绩效考核_人力资源资讯简报第十期_第1页
绩效考核_人力资源资讯简报第十期_第2页
绩效考核_人力资源资讯简报第十期_第3页
绩效考核_人力资源资讯简报第十期_第4页
绩效考核_人力资源资讯简报第十期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盈 泽 资 讯YZ INFORMATION人力资源资讯简报 总第 十 期 北京盈泽文化传播中心 2004/4/1人资管理实务现行绩效考核6点批改3怎样设计员工绩效考核指标4不同类型员工的激励技巧7人力资源工作者获取职务提升十法8新型人资管理管理者的“感情管理” 挖掘员工情绪天赋9小企业宜“大人力资源管理”10海外人力资源日企业打破按资论薪的老规矩12日本面临人才外流12人资名词解释未来发展报告大企业人力资源难题:国际化人才的有效管理13如何在人才争夺战中赢得持久性的竞争优势15人事部:加快发展人才市场 工作居住证制将推广17前沿人资资讯湖北:将自由职业者纳入养老保险17郑州农民工就业将可以享受养老保障待遇17就业歧视首次列入国家检查18人资法律法规面对裁员的五大法律工具18天津开发区成立法律服务站20专家最新视点中国必须重视人力资本投资20最新人资短讯成都:事业单位将试行“工资总额包干”21人事部推出全国人才测评系统22外籍员工薪酬福利趋于本地化22上海大学生招聘会引入“猎头”服务22上海将为200万外来工办保险23沪港共建100家“培训基地”23人资管理实务现行绩效考核6点批改 李焦明很多时候,上级不知道如何将考核的结果有效地反馈给员工,因为员工在反馈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自我防卫的反抗情绪。绩效考核是企业管理的“重头戏”,但它同时也是一柄“双刃剑”,用得好,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员工的热情,挖掘员工的潜力;反之,则会挫伤员工,给企业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当前,企业绩效考核存在两个误区和4个干扰因素,需要引起企业经营者特别注意。误区一:考核标准模糊化许多企业在定义绩效考核指标时,仅仅停留在考核德、能、勤、绩,或者一些笼统的概念上,如团队精神、工作创新等,似乎绩效考核指标越模糊就越全面,但事实上并非如此。由于考核指标得不到有效地量化和细化,员工不知道在日常工作中如何去做,做到什么程度才能得到高分。如果员工对这些是一头雾水的话,那么员工完全有理由认为考核结果是由考核者主观臆断作出的判定,无任何客观标准和实际意义,只不过是形式上“走过场”而已。这种考核,肯定无法达到提高员工和企业绩效这一最终目的。制订关键绩效考核指标(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 or Index,简称KPI),是绩效考核的核心问题。科学的关键绩效考核指标应遵循SMART原则。S代表的是Specific(明确的、具体的),绩效指标要清晰明确,考核项目要具体、全面,适度细化,切中特定的工作目标;M代表的是Measurable(可衡量的)绩效指标能够量化则必须定量化,如果难以定量化,那也必须是行为化的,而且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信息是可以获得的。行为化的指标要以行为导向为原则,有清晰的方向性,明确地告诉员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A代表的是Attainable(可实现的、可达到的),绩效指标不能太高,也不能太低,要具有挑战性、可完成性,员工付出努力可以达到;R代表的是Relevant(相关的),绩效指标要与企业的战略和目标一致,个人的绩效指标要与部门、公司的绩效指标形成层层支持的指标体系;T代表的是Time-Table(有时限的),绩效指标要使用一定的时间单位,即设定完成绩效指标的期限。误区二:忽视绩效面谈和反馈绩效面谈和反馈,就好比“老师给学生批改作业”,它是上级对员工工作的讲评和在一起的研究讨论,便于其克服缺点,改进工作,提高绩效。然而,许多企业的做法要么在考核结束,将考核结果公布后,执行强制的“机械式”的奖惩、提薪或升迁,不计后果;要么考核时轰轰烈烈、兴师动众,人、财、物在所不惜,考核完后悄无声息、相安无事,结果谁也不知道,考核纯粹成了走过场。殊不知,这种只进行考核而不将结果反馈给员工的情况,使绩效考核失去了重要的激励、奖惩与培训功能。无可否认,绩效面谈和反馈确实是整个考核过程中最困难的一环。很多时候,上级不知道如何将考核的结果有效地反馈给员工,因为员工在反馈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自我防卫的反抗情绪,甚至会与上级争辩,以致不仅预期的目标没有达到,反而影响两者之间的关系,把长久以来的误会或情绪爆发出来。丑媳妇终归要见公婆”,绩效考核要达到预期的作用,反馈在所难免,但要注意绩效面谈的艺术。绩效面谈的内容要具体,尽量列举实例,用数据说话,态度诚恳地帮助员工找出问题,改进工作,让员工心服口服。同时,考核人也要认真倾听被考核者的争辩意见。若能结合“重要事件”考核法,将使绩效面谈和反馈轻松自如、游刃有余。所谓“重要事件”考核法,是指考核人在平时注意收集被考核人的优秀表现和不良表现,对这些行为表现形成书面记录。正式考核时,结合关键绩效考核指标,对这些书面记录进行整理和分析,最终形成书面记录。