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_第1页
(论文)“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_第2页
(论文)“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_第3页
(论文)“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_第4页
(论文)“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0 年第3 期 m 。慧鬻慧。 文学研究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及其研究综述 李 ( 江西省社科院研究员, 坐 江西南昌3 3 0 0 7 7 ) 摘要:二十世纪,陶渊明研究逐步深入不断开拓新领域,其中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便是这 新领域中出现的一个新动向。魏正申先生在其研陶系列著作中,反复阐述了陶捌 明具有“L l 诗文传 世思想”。魏氏指出,陶渊明面对残酷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欲有为而不能“,遂毅然弃官归田,转 志从文、并以诗文传世。这种思想是以立德立言为大志,是儒家积极人世的表现。陶渊明“以诗文传 世思想”说在陶学研究中引起了众多陶学家和学者广泛关注和研究兴趣,他们运用其学术内涵重 新解释陶渊明对埒文传世说有了新的拓展,并进一步得补充和完善使陶学研究出现r 新气象。 关键词:陶渊明;诗文传世思想;研究战果;综述 中图分类号:1 2 0 6 2 0 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4 5 1 8 X ( 2 0 0 0 1 0 3 0 0 3 7 0 6 陶渊明平生五仕五归,直至彭泽辞令绝仕,遂使“隐逸”说,成为一千五百多年来陶学者重 点研究的课题。 对陶渊明“隐逸”的评价,自陶征士诔问世以来,大体上说,经历了j 个阶段。南北朝到 民国之前为第一阶段,对陶渊明“隐逸”多所企羡,称赞不已,以南朝梁钟嵘“古今隐逸诗人 之宗”( 诗品) 与萧统“圣人韬光,贤人遁世”( 陶渊明集序) 为基调,或赞扬其个性闲静、超 然物外、洁身自好之情趣,或标举“独善其身”、逃祸避害之明智,或以“儒隐”称谓出别于“僻 隐”、“孤隐”之辩说,或督邮之见、或丧妹之痛的具体解释;同时,不时或有称颂其异代之节操、 形同卧龙诸葛之谋略等。这些理论与封建政治息息相关是封建统治者为强化其统治的反映。 2 0 世纪初叶的三四十年间为第二阶段,对陶渊明“隐逸”基本持肯定态度,多有褒扬。以朱 光潜先生“达到极端的和谐肃穆”( 陶渊明) 为基调,或称举其强调自然人生、求心之所安的 思想,或盛赞其乐天旷达、闲适悠然的心态,或列举其任远而化、徜徉自得的情怀等等。其实, 这是一批身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学人,为寻找精神解脱的强烈愿望而一厢情愿地装扮陶 渊明,这反映了论者在历史的紧要关头,不乏追求的苦闷与徘徊。 2 0 世纪5 0 年代至7 0 年代后期为第三阶段,对陶渊明“隐逸”基本持否定态度,以王瑶“消 极的独善其身的逃避”( 陶渊明集- 前言) ;罗根泽“归隐只是离开腐朽恶浊的政治仕途, 不是对腐朽恶浊的政治仕途进行革命斗争”( 三论陶渊明) 为基调。或论之以消极、逃避现实 的表现,或斥之以个人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和妥协行为,甚至歪曲成现实斗争中的逃兵,“爬 不上去”后的失意之举等等。此论片面强调突出政治,是否定学术民主风气的产物,将百家之 呜的陶学研究变成丁现实政治的图解。 