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资兴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1页
湖南资兴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2页
湖南资兴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3页
湖南资兴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4页
湖南资兴生态市建设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资 兴 生 态 市 建 设 规 划(修 编)湖南省资兴市人民政府2012年5月目 录第一章 总 则11.1任务由来11.2目的和意义21.3规划修编的依据31.4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41.5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61.6规划总体框架与技术思路7第二章 基础条件与优劣势分析92.1自然条件概况92.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152.3环境质量现状182.4生态市建设的基础优势212.5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23第三章 建设目标与指标体系263.1总体目标263.2阶段目标263.3建设指标体系273.4建设可达性分析30第四章 资兴市生态环境管理分区374.1分区原则和方法374.2生态环境管理分区384.3生态环境管理分区保护对策40第五章 生态产业体系建设425.1生态产业发展现状425.2生态产业体系建设目标475.3生态产业发展战略475.4生态工业建设535.5生态农业建设605.6生态服务业建设64第六章 生态环境体系建设476.1生态环境体系建设目标716.2构建景观生态安全格局716.3自然生态保护与恢复716.4水环境污染防治796.5大气环境治理856.6改善声环境质量906.7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91第七章 人居环境体系建设937.1人居环境体系建设现状937.2人居环境体系建设目标947.3城镇人居环境建设947.4农村人居环境建设98第八章 生态文化体系建设1028.1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现状1028.2生态文化体系建设目标1028.3提高全民生态意识1038.4倡导绿色生态行为1068.5企业生态文化建设107第九章 监管保障体系建设1109.1监管保障体系建设现状1109.2监管保障体系建设目标1109.3加大环境保护资金投入1119.4提升环境监测与执法监管能力1119.5建立健全生态补偿制度1139.6提升环境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机制113第十章 重点工程与保障措施11610.1工程项目安排11610.2工程实施效益11710.3规划保障措施119附件 1 资兴国家级生态市建设重点项目工程表122附件 2 生态县(含县级市)建设指标及其解释131一、生态县(含县级市)建设指标131二、指标解释134I第一章 总 则1.1 任务由来资兴市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生态示范创建工作,早在2000 年就率先开展了生态示范区建设工作,并获得批准被纳入第五批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2006年资兴市人民政府主持完成湖南省资兴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2005-2015)编制,在环境保护和生态经济建设方面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然而,随着资兴市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各部门行业“十二五”规划的逐步实施,资兴市现有的基础条件发生了较大变化,原有规划已难以适应目前资兴市新的发展形势。2007年国家环保部出台了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对原有的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指标进行了修订,并在2010年印发关于进一步深化生态建设示范区工作的意见,对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为进一步适应资兴市总体发展战略,促进资兴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现根据环境保护部颁布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环发2007195号与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环发201248号)最新要求,对原规划进行修编。规划修编主要根据生态市建设的基础条件、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社会进步等指标的考核要求,基于2005年以来,资兴生态市建设的成效与现状基础上,以与生态市考核标准差距较大的建设指标为重点规划内容,全面开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人居环境、生态文化和监管保障体系的建设, 推动资兴生态市建设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1.2 目的和意义1.2.1 加快建设步伐,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保护和建设好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我国现代化建设中必须始终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规划以环保部颁布的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指标(修订稿)为依据,以达到国家级生态市为基本目标,根据资兴市近年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变化,结合已开展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合理调整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工作重心,加快推进资兴生态市创建工作的步伐,促进资兴市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1.2.2 推动产业转型,促进绿色循环经济发展 资兴市产业结构以煤炭、火电、水泥、建材、化工、采矿等传统产业和高耗能的第二产业为主,全市三产比例为9.0:69.4:21.6。