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仙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7年2035年)规划文本规划图纸(评审稿)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二一八年五月仙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7年2035年)(评审稿)院 长陈桂秋总规划师陈伟明所 长杨永康项目负责人 杨永康 马仲坤建城规编 甲级141109工程设计证书号 A133011409仙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修编(2017年2035年)(评审稿)项目审定人陈桂秋院长教授级高级规划师注册城市规划师项目负责人杨永康马仲坤园林园林 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工程师 注册城市规划师专业审核人张秀珍园林高级工程师 项目参加人马松麟园林工程师陈彬彬园林工程师杜康平 给排水 高级工程师周步荣 电气 工程师二一八年五月第一章 规划总则2第一条规划目的2第二条规划范围与面积2第三条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2第四条规划期限3第二章 关于保护规划的说明4第五条资源分级保护4第六条资源分类保护5第七条外围地带保护6第八条建设控制管理7第九条分区活动控制与管理8第十条生态环境保护9第三章 关于游赏规划的说明10第十一条规划布局结构10第十二条生态容量10第十三条游人容量10第十四条景区规划10第十五条特色景观与展示14第四章 关于设施规划的说明15第十六条道路交通规划15第十七条游览设施规划17第十八条基础设施规划18第五章 居民点协调发展规划的21第十九条居民点调控类型21第六章 关于相关规划协调的说明22第二十条土地利用规划协调22第七章 关于近期规划实施的说明23第二十一条近期实施重点23第一章 规划总则第一条 规划目的为了加强仙居风景名胜区的严格保护和永续利用,根据国务院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特修编本规划。第二条 规划范围与面积风景区总体规划范围总面积158平方公里,外围保护区81.25平方公里。北至下珠至叶宅的山脚线;西以十三都坑为界;南接仙居与永嘉的县界;东部南段以十三都坑及其支流东侧的山脊线为界,北段以十八都坑西侧山脚线为界。第三条 风景名胜区性质与资源特色仙居风景名胜区,是以峰丛绝壁、幽谷飞瀑、溪流林滩、古村梯田、生物多样为风景资源特色,以生态保护、科研科普、观光游览和休闲度假为主要功能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仙居风景名胜区的核心风景特色体现在以下三类空间格局之中。仙居云海缭绕的奇峰仙境风景名胜区北部海拔超过七百米的峰丛植被稀疏,岩壁裸露,极少人文遗迹,近观造型奇崛,远眺层峦叠嶂,俯瞰悬崖陡峭,云雾涌起时亦幻亦仙,犹如仙人居住的无人仙境。此类罕有人文印记的名山风景在浙江省具有一定的资源稀缺性。山居峰丛环抱的山村田园在风景名胜区北部海拔四百至五百米的山间平缓谷地,常有绵延的梯田和传统聚落,以公盂岩下的上坪和下坪村最为著名,宛如人间仙境和世外桃源。这里既是山顶俯瞰的绝美画卷,也是环视周边峰丛的绝佳视点。溪居群山脚下的滩林溪村在十三都坑和十八都坑的山脚溪边,由“群山峰丛山野密林传统聚落溪流河滩”构成的连续风景界面沿溪流两侧延展,是最能体现风景名胜区地域人文风情的风光带。仙居风景名胜区共有184个景源,分属2个大类,七个中类。大类中,自然景源140个,人文景源44个,中类中以地景、水景分布较多,小类中地质遗迹奇峰、石林石景、瀑布跌水等景源数量居多。经综合评价,仙居风景名胜区有特级景源1个;一级景源17个;二级景源22个;三级景源52个;四级景源71个。