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_第1页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_第2页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_第3页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_第4页
2019年高考历史考点专项训练: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代先哲与古今著名政治家1习近平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引用诗经中的一句话:“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下列主张与诗经属于同一思想流派的是( )A“必吾先从事于爱利人之亲,然后人报我以爱利吾亲也。”B“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C“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D“治大国,若烹小鲜”【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儒家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联系所学,A项属于墨家的兼爱思想,B项意思是指任何人都有怜爱他人痛苦的心,所以统治者就会有这样的政策,这是孟子的思想,C项是道家思想,D项是指道家老子的思想,是指治理国家就像烹小鲜一样精心,而题干中诗经是儒家思想,所以符合题意的是B项。2金史记载:“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这表明金章宗A完善了金朝典章制度B开始推行内阁制度C治国理政不如金世宗D照搬金世宗时的律令【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从礼乐、刑法、官制等方面着手,建立起具有自己特色的治国理政思路,故A项正确;明朝实行内阁制,与材料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赞曰:章宗在位二十年,承世宗治平日久,宇内小康”可看出史家对金章宗不惜溢美之词进行赞赏,故C项错误;材料“乃正礼乐,修刑法,定官制,典章文物粲然成一代治规亦可谓有志于治者矣。”可看出金章宗在世宗的基础之上进行制度建设,并不是照搬,故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A。3孔子日:“圣人之治化也,必刑政相参焉。太上以德教民,而以礼齐之,其次以政焉。导民以刑,禁之刑,不刑也。化之弗变,导之弗从,伤义以败俗,于是乎用刑矣。”这表明孔子主张A省刑慎刑 B先礼后刑C废除刑法 D刑罚得当【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是孔子说:“圣人治理教化民众,必须是刑罚和政令相互配合使用。最好的办法是用道德来教化民众,并用礼来统一思想,其次是用政令。用刑罚来教导民众,用刑罚来禁止他们,目的是为了不用刑罚。对经过教化还不改变,经过教导又不听从,损害义理又败坏风俗的人,只好用刑罚来惩处。”由此可以概括出孔子主张先礼后刑,故本题答案选B,A、C、D与材料信息不符。4元史百官志三载:“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因唐制吐蕃来朝见於宣政殿之故,更名宣政院。置院使二员,同知二员,副使二员,经历二员,都事四员,管勾一员,照磨一员”。“掌释教僧徒及吐蕃之境而隶治之”。以下对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宣政院得名于元朝招见吐蕃使节的地点 B宣政院机构简单、精干,办事效率很高C宣政院是管理与唐朝政府来往的吐蕃政权机构D宣政院是管理西藏宗教和军政事务的中央机关【答案】D【解析】A项为错误项,宣政院得名于唐朝,不是元朝。B项内容与材料内容不符合,材料内容表明的宣政院机构并不简单,所以排除B项。宣政院是唐朝的政权机构,不是吐蕃的政权机构,故答案选择D项。5朱元璋认为,“礼乐者,治平之膏粱;刑政者,救弊之药石”,“刑政二者,不过辅礼乐为治耳”。这表明他( )A强调严刑峻法的统治方式 B重视礼乐制度的教化作用C宣扬休养生息的政治主张 D兼采儒法二家为统治思想【答案】B【解析】礼乐代表的是儒家思想,刑政代表的是法家思想,在题干材料中,朱元璋认为“礼乐在治国中起到膏粱的作用,刑政在治国中起到药石的作用,而法家则起到了辅助儒学治国的作用”,这说明了朱元璋在治国理念上是“礼乐为先,刑政为辅”,故排除A,选B。C项在题干中体现不出,D项与题干意思不符合。6“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仁,人心也,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对此材料理解准确的是A为政根本在于得民心B修身正心方能国治C事功为本,修身为末D内心反省可明天理【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中“为政在人”可知为政根本在于得人才,而不是得民心,故A项错误;依据材料“人者,政之本也,身者,人之本也,心者,身之本也,不造其本而从事其末,末不可得而治矣”信息可知,人才是政治之本,修身是做人之本,正心是治身之本,只有加强道德修养,修身正心方能治理好国家,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身者,人之本也”信息可知修身是做人之本,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内心反省可明天理的内容,故D项错误。7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概要论及道:“随着社会进步,统治事务越来越繁杂。适应新的形势,西汉的中朝官与尚书,东汉的尚书诸官,魏晋南北朝的门下省与中书省等皇帝的秘书咨询机构建立并发展起来。它们是弥补宰相缺陷的一些重要机构,与宰相是相互配合、并行不悖的。君相之争是这类机构建立、发展的一个原因,但决非主流。”此材料说明:( )A皇帝权力的进一步分化B宰相的事权开始下移C主要解决君相矛盾D体现治政者的政治智慧【答案】D【解析】材料描述了从西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权力机构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古代的政治智慧,体现了治政者的执政能力。故选D。818世纪中叶英国政治家威廉庇特说:“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风可以吹进这所房子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他的千军万马不敢进入这间门槛已经破烂的房子。也就是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这表明英国政 治制度的精髓是( )A法治至上 B分权制衡C责任内阁 D虚位君主【答案】A【解析】注意材料信息“最穷的人,在他的寒舍里也敢于对抗国王的权威”、“但是英王不能踏进这所房子”,联系所学知识,17世纪光荣革命后,英国颁布权利法案等法案,开始确立君主立宪制,国王的权力受到法律的制约,英国社会由“人治”向“法治”社会转变,因此选A。BC与此无直接关系,D也是民主法制建设发展的结果。9宋太祖时,各府、州公事,必须长官和通判“签议连书,方得下行”,北宋真宗以后通判“佐州郡之治,入则贰政,出则按县”。这一变化说明( )A中央集权逐渐弱化 B监察制度不断完善C通判权力有所提升 D地方受到严密监控【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通判及其职权。