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BT3063-2002旅客列车DC600V供电系统技术条件.pdf_第1页
TBT3063-2002旅客列车DC600V供电系统技术条件.pdf_第2页
TBT3063-2002旅客列车DC600V供电系统技术条件.pdf_第3页
TBT3063-2002旅客列车DC600V供电系统技术条件.pdf_第4页
TBT3063-2002旅客列车DC600V供电系统技术条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C S 4 5. 0 6 0. 0 1 S 3 6 TB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铁 道 行 业 标 准 T B汀3 0 6 3 -2 0 0 2 旅客列车 D C 6 0 0 V供电系统技术条件 T h e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o f s u p p l y o f D C 6 0 0 V i n r a i l w a y p a s s e n g e p o w e r s y s t e m r t r a i n 2 0 0 2 - 0 9 - 0 9发布 2 0 0 2 - 1 1 - 0 1实施 中 华 少 味民 4 餐和 国 会 失道 部发布 7 分理 3 0 6 3-2 0 0 2 目次 前言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II 1 范围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 1 3 环境条件 1 4 系统组成及技术要求 2 5 设备技术要求 . 3 6 检验规则及试验方法 。 6 附录A ( 规范性附录) 空调逆变电 源试验方法 , 1 1 附录 B ( 规范性附录) DC 6 0 0 V / D C llO V电源装置试验方法 1 5 T B/ P 3 0 6 3 -2 0 0 2 前官 本标准由四方车辆研究所提出并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四方车辆研究所、 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本标准起草人: 颜纯、 李国平、 吴强。 T B/ * r 3 0 6 3 - 2 0 0 2 旅客列车 D C 6 0 0 V供 电系统技术条件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旅客列车D C 6 0 0 V供电系统及部件的 技术要求、 检验规则及试验方法等。 本标准适用于电力牵引的】 X b 0 0 V供电制式旅客列车及动力集中 动车组。 本标准也适用于内 燃牵引的 x 一 6 0 0 V供电制式旅客列车及动车组( 供电 辅助发电 机组除外) 。 动力分散动车组参照执行本标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 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 期的引用文件, 其随后所有 的修改单( 不包括勘误的内容) 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 然而, 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 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 期的 引用文件, 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 B 1 4 0 2 -1 9 9 8 铁道干线电 力牵引 交流电压 G B 4 2 0 8 -1 9 9 3 外壳防 护等级( I P 代码) G B / I 5 0 9 5 . 2 -1 9 9 7 电子设备用机电元件 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 第2 部分: 一般检查、 电 连续性和接触电阻 测试、 绝缘试验和电 压应力试验 G B / I 5 0 9 5 . 3 -1 9 9 7 电 子设备用 机电元件 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 第3 部分: 载流容量试 验 G B / I 5 0 9 5 . 5 -1 9 9 7 电 子设备用 机电元件 基本试验规程及测量方法 第5 部分: 撞击试验( 自 由元件) 、 静负荷试验( 固定元件) 、 寿命试验和过负荷试验 G B 1 0 6 8 2 -1 9 8 9 普通照明用管型荧光灯 G B / T 1 5 1 4 2 -1 9 9 4 锅镍碱性蓄电 池总 规范 T B / I 1 3 3 3 -1 9 % 机车电 器基本技术条件 T B / r 1 4 8 4 . 