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53T371-2012地理标志产品保山小粒咖啡.pdf_第1页
DB53T371-2012地理标志产品保山小粒咖啡.pdf_第2页
DB53T371-2012地理标志产品保山小粒咖啡.pdf_第3页
DB53T371-2012地理标志产品保山小粒咖啡.pdf_第4页
DB53T371-2012地理标志产品保山小粒咖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DB53/T 3712012 地理标志产品 保山小粒咖啡 20120215 发布 20120401 实施 发 布 ICS 03.120.10 A 00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 检验检疫总局备案号:33245-2012 II 前 言 本标准按照GB/T 1.12009标准化工作导则 第1部分:标准的结构和编写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标准由保山市质量技术监督局提出。 本标准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归口。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 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带亚热带经济作物研究所、 保山市质量技术监督综合检 测中心。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荣福、梅丽宝、黄健、陶建杰、李宏伟、孙朝阳。 DB53/T 3712012 地理标志产品 保山小粒咖啡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的保护范围、术语和定义、技术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 则及标志、包装、运输和贮存。 本标准适用于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 5009.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水分的测定 GB 5009.4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灰分的测定 GB 5009.5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蛋白质的测定 GB/T 5009.6 食品中脂肪的测定 GB/T 5009.8 食品中蔗糖的测定 GB/T 5009.11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2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T 5009.19 食品中有机氯农药多组分残留量的测定 GB 7718 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 GB/T 8303 茶 磨碎试样的制备及其干物质含量测定 GB/T 8305 茶 水浸出物测定 GB/T 15033-2009 生咖啡 嗅觉和肉眼以及杂质和缺陷的测定 GB/T 18007 咖啡及其制品术语 GB/T 19182 咖啡 咖啡因含量的测定 高效液相色谱法 SN/T 0278 进出口食品中甲胺磷残留量检测方法 NY/T 604 生咖啡 NY/T 1518 袋装生咖啡 取样 ISO 4150 生咖啡 粒度分析 手筛法 3 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限于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行政主管部门根据 地理标志产品 保护规定批准的范围(见附录A)。 4 术语和定义 GB/T 18007和NY/T 604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DB53/T 3712012 2 4.1 保山小粒咖啡 在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见附录 A)内种植,采用湿法加工工艺制成的小粒种生咖 啡及豆。 5 技术要求 5.1 环境条件 5.1.1 海拔 区域 1000m1500m。 5.1.2 土质 土壤为砖红壤、燥红壤、砂壤和黄壤等;土层厚度60cm,地下水位 1m 以下;pH 值 5.56.5。 5.1.3 温度 年平均温 1822,最冷月均温11.5,极端最低温0。 5.1.4 降雨量 年降雨量700mm。 5.1.5 风速 年平均风速1.5m/s。 5.2 栽培管理 5.2.1 育苗与定植 保山小粒咖啡于 3 月至 7 月播种育苗, 当苗高 15cm30cm 时定植, 定植密度每公顷 5000 株至 6000 株。 5.2.2 施肥 底肥、基肥以有机肥和矿物源肥料为主。每公顷施有机肥不少于 30t。 5.2.3 施肥时间 一般在雨季来临前、开花后、枝条大量生长时,收获后四个物候期施肥为宜。 5.2.4 施肥技术 施肥技术见表 1。 