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60 学术论文专刊2013 总第 10 期 国外 “合作居住” 社区 基于邻里、可支付、低影响概念的居住模式 THE CO-HOUSING COMMUNITY: Based on Neighborhood Friendly, Aff ordable and Low-impact Living Model 张睿1 吕衍航2 Zhang Rui, Lv Yanhang 摘要/ “合作居住” 是1960年代出现在丹麦的一种新型居住模式, 居民自觉参与设计和管理, 社区布局兼顾社交和私密性两方面需求。 紧密的邻里关系、 良好的可支付性和低影响理念是该社区的显著特征, 将从这3个角度分析 “合作居住” 社区的设计和生活模式, 总结这些特征带来的效益。 关键词/合作居住; 邻里; 可支付性; 低影响 ABSTRACT/ Co-housing is a new kind of living mode which first appeared in Denmark in 1960s. In a co-housing community, residents participate in the design and management process spontaneously. The community layout takes into account the demands of both the privacy and social contact of the residents. Close neighborhood relationship, good affordability and low-impact concept are the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this type of commun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sign and living model of co-housing community and summarized the benefi ts of these features. KEY WORDS/ cohousing; neighborhood; aff ordability; low-impact “合作居住 (Cohousing)”模式是一种创造邻里之间“社区感” 的创新策略 1。社区通常由 2030 户组成,布局兼顾社交和私密 性两方面需求。社区内建筑主要由私人住宅和公共设施两部分组 成,私人住宅与传统住宅模式基本相同,公共设施 ( 如户外空间、 院落、广场及公共用房等 ) 由社区居民共同所有 ( 图 1)。因具有相 同居住理念和生活目标,居民们共同生活,相互交流,分享社区 资源,形成互助合作的和谐社区。它将传统的社区管理机制与新 都市主义理念相结合,试图形成一种具有友好邻里关系、强烈社 区感、可持续性居住环境和高质量生活水平的新型社区 ( 图 2)。 这种社区不是乌托邦式的梦想而是在欧美地区普遍存在 的真实居住模式。它于 1960 年代最早在丹麦出现 ( 在丹麦被称为 Bofaellesskaber),并逐渐扩散至北欧地区。1990 年代后,它已经 传播到北美、澳大利亚、英国、新西兰以及日本等更多国家和地 区, 产生愈来愈广泛的世界影响, 成为欧美地区一种主流住房模式。 其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 : 居民参与设计过程、社区规划鼓励居民 互动、 “公共用房 (common house)”为多样的居民活动提供场所、 以及强调居民自我管理、无等级社区管理结构和独立的收入来源 等。同时, 紧密的邻里关系、 良好的可支付性、 低影响 (Low-impact) 策略下的生态设计措施也是此类社区的核心特质,并且这 3 个特 质之间相辅相成、 不可分割。本文将以此为角度, 分析“合作居住” 的设计和生活模式。 1 “合作居住” 社区实例Jystrup Savvaeket社区 丹麦 Jystrup Savvaeket 社区位于丹麦 Jystrup 市,始建于 1979 年,1984 年建造完成 2。该社区由 21 户家庭组成,社区规 划以一条 L 型玻璃覆盖的步行街道作为空间核心,房屋排列在其 两侧 ( 图 3)。标志“合作居住”特色的公共用房位于街道转角处。 该社区 40% 用地分配给公共用途,私人住宅面积较小 (1 居室单元 约 63m2,3 居室单元约 97m2)。建造中建筑师使用普通且不昂贵 的建筑材料,通过特殊材质选择、富有层次的空间布局,突出该 社区特色 ( 图 4)。 Savvaerket社区不论是在建筑设计上还是在居住氛围上都非常 成功。公共设施和玻璃廊道的使用极大地提升了居民社交质量。玻 璃廊道可谓最成功、最吸引人的空间,植物、鞋子、衣物、桌椅、 偶尔的涂鸦都从本属于私人空间的东西转变为该通道(corridor)的装 饰 2。玻璃廊道全年都得到充分使用,寒冬时节,孩子们在沿街 沙场(Sandbox)玩耍, 成人聚会、 交谈, 将恶劣天气抵御在外(图5)。 公共用房包括社区餐厅、厨房、储藏间、儿童活动室等,居 民常在此聚餐,召开社区会议、聚会、或辅导儿童兴趣活动。