1 -2 0 0 1 铁路机车车辆电缆订货技术条件第 1 部分: 额定电压3 k V及以下电缆 T B / 1 1 5 0 7 机车电 气设备布 线规 则 T B / I 1 5 0 8 -1 9 9 1 机车电 气屏柜技术条件 T B / I 1 7 5 9 客车直流供电电 气设备布 线规则 T B / 1 2 2 1 9 -1 9 9 1 荧光灯用晶 体管逆变器技术条件 T B / I 2 3 9 7 -1 9 9 3 铁道空调客车 用发电车试验方法 T B / I 2 4 0 8 -1 9 9 3 铁道车辆用三相动力连接器 T B / I 2 4 3 7 -1 9 9 3 机车半导体变流装置技术条 件 T B / r 2 5 5 7 -1 9 9 5 客车单元空调 机组控制柜技术条件 T B / I 3 0 2 1 -2 0 0 1 铁道机车车辆电 子装置 T B / I 3 0 3 4 -2 0 0 2 机车车辆电 气设备电 磁兼容 性试验及其限值 3 环境条件 3 . 1 海拔: 毛2 5 0 0 m, 3 . 2 环境温度: 一2 5 -4 0 1C。 3 . 3 相对湿度: 最湿月月平均最大相对湿度不大于 9 0 0,6 ( 该月月平均最低温度为2 5 C) o T B/ *r 3 0 6 3 - 2 0 0 2 3 . 4 振动及冲击加速度: 振动和冲击加速度应符合, B / 1 3 0 2 1 -2 0 0 1 的规定。 3 . 5 在电气化区 段, 提供D C 6 0 0 V电源的机车网压应符合G B 1 4 0 2 -1 9 9 8 的 规定。 3 . 6 列车运行区段环境条件与上述条款有差异时, 由用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 4 系统组成及技术要求 4 . , 系统组成 4 . 1 . , 列车 : 6 0 0 V供电系统采用集中整流、 分散变流方式。系统主要由D C 6 0 0 V供电电源装置、 空 调逆变电源, D C 6 0 0 V / D C 1 1 0 V电源装置、 客车电气控制柜、 蓄电 池组等设 备组成。 4 . 1 . 2 列车供电 系统与部件应按本 标准及规定程序设计生产。 4 . 1 . 3 电力和内 燃机车牵引 供电的 旅客列车 D C 6 0 0 V供电采用二路独立供电 方式, 动车组根据供电 容量及动车供电装置的型式做具体规定。 4 . 1 . 4 D C 1 1 0 V电源, 机、 客车互相独立, 客车应全列贯通, 各车厢蓄电池及充电器通过逆流二极管与 D C 1 1 0 V干线并 联。动车组可按单元组合方式具体确定。 4 . 1 . 5 列车D C 6 0 0 V供电系统应设置二级接地保护电路。机( 动) 车设置客车供电电源装置及列车 D C 6 0 0 V供电干 线接地保护电路, 推荐采用中点接 地保护电路。中点接地保护等效电路原理图见图1 , 其中图l a ) 适用于电 力机车、 电 动车 组供电, 图l b ) 适用于内 燃动车组供电。图中R的 选取以D C 6 0 0 V 对地绝缘为零时的接地电流不大于3 0 0 m A为限。图中C Z , 为电流传感器或类似装置。 客( 拖) 车每节 车厢设本车在线绝缘检测装置, 在本车绝缘电阻低于设定值( 0 . 1 M n -0 . 6 Ma可调) 时, 切除本车 D C 6 0 0 V供电电 源。 6 00 V6 00 V 图 , 中点接地保护等效电路原理图 4 . 1 . 6 客( 拖) 车内未 隔离的 且由逆变器供电的交流负载中性线不接地, 所有设备的 金属外壳设接地 线。 4 . 2 系统技术要求 4 . 2 . , 绝缘性能 D C 6 0 0 V , D C 1 1 0 V , A C 3 8 0 V干线间及其分别对地间的 绝缘电阻 值应符合表1 要求。 表 1 绝缘电阻单位为兆欧 额定电压兆欧表等级 相对湿度 8 5 % DC 6 0 0 V A( 3 8 0 V 1 o o o v 一 运用列车2 新造单车)1 0 0 . 3 8 -2 2- 1 0 O . 3 8 2PC , 1 1 0 v5 0 0 V 7 丑左 3 0 6 3-2 0 0 2 4. 2 . 2 介 电强度 D C 1 1 0 V干线, 工频 1 0 0 0 V耐压 1 mi n , 无击穿或闪络现象。 A C 3 8 0 V干线, D C 6 0 0 V干 线, 工频2 5 0 0 V耐压1 m i n , 无击穿 或闪络现象。 4 . 2 . 3 供电容It 电 力机车: 2 x 4 0 0 k W; 内燃机车、 动车组 : 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确定。 4 . 2 . 4 干线电压 4 . 2 . 4 . 