且产业的空间布局较为分散,产业链短,环境污染难以集中治理。资兴市产业发展现状迫切需要其进行转型升级,以推动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的发展。1.2.3 保护饮用水源,维护流域生态系统健康资兴市因东江湖而凸显其在湖南省的重要生态地位,东江湖不仅是资兴市和郴州市约120万人口直接饮用水源地,还是长株潭、衡阳等城市的生活饮用水第二水源地。因此,保护东江湖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加强东江湖流域生态系统健康维护,是资兴生态市建设的重点内容,也是当地群众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1.2.4 统筹城乡发展,建设优美宜居生活环境统筹城乡发展,加快推进资兴市城乡一体化建设,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建制镇分级规划,形成以城带乡、城乡互动、区域联动的发展格局。加强城市及农村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生活环境,营造宜居生活空间,建设资兴市环境整洁、交通便捷、信息畅通、景色优美的生态宜居乡镇和优美生活环境。1.3 规划修编的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1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0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实施细则,2000年07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05年0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02年06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2011年0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1997年08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生态县、生态市建设规划编制大纲(试行)(环办2004109号)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2007年)国家生态建设示范区管理规程(环发201248号)湖南省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规划(2002年)湖南省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2年)湖南省主要地表水系水环境功能区划(DB43/023-2005)郴州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1年)郴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资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纲要(2011年)资兴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2010年)资兴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08-2015年)(2010年)资兴市环境保护规划(2010-2030)(2011年)资兴市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2011年)资兴市环境质量报告书(2000-2012年)资兴市林业“十二五”发展规划(2011年)湖南省资兴市林地保护利用规划(2010-2020年)(2011年)资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年)(2005年)资兴市“十二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112015)(2011年)资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2008年)资兴市环卫设施专项规划(20092030)(2012年)东江湖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2011-2030)(2011年)1.4 指导思想与基本原则1.4.1 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资兴市资源与生态环境现状基础,按照国家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要求,以创建国家级生态市为基本目标,以 湖南省“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为载体,围绕生态产业、生态环境和生态人居三大体系建设,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构建绿色经济发展模式;加强环境污染防控、生态建设与修复,全面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生态乡镇建设,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促进区域分工协作和城乡互动发展,构建优美宜居生活环境;倡导绿色消费,弘扬绿色文化,增强全民生态文明意识,促进资兴市的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1.4.2 基本原则统筹协调,持续发展。与资兴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相关部门的行业规划等相衔接,坚持全局观念,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有机结合,统筹协调,充分考虑区域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结合资兴市的社会与经济发展条件、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状况,突出地域特色,切实加强东江湖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逐步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加快绿色、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把资源环境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分步实施,攻坚克难。