由材料 “宋太祖时期,必须长官和通判签字”到“宋真宗以后,通判单独操作”,可知通判的权力提升了,C项符合题意。A项表述本身错误;B项属于误选项,但与题意不相符合;D项“严密监控”,具有片面性。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10“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 B天地与我并生,而方物与我为一C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D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答案】A【解析】题干中有“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强调变法的重要性,是法家的思想。B道家思想;C是墨家思想; D是儒家思想;A出自商君书更法是法家思想,故选A。11“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于掌上。”这一观点属于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的意思主要是每个人都有怜悯体恤别人的心情,这主要是儒家孟子的性本善的思想。故本题选A项,B、C、D不符合题意。12“爱臣太亲,必危其身;人臣太贵,必易主位是故诸侯之博大,天子之害也;群臣之太富,君主之败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下列言论中,与该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 )A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B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C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D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答案】A【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反映的是法家的思想,是在主张强有力的君主的出现,A项与之相同,属于法家;“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属于道家,“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属于儒家,“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则属于道家学派。13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材料表达的中心含义是A.古代中国很注重礼乐 B.礼乐刑政综合为治 C.礼治是核心 D.古代中国很注重刑政【答案】B【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礼仪是用来诱导人心的,音乐是用来调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来统一人的行为的,刑罚是用来防止邪恶行为的。礼仪、音乐、刑罚和政令,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用来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故选B。14荀子在解蔽篇中说:“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出现材料中“百家异说”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处于分裂局面B社会出现急剧转型 C“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D各诸侯国混战不止【答案】B【解析】本题材料提到:“今诸侯异政,百家异说,则必或是或非,或治或乱。”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出现材料中“百家异说”的主要原因是社会出现急剧转型,因此选B。ACD都是B的主要表现,排除。15“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下列与这一思想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六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D.“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引文大意为: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由已学知识可知材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A“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B“中央集权”是法家的主张,C是墨家的“尚贤”思想,D是道家思想。16“孰知今日之清谈,有甚于前代者?昔之清谈谈老庄,今之清谈谈孔孟。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宗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问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这段论述表明顾炎武A痛恨孔孟学说清谈误国 B反对君主专制倡导民主自由C认为儒学不能经世致用 D. 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理学空谈【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今之清谈谈孔孟”等可知作者反对程朱理学的空谈,主张关注现实经世致用,D正确。B、C明显错误,A材料中并未涉及。ABCD根据所学可知“明心见性”是理学探讨的范畴,因此他并不痛恨早期孔孟儒学“六艺之文”、“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排除A。材料未提及君主制度的危害,也未提出民主制度的主张,排除B; C项在材料中无体现;顾炎武认为 “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股肱惰而万事荒,爪牙亡而四国乱,神州荡覆,宗社丘墟。”也就是说空谈理学误国,因此他主张经世致用,D符合题意。17右图是韩非子的守株待兔:“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冀复得兔。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这反映了韩非子主张( )社会是发展变化的自然万物总在不停地变化,而对立双方可以互相转化治理国家的政策、措施必须与时俱进先王之政重在“尚贤”A B C D【答案】B【解析】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自然万物是变化的,对立双方可以相互转化是道家老子的思想,错误;韩非子以“守株待兔”的故事讽刺保守和守旧,强调国家的政策和措施应与时俱进,表述错误。故B选项正确。18孙中山说:“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治是管理众人之事,集合管理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治权。所以政治之中,包含有两个力量:一个是管理政府的力量,一个是政府自身的力量。”