“重要事件”的记录,为考核人提供了充分鲜活的素材和论据,使绩效面谈和反馈不再空洞、乏味,考核结果也更有说服力。干扰因素一:光环效应当一个人有一个显著的优点时,人们会误以为他在其它方面也有同样的优点。这就是光环效应。在考核中也是如此,比如,被考核人工作非常积极主动,考核人可能会认为他的工作业绩也非常优秀,从而给被考核人较高的评价,但实际情况也许并非如此。在进行考核时,考核人将所有被考核人的同一项考核内容同时考核,而不要以人为单位进行考核,这样可以有效防止光环效应。干扰因素二:近因误导一般来说,人们对最近发生的事情记忆深刻,而对以前发生的事情印象浅显。考核人对被考核人某一阶段的工作绩效进行考核时,往往会只注重近期的表现和成绩,以近期印象来代替被考核人在整个考核期的绩效表现情况,因而造成考核误差。比如,被考核人在一年中的前半年工作马马虎虎,等到最后几个月才开始表现较好,却照样能够得到好的评价。绩效考核应贯穿于管理者和员工工作的每一天,而不是考核期的最后一段时间。考核人平时必须注意作好考核记录,在进行正式考核时,参考平时考核记录方能得出客观、全面、准确的考核结果。干扰因素三:感情用事人是有感情的,而且不可避免地会把感情带入他所从事的任何一种活动中,绩效考核也不例外。考核人喜欢或不喜欢(熟悉或不熟悉)被考核人,都会对被考核人的考核结果产生影响。考核人往往会给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人较高的评价,而对自己不喜欢(或不熟悉)的人给予较低的评价。采取集体评价的方法,去掉最高分和最低分,取其平均分,避免一对一的考核。干扰因素四:自我比较考核人不自觉地将被考核人与自己进行比较,以自己作为衡量被考核人的标准,这样就会产生自我比较误差。若考核人是一位完美主义者,他可能会放大被考核人的缺点,给被考核人较低的评价;若考核人自己有某种缺点,则可能无法看出被考核人也有同样的缺点。将考核内容和考核标准细化、明确,并要求考核人严格按照考核的原则和操作方法进行考核。怎样设计员工绩效考核指标 作好员工绩效管理工作,最难的事莫过于教会“顶头上司”给他们的下属设计“绩效考核指标”。现在,谨就这件事里面的管理哲学与管理技术问题,与诸位企业同仁谈谈个人的一些体会:要考核的到底是什么? 管理员工绩效,就是为了提高每个人创造绩效的能力。根据有关专家研究,员工创造绩效的能力有三种存在形态: 第一种存在形态是“能力持有态”。即员工有创造哪方面绩效的能力?这种能力强到何种程度?等。员工“能力持有态”的绩效考核指标我们叫它“能力考核指标”。 第二种存在形态是“能力发挥态”,即员工在创造绩效的过程中,发挥自身能力时,所表现出来的热情、主动性:他有这样的能力,但他肯卖力气吗?所谓“能力发挥态”,就是这个员工在工作过程中表现的责任感强度。主观能动性、职业道德水准等等。员工“能力发挥态”的绩效考核指标我们叫它“态度考核指标”。 第三种存在形态是“能力转化态”。即员工在创造绩效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的实际效果:你有能力,也卖力气了,那你的努力最终有没有真正转化为企业需要的业绩?“能力转化态”的绩效考核指标我们叫它“业绩考核指标”。 员工绩效管理工作要关注的考核内容就是“能力”、“态度”、“业绩”三个方面。那么,“能力”、“态度”和“业绩”这三者之间是一个什么样的辩证关系呢? 在工作之前,我们会首先考察这个员工的“能力持有态”能力水平。在工作之中,我们看到了这个员工的“能力发挥态”态度如何。在工作之后,我们追究这个员工的“能力转化态”业绩怎样。设计考核指标的原则是什么?设计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应当遵循的原则主要有三:一、必须注意与团队绩效的相关性 现代企业是合作劳动的组织,这就要求企业管理必须关注团队精神培养,强化合作意识。而实现这一点,光指望鼓励、号召、启发觉悟,不触及利益问题,是无济于事的。必须形成团队凝聚力的物质基础,形成“团结协作不够,个人利益就少;没有团结协作,就得不到个人利益”,即俗话说的“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水少小河干”的压力。这种压力一定要通过员工绩效管理来具体体现利益分配,才可能产生影响。 对待这两件事,一是要有严格的功能区分,不可混为一谈,有所偏废;二是要注意相互间的配合,把握火候、力度,争取相得益彰。 鉴于员工绩效管理与实体绩效管理如此的高度相关,我们强调,在设计员工绩效考核指标时必须想到: 第一,员工绩效管理是以实体绩效管理为基础的管理活动。 第二,员工绩效管理的立足点是放在考察员工“执行上级指令的坚决性”这一点上。它的重要功能就是强化“顶头上司”的管理权威。 第三,员工绩效管理是加大“压强”的工作。因为组织压力再大,员工作为个人还可能感受不切实。所以,一定要在施加组织压力抓紧实体绩效管理的同时,把员工个人的绩效管理作为加大“压强”的重要环节,严格实施。 体现员工绩效考核指标设计与团队绩效管理相关性的标志,主要是这两项绩效管理的主题应当一致。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思考: 第一,动态主题:企业层面的管理重心 依循着企业的发展趋势,我们要站在企业全局的立场,根据企业的发展、行业的特点、市场的现状等因素的变化情况。