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0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概述概述 .1 第一节 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 1 第二节 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3 第三节 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 3 第四节 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4 第二章第二章 煤矿基本概况煤矿基本概况 4 第一节 自然属性 4 第二节 矿井建设情况 .31 第三节 煤矿生产现状 .33 第三章第三章 煤矿生产能力核查计算煤矿生产能力核查计算 .36 第一节 资源储量核查 .36 第二节 主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41 第三节 副井提升系统能力核定 .44 第四节 井下排水系统能力核定 .47 第五节 供电系统能力核定 .51 第六节 井下运输系统能力核定 .54 第七节 采掘工作面能力核定 .57 第八节 通风系统能力核定 .64 第九节 地面生产系统能力核定 .97 第十节 压风、灭尘、瓦斯抽排、通讯等系统核查情况 101 第十一节 安全程度、监测监控等核查情况.103 第四章第四章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结果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结果 105 第一节 各环节能力核定结果分析 105 第二节 煤炭资源保障程度分析 105 第三节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结果 106 第五章第五章 问题及建议问题及建议 106 第一节 各生产系统(环节)存在的主要问题 106 第二节 建议采取的整改措施 106 第一章第一章概述概述 一一一核定工作的简要过程 按照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煤矿 安全监察局关于印发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的通知 (发改运行 2006819 号)第十四条有关规定,平煤集团生产能力核定领导小组下 设的 10 个专业组于 2010 年 9 月 1 日开始对十矿进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 工作主要过程如下: 一、首先由平煤集团生产能力核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传达了国家 发改委关于开展全国煤矿生产能力复核工作的通知 (发改运行 2006819 号) 、河南省煤炭工业局河南省煤矿生产能力复核实施方案 (豫煤行2006576 号)及平煤集团关于开展 2008 年部分煤矿生产能 力核定工作的通知等文件精神。同时对本次生产能力核定工作作了具体 部署,按照“统一领导,分工负责,层层把关”的原则,实事求是、科学合 理地开展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工作。 二、由平煤集团煤矿生产能力核定领导小组办公室与十矿签订了生产 能力核定合同书。 三、由十矿技术负责人详细汇报十矿关于矿井建设、生产环节、主要 生产设备等情况。 四、现场收集资料 (一)收集了十矿的采矿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煤矿安全生产许可 证、工商营业执照和矿长资格证、矿长安全资格证。 (二)收集了十矿经依法认定的勘探报告或资源储量核实(检测)评审 意见书和上一年度矿井资源储量报表。 (三)收集了十矿矿井建设的设计批文等材料。 (四)收集了十矿矿井生产环节技术改造的验收报告。 (五)收集了十矿矿井主要通风机、主井提升机、副井提升机、主排水 泵等主要设备的测试报告。 (六)收集了十矿安全评价结论意见。 (七)收集了十矿井上下对照图、采掘工程平面图、通风系统图、排水 系统图、供电系统图、储量计算图、地面生产系统图、井下运输系统图等 有关图纸。 五、由十矿向平煤集团公司提供了资料承诺书,保证所提供的资料真 实、准确、可靠。 六、核查十矿井生产能力核定应具备的条件 十矿井“三证一照”(采矿许可证、安全生产许可证、煤炭生产许可证 和营业执照)齐全有效,具有健全的生产、技术、安全管理机构及相应的 专业技术人员和较完善的生产、技术、安全管理制度,各生产系统及安全 监控系统运转正常,完全符合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第二条的规定。 七、进行生产能力核定 平煤集团参加生产能力核定的专业技术人员(均为参加国家发改委和 河南省煤炭工业局组织的煤矿生产能力核定培训班的人员)严格按照煤 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对十矿的主井提升系 统、副井提升系统、排水系统、供电系统、井下运输系统、采掘工作面、 通风系统和地面生产系统等能力进行了核查、计算,其中最低环节为采掘 工作面系统,其核定能力为:293 万 t/a,故该矿综合生产能力为:293 万 t/a。 