1 D C 6 0 0 V输电干 线额定电压;6 0 0 V, 电 压允许波动范围D C 5 0 0 V - D C 6 6 0 V , 相对峰一 峰纹 波因数小于1 5 %0瞬态过电压7 2 0 V允许持续不大于2 s , 1 2 0 0 V允许 持续不大于2 0 0 L s . 4 . 2 . 4 . 2 D C 1 1 0 V输电干 线额定电压D C 1 1 0 V, 电 压允许波动范围D C 7 7 V - D C 1 2 5 V , 相对峰 一 峰纹波 因 数小于巧%。 4 . 2 . 4 . 3 在最大编组满载工况下, 首尾客( 拖) 车间DC 6 0 0 V输电干线的电压降应小于额定电压 的 3%0 4 . 2 . 5 供电安全 4 . 2 . 5 . 1 司 机室 应设置具有机械、 电气连锁功能的供电操作钥匙, 用于投切列车供电电源, 机械上保证 仅在停止供电位方能取出 钥匙, 其管理上等同 供电 牌。 供电 控制电 路应有供电安全联锁功能。 4 . 2 . 5 . 2 二路供电装置应分别设有接地保护电 路, 交直流侧过载、 过流、 过电 压保护电 路和短路直接保 护 措施, 输出电 压、 输出电流显示装置及用电计量装置。 交流侧停止供电后, 1 m i n 内输出电压应降至 3 6 V以下。 4 . 2 . 6 D C 1 1 0 V负载分级及欠压保护 为防止蓄电池过放江 ) C 1 1 0 V用电负载应按列车安全运行要求分级控制。控制电路、 防滑器、 轴温 报警器、 应急照明等 不允许中断供电的 负载由D C 1 1 0 V干线供电, 客车紧急通风、 正常照明等负载由 本 车】 X i 1 1 0 V供电 装置供电。D C 1 1 0 V供电回 路应设置欠压保护电路。 4 . 2 . 7 电磁兼容性 系统内各主要部件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T B / 1 3 0 3 4 -2 0 0 2的规定。 5 设备技术要求 5 . 1 D C 6 0 0 V供电电源装置 5 . 1 . , 输出 额定电压】 X :6 0 0 V , 控制精度士 5 %, 电 压允 许变 化范围D C 5 2 0 V - D C 6 3 0 V 。电力牵引时, 相控整流方式下的额定输人电压为A C 8 6 0 V , 5 0 H z 。当网压低于1 7 . 5 k V时, 停止向列车供电。 5 . 1 . 2 4 0 0 k W电源设备额定输出电流 6 6 7 A, 最大直流电流7 5 0 A 。内燃机车、 动车组供电电源的输出 电流按车辆编组的实际用电量确定。 5 . 1 . 3 输出电压相对峰一 峰纹波因 数小于巧%, 应避免电 源装置与用电 设备之间可能产生的电压振荡, 尤 其是客( 拖) 车负载变化范围 较大的情况。电源装置应具有软启动功能, 输出电压上升率不大于5 0 0 V/ ms a 5 . 1 . 4 供电装置相互绝缘的电路之间及其对地间的绝缘性能应符合 T B / 1 1 5 0 8 -1 9 9 1的规定。 5 . 1 . 5 供电 装置应有过流、 过压、 短路保护功能, 并有接地保护电 路。 5 . 1 . 6 供电 装置的安装应符合, B / F 3 0 2 1 -2 0 0 1 中5 . 3 的规定。 5 . 1 . 7 供电 装置采用的电线电缆、 接头、 插头、 插座、 接线座及接线方式应符合T B / 1 1 5 0 7 的 规定。 5 . 1 . 8 对相控整流电路, 脉冲变 压器和触发脉冲输出 部分应有抗干扰能力, 当 控制设备没有信号输出 时, 晶闸管不得出现误导通。根据元件参数的不同确定触发脉冲的要求。 5 . 1 . 9 供电装置在额定工况下的效率应大于9 0 % a 5 . 2 车端连接器 T B P I 3 0 6 3 -2 0 0 2 5 . 2 . 1 一般要求 5 . 2 . 1 . , 车端连接器外观、 互换性应符合 T B / I 2 4 0 8 -1 9 9 3中5 . 2 , 5 . 3 的规定。 5 . 2 . 1 . 2 插头对连接电缆性能应符合 T B / I 1 4 8 4 -2 0 0 1 的规定。 5 . 2 . , . 3 电缆线端接线应符合 T B / I 1 5 0 7的规定。 5 . 2 . 1 . 4 车端连接器应有防尘、 防雨等密封措施, 防护等级应不低于 G B 4 2 0 8 -1 9 9 3中 I P 5 5级的规 定, 与车体连接端面应采取相应的密封措施。 5 . 2 . 1 . 5 当采用车下或密接式连接器时, 允许用户与 制造商协商确定。 5 . 2 . 2 分类 车端连接器包含 D C 6 0 0 V电力连接器、 D C 1 1 0 V电力连接器、 控制连接器。 5 . 2 , 3 主要技术性能 连接器主要技术性能应符合表2的规定。 表2 连接器主要技术性能 6 . 3 列车干线 干 线用电缆性能应符合T B / r 1 4 8 4 . 1 -2 0 0 1 的 规定, D C 6 0 0 V干线各接触对电缆导线截面应不小 于1 2 0 m m 2 , D C 1 1 0 V干线每极电 缆导线截面 应不小于3 5 I u l l 0 5 . 4 客车电气设备 5 . 