不断地提炼当前管理工作的中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绩效管理的主题,并不断在设计员工绩效考核指标时,把它作为主题来体现。 例如:有的单位,预算是财务管理的主体运作方式,那它的绩效管理必然也是以预算为中心的。给你这个任务,同时确定了可以花的钱的额度。比如:研究项目有课题经费,工程项目有工程款等。工作开始以后,就得通过考核指标考察:钱花得合理不合理,任务完成没完成等等。 例如:以制造为核心能力的工业企业常常以质量为中心实施绩效管理。尤其是在制造工厂,“ISO9000认证体系”的关节点,是最常见的绩效考核重点。结合这个主题设计员工绩效考核指标,是顶头上司们的明智选择。 第二,静态主题:职能系统层面的责任分布 设计员工绩效考核指标,分解和统摄实体绩效考核指标是惯常的做法。做这种分解,我们要有从全局出发的意识。比如考虑各个岗位的成本责任,就必须首先研究:研发、制造、营销、管理等等职能模块中,哪个职能系统的成本责任最大?大家的直接反应往往集中在制造系统,认为制造系统的成本责任最大。其实这是误区。成本责任最大的职能系统常常是研发:你设计的就是个高成本产品,别人再怎么注意,成本也降不到哪儿去。相反如果设计的是低成本产品,别人只要执行就能实现合理成本。其次,营销中的投入也是成本,不注意控制,成本的浪费也是惊人的。尤其是管理成本,往往另帐处理,到底花了多少钱,“出水才见两腿泥”。这怎么行? 以全局性分析成本责任权重分布为依据定出来的成本指标,才是有意义的成本绩效考核指标。如此类推,利润绩效考核指标、营业额绩效考核指标、客户满意度绩效考核指标等等,都要慎重地在总体统筹思考的基础上确认,才可能是准确的,公平的。 第三,权变主题:事态重要性层面的随机决定 前面主要是在说“常规性考核”。实际上,绩效管理除了对这些规律性极强的日常状态需要考察外,员工在实现绩效的过程中,还会出现种种特殊情况:非常明显的利润高增长时段;意料之外的重大事故;一个业绩鲜明的工作团队等等。这些非常规的绩效表现,都会直接影响到员工个人的绩效。对此,我们应该有专案性的针对性考核:高利润实现的经验是什么?有没有客观因素?哪些个人努力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发生事故的原因是什么,避免此类事件发生的措施何在?这种专案性考核是必须予以重视的考核因而也就出现了需要关注的新绩效管理主题。 跟常规性绩效管理的考核相对应,还有一种叫“抽查性绩效考核”的措施。常规性绩效考核是要以正常统计数据为依据,按规定必然实施的考核。但是,有些绩效考核指标,相对来说不太重要,但如果完全不管又有风险,就可以采取抽查的办法。抽着谁算谁的,形成威慑。怕被抽着就得做好准备,考核目的就达到了。 需要提醒的是:任何主题都不可能是永远不变的,所以,作为企业,一要不断确认当前绩效管理的主题,以抓住主要矛盾促进工作开展:二要不断调整绩效管理的主题,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形势与企业发展进程。 二、必须注意信度与效度分析 所谓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的信度,是指这个考核指标的真实程度,这个指标是企业运作过程一个确实存在的工作环节?能用数据或者信息表达?能被证明是可观察的,它所用到的数据的采集方法是科学的,可靠的。 所谓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的效度,是指这个考核指标的有效程度:用这个指标能考察出员工的工作态度如何?用这个指标能反映员工的工作能力高低,用这个指标能计算出员工的工作业绩,照指标来评价员工工作,大家会认可它是公正的?照这个指标来引导员工劳动对企业实现经济目标真有正面作用? 做员工绩效考核指标的信度。效度分析,常见的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缺乏论证的严肃性,事前的设计预案较少科学分析;事中的讨论只是在经营班子中象征性地吵一顿,没人提出异议就算通过,难做深入推敲;事后的反馈也往往被忽略。二是缺乏论证的专业性,参加讨论的人,大多不是内行的设计者,讨论的重点也往往是“公平性”,而不是“科学性“。 这项原则的实施是明显的“管理短板”。 三、必须关注规范性和可操作性 谈到员工绩效管理考核指标设计的规范性,不能不指出的是:相当多企业在设计考核指标时流于粗疏,并没有真正想清楚就仓促上阵了。结果,运作起来要么歧义丛生,莫衷一是要么似是而非,不知所云。落实到目标责任书上的时候居然也只是“营业额达到元”、“客户满意度不得少于80%”一类不知所云、很不确切的表达。按照规范的做法,一项绩效考核指标至少要回答10个问题: 第一,这个绩效考核指标的正式名称是什么? 第二,这个绩效考核指标的确切定义怎样阐发? 第三,设立这个绩效考核指标的直接目的何在? 第四,围绕着这个绩效考核指标有哪些相关的说明? 第五,谁来负责收集所需要的数据,用怎样的流程来收集? 第六,所需要的数据从何而来? 第七,计算数据的主要数学公式是什么? 第八,统计的周期是什么? 第九,什么单位或个人负责数据的审核? 第十,这个绩效考核指标用什么样的形式来表达? 不同类型员工的激励技巧 在现实中,企业内的员工类型可以分为指挥型、关系型、智力型和工兵型。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领导者应该分析其类型特点,采取不同类型的激励技巧,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激励效果。