第四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72035年,其中近期为20172025年,中远期为20262030年,远期为20312035年。第二章 关于保护规划的说明第五条 资源分级保护划分为一级、二级、三保护区三个层次,实施分级控制保护,并对一、二级保护区实施重点保护控制(见图2-1)。1、一级保护区(核心景区严格禁止建设范围)一级保护区主要为核心景区以及全域自然水体,规划面积47.36平方公里。针对北部峰丛/峰嶂,严格保护地质遗迹和周边原生态植被环境,设置必需的步行游赏道路和相关设施,严禁建设与风景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机动交通工具不得进入。针对南部的一级保护区,严禁非法进入,杜绝发生人为活动对典型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严格禁止和杜绝在严格保护区内非法偷捕偷猎野生动物、捡拾鸟蛋或采挖中草药、采摘山野菜、野果、食用菌、移植绿化树种或观赏花卉等行为。严禁引入外来物种,对过往侵入的外来有害物种要立即进行清除。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提高森林有害生物防治力度,建立森林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的地理信息系统,对有害生物进行定点、定位、定时观测。2、二级保护区(严格限制建设范围)二级保护区主要指围绕一级保护区的缓冲保护区。面积52.82平方公里。可以安排风景游赏设施,但不得对峰丛及其周边的地形地貌环境造成破坏。区内除必要的服务设施建设外,严禁其它类型的开发和建设。严禁非法伐木、开垦等开发利用活动,采用“封育、新造、补植、改造”等综合措施,培育具有较好景观效果和生态效益的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非法采摘、挖掘、移植、引种(包括采集标本)、出卖和收购区内珍稀濒危物种。3、三级保护区(限制建设范围)将以上保护区以外的风景名胜区用地划入三级保护区,面积约57.82平方公里。对保留的居民点进行环境整治和风貌提升,通过建筑风貌的改善达到与风景区整体的协调。所有风景建设应遵循山水格局中山居、溪居画卷的景观序列,不得破坏“群峰梯田古村”,以及“群峰山林古村溪滩”的格局。区内的游览服务设施应尽量控制规模和建筑量,并在色彩和建筑形式上保持与风景区内民居建筑和风景建筑的和谐。各项农业与经济用地的发展,遵照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实施。第六条 资源分类保护分为生态资源保护、地质遗迹保护、古树名木保护、文物古迹保护和非物质文化保护五大层面。1、生态资源保护采纳浙江仙居国家公园建设规划的保护要点,生态资源保护的重点为典型亚热带阔叶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重要物种及其栖息地、生态系统极敏感区和重要的生态服务功能区。2、地质遗迹保护严格保护山景和水景等地质遗迹景观的原真性和完整性,重点保护各类山景的火山岩结构构造现象点、典型的地质剖面、古生物化石点以及水体景观上游的生态环境等。3、古树名木保护风景名胜区内古树名木详见基础资料汇编中“古树名木调查表”。要求继续清查,并作单株编号,一一记载建档,对古树名木要落实专人养护,并应设置护栏与标牌说明。对个别衰弱植株要尽快采取相应的复壮措施。4、文物古迹保护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款进行保护。文物和历史建筑应得到有效的保护,必要的地方设立围栏、玻璃墙等防护设施。定期对史迹保护区内的建筑和文物进行安全检查,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应该注意对文物和历史建筑自身和周边山林的防火工作。游人较少的史迹保护区内还应定期清理环境,避免破败荒废景象出现。复建西罯寺,规模和风貌遵循历史文献。5、非物质文化整理、保护与恢复要点整理风景名胜区以及周边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存,提升整体文化特色。