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35T 933-2009 建宁黄花梨 栽培技术规范.pdf_第1页
DB35T 933-2009 建宁黄花梨 栽培技术规范.pdf_第2页
DB35T 933-2009 建宁黄花梨 栽培技术规范.pdf_第3页
DB35T 933-2009 建宁黄花梨 栽培技术规范.pdf_第4页
DB35T 933-2009 建宁黄花梨 栽培技术规范.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CS 67.080 B 31 福建省地方标准 DB35 DB35/T 933-2009 代替DB35/T 104.3-2000 建宁黄花梨 栽培技术规范 2009-05-26 发布 2009-05-30 实施 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 发 布 发 布 DB35/T 933-2009 I 前 言 建宁黄花梨综合标准由四个部分构成。 第1部分 品种 第2部分 育苗技术规范 第3部分 栽培技术规范 第4部分 鲜果 本标准为建宁黄花梨综合标准的第3部分。 本标准修改并代替DB35/T 104.3-2000,主要修改如下:“建宁黄花梨标准综合体 栽培技术规范” 修改为“建宁黄花梨 栽培技术规范”;3.2.1“平地梨园耕作层浅的,建园时需破除硬底层,开具1m 见方深1m以上定植穴,或宽1m,深1m以上的定植沟,并做到表土充分回穴(沟)底。”修改为“平地梨 园耕作层浅的,建园时需破除硬底层,开具1m见方深0.8m以上定植穴,或宽1m,深0.8m以上的定植沟, 并做到表土充分回穴(沟)底。”;3.2.3“a)拦洪沟(隔离沟):山地梨园顶部、底部各开一条深宽 各1m。”修改为“3.2.3.1拦洪沟(隔离沟):较大果园,在果园与林地交界处、果园底部各开一条深 宽各1m的拦洪沟。”;4.3授粉树配置 “授粉品种有黄蜜、新世纪、金水2号等”修改为“授粉品种以 翠冠、新世纪、清香等为宜”;5.1.1.1间作套种 “每年利用株间行隙及四边地间作套种日本菁、 竹豆、印度豇豆、猪屎豆等纯绿肥作物或大豆、花生等收获、压青两用作物,减少水土流失,并适时收 青开沟压埋”修改为“每年利用株间行隙及四边地间作套种印度豇豆、园叶决明、羽叶决明、猪屎 豆等绿肥作物或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减少水土流失,并适时收青开沟压埋”;5.3.3施肥量 “a) 幼年树:定植后随着树龄增长施肥量逐年增加,年施肥量每株施氮0.3 kg0.4kg,磷0.15kg0.2kg, 钾0.2kg0.28kg,氮、磷、钾搭配比例为:1:0.5:0.7。”修改为“5.3.3.1幼年树:定植后随着树 龄增长施肥量逐年增加,年施肥量每株施氮0.36 kg0.48kg,磷0.15kg0.2kg,钾0.24kg0.32kg, 氮、磷、钾搭配比例为:1.2:0.5:0.8。”, “b)结果树:按100kg果施氮0.6kg,磷0.43kg,钾0.62kg 测计,亩产2000kg3000kg,年株施氮0.31kg0.46kg,磷0.22kg0.33kg,钾0.3kg0.46kg,氮、 磷、钾搭配比例为:1:0.7:1”修改为“5.3.3.2结果树:按100kg果施氮0.7kg,磷0.43kg,钾0.62kg 测计,亩产2000kg3000kg,年株施氮0.35kg0.53kg,磷0.22kg0.33kg,钾0.3kg0.46kg,氮、 磷、钾搭配比例为:1.2:0.8:1”;5.5.2.2疏果 “留果量如每亩产2000kg3000kg,目标单果重200g 以上的常规园每株留350只400只果为宜”修改为“留果量如每亩产1500kg2000kg,目标单果重200g 以上的常规园每株留300只350只果为宜”;5.7.2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方法 