沿 步行街道还有一些公共设施 : 车间 (workshop)、洗衣间、以及根 据不同的场合作为办公室或客房使用的辅助空间。私人住户入口 边有玻璃隔墙,配有百叶窗或窗帘,可保证私密性或打开以增加 交往机会。这些措施令社区居民普遍认为其生活质量从本质上变 得更好 ( 图 6、7)。 2 “合作居住” 社区的邻里(Neighborhood)特性 “合作居住”的核心目标是创造紧密地社交与邻里关系。 1960 年代,许多丹麦人正面临着工作、家庭、孩子的平衡问题。 夫妻双方工作的需要、高离婚率,越来越强烈的孤立感使当时的 工薪阶层渴望尝试新的选择。最初“合作居住”社区开发的深层 动机就是为核心家庭 (nuclear family) 创造一个牢固的社交网络 2。 这种社区具有“在很大程度上安定、温暖、真诚的氛围,以及成 员个体那种确实需要和期望的感觉” 3,这是“合作居住”社区产 生的根本原因。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51208339) 作者单位:1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300072) 2 天津市建筑设计院(天津,300074) 收稿日期:2013-06-06 61 学术论文专刊2013 总第 10 期 1 玻璃廊道 2 室内沙场 3 公共用房 4 储藏间 5 公共辅助用房 6 木工车间 7 手工艺、缝纫室 1 1 2 2 6 3 4 5 5 7 6 2.1 社区设计特征 通常在普通社区中,设计要素对居民间交往互动的影响并不 构成设计的决定性因素,但在“合作居住”中,产生的背景和核 心特征决定其设计需采用一些特别要素,这种设计带来的结果尤 为重要 ( 图 8)。总体而言,包括以下 3 方面 : 1) 注重空间层次过渡 “合作居住”的核心特点是私密性与公共性的平衡。从私人住 宅、到半私密的前廊、到社区广场、再到公共领域的每一次过渡 通常是有层次的空间。各种公共交往空间往往会结合路网与住宅, 巧妙地融入规划设计,提供友好的空间感觉,有意图地在居民间 建立紧密的社区感 4。 私人单元的厨房就餐空间(大多数家庭 “活 1 丹麦 Trudeslund Cohousing 社区2 Bellingham Cohousing 居民聚会 3 Jystrup Savvaeket 社区平面 4 Jystrup Savvaeket 社区外观 5 Jystrup Savvaeket 社区室内步行街道6 Jystrup Savvaeket 社区室外场地7 Jystrup Savvaeket 社区私人院落 8 Robert Creek Cohousing 的规划总图 跃”的地方 ) 通常布置在房屋正面,有助于增加从事家务活动时观 察公共区域的机会,与经过的邻居打招呼,或者注意到户外玩耍 的孩子。私人住房和公共院落间设置门廊或前院,用篱笆围合或 用高差区分空间,形成“软边界” ,这是可充分放松的空间,可在 62 学术论文专刊2013 总第 10 期 同龄伙伴,居民可以轮流照顾孩子们。因此“合作居住”也是互 助抚养儿童的理想方式,尤其适合单亲家庭。 2) 居民参与 “合作居住”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 ( 图 12)。居民可以参与 决定其住房的外观、规模、建筑材料以及如何通过好的设计和管 理来节约能源 5。有的社区,如 Nyland 社区,还会在主体建筑建 成之后,将铺装、植物种植等工作留给居民完成,鼓励他们对生 活环境自我创造。取得共识 (consensus) 的决策模式赋予每个居民 权利,在社区规划与入住后的管理过程中能够考虑到每个人的意 见 6。 3 “合作居住” 社区的可支付性(affordable)特性 在许多国家, “合作居住”已经发展成适合各种收入水平人群 混居的居住模式,乃至解决低收入人群居住问题的方法,主要体 现在 : 3.1 紧凑的住宅形式 随着实践的不断成功,居民逐渐适应了共同使用社区的儿 童活动室、客房、视听室、工具间等公共设施。私人单元可以在 住户没有任何功能设施损失的前提下显著缩小面积。经统计,从 1975-2010 年,北美地区私人住房的面积减少将近一半,这是一 项很显著的资源、资金节约措施。 3.2 社区资源共享 共享是“合作居住”决定性特征之一。居民经常借给彼此露 营设备、书、录像带、割草机、花园设备等,可以减少过度消费 行为和购物次数。在购买私人住房同时,居民还可获得他们参与 设计的公共土地、公共用房等设施带来的生活附加值。通过共享 社区资源, 社区居民可以有机会使用更多设施, 如花园、 车间、 ( 摄 影用 ) 暗房、手工用房 (craft room)、休闲室以及餐厅等 6,普通家 其中读书、饮茶、听音乐,这种半私密的户外活动方式也可增加 居民间交流的机会。 2) 机动车周边式停放,步行通道作为建筑布局的重要组织 要素 “合作居住”社区通常将停车空间与其他的居住环境相分离。 采用步行为主、周边式停车的交通系统 ( 图 9),设计上尽量减少社 区主要通道数量,这样可以使居民离家步行至停车场期间经过其 他单元, 或在停车场遇到邻居, 增加居民见面的机会, 增强社区感。 这种没有机动车的环境对儿童来说更加安全,并且能够减少社区 内噪声与尾气排放。 