除宗教、民俗、民间手工艺之外,相关文化氛围的营造也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深化的发展方向。引导居民保持和恢复原有传统生活方式及习俗。如果要突出文化的独特性,可以从当地居民入手,引导其恢复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并注重其原真性和独特性,避免纯表演性的非物质文化遗存展示。第七条 外围地带保护外围保护地带延续07版总规划定界线,面积为81.25 平方公里。作为风景区与周边村镇用地的缓冲地带,虽然保护要求不如风景区内部高,但从风景区的整体保护考虑,仍需要进行规划控制。外围保护地带的保护要求:1、该区域内应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全面开展植树造林和封山育林,防止污染源点的产生。2、严禁发展和布局对风景名胜区造成环境污染或景观污染的生产项目,控制已对风景区保护培育、游览利用和生态环境有不良影响的生活、生产的项目和内容,对严重者应整治或取缔。3、注重外围保护地带内对于各村庄整体风貌的协调和统一,规划及建设宜突出自然生态特色和原生态的乡村文化,避免与风景及文化特色的冲突。4、建筑景观风貌应与风景相协调,统一建筑形式、控制好村庄天际线和色彩,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应尽量避免现代建筑风格的引入。加强区内村庄以及道路的绿化美化,搞好环境卫生,提高整体的环境质量。5、对于风景区山顶往下俯视视野范围内建设区域,建议做好镇区风貌规划。6、处理好风景区与高速、高铁和公路等交通要道的关系,做好景观美化工作,总体景观风貌控制应与风景区相协调。第八条 建设控制管理按照分级保护的要求对风景名胜区内十种设施建设类型提出具体控制管理要求。分区设施控制与管理要求一览表设施类型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1.道路交通索道等机动车道、停车场栈道石砌步道其它铺装游览车停靠站2.餐饮饮食点野餐点小型餐厅中型餐厅大型餐厅3.住宿野营点家庭客栈小型宾馆中型宾馆大型宾馆4.宣讲咨询展览馆解说设施咨询中心5.购物银行医院疗养院商摊、小卖部商店卫生救护站7.管理设施行政管理设施景点保护设施游客监控设施环境监控设施8.游览设施风雨亭休息椅凳景观小品9.基础设施邮电所多媒体信息亭夜景照明设施应急供电设施给水设施排水管网垃圾站公厕防火通道消防站10.其它科教、纪念类设施节庆、乡土类设施宗教设施注:应该设置;可以设置;可保留不宜设置;禁止设置;不适用第九条 分区活动控制与管理各分区内人类活动的控制与管理要求见下表:分区活动控制与管理一览表活动类型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三级保护区旅游活动1.休闲散步2.登山3.骑自行车游览4.古迹探访5.文化交流6.摄影、摄像7.登高眺望8.采摘9.垂钓10.动植物观赏11.游泳12.野营露营13.民俗节庆14.海滨休闲15.修养疗养16.文博展览经济社会活动1.伐木2.采药、挖根3.开山采石、采矿挖沙4.放牧5.人工养殖、种植6.抽取地下水7.商业活动科研活动1.采集标本2.科研性捶拓3.钻探?4.观测5.科教摄影摄橡管理活动1.标桩立界2.植树造林3.灾害防治4.引进外来树种5.监测6.解说活动注:应该执行;允许开展;有条件允许开展;禁止开展;不适用第十条 生态环境保护按照分级保护的要求实施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要求表保护区大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环境噪声和交通噪声污水绿化覆盖率一级保护区达到I级达到或优于II类优于0类标准全部达标处理超过85%二级保护区达到I级标准达到或优于II类优于1类标准达标处理超过70%三级保护区优于I级标准达到或优于III类优于1类标准达标处理超过50%第三章 关于游赏规划的说明第十一条 规划布局结构规划立足风景区独特的地理构造和山水格局,形成 “两片四区六带”的风景游赏结构。