4 . , 车内配线 5 . 4 . 1 . , 布线应符合T B / I 1 7 5 9 及车辆设计规定的电 路图 及布线图的 要求。 5 . 4 . 1 . 2 布线应符合 T B / I 3 0 3 4 -2 0 0 2的规定。 5 . 4 . 2 空调逆变电源 5 . 4 . 2 . ,额定输人电压D C 6 0 0 V , 允许电压波动范围D C 5 0 0 V - D C 6 6 0 V , 相对峰一 峰纹波因数小于 1 5 %, 瞬态过电压7 2 0 V允 许持续不小于2 x , 1 2 0 0 V允许持续不小于2 0 0 t s o 5 . 4 . 2 . 2 标准输出容量可分为1 0 WA , 1 5 k V A , 3 5 WA , 5 0 k V A和6 0 WA等级或该系列等级的组合, 其中单相输出容量由用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 4 7 卫厅 3 0 6 3-2 0 0 2 5 . 4 . 2 . 3 恒压恒频( C V C F ) 方式标准 输出电压如下: 三相交流电 压有 效值3 8 0 V ( 正弦波输出, 正弦性畸变率小于1 0 %, 谐波含量小于1 0 %) ; 单相交流电压 有效值2 2 0 V ( 正弦波输出, 正弦性畸变率小于1 0 %, 谐波含量小于1 0 %) 0 电压上升率不大于5 0 0 V 乍s , 尖峰电压不大于1 0 0 0 V, 电压稳定度不大于士 5 % 。当输人电 压低于 5 4 0 V时, 允许电源降压降频输出。 变压变频( V V V F ) 设备 标准 输出电压由用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 5 . 4 . 2 . 4 恒压恒频设备标准输出频率5 0 H z , 频率稳定度为1 1 H z 。变压变频设备标准输出频率由用 户和制造商协商确定。 5 . 4 . 2 . 5 控制电压D C 1 1 0 V , 允许电压波动范围】 ) C 7 7 V - D C 1 3 7 . 5 V, 相对峰一 峰纹波因数小于1 5 %0 5 . 4 . 2 . 6 过分相时, 空调逆变电源的供电间隔、 起始频率和上升斜率应与空调压缩机匹配。 5 . 4 . 2 . 7 逆变器效率应不小于9 0 %( 额定输出 负载) 。 5 . 4 . 2 . 8 逆变电源启动和正常工作时, 对输人电源产生的相对峰一 峰纹波因数应小于 1 0 %0 5 . 4 . 2 . 9 各相对称负载情况下, 三相输出电压最大值( 或最小值) 与三相电压平均 值之差应不超过平均 值的 2 %0 5 . 4 . 2 . 1 0 额定输入电压条件下, 负载在额定负载的1 0 %-1 1 0 % 范围内变化时, 输出电 压稳定精度应 小于1 2 . 5 % 0满载输出条件下, 输人电压在 5 4 0 V - 6 6 0 V范围变化时, 输出电压稳定精度应小 于 士5 %。 5 . 4 . 2 . 1 1 逆变器输出三相负载允许有不大于2 0 %的不平衡。 5 . 4 . 2 . 1 2 逆变器采用VV V F启动控制方式, 满载启动时间应不大于 1 5 s , 启动过程中, 风机和压缩机 电机启动电 流的 最大值I 二应小于稳态电流几 的1 . 5 倍, 出厂检验允许采用普通感应电动机作为负 载, 进行模拟试验。 5 . 4 . 2 . 1 3 逆变器在2 0 k W负载状态下稳定运行时, 突加制冷压缩机负载( 功率为4 . 5 k W-5 . 5 k W) , 逆变 器应能正常运行, 不允许发生停机或再启动现象。单相输出端突加制冷压缩机负载( 功率 为1 5 0 W) 时, 逆变器 应能正常运行。 5 . 4 . 2 . 1 4 逆变器应有一定的承受输人电 压突 变的 能力及输人过电压、 输出负载 过流、 缺相、 短路和半 导体器件过热等保护功能。 5 . 4 . 2 . 1 5 逆变器工作时, 噪 声应不大于7 0 d B ( A ) ( 1 m处) 。 5 . 4 . 2 . 1 6 逆变器应有过分相区后自动软启动功能, 输出延时的间隔时间为 5 5 s - - 6 0 s o 5 . 4 . 2 . 1 7 主要功率器件散热器的表面温升小于4 0 K o 5 . 4 . 2 . 1 8 逆变电源应有对交流漏电电 流的吸收功能。 5 . 4 . 2 . 1 9 平均无故障小时( MT B F ) 应大于5 0 0 0 0 h o 5 . 4 . 3 蓄电池组 5 . 4 . 3 . 1 蓄电池组应符合( i B / T 1 5 1 4 2 -1 9 9 4 的规定, 其他类型蓄电 池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确定。 5 . 4 . 3 . 2 蓄电池组容量应不小于1 2 0 A h ( 碱性中倍率) , 保证列车直流负载用电( 即电池组的 放电电压 不低于7 7 V ) 时间 不少于3 h ; 或紧急 通风不少于1 h 、 应急照明不少于3 h . 