增加了一病一虫(炭疽 病、梨瘿蚊),防治时间及方法中多处进行了修订,如黑星病防治时间及方法(2)“花谢2/3、梢叶旺 长期,4月下旬、5月中旬、6月上旬及9月中旬各喷药防治1次到,药剂可交替选用12.5%特谱唑可湿性粉 剂200025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70%代森锰锌600倍等”修改为“花谢2/3、 发病初期,各喷药防治1次到2次,以后根据病害发生情况进行防治。药剂可交替选用10%世高水分散粒 剂3000倍5000倍液,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20002500倍液等三唑类杀菌剂”;梨锈病防治时间及 方法(2) “开花前喷1次12200的波尔多液,花后喷1次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5%百菌清 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修改为“谢花2/3开始喷施1次2次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1500倍2000倍” 等。 本标准的附录A、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于2009年5月26日修订,2009年5月30日实施。 本标准由福建省农业厅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由福建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发布。 DB35/T 9332009 II 本标准起草单位:建宁县农业局、建宁县质量技术监督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李崇高、林洪龙、林居宁、夏玲、张长和、胡昌贤、代希荣。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DB35/T 104.3-2000。 DB35/T 933-2009 1 建宁黄花梨 栽培技术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建宁黄花梨栽培的建园、定植、果园管理等技术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建宁黄花梨的栽培。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的 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5569 农业植物调运检疫规程 3 建园 3.1 园地选择 3.1.1 气候要求 3.1.1.1 年平均气温 1416.9。 3.1.1.2 极端最低气温15.5。 3.1.1.3 1 月份平均气温 2.17.6。 3.1.1.4 年降雨量 1000mm1800mm。 3.1.1.5 年日照时数 1700h 以上。 3.1.2 土壤要求 3.1.2.1 土壤类型:红壤、黄壤、紫色土、沙质土等均可。 3.1.2.2 土层厚度 1m 以上。 3.1.2.3 土质疏松肥沃,有机质低于 2%的要逐年加以改造。 3.1.2.4 酸碱度以微算性土壤为宜,pH 值 5.56.5。 3.1.2.5 地下水位 1m 以下。 3.1.3 排灌要求 水源充足、清洁、排溉方便。 3.2 果园建设 3.2.1 果园开垦 3.2.1.1 平地梨园耕作层浅的,建园时需破除硬底层,开具 1m 见方深 0.8m 以上定植穴,或宽 1m,深 0.8m 以上的定植沟,并做到表土充分回穴(沟)底。 