下列事件符合孙中山的“政权”思想的是A成立同盟会 B建立湖北军政府C成立南京临时政府 D制定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答案】D【解析】从材料“政是众人之事,集合众人之事的大力量,便叫做政权”可以分析得出,政权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思想,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原则和实行内阁制,体现了民主的色彩。故选D。A项是资产阶级的全国性的革命政党,与民主无关;B项是一个临时政府,尚无民主法律文件的约束;C项是国民党的独裁政府。19战国时期,各国君主和大臣养士成风,并起用士人辅政为官。墨子尚贤载:“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从制度建构的角度看,这种现象反映了当时A.知识分子受到统治者的重视 B.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C.国家竞争实力取决于士人 D.士人的评价标准为贤良方正【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讲的是各诸侯国重视贤良之士,从制度结构的角度看,反映了贵族政治开始转向官僚政治。所以答案选B。20阅读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汉书孔光传引汉哀帝语材料二: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妥。皇明祖训(1)据材料一、二、三,分别指出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2)汉、唐、明朝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有无本质区别?请说明理由(3)统治者对丞相的态度在明朝发生根本性的转变,这对中国社会发展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答案】(1)汉:认为丞相很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天下;唐: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明:认为丞相专权乱政,故废丞相。(2)没有本质区别,都是为了维护皇帝一姓的天下。(3)明朝废丞相,使专制皇权发展到新高度;专制皇权有可能提高决策效率;但是一人独裁,将国家命运系于一人之手,最终成为社会发展的桎梏;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结果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6分,答对3点即可)【解析】(1)根据材料一中“朕之股肱,统理海内”等信息可知,汉朝统治者认为丞相很重要,能辅助皇帝治理国家。根据材料二中“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可知,唐朝统治者认为国家政事要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不能一人独断。根据材料三中“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等信息可知,明朝统治者认为丞相专权乱政,故废丞相。(2)汉、唐、明朝的统治者对待丞相的态度并无本质区别。丞相作为中国古代最高官职,代替皇帝统帅文武百官、辅佐皇帝总理国家政务。不管是汉朝的重用丞相,还是明朝的废除丞相,统治者的根本目的都是为了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丞相只是他们加强统治的工具。(3)明太祖废除丞相,权分六部,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君主专制的加强有可能提高行政效率,但也有很大弊端,如:权力过分集中可能导致决策失误;社会对皇帝的崇拜造成了对个人自然权利流失的麻木,导致近代民主共和制的建立缺乏必要的社会基础。21材料:辽对地处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与地区,采取“一国两制”,从中央到地方实行双重体系。阿保机灭渤海,耶律德光据有幽云十六州,辽的统治版图扩大了。确立了南北两套官制。北面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北面官制是以统治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而设置的一种特殊制度,分北面朝官、北面御帐官、北面皇族帐官、北面帐官和北面宫官等,其官吏的任用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一切军政大权,是辽朝最高权力机关。北面朝宫通过世选制选拔官吏,皇帝四时游猎,行宫所在成为政治中心。南面官制则袭唐制以统治汉人和渤海人。设南面三省,六部、台、院、寺、监、诸卫、东宫之官,由汉人居守管理。中央统治机构中的两套官制,也贯穿在地方统治制度中。辽代的地方制度,实行的是部族制和州县制。契丹和其他游牧民族地区是部族制,汉人包括渤海人则编人州县制,这就是历史上所谓的“蕃不治汉,汉不治蕃,蕃汉不同治”。摘编自尹德蓉论辽代的“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1)根据材料,分析辽代采取“一国两制”双轨行政制度的原因,指出两种体制的区别。(2)评价辽代南北双轨体制的历史作用。【答案】(1)原因:统治版图面积的扩大;不同民族地区在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差异。 区别:汉人和渤海人等农耕文明区域实行三省六部制和州县制,是一种中央集权制度;契丹等游牧民族居住区域实行迁徙游猎和部族制,是游牧文明的传统体制。(2)评价:考虑到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经济和政治差异,缓和了民族矛盾;保留汉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农耕文明成果;加强了民族的融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经济的发展;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解析】(1)从材料中“辽对地处长城内外不同民族与地区“、”阿保机灭渤海,耶律德光据有幽云十六州,辽的统治版图扩大了”可总结出原因。而具体区别,材料从中央官制和地方制度分别予以介绍。在回答时,要注意从两方面来回答。(2)在回答影响时,要从直接影响和深远影响方面去考虑。藩汉分治有利于缓和民族矛盾,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此外,还可从民族融合角度去思考。22在传承中创新,在探索中发展,世界民主政治从起源到日臻丰富与完善经历了个长期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我们的政体的确可以称为民主政体,因为政权不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掌握在多数人手中。当法律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公正地调解人们的私人争端时,民主政体的优越性也就得到确认。 伯利克里(1)材料一中的“多数人”是指哪些人?指出当时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机构有哪些? 材料二:代议制又称议会制,是指由选举产生的代表民意的机关来行使国家主权的制度,这种代表民意的机关就是议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