两片:包括峰丛绝壁风貌片和淡竹生态保护片;四区:包括饭蒸岩景区、东天门景区、景星岩景区和公盂景区;六片:包括十三都景带、神仙居景带、雪洞景带、十八都景带、蝌蚪岩景带以及淡竹景带。第十二条 生态容量仙居风景区内生态允许容量为126400人。第十三条 游人容量仙居风景区线路法日游人容量为35159.4人次(瞬时容量),年游人容量大于1019.61万人次。第十四条 景区规划1、峰丛绝壁风貌片(1)东天门景区规划围绕“奇峰异象”进行游赏主题策划。1)重点保护现有山林植被与峰丛,突出展示双峦架日这一神奇景象。2)对现有植被进行梳理,开拓景观视廊,构成观赏东天门的“画框”。3)选位置佳处,建观景平台,远眺县城。(2)景星岩景区规划把“天上人间”作为游赏主题。1)突出道教“清静无为”的境界,保全该景区的历史环境风貌,严禁新建一切游览设施和服务设施。2)充分发挥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特点,使景观发挥出本身的应有的作用,并且长久存在下去。对现有的观景长廊进行修整,符合自然山体与景观建筑的空间关系。3)开展观察天象等接近大自然的活动,吸引游客前来游赏。(3)饭蒸岩景区规划以“仙境”作为游赏主题。1)结合饭蒸岩“险、奇、神”的特点,可结合空中栈桥等设施突出仙境主题。2)充分挖掘其人文内涵,引用优美的民间传说渲染其神秘美好的气氛,突出仙字文章。(4)公盂景区规划把“仙境奇峰、世外桃园”作为游赏主题进行规划。1)整合公盂溪、公盂村、公盂岩、苍山村等现状资源,贯通白龙路和田柯路,形成以公盂岩为核心的观光游赏环线。3)通过文化活动的引入,丰富游览内容,开展爬山健身、艺术采风、户外运动等活动,增加景区吸引力。4)在游赏区西北部利用山峰开展户外探险活动,并与北侧雪洞景带的高山植物观赏区结合,形成联系两景区的游览支线。(5)十三都景带规划把“山水画廊”作为游赏主题,突出山水观光、休闲度假体验。以两岸青山为背景,加强溪流、滩林、村居、田园四者内在联系,形成统一的景观风貌。同时,根据村庄所处地理位置,将整条带分为“山上、山下”两个区段,形成差异化的游赏主题。山上:规划要求整合西庄、山头吾、大坑头等村落, 以“山居画卷”为游赏主题特色,进行统一风貌改造,结合沿线风光建成“山居画卷”体验廊道,开展登山揽胜、果林采摘、休闲度假体验。山下:规划要求:整合石盟垟、下陈朱、尚仁、冯科头、下郑、下芦、林坑等村落, 以“溪水田居”为游赏主题特色,进行统一风貌改造,结合沿线风光建成“溪水田居”体验廊道,设置田园农耕、水上娱乐、山林拓展、沿溪绿道等项目。依托现状小源港周边的村庄,开展休闲游览活动,形成以小源港为轴心的小源港休闲游览带。(6)蝌蚪崖景带规划延续上轮详规,把“人文探秘、溯溪探险”作为游赏主题进行规划。1)人文探秘主题主要是以蝌蚪崖为核心景观资源,突出展示以蝌蚪文为代表的待破解的原始文字或符号文化。开展一些关于蝌蚪崖上蝌蚪文的人文科学考察、学术研究等内容。同时,设置石文化展览馆,作为整个游赏区块的科普中心。 2)溯溪探险主题的表达,主要以官坑溪为依托,沿溪设置溯溪游线,突出展示山石、溪涧、水瀑、幽潭等原始的自然风光。并在必要节点设置滑索等项目、增加游赏趣味。3)结合索道等游赏方式,突出展示山体险峻而挺拔、巍然耸立与云海中犹如天庭中神仙汇聚于四周的不凡景象。(7)神仙居景带景带北部入口区块延续上轮详规要求把“奇峰仙山”作为游赏主题,以展示特色山体景观、发展佛教文化为重点,结合景区服务设施,建成以观光、休闲、养生,礼佛为主要功能风景游赏区。景带南部区块结合场地特征,围绕“秀水幽谷”进行策划,以展示潭瀑景观,发展养生文化,建成以休闲为主要功能风景游赏区。(8)雪洞景带把“雪洞祈福、抱朴释梦”作为游赏主题进行规划。以“雪洞”为依托,通过文化活动的引入,提升景区内涵,丰富游览内容。北部依托幽谷两侧众多的风景资源,沿着景区道路建设太极坪、百草园等景点,结合其周边游览服务设施,开展康体健身、中医理疗、膳食强身、养生文化体验与交流等活动,形成以“养生、健体”为主题的文化休闲游览带。