在核定过程中,我们同时核查了矿井压风、灭尘、通讯系统和地面运 输等能力,以上能力完全满足核定生产能力的需要。 一一一核定依据的主要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本次核定主要依据了以下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一、 煤炭法 、 矿产资源法 、 安全生产法 、 矿山安全法 。 二、 煤矿安全规程 (2006 版) 。 三、 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和国务院关 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 。 四、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 (GB50215-2005) 。 五、 煤矿生产能力管理办法 、 煤矿生产能力核定资质管理办法 和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 。 六、原煤炭工业部制定的煤炭工业技术政策 、 煤炭工业计划和统 计常用指标计算办法 。 第三节 核定主要系统环节及结果 本次生产能力核定核查了该矿井的主井提升系统、副井提升系统、排 水系统、供电系统、井下运输系统、采掘工作面、通风系统、地面生产系 统等主要生产系统能力和矿井压风、灭尘、通讯系统和地面运输等能力, 核定结果如下: 主井提升系统能力为 317 万吨/年,副井提升系统能力为 317 万吨/年, 井下运输系统能力为 308 万吨/年,通风系统能力为 360 万吨/年,排水系 统能力为 346 万吨/年,供电系统能力为 583 万吨/年,采掘工作面能力为 293 万吨/年,地面生产系统核定生产能力为 397 万吨/年。 详见下表。 生产系统 核定结果 (万吨/年) 生产系统 核定结果 (万吨/年) 主井提升 327 排水系统 339 副井提升 341 供电系统 583 井下运输系统 322 采掘工作面 293 通风系统 360 地面生产系统 397 选煤厂 0 一一一最终确定的煤矿核定生产能力 由于该矿井最低环节为主井提升系统,其核定能力为:293 万 t/a, 按照煤矿生产能力核定标准第三条、第四条、第五条的有关规定,确 定该矿井综合生产能力能力 293 万吨/年。 第二章第二章 煤矿基本概况煤矿基本概况 第一节 自然属性 一、矿山基本情况 1、地理位置:平煤集团公司十矿位于河南省平顶山市区东部,东西向 长 4.5km,南北倾斜宽 7.0km,含煤面积 31.5km2。 2、企业性质:国有股份制有限公司。 3、隶属关系:河南煤炭管理局平顶山煤业股份有限公司。 4、地形地貌:十矿井田地处汝河以南,沙河之北的伏牛山余脉低山丘 陵地带,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自西向东红石山、龙山庙、擂鼓山、落凫山、 平顶山、马棚山、焦赞山绵延不断,山脉呈北西走向,组成分区的地表分 水岭。十矿矿井位于平顶山、马棚山之间的山口以南的开阔山前冲积平原 上。井口标高 93.79m。井田最高峰马棚山海拔 462.7m。 5、交通情况:十矿位于平顶山煤田东部,平顶山市东北部,距市区中 心约 6km,行政区划平顶山市卫东区。交通以铁路、公路为主,南距平顶 山火车东站 5km,由此往东至孟庙东站 62km 与京广铁路相接,向西 38km 至宝丰车站与焦枝铁路相连,矿井通过矿区专用铁路与国铁接轨。公路交 通以平顶山市为枢纽,辐射附近各县、市及矿区,并与四通八达的许南、 洛叶公路相连,交通极为便利。 二、 井田基本情况: 1.井田位置:十矿位于平顶山煤田东部,平顶山市东北部,距市区中 心约 6km,行政区划平顶山市卫东区。地理位置东经 1131920至 1132318,北纬 334447至 334845。主井口坐标 X:3733225.88,Y:38439361.15,Z:93.79m。 2.边界范围:平煤集团十矿井田内可采煤层为丁、戊、己、庚四组煤 层。丁组、戊组南以各煤层露头为界,北至李口向斜轴部,西以 26 勘探 线与一矿相邻,东以 21 勘探线以东 500 米与八矿为界,己组、庚组西以 31 勘探线与一矿相邻 ,南以 30-10 钻孔以南 100 米至 26-21 钻孔南 600 米、26-14 钻孔南 110 米至己 15-22080 停采线机巷南 25 米,己 15- 22060 风巷停采位置至己 15-16-22070 机巷切眼位置与吴寨相接,东以十 矿北翼东区三条下山己组保护煤柱,西边界至李口向斜与十二矿为界(其 中十矿北工业广场己组保护煤柱以东,北工业广场己组保护煤柱北边界线 南 185 米至东区三条上山己组保护煤柱西边界线以南划归十二矿) 。 3.拐点坐标:十矿矿区范围为 2006 年 5 月由国土资源部颁发的 1000000620063 号采矿许可证范围,由 177 个边界拐点坐标圈定(见表 1- 1) 。 