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_第1页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_第2页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_第3页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_第4页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年)(2016年修订)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年) (2016 年修订) 一、前言 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年)2007 年经国务院批复同意, 有效地发挥了对城市发展的调控和引导作用。为了进一步强化杭州作为长 三角南翼中心城市的功能,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加强区域统筹和城乡一体 化发展,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增强保障民生的能力,杭州市按照 “一张蓝图绘到底”的要求,认真总结现行总规实施情况,落实国家新型 城镇化战略和长三角转型发展对杭州的新要求,实现浙江省委省政府要求 杭州“干在实处、走在前列”的目标,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对新时期社 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的指导作用, 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 , 对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2001-2020 年)进行修改。 2016 年 1 月 11 日国务院正式批复杭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的修订(国函201616 号)。 1.11.1 修改原则修改原则 坚持新型城镇化的发展方向。 推动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按照提高 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要求,坚持市域整体和城乡统筹规划,形成城市紧凑、 乡村疏朗、城乡一体、功能配套的组团式、网络化、生态型城镇体系。严 格控制主城人口规模,推动城市建设重心向副城、组团和新城转移。提高 城市国际化和城乡一体化水平,增强杭州辐射和带动能力。 坚持实现美丽 中国建设样本的目标。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使杭州成为美丽中国 建设的样本”的要求,划定城市开发边界,科学设置开发强度,扩大绿色 生态空间,改善人居环境,彰显杭州历史文化和自然景观特色,切实提高 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 空间山青水秀”。 坚持构建多规融合的规划体制和机制。统筹杭州市国民 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规划对空间利 用和保护的各项要求,构筑多规衔接的空间平台,推动规划制定与实施管 理体制和机制创新。 坚持近远结合、着眼期内的工作要求。妥善处理近期 与远期、发展与保护、需要与可能、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正确把握杭州发 展的战略方向和关键问题,着眼本规划期内的重点问题提出对策和措施。 1.21.2 指导思想指导思想 适应和引领经济社会新常态,实现高起点上新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增 强发展活力,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加强对城 市空间的控制和引导;优化城乡空间格局,推进市域统筹和协调发展;坚 持智慧引领、创新驱动,推进“两区”建设;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提升生 活品质;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和景观风貌保护,彰显山水城市特色和魅力。 1.31.3 规划依据规划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等相关法律法规,长江三角洲 地区区域规划(2010)、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2020)等上位 规划,国家和浙江省的发展战略,相关标准规范。 1.41.4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 至 2020 年。 1.51.5 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规划范围和空间层次 (1)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 为杭州市域行政管辖范围, 包括杭州市区 和桐庐县、淳安县、建德市和临安市,总面积 16596 平方千米。 (2)规 划区范围 杭州市区总面积 4876 平方千米。包括上城、下城、江干、拱墅、 西湖、滨江、萧山、余杭、富阳等九区。 规划区范围为上城、下城、江干、 拱墅、西湖、滨江、萧山、余杭等八区,不含富阳区。总面积 3334 平方千 米。 2012 年 9 月经浙江省人民政府批准的富阳市域总体规划(2007 2020)仍作为富阳区城市发展建设的依据。 1.61.6 地位和作用地位和作用 本规划是指导城市发展建设的全局性、综合性、战略性的规划,是城市 建设和规划管理的基本依据。编制下层次城乡规划和相关专项规划,以及 规划区内的各项建设活动,应符合本规划。涉及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的相 关规划,不得违反本规划的要求。 二、城市发展战略 2.12.1 城市性质城市性质 浙江省省会和经济、文化、科教中心,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之一,国家 历史文化名城和重要的风景旅游城市。 2.22.2 城市职能城市职能 长江三角洲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现代物流中心和交通枢纽; 国家高技 术产业基地、信息经济中心和创新中心;国际电子商务中心和重要的旅游 休闲中心。 2.32.3 城市发展目标城市发展目标 以美丽中国先行区为目标,充分发挥历史文化、山水旅游资源优势,发展 科教事业,建设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际重要的旅游休闲中心、国际电子商 务中心、全国文化创意中心、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 2.42.4 城市发展策略城市发展策略 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加强与上海及周边城市在经济发展、 生态 环境保护、区域交通、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对接,深化区域合作。 2.52.5 人口规模人口规模 2020 年规划区常住人口规模 745 万人,其中中心城区城市人口 400 万 人。 2.62.6 用地规模用地规模 2020 年规划区城乡建设用地规模 1119 平方千米, 城镇建设用地 729 平 方千米,其中,中心城区建设用地 430 平方千米,人均城市建设用地 107.5 平方米。 2.72.7 城市开发边界城市开发边界 划定城市开发边界。 严格限制开发边界外的城镇开发建设活动, 防止城 市无序蔓延。富阳区城市开发边界另行划定。各县(市)的城市开发边界 在本县(市)的总体规划中划定。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3.13.1 区域协调区域协调 长三角层面建立杭州国际化开放门户与交通枢纽, 主动对接上海自 贸区和全球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合作交流,积极打造 长三角金南翼。强化“一基地四中心”的建设,切实加强交通、产业、人 才、科技、信息、金融、公共服务等领域的对接,融入全球城市体系,提 升杭州国际竞争力。 浙江省层面提升省会城市功能,充分发挥杭州在 浙江省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加强与宁波、温州、义乌等城市的联动 与互补,以大江东和城西科创两个省级产业集聚区为平台引领全省产业转 型升级。 杭州都市区层面深化杭州都市区合作发展,增强杭州的辐射 带动能力,推进杭州与湖州、嘉兴、绍兴等周边县市一体化进程,通过环 境共保、城乡共富、产业共兴、交通共网、设施共建、社会共享、边界共 融、体制共创,实现都市区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赢发展。 杭州市域层 面加强杭州市域统筹发展, 深化完善区县(市)协作, 建设网络化都市。 以“旅游西进”战略为主线,持续推进交通、文创、科技、设施等西进战 略,共同打造“三江两岸”生态风景走廊,围绕保护钱塘江水源和区域大 气联防联治,推进区际协作与政策扶持。 3.23.2 市域生态系统市域生态系统 市域分为十个生态功能区,加强生态保育、生态协调和生态控制。划定 基本生态控制线为禁建区界线,严格禁止基本生态控制线内的城镇开发建 设活动。 划定空间管制分区, 规划区内禁建区用地面积约 1834 平方千米, 占规划区面积的 55%。限建区用地面积约 333 平方千米,占 10%。适建区用 地面积约 1167 平方千米,占 35%。 富阳区的空间管制分区在富阳市域 总体规划 (20072020) 中划定。 各县 (市) 的空间管制分区在本县 (市) 的总体规划中划定。 3.33.3 城镇化和城乡统筹城镇化和城乡统筹 (1)市域人口规模 2020 年,市域常住人口 1000 万人,城镇化水平 84% 左右。 (2)市域城镇体系 形成城市集约紧凑、乡村开敞疏朗、城乡交融 一体的城乡空间格局。确定市域中心城市(1 个)县(市)域中心城 镇(4 个)地方中心城镇(23 个)一般建制镇(40 个)四个城镇 职能等级。