表1 咖啡园施肥对照表 树龄 施肥时间 肥料种类及施肥量 施肥方法 施肥次数 定植当年幼树 植后 2 个月 清粪水或沤制水肥 2kg 浇施 5 DB53/T 3712012 表 1(续) 树龄 施肥时间 肥料种类及施肥量 施肥方法 施肥次数 定植第二年幼树 3 月4 月 有机肥 5kg、磷肥 100g、氮肥 50g 塘施 3 投产树 雨季来临前、开花后、枝 条大量生长时,收获后 有机肥 5kg、氮肥 100g、钾肥 150g、 磷肥 100g 塘施 4 5.2.5 咖啡鲜果成熟度 咖啡果实呈鲜红色为成熟,果实成熟后应及时采收,做到随熟随采。 5.2.6 鲜果采摘 4 月中旬前,人工采摘植株上正常成熟的鲜红果实。 5.2.7 采摘时期 小粒种咖啡收果期从 10 月开始至翌年 4 月底结束。 5.2.8 采果方法 从里向外采摘,单果采摘,只采红色成熟果,分批、分级采摘、分级盛装,分别加工,最后一次采 果,不管红果绿果全部采下。 5.2.9 病虫害防治 5.2.9.1 农业防治 病虫害防治应以预防为主,搞好咖啡园的环境,加强抚育管理、合理施肥、灌溉、修枝整形、适当 荫蔽使植株生长健壮。 5.2.9.2 化学防治 按照国家规定使用的农药,每年根据病虫害情况防治 23 次。 5.3 加工技术 5.3.1 加工方法 咖啡鲜果加工方法有两种,即普通湿法加工和机械湿法加工。 5.3.2 加工工艺流程 鲜果脱皮脱胶清洗干燥脱壳分级包装入库。 5.3.3 加工工艺要求 5.3.3.1 脱皮 脱皮过程要有足够的流动清洁水,调整好脱皮机,经脱皮的咖啡豆脱皮率95%破损率应5%。采 摘的咖啡鲜果一般要求当天加工完毕,未能加工完的鲜果应浸泡在水中保鲜,次日再加工。 5.3.3.2 脱胶 脱胶采用发酵脱胶和机械脱胶两种方式。 DB53/T 3712012 4 5.3.3.2.1 发酵脱胶:将脱皮后的咖啡豆放入发酵池中进行发酵,温度 20左右,发酵 20h 至 24h 即 可,温度低时可适当延长时间,但发酵时间不得超过 72h。 5.3.3.2.2 机械脱胶:将已脱去果皮的咖啡豆用脱胶机脱胶, 或用脱皮脱胶组合机同步脱皮脱胶, 从而 获得带壳湿法咖啡豆。 5.3.3.3 干燥 晒干或烘干,在 24h 内应使水分含量降到 45%以下,最终咖啡豆水分降到 12%以下。 5.3.3.4 脱壳 经干燥好的咖啡豆,用脱壳机械脱去种壳。脱壳过程应尽量减少破碎豆。 5.4 外观和感官特性 保山小粒咖啡外观和感官特性应符合表2要求。 表2 保山小粒咖啡外观和感官特性要求 要 求 项 目 一级 二级 三级 感官 香气浓郁,无异味,品味和口 感都很好(杯品一级) 香气好,无异味,品味和口感 都较好(杯品二级) 香气稍差,无异味,品味和口 感都较差(杯品三级) 外观 颜色应为浅蓝色或浅绿色,气味清新,无异味。圆形或椭圆形。 5.5 理化指标 保山小粒咖啡理化指标应符合表3规定。 表3 保山小粒咖啡理化指标 指 标 项 目 一级(6.5mm) 二级(6.0mm) 三级(5.5mm) 粒度, % 90.0 90.0 90.0 缺陷豆,% 4.0 6.0 8.0 外来杂质,% 0.1 0.2 0.3 水分,% 12.0 灰分,% 5.5 水浸出物,% 22.0 咖啡因, 0.8 总糖 (以蔗糖计) , % 9.0 蛋白质(%) 11.5 粗脂肪(%) 5.5 5.6 安全性指标 DB53/T 3712012 保山小粒咖啡安全性指标应符合表4规定。 表4 保山小粒咖啡安全性指标 项 目 指 标 砷(以As计),mg/kg 0.5 铅(以Pb计),mg/kg 0.5 六六六,mg/kg 0.2 滴滴涕,mg/kg 0.2 甲胺磷,mg/kg 不得检出 6 试验方法 6.1 取样和试样制备 取样按NY/T 1518的规定执行。试样制备按GB/T 8303磨碎试样的制备规定制备。 6.2 外观和感官特性的检验 外观按GB/T 15033-2009中3.1和3.2的规定的方法执行。感官特性按附录B的规定执行。 6.3 理化指标 6.3.1 粒度 按 ISO 4150 规定的方法执行。 6.3.2 缺陷豆、外来杂质 按GB/T 15033规定的方法执行。 6.3.3 水分 按 GB 5009.3 规定的方法执行。 6.3.4 灰分 按 GB 5009.4 规定的方法执行。 6.3.5 水浸出物 按 GB/T 8305 规定的方法执行。 6.3.6 咖啡因 按 GB/T 19182 规定的方法执行。 6.3.7 总糖 按 GB/T 5009.8 规定的方法执行。 6.3.8 蛋白质 按 GB 5009.5 规定的方法执行。 DB53/T 3712012 6 6.3.9 脂肪 按 GB/T 5009.6 规定的方法执行。 6.4 安全性指标 6.4.1 砷 按 GB/T 5009.11 规定的方法执行。 6.3.2 铅 按 GB 5009.12 规定的方法执行。 6.3.3 六六六、滴滴涕 按 GB/T 5009.19 规定的方法执行。 6.3.4 甲胺磷 按 SN/T 0278 规定的方法执行。 7 检验规则 7.1 组批 同一生产者或经销商的同一品种、同一产区的产品作为一个检验批。每批量不超过80t。 7.2 抽样 按NY/T 1518的规定进行。 7.3 出厂检验 产品出厂前,须经企业质量检验部门按本标准规定逐批进行检验,签发检验合格证方可出厂。出厂 检验项目为:外观和感官、粒度、缺陷豆、外来杂质、水分。 7.4 型式检验 型式检验项目为本标准规定的全部项目,正常生产情况下,每半年进行一次。有下列情况之一时, 也应进行型式检验: a)新产品试制鉴定时; b)停产半年以上,恢复生产时; c)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有较大差异时; d)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 7.5 判定规则 检验项目全部符合本标准时,则判为合格品。检验项目如一项或一项以上不符合本标准。允许在同 批产品中加倍抽样复检。复检后若仍不合格,则判定该批产品为不合格。 8 标志、包装、运输、贮存 DB53/T 3712012 8.1 标志 产品标签应符合 GB 7718 的规定。