南部在整合梳理雪洞、沙坑溪等现状主要景点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抱朴书院、涤心池(洗涤心灵)、静思轩(静心思考)、祈梦雪洞(祈福释梦)、悟心台(领悟内心)等一系列景点,形成了以抱朴书院为起点,“涤心静思祈梦悟心”为主要心旅历程变化的主游线,为游客提供了一条净化心灵的游览环线。同时,利用当地特色植被,设置高山植物观赏区。(9)十八都景带规划以“山居、溪居、仙居”的规划理念,结合现状村落所处地理特征不同,分山林、水岸两个地理区块进行风景游赏策划,突出山水观光、休闲度假功能。针对山林区域,规划要求整合叶山、王山、柯西山等村落, 以“山居画卷”为游赏主题特色,进行统一风貌改造,开展山林农耕、户外拓展等活动,结合沿线风光建成“山居画卷”体验廊道。其中村居建筑应以浙南传统民居形式为主,力求达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针对水岸区域,规划要求整合街下、里坎头、丁步头、柯思、碗厂等村落, 以“溪水田居”为游赏主题特色,进行统一风貌改造,结合沿线风光建成“溪水田居”体验廊道,发展精品民宿等,促进农村旅游经济,其中村居建筑应以浙南传统民居形式为主,力求达到建筑与自然的融合。2、淡竹生态保护片(1)淡竹景带规划以“逍遥游”的游赏主题定位,结合溪潭、瀑布、森林等资源,开展户外拓展,森林探险、原生态民俗体验活动。形成一带串两片的规划结构。1)淡竹生态溪居观光带围绕“逍遥溪居”进行活动策划,在保护现有自然生态溪流、竹林、传统村居基础上,结合传统村居设置必要的旅游服务设施,建成功能齐备、风光绮丽的生态型溪居观光带;局部路段,可结合周边自然山林或滩林开展登山、溯溪活动。2)朱沙坑森林探险区围绕“森林探险”进行活动策划,以三级瀑布、原始森林为依托,在朱砂坑村附近因地制宜设置森林探险活动项目,建成朱砂坑森林探险游赏区,突出展示区域内自然生态群落。3)淡竹民俗体验区围绕“民俗体验”进行活动策划,以开展乡村生活、民俗风情体验、生态农业观光为内容。第十五条 特色景观与展示风景名胜区的特色景观集中在地景与水景、植物景观、建筑风貌景观三类,分地质遗迹、生物多样性、地域文化和环境教育四类特色景观进行展示主题,在游客中心、宣传设施和游览场所通过不同的展示方式向游客传达。结合仙居国家公园的规划建设,风景名胜区的解说展示方式分为标识牌系统和解说系统组成两种。第四章 关于设施规划的说明第十六条 道路交通规划1、景区交通结构山下(海拔100-300m):机动车8字成环,串联四大出入口。山中(海拔300-500m):竖向枢纽中转。山上(海拔500m-1000m):步行成网串联各峰丛。2、出入口设置规划确定仙居国家级风景名胜区主要出入口共5处,5个出入口分为三大等级,一级出入口1处,设置在关后村,为仙居大景区出入口及景区大门;二级出入口2处,分别为西罨寺出入口、公盂岩出入口,是未来两个主要景区的出入口,分别与神仙居高速互通和公盂高速互通对接;三级出入口2处,分别为雪洞出入口、淡竹出入口,为其余景区主要出入口。3、车行游览干道一级机动车道北环:由白西线白西线延伸段白龙线泥昔线泥昔线隧道下街线延伸段下街线道路构成,为景区一级机动车交通干道,主要功能为串联北部各游赏区块、四大出入口以及沿溪各个村落,同时在道路一侧设置溪滩游赏绿道,作为自行车骑行道。南环:由白龙线撩朱线构成环线,为景区一级机动车交通干道,主要功能为风景游赏、山溪观光、自驾骑行,同时在道路一侧设置溪滩游赏绿道,作为自行车骑行道。二级机动车道淡竹山林风景道:位于风景区蝌蚪崖南侧,公盂岩西侧的海拔200m400m梯田山村之间,串联山居风光带以及山居服务点,主要串联村落包括:淡竹林山西庄岩下山头吾大坑头周山下芦。雪洞山林风景道:位于雪洞谷地内海拔200m400m谷地山村之间,串联溪谷风光带、谷地村舍及服务点,主要串联村落包括:前塘上项下新屋沙坑上荒田溪迪。景星岩山林风景道:位于景星岩东侧,十八都坑西侧海拔200m400m梯田山村之间,串联山居风光带以及山居服务点,同时连接景星岩南侧服务点,主要串联村落包括:丁山石于丁山猪毛山王山柳胡平柯西山下毛坑。4、 步行游览路峰丛远眺型:构建600m-800m同海拔平面游赏体系,串联饭蒸岩蝌蚪崖神仙居东天门雪洞公盂景星岩游赏区块主要峰丛。