魏正申在其4 部系列研陶专著陶渊明探稿、陶渊明集译注、陶渊明评传、二十世 纪陶学论著中,对陶的“隐逸”作了系统、全面的探索,于论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思想、论 陶渊明“文学的自觉”从立德立功到立德立言的转变、论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的渊 源等1 7 篇论文中,除对古今论家以不与当代统治者同流合污、爱自然、“固穷节”等成说表示 赞同外,还提出了陶“以诗文传世的思想”,即陶之归田,既有立足田园“力耕不吾欺”,又有“著 文章自娱,颇示己志”的笔耕,自觉的立德立言意识受到了陶坛学人的广泛关注,李金坤在“卓 荦不凡的治陶成就与灵活多样的治学门径简论魏正申先生治陶与治学的双重贡献中指 出:“魏先生对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的发明,的确是对陶学的一大重要贡献”,“在陶学界 卓然成家而掀起一股不小的冲击波”。笔者注意到贯穿魏氏论著中的这一核心观点,不时研究 诸多评陶家对这一治陶观的阐释、评论和研陶中的运用、展拓篇什。下面,拟从两个方面对陶 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作一综述。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的阐释与评论 魏氏在深研陶渊明全部作品和“全人”的基础上在论析陶渊明品节的同时,特别从其人 生价值的追求及其实绩出发,从其归田与诗文创作的关系上立论,所提出陶渊明“以诗文传世 思想”说,诸评沦者对其阐释与评论的主要观点是: 从纠正陶学史上诬陶的角度立论。笔者精心探索自是一家魏正申治陶论提出: 针对以“消极隐逸”诬陶之评,魏氏从陶从政不可得而转志从文作辩。首先,魏氏从陶渊明青少 年时代“猛志逸四海”的积极进取精神,到二十七八岁所写的五柳先生传的情志,以及在政 治上“不慕荣利”,转而“著文章自娱,颇示已志”,“赋诗,以乐其志”的文学创作追求的变化上, 予以客观分析。以朝廷政治、社会现实原因而言,魏氏从乱由上作,政治黑暗;横征暴敛,民不 聊生;政局险恶,恐怖盛行;世俗混浊,淳风日尽;士风颓败,追名逐利等六个方面,分析了封建 社会固有的三大矛盾所带来的必然恶果,认为陶渊明根本就不具备人仕求进的时代条件。接 着,魏氏又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晋书刘毅传) 的东晋门阀制度与陶渊明非士旗 出身这一无法调和的矛盾分析诗人不可能得到社会的重用而获得施展才智的机会。以陶公 个性而言,魏氏从陶典有“质性自然”、“性刚才拙,与物多忤”的耿介之气质,而与“矫厉”自我, 束带见官,“以心为形役”之举而格格不人,指出陶无有与腐朽的官场同流合污并与之周旋的 本领,致使他不得不解绶归田。其次,魏氏又从魏晋南北朝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出发,分析 陶渊明接受了曹丕典论论文中“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 而声明自传于后”的思想,论析了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是以立德立言为大志,指出陶渊明面 对严酷的社会现实,在政治上“欲有为而不能”( 朱子语类) ,转而从文,反映他在事业上的积 极进取。并非消极隐逸。最后,魏氏从读史述九章等作品中,分析了陶渊明对历史上因与时 代条件及政治环境相悖而不仕的先师前贤作了三种类比;如韩非者,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自取 其亡也;如鲁二儒者,终生隐逸,或张长公者,仕而后隐,皆无所作为也;如孔子者,由从政而转 志从教屈原转志从文,司马迂转志撰史。魏氏认为。陶渊明属于后一类人,他的归田是转志从 文,以诗文传世,是儒家积极人世的表现,而绝非消极隐逸。这样,就从陶集中找到了真实的陶 渊明,在陶坛上将其千多年来的“消极”之诬洗而清,恢复了陶渊明的本来面貌。可以说,这 是魏正申先生对陶学的一大贡献。 从陶渊明思想发展历程的角度立论。钟优民陶渊明集译注序提出:著者抓住历代注 陶、评陶中“消极隐逸”这个重大关键问题的症结点,以科学、公允的态度重新注陶、评陶,从更 新的角度切入,一改陶的思想分期三段论或四段论为六段论。即从青少年时期“抚剑独行游”、 “猛志逸四海”到二十九岁前确定的“酣酒赋诗,以乐其志”;再从人仕中“脂我名车,策我名骥” 的“志彼不舍”到归田后“或植杖而耘耔”、“临清流而赋诗”的“惧负索志”;又由“终晓不能静”、 “有志不获骋”而最终找到桃源理想“高举寻吾契”、“斯滥岂攸志”,将陶其人其作放在具体的 时代背景下,从陶对政治风云变幻的态度评陶+ ;著者从淝水之战的胜利带给陶为“太济于苍 生”的进取热望和谢安受排斥而不幸辞世后,专一从政志向的改变,将入仕前陶的思想分期作 两段处理,较为合情人理。