5 . 4 . 3 . 3 蓄电池组应有短路保护, 各极对箱体间的 绝缘电阻应不小于2 0 MS 1 o 5 . 4 . 3 . 4 蓄电 池组使用寿 命应不少于6 年。 5 . 4 . 4 D C 6 0 0 V / D C 1 1 0 V电源装置( 简称充电器) 5 . 4 . 4 . , 额定输人电 压 ) C 6 0 0 V , 允许电压波动范围D C 5 0 0 V- D C 6 6 0 V, 输人电压相对峰一 峰纹波因 数小于1 5 %, 瞬态过电压7 2 0 V允许持续不小于2 s , 1 2 0 0 V允许持续不小于2 0 0 s o 5 . 4 . 4 . 2 控制电源额定电压 D C 1 1 0 V, 允许电压波动范围D C 7 7 V - D C 1 3 7 . 5 V, 相对峰一 峰纹波因数小 于 1 5%. 5 . 4 . 4 . 3 额定输出电压D C 1 2 0 V , 电压整定范围D C 1 1 5 V - D C 1 2 5 V可调, 输出电压相对峰一 峰纹波因 5 7 丑理 3 0 8 3-2 0 0 2 数小于 1 0 9 6 ( 与蓄电池并联) 。 5 . 4 . 4 . 4 输出电压稳态调整率不大于士1 %0 5 . 4 . 4 . 5 输出容量不小于7 . 5 k W. 5 . 4 . 4 . 6 充电器变换效率应不小于9 0 9 6 ( 额定输出负载) 。 5 . 4 . 4 . 7 主要功率器件散热器的表面温升小于4 0 Ko 5 . 4 . 4 . 8 充电器输人输出电路应隔离。 5 . 4 . 4 . 9 充电器启动和正常工作时对输人电源产生的相对峰一 峰纹波因数应小于1 0 9 6 0 5 . 4 . 4 . 1 0 充电器应考虑环境温度对蓄电池充电的影响。 5 . 4 . 4 . 1 1 充电器平均无故障 小时( M T B F ) 应大于5 0 0 0 0 h o 5 . 4 . 5 客车电气控制柜 5 . 4 . 5 . 1 客车电 气控制 柜外观、 各类电 器元 件的布置及安装、 柜内布线等应符合T B / 1 2 5 5 7 -1 9 9 5 的 规定。 5 . 4 . 5 . 2 主电路工作电压D C 6 0 0 V, A C 3 8 0 V( V VV F逆变器供电另做规定) , A C 2 2 0 V, D C 1 1 0 V, 控制 电路工作电压DC 1 1 0 V o 5 . 4 . 5 . 3 客车电 气控制柜应具备二路列车干线供电 选择功能, 各类用电负载控制功能, 电气连锁功能, 短路、 过载保护功能, 本车供电 线路及用电负载在线绝缘检测功能, 电源电压、 电流、 故障及正常运行等 显示功能。 5 . 4 . 5 . 4 指示仪表的精度应不低于1 . 5 级。 5 . 5 阻性负 载的供电 D C 6 0 0 V供电系统的电 阻性负载如电 加热器、 电热开水器、 温水器等应考虑逆变电 源供电电 压谐波 因素的影响, 优先采用1 X 6 0 0 V直接供电。 5 . 6 D C 6 0 0 V地面供电电源 D C 6 0 0 V地面供电电源的 性能应满足列车 整备及检修的需要, 供电容量及技术要求应参照本标准 5 . 1 , 由用户与制造商协商确定。 6 检验规则及试验方法 检验及试验分为部件检验、 单车试验及全列编组试验。 6, 部件检验 6 . 1 . 1 各部件应按本标准规定进行型式试验、 例行试验及装车试验。 6 . , . 2 各部件产品出厂时, 应附带以下文件: a ) 使用说明书, 包括原理图、 接线图、 主要技术参数、 安装图、 使用维护说明等。 b ) 客车电气控制柜、 空调逆变电源、 充电 器应附绝缘电阻及介电强度的例行试验数据。 c ) 产品例行试验合格证。 6 . 1 . 3 经具有资质的检 验机构检验合格的产品方能装车使用。 6 . 1 . 4 凡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应进行型式试验: a ) 新产品试制完成时; b )设计上 或工艺上有变更, 有可能影响产品的性能和特性时; c ) 连续生产 3 年时; d ) 出厂检验的结果与上次型式试验有较大差异时; e ) 产品停产 1 年后, 恢复生产时; f ) 更换或新增生产单位时。 6 . 1 . 5 各部件例行试验、 型式试验项目按表 3 一表 7进行, 空调逆变器按附录A执行, 充电器按附录B 执行。 z 丑沈 3 0 6 3-2 0 0 2 表 3 D C 6 0 0 V供电电源装皿试验项目 试 验 项 目例行试验 刑 才试; 试验方法 一般检验丫J T B / r 2 4 3 7 - 1 9 9 3 触发脉冲试验JJ T B / T 2 4 3 7 - 1 9 9 3 绝缘试验 了了 装置内相互绝缘的主电路之间及带电部分对地与控制电路 工频4 . 