山谷探幽型:四条幽谷步道连接四大景区主入口,通过山林谷地进入风景区各个游赏板块内部,四条幽谷型步道分别为:淡竹幽谷步道、摩天峡谷步道、雪洞幽谷步道、公盂岩山林幽谷步道。溪滩漫步型:两条环形滨水廊道,形成山下溪滩游赏环线:北环:十三都坑小源港十八都坑,南环:大源港游溪,滨水步道环线设置于一级环岛一侧,宽度不小于1.5m,作为独立的步行体系,同时结合自行车骑行道功能,丰富游赏方式。5、 立体交通新建饭蒸岩索道、东天门索道、雪洞索道、公盂岩索道,改造现存的北海索道与南天索道,改造景星岩天梯,新建公盂岩天梯,解决景区运力不足所造成的瓶颈问题。索道选线与建设严格按照风景名胜区条例规定,履行报批手续。6、 交通设施规划根据游览线路组织在风景区北片设置4处集中式停车场,分别位于西罨寺出入口、淡竹出入口、公盂岩出入口、雪洞出入口,南片设置2处停车场,分别位于俞坑和茅草山。其余一些景点可结合服务设施设置小型停车场。度假游览设施用地停车场结合周边村庄设置,每个停车场面积不大于3000。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风景区可利用旅游集散基地停车场,通过景区接驳车与景区四大出入口对接,满足高峰期停车需求,缓解景区北片4大出入口停车压力。7、 道路及交通设施控制要求游览路选线应随山就势,与自然景观相互协调,不宜有过长的路段暴露于主要观景面。步行路路面材料推荐使用自然环保材料。风景名胜区内宜建设生态型停车场。交通指示设施、指示标牌设计应注意与周围环境协调。第十七条 游览设施规划本次规划风景名胜区游览设施体系共分4级,分别为旅游集散基地、游客服务中心、服务点和服务站。游览设施项目分级规划一览表等级名称功能设施一旅游集散基地游览设施、度假设施、餐饮设施、住宿设施、购物设施、卫生保健设施、宣传咨询、公共厕所、旅游管理设施、停车场二游客服务中心住宿设施、餐饮设施、购物设施、宣传咨询、公共厕所、旅游管理设施、停车场三旅游服务点住宿设施、餐饮设施、公共厕所、资讯设施、救护站、停机坪停车场四旅游服务站休息场地、简餐点、遮阴避雨构筑、资讯设施、公共厕所1、旅游集散基地位于风景区红线范围之外,规模较大,设施齐全,依托皤滩古镇和高迁古镇等文化资源开展旅游,承担交通、集散、问询、餐饮、购物、娱乐、住宿等功能,并在节假日等旅游高峰期分担仙居国家级风景区的交通集散功能。2、游客服务中心分别依托四大景区入口设置的游客服务中心,涵盖交通、集散、问询、住宿和餐饮等功能。名称面积(公顷)功能侧重西罨寺入口18.5(其中风景区内面积为5.96)大规模的交通集散功能为主,兼有问询、餐饮和住宿功能淡竹入口9.6(位于风景区范围之内)主要承接东部自驾游的游客,提供问询、集散、餐饮和住宿功能。公盂岩入口9.6(位于风景区范围之外)大规模的交通集散功能为主,兼有问询、餐饮和住宿功能雪洞入口10.4(位于风景区范围之外)在提供交通和集散功能之外,可以设置住宿和餐饮功能。3、旅游服务点分为三大类型,共32个,多依托现状农居点和山间空地设置。4、旅游服务站在北部峰丛的登山慢行路,以及南部淡竹溪谷两侧的慢行路,沿途设置简易的游览设施,包括与国家公园接轨的户外运动补给驿站,功能以观景、休息、野外露营、补给和问询为主。第十八条 基础设施规划1、给水工程规划用水量预测:本区块最大日用水量约为11566m3/d,不包含绿化灌溉与道路广场的浇洒用水。规划本区的供水系统分为两个部分,大部分用水点引自市政自来水,小部分山顶的小型服务点引自原有村庄的自备水源或现状山塘。给水系统应与当地城镇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规划本区山下临市政道路的服务中心、山顶大型服务点的用水由当地自来水公司统一进行供水,同时把即将进行规划改造的56个山下村庄的给水也纳入市政自来水的供水范围。用水的主要原则为就近、分区供水,局部山顶水压不够区域增设加压泵站进行供水。山顶上与原有村庄交界的部分小型服务点,给水系统引自原有的村庄自备水源或现状山塘。本区域内依靠市政供水的服务点和部分村庄由就近道路上的市政给水管网接入,管道的供水压力一般要求控制在0.20MPa以上,以满足建筑用水的水压要求。