按城镇职能等级规范配置教育、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社会 福利、行政管理、商贸金融等设施,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市域 形成 500 万人口以上的城市 1 个,2050 万人口的城市 3 个,1020 万人 口的城市 6 个,510 万人口的小城镇 8 个,25 万人口的小城镇 5 个, 小于 2 万人口的小城镇 45 个。 四、规划区空间布局 4.14.1 总体布局总体布局 坚持“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的空间策略。延续 “一主三副六组团六条生态带”的空间结构,按照尊重现有行政区划、实 现规划建设管理城乡全覆盖的原则,加强生态用地和乡镇用地管理,对主 城、副城、组团的范围和内涵进行了优化调整,撤消塘栖组团、新设瓶窑 组团, 将组团的范围由原来的集中城市化地区扩展到城乡统筹的行政区域。 提升主城创新、高端服务等功能,健全副城、组团生活生产功能,结合创 新发展、产业转型提升优化产业、居住等用地布局。 “一主三副”:即主 城和江南城、临平成、下沙城三个副城;“双心”:即湖滨、武林广场的 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和临江地区钱江北岸城市新中心和钱江南岸城市商 务中心;“双轴”:为东西向以钱塘江为城市生态轴,南北向以主城 江南城为城市发展轴;“六大组团”:即余杭组团(未来科技城)、良渚 组团、瓶窑组团、义蓬组团(大江东新城)、瓜沥组团和临浦组团;“六 条生态带”:西南部生态带、西北部生态带、北部生态带、南部生态带、 东南部生态带以及东部生态带。 4.24.2 居住用地居住用地 居住用地布局满足市政交通、 公共服务配套完善及职住平衡等要求。 主 城以疏解人口、降低居住密度为重点,增加公共开敞空间及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推进城中村改造、危旧房改造,提升居住环境品质。副城,以新建 居住区和旧城区改造相结合,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组团,建设与产业发 展相匹配的居住区。 建立以公共租赁住房 (廉租房) 为主的住房保障体系。 新建保障性住房约 1650 万平方米,其中新增规模主要以棚户区改造为主。 结合棚户区改造,开展城市更新。 4.34.3 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 构建城市主中心(2 个)、城市副中心(6 个)、城市次中心(18 个) 和居住区级中心四级公共中心体系。保持二个主中心不变,新增大江东、 城西科创、城北 3 个城市副中心,加密副城、组团中心。结合轨道交通与 新城综合体调整优化次中心。结合新区开发和旧城更新,健全和完善居住 区级中心。提升副城与组团公共服务水平,强化省会城市服务功能。引导 优质医疗、文化、教育资源向副城和组团布局。 中心城区规划公共管理与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41.58 平方千米,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9.67%。人均公共 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10.4 平方米 (1)文化设施建立省市、区、街道(乡镇)、社区(村)四级公 共文化服务网络。规划 7 个省、市级文化中心,其中重点建设之江文化中 心,街道(乡镇)与社区(村)都应按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 0.2 平方米的 要求设置基层文化设施。重点建设国际会议展览中心和杭州西湖国际会议 中心。形成“西湖风景名胜区以及南宋皇城遗址公园区域博物馆集聚区” 和“京杭大运河博物馆集聚轴”博物馆群。 (2)教育科研设施统筹考虑本地及外来常住人口义务教育、学前 教育需要,合理安排中小学、幼教设施用地和国际化办学的需要。结合产 业园区布局, 新建中等职业学校。 结合已有教育资源, 开办社区学院 (校) 。 各区建 1 所培智特殊教育学校。调整高校及科研机构布局,建立滨江、下 沙、小和山、萧山科技城、仓前、大江东、之江等高教科研园区。预留浙 大新校区发展用地。省属科研机构向青山湖科技城集聚。 (3)体育设施形成省市、区、社区三级体育设施系统。建设具备 承办区域性大型综合性运动会或国际性单项体育赛事的杭州奥林匹克体育 中心等体育场馆设施。完善区级体育中心,包括临平新城体育中心、下沙 新城体育中心和余杭组团体育中心,保证每个中心具备体育场、体育馆、 游泳馆,建设特色场馆。建设社区体育设施,实现居民 10 分钟步程内有健 身活动场地。 (4)医疗卫生设施形成医疗服务、预防保健、卫生监督等综合功 能的卫生服务体系。建成 45 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 大型综合性医院或专科医院,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加强公共卫 生机构和区级预防保健机构建设。 (5)社会福利设施每百户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5.5 床。按照常住 人口人均 0.2 平方米配建养老设施用地。