生态市建设任务繁重,涉及领域较多,统筹规划安排,分步实施,先行抓紧重点指标、重点乡镇、重点项目的建设,积累经验,坚持持续建设,最终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考核要求。指标导向,操作性强。生态市创建有明确的国家标准,具有很强的引导性,因此规划必须对照参考标准找出差距,依据这些指标差距,开展相应的项目建设。同时,针对国家级生态市建设的具体要求,又要考虑当前实际,量力而行,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1.5 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1.5.1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为资兴市所辖的行政区划范围。即唐洞街道、东江街道、滁口镇、三都镇、蓼江镇、七里镇、兴宁镇、州门司镇、青腰镇、黄草镇、汤溪镇、程水镇、东坪乡、团结瑶族乡、连坪瑶族乡、兰市乡、波水乡、清江乡、龙溪乡、白廊乡,共18个乡镇,2个街道,总面积2747km2。图1-1 资兴行政区划图1.5.2 规划期限规划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限为20122014年。1.6 规划总体框架与技术思路1.6.1 总体框架根据资兴市的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现状及发展趋势,以实现资兴国家级生态市创建,促进资兴市社会、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总体目标,以国家级生态市创建考核指标为指引,构建资兴国家级生态市建设的“3+2”战略体系框架。即:以生态产业、生态人居环境和生态安全3大体系建设为重点领域,以生态文化和监督管理2个体系建设为基本保障。1.6.2 技术思路图1-2 技术路线图116第二章 基础条件与优劣势分析2.1 自然条件概况2.1.1 地理位置资兴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湘粤赣三省交汇处,地处北纬25342618,东经1130811344。东临桂东县、株洲市炎陵县,南接汝城县、宜章县,西连苏仙区,北抵永兴、安仁县。资兴市是湘南城市群中唯一的中等城市,处于郴州市东部,与郴州市一同肩负着湖南“南大门”的经济中心职能,带动湘南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图2-1 资兴市地理位置图2.1.2 自然特征(1)地形地貌资兴是地处罗霄山脉南端,属汝桂山地的一部分,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具有明显的马蹄形三层阶梯,最高处为东部边界八面山主峰,海拔2042.1m,最低点是西北边角的程江口,海拔106m,高差1936.1m。地貌形态以山地为主,丘陵、岗地、平地交错。图2-2 资兴市地形地貌图(2)河流水系资兴市属湘江一级支流耒水上游,全市水域面积187.5km2,占辖区总面积的6.8%。水域以东江湖为主,东江湖水面160 km2,蓄水量为81.2亿m3,相当于半个洞庭湖的水量,人称“湘南洞庭”,是一集发电、旅游、养殖于一体的人工湖。图2-3 资兴市河流水系图境内共有大小河流430余条,总长1900 km,主要河流有东江、程江、永乐江、船形河四大水系。东江发源于桂东,经汝城入境,流程53.6km,其主要支流有沤江、滁水、浙水、光桥河、下盈河、资兴江、塘冲河、长活河、牛头河、新田河、东坪河;程水河发源于永兴石咀背,流经6个乡镇,流程33.3km,主要支流有滑石滩河、半垅河;永乐江发源于八面山西侧,流经市内东北角,流程47.5km,主要支流有彭公庙河、下江河、州门司河;船形河发源于汤市乡金花仙,流经2个乡,流程26.1km,主要支流有马鞍河、汤市河、秋田河、许家河。(3)土壤植被资兴市土壤共分为10个土类,主要土壤类型有红壤、黄红壤、黄棕壤、山地草甸土和紫色土等。成土母岩多为板页岩、砂岩和花岗岩,另有少量石灰岩、第四纪红土母质和紫色砂页岩等。土壤PH值在4.5-6.4之间的占95%,土壤速效氮含量中等以上的占97%,土层厚度多数区域大于80cm。流域属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植被类型多样,分为5个植被类型区。一是栽培植被区,主要分布于海拔500m以下的平地、岗地、低丘与河谷地带,主要是人造用材林、竹木、经济林及栽培的农作物,如油茶林、果木林、杉木林等,林下植被是灌木和草木等。二是次生针、阔混交林与人造林区,分布于海拔500-800米的中山山腰地带,植被为次生林、阔混交林,亦有大片经封山育林或人造林的松杉和楠竹等。三是天然针、阔混交林与人造林区,主要分布在海拔800-1000米的中山山腰地带,植被为天然针、阔混交林,亦有人造的杉木林。四是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区,分布于海拔1000-1600米的中山上部,植被为天然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亦有70年代飞播的马尾松林。五是草甸群落区,分布于八面山、瑶岗仙等海拔1600米以上的山颠,全系野枯草、芒、五节芒等草本植物。(4)气候特征资兴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夏季高温高湿,冬季稍冷干燥。年日照时数1503.5小时,年平均气温13.714.7。历年极端低温-7.5,极端高温37.6,全市气候四季分明,光、热、水资源丰富,适宜森林植被生长。夏季盛行西南风、东南风,冬季为西北风。资兴年平均降雨量1538.3mm,主要集中在春夏季节,且雨量充沛。图2-4 资兴市降雨分布图2.1.3 资源禀赋(1)矿产资源资兴市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种100多种,主要分为三类,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属矿产。能源矿产主要是煤和地热。煤是资兴的主要矿产,以烟煤为主,主要分布在三都矿区的七里镇、蓼江镇、三都镇、程水镇、东江镇、唐洞街道等地;无烟煤主要分布在清江乡、七里镇。发现地热资源(温泉)1处,位于汤市。金属矿产主要包括钨、锡、铅、锌、锑、钼、铜、铋、金、银,其中滁口镇境内的白钨储量位居世界第四,亚洲第二。非金属矿产-硫铁矿、萤石、钾长石、硅石、石灰岩、石英砂岩、高岭土、砖瓦粘土。硫铁矿主要分布在三都镇,其他非金属矿产主要分布在东部乡镇。(2)水利资源资兴市水资源丰富,全市水资源总量32.37亿m3,可供水量达12.80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11.24亿m3,地下水供水量1.56亿m3。