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书写区域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全新坐标_第1页
论书写区域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全新坐标_第2页
论书写区域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全新坐标_第3页
论书写区域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全新坐标_第4页
论书写区域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全新坐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促进公平 高位均衡书写区域教育事业跨越发展的全新坐标 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汇报材料教育局(2010年10月30日)是国家发展战略沿海地区发展规划龙头城市的中心城区,委、市政府所在地,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教育事业既有历史的厚重,又具时代的风采,更凸显港城中心城区的实力与优势,始终迈着坚实的步伐不断地跨越发展,争先进位,先后被评为“全国德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实验区”、“全省首批素质教育实验区”、“全省首批课程改革实验区”、“全省规范教育收费示范区”、“省级督导评估考核先进单位”、“ 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先进集体”等。现辖2乡、2镇、6个街道、1个林场及1个经济开发区,省属农场、农场分布境内,辖区面积415.2平方公里,人口54.54万人。全区拥有三星级高中1所,中学10所,小学17所,幼儿园41所,校外教育机构少年宫1所,特殊教育学校1所,现有在职教职工2669人,中、小学在校生36223人。地区优质教育资源密集度全市领先。近年来,我区始终把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中之重,实事求是,理性提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切实加大工作力度,采取系列举措,合力推进教育均衡。一、 以科学发展观为标杆,树标引航,有序推进长期以来,委、区政府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抢抓全市进入国家发展战略的良好机遇,明确提出“强区必先强教”, 把“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办优质公平高效和谐的教育,建设具有鲜明特色的素质教育强区”,作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战略”,作为建设“实力、美丽、和谐”的“关键工程”,并始终坚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优先安排教育发展,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公共资源优先满足教育发展需要”等三个优先,为全区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建设素质教育强区,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奠定了坚实基础。委、区政府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制定并实施了建设省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示范区实施方案,并成立了领导小组,为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同时,教育局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多次召开专门会议,进一步明确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实施步骤和保障措施,并根据我区实际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高保障水平,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倾力扶持义务教育阶段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发展,在积极创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先进区的进程中,不断深化改革,提升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力促全区实现区域教育优质均衡。二、以办学条件优质均衡为基点,加大投入,重点倾斜办学条件均衡是义务教育均衡的基本条件,我区将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与学校布局调整规划相结合,与学校标准化建设相结合,与消除危房、改造薄弱学校相结合,努力使每一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都能拥有优质标准的设施设备,使城乡间、学校间的差距日益缩小,拉动城乡一体化建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加大教育投入,完善保障机制为进一步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确保义务教育经费依法实现“三个增长”,教育费附加足额征收并全部用于教育,我区将义务教育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实行单列,及时足额拨付,确保区级财政预算内小学、初中生均经费达到省定基准要求,确保学校正常运转和校舍安全,确保教职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2010年,区财政经常性收入数为10.1亿元,区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拨款2.85亿元,小学、初中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拨款额分别达370元和610元。全区教师平均工资水平(55392元)不低于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55008元)。