指挥型的激励技巧 指挥型的员工喜欢命令别人去做事情,面对这一层次的员工,领导者在选取激励方式和方法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支持他们的目标,赞扬他们的效率; 领导者要在能力上胜过他们,使他们服气; 帮助他们通融人际关系; 让他们在工作中弥补自己的不足,而不要指责他们; 避免让效率低和优柔寡断的人与他们合作; 容忍他们不请自来的帮忙; 巧妙地安排他们的工作,使他们觉得是自己安排了自己的工作; 别试图告诉他们怎么做; 当他们抱怨别人不能干的时候,问他们的想法。关系型的激励技巧 关系型的员工关注的对象不是目标,而是人的因素,他们的工作目标就是打通人际关系线。对于这种类型的员工,领导者应该考虑采取类似下列的激励技巧: 对他们的私人生活表示兴趣,与他们谈话时,要注意沟通技巧,使他们感到受尊重; 由于他们比较缺乏责任心,应承诺为他们负一定责任; 给他们安全感; 给他们机会充分地和他人分享感受; 别让他们感觉受到了拒绝,他们会因此而不安; 把关系视为团体的利益来建设,将受到他们的欢迎; 安排工作时,强调工作的重要性,指明不完成工作对他人的影响,他们会因此为关系而努力地拼搏。智力型的激励技巧 智力型的员工擅长思考,分析能力一般很强,常常有自己的想法。这类员工喜欢事实,喜欢用数字说话。领导者在激励这部分员工的时候,应该注意到: 肯定他们的思考能力,对他们的分析表示兴趣; 提醒他们完成工作目标,别过高追求完美; 避免直接批评他们,而是给他们一个思路,让他们觉得是自己发现了错误; 不要用突袭的方法打扰他们,他们不喜欢惊奇; 诚意比运用沟通技巧更重要,他们能够立即分析出别人诚意的水平; 必须懂得和他们一样多的事实和数据; 别指望说服他们,除非他们的想法与你一样; 赞美他们的一些发现,因为这是他们努力思考得到的结论,并不希望别人泼冷水。工兵型的激励技巧 工兵型的员工主要特征是喜欢埋头苦干。这类员工做事谨慎细致,处理程序性的工作表现得尤为出色。对于这样的员工,领导者要采用的激励技巧有以下几点: 支持他们的工作,因为他们谨慎小心,一定不会出大错; 给他们相当的报酬,奖励他们的勤勉,保持管理的规范性;多给他们出主意、想办法。 人力资源工作者获取职务提升十法 你能左右公司的发展方向吗?你能为公司做出关于顾客、产品和策略的决定吗?你能出席高层会议,但经理会采纳你的意见吗?若能肯定回答这些问题,你就站在了事业发展的起跑线上。 处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每天花时间商谈销售、生产、质量和财务等问题,你得确保自己了解更大的世界,了解顾客,产品成本以及如何完成月销售计划。你要帮助人们在能充分展示自我的环境里高效工作。你需要依靠他们创造经济效益,你也需要和大家分担责任,制定业务计划,把总目标当作自己的目标。你为部门制定计划时,也应引导他们共同达到综合目标及相关人力资源规定。 掌握人力资源状况,让上司发现你和同僚间的差别。上司还能多说什么?你诚恳可靠且知识渊博,工作效率高且具有创造性。他们不断采纳你的信息和建议,他们对你信心百倍。这时,你的提升机会来临了。 让管理层了解你最重要的方面。你需要每月会见调研组人员,每周会见部门职员以确保他们处于同一工作发展方向。你的目标必须与企业综合目标一致,你的目标计划需要制定成每日工作计划,供员工使用。每次重要活动需反馈信息报告,以使你知道该项工作完成情况。 最不常用的方法或许最能反映你的管理素质。在构想方法的过程中,要合理评价人才往往有欠完备,因而,从各方面客观现实的评估个人则成为当今最具有实效性的人力资源的衡量方法。比如,多数机构不计算培训费、人力资本、员工附加值、工时、培训和资深人士收益,“这只是结果衡量而非过程衡量”。但是,它对人力资源管理是否成功至关重要。你若介入此类工作,往往会获得提升。 为大家服务每一天。在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人力资源被统称为办公人员,不管资深或一般人员都具有相同头衔,即你首先是在为大家服务。但有一天,维修工、生产工、工程指导以及CEO全都因停工而听取你的意见,那么你的成功之日来临。 根据数据和调研提出卓有成效的建议。你怎样才能提出一个慎重而高明的企业发展建议呢?你首先需要成为行业专家,尽可能全面了解工作,提出基于数据的建议,你需要了解决定和产生的效果。 快速方便直接向上层提供有价值信息。这可使他们意外发现你对他们很有帮助,工作效率很高。人力是任何机构的最大资源,若能有效跟踪其成本,可提高企业商务灵敏度。你若在这方面及时将有关数据提供给他们,那么提升的几率极大。当然,你提供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都至关重要。 提出主见,增加工作创意。内联网为通讯、培训和交流提供便捷,这为你提供创意和更加缜密的发展战略创造了条件。 持续推荐完善的人力资源计划。当你提出新的计划以解决人力资源问题时,老板发现,你的建议对节约成本大有帮助且有利于公司加速实现目标。这时,你的提升机会就来临了。你有理由建议提出新的激励机制,激发雇员达到目标。 想方设法天天学习,成为行业专家,建立群众威信。要达到提升的目的,你还需要获取大家帮助。这至关重要,因为获取大家的支持成为你获得晋升的关键。寻求能够提建议并对你有所帮助的人以使你不断进步。如果这样,你进入公司顶层只是时间问题。