3.2.1.2 江河边砂质地梨园,在定植沟穴内还应渗入部分红、黄土壤等粘性土。 3.2.1.3 山地梨园以选择坡度 25 以下缓坡地的东南面或正南面建园为宜, 修筑等高环山水平梯台, 台 面宽 3m 以上,并由外向内反向倾斜,台中开具长、宽、深各 1m 以上的定植穴或宽、深各 1m 以上的定 植沟。 3.2.1.4 果园划区:每 50 亩100 亩划一作业区,作业区内每 10 亩20 亩设一小区。小区以长方形 为宜,平地小区长边与主风方向垂直,山地小区长边与等高级平行。 3.2.2 果园道路设置 3.2.2.1 干道:贯穿全园并与外界公路相连接,宽 5m6m,坡度不大于 1/10,最小转弯半径小于 10m。 DB35/T 9332009 2 3.2.2.2 支道:与主干道相连接,宽 3m4m,并留有回车场所。 3.2.2.3 耕作道:利用区界开设与支道相连接耕作道,宽 2m 左右。 3.2.3 果园排灌系统设施 3.2.3.1 拦洪沟(隔离沟):较大果园,在果园与林地交界处、果园底部各开一条深宽各 1m 的拦洪沟。 3.2.3.2 纵向排水沟:每隔 100m 左右开设一条呈“之”字形深宽各 0.6m 以上的纵向排水沟或利用自 然纵沟作为纵向排水沟。 3.2.3.3 横向排水沟: 山地梯田内侧、 平地果园每行或隔行开设一条深宽 0.3m 左右呈竹节状横向排水 沟。 3.2.3.4 蓄水池:每 50 亩左右设置一个 30m 3以上的大蓄水池,每 5 亩10 亩设置一个 3 m35 m3的 小蓄水池,大小蓄水池通过布设管道相通;并按小蓄水池数量设置堆沤池。无条件的每亩按 2m 3设置蓄 水池,有条件的果园可采用管灌、滴灌等其它灌溉设施。 3.2.3.5 引水设施:每 100 亩左右建一个抽水站。 3.2.4 防护林设置在尽量利用原有自然林的同时,并在干道支道两边及作业区界种植与梨没有共同病 虫害的树种杉木、松木等作为防护林。 4 定植 4.1 定植时间 落叶后至 2 月中旬。 4.2 定植规格 4.2.1 山地梨园常规园株行距为 4m4m,计划密植株行距为 2m4m。 4.2.2 平地梨园常规园株行距为 4m(4m5m)。 4.3 授粉树配置 主栽品种与授粉树比例为 4:1,并按梅花形配置使授粉树均匀分布于全园,或高接授粉树,授粉 品种以翠冠、新世纪、清香等为宜。 4.4 定植技术 4.4.1 定植时苗木按大小分划片种植,粗根伤口剪平后,根系沾上泥浆。 4.4.2 根系入穴呈向四周自然舒展。 4.4.3 苗木要栽直,各株行间要对齐。 4.4.4 定植深度以不掩埋嫁接口为限。 4.4.5 回土时要边回边踩压实,使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 4.4.6 定植后以苗木定植点为中心用土做一直径为 1m 左右树盘, 随即在树盘内浇透定根水, 并覆盖上 稻草、杂草等覆盖物保持湿度。 5 果园管理 5.1 土壤管理 5.1.1 改良土壤 5.1.1.1 间作套种;每年利用株间行隙及“四边”地间作套种印度豇豆、园叶决明、羽叶决明、猪屎 豆等绿肥作物或大豆、花生等经济作物,减少水土流失,并适时收青开沟压埋。 5.1.1.2 扩穴改土:幼树期每年秋冬季由内向外在株间或行间定植沟以外范围开深 1m、宽 0.8m 以上 壕沟,或深 1m、宽 0.8m、长 2m 以上的对称沟,在表土充分回沟底的基础上,沟中一层肥一层土每株施 入杂草、作物稿秆、猪牛栏肥、土杂肥等有机质肥 50kg75kg,加磷肥 1kg 或石灰 1kg,定植后四年 内将全园定植沟穴以外土壤改造完毕;初果期后每年秋末冬初结合秋冬基肥施用挖深宽各 0.6m、长 1m 以上条沟,按 100kg 果 100kg 肥要求每株深施 50kg 以上有机质肥料。 DB35/T 933-2009 3 5.1.1.3 深翻改土: 初果期后每年或隔年将秋冬基肥沟以外的土壤, 距树干50cm70cm以内浅耕5cm 10cm,距树干 50cm70cm 以外深翻 20cm30cm。 