表表 1-11-1 十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十矿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点号X 坐标Y 坐标点号X 坐标Y 坐标点号X 坐标Y 坐标 丁组 C1007373831038441800B1013374108038439495 D1001373727538440360C1008373800538442200B1014374139538438825 D1002373772038440610C1009373968538443175B1015373749038437620 D1003373841538440540C1010374028038442040B1016373729538438310 D1004373827038440640C1011374056838441355B1017373723238438292 D1005373850038440750C1012374074038440880B1018373681838439315 D1006373849038441055C1013374096838440260B1019373672438439300 D1007373814038441705C1014374123038439555 标高:-180 米至-800 米 D1008373852738441932C1015374152038438870 庚组 D1009373826538442350C1016373685038437425A1001373587038439320 D1014373998038443345C1017373671538438385A1002373669538439466 D1015374019038442910C1018373670538439200A1003373656938440104 D1016374050538442160C1019373667538440130A1004373768638440117 D1017374073538441450C1020373660538440550A1005373774038439843 D1018374105038440300C1021373658038440445A1006373826538439821 D1019374133838439615 标高:8 米至-650 米 A1007373881038440001 D1020374165038438902 己组 A1008373945038440355 D1021373717038437525B1001373669538439466A1009373905038441062 D1022373705538438540B1002373656938440104A1010374019538441695 D1023373712038439435B1003373768638440117A1011374038538441255 标高:40 米至-600 米 B1004373774038439843A1012374058038440790 戊组 B1005373826538439821A1013374081038440185 C1001373648038440815B1006373881038440001A1014374108038439495 C1002373652038441725B1007373945038440355A1015374139538438825 C1002A373653538441690B1008373905038441062A1016373591538437125 C1003373678038441668B1009374019538441695A1017373580038438140 C1004373747038441335B1010374038538441255A1018373586038438720 C1005373766538441355B1011374058038440790A1019373591038439020 C1006373778038441495B1012374081038440185 标高:从-200 米至-800 米 以上范围扣除广达煤矿等 11 个地方矿,扣除的地方矿名称及矿区范 围坐标见表 1-1(续)及参见采矿许可证: 表表 1-11-1 扣除扣除 1111 个小煤窑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个小煤窑矿区范围拐点坐标一览表 ( (续续) ) 点号X 坐标Y 坐标点号X 坐标Y 坐标点号X 坐标Y 坐标 广达煤矿科迈煤矿光辉煤矿(戊8-10) 137374243843849213736762384401651373691438437476 237377983843858823737120384402702373682638437908 337379643843777233737178384403803373682038437946 437376053843766243737143384404564373658038437974 标高:0 米至-50 米53736740384403395373659038438074 魏寨煤矿标高:-60 米至-120 米6373680838438050 1373668438438808金牛山煤矿7373677238438277 237366943843933013738527384419328373681438438294 337368903843936023738290384423179373684038438160 4373697838438885337385023844244210373710238438197 标高:-12 米至-70 米437390783844177711373706638438360 上徐五号井煤矿537386983844153412373709538438362 1373820038440266637385833844166713373721038437565 23738070384403467373854538441635标高:22 米至-104 米 33737330384403368373836838441838光辉煤矿(戊11) 4373721038440000标高:-40 