新型人资管理管理者的“感情管理” 挖掘员工情绪天赋 要创造一个高绩效、高忠诚度的企业,经理人不但要具备科学的经营理念、理性的思维方式,更要注重运用“感情管理”,要让员工及顾客被你感动,心甘情愿地投入并付出激情。 情感互动 企业持续成长动因当今企业,应该以全新方式看待你的员工,视每位员工为具有无限潜力的人才,视顾客为拥有复杂的情感的个体。他们不只需要你的产品与服务,也希望与这些产品及服务建立起感情关联。事实表明,由情感投入的员工所组成的团队,往往能获得杰出的成果。而且,当顾客感到你的员工用热忱与真诚对待他们时,他们一定也会以相同的情感回应。这种员工与顾客之间的情感投入和情感互动,会变成企业持续成长的因素。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优缺点。与其徒劳地矫正员工的缺点,不如重视发掘与善用他们的优点。研究表明:人类通常有24种情绪天赋,这些天赋通过人的思维、感觉与行为体现出来。对这些天赋进行分类,可以帮助经理人深入了解员工,并善用他们的长处。比如,有擅长把任何枯燥的主题都表达得生动有趣的“沟通者”;有能预感冲突并擅长化解纠纷的“和谐者”;有永远习惯与人比较的“竞争者”;有容易赢得他人信任的“领导者”;也有能了解他人,具备“换位”思维的员工。越来越多的经理人意识到,懂得欣赏和运用员工的天赋,是提高员工绩效的关键。一个高级人才不只具备一项天赋,比如:客户代表至少要有“沟通”和“换位”思维的天赋。了解某个职位应具备哪些天赋的最好的方法是细心观察高绩效者:首先,找出促使其具有高度热情的原因,密切观察他如何建立关系,然后留意他们对别人的影响(高绩效者通常能激发他人更佳表现),最后请教他们如何处理信息,如何形成对工作的相关意见。情感投入需要良好制度环境随着企业结构的日趋扁平化,企业的高绩效主要源于员工的自发进取。因此经理人最重要的责任应该是:帮助员工发挥天赋潜能,架起员工与工作团队、员工与顾客、员工与企业间的情感桥梁。经理人应该作“情感工程师”,成为发动促使员工投入情感的动力,并密切观察其成效。以下是12种促进员工情感投入的有效方法:1.明确定义每位员工达成成果的方法,而不是界定每一步该怎么做。2.提供员工所需的信息和工具,并协助其取得所需的技能与知识。3.知道每个职务需要具备哪些天赋才能胜任,挑选人才的主要依据不是经验或智力,而是能适合此职务的天赋。4.及时赞扬员工的优点,清楚其值得赞美的成果或表现。5.真心关切员工的成长与成功,不惧怕他们超越自己。当发现有人不适合留在公司时,也出于为其长期发展着想,要有勇气规劝他们另谋他职。6.帮助每位员工区分“与生俱来的天赋”和“学习到的技能与知识”。帮助他们增长在所属领域的长处,提供尝试担任新职务的机会。7.倾听员工的心声和意见。8.理清企业的使命、愿景或核心价值。帮助员工找出他们的价值观与公司价值观之间的联系。有些员工热衷竞争,有些员工认同服务的重要性,有些员工则重视技能能力经理人的责任是:了解每位员工的价值观,使员工扮演的角色和公司的目的相关联。9.理清“品质”的定义。确保所有员工以追求顾客满意的品质为追求,每个人都致力于达到品质要求。10.当员工相互合作、共同努力、无后顾之忧时,也最容易出成绩。因此,经理人应设法营造有助于增进员工友谊的工作环境。11.定期与员工进行成果或事业发展测评。要求员工记录自己的各方面进展与成就。12.应该了解不同员工对于学习的不同看法。有人希望通过培训课程学习知识,有人认为升迁和增加责任是学习机会等等。情感管理激发不投入员工根据盖洛普机构的40多项研究调查显示:员工可分成投入的员工、不投入的员工及非常不投入的员工三大类。在大多数公司中,将近75%的员工是不投入的员工。该如何区分和有效管理这三类员工呢?一、投入员工的特征每天都运用自己的天赋持续展现高绩效;具有自发的创新能力与效率追求;懂得积极建立合作、支持的关系;很清楚自己应达成的成果;对工作有感情;视达成目标为挑战;充满活力与热忱;积极主动寻找或创造有意义的工作,从来不会没有事做,拓展自己所做的工作,并有对未来的展望;充分投入工作,认真扮演自己的角色。针对这类员工,经理人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持续提供意见和反馈,使他们知道如何运用自己的长处;为他们清除障碍,使其充分发挥;关切他们的成功与发展,建立对企业的依赖,针对员工之长,提供更具挑战性的工作;让他们自行拟定应达成的成果,给他们实施策略的建议,并指示各阶段应达成的进展。二、不投入员工的特征只能达到基本要求;心中存有疑虑,或是缺乏信心;不愿迎接挑战,不愿承担高风险;缺乏成就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并非积极投入;坦诚抒发负面看法。针对这类员工,经理人应该扮演的角色是:明确对每个角色的要求和成果指标;让员工担任更适合其天赋的新角色;评价时应只看绩效,而非针对个人。三、非常不投入员工的特征从一开始便采取抗拒的态度;无法受人依赖;抱有“独善其身”的想法;没有将问题变成解决方案的能力;对公司、工作团队及自己扮演的角色缺乏投入;很孤立;不坦诚说出负面看法,但却公然或私下表现出挫折、沮丧与不满情绪。针对这类员工,经理人应该扮演的角色是:尽早发现问题,并只和当事人讨论该如何解决问题;使用直接、坦诚的语言交流,避免含糊不清;帮助员工认识将问题变成解决方案的重要性;诚实面对自己的问题员工,审视这个岗位是否符合他的天赋并找出适合的角色;多讨论应达成的目标而非步骤和方法、给员工自由发挥的空间,容易建立起信赖感。作为经理人,如果你懂得了解、欣赏、运用不同的员工的不同天赋,使其对公司、工作团队及职务角色生产强烈的认同,人才欠缺和人才流失问题就可迎刃而解。 