同时,我区还以网络应用平台、网上资源等建设、使用为重点,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近5年来,我区信息化建设总投入近4600多万元。各中小学校的光纤连通率达100%;在全市率先建立并使用实验室管理平台和图书室管理平台,建成率达100%;全区生机比达9.2:1,师机比达0.9:1。中小学校信息化技术装备均达二类标准,教育信息化建设水平全面提升。(二)加强城乡统筹,实行重点倾斜我区还不断加大对农村薄弱学校的扶持力度,加强城乡统筹,实行重点倾斜。目前,城区和农村初中小学生均固定资产数分别为4885元、6239元,城区和农村初中小学中级职称以上教师比例分别为74.5%、73.18%,城区和农村初中学校班均教师数分别为3.56人、5.55人,本年度初中小学校长流动任职数为17人,区级以上骨干教师流动任教数为158人。此外,我区以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为先导,加快学校标准化建设步伐,使我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硬件设施设备分别达小学基本办学条件标准和初中基本办学条件标准要求,全区城乡学校的教育经费、办学条件、师资力量实现了基本均衡。(三)实行集团运作,优化资源配置为了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我区还制定并实施了区域中小学发展规划。为进一步放大优质教育资源,我区以均衡配置为重点,充分彰显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带头作用,加强薄弱学校的教师队伍建设,我区组建了“海宁教育集团”,将优质学校海宁中学的教育优势辐射到薄弱初中学校,通过以强带弱、集团推进,实现城区初中教育的高位均衡。三、以推进教育机会均衡为底线,关注民生,促进公平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创造均衡的教育机会,是推进区域教育均衡的前提和基础。为了坚守这一教育均衡的底线,我区严格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关规定,遵循“统筹安排、相对就近”的原则,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一律实行划片招生,明确要求任何小学不得以面试或“幼小对接”理由拒收施教区内学生;任何初中不得用小学毕业成绩择优录取学生,更不得用考试或文化知识性面试等方式择优录取学生;不得将学科竞赛成绩与录取挂钩;各中小学校对所招学生均衡编班,不得分快、慢班或重点班。(一)加强管理,高位巩固提升义务教育实施水平为高水平巩固我区义务教育水平,力促我区义务教育平稳运行,在学籍管理方面,我们力求做到两个加强:一是加强学籍管理人员的培训,印发了中小学学籍管理备忘录、转学、借读、休学流程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坚持学籍管理程序不走样,进一步规范了学籍管理工作;二是多元管理,建立立体互动控辍模式,以学籍管理为主要平台,以跟踪监控为纵深,以随即检查为节点,强化责任意识,杜绝辍学现象的发生,确保我区中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生升学率以及残疾儿童入学率达到规定标准。(二)积极谋划,着力破解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题我们严格按照“一个不能少”的工作要求,积极破解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难题,力求把这件最根本的民生工程做好、做实。在确保适龄儿童全部进入小学、适龄少年全部进入初中学习的过程中,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生始终执行免试划片就近入学制度,统筹、妥善安置新增劳务输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确保制度规范有序地实施。多年来,我区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率一直达100%。为了有力地保障每一个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权利,我区从2006年至今,政府每年为义务教育阶段民工子女拨付财政预算内教育事业费逾千万元,2010年更是按“就高不就低”原则,为薄弱学校配备了大量的教学设备,并按照新入学民工子女每人7.5平方米的标准,新建了大量校舍。同时,各中小学校对在校就读的民工子女在评优、入队、入团、分班、转学等方面做到与常住人口一视同仁,最大限度地平衡了教育资源,也保障了民工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三)关注弱势,切实保障困难残疾学生教育公平在困难家庭学生以及残疾儿童少年的入学方面,我区还建立健全对残疾以及家庭经济困难等弱势学生帮扶体系,切实做好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补助工作,巩固“不使一名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良好成果。同时,加强特殊教育工作,建设好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合理确定办学规模,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并积极开展“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建设,保证有学习能力的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及时入学。(四)扎实举措,着力构建共享均衡教育四度空间由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来自不同地区,文化基础与本区学生有一定的差异,而且外省流入的原地教材与本区也不一致,造成学生就学后学习困难。此外,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的家长大都整日忙于打工、经商,没有时间和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心有余而力不足,教育局还有针对性地从身心和谐、生生和谐、师生和谐、家校和谐的四个角度出发,积极采取措施,让每一名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都能享有教育均衡带来的丰硕成果:一是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帮助进城务工人员子女适应新的学生生活环境,建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和健全的人格;二是以“平等、关爱、互助、融合、感恩”为主题,开展本区户籍学生与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手拉手”活动,促进和谐校园建设;三是坚持面向每一个务工人员子女,选派有经验的教师为他们补课,帮助他们克服学习上的障碍,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自理、自立,逐步走近自强,让学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回报恩者、社会,怀揣感恩情怀报效祖国;四是建立家长学校,与社区联手,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育人网络。