米至-220 米1373691438437476 5373738038440000上徐煤矿2373682638437908 637374003844018013738702384402203373682038437946 737375803844022823738558384401504373658038437974 837377303844017433738378384405425373659038438074 937380243844015343738200384406826373680838438050 标高:-16 米至-47 米53738185384411207373677238438277 兴发煤矿63738168384415468373681438438294 137398283843952673738662384409749373684038438160 2373988038439430837387403844059810373710238438197 3373998238439370937386243844056511373706638438360 43740036384391861037385273844035612373709538438362 53739723384393921137386023844025613373742838438450 6373974538439300标高:5 米至-24 米14373747838438300 7373961238439278富照煤矿标高:22 米至-104 米 83739616384394641373677238438277何庄煤矿 标高:-44 米至-110 米23736714384385061373669638440333 尹充煤矿33737384384386632373713638440472 137405203843858043737428384384503373705638440650 237400103843909053737066384383604373740038441136 337400003843874263737102384381975373680038441600 437400803843870573736840384381606373645638441600 537400403843855683736814384382947373641638441052 6374010038438530标高:0 米至-118 米标高:-60 米至-120 米 7374005538438435 标高:-50 米至-133 米 4.井田面积:井田含煤面积 20.6158km2,开采深度由 40m 至-800m 标 高。 5.相邻矿井边界关系:十矿南以各煤层露头为界,北到丁煤组 - 600m、戊煤组-650m、己煤组-800m 底板标高,西以 26 勘探线与 一、二矿相邻,东到 21 勘探线以东 500m 和 23 勘探线以东 500m 分别与八矿和十二矿毗邻。 三、井田地质情况: 1、地层 井田地层从老到新依次为寒武系崮山组、石炭系中统本溪组、上统太 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和第 四系。地层未受区域变质和岩浆活动影响。 (1) 、寒武系崮山组(3g) 本组地层为煤系沉积基底。岩性为灰深灰色,厚巨厚层状含不明 显鲕粒白云质灰岩,上界是本溪组铝土质泥岩底面,厚度大于 20m。 (2) 、石炭系(C) 井田缺失下石炭统,中上石炭统也发育不全。中上石炭统为海陆交互 相的铝质岩、碳酸盐岩及含煤碎屑岩组合。 a.本溪组(C2b) 下界为崮山组白云质灰岩顶面,上界为太原组下层灰岩(L7)底面。层 位稳定,厚度不均,最小厚度 1.2m,最大厚度 12m,一般厚度 58m。岩 石为铝土质泥岩,底部往往富含黄铁矿集合体和黄铁矿结核。与下伏地层 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在十矿该组无煤层沉积。 b太原组(C3t) 下以底部灰岩底面(L7)与本溪组分界,上以顶部灰岩(L1或 L2)顶面或 己煤底板砂岩底面与山西组分界,呈整合接触。厚度 79m 左右。本组含灰 岩 67 层,富含蜓类和腕足类化石。含庚组煤 67 层,多以灰岩为顶板, 煤层薄层位稳定。 (3)、二迭系(P) 二迭系主要为含煤碎屑岩和红色碎屑岩组合。可划分为二迭系下统山 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统上石盒子组、石千峰组。 a.山西组(P1s) 上以砂锅窑砂岩底面与下石盒子组分界,下以 L1灰岩顶面或己煤底板 砂岩底面与太原组分界,整合接触,厚约 102m。下部为矿区主要含煤层位, 含己组煤 14 层;其中己15、己16、己17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上部不含 煤。 b.下石盒子组(P1x) 本组上以丙组煤顶板砂岩底面即田家沟砂岩与上石盒子组分界,下以 砂锅窑砂岩底面与山西组分界,整合接触,厚度 358m 左右,含植物化石 及腕足类化石,为矿区又一重要含煤地层,含戊组煤 24 层和丁组煤 3 4 层, 其中戊8、戊9、戊10、戊11和丁5、丁6煤层为主要可采煤层;丙3 煤层局部可采。 本组顶以田家沟砂岩,底以砂锅窑砂岩作划分标志并与区域对比,组 内下部有大紫泥岩,老君庙砂岩等重要标志层,又有戊、丁、丙煤作辅助 标志层,组合特征明显。 c上石盒子组(P2s) 本组顶界为平顶山砂岩底面,下界为田家沟砂岩底面,整合接触,厚 352m 左右,为陆相含煤碎屑岩组合,无可供工业开采的煤层。