小企业宜“大人力资源管理”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已越来越成为一个“热点”,不仅为企业的领导者、管理者和员工所关注,也吸引了研究机构、媒体和感兴趣者的目光。然而,多加留意会发现:现有的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大企业,对于中小企业特别是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似乎缺乏足够的重视。 一、 小企业的概念 首先,界定一下“小企业”这一概念。“小企业”是相对而言的,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来看,企业处于初创期,其年龄偏“小”;与此相对应,其规模偏“小”、实力偏“弱”。小企业经过持续经营和成长,走入了较稳定的成熟期,拥有较大规模和较强实力,此阶段的此类企业我们称之为“大企业”。 小企业并不都做得成大企业,但问题不在于成不成,而在于想不想。目光短视、赚钱养命的小企业,缺乏做大的内在动力,也就没有必要谈什么人力资源管理。只有理念正确、目标远大且孜孜以求的小企业,才有机会不断发展壮大以至做成大企业。这些企业必然会面对人力资源管理的问题,并且高度关注问题的解决。二、 小企业的管理特点 与大企业相比较,小企业在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呈现出很多不同的特点:小企业的战略核心是业务,一切行为均体现出明显的业务导向。由于规模和实力的限制,“生存”是小企业最紧要的问题,活下去是硬道理,企业必须死死抓住销售、生产等命脉领域的工作,紧紧围绕市场、研发等业务功能来配置资源。小企业一般较少关注纯粹的职能工作。 小企业的领导核心往往是创业者,创业者的理念通常就是企业的理念。创业者的动机与素质基本上决定了企业的方向、目标和实施能力,创业者的领导风格往往决定了管理者的管理风格和员工的行为风格。对于小企业来说,创业者个人或群体对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小企业规模不大,组织结构相对简单,各种制度和流程不像大企业那样齐备、规范,而且结构、制度、流程等处于动态、快速的变动之中。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小企业最大的优势在于灵活性、速度以及应变能力。表面上看,“乱、变、快”是小企业的生动写照。 小企业人员少,管理架构扁平,人与人之间一般可以便捷地面对面进行沟通。由于沟通的直接性,加之创业者以及骨干员工多半有血缘、乡缘、学缘等关系,企业往往有浓厚的“家”的色彩,情感性因素较多,人情味较重,组织更多地是靠“人”来维系,而理性的味道淡一些。 小企业盘子小,任何一个看似小的人和事都可能导致企业的兴衰成败。尤其是“人”的因素,小企业做大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人才汇聚的过程;小企业做大的结果,常常是因为加入的新人带来了企业突破的机会。所以,小企业似乎更加重视“人”的工作。 三、 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小企业必须聚焦于“大人力资源管理”,即战略、系统、全局地定位和开展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而事务性的人事工作完全可以纳入行政体系,作为内部员工服务的内容。具体提出如下的原则和操作建议: 1.原则 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基于并坚持业务导向和战略目标导向,围绕企业的安身立命之本业务展开,而不是专注于职能和专业的细化操作。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重视企业文化理念的建设,这是企业做大的“根”。以理念吸引优秀人才,凝聚核心团队,支持企业长远发展。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具有足够的灵活性,策略、结构、制度等能够快速进行调整,以适应和匹配业务、战略与流程等的动态变动。 2. 操作 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最好不要过早地“职能化”,高层领导甚至老板应该亲自抓,老板应成为事实意义上的人力资源总监。建立与传递公司理念,只能由老板自己做,别人替代不得;“搭班子”之类的战略任务,也得劳老板大驾;组织结构设立与调整,直接触及权力安排,还是老板辛苦做的事。看似具体的人力资源工作,如关键人才的招聘包括面试等,也需要老板亲自“下厨”,断断不可授权给人力资源部门。 小企业面对人力资源市场的竞争弱势,必须分析、定位自身特有优势,制定相应的人才策略。大企业通常靠名声、待遇、培训机会等吸引人,而小企业也可以通过挖掘自身的“卖点”,如发展空间、工作挑战性和成就感、实践学习机会或其他更具本企业特色的东西,以小搏大。 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要充分利用“家”的人情味,加速目标、理念传递与人际沟通,强化团队建设,营造出积极向上、开放融洽的组织氛围,形成各种形式的灵活应变、坚强有力的工作团队,以此获得与大公司竞争的比较优势,促进企业由“小”而“强”而“大”。