平均每人拥有水量8881m3,是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3.86倍,平均每亩土地拥有水量688m3,平均每亩耕地拥有水量10655m3。 (3)森林资源全市有林业用地面积323万亩,占全市总土地面积411.7万亩的78.5%。其中,有林地面积为268万亩,占林地总面积的83%。有阔叶林104万亩、杉木80万亩、马尾松50万亩、毛竹25万亩、油茶24万亩、经果林30万亩。截至2009年底,全市活立木总蓄积992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67.23%。(4)旅游资源资兴市境内山清水秀,景色迷人,名胜古迹众多,是一个以森林和湖光山色为主,兼有丰富人文旅游资源的旅游胜地。旅游资源以自然风光为主,集雄山、秀水、奇石、幽洞、岛屿、漂流和温泉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形成了既可观光游览又可度假休闲的旅游胜地。自然旅游资源包括东江湖风景旅游区、东江漂流、兜率灵岩、东江湾、回龙山、程江口、天鹅山森林公园和八面山等;主要人文旅游资源包括东江大坝、汤市、资兴寿佛等。2002年东江湖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区,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2009年12月东江湖被批准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此外,资兴市在2004年还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5)生物资源资兴市境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国家一级保护植物包括银杉、红豆杉、伯乐树、南方红豆杉和银杏共5种,国家二级保护植物16种,包括篦子三尖杉、福建柏、香樟、野大豆等;种子植物178科834属2031种;木本植物100科18属31种;裸子植物7科18属31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6种,包括云豹、金钱豹、金丝猴、黄腹角鸡、灰腹角鸡和白鹤;国家二级保护动物27种,省级保护动物84种。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2.1 人口状况2011年末全市总人口37.45万人,年末常住人口33.74万人,城镇化率57.06%。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35,死亡率7.1,人口自然增长率5.25。人口以汉族为主,兼有瑶、苗等族散居。2.2.2 经济与产业2011全年资兴市实现生产总值196.75亿元,增长15.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36.5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55亿元。全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9.0:69.4:21.6。第一、二、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2%、79%和19%。资兴市产业结构以煤炭、火电、水泥、建材、化工、采矿等传统产业和高耗能的第二产业为主,对采矿业、炼焦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资源性产业依赖性较重。2.2.3 土地利用根据2011年土地利用数据统计显示,资兴市土地利用主要以林地、耕地、园地、水域和建设用地为主,分别是2102.85 km2、262.52 km2、77.44 km2、187.45 km2、57.77 km2,分别占资兴市土地总面积的77.0%、9.6%、2.8%、6.9%、2.1%,五者合计占资兴总面积的98.4%。表2-1 资兴市2011土地利用统计表大类地类名称面积(km2)耕地旱地24.79水田237.73林地有林地1985.20灌木林地12.54其他林地105.11园地果园73.44茶园3.22其他园地0.78草地其他草地28.32河流沟渠0.22河流水面14.21水库坑塘坑塘水面11.84水库水面161.18滩地内陆滩涂1.62建设用地城市15.09村庄35.62风景名胜及特殊用地0.03港口码头用地0.04公路用地0.91建制镇5.64农村道路0.26铁路用地0.18工矿用地采矿用地5.92设施用地设施农用地0.31水工建筑用地0.33裸地裸地6.11图2-5 资兴市土地利用图2.3 环境质量现状2.3.1 水环境质量(1)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资兴市主要河流有8条,包括:东江、沤江、浙水、滁水、资兴江、程江、永乐江和船形河。根据湖南省主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资兴市共划定5个功能区,其中自然保护区1个、一、二级饮用水源保护区各1个、渔业用水区2个,详见下表。表2-2 资兴市水环境功能区划水体水域长度(km)面积(km2)功能区类型执行标准耒水程江程江资兴与永兴县界至河口33.3渔业用水区米水永乐江永乐江源头至杨洞水库大坝10.5自然保护区米水永乐江杨洞水库大坝至资兴与安仁县界5.5渔业用水区耒水东江湖小东江水库大坝至东江大坝之间的水域;东江水库大坝至兜率岩之间,南部以兜率岩脊线南段与岸磨刀石的连接线为界,北部以兜率岩脊线与东江木材厂集材场1号码头之间连接线界中的水域40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耒水东江湖饮用水源一级保护区之外的水域160.1饮用水水源保护区(2)水环境质量根据资兴市环境质量报告2000-2011对资兴市境内6个主要水质监测断面的水质情况统计显示,饮用水源地小东江水质总体处于稳定,达到地表水II类水体标准,水质达标率100%;东江湖除白廊的TN、滁口的TP、东坪的COD和TP、小东江的氨氮为地表水III类外,其他指标均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程江水系水质总体稳定,优于III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表2-3 监测断面水质情况表年份小东江下渡程江白廊-杨洞滁口-高垅东坪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2.3.2 大气环境质量根据东江、鲤鱼江、唐洞新区三个大气环境常规监测点位的监测结果显示,资兴市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年度总体水平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属良好级。