5 k V, 历时 1 mi n 控制电路对地工频0.5 k V, 历时 1 m i n 辅助电路对地工频2.0 k , 历时 1 m i n 振动与冲击试验 汀T B / r 3 0 2 1 - 2 0 0 1 交变湿热试验 JTB/T 2 4 3 7 - 1 9 9 3 效率检测 汀1卫汀2 4 3 7 - 1 9 9 3 低温试验JT B / T 2 4 3 7 - 1 9 9 3 整流管、 晶闸管最后试验 召TB 门2 4 3 7 - 1 9 9 3 冷却试验 JJ T B / T 2 4 3 7 - 1 9 9 3 强迫通风冷却 空载试验JJ额定输人电压, 运行时间 巧mi n 2 5 %负载试验 了额定输人电压, 运行时间 1 5 m i n 5 0 %负载试验 J 额定输人电压, 运行时间 1 5 mi n 7 5 %负载试验J额定输人电压, 运行时间 巧mi n 1 0 0 %负载试验 了J 额定输人电压, 运行时间3 0 mi n 保护功能试验J5. 1 5 电磁兼容试验JT B / C 3 0 3 4 - 2 0 0 2 表 4 车端连接器试验项目 试 验 项目例行试验型式试验试验方法 外观、 互换性JJ TB/1 2 4 0 8 - 1 9 9 3 接触电阻 JJG B / 1 5 0 9 5 . 2 -1 9 9 7 试验 2 a 介电强度 召J5. 2. 3 接触对温升JJG B / 15 0 9 5 . 3 -1 9 9 7 试验 5 a 高温了1 2 0 r -, 2 h 低温J一5 5 , 2 h 湿热J9 0 %一9 5 %, 4 0 士2 , 4 8 h 外壳防护等级J 6B 4 20 8 - 1 9 9 3 振动冲击J TB/1 3 0 21 - 20 01 插拔寿命 JG B / 1 5 0 9 5 . 5 -1 9 9 7 试验 9 a T B/ r 3 0 6 3 - 2 0 0 2 表 5 电缆试验项目 试验项目例行试验型式试验试验方法 电缆外径和圆 度( f 值) JJ 1 侣厂 r 1 4 8 4 . 1 - 2 0 0 1 单位长度直流电阻J Jr s / r 1 4 8 4 . 1 - 2 0 0 1 绝缘护套和单绝缘厚度 JJT B / r 1 4 8 4 . 1 -2 0 0 1 绝缘护套和单绝缘原始机械性能 JT B / r 1 4 8 4. 1 - 2 0 0 1 热老化试验 丫T B / r 1 4 8 4. 1 - 2 0 0 1 臭氧试验 丫T B / r 1 4 8 4. 1 - 2 0 0 1 耐 油 性JT B / r 1 4 8 4 . 1 - 2 0 0 1 耐寒性 JT B / r 1 4 8 4 . 1 - 2 0 0 1 刮磨试验丫JTB门 ,1 4 8 4. 1 - 2 0 0 1 电压试验了JT B / r 1 4 8 4. 1 - 2 0 0 1 介电强度JJT B / r 1 4 8 4. 1 - 2 0 0 1 漏电流、 放电试验JJ TB/r 1 48 4 . 1 - 2 00 1 单根电缆垂直燃烧试验JT B / r 1 4 8 4. 1 - 2 0 01 裹 6 蓄电池组试验项目 试验项目例行试验型式试验试验方法 外形尺寸和质量 J丫GB/ 丁 1 5 1 4 2 - 1 9 9 4 2 0放电性能 JJG B / r 1 5 1 4 2 - 1 9 9 4 一1 8放电性能 JGB, 吓1 5 1 4 2 - 1 9 9 4 荷电保持能力JG B / 1 1 5 1 4 2 - 1 9 9 4 恒压充电接受能力丫G B / 1 1 5 1 4 2 - 1 9 9 4 机械性能J( E / 1 1 5 1 4 2 - 1 9 9 4 循环寿命J GB, 门 1 5 1 4 2 - 1 9 9 4 保存期JG B , 丁 1 5 1 4 2 - 1 9 9 4 表 7 客车电气控制柜试验项目 试验项目例行试验 刑 才 律 赊 试验依据 外观检查 了丫丁 B /1 2 5 5 7 - 1 9 9 5 绝缘性能J刁4. 2. 1 介电强度JJ4. 2. 2 工作性能 JJ5. 4. 5 保护性能J5. 4. 5 振动丫T B / 1 2 5 5 7 - 1 9 9 5 发热温度极限 JT B / r 2 5 5 7 - 1 9 9 5 6 . 1 . 6 D C 6 0 0 V供电电 源装置、 空调逆变电 源、 充电器、 在线绝缘检测装置、 客车电气控制柜应经装车 运行考核合 格后方可批量使用 。 TB/1 3 0 6 3 - 2 0 0 2 6 . 1 . 7 主要部件装车前车 辆制造商应抽 样进行试验。 6 . 1 . 7 . , 空调逆变器、 客车电气控制柜及空调机组通电试验 a ) 按图纸的规定连接 D C 6 0 0 V, D C 1 1 0 V地面电源、 空调逆变电源、 客车电气控制柜及空调机组; b ) 接通D C 1 1 0 V控制电 源, 将客车电气控制柜分别置于通风位、 制冷位、 采暖位, 检查客车电气 控制柜各控制电路、 空调逆变电源控制电路的工作状态; c ) 接通 ) C 6 0 0 V电源, 检查空调逆变电源单三相交流输出、 客车电气控制柜及空调机组的 运行 状态; d ) 系统正常 运转后, 进行温度控制试验, 检查空调逆变电 源负载变化时的 工作状态; e ) D C 1 1 0 V控制电源为正常通电状态时, 突投D C 6 0 0 V电源, 观察逆变电源及空调机组启动 状 态。 