全市实现自主居家养老占 90%, 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占 6%, 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养老的占 4%的养老 格局。 4.44.4 工业和物流工业和物流 (1)工业用地: 中心城区规划工业用地 73.56 平方千米,占城市建设 用地的 17.11%。人均工业用地 18.39 平方米。 主城逐步外迁有污染、影 响主城功能的传统工业企业,适当发展无污染的高技术产业和都市工业, 鼓励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副城进一步做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杭州经济 技术开发区、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余杭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的优势产业和 特色产业,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创新型产 业和高附加值现代服务业。组团发挥各自区位优势发展特色产业。 (2)物流仓储用地布局: 中心城区规划仓储物流用地 1.43 平方千米, 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0.33%。人均物流仓储用地 0.36 平方米。 规划 4 处物 流园区和 14 处物流中心。在交通条件较好区域规划配送中心。社会性仓储 设施向物流基地方向发展,结合铁路货场、高速公路、国省道、港口码头 等对外交通设施布置用地。 4.54.5 地下空间地下空间 将地下空间开发与轨道交通建设充分结合, 兼顾海绵城市建设、 人民防 空、城市蓄涝和雨水综合利用。以地下轨道交通线网和站点为轴线,连通 3 个主中心、9 个副中心、12 个重点片区,形成开放型、网络化的杭州地 下城。 五、城市综合交通 5.15.1 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城市交通发展目标 坚持公交优先。构建包括城市轨道、地面公交、出租车、公共自行车和 水上巴士的“五位一体”大公交体系。形成以轨道交通和地面快速公共交 通为主导,常规公共汽(电)车为基础,其他公共交通工具为辅助,换乘 高效便捷的现代化公共交通系统。 5.25.2 道路交通道路交通 以快速路为主骨架,结合主次干路,形成功能明确、级配合理的城市道 路网系统。快速路由“四纵五横三连十一延”组成,总长 464 千米,以杭 州绕城高速公路以内为实施重点。 5.35.3 轨道交通轨道交通 规划建设 10 条轨道交通线路,总长 406.5 千米。以完善轨道线网规划 为契机,调整城市用地布局、优化城市功能分区,新增建设用地向地铁站 点周边倾斜。 5.45.4 停车设施停车设施 按照停车分区实施差别化停车政策, 引导配建和社会停车设施合理建设。 严格执行有关公共建筑、 居住区配建停车场的规定, 合理布局社会停车场。 鼓励停车设施由平面向立体发展。围绕轨道交通站点配置一定规模的停车 换乘设施。在城市各主要出入口设置外来车辆停车场。 5.55.5 步行和公共自行车系统步行和公共自行车系统 形成连续、宜人的步行系统。交叉口应设置人行横道线、人行过街安全 岛、信号设施、人行过街地道或二层连廊,鼓励利用地铁站点等地下空间 设置人行过街设施。大型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人行交通应与周围建筑出入 口统一规划。湖滨近湖地区等辟为步行街区,完善行人交通管理系统。 积 极发展公共自行车。完善公共自行车租赁点网络和配套停放堆场等设施。 公共自行车规模达到 20 万辆左右。 六、市政基础设施 6.16.1 给水工程给水工程 构建多层次的水源体系。钱塘江、东苕溪是杭州城市的主要供水水源, 引入千岛湖第二水源,增加备用水源。加强水环境保护,确保钱塘江、苕 溪和备用水源水质达标 6.26.2 排水工程排水工程 按主城、 副城和组团分别组织污水系统, 接壤地区根据污水分区就近排 放。加快中心城区及各主要城镇污水管道的建设,加强雨污分流。城市污 水处理厂出水达到一级 A 标准。 新建雨水管渠的设计重现期主城和副城应 采用 35 年一遇,组团应采用 23 年一遇,重要地段适当提高到 10 年, 并符合国家相关规范标准。统筹安排、合理设置竖向高程。因地制宜地设 置调蓄空间、雨水管道和强排设施,确保雨水顺利排出 6.36.3 电力工程电力工程 以电厂和 500 千伏变电所为电源和电网结构布局,建设一批 220 千伏输变 电工程,输入用电负荷中心。 6.46.4 电信邮政工程电信邮政工程 建立快递物流园区、分拨中转中心和营业网点的三级网络。加强小区、 院校、办公楼等场所的 E 邮站建设。 6.56.5 燃气工程燃气工程 以西气东输、川气东输天然气为主要气源。形成天然气门站、应急气源 站、分输站,高压、中压输气干管,配气管网及各级调压站、天然气加气 站及服务保障设施组成的供气网络。 6.66.6 供热工程供热工程 以工厂供热、集中供热为主,在工业集中区建设热电厂。不再新建、扩 建燃煤电厂。现有燃煤电厂必须采取脱硫、除尘等措施,达标排放并满足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6.76.7 环卫工程环卫工程 实行分类投放、 分类收集、 分区收运和规范处置。 形成焚烧处理为主体、 生物及其他处理为补充、填埋处理为保障、多方式处置的生活垃圾处理体 系。 