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不应过于追求系统化、规范化、程序化和所谓的科学化,必须保持较高的灵活性,这是小企业优势的根源所在。当然,小企业很有必要搭建一个战略性的弹性的人力资源管理框架,作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目标和指导原则。伴随企业发展过程,不断地明晰、调整、充实框架的内容:薪资、绩效、培训、招聘等,策略、制度、程序等。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必须将“业务骨干向管理者转化”作为关键任务,因为小企业的扩展必须依赖以内部为主培养的管理者,而业务骨干向管理者的角色转变非常困难。这应有一个规划,以循序渐进地引导、培养一批能“带队伍”的管理者,而这里面又蕴藏着未来的接班人选。但小企业实质上仍在创业期,不应追求大企业式的职业化,管理的色彩要逐渐加浓。 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职责由谁承担呢?战略性的归老板,管理性的归业务管理者,事务性的归行政人事部,还有一部分员工自我管理了。这样看来,小企业并非一定要设个人力资源部。如果老板真想在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有所创新,请个专业的管理咨询公司参与一下就可以了。出身大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或经理们,可能不适合小企业。海外人力资源日企业打破按资论薪的老规矩丰田汽车公司正在与工会进行协商,准备将工人工资与年龄脱钩,并向绩效工资制度转变。如果谈判进展顺利,从明年开始,所有员工将(至少是有可能)依据工作业绩而不是服务年限进行工资评定。 这么做的不只丰田一家。日本经济团体联合会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在该联合会总共1584个成员公司中,40%的公司不是已经取消或修改了论资排辈的工资制度,就是正在改革的过程中。日本面临人才外流 日本战后靠着企业精神(团队精神、企业和睦高于个人成就、个人牺牲等)从一片废墟中站起,制造了世界上最成功的经济增长,但是谁会想到,在半个世纪后的今天,这种精神却成为阻碍其经济持续发展的绊脚石。 在日本,无处不在的政府干涉、家长式的企业管理、以及日本国民从小被灌输的集体主义价值观使社会贫富差距有效缩小,但同时却严重模糊了企业中创新人才与庸碌者之间的界线,这在各发达国家中是罕见的。日本不重视创新人才的做法使本国一些尖端创新人才流失。 创巨额利润员工只得极少回报,引发诉讼 日本传统企业中,老板对下属员工实施家长式的管理,几乎不对员工做出的创新给予奖赏,这一点从东京地方法院判决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一家中型企业)支付其前员工中村秀司200亿日元(约1.8亿美元)奖赏的纠纷中可见一斑。 中村在公司就职期间研发了一种可用来制造蓝色发光二极管的技术,这种二极管可以提高CD和DVD的读盘能力,并可广泛替代白炽灯泡,是录音、电影摄制、信号传输系统领域一项革命性的创新。 中村的此项发明使得日亚从一个名不见经传、年销售额只有200亿日元的乡镇企业一跃成为年收入1800亿日元的国际型集团公司。如果该技术真可以替代落后的白炽灯泡的话,将会带来几千亿日元的市场效益。然而,对于这样的功臣,日亚公司仅仅以一次性奖励2万日元和晋升一级职称了事。 东京地方法院裁定,中村对公司所做贡献的价值相当于日亚在蓝色发光二极管专利到期前(2010年以前)获取的50%市场利润。法院的裁决一出,日本国内一片哗然,批评如潮。 争论的焦点在于中村的付出是否真的值那么多钱,企业界知名人士、大公司老总纷纷表示,宁愿将研发部门转移到海外,也不愿给有贡献的员工发巨额奖金。 在战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日本企业一直置团队精神和企业和睦于个人成就与奖励之上。日本员工的努力工作和个人牺牲也同时得到了终生就业、福利住房等社会保障。在这种环境中,即使像索尼这样曾经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锐意创新的企业,也最终丧失了创造力。 按照传统价值观的标准,中村早就应该为那些微不足道的奖赏欢呼雀跃了。更令人奇怪的是,虽然中村的发明被誉为近10年来最伟大的创新,但在他离开日亚公司后,竟然没有一家日本科研机构愿意聘他。所以,该事件以中村飘洋过海投奔美国加州大学而结束就完全在情理之中了。 传统价值观正成为日本发展的阻碍 战后日本社会价值体系有利于在一个资源有限的国家依靠大量的劳动力进行国民经济的重建。然而,在经济高度发达的今天,这些传统价值观正在成为日本发展的阻碍。 日本人有很强的集体精神。现在,一些企业正在进行痛苦的调整以确立个人的价值,以便为企业赢得更多的利润。日本领导者和管理者应该从日亚事件得到警示,不该再心疼人才的奖励成本,应该以此为契机摒弃妨碍创新的机制。 长期以来,日本艺术界一直为人才流失问题所困。指挥家小泽征尔、作曲家坂本龙一都已身居海外。现在,日本的人才流失已经从艺术界逐步扩展到学术界,甚至棒球界。