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简介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G B5 0 0 9.2 7 32 0 1 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2 0 1 6 - 1 2 - 2 3发布2 0 1 7 - 0 6 - 2 3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 家 食 品 药 品 监 督 管 理 总 局发 布G B5 0 0 9.2 7 32 0 1 6 前 言 本标准代替S N/T2 6 7 82 0 1 0 进出口淡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检测方法 酶联免疫吸附法 。本标准与S N/T2 6 7 82 0 1 0相比, 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修改为“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 ; 增加了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G B5 0 0 9.2 7 32 0 1 6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 环状七肽) 的液相色谱-串联质谱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的测定方法。本标准适用于鱼、 虾、 河蚌等水产品中微囊藻毒素的测定。第一法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2 原理试样中的微囊藻毒素(MC - L R,MC - R R和MC - Y R) 经甲醇溶液提取, 固相萃取小柱净化,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测定, 外标法定量。3 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 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水为G B/T6 6 8 2规定的一级水。3.1 试剂3.1.1 甲醇(CH4O) : 色谱纯。3.1.2 甲酸 (CH2O2): 色谱纯。3.1.3 甲酸铵(CH5O2N) : 色谱纯。3.1.4 乙腈(C2H3N) : 色谱纯。3.1.5 氮气: 纯度9 9.9 9%。3.2 试剂配制3.2.1 甲醇溶液(2 0%) : 将2 0m L甲醇与8 0m L水混合均匀。3.2.2 甲醇溶液(8 0%) : 将8 0m L甲醇与2 0m L水混合均匀。3.2.3 淋洗溶液:1 0m L水;1 0m L甲醇溶液(2 0%) 。3.2.4 含0.1%甲酸的甲醇溶液: 用甲醇将0.1m L甲酸定容至1 0 0m L。3.3 标准品微囊藻毒素标准品: 微囊藻毒素- L R(MC - L R,C4 9H7 4N1 0O1 2,C A S号1 0 1 0 4 3 - 3 7 - 2) 、 微囊藻毒素-Y R(MC - Y R,C5 2H7 2N1 0O1 3,C A S号1 0 1 0 6 4 - 4 8 - 6) 、 微囊藻毒素- R R(MC - R R,C4 9H7 5N1 3O1 2,C A S号1 1 1 7 5 5 - 3 7 - 4) , 纯度均9 5%。3.4 标准溶液配制3.4.1 微囊藻毒素标准储备液(1 0g/m L) : 分别称取微囊藻毒素标准品MC - L R、MC - Y R、MC - R R各G B5 0 0 9.2 7 32 0 1 62 0.5m g( 按实际含量折算, 精确至0.0 1m g) , 用5 0 0L甲醇溶解, 再用水定容至5 0m L。标准储备液贮存于密闭棕色玻璃瓶中, 于-2 0储存, 有效期为3个月。3.4.2 标准中间液(1 0n g/m L) : 吸取微囊藻毒素标准储备液(1 0g/m L)1 0L于1 0m L容量瓶中, 用甲醇定容至刻度。