形成以“东、南、西、北、中”分片处置的垃圾处置设施体系。 七、绿地系统和水系 7.17.1 绿地系统目标绿地系统目标 以创建生态城市为目标,以“江、河、湖、海、山、田、城”城市生态 基础网架为依托,构建“一圈、两轴(钱塘江、运河)、六条生态带”的 生态景观绿地系统。建设“六园、多区、多廊”,形成融山、水、林、园、 城为一体,点、线、面相结合的城市绿地系统。 中心城区规划绿地与广场 面积 66.39 平方千米。其中,公园绿地 51.85 平方千米。人均绿地与广场 用地 16.6 平方米。其中,人均公园绿地 12.96 平方米。中心城区城市建设 用地绿地率 38%,绿化覆盖率 41%。 7.27.2 绿地布局绿地布局 (1)公园绿地 主城每个行政区建设两个以上区级公园。 加快实施沿路、 沿河绿色廊道。 合理配置居住区级公园和社区公园。充实、完善西湖风景名胜区现有公园 和景点,加快环西湖绿地建设。适当改造现有公园和广场,结合历史文化 遗存建设公园,结合旧城更新增加绿地。重点建设一批市级公园。副城合 理配置居住区级公园和社区公园,完善道路、滨水绿地。重点建设一批市 级公园和区级公园。每个组团建设一个组团级公园。 (2)防护绿地 设置铁路、高压走廊、高速公路、国道、省道、快速路两侧防护绿带。 工业区与生活区之间须设置防护绿带。 (3)郊野公园 依托农田、 河流及自然山体, 在主城与副城及组团之间设置 6 个郊野公 园。 (4)风景旅游区 除西湖风景名胜区外,设置 9 处风景旅游区。风景旅游区以保护为主, 控制与风景旅游无关的建设。 (5)绿道 形成省级、市级干线、市级支线、社区级四级绿道网络。建设“三江两 岸”绿道,沿线分级合理设置驿站。 7.37.3 河网水系河网水系 水系总面积不得小于 369.3 平方千米, 水面率不得小于 11.2%。 保护水源, 在钱塘江水源保护区、苕溪水源保护区内,建设生态涵养林。保护 7 片湖 泊湿地。 八、历史文化和传统风貌保护 8.18.1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全面、系统地保护古城历史环境风貌和历史文化遗产。形成多层次、全 方位的保护、管理、展示和利用体系。 保护“三面云山一面城”的历史空 间格局,实现景区与城市和谐共融。保护旧城街道、水系等的基本格局和 尺度。保护传统街巷、城垣遗迹、护城河、传统民居、优秀近现代建筑。 保护京杭运河、上塘河、贴沙河、中河、东河等古老水系。 8.28.2 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 划定 27 处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地段。 按历史的真实性、 风貌的完整性、 生活的延续性的要求制定保护规划,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严格 管理建设控制地带的建筑风貌、高度和色彩。 8.38.3 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 严格依法保护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通过普查继续推荐公布文 物保护单位和文物保护点。 按照杭州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条 例等要求,公布历史建筑名录,建立档案,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 带,严格保护、合理利用。 8.48.4 世界遗产保护世界遗产保护 按杭州西湖文化景观保护管理规划,对杭州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区和 缓冲区进行严格保护和管理。 编制中国大运河(杭州段)保护规划,制定 保护管理规定。 按照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 保护中国大运河 (杭州段) 及其 11 处遗产点段。 8.58.5 大遗址保护大遗址保护 严格保护临安城遗址的城址及其城外的重要遗址的整体性、 真实性和完 整性,建设前应先进行考古勘探。 保护良渚遗址的整体空间格局,保护良 渚遗址本体及其历史环境要素的真实性、完整性。 8.68.6 其他历史文化遗存保护其他历史文化遗存保护 保护地下文物较为集中的地下文物埋藏区。 分级保护古树名木,划定 保护范围,严禁砍伐或迁移。 将工业遗产、教育遗产、水利设施遗产和乡 土建筑纳入保护名录,分级分类保护。允许对工业遗产、教育遗产、水利 设施遗产和乡土建筑的适度利用。 8.78.7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加强对民 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护好“老字号”及其传统建筑风格和现存的传统工 商企业。在河坊街、中山中路形成“老字号”相对集中的传统商业街。保 护传统风物特产。保护传统地名和街道、小巷的历史名称。 九、综合防灾减灾 9.19.1 防灾体系防灾体系 构建由大型医院、 各基层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救灾医院、 医疗救护中心 救护体系。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有线、无线通讯设备,并应有自备电源的 应急无线电通讯设施。保障紧急救援的交通消防和维持居民基本生活所需 的供水、供电、燃气、供热、食品供应等设施。 