5.1.1.4 中耕除草松土: 每年分别于 6 月下旬除草一次, 8 月下旬进行中耕一次, 中耕深度 10cm 左右。 5.2 水分管理 5.2.1 排水:雨季注重清沟排水,做到沟沟相通,雨过园干。 5.2.2 防旱: 6 月底至 7 月初横向排水沟每隔 10m 筑一略低于畦台面的土壤使其成竹节状以拦蓄雨水, 利用稻草、杂草等进行全园或树盘覆盖;7 月8 月份久旱不雨,有条件的果园应每 5 天7 天引水灌 溉一次,使土壤保持田间持水量 60%左右。 5.3 施肥技术 5.3.1 施肥要求 随着树龄大小、树势强弱、土壤养分变化及时调整施肥量及元素比例,做到平衡施肥;幼年树以浇 施、撒施为主;结果树以沟施为主,雨季施肥宜浅 ,旱季施肥宜深;质地粘重土壤可重施,河质土宜 轻施。 5.3.2 施肥适期 5.3.2.1 幼年树:掌握少量多次,除 7 月上旬至 8 月中旬干旱季节外,每 30 天45 天施肥一次,全 年施肥 5 次7 次。 5.3.2.2 结果树:2 月下旬至秋末冬初全年施肥 4 次,包括花前肥:花前 15 天30 天施入,以速效氮 肥、磷肥为主,施肥量占全年的 10%15%;花芽分化质变肥(壮果肥):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施入,以 速效钾肥为主,搭配适量速效氮肥,施肥量占全年的 20%30%;采后肥;采果后 8 月中、下旬施入, 以速效氮肥为主,搭配适量磷钾肥;秋冬基肥:10 月中下旬施入,以速效性有机肥为主,加入适量速 效氮、磷及石灰、施肥量占全年的 40%50%。 5.3.3 施肥量 5.3.3.1 幼年树:定植后随着树龄增长施肥量逐年增加,年施肥量每株施氮 0.36 kg0.48kg,磷 0.15kg0.2kg,钾 0.24kg0.32kg,氮、磷、钾搭配比例为:1.2:0.5:0.8。其中有机肥应占总施 肥量的 50%以上。 5.3.3.2 结果树:按 100kg 果施氮 0.7kg,磷 0.43kg,钾 0.62kg 测计,亩产 2000kg3000kg,年株施 氮 0.35kg0.53kg,磷 0.22kg0.33kg,钾 0.3kg0.46kg,氮、磷、钾搭配比例为:1.2:0.8:1.0, 有机肥需占施肥量的 50%以上。 5.3.4 施肥方法 5.3.4.1 浇施:将肥料溶于水均匀浇于根系集中分布范围。 5.3.4.2 撒施:结合浅耕将肥料均匀撒入土中。 5.3.4.3 沟施:在树冠外缘开环状沟、对称沟或树盘内以树干为中心挖若干条放射沟,沟深 15cm 20cm,以稍见须根为度,然后一层施肥一层土将肥料施入沟中,沟的位置要轮换。 5.3.4.4 喷施(根外追肥):按照所需要求将肥料溶于水喷在叶面或新梢嫩枝上。 5.4 树冠管理 5.4.1 整形修剪原则:因地因树修剪,随树造型,做到有形不死,无形不乱,主从分明,级次明显; 抑强扶弱,均衡树势;充分利用空间,提高光合效能,以冬剪为主,夏剪为辅,方法多样,综合应用。 5.4.2 主要树形结构特点 5.4.2.1 疏散分层形:干高 45cm60cm,有明显的中心干,主枝 5 个7 个,一般分三层着生,第一 层 3 个主枝,第二层 2 个主枝,第三层 1 个主枝或不配备主枝,上下层主枝插空排列,第一层主枝与第 二层主枝层间距 80cm100cm; 第二层主枝与第三层主枝层间距 60cm70cm; 第一层主枝配置 2 个侧枝, 第二层主枝配置 172 个侧枝,第三层主枝配置 1 个或不配置侧枝。侧枝分布于主枝两侧,奇偶各一边, 上下层侧枝互不遮盖。中心干、主枝、侧枝分布于大、中、小各类枝组。 DB35/T 9332009 4 5.4.2.2 开心形:主干 50cm60cm,无中心干,在主干上着生 3 个4 个主枝,向外近于平伸。每个 主枝上着生 2 个到 3 个侧枝,奇偶各一边相互错开,主、侧枝分布斜生或直生大、中、小枝,树形低矮 而紧凑。 