同时,苇者还将陶其人其作放在魏晋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中加以 理论观照和历史定位,提出了五柳先生传所称“常著文章自娱,颇示己志”、“衔觞赋诗,以乐 其志”标志着诗人从事诗文创作的终身志愿,具有较为n 觉的文学创作意识,见解颇为新颖。 从陶渊明从政与从文志愿消长的角度立论。刘孟阳陶学史上的新探索魏正申先生 研陶论著综评指出:魏氏认为陶人仕的目的,具有政治上的进取和在檀玄迫之仕而仕情况下 为从事诗文创作活动而进入仕途社会见识、体察的双重性,并从整体上探索和论析陶渊明的 时代与其政治抱负、社会理想的关系,人仕时期的创作与其出处行藏的关系,将陶其人其作置 于政治风云变幻的历史时代和魏晋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中加以历史的、辩证的、整体的探 索、考证和论析,其问有从政、从文双重志愿之类比及入仕前后双重志愿之类比;仕途巾五次 人仕政治抱负、社会理想、诗文创作和出处行藏态度之比较以及双重志愿、目的消长之比较。 在类比探索中,使人认识到“陶渊明从政理想逐渐鞲灭的过程,便是其从文志愿越加炽旺的过 程”、“陶渊明从赋诗,以乐其志到植杖而耘耔、临清流而赋涛,是经过入仕阶段才完成 的,也只有经过这个阶段才能最后完成,从而有力地说明了陶渊明入仕具有双重的目的性”。 从陶渊明自身对居田意义的认识上立论。张驰陶渊明之“隐”新说论谱认为,“栖迟固多 娱,淹留岂无成”,魏氏通过陶公写于五十五岁时九日闲居中诗名的分析提出陶意在借“日 月依辰至”重阳节中,面对满园秋菊却无酒可饮的现状而“寄怀于言”,不能简单地视为述贫。 相反,陶公恰恰从生活中之无,悟出精神上之有,从眼前一时之无,写出事业上永久之有,即从 无酒之一无中强调三有:有置身田园的从事文学创作的志向、有勤奋的诗文创作、有事业上的 成就。换言之,陶公以“无”写“有”,1 0 妙地对自己由弃政而转志居田从文的生活道路进行肯 定。从传统观点看,仕进是封建时代的知识分子的唯一出路,唯有通过仕途才能贡献自己的才 智,以达“大济于苍生”的目的,但是陶公否定丁这条路,谈不上有所“成”。陶公的归田又不同 于般的真隐士,假“隐士”,既没有“升华嵩”远循山林之想,也没有“浑身静穆”超然物外之 举;既不具趋奉隐逸之风,为“哲王御世”作点缀物的性质,也不是“心存魏阙”的以隐求官,既 不是官场惊弓后的保身之计,也不属养志待时的寻觅征聘之类,而是“谢粮价于朝市”,决心断 绝从政的仕征之路。但是,陶公强凋:“平津苟不f i _ I ,栖迟讵为拙”,“既轩冕之非荣,岂组袍之为 耻”“栖迟同多娱,淹留岂无成”这个置身田园之“成”,不“拙”、不“耻”、就是他对与宦途相对 立的归田生活道路的评价,对所追求的文学创作事业的肯定。 从陶渊明时代的文学氛围的角度立论。刘继才陶渊明评传序指出:作者从魏晋南北 朝这个“文学的自觉时代”f I j 发,分析其人其作。陶渊明自身虽有从政的条件,但他生活于一个 长期黑暗的社会,“有志不获骋”。又因为这个时代蛙文学的转折时期,所以他便转而以立德立 言为己志。作者明确指出,陶渊明的“隐”,既不同于历史上某些避世终生的真“隐”,也不同于 当时所渭名士借归隐以邀名的假隐,而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在读史述九章等作品中,陶渊明 对历史上因时代条件小仕的人作了三种归类:如韩非者,知其不可为而为,自取其亡;如鲁二 儒,隐居终生,张长公仕而后隐,无所作为;如孔子由从政而转志从教,屈原转志从文,司马迁 转志撰史。作者认为陶渊明属于后一类人。他不仅要成一家之言,而且要以自己高尚节操垂名 后世。这便从以往陶学停留在儒释道三家谁属的泛泛而无味的争论中找到了陶渊明的真正追 求,可谓独具只眼。 郑云薄( 九江师专学报) “陶渊明研究”学术成果述评有言:魏正申的“陶渊明以诗文传 世的思想”,以新的视角一改多年的旧谱。魏氏从曹丕典论论文”见意于篇籍”是“不朽之 盛事”,可以使人“声名自传于后”的“文学的自觉”时代中,魏晋的文学氛围和陶渊| ! J j 从早年 “立德”、“立功”追求,转为归田后“立德”、“立言”的志向,阐述其秉承“文学的自觉”时代精神, 实现其人生价值的积极追求,而绝非“隐逸”,甚至是“消极逃避”所能概括得了的。