3) 突出公共用房位置 公共用房是“合作居住”生活的重要载体,通常公共用房布 局主要遵循以下 3 原则 : 布置在居民回家途中,这样居民能看 到公共用房中组织的活动,如公共用餐、儿童游戏、公告等,增 加活动的关注度。尽量使每户住房从窗户中看到公共用房。 每户住房都应接近公共用房,不应太远使居民产生疏离感。 2.2 生活模式特征 1) 社交活动 “合作居住”为居民提供社交机会 (opportunities for social interaction), 在这里人们在不必损失私密性和个性的同时经常进行 交流。成员定期组织公共活动,如公共用餐 (common meals)、社 区音乐会、 诗歌朗诵等。 这些活动在创造社交互动方面非常重要(图 10、 11)。共享膳食对社区凝聚力和社区生活的象征性来说很关键。 居民在公共厨房中准备食物,分享集体就餐乐趣,能够节省居民 采买和烹饪时间,减轻日常负担。 社区居民常会有各种技能与天赋,可能会精通音乐、烹饪、 园艺或者通晓其他语言,这些为居民提供了很好的学习机会 5。 儿童在户外玩耍时具有安全的场所和适当的设施,可以拥有 10 “合作居住”社区居民准备公共用餐 13 Berkerley Cohousing 的花园14 Robert Creek Cohousing 的儿童活动场地 11 Swans Market Cohousing 的公共活动 12 Brooklyn Cohousing 居民参与社区决策 9 Nevada Cohousing 的步行街道 63 学术论文专刊2013 总第 10 期 庭很难单独负担这些设施 ( 图 13、14),这些可以大大提高社区的 可支付性。 3.3 互助型社区经济 “合作居住”生活资料的购买常以社区为规模采用大宗采购 (bulk purchase)方式进行, 使居民以较低价格购买生活用品与食物, 节约用于购物的时间和精力,减少出行,降低机动车使用率。在 景观设计方面,“合作居住”社区常遵循可持续农业 (permaculture) 原则, 种植有机、 可食用作物, 不仅能美化环境, 还能节省生活费用, 具有环境和经济上的双重效益,景观维护工作也增加居民互动机 会 ( 图 15)。 3.4 集约的生活习惯 “合作居住”模式采用集约化的生活方式,降低生活成本。通 过公共用餐、集中采购商品、分担家务、共同看护儿童等方式, 社区居民可以减少开支、节约时间。作为团体,还可更加有效地 节约、循环利用一些物质资源 6。这些优势,使“合作居住”更 适宜中低收入人群居住,以其低廉的消费和紧密的邻里关系吸引 了更多人尤其是那些有儿童的家庭和退休的老年人参与其中。 4 “合作居住” 社区的低影响(low-impact)特性 “合作居住” 不仅具有社区意识, 还具有生态意识, 主要表现在: 4.1 建造施工的可持续性 有些社区通过翻新现有建筑物 ( 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 N Street 社区、Puget Ridge 社区,华盛顿州 Swans Market 社区) ,回收 利用废弃建筑材料,解决资源消耗和减少废弃物问题。有些社区 使用绿色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选择低毒性油漆和保护层、天然 地毯和地板来减少毒性。 “合作居住”社区施工还会尽量选择简便的建造措施,使居民 可以自己完成景观和建筑物的维护工作。社区设计方面,也尽量 考虑到了社区使用中的维护问题,如公共区域的设计满足多用途, 可在居民需要的时候更换,多功能房可以用于会议、学习或其他 用途。 4.2 使用可持续性技术措施 “合作居住”规模恰好适合“未来可持续社会”的建设。作为 具有社交关系的整体,能够以社区为单位,实施更多恰当有效的 节能措施 7。许多项目具有在水和能源利用方面的节能特点 : 收 集的雨水可在家庭和花园中使用 ; 使用太阳能热水器可满足热水 需求 ; 使用高品质的门窗装置 ; 采用隔热措施和以被动式太阳能 设计为导向, 可在冬季尽可能多的获得热量, 这些都是 “合作居住” 常用的节能措施 ( 图 16、17)。 4.3 循环利用和堆肥 “合作居住”规模效应可使生态实践活动更容易实现。以社区 为单位进行循环利用很容易,大多数社区都有堆肥箱 (composting bins)、回收箱 (recycling bins,回收纸张,玻璃,金属罐,塑料, 饮料容器和电池 )。 “合作居住”分工合作的模式,使社区中常有 专人或机构负责这些可持续利用程序的推进,极大地改进了再循 环系统的易用性。 “合作居住”注重生活资料的重复使用,避免购买不必要用 品。建筑材料共享使用,并会尽可能重复利用木材。很多社区设 有工具间,成员不需单独准备工具修理损坏物品,同时也可借助 其他居民技能,修复工艺复杂的物品。