规划采用生活、消防同一的供水系统,消防水压采用低压制,按照消防给水及消火栓系统技术规范GB50974-2014,每隔120米左右设置一个室外地上式消火栓,布置消火栓的管道管径不应小于DN100。2、排水工程规划风景区最高日污水量约为9528.8m3/d。 山地公园山下的服务中心、规划改造的56个村庄的污水经DN200DN300的污水管收集后,根据地势进入自建的相对集中的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就近排入相近道路上现状的污水干管,再排入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景区内应尽量减少餐饮设施点,主要由城镇解决旅客吃饭问题,如必须设置,餐饮排水应经隔油池处理,严格按污水排入城镇下水道水质标准GB/T 31962-2015规定执行。山地公园山顶一些大型服务点的污水经管道收集、汇合后排至小型集成式生物反应器处理,处理后的污水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16)一级A类要求,达标后尾水就近排放至河流或坑塘。山地公园山顶一些分散的、小型服务点采用无水生态厕所。本区块范围内大部分雨水可根据地势自行排入附近水体;各建筑单体屋面雨水经d300d400的雨水管道收集后根据地势就近排入水体;道路雨水经雨水口收集排至雨水管道,就近排入天然水体或临近市政道路上的雨水管网。雨水排入水体的排出口要高于水体的底标高。3 电力电信工程规划根据详规安排的各类建设用地和用地规模,建筑用电负荷指标按民宿酒店60W/平方米,商业类建筑100 W/平方米,其他类80 W/平方米估算。缆车等专业设备应由设备厂家提供具体供电量后向供电局提出用电申请。景区内中压配电电网采用10kv等级,由市政10KV开关站引来。在建筑密集区域设置10/0.4KV室外箱变,原则上每个变压器供电距离不宜大于500米,以保证供电质量。超过500米的情况,适当放大供电线缆截面,降低线路损耗及压降。偏远小型服务站及服务点,原则上不单独设置变压器,尽可能接入就近村庄原有供电设施。景区内10kV中压配电线路,原则上落地敷设, 以利景观保护和电网安全运行;0.4kV低压配电线路一律落地敷设。景区上方原有架空电力线路,应与当地电力部门协商,调整架空走廊避开核心景区或考虑穿景区部分落地敷设。规划区内1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消防安全设施维护与管理法规案例分析操作应急处理案例分析应急处理案例分析模拟考试题库试卷
- 2025年安全教育培训考试:消防安全案例警示与安全法规试题库
- 2025汽车贷款购车合同范本
- 第四单元神州音韵(四)《乌夏克木卡姆》教学设计 人教版初中音乐八年级下册
- 2025年辅导员招聘考试题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务试题
- 2025年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题库附答案
- 2025年消防执业资格考试题库:消防技术标准规范案例分析真题模拟解析试题
- 三年级数学全册教学设计与反思
- 2025年注册会计师考试《会计》所得税会计难题解析模拟试题
- 2025年全球汽车租赁市场合同模式分析
- 2025-2030全球及中国老年护理服务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市场深度研究发展前景及规划可行性分析研究报告
- 学生心理健康一生一策档案表
- 设备采购计划表格(日常办公用品)
- 跌落机操作规程
- (高清版)DBJ33∕T 1319-2024 住宅小区供配电工程技术标准
- 中国人口研究专题报告-中国2025-2100年人口预测与政策建议
- 酒店餐饮服务礼仪培训课件
- 《中韩贸易竞争性和互补性分析》15000字(论文)
- 重庆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 2024年北京高中学生化学竞赛试卷
- 心内科人文关怀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