标准中间液于-2 0冷冻避光保存, 有效期为3个月。3.4.3 基质匹配的混合标准系列工作液: 用空白基质溶液将微囊藻毒素标准中间溶液(1 0n g/m L) 稀释成含量为0.1g/L、0.2g/L、0.5g/L、1.0g/L、2.0g/L和5.0g/L的混合标准系列工作液。现用现配。3.5 材料3.5.1 固相萃取小柱:O D SC1 8柱,5 0 0m g/6m L, 或性能相当者。3.5.2 有机相微孔滤膜:0.2 2m。3.5.3 玻璃纤维滤纸:G F/F规格, 或性能相当者。4 仪器和设备4.1 液相色谱-质谱仪: 配有电喷雾离子源。4.2 分析天平: 感量为0.0 0 1g和0.0 0 00 1g。4.3 离心机: 转速大于80 0 0r/m i n。4.4 均质器。4.5 旋转蒸发仪。4.6 涡旋振荡器。5 分析步骤5.1 试样制备取样品的可食部分约5 0 0g, 充分均质或粉碎, 装入洁净容器中, 密封, 并标明标记。试样置于-1 8以下避光保存, 一个月内须完成检测。5.2 提取准确称取5g( 精确至0.0 1g) 试样, 置于5 0m L离心管中, 加入1 0m L甲醇溶液(8 0%) , 充分振荡均匀,80 0 0r/m i n离心1 0m i n, 取上清液于新离心管中。残渣重复提取一次, 合并两次提取液, 提取液定容至3 0m L, 以玻璃纤维滤纸过滤。取6m L滤液加入3 0m L水稀释。待净化。5.3 净化C1 8固相萃取小柱使用前依次用1 0m L甲醇和1 0m L水活化, 流速控制在1滴/s 2滴/s。将提取液全部过柱后, 用1 0m L甲醇溶液(2 0%) 淋洗, 以1 0m L含有0.1%甲酸的甲醇溶液洗脱, 收集洗脱液,以氮气浓缩至近干。加入1m L甲醇溶液(2 0%) 充分溶解残渣, 用有机相微孔滤膜过滤, 待上机检测。5.4 空白对照试验分别称取与待测样品基质相同、 不含所测微囊藻毒素的空白试样1 0份于5 0m L离心管中。以下操作按5.2和5.3的操作处理。合并1 0份空白试样溶液, 用微孔滤膜过滤。滤液可作为空白基质溶液配制基质匹配的混合标准系列工作液。G B5 0 0 9.2 7 32 0 1 63 5.5 仪器参考条件5.5.1 液相色谱参考条件a) 色谱柱:C1 8色谱柱, 柱长2 5 0mm, 内径2mm, 粒径5m, 或同等性能色谱柱;b) 柱温:3 0;c) 流动相: 流动相A为含有0.1%甲酸的甲酸铵溶液(5mm o l/L) ; 流动相B为,9 5%乙腈水溶液( 含有0 .1 %甲酸和5mm o l/L甲酸铵) 。梯度洗脱, 梯度洗脱程序见表1。流速为0 .3m L/m i n;d) 进样量:1 0L。表1 流动相梯度洗脱程序时间流速/ (L/m i n)A/%B/%03 0 07 52 55.03 0 02 08 07.03 0 02 08 07.13 0 07 52 51 2.03 0 07 52 55.5.2 质谱参考条件a) 离子源: 电喷雾离子源(E S I) ;b) 离子源电压:55 0 0V;c) 离子源温度:6 5 0;d) 扫描方式: 正离子扫描;e) 监测方式: 多反应监测(MRM) 模式,MRM参数见表2;f) 雾化气、 气帘气、 碰撞气、 辅助加热气均为高纯氮气, 使用前应调节各气体流量以使质谱灵敏度达到检测要求。表2 MRM参数微囊藻毒素母离子m/z子离子m/z采集时间m s去簇电压V碰撞能量e VMC - L R4 9 8.41 3 5.1*1 0 04 21 88 6 1.51 0 04 21 5MC - L R9 9 5.51 3 5.11 0 07 88 61 0 6.91 0 07 89 0MC - R R5 1 9.91 3 5.1*1 0 08 04 21 2 7.11 0 08 06 0MC - Y R5 2 3.41 3 5.1*1 0 03 62 49 1 1.51 0 03 62 2 *为定量子离子。G B5 0 0 9.2 7 32 0 1 64 5.6 标准曲线的制作分别将1 0L混合标准系列工作液按浓度由低到高的顺序注入液相色谱-质谱仪进行测定, 得到各微囊藻毒素的峰面积。以各微囊藻毒素的浓度为横坐标, 峰面积为纵坐标, 绘制标准曲线。微囊藻毒素标准溶液的多反应监测色谱图见图A.1。5.7 试样溶液的测定将1 0L试样溶液注入液相色谱-质谱仪, 得到各微囊藻毒素的峰面积, 根据标准曲线得到试样溶液中各微囊藻毒素的含量。