储运图示应符合 GB/T 191 的规定。出口产品按进口国要求或相 关标准的要求执行。 8.2 包装 每袋生咖啡必须是同一品种、 同一等到级的产品。 包装材料应符合相关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的要求。 包装应严密、捆扎牢固,外形整洁美观。包装应标明产品名称、规格、数量等,并标明“防潮”、“防 日晒”、“防污染”等标识。 8.3 运输 运输工具应清洁、卫生、无异味、无污染,严禁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装、混运。 8.4 贮存 8.4.1 应有足够的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仓库或场地。原料、辅料、半成品、成品应分开放置, 不得混放。 8.4.2 产品应贮存在清洁、通风、避光、干燥、无异味的库房内,仓库周围应无异味无污染。 8.4.3 禁止与有毒、有害、有异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贮、混放。 DB53/T 3712012 8 附 录 A (规范性附录) 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图A.1和表A.1给出了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 注: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为图中标注的保山市隆阳区、 腾冲县、 昌宁县、 龙陵县、 施甸县五个县 (区) 25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详见表A.1) 图A.1 保山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图 DB53/T 3712012 表A.1 保山市小粒咖啡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行政区划 县(区) 乡镇 隆阳区 潞江、芒宽、道街、杨柳、蒲缥、瓦马、瓦房 施甸县 旧城、姚关、酒房、万兴、何园、太平 龙陵县 镇安、碧寨、勐糯、木城、腊勐 昌宁县 卡斯、柯街、湾甸、鸡飞、勐统 腾冲县 五合、芒棒 DB53/T 3712012 10 附 录 B (规范性附录) 咖啡杯品技术 B.1 范围 本附录规定了咖啡杯品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评价。 B.2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附录。 B.2.1 杯品 利用人的视觉、嗅觉和味觉的生理功能对咖啡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B.2.2 气味 指用嗅觉感官闻到咖啡的各种气味。 B.2.3 品味 经口感感觉咖啡的味道。 B.2.4 口感 经口感感觉咖啡的浓厚度(body) ,风味等。 B.2.5 焙炒 通过热处理使生咖啡豆的结构和成分发生根本的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导致咖啡变深棕色和发出 焙炒咖啡特有的气味。 B.2.6 磨碎 将焙炒的咖啡豆用机械磨碎成咖啡粉。 B.2.7 咖啡杯品时常见的气味 B.2.7.1 酸味 由果味引起,如柠檬酸、苹果酸等,这种酸味令人愉快,是上乘咖啡味道。 B.2.7.2 苦味 咖啡因、奎宁和一些生物碱导致的,苦味是咖啡的一个基本特色。 B.2.7.3 甜味 咖啡中的蔗糖和果糖导致的,这个味道通常与果糖、巧克力及焦糖味一起出现,是咖啡的一种风 味。 B.2.7.4 浓厚度 DB53/T 3712012 咖啡喝后,整个口腔有充实感,较长时间不会消失,是上乘咖啡的特征。 B.2.7.5 鲜花味 这种味道像茉莉花、蒲公英味,是愉快的味道。 B.2.7.6 果味 这种味道常来自咖啡浆果,在酸味较强的咖啡中,具有这种味道。 B.2.7.7 蔬菜味 有这种气味,说明咖啡原料新鲜且质量好。 B.2.7.8 杏仁味 是新鲜咖啡原料中特有的气味。 B.2.7.9 焦味 这个气味与烧焦的食品气味一样,通常是在深度焙炒的咖啡中出现。 B.2.7.10 泥土味 这个气味像污泥,也像土豆味,咖啡不能有这个气味。 B.2.7.11 化学药品味 通常是咖啡残留的化学药品味。 B.2.7.12 木头味 这种气味像木柴或橡树桶味,属不愉快的气味。 B.2.7.13 烟草味 这是一种消极的气味,变质的咖啡中会出现这种气味。 B.2.7.14 酸败味或腐烂味 通常指脂肪氧化后的气味。腐烂味指的是蔬菜腐烂的味道,当咖啡出现这种气味时,说明啡已经变 质。 B.3 器具 所有器具应洁净、无异味。 B.3.1 咖啡器具 包括:咖啡焙炒机、咖啡研磨机、称量天平、测色仪。 B.3.2 品尝用具 包括:杯、瓷碗、不锈钢勺、杯品桌等。 B.4 取样 DB53/T 3712012 12 取样方法,按 GB/T 1518 的规定执行。将样品混合均匀后,每个杯品样称取 100g 作焙炒之用。 B.5 样品焙炒 B.5.1.1 温度调控 将样品放入焙炒机进行焙炒,控制温度在 150170之间。 B.5.1.2 色度要求 焙炒过程中不断观察炉内豆的颜色变化,其色度要求以测色仪的读数 120CTN 作为标准色度,并与 样品的颜色进行对比,一般要求样品的焙炒色度的正常范围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