各评价因子中: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可吸入颗粒物(PM10)的年均值均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二级标准。其中,PM10为首要污染物,其次是SO2。2.3.3 声环境质量资兴市城区声环境分两类功能区:其中类区监测点位52个,类区52个。根据2011年区域环境噪声监测结果显示,每类功能区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均达到了该区域所执行的环境噪声标准。资兴市城16条主次干道的47个点位的交通噪声监测结果显示,各监测点位均达到了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规定标准,从城区噪声声源状况来看,主要声源是交通噪声,其次是生活噪声。2.3.4 固体废弃物资兴市2011年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4万t,实际处理量3.6万t/年,处理率81.8%。农村生活垃圾主要通过简易填埋或堆放处理、部分经过焚烧,处理率为40%。资兴市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矿业、建材、电力、化工等行业,2011年工业固体废弃物产生量为152.16万t,综合利用的为144.96万t,综合利用率为95.27%。危险固体废弃物主要来源于医疗卫生行业,危险废物综合利用量1896.79t,综合利用率为64.72%,存储量1034t,排放量为0。2.3.5 生态环境质量资兴市生态环境质量总体良好。森林,林地、草地、湿地等具有重要水源涵养、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的生态用地面积达83.95%。境内动植物资源种类繁多,生物多样性丰富,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内共有国家一级保护植物5种,一级保护动物6种,二级保护植物16种,二级保护动物27种,省级保护动物84种,种子植物、木本植物和裸子植物分别占湖南省的81.7%、81.1%和70%。资兴市城市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资兴市2008年底成功创建湖南省级园林城市,先后完成了30多项城市重点建设工程,城市功能日臻完善。2.4 生态市建设的基础优势2.4.1 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资兴市区位优势明显,不仅是湘南城市群中的次中心城市,还是郴-资-桂一体化进程的两个轴心之一,处于全省重点发展的“一点一线”和郴州半小时经济圈的重要区域经济带上,与郴州市一同肩负着湖南省“南大门”的经济中心职能。资兴市交通网络覆盖广、路径多,对外交通有郴资桂高等级公路,与京珠高速公路连接,随着京广高铁的开通,资兴市处于长株潭、珠三角一小时经济圈内,与长株潭、粤港澳之间的距离进一步缩短。便利的交通为资兴市进一步承接长株潭和珠三角的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带来良好的区位优势。2.4.2 高速增长的经济优势自2000年以来,资兴市经济发展保持持续增长,全市经济总量到2008年跃上100亿元新台阶,2011年GDP总量达到了196.8亿元,人均GDP达到58313元,增长率为26%。与湖南省相比,2011年湖南省人均GDP是29828元,增长率为11.2%;与全国相比,2011年全国人均GDP为35181元,增长率为17.2%。高于全国与湖南省平均水平的经济发展优势为资兴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提供了经济条件,为开展相应的生态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保障。表2-4 资兴市GDP总量和人均 GDP变化年份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GDP(亿元)32.739.049.258.865.5人均GDP(元)905710809139041647118172年份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GDP(亿元)83.0105.1119.7156.1196.8人均GDP(元)22947290023295845207583132.4.3 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资兴市辖区内有湖光山色的东江湖,是生态旅游的著名景点,水质优良,自然景观优美。同时,辖区内也有天鹅山国家森林公园、顶寮银杉省级自然保护区以及兴宁蟒蛇、龙溪黄腹角雉、龙溪杨家坪水鹿、连坪天狮山水鹿、天鹅山白鹇、龙溪中洞红豆杉等6个县级自然保护小区,受保护地占国土面积的比例达到32.2%。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为建设资兴市水净、天蓝、山川秀美的生态环境体系,构建资兴市景观生态安全格局,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条件。2.4.4 积极高效的社会优势资兴市人民政府高度重视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为组长的国家级生态市创建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方案,与各乡镇领导签订目标责任状。政府相关领导的高度重视以及相关工作的陆续开展,给资兴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政治保障。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增强,人民对自身所处的环境质量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保护自身生活环境的健康与生态安全,群众参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不断提升,为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奠定了群众基础。2.5 生态市建设的制约因素2.5.1 资源性产业比例高,循环有效利用偏低资兴市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三产业比重偏低。2011年,资兴市三次产业的比重为9.0:69.4:21.6,同期湖南省三次产业结构为13.947.538.6。第二产业中,资兴市矿产资源性工业经济占GDP的比重较大(包括采矿业、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热电),2011年为46.6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6家,其中资源消耗型企业占80%以上。