甲1、乙2 煤层局部达可采厚度,但因煤薄或质劣,仅有小窑开采。 d石千峰组(P2sh) 本组在井田北部平顶山,马棚山一带出露于山脊,大面积遭受剥蚀, 厚度 360462m,其下部为灰白色,浅肉红色巨厚层不等粒长石石英砂岩 即平顶山砂岩,厚 120m 左右;中部有紫红色砂岩夹紫红色泥岩 120160m,上部为紫红色厚层状中粗粒砂岩具暗红铁质斑点,厚 120 余 m,无煤层沉积。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 (4)、第四系(Q) 除北部山梁有基岩裸露外,第四系松散沉积物遍布井田,与下伏地层 呈角度不整合接触。其厚度数米至 150 余 m,北薄南厚。北部山坡多为残 坡积碎石夹亚粘土,局部还有风成黄土堆积。南部山麓区多为洪冲积含钙 质结核亚粘土,其底部有厚数米的卵石层,上部偶夹流沙层或卵石层,顶 部为耕植土壤。 2 、含煤地层 煤系地层基底为寒武系崮山组白云质灰岩,煤系盖层为二迭系石千峰 组平顶山砂岩,含煤地层总厚度 900m 左右。煤系地层为石炭二迭系, 含煤地层自下而上为石炭系太原组,二迭系山西组、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 子组。现由下而上叙述。 (1)、太原组 太原组岩性以灰岩为主,自上而下有 67 层灰岩。可划为下部灰岩 段,中部碎屑岩段和上部灰岩段。下部灰岩段自铝土泥岩顶面至 L5灰岩顶 面,厚约 31m,本段下部 L6和 L7之间含庚23、庚22煤层,厚约 20m,上部 泥岩段含庚20并间夹煤线,厚约 6m,顶为 L5灰岩厚 2m 以上。中部碎屑岩 段厚约 24m,夹煤线和 L4不稳定灰岩。上部灰岩段厚约 24m 左右,以 L1、L2、L3灰岩为主,单层厚 3-8m,中夹砂岩,灰岩下往往有煤层或煤线。 本组海相层和陆相层交互出现,为浅海潮坪相沉积。 (2)、山西组 分为两段,大占砂岩以下为砂泥质冲积体系,厚度42m,含己煤段优质 厚煤层。岩层水平层理、波状层理发育,属于潮坪相沉积。但煤层的分叉 合并,间距大小不一,其间夹层呈楔形状或透镜体。大占砂岩以上不含煤, 厚 60m 左右。 大占砂岩砂屑分选好,磨园度高,有硅质和少量钙质胶结;发育有水 平层理、斜层理、交错层理。 (3)、下石盒子组 本组岩性以细碎屑岩为主。根据碎屑岩粒序,旋回及含煤群体特征, 自下而上划分为戊煤段、丁煤段和丙煤段。 戊煤段:本段自砂锅窑砂岩至 047 煤顶板,厚约 173m。其下部自砂锅 窑砂岩到 063 煤线,粗碎屑砂泥岩厚约 50 余 m 不含煤。063 煤线至戊11底 板砂岩之间微弱含煤,有 063、戊13、戊12和煤线,戊11至戊8顶板砂岩 之间含煤多,有戊10、戊9、戊8主要可采煤层。戊8老顶砂岩至丁组煤底 板砂岩之间,仅上部具弱含煤性,有 048、047 煤线存在。 丁煤段:本段自丁7底板砂岩至 034 煤层(线),厚约 133m。下部自本 段底砂岩至 038 煤层(线)之间的砂泥岩,厚约 50 m,其中部有主要可采煤 层丁5和丁6,其上还有丁4,其下尚有丁7煤层。本段上部砂泥岩为主, 斑块泥岩发育,基本不含煤。 丙煤段:本段自丙3煤层底板砂岩至田家沟砂岩,厚约 52m,其岩性 下部为厚约 20 m 的细中粒砂岩,上部为厚约 18m 的灰紫红色泥岩,中部 约 10m 的泥岩含煤及煤线,自下而上依次为丙3、032、031、030,除丙3 较厚偶达可采厚度外,其它多为煤线。 (4) 、上石盒子组 本组以碎屑岩为主,自下而上划分为乙煤段和甲煤段。 乙煤段:自田家沟砂岩至 014 煤层顶板砂岩,厚约 217m。本段下部自 田家沟砂岩至乙 2 煤层底板砂岩,厚约 100 m;以泥岩以斑块泥岩为主, 仅有 026、025 煤线。本段上部砂质泥岩含乙组煤层,自下而上依次为乙 2、017、016、015、014。除乙2劣质煤层偶达可采厚度外,其它多为 0.3m 左右的煤线。 甲煤段:自 014 煤层上部厚40 m 的砂岩开始至平顶山砂岩为止,其岩 性基本为泥岩和砂质泥岩,本段厚度135m 左右。下部仅偶夹煤线,中部泥 岩弱含煤,自下而上依次有05、甲l、03、01。除甲1偶近可采厚度外,其 它均为煤线。 3、构造 井田位于李口向斜南南翼中东段,主体构造为向北东倾斜的单斜。构 造基本情况见附表 3。 (1)褶曲 a.郭庄背斜:位于北翼进风井-郭庄一线,向西消失于一矿 28 勘探 线附近,东延纵贯十二矿,延伸长度 6km 以上,该背斜轴北距李口向斜轴 3.0km。走向 300310,与李口向斜基本平行,两翼不对称,南西翼倾 角 58,北东翼倾角 527,在-320m 标高附近倾角最大,轴部稍缓。 背斜南东端扬起,北西端倾伏,倾伏角 46,脊斜轴稍有起伏,呈鼻状 构造。丁、戊组煤层同产状,己组煤层波状起伏,在轴部常产生小褶皱。 在背斜西北端被原十一矿逆断层切断,断层与褶曲轴交角 1020。由于 背斜倾伏端和扬起端相对推移,背斜轴线产生了“S”型弯曲。 b.十矿向斜(十二矿称牛庄向斜) :位于牛庄东工人镇一线,规模与 郭庄背斜近似,两轴间距 0.50.6Km,褶曲轴面平行,两翼对称,北东翼 倾角 58,南西翼倾角 510。轴部宽缓,南东端仰起,北西端倾伏, 倾伏角 4,略显起伏,呈箕形构造。十矿向斜北西段倾伏端在牛庄逆断 层南西盘,断层走向与向斜轴交角 1015。向斜南东扬起端向斜轴可能 被 F2逆断层切断,交角 1030。向斜倾伏端和扬起端相对推移,轴线 产生“S”型弯曲。 (2) 、断层(见表) 主要断层表主要断层表 产状 名称 构造 位置走向倾向倾角 落差 m 延展 长度 m 依据 控制 程度 对采掘 生产影响 原十一矿 逆断层 郭庄 背斜 西段 轴部 南测 300330 SW 3075135 3500 丁一、丁 三、青年 一井、戊 三、戊五、 戊七等揭 露 查明 采区边界, 限制采面 长度 赵庄 逆断层 井田 东部 305330 NE 2070330 2500 青年一井、 北戊一机 巷和部分 采面揭露 查明 影响采面 布置,局 部影响综 采 牛庄 逆断层 十矿 向斜 轴北 300330 NE 3070 1.56 0 3500 丁一、丁 三、丁二 反上山、 查明 影响采区 划分、采 面布置 侧戊三、戊 七等揭露 F2 逆断层 十矿 向斜 轴仰 起端 270300 N 230 1500 20- 6、20- 5、21- 4、21-5 控制 查明 对戊一有 影响 a、十一矿逆断层:位于郭庄背斜西段轴部南侧,走向 320左右,断 面倾向南西,倾角 6065,长度 3.5km。南西盘上升,北东盘下降。断 层延伸长度,落差及形变都由浅至深在逐步减小。 原十一矿逆断层在丁组其西段丁三采区运输机上端实见,落差 20m 左 右;在北翼中区丁组总回风巷,落差 15m 左右;向东延至 23 勘探线,该 断层西段由戊 10-20100 风巷实见,落差 10m 左右;岩层近于直立。断层 中段由戊七采区上山运输巷和戊七总回风巷实际控制,落差近 10m;东段 在北翼-140 主石门和戊五采区东翼也受到控制。断层向东消失于 24 勘探 线东侧。其尾部在戊五采区总回风和 152 车场出现三个落差很小的伴生正 断层,原断层尖灭。 b.赵庄逆断层:位于井田东部赵庄附近,在郭庄背斜东段轴部北侧。 断层长度 2.5Km 断层走向 310330,倾向南西,倾角 6065,南西 盘上升,北东盘下降,上盘牵引不显著,煤层平缓,下盘牵引明显。 断层西端及尾部受到控制,在丁组东区总回风,落差 20m,向西消失 于丁5-6-20010 风巷。在戊组东区上山运输机巷及总回风,落差 16m,向西 消失于 22勘探线,向东延伸落差加大,进入上徐煤矿落差达 30m。 C、牛庄逆断层:位于井田西部十矿向斜倾伏端轴部北侧。断层走向 320左右,倾向北东,断面倾角 65左右,煤中倾角 30左右。断层北 东盘上升,南西盘下降。井田所见长度 2km 左右,东端消失于 24 勘探线 西侧。切割丁、戊、己煤层,并且落差由浅至深增大。 该断层在丁四采区反上山轨道所见,落差约 20 m,在其西部丁三下山 轨道上端,落差仅 2m;在戊组于戊七轨道下山实见,落差 15m 左右;在其 西的戊四下山进风巷,落差 30m 左右;在己二采区通排下山巷道,岩层直 立甚至发生倒转;在己二采区北部运输巷,在 30m 范围内呈平行的四条逆 断层,累计落差接近 60m。在己二瓦斯专用巷,落差 40m 以上。该断层向 东于丁二采区、戊五采区和十二矿的己组六采区逐渐尖灭。但据丁,戊组 证实,向西岩层牵引更加明显,并产生分支断层,个别钻孔己组煤层已发 生明显重复。 D、F2逆断层:位于井田东部十矿向斜扬起端南侧,系钻孔所见的推 断断层。断层走向 270300,倾向北东,推断落差 30m,且具有分支断 层。在断层前缘如戊一采区有与断层走向垂直的近南北向若干个小褶曲。 断层向西,在相应部位如戊二采区、戊四采区上部及己二采区上部都有落 差 8m 左右的正断层存在,应是其伴生断层。 4、 小构造发育规律 根据十矿构造特点,可划分为十矿向斜区,地垒构造区、郭庄背斜区 和李口向斜区。 (1)十矿向斜区 位于井田南部,其构造部位包括十矿向斜南翼和向斜轴部。 向斜南翼小构造是在节理基础上伸张形成的,基本为正断层,以北东 30左右的横切或斜切正断层最为发育。往往密集成带,带距 150200m,落差 1.0m 左右,3.0m 以上者罕见。其次为北西西走向正断层, 具张性滑脱性质,多为枣核状延伸不远即行消失,而其落差相对较大, 2.0m 落差者常见,45m 者偶尔有之。常会形成煤层断开,但由于断面角 度大,很少形成较宽的薄煤带或无煤带。 向斜轴部,在远离扬起端和倾伏端部位,不受其走向滑动断层影响, 平行轴向逆断层和正断层都比较少见。受 F2逆断层和牛庄逆断层作用,在 轴部靠近断层一侧,往往有同生低级次逆断层平行出现,轴部也往往有平 行轴向的正断层。 ,在丁三下山和戊七下山都有显现。 (2)地垒构造区 位于原十一矿逆断层和牛庄逆断层之间的背、向斜公共翼上。南北大 致以两逆断层及向东延长线为界。西部在剖面上因断层断面相向,形成地 垒。 “地垒”构造区小构造以北东东向走向滑动断层为主,断层成雁行式 排列,西部比东部表现得更为强烈,同时在靠近大断层附近也有伴生断层 存在。在丁三、丁二、丁一采区,及戊七上山采区、戊五采区的小断层可 看出此特点。 (3)郭庄背斜区 位于井田中部,包括郭庄背斜轴部和郭庄背斜北翼,在倾角 5至- 320m 标高较大倾角带之间。 郭庄背斜轴部断层以走向逆断层为主,走向正断层多是轴向逆断层的 伴生断层。背斜翼部走向正断层相对较少,但规模较大,落差 35m 的断 层常见,几乎每个采面都有 12 条出现。郭庄背斜北翼和李口向斜南翼 结合部, 同斜倾向滑动断层较易产生,如北翼中区戊9-10-20150 机巷,戊 9-10-20100 风巷都出现此类断层。断层在顶底板岩石中倾角较陡,在煤层 中变缓,常形成断层斜坡、断坪,从而产生构造薄煤带。 另外,北西向断层也在该构造区煤层变化带出现。如斜跨戊组 20060 和 20100 采面戊9与戊10分叉合并过渡带上的北西向正断层。这种断层方 向变异剧烈,多数与分叉合并线有较大交角。北西向断层使煤层厚度发生 异常变化,煤层会在短距离内增厚变薄,甚至尖灭。如丁组 21110 采面西 端,金牛山北西向正断层使丁5-6煤层下伪底煤厚达 1.4m。 (4)李口向斜区 该区南至地层倾角较大带,北至李口向斜轴部,大部分属于李口向斜 南西翼。其情况和背斜区近似,但同沉积断层或与沉积岩石组合相关的断 层可能会出现。其深部区西部地层产生弯曲似有褶皱,这地段构造会复杂 一些。