6 . 1 . 7 . 2 充电器通电试验 a ) 按图纸的规定连接充电器、 蓄电池组、 模拟负载及D C 6 0 0 V电源。 b ) 接通充电器】 DC1 1 0 V控制电源, 检查充电 器控制电 路工作状态。 c ) 接通充电器 ) C 6 0 0 V电源, 检查充电器运行状态, 测量充电器输出电压、 充电电 流及负载电 流, 检查充电器输出电压整定值是否符合要求。 检验充电器限流 充电电流 值。 d ) 突投 X6 0 0 V电源时, 检查充电器启动工作状态( D C 1 1 0 V控制电源应为正常通电状态) 。 e ) 1 h负荷试验。 6 . 2 单车 试验 6 . 2 . 1 单车试验用于检查新造车电 气系统是否符合设 计要求。 6 . 2 . 2 新造车出厂 前应进行单车检验。 用户可在交验车中 进行抽样检查试验以验 证单车试验结果。 6 . 2 . 3 单车 试验过程中, 任意 一项 不合格, 均判为不合格。 6 . 2 . 4 单车试验项目 6 . 2 . 4, 机车D C 6 0 0 V供电系 统试验 机车供电电源装置组装完成以后, 应进行以下试验: a ) 绝缘性能: 检查 X6 0 0 V供电装置, D C 6 0 0 V干线J) C 6 0 0 V电力连接器、 控制连接器供电联锁 回 路的绝缘性能是否符合4 . 2 . 1 的 规定。 b ) 介电强度: 检查 X 6 0 0 V供电装置、 D C 6 0 0 V干线、 D C 6 0 0 V电力连接器、 控制连接器供电联锁 回路的介电强度是否符合4 . 2 . 2的规定。 c ) 工作性能应进行以 下试验: 检查 C 6 0 0 V输出电力连接器的极性; 通过操纵供电钥匙, 检查电源装置的供电功能; 在空载状态下运行1 5 m in , 满载状态下运行3 0 m in , 测量输出电 压、 电 流值, 检查 计量仪表 精度及装置各部件运行状态。同时 在上述负载条件下模拟机( 动) 车过分相, 检查电源装 置的软启动功能。在负载试验时应注意电源输出负载的性质, 根据实际编组情况确定负 载试验所需并联的电容量。 d ) 保护功能应进行以 下试验: 在D C 6 0 0 V电力连接器输出端模拟 】 ) C 6 0 0 V干线接地, 检查机车接地保护电路; 在正常输人条件下, 测试电源装置的过载、 过流、 过压等保护功能。 6 . 2 . 4 . 2 客车电气系统试验 客车电 气设备全部安 装结束后, 应进行以下试验: a ) 绝 缘性能: 检查 ) C 6 0 0 V布 线、 车端连接器的 线间 及其分别对地间的 绝缘性能是否符合4 . 2 . 1 的规定。 b ) 介电强度: 检查D C 6 0 0 V布线、 车 端连 接器的线间及其分别对地间的介电强度是否符合4 . 2 . 2 9 T B / P 3 0 6 3 - 2 0 0 2 的规定。 c ) 工作性能应进行以 下试验: 接通蓄电池, 检查车端 X ; 1 1 0 V连接器极性及各屏柜D C 1 1 0 V电源输人端极性; 操作客车电气控制柜、 空调逆变电源、 充电器等 设备开关, 检查供电 系统联锁电 路; 经车端D C 6 0 0 V电力连接器输入 】 ) C 6 0 0 V电压, 检查客车电气控制柜、 空调逆变电源、 充 电器 D C 6 0 0 V输人端的极性, 然后进行 D C 6 0 0 V通电试验, 检查电气系统各部件运行状 态。 d ) 保护功能应 进行以下试验: 检查】 ) C 1 1 0 V系 统欠压保护功能; 模拟 X 6 0 0 V接 地, 检查D C 6 0 0 V绝缘保护功能。 全列编组试验 客车编组后应进行以下试验: a ) 测量D C 6 0 0 V , D C 1 1 0 V输电干线及控制线间及其对地的 绝缘电 阻; b ) 检查各车辆D C 1 1 0 V控制电路的运行状态; c ) 经列车端部 ) C 6 0 0 V电力连接器输人 D C 6 0 0 V电压, 检查各车辆设备的运行状态; d ) 固定编组进行全列功能试验; e ) 非固定编组进行模拟全列功能试验。 TB/1 3 0 6 3 -2 0 0 2 附录A ( 规范性附录) 空调逆变电源试验方法 A . , 外观检查 检查外形尺寸、 安装尺寸、 布 线、 零部件和焊接质量是否符合本标准及规定程序批准的 产品图样及 技术文件的要求。 A. 2 电气性能试验 A . 2 . , 试验要求 逆变电源应与客车实际空调机组及其他负载配套进行试验, 空调机组应处于规定的各种工 况下。 A . 2 . 2 绝缘电阻及介电强度试验 A . 2 . 2 . 1 试验条件 试验应在电路与接地部件之间及彼此无电连接的导电部件之间进行。试验时允许所有半导体器 件、 电容短接或断开, 印刷电路板拔除。 A . 2 . 2 . 2 绝缘电阻测f 绝缘电阻测定用兆欧表, 应符合下列等级规定: a ) D C 1 1 0 V, A C 3 8 0 V电 路用5 0 0 V兆欧表测量; b ) D C 6 0 0 V电 路用 1 0 0 0 V兆欧表测量。 