在学术界,僵硬的机制和论资排辈的升迁制度已经限制了日本的竞争力。除非员工的创新成就可以得到经济上和社会上的认可,否则日本绝不会制造出自己的微软和戴尔,也不可能建设一个充满活力的索尼。人资名词解释未来发展报告大企业人力资源难题:国际化人才的有效管理 在众多企业将自己的触角伸向国外,纷纷在海外建厂或者意欲开始自己的国际化进程的时候,他们最缺乏的往往不是资金、技术、市场,而是国际化的人才。种种迹象表明:国际化人才的有效管理正成为新的挑战出现在中国企业面前。警惕人才的断层3月9日,甘肃金川公司斥资34.75亿元买断嘉能可在西班牙某地的全部镍精矿,一批本土人才将前往西班牙。但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安邦的报告认为,“走出去”后,由于面对不同的国际市场和规则,对管理的要求会不同,以国内企业的人员水平,容易出现经营人员的断层。对国际化人才的管理一直是那些欲成为国际化企业公司苦苦思索的问题。TCL曾大量引进国际型人才,但失败案例仍多,克劳普斯塔就是典型例子。当TCL对汤姆逊重组,意欲实现其2010年销售1500亿元的战略,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集团时,国际化人才的匮乏仍是其国际化战略实现的短板。UT斯达康人力资源总监吴海宁告诉记者,他们正在考虑的问题,是配合公司2年后中国海外市场要占有一半的战略,如何更好地实施人才走出去的战略。对国际化人才的有效管理正成为新的挑战出现在企业面前。在加里德斯勒所著的人力资源管理一书中,多元文化下的人力资源管理是业界共同的管理挑战。这其中,就包括对国际化人才的有效管理。不是所有来自海外的人才都是国际化人才21年前,德国专家格里希受聘担任武汉柴油机厂厂长,在中国企业界拉开了国际化人才管理的序幕。今天,在中国各类企业工作的外籍员工已超过6万。此外活跃在企业舞台上的海归、台湾人和香港人更是无以计数。国际化人才无统一标准,也有人认为,那些已融入跨国公司运作的管理者,以及从国际性的管理学院培养出的管理人员,都属国际化人才。然而,并非所有来自海外的人才都是国际性人才。安邦集团研究总部首席分析员陈功表示:他有一个朋友聘请了几位台湾人,但基本上发挥不了什么作用,工作表现松散,每天与台湾的家里煲电话粥,实际只起到些渠道联络作用。其次,待遇差距还很明显。国内的收入水平近年虽然有很大提高,但与国际上的差距依旧。第三,使用和管理上的问题。国内企业的管理水平低也是个障碍,因为也有外籍人员本来是能干的,但双方的文化差异很大,结果发挥不了作用。在安邦的报告中,安邦集团建议,国内企业如果希望以“少花钱多办事”为原则,那么可以考虑引进工作合同制度,也就是引进人才集中于某一项目,就项目论价钱(谈工作合同),完事就走人。泰来猎头咨询事务所所长纪云则认为,仅有留学经历、仅有海外工作经历,还不能称为国际化人才,国际化人才不仅需要有多方面跨文化的工作经验,还需要有跨文化的管理经验。他能够综合协调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根本的地方是对跨文化的理解。美世咨询北京分公司总经理王宪亮认为,国际性人才应该能考虑到多元文化的差异,能将来自各处的大量信息通过甄选变成自己有用的信息。给人才配团队比引进人才更重要从1999年开始,中国本土企业已出现管理人才的回归。今天,国际化人才的身影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中国本土企业,部分本土经理人正在被国际化人才所替代。盛大将微软的唐俊引入了自己的家门,丽珠用台湾人萧思阳接替了创业者之一徐孝先,海信周厚健特意赶到北京宣布其国际人才引进计划,平安保险则出现着不同国籍的经理人,连房地产这种带有典型区域性的行业,在SOHO中国,也出现了多国部队意欲国际化的企业,使尽各种方法以使人才管理能跟上企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有的甚至不惜父子亲自出马。福布斯内地富豪排行中的浙商吴良定,将自己的一个儿子送英国留学,学的是工商管理。世纪联融企业咨询公司总经理王一认为:吴氏系列集团在产业多元化、制度化和公众化之后,最终会走国际化之路,这不仅是为了搞大,也是为了分散风险。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就是为未来的国际化运作做储备的。富豪榜中还有一位模塑科技的曹明芳,也是要把自己的儿子曹克波培养成了既了解中国国情,又熟知全球化企业经营理念的接班人。但是,能上阵父子兵的企业毕竟还是极少数,对大部分企业,他们更多使用的是来自海外的国际化人才,近年来,企业“赴香港招聘”、“赴美国招聘”的报道屡见不鲜。引进来的人才从进入企业的第一天起,首先所面对的,就是水土不服的挑战。王宪亮认为,来自海外的国际化人才,对市场一开始并不熟悉,信息不足,非常依赖下属。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管理者需要加强对风险的控制。国际化人才在技术上是有优势的,但是如何在工作中接口,需要网络、社会关系等支持,所以,给国际化人才配团队、对其协助、以做资源整合尤其重要。 信息来源:中国经营报 谢扬林该留意雇主品牌了 如何在人才争夺战中赢得持久性的竞争优势 为什么有些公司会对员工产生一种莫名的吸引力?在市场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