另外向斜枢纽起伏太大,倾伏角超过两翼倾角时也应考虑断层的存 在。 5、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根据地质条件分类,十矿地质条件分类结果为一类二型。 四、主要可采煤层情况、煤层赋存条件、煤层层数、厚度、资源储量、煤 质、煤种 1、主要可采煤层情况 a.丁组煤层 该组煤位于下石盒子组,分为丁4、丁5、丁6、丁7,其中丁5、丁6 为可采煤层。上距丙3煤层 110m 左右。 丁5煤层,结构单一,两极厚度 0.511.35 m,一般厚度 1.11.2m,一般厚度平均为 1.15m,含夹石 01 层。北部深部区煤层变 薄,仅局部可采。煤层直接顶底均为砂质泥岩,老顶老底均为砂岩。总体 为较稳定煤层。 丁6煤层少有夹石,两极厚度 0.583.20 m,一般厚度 1.42.0m, 一般厚度平均为 1.60m。从南而北由丁四采区下部,经丁三采区到北翼中 区下山以西,厚度变薄,由 2.0m 以上经 1.81.6m 缓慢变化,减至 1.4m 左右;在北部深部区,煤层急剧变薄,仅局部可采。煤层直接顶底均为砂 质泥岩,老顶老底均为砂岩,岩性相似。总体为较稳定煤层。 丁5、丁6煤层合并为丁5-6煤层两极厚度 1.903.83 m,一般厚度 2.03.2m,一般厚度平均为 2.60m,为稳定煤层,由西南而东北从丁四采 区上部经丁二、丁一采区直至北翼中区下山以东逐渐变薄,厚度由 3.2m 或 3.5m 经 2.8m 缓慢递减至 2.0m 左右。 丁5和丁6结构相当固定,十矿称之为四煤三矸结构。其中的煤分层 厚度比较稳定,如丁5煤约 1.2m,伪顶煤约 0.10.4m,丁6煤约 1.4m, 伪底煤 0.6m 左右。夹石分层厚度变化较大。伪顶矸在井田南部及东部煤 层合并区稳定且极薄,由此往北往西厚度略增大至 0.4m。伪底矸在井田南 部极薄,在矿井北翼东部加厚至 0.7m,并由东向西越来越厚,使伪底煤远 离丁6煤达 2.0m 以上。 丁5、丁6煤层间距变化甚大,西北隅间距最大,由北而南,从西到东, 间距由 89m 变为合层。根据综采需要,本矿以0.3m 夹石为分合界限,划 分出煤层分层区和煤层合并区。丁5、丁6煤层分布于十矿向斜轴以北,24 勘探线以西的井田西北隅和北翼深部深部区,即十矿南翼的丁四采区下部、 丁三采区、北翼中区下山以西及北翼深部深部区。丁5-6煤层广泛分布于井 田西南部、南部及东部,即十矿南翼丁四采区上部、丁二、丁一采区和北 翼中区东翼及东区。 b、戊组煤层 戊8煤层广布井田,除井田西南隅及戊二采区、戊四采区和戊七采区 分别并入戊8-10、戊8-9煤层外,其余各个采区,单独成层;两极厚度 01.15 m,一般厚度 0.61.0m,一般厚度平均为 0.80m,含夹石 01 层。其中矿井南翼戊一采区、戊三采区、戊五采区,戊8煤层厚度 0.81.0m,全部可采;矿井北翼戊8煤层厚度 0.70.9m,局部可采;矿 井西北隅及北部深部区戊8大多缺失,属不稳定煤层。戊8属临近可采的 薄煤层又不稳定,除戊一,戊三采区局部开采外,已结束的戊五采区和正 在生产的北翼中区及东区都未开采。戊8煤层上距丁6煤层 90m 左右。直 接顶为致密泥岩,水平层理发育,厚 0.81.0m,向上为砂质泥岩,水平 层理不发育,厚约 0.81.0m,再往上为夹硅质岩薄层的砂质泥岩,厚约 68m。 戊9煤层分布于原十一矿逆断层以北,24 勘探线以西的井田西北隅和 北部深部区,井田大面积范围内与上覆或下伏煤层合并。井田内煤层两极 厚度 0.501.55 m,一般厚度 1.11.6m,一般厚度平均为 1.4m 左右, 北部深部区煤层变薄,厚度多在 1.0m 以下,局部还不可采;含夹石 01 层。顶、底板岩性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属较稳定煤层。 戊10煤层分布范围和戊9基本相同,仅南界移至牛庄逆断层。两极厚 度 1.862.90 m,一般厚度 2.52.7m,一般厚度平均为 2.6m 左右。为 戊组主要可采煤层。北部深部区厚度稍小,也在 2.5m 左右。戊10煤层中 腰部一般含一层夹矸,在戊七下山戊8-10合层中的相应层位中也有夹石显 现,向北到戊七采区上部戊10中腰部夹矸已达 0.2m,继续向北夹石厚度有 加大趋势,从 0.3m 再到 0.7m。顶、底板岩性为泥岩或砂质泥岩。属稳定 煤层。 戊11煤层为戊组最下部可采煤层,遍布全井田。含夹石多,煤质欠佳, 沉积不稳定,厚度变化大,两极厚度 0.32.56 m,一般厚度 1.51.8m,一般厚度平均为 1.6m 左右,含夹石 03 层。煤层总趋势由 北而南,从西到东变薄。在井田东北部及北部深部区不可采。在矿井西南 隅厚者可达 2.0m,常见者 1.51.8m,个别区段缺失或不可采。在矿井东 南部虽有厚达 2.0m 者,但多在 1.21.4m 之间,不可采区也增多。顶、 底板岩性为泥岩或砂质泥岩。为本煤层属较稳定煤层。 戊组煤层间距变化较大,戊8与戊9局部最大间距 10m 以上,一般 5m,至井田西南部原十一矿逆断层以南合层;0.3m 夹石等厚线是近南北向, 在原十一矿逆断层与牛庄逆断层之间大致在 25 勘探线附近,在牛庄逆断 层以南大致在 24 勘探线附近。戊9与戊10分合规律同丁组煤层基本相似; 井田自北而南,由西到东间距由 8m 左右变为合层;0.3m 夹石等厚线南段 呈北北东向大致在 24 勘探线附近。戊10与戊11仅在背斜轴部产生合层。 本组可采煤层多,分叉合并频繁。 戊8-9、戊8-10、戊9-10复合煤层稳定可采。戊8-9煤层分布于戊七采区 上部,戊8-10煤层分布于戊四、戊二采区,戊9-10煤层分布于戊一采区、戊 三采区、北翼东区、中区东翼及西翼一部分,占据井田面积四分之三以上, 为矿井主采煤层。