所丧失的其他收入。(和现金的机会成本类似)其中:应收账款占用资金又叫应收账款投资额或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资金(记住这句话)2、管理成本:对应收账款进行管理而耗费的开支,如收账费用。3、坏账成本:指应收账款无法收回给企业带来的损失(仅指直接损失,其实就是会计中的实际发生的坏账)信用成本=机会成本+管理成本+坏账成本+现金折扣(注:2008年时,该公式没包括现金折扣,2009年起该公式包含现金折扣)例:某公司信用条件为2/10,1/20,n/90。年销售收入7200万,其中30%的货款在第10天收到,20%货款在20天收到,其余货款在第90天收到,变动成本率80%,证券利息率10%,年收账费用30万,估计坏账损失率2%。要求:1、平均收账天数2、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维持赊销业务所需资金4、机会成本5、坏账成本6、信用成本7、提供的现金折扣解:1、30%*10+20%*20+50%*90=52天2、7200/360*52=10403、1040*80%=832万4、832*10=83.2万5、7200*2%=1446、83.2+30+144+57.6=314.8万7、7200*30%*2%+7200*20%*1%=57.6万二、信用标准的确定信用标准是客户获得企业商业信用所应具备的最低条件,通常以预期的坏账损失率表示。影响信用标准的基本因素包括:(选择)1、同行业竞争对手的情况;2、企业承担风险的能力;3、客户的资信程度。三、信用条件信用条件是指企业接受客户购货订单所提出的付款要求,包括信用期限、折扣期限、现金折扣三部分。信用条件的评价:选取信用成本后收益最大方案为优。信用成本后收益=信用成本前收益信用成本(机、收、坏、折)其中:信用成本前收益=年赊销额变动成本小鱼注:在2008年以前的时候,上述公式为:信用成本后收益=信用成本前收益信用成本(机、收、坏)其中:信用成本前收益=年赊销额现金折扣变动成本此处我把这个变动说出来,是为了让以前学过财管的学员注意该处变动,如果以前没有学过的,请不要关注以前的处理,只需记住上面红字部分内容即可。(在考试当中,一般题目所描述的年销售额,就是指年赊销额,其意思就是假设企业所有的销售,均不会以现金付款,全是以赊销方式来进行销售的)例:某企业2001年A产品销售收入4000万,总成本3000万,其中固定成本600万,(暗示变动成本2400万),2002年该企业有两种信用政策可供选用:甲:给予客户60天信用期限,(n/60),预计销售收入5400万,货款第60天收到,信用成本140万。乙:信用政策为(2/10,1/20,n/90),预计销售收入5400万,30%货款第10天收到,20%货款于20天收到,50%货款于90天收到,前两部分不产生坏账,后部分货款坏账损失率4%,收账费用50万,企业资金成本率为8%。要求:1、计算该企业2001年的下列指标:(1)变动成本额(2)以销售收入为基础计算的变动成本率2、乙方案的下列指标:(1)应收账款平均收现天数(2)应收账款平均余额(3)维持应收账款所需资金(4)应收账款机会成本(5)坏账成本(6)现金折扣成本(7)采用乙方案的信用成本3、计算以下指标:(1)甲方案的现金折扣(2)甲乙方案信用成本前收益之差(3)甲乙两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之差4、为该企业做出采取何种信用政策的决策,并说明理由。答案:请大家先自行思考独立练习,本题答案已用白色字体给出,如要查看,请用按CTRL+A或按住鼠标左键选取下面空白区域查看。解:1、(1)300600=2400(2)2400/4000=60%2、(1)30%*10+20%*20+50%*90=52天(2)5400/360*52=780万(3)780*60%=468(4)468*8%=37.44(5)5400*50%*4%=108(6)5400*30%*2%+5400*20%*1%=43.2(7)37.44+50+108+43.2=238.64万(以前学过财管的请注意此处解法的变动)3、(1)0万(2)(54005400*60%)(54005400*60%)=0万(3)甲信用成本前收益2160万。乙信用成本前收益2160万。信用成本后收益之差:(2160140)(2160238.64)=98.64万4、选择甲方案。理由:该方案信用成本后收益最大。或该方案信用成本最低。四、收账政策的确定收账政策是指客户违背信用拖欠甚至拒付账款,企业采取的收账策略措施。收账政策评价:计算各政策收账总成本,选取其最低政策为优。