四、以均衡提高管理水平为驱动,全面深化,有效推进多年的教育实践证明,推进教育均衡,离不开各中小学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中小学管理规范及十项制度颁布实施以来,我区就规范的宣传、执行以及长效机制的建立等方面做了大量细致扎实的工作,为了将中小学规范管理工作向内涵推进、向纵深渗透、向长效发展,推进各中小学校逐步建立现代学校制度,不断深化学校文化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学校评估考核体系,我们将2009年确立为完善贯彻落实中小学管理规范长效机制,全面提升中小学规范管理水平之年,将2010年确立为完善贯彻落实管理规范长效推进年,通过管理制度精细化,管理措施抓落实,校长素质再提升,强力助推学校贯彻管理规范长效机制的运行。(一)巩固提升,打造管理规范精品工程为了进一步巩固、提升规范办学行为成果,我区全面提升中小学规范管理水平,全方位实施管理规范优质精品工程。一是旗帜鲜明、毫不含糊、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抓好规范办学行为工作,坚决不让遵循教育规律、反映广大学生强烈呼声的“减负”走回头路。二是加大督查工作力度,严格践行“五严”、“六严”规定,确保“减负”持续常态,全面兑现对社会、对家长、对学生做出的承诺。仅2010年上半年,我区先后组织专门督查小组,出动近80人次,对全区中小学进行五轮检查和抽查,有效遏制管理质量滑坡。学校办学目标、工作计划均围绕“规范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贯彻落实长效机制年活动”等重点工作,工作重心明确,规范执行课程计划已形成常规,无挤占现象,学生在校时间也按照省厅的要求得到有效控制,没出现一例在校时间超长引起家长投诉的现象,规范管理已经步入稳定常态。(二)集思广益,实施管理素质提升工程校长是学校的管理主体,“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是教育主体现代化的组成部分。为了让每一位校长深入总结近年来规范管理的经验教训,深入体会规范管理的精神实质,博采众家之长,提升全区各中小学规范管理,我区在2008年、2009年成功举办两届“校长论坛”基础上,2010年,我区举办了第三届校长论坛,论坛以守望素质教育价值为导向,以着力提升校长组织实施素质教育能力为核心,以提升校长适应教育发展变化的改革能力、促进教育现代化建设的掌控能力,加快学校特色品牌建设的创新能力为重点,倾情打造校长队伍。重点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现代化建设、学校特色品牌打造及与之相关的规范管理等主题,探索与实践实施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促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措施与途径、学校特色建设与品牌打造的探索与定位,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三)以强带弱,实施校际对口帮扶工程为了让全区义务教育教育阶段学校之间的管理水平达到高位均衡,减少区域内择校现象的发生,我区普遍建立并实施了城市学校与农村学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的对口帮扶制度,促进学校均衡发展,充分发挥优质学校对薄弱学校的帮扶作用,实行捆绑考核,提升薄弱学校的管理水平,积极探索“以强带弱”、“捆绑发展”等发展模式,以优质学校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经验带动薄弱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一系列的举措助推了全区中小学管理水平的均衡发展。为加速推进幼儿教育均衡发展,我区针对农村幼儿园与城区幼儿园相比,在办园条件、师资力量、管理水平等方面存在明显差距的现状,将其与城区优质幼儿园实施捆绑管理,开展了成效显著的“对口帮扶”工作,全面推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四)委托管理,高效实施质量共优工程从2010年5月份开始,区委区政府、区教育局积极配合市教育局对部分学校实施委托管理。托管学校与被托管学校在委托管理中,从2010年起始年级开始,每年实行教师、教干双向交流制度,同时实现办学目标、教学管理、师资配置、招生工作、考核评价的统一,最大限度地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提升了薄弱学校的办学实力。五、以强化师资队伍整体素质为增长极,直击中枢,力透核心教师队伍的优质均衡,是实现区域教育均衡的核心领域,只有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升,教育均衡才能真正拥有强大的内驱力。目前,我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师生比均达到省定标准,小学大专及以上学历教师达85%以上,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40%以上,初中本科及以上学历教师达80%以上;小学高级职称教师达1.5%以上,初中高级职称教师达22%以上;骨干教师达30%以上;专任教师学历达标率达98%以上,中高级职称教师及骨干教师比例大致相当,校长、教师轮岗交流制度、骨干教师到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支教制度、健全,城乡学校之间教师队伍差距明显缩小。(一)名师支教,推动课堂教学有效提升我区不断加强对区域内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保质保量地为所有中小学配齐合格教师,并按编制要求,严格标准,及时补充新教师,并实行公开招聘,择优录用。新增教师优先满足农村学校、薄弱学校需求。按省定标准落实教师培训经费,采取多种形式,全面开展以师德教育、新课程、新知识、新技术为重点的教师继续教育。