产业结构对资源的依赖性大,造成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产品附加值不高,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缺少终端产品。资兴市还未从根本上改变产业结构带来的弊端,产业的结构转型和技术改造升级是资兴市面临的急迫任务。资源性产业的技术工艺较为落后,水资源消耗量大,循环利用率较低。目前,资兴市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总体为67.1%,部分企业工业用水重复率较低,如湖南华润电力鲤鱼江有限公司,用水量占全市的80%,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仅为2.13%,万元产值新鲜水耗高达1798.84t/万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需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2.5.2 矿产开发利用粗放,局部水土流失加剧资兴市矿产资源丰富,矿产开采业历史悠久,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方式较为粗放,除资兴矿业集团等国有企业外,多数存在矿山采选设备简陋、技术落后、资源利用率低、只注重开采不注重治理等问题。资兴市本身属水土流失易发区域,加上长期的煤、钨、铅、锌等矿产开采,导致矿区的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局部区域的水土流失呈加剧趋势,地质灾害风险防治形势较为严峻,需加强对矿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的综合监管。2.5.3 环保基础设施落后,污染减排任务艰巨资兴市辖区内仅有少数几个乡镇有污水处理厂,仅中心城区有一座生活垃圾处理厂,城镇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与湖南省平均水平相比而言,湖南省全省设市城市污水处理率达8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87.6%,而资兴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7.43%,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81.8%,均低于湖南省平均水平,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明显不足。随着资兴市经济的高速增长,长株潭和珠三角区域的大量承接转移产业将得到进一步发展,资兴市工企业数量将继续增多,资源、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排放量也将进一步增大,污染减排任务较为艰巨。2.5.4 生态文化意识不高,公众参与有待提升随着社会进步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不断加强,公众的环境保护意识虽有所提高,但还未深入人心,公众对生态市建设的认知度、参与度还有待提高。尚未形成绿色、生态企业文化,文化宣传教育内容中有关生态文化的比例还不高,环保宣传与教育尚未形成完整体系。第三章 建设目标与指标体系3.1 总体目标规划到2014年,资兴市的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基本相适应,初步实现经济持续、稳定与高效发展,资源高效利用,污染物排放有效控制;生态环境优美舒适,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改善,环境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环保基础设施完善,生活空间宜居宜业;人民群众的生态文明意识普遍提升,初步建成湖南“两型社会”示范城市和生态宜居城市。3.2 阶段目标2012年:加大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产能,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提升水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污水处理率,推动绿色循环的生态经济产业体系建设;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统筹城乡发展,加强城镇环保基础设施与公共绿地建设,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推动生态乡镇建设,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得到加强,40%的乡镇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标准。2013年:COD和氨氮污染物排放强度有效降低,资源回收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基本形成绿色循环的生态经济产业体系,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公共绿地系统基本完善,农村生活环境明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名列全省前列,多数企业生态文化制度形成,60%的乡镇达到国家生态乡镇的标准。2014年:建立可持续发展要求的经济结构和产业体系,COD和氨氮污染物排放强度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标准,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城镇和农村环境优美宜居,群众反映的各类环境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各项指标达到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标准。3.3 建设指标体系根据国家环保部2007 年出台的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指标体系分为5项基本条件与22项指标(见附件1)。其中,22项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三大部分,含6 项参考性指标和16 项约束性指标。以国家级生态市建设基本条件与指标体系为依据,资兴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规划具体的指标内容及规划指标值见下表。