设置固定避难场所和紧急避难场所。 结合市(省)级、区级、街道(乡镇)避难场所建设防灾救灾应急指挥 中心,实行分级设置。市级综合防灾指挥中心可单独选址建设,也可与市 应急指挥中心或大型人防工程合建。 规划市级、区级和街道(乡镇)级三级疏散通道。 9.29.2 防洪排涝防洪排涝 防洪标准主城达 200 年一遇, 副城 100 年一遇, 富阳和组团 50 年一遇。 治涝标准主城和副城应不低于 50 年一遇, 农业保留区 20 年一遇 24 小时暴 雨农作物不成涝,其他地区应不低于 30 年一遇。 9.39.3 消防消防 按国家标准 47 平方千米的责任区设置消防站,保证接警 5 分钟内能 到达火场。 新区以一级普通消防站为主, 二级普通消防站为辅, 均衡布局。 旧区以二级普通消防站为主,辅以现状保留的小型消防站,新建消防站达 到一级标准。每个行政区设一个中心站。 9.49.4 抗震抗震 城市各项建设按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规定的地 震动参数值进行抗震设防,人员密集场所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以国 家标准为基础, 适当提高地震动峰值加速度取值。 重大工程、 生命线工程、 易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工程等设防要求高于设防标准的建设工程,其建设场 地必须进行专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 9.59.5 人防人防 按全国人民防空一类重点设防城市的要求,建立种类齐全、功能完善、 布局合理的工程防护体系。以主城为核心兼顾副城,形成相互联系又各自 独立的防空片区。建设人防指挥、防空专业队、医疗救护、人员掩蔽、配 套工程等五类人防工程。 9.69.6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规划和工程建设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 对 已经修建的工程,要采取补救措施。坡度 30%以上的斜坡区不应进行开挖 工程建设,确有必要时应进行地质灾害防治设计。 十、环境保护 10.110.1 环境保护目标环境保护目标 钱塘江和东苕溪城市取水水源达到类标准,水质达标率 100%。实现 西湖水质类标准、运河水质类标准、内河水质类标准。污水集 中处理率 98%,其中工业废水处理率 100%、达标率 100%。 西湖风景名胜区环境空气质量达到级标准, 各城区达到级或优于 级标准。二氧化硫年平均值小于 60 微克/立方米。颗粒物(PM10)年平均 值小于 70 微克/立方米。颗粒物(PM2.5)年平均值小于 35 微克/立方米。 氮氧化物年平均值不大于 50 微克/立方米。烟尘控制区覆盖率 100%。API 指数小于 100 的天数不小于 330 天。 声环境质量功能区达标率 100%。 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小于 55 分 贝。城市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小于 70 分贝。 10.210.2 环境功能分区环境功能分区 地表水环境功能区按浙江省水环境功能区划、 杭州市主城区水功 能区、水环境功能区划分方案划定。 大气环境功能区按杭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功能区划分方案划定。西湖 风景名胜区等为一类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以及一 类区不包括的地区为二类空气环境质量功能区。 声环境功能区按杭州市主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方案划定。 污染物达标排放并满足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要求。 十一、城市特色和整体城市设计 11.111.1 整体城市风貌特色整体城市风貌特色 保持并延续城湖合璧、灵秀精致、山水城相依的历史风貌,发展并营造 拥江而立、 疏朗开放、 城景文交融的大山水城市特色风貌。 重点控制西湖、 钱塘江、大运河、西溪湿地、临安城遗址、山体周边等景观风貌区。 11.211.2 西湖景观风貌区西湖景观风貌区 维护“三面云山一面城”城湖历史空间关系。严格保护宝石山、吴山楔 入城市的自然山形,严格控制西湖文化景观遗产区和缓冲区内新建建筑高 度、体量、色彩和形式。 11.311.3 钱塘江景观风貌区钱塘江景观风貌区 营造大山水与现代城市相融合的景观风貌。 加强沿江绿带的休闲游憩功 能和文化内涵,加强与周边地区的慢行联系。 11.411.4 大运河景观风大运河景观风貌区貌区 保持并延续大运河遗产沿线自然历史环境与现代都市景观交融的风貌, 使“河、城、人”三者和谐共融。划定高度分区,控制视线廊道,管控滨 水建筑风格、高度、色彩和体量,保护河城格局。构建连续的滨河绿道, 控制运河通风廊道,串联周边公园、广场、步行街等形成绿网体系,提升 滨河空间品质。 11.511.5 西溪湿地景观风貌区西溪湿地景观风貌区 体现野趣、清幽、闲逸、质朴的自然生态景观特色。在湿地周边地区设 两级景观控制区和一条特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