五、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分析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是适应企业现金收支匹配关系的需要,所确定出的有效收现的应收账款应占全部应收账款的百分比,是二者应当保持的最低比例。公式: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当期必要的现金支付总额当期其他稳定可靠的现金流入总额)/当期应收账款总计金额例:某企业预期必须以现金支付的款项有:支付工人工资50万,应纳税款35万,支付应付账款60万,其他现金支出3万,预计该期稳定的现金收回数是70万。记载在该期“应收账款”明细期末账上客户有A(欠款80万)、B(欠款100万)和C(欠款20万),应收账款收现保证率的计算为:(14870)/200=39%第四节 存货的管理(重点)一、存货的功能(多选)1、防止停工待料;2、适应市场变化;3、降低进货成本;4、维持均衡生产。二、存货的成本(进货成本、储存成本、缺货成本)提示:注意熟悉一下哪些成本与决策有关,哪些是无关成本。这个内容涉及到下面的最佳存货量的计算。多读几遍。在后面,我们会有三种计算经济进货批量的模型,也就是区分各情况处理的。(一)进货成本进货成本主要由存货的进价和进货费用构成。其中,进价又称购成本,是指存货本身的,等于采购单价与年采购数量的乘积。(这句话应该看得懂吧?)。在一定时期进货总量既定的条件下,无论企业采购次数如何变动,存货的进价通常是保持相对稳定的(假设物价不变且无采购数量折扣),因而属于进货批量决策无关成本。进货费用又称订货成本,是指企业为组织进货而开支的费用。进货费用有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有关,这类变动性进货费用属于决策有相关成本,另一部分与订货次数无关,这类固定性进货费用则属于决策的无关成本。(二)储存成本储存成本是企业为了持有存货而发生的费用。储存成本可以按照与储存数额的关系分为变动性储存成本和固定性储存成本两类。其中,固定性储存成本与存货储存数额的多少没有直接联系,这类成本属于决策的无关成本;而变动性储存成本则与存货储存数额成正比例关系,这类成本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三)缺货成本缺货成本是指因存货不足而给企业造成的停产损失。延误发货的信誉损失及丧失销售机会的损失等。缺货成本能否作为决策的相关成本,应视企业是否允许出现存货短缺的不同情形而定。若允许缺货,则缺货成本便与存货数量反向相关,即属于决策相关成本;若企业不允许发生缺货情形,此时缺货成本为零,也就无须加以考虑。三、存货的控制方法(一)ABC分类法(选择题)ABC分类管理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将企业的存货划分为A、B、C三类,分别实行分品种重点管理、分类别一般控制和按总额灵活掌握的存货管理方法。1、存货ABC分类的标准分类的标准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金额标准;二是品种数量标准。其中金额标准是最基本的,品种数量标准仅作为参考。A类存货的特点是金额巨大,但品种数量较少;B类存货金额一般,品种数量相对较多;C类存货品种数量繁多,但价值金额却很少。一般而言,三类存货的金额比重大致为A:B:C=0.7:0.2:0.1,而品种数量比重大致为A:B:C=0.1:0.2:0.7。通过对存货进行ABC分类,可以使企业分清主次,采取相应的对策进行有效的管理、控制。(二)经济订货批量模型经济进货批量是指能够使一定时期存货的相关总成本达到最低点的进货数量。(不同模式构成不同)经济进货批量决策相关成本包括变动性进货费用、变动性储存成本,不包括固定性进货费用、固定性储存成本。(很好记,变动的是相关成本,固定的是不相关成本)。若采购存在数量折扣,进价成本属于决策的相关成本;若允许缺货情形发生,缺货成本属于决策相关成本。(有两个假设,如果成立,则属于相关成本,这里要注意题目条件)1、经济进货批量基本模型(重点)基本模型经济进货批量是指年进货费用、储存成本之和最低时的进货数量,也是二者相等的进货数量。(背下这句话)假设:Q为经济进货批量;A为某存货年度计划进货总量;B为平均每次进货费用;C为单位存货年度单位储存成本;P为进货单价。公式:经济进货批量(Q)=根号下:2AB/C经济进货批量的存货相关总成本=A/Q*B+Q/2*C (这里的思路跟最佳现金持有量的公式一样)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P* Q/2年度最佳进货批次=A/Q进货间隔天数=360/最佳进货批次例:某企业每年需耗用A材料45000件,单位材料年存储成本20元,平均每次进货费用为180元,A材料全年平均单价为240元,假定不存在数量折扣,不会出现陆续到货的现象。