戊8-9厚 2.5m,左右,戊9-10厚 4.04.5m,多数 4.2m 左右,戊8-10厚 5.05.5m 左右。合并区均为稳定煤层。 c,己组煤层 己15煤层分布于井田西部,包括己二采区西翼及东翼一部分,己四采 区西翼 24 勘探线以西和北部深部区西部,两极厚度 1.42.82 m,一般厚 度 1.62.4m,一般厚度平均为 2.0m 左右;含夹石 01 层。煤层厚度及 变化和丁、戊组相反,井田西西南隅最薄,厚 1.41.5m。由南而北变厚, 于郭庄背斜轴部可厚达 2.22.5m,局部还超过 2.8m,北部深部区厚度 1.82.6m,多数 2.0m 左右。直接顶砂质泥岩含砂质条带,向上有时沉积 有条带状砂岩。为稳定煤层。 己16煤层分布范围与己15相同。西南隅很小范围不可采。井田可采范 围内厚度基本稳定,两极厚度 0.473.00 m,一般厚度 1.31.4m,一般 厚度平均为 1.35m 左右,含夹石 01 层。深部区稍薄,厚度 0.91.2m。 为较稳定煤层。 己17煤层分布甚广,除合层区并入己1517外,其余部分都有存在。聚 煤规律与己15、己16相同,两极厚度 0.82.97 m,一般厚度 1.6 2.4m,一般厚度平均为 2.1m 左右;含夹石 01 层,最薄也在井田西南隅, 厚 0.8m 左右,由南而北煤层变厚,变化幅度比己15还大。在井田北翼大 范围内厚近 2.0m。北部深部区更趋稳定,厚 1.82.7m,多数 2.2m 左右。 为较稳定煤层。 己15-16煤层分布范围也很广泛,且煤层稳定、厚度大。两极厚度 3.304.50 m,一般厚度 3.74.0m,一般厚度平均为 3.85m 左右,含夹 石 01 层。北部深部区厚度在 3.5m 左右,局部厚达 4.5m。合并区属稳定 煤层。己15-17煤层分布于井田中部,煤层稳定,厚度最大。两极厚度 1.867.20 m,一般厚度 5.06.0m,一般厚度平均为 5.5m 左右。南部稍 薄,厚 5.0m 左右,北部增厚,接近 6.0m,最厚可达 7.0m 以上。合并区属 稳定煤层。 己15、己16、已17煤层和丁、戊组煤层相似,煤层最大间距在井田西 南隅,井田西部间距 78m,局部 10m 以上,向东、向北趋于合层。井田 中部己15-17合层区呈近南北向的南宽北窄的纺锤形,分合标志 0.3m 夹石 等厚线也大致在 24 勘探线附近。其东部于 24-922-8 孔一线己16与己17 间夹石加厚,己 15-17 分为己15-16和己17。北部深部区中东部分为已15-16 和己17,只不过间距仅 0.6m。 d、庚组煤层 局部可采的庚20煤层位于太原组下部灰岩段顶部,下距本溪组铝土质 泥岩 25m,上距已 17 70 余 m。 庚20煤局部可采,两极厚度 0.31.15 m,一般厚度 0.81.0m,一般 厚度平均为 0.9m 左右,含夹石 01 层。受钻孔资料所限,仅在井田西南 隅及南工业广场圈定有不规则可采区。顶板为 L5灰岩,厚 23m。底板为 泥岩,厚 5.0 余 m,老底为 L6和 L7灰岩。为不稳定煤层。 2、煤层赋存条件 井田含煤地层有石炭系上统太原组、二迭系下统山西组、下石盒子组 和上统上石盒子组。含煤岩系总厚度 900m 左右,含煤 44 层,煤层总厚度 30.7242.21m,含煤系数 3.44.7%。自上而下为甲,乙、丙、丁、戊、 己、庚七个煤组 23 层可采、局部可采或零星可采煤层:甲 1、乙 2、丙 3、丁 4,丁 5、丁 6、丁 7、戊 8、戊 9、戊 10、戊 11、戊 12、戊 13、己 14、己 15、己 16、己 17、庚 1 8、庚 19、庚 20、庚 21、庚 22、庚 23。 井田甲、乙、丙煤组无工业开采价值。甲 1、乙 2、丙 3 零星达到可 采厚度,属高灰高硫劣质煤,由于埋藏浅,只有小窑开采。最下部庚组煤 薄,仅庚 20 局部可采,且为高硫煤。井田主要有丁、戊、已煤组的丁 5、 丁 6、戊 8、戊 9、戊 l0、戊 11、己 15、己 16,己 17 九个可采煤层。同 一组煤层由于层间距变化,常产生合并,组合为丁 5-6、戊 8-10,戊 9- 10、戊 8-9、己 15-16,己 15-17 复合煤层,从而使煤层厚度加大。 3、资源储量:可采储量 A、井田内可采储量 2009 年共动用 230 万吨,截止 2009 年年底,井田表内可采储量 14880.6 万吨。 、分煤层可采储量: 丁5:735.3 万吨;丁6:784.5 万吨;丁5-6:550.8 万吨。 戊8:372.5 万吨;戊9:1291.3 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快递分拣合同外包协议书
- 木材采购合同协议书范本
- 承包集体鱼塘的合同范本
- 种植性土地出售合同范本
- 无固定期合同转承包协议
- 房屋买卖合同退定金协议
- 汽车赠予合同协议书模板
- 橱柜理石安装合同协议书
- 石厂股份合同协议书范本
- 政府木门维修易合同范本
- 2025年城镇燃气条例竞赛题库
- 展厅预算装修方案(3篇)
- 供电公司保密培训课件
- 供电外协人员管理办法
- STC15单片机驱动的智能小车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
- DBJT 13-318-2025建筑施工盘扣式钢管脚手架安全技术标准
- 2025武汉辅警考试真题
- 文化传媒公司经理岗位职责
- 批量创伤伤员急救程序
- 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方案报告
- 2024年天津市静海县教育局公开招聘试题含答案分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