这种从伟大 i 寺人的角度论析陶之涛文,推翻丁以政治家( 得人仕,否则就是“隐逸”、“消极”) 要求作为文学 家的陶渊明并以此论短长的诬评,在陶研史上具有开启意义。 从释解陶渊明一生中“入仕1 。与“归田”两大矛盾的角度立论。李金坤认为,魏论通过全面 探讨陶渊明以诗文传世的思想,对陶渊明一生中“人仕”和“归田”的两大问题作出了较为圆满 的解答即:诗人人仕是带着从政和从文的双重目的,而归田是诗人从政不可得的“转志”而 已。这样更可自由自在,从容不迫地进行诗文创作。在陶渊明评传中,作者专设一编,用3 篇 论文“分别从陶渊明处身污浊现实社会中的志愿变更”,“面对文学的自觉时代的创作追求”和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的渊源”等3 个侧面全面而周详地论证了陶渊明一以贯之的“以诗 文传世”的思想。“在早年,面对昏暗的现实,自估性刚才拙( 与于俨等疏) 的个性,确定了 习:走慕荣利的仕途道路,而追求颇示己志的著文章、赋诗( 五柳先生传) ;经过一段 仕途生活后,诗人重申了对先师的A 仕之训,瞻望邈难逮,转欲志长勤( 癸卯岁始春怀古田 舍二首二) 居田从文的理想;陶令4 1 岁从彭泽归来,再次表达了植杖而耘耔,临清流而 赋诗( 归击来兮辞) 的力耘笔耕志愿;直到辞世前,在回顾一生的自祭文中,诗人仍然表 示“无恨”于“载耘载耔”、“酣饮赋诗”的人生道路。可见,以“消极”论陶渊明之“隐逸”是有失公 允的。而魏氏之论可谓言之凿凿,说服力强,澄清了陶渊明归田为“消极隐逸”的“千古诬冤”, 还陶渊明以历史的本来面目。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的运用与拓展 陶渊明“以诗文传世思想”说,在陶学研究中引起了许多论者的兴趣,并运用其学术内涵 重新释解陶渊明,使陶学研究出现了新气象,出现了一些新成果;同时。又对诗文传世说有了 新的拓展,使之进一步得到补充和完善,为陶学繁荣创造了更有力的条件。 诗文传世说的要旨,是从陶渊明的人生价值观的层面上,深掘作为伟大诗人的人格与思 想,以释解我国四、五世纪文化人的生活道路及其文化底蕴。许多论者正是抓住了这一要害, 在运用诗文传世说中进一步拓展,其主要表现在: 从陶渊明致力于诗文创作的层面上展拓诗文传世说。张驰陶渊明之“隐”新说论谱中对 首都师大教授李华分别于1 9 8 1 年选注的陶渊明诗文选、1 9 8 8 年主编的陶渊明i 寺文赏析 集、1 9 9 2 年所著的陶渊明新沧三书,全面作了对比分析,鲜明地指出了李华运用魏论并有 新的展拓的情况,写道:首先,李华的诗文选中所指出的陶之归田以“安贫乐道”、“坚持节 操”、“躬耕自资”为论;“居田有成”,“成”在“守节自励”上,而全涛的比况意味,是透出作者 的人格。在借鉴魏论之后,李华在陶渊明新沦中改变成:我们再看他后来回忆这段出仕经历 日J 说的话: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余尝学仕,缠绵人事,流浪 无成,惧负素志,他颇以无成为憾,我以为这个无成,就指未能实现兼善之志。从这里我 们可以知道,他对出仕实在还有事业上的考虑,这对一个少时壮且厉,猛志逸叫海、受过 儒家传统教育的人来说,毫不足怪。然而渊明时代的东晋宫场已经极端黑暗腐败。蝇营狗苟, 构陷倾轧,到处潜伏着杀机。所以渊明描绘这情景是密网裁而鱼骇,宏罗制而鸟惊。在这种 背景之下,正直文士无以立足:坦至公而无猜,卒蒙耻以受谤,虽怀琼而摧兰,徒芳洁而谁 亮。渊明感到身在仕途不但不能实现人生价值,反而要被迫随俗浮沉,卷入野心家们政治斗 争的漩涡,这对于他进个洁身自好的人,又是何等的痛苦! 以他的身份地位,他又有何能力挽 救颓局? 他对仕途完全失望,于是他回到了农村。有人淡渊明出处,把出与处截然对立,认 为 I 是积极进取,处是消极逃避,这是不对的。并指出走归隐的路,能否实现人生价值? 这 在渊明晚年,自己已经作了回答。他说“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 ”前面说过,渊明曾经感叹自 己学仕之“流浪无成”,“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无成”,现在却说“淹留岂无成”,“遂”、“岂”一字之 差,而渊明对自己归田意义的认识已可概见。 