5.8 定性试样中微囊藻毒素色谱峰的保留时间与相应标准的色谱峰保留时间的偏差在2.5%之内。试样中待测物的质谱定性离子至少应包括一个母离子和两个子离子, 且试样中目标化合物的定性离子的相对丰度比与浓度相当的标准溶液中该化合物的定性离子的相对丰度比之间的偏差应在表3规定的范围。表3 定性离子的相对丰度比的最大允许偏差相对离子丰度5 0%2 0%5 0%1 0%2 0%1 0%允许相对偏差2 0%2 5%3 0%5 0%6 分析结果的表述试样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按式(1) 计算:X1=AVm10 0 010 0 0(1) 式中:X1 试样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 单位为微克每千克(g/k g) ;A 根据标准曲线得到的试样溶液中微囊藻毒素的浓度, 单位为纳克每毫升(n g/m L) ;V 样液最终定容体积, 单位为毫升(m L) ;m 试样的质量, 单位为克(g) ;10 0 0 单位换算因子。结果保留三位有效数字。7 精密度在重复性条件下获得的两次独立测定结果的绝对差值不得超过算术平均值的1 0%。8 其他当取样量为5g时,MC - L R和MC - R R的检出限为0.3g/k g, 定量限为1g/k g;MC - Y R的检出限为0.1 7g/k g, 定量限为0.5g/k g。G B5 0 0 9.2 7 32 0 1 65 第二法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吸附法9 原理试样中的微囊藻毒素经提取及净化处理后与过量的针对微囊藻毒素的特异性抗体反应, 多余的游离抗体则与酶标板内的预包被微囊藻毒素人工抗原结合。加入针对微囊藻抗体的酶标二抗和酶对应的底物显色, 与微囊藻毒素标准的该反应结果比较, 计算试样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1 0 试剂和材料除非另有说明, 本方法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水为G B/T6 6 8 2规定的一级水。1 0.1 试剂1 0.1.1 抗微囊藻毒素(MC - L R) 的单克隆抗体: 杂交瘤技术制备, 经亲和层析纯化。1 0.1.2 人工抗原:MC - L R -牛血清白蛋白偶联物(MC - L R - B S A) 。1 0.1.3 牛血清白蛋白(B S A) 。1 0.1.4 酶标二抗: 辣根过氧化物酶(HR P) 标记山羊抗小鼠I g G。1 0.1.5 磷酸二氢钾(KH2P O4) 。1 0.1.6 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N a2H P O41 2 H2O) 。1 0.1.7 氯化钠(N a C l) 。1 0.1.8 氯化钾(K C l) 。1 0.1.9 三水合乙酸钠(CH3C OON a3 H2O) 。1 0.1.1 0 冰乙酸(CH3C OOH) 。1 0.1.1 1 硫酸(H2S O4) 。1 0.1.1 2 明胶。1 0.1.1 3 吐温- 2 0(C1 8H3 4O6) 。1 0.1.1 4 四甲基联苯胺(C1 6H2 0N2) 。1 0.1.1 5 二甲基亚砜(DM S O) 。1 0.1.1 6 过氧化氢(H2O2) 。1 0.2 试剂配制1 0.2.1 乙醇溶液(2 0%) : 将2 0m L乙醇与8 0m L水混合。1 0.2.2 标准品稀释液: 称取0.0 0 5g明胶和0.1g叠氮化钠, 用水溶解, 定容至1 0 0m L。1 0.2.3 磷酸盐缓冲溶液(p H7.4) : 分别称取0.2g磷酸二氢钾、2.9g十二水合磷酸氢二钠、8.0g氯化钠、0.2g氯化钾, 混合, 用水溶解, 定容至10 0 0m L。1 0.2.4 乙酸钠溶液(0.1m o l/L) : 称取1.3 6g三水合乙酸钠, 用水溶解, 定容至1 0 0m L。1 0.2.5 乙酸溶液(1m o l/L) : 量取5.8 8m L冰乙酸, 加水定容至1 0 0m L。1 0.2.6 硫酸溶液(1m o l/L) : 量取5 5.6m L硫酸, 沿玻棒缓缓注入约2 0 0m L水中, 搅拌, 冷却至室温,加水定容至10 0 0m L。