5.4.3 疏散分层形整形修剪技术 5.4.3.1 幼树期(定植后 13 年) 5.4.3.1.1 定植当年:定植后留高 65cm80cm 定干,生长季及时抹除砧蘖及主干 40cm 以下的芽梢, 采取撑、拉、吊等方法,调整主枝方位,开张主枝角度;冬剪中心干及主枝留 60cm 左右短截,剪口芽 中心干偏中选留,主枝留外芽或外侧芽或上侧芽。主枝剪口下第二芽留第一侧枝发生方向。 5.4.3.1.2 定植后第二年:生长季及时控制主、侧枝竞争枝和中心干上抽发的强旺枝,6 月7 月适时 撑、拉、吊枝开张主、侧枝角度和调整其方位。冬剪时中心干距第一层主枝 100cm120cm 短截,剪口 芽偏中选留,剪口下第二、三芽留于第二层主枝发生方向,第一层主、侧枝留 50cm60cm 短截,剪口 芽留外芽或外侧芽或上侧芽, 剪口下第二芽留于侧枝或大枝组发生方向, 其余枝条以轻剪长放孕花为主。 5.4.3.1.3 定植后第三年:生长季参照上述两年进行修剪。冬剪时,中心干延长枝留长 60cm70cm 短截,剪口芽偏中选留,剪口下第二芽留在第三层主枝发生方向,上年剪口下选留 2 个与第一层主枝相 插宽较强壮枝留长 50cm60cm 短截作为第二层主枝培养,剪口芽参照第一层主枝选留,剪口下第 2 芽 留向与第一层主枝第一侧方向相反。第一层主、侧枝延长枝留 50cm60cm 短截,剪口芽主枝以留外侧 芽为宜。侧枝延长枝以外芽或外侧芽为宜,主、侧枝延长枝剪口下第二芽留在侧枝或大枝组发生方向。 5.4.3.2 初果期(定植后第 4 年6 年) 5.4.3.2.1 在树冠培养方面参照幼树期选配好各级次主侧枝等骨干枝,并及时采取弱枝领头等方法封 顶,控制中心干高度。 5.4.3.2.2 在辅养枝利用方面;本着有空就留、适当发展的原则,在大空间处,可选留一些长期辅养 枝,开始 12 年重剪,使之生长量小于临近骨干枝,然后连年剪,逐年发展,使之早结果,其余部位 短期辅养枝,开始几年就轻剪长放,促其早成花挂果。当辅养枝生长对骨干枝构成影响时,应及时回缩 培养成各类枝组,或适时疏除。 5.4.3.2.3 在枝组培养方面:一般同方向枝组距离保持 15cm20cm,主、侧枝上相距 50cm 左右配置 1 个大枝组,其间配置 3 个5 个中、小枝组,其来源:小枝组主要通过中、短果枝连年开花结果抽生果 台副梢或长、中、短枝甩放后短截,回缩而成;中枝组主要是通过发育枝连年中短截,辅养枝缩剪,主、 侧枝原头改造,或中枝组连年发展而成,利用发育枝培养枝组应按照枝组类型方法采取先放后截、先截 后缩、连截、先截后放、连放等方法进行。 5.4.3.3 盛果期 5.4.3.3.1 保持树体中庸健壮:冬剪时对主、侧枝延长后部枝强者留 30cm 左右短截,后部枝较弱者留 20cm 左右短截,中基部枝较弱者应回缩到 2 年3 年生枝部位,呈水平、下垂者应用背上枝换头抬高梢 角,严格控制竞争枝,挂果期对主、侧枝延长枝主干撑枝。 5.4.3.3.2 改善冠内光照:控制冠径与树高,冠径以树体互不交接为宜,高径比保持在 11.2 之间, 盛果初期继续采取撑、拉、吊等方法和适当增加挂果量,开张骨干枝角度。树势稳定或转弱者及时疏除 密生枝,直立强壮枝、徒长枝、骨干延长枝的竞争枝、层间临时性辅养枝;回缩或疏除下垂枝;控制背 上、 外围大枝组, 使第一层与第二层、 第二层与第三层叶幕层外围距离分别保持在 80cm100cm、 60cm 70cm。 5.4.3.3.3 维持、培养、更换、复壮枝组:进入盛果期后逐步疏除大部分临时性辅养枝,小部分改造 为中、大枝组,确立永久性辅养枝位置,以转移结果部位,促进以临时性辅养枝结果为主转向以主、侧 枝组结果为主,以永久性辅养枝结果为辅;回缩、疏除下垂枝组,维持斜生、水平枝组长势,适当增加 中、小枝组比例;按照“三套枝”修剪方法对结果枝、结果枝组进行一抬一压、一长一短,使其交替结 果,轮换更新;疏除衰老枯竭枝组,利用果台枝、果枝、发育枝大力培养新枝组加于补充。 DB35/T 933-2009 5 5.4.3.3.4 调节大小年结果:大年根据预定产量目标,采用冬剪疏芽、花前复剪、疏花疏果等手段, 控制挂果量;小年采取见花就保、堵花修剪等方法增加花量和提高座量率。 