其次,李华在其主编的陶渊明诗文赏析集- 前言中称:“渊明怀抱高趣,与世俗不合,最 后不得不老死田园,赍志以没,无声无息。他大概不甘心,所以写作诗文,既以自慰,也是希望 在千百年后,能垂空文以自见,让后人了解他的境遇和他的人格”。李华在陶渊明新论中, 展拓魏论:陶渊明反复对仕隐两条道路进行了深刻反省以后,终于坚持隐居,不再出仕。这种 态度,仍然是以人生意义的考虑为出发点。古人讲三不朽( 李自注: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应该说渊明一直是 心向往之,我们从他的命子诗、孟府君传、诗史述、杂诗、感士不遇赋里即可透见其 中消息。但他也清楚地知道,既然自己政治上难有作为就只好致力于立言( 李白注:五柳先 生传:“常著文章n 娱,颇示己志”,咏贫士:“仲蔚爱穷居,绕宅生蒿蓬,翳然绝交游,赋诗颇 能工”。) 了。 从凸现陶渊明人格的层面上展拓诗文传世说。洪林钟鸟菊酒略论陶渊明诗歌 意象建构及其人格凸现中认为,对陶的研究,很少探讨如鸟、云、菊、松、酒等具体的意象及其 象征隐喻意义,纵有对这些意象的具体阐释,也往往将艺术性与思想性( 寓意) 割裂开来。闳 此,主张只有将艺术性和思想性完美地统一- 起来,即以很有见地的魏先生的“以诗文传世”观 点来研究,才能真正把握陶渊明的诗歌,才能真正认识陶渊明其人。接着,洪林钟对陶渊明峻 洁的人格( 包括“劳动美”和“以诗文传世”思魁,即魏氏所称“力耕”与“笔耕”) 为着眼点,分析 陶之理想:陶渊明与鸟;陶之抗争:陶渊明与菊;陶之任真:陶渊明与酒,在诗歌意象艺术创造 上苦心经营,造诣极高,因而才使其诗歌平淡中现出浓烈、自然中露出雄奇,意境深邃、含意隽 永,同时其光明峻洁的人格亦在这隽永的意境中得到最完善的凸现;陶渊明正是精心炼意取 象,选用那些具体的有象喻性和递相沿袭性( 继承性) 的物象,借物自况,托物咏志,在诗中淋 漓尽致地抒写了他的崇高理想和奋斗精神,展示了他的高尚品格和光辉人生,展拓了陶渊明 的诗文传世思想的学术价值。 从陶渊明隐逸生活宾质性的层面上展拓诗文传世说。日本学者伊藤直哉教授在归去来 兮辞札记中称:关于陶渊明隐逸生活的性质问题,陶的隐逸似乎并不是流传于民问的“远离 世俗”,彻底地作一个乡下农民。相反地+ 归隐后他并没有远离世俗,常与州县官吏等进行诗文 赠答、饮酒谈天。这个事实意味着:他是以官吏、贵族为对象,发表田园诗、咏怀诗,进行他的文 4 l 学创作。陶渊明4 1 岁时的转变,与其说是“从官场走向普通农民”,不如说是“从官场走向文学 创作。关于这一点,魏正申先生说得好:“放弃了政治上的进取,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事业 中去”。并以此隐逸性质为论旨,对程氏妹之死与陶渊明“情在骏奔”而实未赴丧作了论述,强 调:渊明与富贵之路官场诀别,决心在赋诗文学之路活下去。因此,归去来 兮辞绝不是一篇单纯地歌唱归田乐趣的作品,而是一篇蕴藏着人生挫折及东山再起的作品, 是一篇很不寻常的“死与复活的文学”,用陶的具体作品展拓诗文传世说,颇为有力。 从“独善”、“兼善”的传统理论的屡面上展拓诗文传世说。铁明谈陶渊明的五种人生抉 择一文,以陶渊明确有通过以文战斗、以文传世达到建功立业,大济苍生的宏伟志愿为统摄, 从“独善”、“兼善”的传统理论层面上,运用诗文传世说,加大了对陶渊明的研究力度。铁明认 为,陶公选取了“穷则兼善天下”。他归田从文,用自己文学的成就奉献给人民。他说:“得知千 拽上,正赖古人书”,“今我不述,后生何闻哉? ”可见,他对文学的功用十分重视,不是单纯地为 从文而从文。事实上,由于归田之后的深入观察和亲身体验,他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认识逐 渐加深,对广大劳动者的生活也更加关心;因而他的作品逐渐变成为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斗 争的武器。这样,从文的兼善作用就表现得更加明显。归田、兼善、群居、无君、无神,陶渊明一 生的五项人生抉择,贯穿着一对矛盾,即:陶渊明建功立业、“大济苍生”之志与封建社会黑暗 现实之问的矛盾。矛盾逐渐加剧的过程,就是其由消极的顺受转向积极抗争的过程,这通过诗 文传世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