在推进教育均衡的过程中,我区不断加大城乡之间、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之间教师的交流力度,着力提高农村学校和薄弱学校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从城区学校选派具有“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荣誉称号的优秀教干,到农村学校任校级领导,在教师职称评聘工作中,进一步落实“农村学校任教服务期”制度。通过城区优质学校教师到农村学校支教,农村学校骨干教师或教干赴城区优质学校挂职培训等方式,加速提升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同时,每年为农村专项招聘10名左右的紧缺学科新教师,其它学科的新教师也优先安排到农村学校任教。2006年,评选“区学科带头人”,农村教师只占16.1%,到2009年,市“333工程”高层次人才培养选拔,农村教师已占到了35.5%。(二)片区联动,促进同类学校互借提升教学质量,是教育的生命线,为了帮助薄弱学校教师尽快提升专业水平,我区还启动实施了片区联动教研等制度。初中以英语学科九年级分片教研制度为试点,以中学、中学为龙头,每月一次的学科分片教研活动整体提升了学科教研水平。小学建立“东三校”、“西三校”、“北三校”片区联动教研制度,邀请名特优教师加盟片区教研活动,整体提升重点学科、薄弱学校的教研质量。在片区联动教研制度成功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区中小学大力开展“教学管理开放月”活动,通过“教研活动开放、课堂开放、特色活动开放”等三个开放,促进“有效教学”的研讨,促进“校本教研”的深入。片区联动教研制度实施以来,校际互动得到切实加强,学校之间分享了成功经验,教师之间分享了教育智慧。科学引领,多措并举,拉动了我区广大教师理论素养的迅速跟进、不断提升,全区教师教科研整体水平在全市名列前茅,2009年教科研综合考核全市第一。有的项目(如省“教海探航”杯论文竞赛)从2003年以来,获奖总数一直遥遥领先于全市各县区,论文获奖和发表、课题立项的数量都在大幅度提升。六、以大力发展学校特色为羽翼,创新突破,全面发展随着教育均衡的不断深入,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打造学校教育品牌已经成为当前中小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一)超前谋划,切实提供政策保证为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水平,深挖优质教育资源,培植素质教育新的增长点,从2005年开始,我区就出台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开展创建、展示一校一品活动的实施方案,提出“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办学理念,全面启动了全区“一校一品”的建设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升学竞争向办学竞争的转变;2009年我区又先后制定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提升素质教育质量实施意见以及中小学校特色建设指导方案,从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等方面进一步阐述了学校特色建设的现实意义,对全区中小学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2010年更是掀起了全区中小学校素质教育成果展评以及特色示范校创建的热潮,充分体现了近年来全区各中小学素质教育的累累硕果,将各校的办学内涵及校本特色的打造向均衡化发展、纵深化延伸、开放式推进。(二)一校一品,特色项目异彩纷呈“一校一品”特色建设工程的推出,点燃了全区素质教育智慧的火花,激发创建的热情,增强了各中小学校均衡发展的创新动力。各校在遵循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通过全校师生坚持不懈的探索与实践,深入挖掘,大胆创新,锐意进取,逐渐形成了在较大范围内有一定影响力与示范效应的成功模式与经验:全区 27所中小学特色项目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注重动手实践与思维创新、注重艺术素养和品质修养、注重体质与心理健康、注重情感和审美体验、注重育人环境和氛围的营造,百花齐放,异彩纷呈。全区特色项目涉及德育、艺术、体育等几个大类,开发出了民间剪纸、舞蹈、心理健康、班级文化等几十个项目,数百名骨干教师担纲指导,千余名教师主动参与,近四万名学生全面覆盖,涌现了中学的家庭教育特色、中学的科技教育特色、中学的美术特色、小学的童话童谣、小学的书画特色、小学的经典诵读特色、小学的民俗文化等一系列特色项目。同时,一批颇具时代特色的体育特色项目也缤纷亮相,如小学的跆拳舞,小学的军体拳,小学的哑铃操,小学艺术球操、小学的绳操等活动,受到了家长及学生普遍欢迎。(三)综合实践,全力彰显课改亮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也是新课程改革方案的重要亮点,为了在全区各中小学校均衡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建立加快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新模式,区教育局领导重视,全员行动,全面推进,多次召开党委会、行政办公会专题研究部署区域性均衡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具体工作。同时,设立专职教研员,对全区专兼职综合实践活动教师进行滚动式全员培训,定期召开全区研讨会,多次承办全市研讨会,师生参加各级比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各中小学结合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充分挖掘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资源,以历史、文化为源,以自主实践为法,以获取能力为本,以提高内涵为真,扎实有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如中学的诗画云台、花海校园、海客瀛洲,小学的尚农,小学的走进年画,小学的经典诵读,快乐成长,小学的新星的天空,小学的家在凤凰、小学的礼仪教育,小学的家乡文化等校本特色课程,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全区各中小学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普遍建成了信息丰富、图文并茂的综合实践专题网站,实现了校际互动,资源共享。七、以打造全区育人品牌为推手,成长体验,多音协奏百年大计,育人为本,为了促进全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