5.4.3.4 衰老期 5.4.3.4.1 复壮骨干枝:逐年由上至下锯除重叠、交叉骨干枝,对伸向外围冗长下垂、基部光秃的主、 侧枝逐年回缩至壮分枝外;降低中心干高度,改善内膛光照,刺激潜伏芽萌发。 5.4.3.4.2 枝组回缩更新、复壮:剪除内膛衰竭枯死的中、小枝组,弃上留下,弃弱留强回缩重剪大 枝组,疏剪密生花果,减轻树体负载量,集中养份促进枝组内抽发强壮发育枝,采取短截等方法更新复 壮枝组。 5.4.3.4.3 利用徒长枝补冠:保护利用各类徒长枝,视其位置,长势分别培养成相应枝组或骨干枝头。 5.4.3.4.4 内膛高接:对部分位置不当的徒长枝重剪后嫁接花枝挂果,弥补因更新修剪造成部位产量 损失;内膛骨干枝上枝组死亡,出现大面积光秃带时,可用皮下接、腹接等方法进行高接,以弥补内膛 空缺。 5.4.4 开心形整形修剪技术 5.4.4.1 幼树期(1 年3 年)修剪。苗木定植后随即留高 70cm80cm 定干。定植当年生长季及时抹 除砧孽及整形带以下不定芽梢,6 月7 月按照主枝分布方向及角度进行拉枝;冬剪时选留 3 个分布均 匀三个分枝作为主枝培养,留长 60cm 左右短截,剪口芽以外芽或外侧芽为宜,剪口下第二芽留同向侧 芽。定植第二年生长季及时剪除剪口处主、侧枝竞争枝和主枝背上直立强旺徒长枝;6 月7 月份适时 拉枝开张主、侧枝角度;冬剪时主枝延长枝留下 50cm60cm 短截,剪口芽留外芽或外侧芽,剪口下第 二芽留在第二侧枝发生方向,并与第一侧留向相反;主枝上年剪口下抽发第二个枝条留长 50cm 左右短 截,剪口芽以外芽为宜,剪口下第二芽留于外侧;主枝上年剪口下抽发的第三个枝条留长 30cm 短截, 作大枝组培养。 其余部位发生的枝条除背上直立强旺枝条疏除外, 一般以轻剪长放为主留作早期挂果部 位。定植第三年生长季按照定植第二年修剪方法及时疏除主、侧枝延长枝的竞争枝,主、侧枝背上发生 强旺徒长枝拉枝扩张主、侧枝延长枝角度;冬剪时主枝延长枝留长 50cm 60cm 短截,剪口芽以外芽或 外侧芽为宜,剪口下第二芽留于第三侧枝发生方向,与第一侧枝同向;上年主枝延长枝剪口下抽发的第 二个枝条留长 50cm 短截作为第二个侧枝培养,剪口芽以外芽为宜,剪口下第二芽留于内侧;第二侧枝 延长枝留长 50cm 左右短截作为第二个侧枝培养,剪口芽以外芽为宜,剪口下第二芽留于外侧;对主枝 延长枝上年剪口下抽生的第三个枝条和对侧枝延长枝上年剪口下抽生第二个枝条留长 30cm40cm 短截 作为大枝组培养,其余部份发生的枝条参照上年冬剪时修剪方法进行处理。 5.4.4.2 初果期(4 年6 年)修剪。按照初果期修剪方法继续抓好侧枝配置等树冠培养,定植第四年 冬剪时主枝延长枝留长 40cm50cm 短截,剪口芽以上侧芽为宜,以利抬高梢角。在此基础上重点转向 枝组培养。枝组配置比例,发布、密度、姿势、方法参照疏散分层形第一层主枝修剪方式进行。 5.4.4.3 盛果期修剪。按本标准 5.4.3.3 进行。 5.4.4.4 衰老期修剪。按本标准 5.4.3.4 进行。 5.5 保花保果与疏花疏果 5.5.1 保花保果,提高座果率。 5.5.1.1 高接授粉花枝:上年秋末及当年春初在黄花梨树冠中上部,每株高接 3 个至 5 个带花芽授粉 品种枝条。 5.5.1.2 挂花瓶:花期采集授粉品种的花枝插入盛水瓶中挂于树冠中上部。 5.5.1.3 人工辅助授粉:获取授粉品种的花粉后,采用点授、拌授等方法,对开花后 3 天内花朵进行 人工授粉。 5.5.1.4 喷施保花药剂: 盛花期喷一次 0.2%硼砂和 0.0025%0.0050%赤霉素, 或 0.0015%茶乙酸钠等。 5.5.1.5 园中放蜂:花期每 10 亩左右放置 2 箱到 3 箱强旺蜂群,并在放蜂期间禁止喷农药。 5.5.2 疏花疏果 DB35/T 9332009 6 5.5.2.1 疏蕾疏花:花序分离至开花前,对主、侧枝上的延长枝中上部和其它不适挂果的部位以及过 弱、过密、过多的花蕾用手指自上向下压弃除;当授粉条件较好,一部分花已完成受精且能达到丰产要 求时,采用人工疏花或喷施药剂以杀死开花柱头。 