表3-1 资兴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指标现状及规划值类别序号指标单位指标标准值基准年指标值(2011年)规划目标指标说明2012年2013年2014年经济发展1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元/人6000896698621084811933约束性2单位GDP能耗吨标煤/万元0.91.020.970.920.90约束性3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M3/万元2027.925.52220约束性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0.550.520.540.550.56约束性4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重607153060参考性生态环境保护5森林覆盖率7574.37757575.5约束性6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2032.232.232.232.2约束性7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且水环境质量省控以上断面过境河流水质不降低)达标达标达标达标约束性8水环境质量达标达标达标达标约束性9噪声环境质量达标达标达标达标约束性10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化学需氧量 (COD)千克/万元(GDP)3.5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5.275.04.03.5约束性二氧化硫(SO2)4.5且不超过国家总量控制指标5.735.55.04.5约束性生态环境保护11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808067.43707580约束性工业用水重复率8067.1717580约束性12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081.8858790约束性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90无危险废物排放95.1695.59696约束性13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m2/人129.99101112约束性14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5020.59354250参考性15秸秆综合利用率%9596969797参考性16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9563.33708595约束性17化肥施用强度千克/公顷9595959596参考性 3.4 建设可达性分析3.4.1 原规划实施成效分析按照湖南省资兴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2005-2015)规划内容,建设指标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社会进步3大类40项,基本涵盖了环保部2007年颁布的修订后指标体系。根据时间期限,规划将2005-2007年定为启动建设期,2008-2012年为深入建设期,实施了包括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工业、生态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整治等7类58项重点建设工程项目,通过各项工程项目的实施,资兴市生态环境有所改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资源高效利用,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有所提高,生态观念得到普及。通过2005年以来生态市建设工程项目的实施,各项建设指标有了明显改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由1188.6增至8966元/人、主要污染物COD排放强度由12.9kg/万元gdp下降至5.27kg/万元gdp、单位GDP能耗由1.61下降至1.02、工业用水重复率由28.88增至67.1%、秸秆综合利用率由88%上升至96%、化肥施用强度由277kg/hm2下降至246 kg/hm2。尽管各项指标有所改善,但根据生态市考核标准,目前部分建设指标的现状值与国家级生态市考核标准还有一定差距,还需要进一步加大相关工作力度。基于原规划完成情况与建设指标差距,同时结合相关部门“十二五”规划内容,本规划将目前与生态市考核差距较大的指标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规划与建设。3.4.2 基本条件可达性分析国家级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中,规定了创建国家生态市应符合5项基本条件,针对资兴市现状,具体可达性分析如下:资兴市已成立了由市委书记任顾问、市长任组长的国家级生态市创建领导小组,并制定了关于加快推进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方案,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以及湖南省资兴市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总体规划和国家生态县(市)创建指标的要求,明确各乡镇和相关部门责任,分解国家级生态市创建工作任务。市委、市政府召开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动员大会,与各乡镇(街道)签订目标责任状,将基本条件内容纳入各乡镇综合考核的计分条件。其中第5项条件,要求全县80的乡镇达到全国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资兴市共18个乡镇2个街道,截至2011年,资兴市获国家级生态乡镇命名的只有黄草镇1个乡镇。规划逐步加快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和申报工作,分年底分批实施,至2014年达到国家级生态乡镇考核标准并获命名的乡镇超过16个。3.4.3 建设指标可达性分析生态县、生态市、生态省建设指标(修订稿)中,国家生态市建设有22项指标,其中有16项约束性指标,6项参考性指标。根据资兴市实际情况统计,22项指标可分解为27小项,已达标为13项,未达标指标为14个。