A . 2 . 2 . 3 介电强度试验 D C 1 1 0 V试验电 压为工频1 0 0 0 V , A C 3 8 0 V , D C 6 0 0 V试验电 压为工频2 5 0 0 V, 试验时电压从零升 到规定值的时间 应小于 l o s , 保持规定的试验电压时间为1 m i n . A . 2 . 3 电气性能指标试验 A . 2 . 3 . , 试验系统按下列方式连接: DCb00 V - DCllOV FEN牛 A. 2. 3. 2输入 、 输 出参 数A N 足 试验系统正常运行后, 将逆变器输人电压稳定在6 0 0 V , 负载功率分别按制冷、 采暖工况加至额定 值。 测定逆变器的 输人电 压、 输入电 流、 输出电压有效值、 输出电流、 输出电 压频率、 输出 功率、 正弦 性畸 变率。 A . 2 . 3 . 3 过电压 U ,的 测定 1 1 7 1汀 3 0 6 3-2 0 0 2 输出 参数测定试验时, 在空调机组风机及 压缩机输人端拍摄过电压 U ,波形, 取最大值。 A . 2 . 3 . 4 输出电 压相对谐波含量测定 输出参数测定试验时, 用频谱分析仪或用带有抑制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的宽频带电压表测定单、 三 相输出 端电 压的 基波和各次谐波的方均根值, 由输出电压的总方均根值和滤去基波后的总谐波电压确 定谐波含量。 A . 2 . 3 . 5 输出 电压正弦 性畸 变率测定 输出电 压正弦 性畸变 率按T B / T 2 3 9 7 -1 9 9 3 的 规定进行测量。 A . 2 . 3 . 6 输出电 压稳定精度 试验 A. 2 . 3 . 6 . , 逆变器输人电压稳定在6 0 0 V, 按额定负载的0 , 2 5 %, 5 0 %, 7 5 %, 1 0 0 %, 1 1 0 %加载, 测定 各级负载稳态运行时的输出电压值, 按下列公式 计算输出电压的稳定精度: S( %) =( U, 一U) / Ux 1 0 0 % 式中: U 额定工况条件 下, 三相输出电 压的 平均值; U , 各级负载 状态 下, 三相输出电 压平均值中的最大 值或最小值。 A . 2 . 3 . 6 . 2 额定负载工况下, 测定输人电压分别为6 6 0 V , 6 0 0 V , 5 7 0 V , 5 4 0 V , 5 0 0 V时的 输出电 压。 输人电压在5 4 0 V - 6 6 0 V范围内 变化时, 输出电压基波有效值为5 0 爪士1 H z , 3 8 0 x ( 1 士 5 %) V , 输入 电 压低于5 4 0 V时应按 V / f 等于常数的 控制规律, 降频降压输出, 保证正常运行。 A . 2 . 3 . 7 降频降压输出 试验 当 输人电 压在D C 5 0 0 V -D C 5 4 0 V之间时, V / f = C , f 4 0 1 l z o A . 2 . 3 . 8 三相电 压不平衡度 试验 额定三相平衡负载工况下, 逆变器 输出三相电压的最大( 或最 小值) 与三相平均电 压之比 毛2 % 0 A , 2 . 3 . 9 输人过压保护值试验 调节输人电压达到6 7 5 V士 巧V时, 观察逆变器有无过压保护动作和故障显示功能。 A . 2 . 3 . 1 0 模拟过分相试验 逆变器工作 1 0 m i n , 切断D C 6 0 0 V电 源l o s 后再恢复, 检查逆变器过分相功能。 A . 2 . 3 . 1 1 短路试验 模拟输出短路 , 检查短路保护功能。 A . 2 . 3 . 1 2 缺相、 输出过流保护 模拟负载缺相、 输出过流, 检查逆变器缺相和输出过流保护。 A . 2 . 3 . 1 3 启动性能试验 A . 2 . 3 . 1 3 . 1拍摄逆变器额定负载状态时的 启动电 流波形、 稳态电流波形、 稳态电 压波形, 测 定其启动 时间和最大启动电流。 A . 2 . 3 . 1 3 . 2 拍摄逆变器V V V F 启动状态时, 空调 机组风机、 压缩机输人端的 启动电 流波 形, 测定启动 时间和最大启动电流。 A . 2 . 3 . 1 4 负载冲击性能试验 A . 2 . 3 . 1 4 . 1 逆变器在2 0 k W负载状态下稳定运行时, 突加制冷压缩机负载, 观 察逆变器运行状态有 无异常现象。 A . 2 . 3 . 1 4 . 2 在单相输出端突加电 冰箱、 吸尘器等负载, 观察逆变器运行状态有无异常现象。 A . 2 . 3 . 1 5 效率测定 效率测定可与 输出参数测定同 时进行。 A . 2 . 3 . 1 6 连续运行试验 1 2 T BP r 3 0 6 3 -2 0 0 2 逆变器在规定的最高工作环境温度下, 按实际运行状态操作( 电力机车牵引模拟电网过分相状态) , 按额定工况加载, 连续运行时间应不小于6 h , 试验 期间, 逆变器工作状态应正常。 A. 2 . 3 . 1 7 温升试验 温升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