5.5.2.2 疏果:以目标产量确定留果量,对其它多余果在花后 15 天20 天开始进行人工疏除。一般 1 个果台留 1 只到 2 只果,果间距保持 20cm 左右,疏除病虫果、外伤果、畸形果及生长迟缓,皮色暗淡 的幼果。留果量如每亩产 1500kg2000kg,目标单果重 200g 以上的常规园每株留 300 只到 350 只果为 宜。 5.6 果实套袋:在第二次生理落果结束定果后进行,即花后 20 天45 天内完成。袋型以内黑外黄单、 双层,规格长宽(20cm15cm)的纸袋为好。套袋前须全园普喷一次杀菌、杀虫剂混合液,清除附在 果面上的病菌、害虫。 5.7 病虫害综合防治及农药安全间隔期 5.7.1 防治原则:加强病虫预测预报,以防为主,综合防治,保护天敌,积极采用生物防治。 5.7.2 主要病虫害种类及防治方法见附录 A。 5.7.3 病虫害综合防治见附录 B。 5.7.4 农药安全间隔期:施药 15 天后方可采摘成熟黄花梨上市销售。 6 采收 6.1 采收时期 7 月中旬开始,8 月中旬初结束。采收时,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必须在 10%以上。 6.2 采收方法 做到分批采收,避免雨天和晴天当午采收,采收时应轻采轻放,严格控制机械损伤。 DB35/T 933-2009 7 附 录 A (资料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表A.1 主要病虫害及防治方法 病虫名称 为害部位 防治时间及方法 梨黑星病 梢、果、叶等幼 嫩组织 (1)花芽萌动前喷波美 5 度石硫合剂。 (2)花谢 2/3、发病初期,各喷药防治 1 次到 2 次,以后根据病害发生情况进行防 治。 药剂可交替选用 10%世高水分散粒剂 3000 倍5000 倍液, 12.5%烯唑醇可湿性粉 剂 20002500 倍液等三唑类杀菌剂。 梨 锈 病 嫩叶、新梢、幼 果 (1)砍除梨园周围 5 公里以内桧柏、龙柏等中间寄主。不能砍除者,在 3 月上中旬 降雨前喷波美 1 度2 度石硫合剂或 1:2:200 的波尔多液,清除越冬病源。 (2)谢花 2/3 开始喷施 1 次2 次 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500 倍2000 倍。 梨炭疽病 花、果、枝 (1)做好冬季清园,芽萌动前喷 40%施纳宁水剂 300-500 倍或波美 5 度石硫合剂铲除 越冬病源。 (2)初花喷施咪藓胺或咪藓胺锰盐或甲基托布津防治花腐病。 (3)谢花 2/3、梅雨期(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 、果实膨大期后期及时喷药,药剂可选 用咪藓胺、咪藓胺锰盐、甲基托布津、溴菌腈、10%世高水分散粉剂 2000 倍等 梨轮纹病 枝干、果实、叶 片 (1) 休眠期刮除枝干上病斑, 用 40%施纳宁水剂 100 倍200 倍涂抹伤口, 并将病斑、 叶、病果清除干净。 (2)芽萌动前喷波美 5 度石硫合剂铲除越冬病源。 (3)开花前后、梅雨期(5 月下旬至 6 月上旬) 、果实膨大期后期及采后 8 月下旬至 9 月上旬,及时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 800 倍液、3%克菌康粉 剂 800 倍1000 倍、 10%世高水分散粉剂 2000 倍、 10%多抗霉素可湿粉 1000 倍1200 倍、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 1000 倍液。 (4)定果后及时进行套袋。 梨褐斑病 叶 片 (1)冬季扫集落叶,集中烧毁或深埋入土。 (2)加强栽培管理,促进树势生长健壮,提高抗病力。 (3)谢花 2/3、4 月中下旬、5 月上中旬各喷药防治一次,药剂可交替选用 10%世高 水分散粒剂 2000 倍、 12.5%烯唑醇可湿粉 2000 倍、 10%多抗菌素可湿粉 1000 倍1200 倍、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 800 倍1000 倍液。 梨黑斑病 果实、叶片、新 梢 (1)果树萌芽前剪除有病枝梢,清除果园内的落叶、落果,并集中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植株抵抗力。 (3)梨萌芽前喷一次 5 度石硫合剂,落花后至梅雨期结束至间隔 10 天15 天喷药 防治一次,药剂可交替选用:10%多抗霉素可湿粉 1000 倍1200 倍液,70%代森锰锌 可湿性粉剂 800 倍1000 倍液、70%甲基托布津可湿粉剂 1000 倍液。 (4)5 月上旬前进行果实套袋。 DB35/T 9332009 8 表A.1 (续) 病虫名称 为害部位 防治时间及方法 梨小食心虫 新梢、果实 (1)新建园不与核果类混栽。 (2)4 月6 月间及时剪除桃、李萎蔫的新梢。 (3)发生期在果园用糖醋液诱杀成虫。 (4)利用梨小性激素诱杀雄成虫。 (5)成虫发生和产卵期喷灭扫利、阿维毒、高效氯氰菊酯等。 (6)秋季在主干上缚草诱集越冬成虫,冬季刮除翘皮集中烧毁。 梨瘿蚊 芽、新梢 (1)冬季清园并深翻土壤,破坏幼虫越冬场所。 (2)发生期及时摘除有虫芽叶,减少虫源。 (3)现蕾至开花初期、谢花 2/3 各喷药一次防治第一代梨瘿蚊,以后各代根据病虫 预报进行防治,药剂可选用阿维菌素、阿维毒、毒死蜱、啶虫脒等。 茶 翅 蝽 叶片、嫩梢、果 实 (1)进行果实套袋。 (2)4 月6 月间成、若虫发生期进行药剂防治,药剂可用 20%杀灭菊酯乳剂 2000 倍或 40%毒死蜱乳油 1200 倍1500 倍。 梨 木 虱 新梢、叶柄、叶 片 (1)早春刮树皮、清洁果园,并将刮下的树皮与枯枝落叶等集中烧毁。 (2)抓住越冬代成虫出蜇盛期,第一代若虫发生关键期喷药防治,药剂可用阿维菌 素、吡虫啉、啶虫咪、高氯等。 梨 网 蝽 叶 片 5 月10 月每代若虫发生初期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阿维毒草、杀灭菊酯等农药。 梨 园 蚧 枝 干 (1)赵冬期人工刷擦越冬若虫或剪除梨园蚧寄生严重的枝条。 (2) 越冬代虫羽化和雌虫产仔时期可喷 40%毒死蜱乳油 1000 倍、 40%速扑杀 1000 倍 1500 倍液等。 DB35/T 933-2009 9 附录 B (资料性附录) 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表B.1 主要病虫害综合防治 防治时期 日期 物候期 防治重点 防 治 措 施 12 月 | 次 年 2 月 休 眠 期 消灭梨树上 及地面、土 中的各种越 冬病虫 (1)刮除梨树上的粗皮、病皮、翘皮、老皮、梨树上的地衣、苔藓。 (2)结合冬剪剪除病虫枝、枯死枝、过密枝、树上的遗留果。 (3)清除地面的各种杂草、遗留枝、落叶、落果集中烧毁或深埋。 (4)结合扩穴改土,翻耕土层破坏土中病虫的越冬场所,并挖除枯死株,同时, 亩施生石灰 50kg100kg。 (5)用 5 度石硫合剂进行刷干或 1:1:0.5:30 的石灰、食盐、动物油、水配制涂 白剂进行树干刷白。 (6)最后全园普喷一次 3 度5 度石硫合剂。 2 月 下 旬 | 3 月 下 旬 萌 芽 | 开 花 前 梨黑星病、 中国梨木 虱、 金龟子、 梨网蝽等 (1)继续清除地面遗留物;树基培土、阻止土中越冬害虫出土。 (2)清除梨园附近的龙柏、桧柏集中烧毁,风景区或不宜砍除的柏类树应在 3 月中 旬喷 3 度5 度石硫合剂或波尔多液杀灭梨锈病菌。 (3) 上年梨黑星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