已达标指标共13项,包括: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农业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数、受保护地区占国土面积比例、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噪声环境质量、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率、秸秆综合利用率、化肥施用强度、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未达标指标可分为两类,即预期能达标指标和较难达标指标。(1)预期能达标指标7项主要是指标现状值与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指标标准值差距不大,预期能够达标的建设指标。包括:单位GDP能耗、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森林覆盖率、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指标2. 单位GDP能耗资兴市能源消耗总量为1853665吨标准煤,全年的GDP产值为1967476万元,以此计算,资兴市的单位GDP能耗为0.94吨标煤/万元,生态市考核标准为0.9吨标煤/万元,规划通过对高能耗企业实行禁限减退、降耗改造、技术转型升级等措施,能够以较小的能耗获得较大的GDP增长。使GDP增幅大于能耗增幅,降低单位GDP能耗值,预计在2014年达到0.9吨标煤/万元的国家标准。 指标4.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中,该指标的规定要求为60。资兴市农作物耕种面积约为78.7万亩,根据生态市考核要求,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产品(以下简称“三品”)种植面积需要达到47.2万亩。2011年资兴市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的比重约为7%。目前,农业局已经获得了市政府的专项资金支持,将大面积实施对无公害、有机和绿色农产品的种植和推广。规划通过推广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和有机食品生产技术,加强绿色、有机食品申报及认证工作,加强无公害瓜果蔬菜、水稻杂粮的原料生产基地建设和高标准有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等,到2014年新增三品种植面积超过40万亩,有机、绿色和无公害产品种植比重达到60%。指标5. 森林覆盖率2011年资兴市森林覆盖率为74.37%,规划通过大力建设生态公益林,在国家道、省道和县级公路两侧建设绿色走廊,在主要河流源头、两侧以及湖库周围建设水源涵养林,加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森林公园绿地的建设等,至2014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5.5%。指标10. 主要污染物排放强度2011年,资兴市化学需氧量COD的排放量为10366.47吨,排放强度为5.27千克/万元,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268.723吨,排放强度为5.73千克/万元。排放强度均高于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标准的3.5千克/万元和4.5千克/万元的要求。因此,规划以优化和调整能源结构为重点,加大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强化项目带动,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加强工业污染源监督机制;加快对城镇污水处理设施的建设,完善园区污水处理厂污水管网建设,全面实施工业园区污水集中处理。规划到2014年,资兴市化学需氧量COD和二氧化硫排放强度分别达到3.5千克/万元和4.5千克/万元。指标12.1. 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资兴市2011年城镇生活垃圾产生量为44142.52t,实际处理量3.615万t/年,处理率为81.8%。规划通过重点实施生活垃圾收集运转设施及垃圾处理厂的建设,至2014年,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指标13. 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标准中,该指标的规定要求为12m2/人,2011年资兴市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为10m2/人。根据资兴市城市绿地系统规划(2005-2020年),随着“两带、四轴、六点、十二组团”的绿地空间布局框架体系构筑,到2014年,城镇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将达到12 m2/人。(2)较难达标指标7项主要是指现状值与国家级生态市建设标准值差距较大,需重点关注的指标,该类指标也是资兴生态市建设下一步规划的重点内容。包括: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工业用水重复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例。指标3.1. 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国家生态市创建标准中,该指标的规定要求为20 m3/万元,目前资兴市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为27.9 m3/万元。规划通过节能降耗、差别水价、企业清洁生产审核等措施,降低工业新鲜水耗。随着绿色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推广,节能减排工作的实施,工业用水重复率将会逐步上升,单位工业增加值新鲜水耗降随着逐步降低,规划到2014年达到20m3/万元。指标11.1.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国家级生态市创建标准中,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的规定要求为80%。目前资兴市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为67.43%,未达到国家标准。规划通过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扩建和完善现有污水处理厂管网,新建城镇污水处理厂及管网等措施,到2014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