1 0.2.7 包被溶液: 称取1m g人工抗原, 溶解于10 0 0m L磷酸盐缓冲溶液(p H7.4) 中。1 0.2.8 封闭溶液: 称取0.5g明胶, 加少量磷酸盐缓冲溶液(p H7.4) , 加热溶解, 冷却后定容至10 0 0m L。G B5 0 0 9.2 7 32 0 1 66 1 0.2.9 洗涤溶液(P B S - T) : 量取0.5m L吐温- 2 0, 用磷酸盐缓冲溶液(p H7.4) 定容至10 0 0m L。1 0.2.1 0 抗体稀释溶液: 称取0.5g明胶, 加少量洗涤溶液, 加热溶解, 冷却后定容至10 0 0m L。1 0.2.1 1 二抗溶液:1体积酶标二抗与50 0 0体积抗体稀释溶液混合。1 0.2.1 2 底物缓冲溶液(p H5.0) : 用乙酸溶液(1m o l/L) 调整乙酸钠溶液的p H为5.0。1 0.2.1 3 底物贮备溶液: 称取1 0m g四甲基联苯胺, 溶于1m L二甲基亚砜中。1 0.2.1 4 底物溶液: 量取1 0 0L底物贮备溶液, 加2L3 0%过氧化氢和1 0m L底物缓冲溶液。临用时配制。1 0.3 标准品微囊藻毒素- L R(MC - L R,C4 9H7 4N1 0O1 2,C A S号1 0 1 0 4 3 - 3 7 - 2) , 纯度9 5%。1 0.4 标准溶液配制微囊藻毒素(MC - L R) 标准系列溶液: 称取适量微囊藻毒素(MC - L R) , 用乙醇溶液(2 0%) 配制成MC - L R浓度为0.5m g/m L的溶液。再用标准稀释液稀释至MC - L R含量为1 0g/m L的溶液。再用标准稀释液继续配制MC - L R含量分别为0.1g/L、0.2g/L、0.5g/L、1g/L、2g/L的标准系列溶液。1 1 仪器和设备1 1.1 酶标仪: 内置4 5 0n m滤光片。1 1.2 离心机: 转速大于80 0 0r/m i n。1 1.3 电动振荡器。1 1.4 恒温培养箱: 可控温。1 1.5 氮气浓缩装置。1 2 分析步骤1 2.1 试样制备同5.1。1 2.2 提取同5.2。1 2.3 净化C1 8固相萃取小柱使用前依次用1 0m L甲醇和1 0m L水活化, 流速控制在1滴/s 2滴/s。将提取液全部过柱后, 用1 0m L甲醇溶液(2 0%) 淋洗, 以1 0m L含有0.1%甲酸的甲醇溶液洗脱, 收集洗脱液,以氮气浓缩至近干。用5 0 0L水溶解残渣, 待进行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反应测定。1 2.4 间接竞争酶联免疫反应1 2.4.1 包被酶标微孔板将包被溶液加入酶标微孔板(1 0 0L/孔) , 于4放置过夜。G B5 0 0 9.2 7 32 0 1 67 1 2.4.2 封闭酶标微孔板用洗涤液洗涤放置过夜的酶标微孔板, 洗涤3次, 每次洗涤3m i n, 加入封闭溶液封闭酶标微孔板(2 0 0L/孔) , 于3 7下放置2h, 或4下放置过夜。1 2.4.3 抗原抗体反应量取5 0 0L抗微囊藻毒素MC - L R的单克隆抗体和5 0 0L微囊藻毒素标准系列溶液于1.5m L试管中, 混合后用电动振荡器振荡均匀, 室温静置3 0m i n。这些反应液用于制作微囊藻毒素标准竞争曲线。量取5 0 0L抗微囊藻毒素MC - L R的单克隆抗体和5 0 0L净化液于1.5m L试管中, 混合后用电动振荡器振荡, 室温静置3 0m i n。此反应液用于测定试样中微囊藻毒素的含量。1 2.4.4 竞争反应用洗涤液洗涤3次封闭过的酶标微孔板( 每次洗涤3m i n) , 滴加抗体抗原反应溶液(1 0 0L/孔) 。不同浓度做3次平行试验。3 7或室温放置9 0m i n。在酶标微孔板的适当孔位滴加抗体稀释溶液, 作为阴性对照。1 2.4.5 二抗溶液与抗微囊藻毒素(MC - L R) 的单克隆抗体反应用洗涤液洗涤3次竞争反应后的酶标微孔板( 每次洗涤3m i n) , 滴加二抗溶液(1 0 0L/孔) ,3 7或室温放置3 0m i n。1 2.4.6 显色及显色后吸光度的确定用洗涤液洗涤5次经1 2.4.5反应的酶标微孔板( 每次洗涤3m i n) 。滴加底物溶液(1 0 0L/孔) ,3 7或室温放置1 5m i n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