要求:1、计算A材料的经济进货批量(Q);2、计算年度最佳进货批次;3、计算相关进货费用;4、相关存储成本;5、经济进货批量平均占用资金;6、经济批量相关总成本;7、进货间隔天数。这个例题我不再写答案,我只告诉大家:中级考题大致就这样子,所有条件都给出了,你只需要套公式就行了。这个题目的条件如下:A=45000,C=20;B=180,P=240。然后我们计算Q,进货批次,进货费用,存储成本,平均占用资金,相关总成本。(注意:进货费用和存储成本一定是相等的,我不是叫大家背这句话吗:基本模型经济进货批量是指年进货费用、储存成本之和最低时的进货数量,也是二者相等的进货数量)好了,你们自己计算。2、实行数量折扣的经济进货批量模型注意,这里是加进了一个有数量折扣的经济模型。采购存在数量折扣,进价成本属于相关成本。(比上面一种模型多了一个)经济进货批量:是指年进价成本、进货费用、储存成本之和最低时的进货数量。(背下来)计算步骤:1、按基本模型计算经济进货批量和该批量相关总成本。(上面一种模型就是基本模型)2、计算不同折扣范围最小批量的相关总成本(存在折扣的各范围最小批量即该范围经济进货批量)。3、比较选取相关总成本最低时的进货批量。(很容易吧?只要掌握了基本模型,这一种模型的计算,也是一样的原理,只是多一个数量折扣,需要我们多做两步而已,没啥新的东西)例:某材料年需要量4500公斤,标准价40元/公斤,平均每次进货费用20元,单位材料年储存成本2元,供应商报价如下:500公斤以下按标准价计算;5001000公斤(含500),优惠1.5%1000公斤及以上,优惠2%;要求:确定经济进货批量现在,我们先列出题目条件:A=4500,P=40,B=20,C=2解:第一步:根据基本模型计算经济进货批量和相关总成本:Q=根号下:2AB/C=根号下:2*4500*20/2=300公斤相关总成本:4500/300*20 + 4500*40 + 300/2*2=元。(注意,进价成本也属于相关成本,即4500*40)第二步,计算不同折扣范围最小批量的相关总成本当进货批量为500公斤时:相关总成本=4500*40*(11.5%)+4500/500*20+300/2*2=当进货批量为1000公斤时:相关总成本=4500*40*(12%)+4500/1000*20+1000/2*2=第三步,比较选取:经济进货批量1000公斤,其相关总成本最低。应选择进货1000公斤。呵呵,简单吧?3、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模型允许缺货情形,缺货成本属于相关成本。经济进货批量:指年缺货成本、进货费用、储存成本之和最低时的进货批量。(背下来,注意,没有进价成本了)相关总成本=缺货成本+进货费用+储存成本缺货成本=平均缺货量*R例:某企业甲材料年需要量32000千克,每次进货费用60元,单位储存成本4元,单位缺货成本8元,要求:计算下列指标:1、允许缺货时的经济进货批量。2、平均缺货量。3、相关总成本。解:这题太简单了,我不写计算过程了,大家自己计算,我只给出答案:1、1200;2、400;3、*(四)再订货点、订货提前期和保险储备。(小重点,注意单选题)1、再订货点再订货点是指发出订货指令时尚存的原材料数量。(通俗说就是给采购部门下命令订货的时候,仓库里剩的数量)再订货点=原材料使用率*原材料的在途时间原材料使用率是指每天消耗的原材料数量。(上面三句话,别告诉我你理解不了)例:某企业生产周期为一年,甲材料年需要量千克,则该企业的原材料使用率为:/360=1389千克。如上述企业订购原材料的在途时间为两天,则该企业的再订货点为:1389*2=2778千克。白痴题目一个。是吧?2、订货提前期订货提前期是指从发出订单到货物验收完毕所用的时间订货提前期=预计交货期内原材料的使用量/原材料使用率例:某企业预计交货期内原材料使用量为100千克,原材料使用率为10千克/天,无延期交货情况,则该企业的订货提前期为( )天。要是考这个题,你们白捡一分。哈哈3、保险储备(重点)保险储备是指为防止耗用突然增加或交货延期等意外情况而进行的储备。保险储备量=0.5*(预计每天的最大耗用量*预计最长订货提前期平均每天的正常耗用量*正常订货提前期)读上十遍,我不信你不理解这个公式。例:某企业平均每天正常耗用甲材料10千克,订货提前期为10天,预计每天的最大耗用量为12千克,预计最长的订货提前期为15天,则保险储备量为()大家套公式吧。答案是40考虑保险储备情况下的再订货点=材料使用率*在途时间+保险储备量我们来一个综合性的题目:例:某企业生产周期为1年,年耗用乙材料千克,年储存成本16元/千克,平均每次进货费用200元,要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