很多社区设有物品箱 (main box)或免费箱(free box), 这是一种特殊装置, 居民可把闲置的服装、 15 Island Cohousing 的有机花园16 Windsong Cohousing 公共街道 使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 17 Nubi Cohousing 太阳能装置的安装 表1 “合作居住”社区低影响技术措施 9 1 填充式开发或者选址临近公共交通与服务 Infill development or sites near public transit and services 2 可持续采伐的木材和地板材料 Sustainably harvested lumber and flooring materials 3 先进的结构技术(比普通结构美平方英尺减少25%的木材使用量) Advanced framing technique (about 25 percent less wood than typical framing per sq.ft) 4严密的建筑维护结构 Tight building envelops 5被动式采暖 Passive heating 6被动式制冷 Passive cooling 7地板辐射采暖系统 Radiant floor heating systems 8高热阻的保温纤维 High R-value blown-in cellulose insulation 9可再生能源系统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 10节水与低能耗装置 Low-water and low-energy-use appliances 11 混凝土中掺入粉煤灰(更耐用,减少混凝土使用量) Fly ash in concrete (more durable, requires less concrete) 12 透水路面增加水的吸收 Pervious paving to increase water absorption 13 低毒性和低挥发性的有机化合物(VOC)粘合剂、密封剂和涂料 Low-toxic and low-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 adhesives, sealants, and paints 14废物流管理Waste stream management 15永续农业景观的原则 Permaculture landscape principles 16高等级抗侵蚀 High-grade erosion control 17低能源使用装置 Low-energy use fixtures 18中水回收(滴灌系统) Greywater recycling (drip system) 19冷屋顶 Cool roofs 64 学术论文专刊2013 总第 10 期 书籍、玩具、工具及其他生活用品放入其中,供他人使用。通常, 出于卫生及心理因素,陌生人物品循环使用的方式常令许多人难 以接受, “合作居住”居民亲密的社交关系,居民彼此的了解和生 活方式上的认同,无疑能够有效打破这些障碍。这些都是“合作 居住”在“低影响”策略下发挥社区规模优势的体现。 4.4 减少机动车使用 在大多数“合作居住”社区中,使用公共交通工具是一种普 遍习惯。并且实际上,许多团体的选址就主要是基于临近与方便 使用公共交通的原则 ( 这种选址方式在欧美地区并不普遍 )。此外, 几乎所有的居民团体都有着共享汽车的习惯,一些社区的居民采 用两户或者更多户共用一辆汽车的方式。这种减少机动车使用的 行为基于两个因素 : 一是社区内部有更多娱乐和社交活动使居民 减少外出的活动。驾车接送儿童聚会、运动、托幼的行为在这里 明显减少,因为这些活动都可以在社区内部解决。二是居民偶尔 的出行活动 ( 例如去商店或者邮局 ) 往往都是与他人结伴而行。这 样能够降低油耗,减少尾气排放,减少日常开支,节约资源提高 空气质量。相比普通社区, 居民总体大约减少约 9% 的驾驶行为 8。 如美国科罗加多州的 Nyland“合作居住”社区的汽车行程比传统 社区减少了 25%。 5 “合作居住” 社区邻里、 可支付性、 低影响特征的关联 从邻里、可支付性、低影响性方面分析的“合作居住”模式 特征来看,这些特征是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3 方面相互包含,不 可分割。紧密的邻里关系和基于交往的社区设计是具有可支付性 和低影响性的前提,也是后两者的实施载体。可支付性、低影响 性措施的推行过程,也在很大程度上能够促进居民之间更深层次 的交往,提供更加优质的社区生活,提高居民满意度,令居民团 体机构能够更加长期有效地推进社区的管理和维护。三者交互作 用,构成了完整可持续的“合作居住”模式 ( 图 18)。 5.1 邻里特性对可支付性、 低影响特征的推动作用 根据澳大利亚学者 Graham Meltzer 的研究, 正是“合作居住” 紧密的邻里关系,从 4 种社交方式中影响了居民可支付、低影响 的行为习惯: 即影响(Influence)、 交流(Exchange)、 合作(Cooperation) 和支持 (support)。 1) 影响 : 影响发生在成员技能传授过程中。在“合作居住” 社区中,知识和技能更容易共享。数据证明, “合作居住”居民 普遍具有较高教育程度,50% 成年人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另有 30% 具有本科学历。许多居民在生活技能和实践方面具有丰富经 验,职业范围也分布较广,可以在彼此交往过程中分享专业知识。 这种特性在环境意识和实践方面尤为明显,关注此问题并随之调 整自己生活方式的成员很容易影响那些没有此类意识的伙伴。如 在 Berkeley“合作居住”社区中,有成员研究替代建造方法和绿 色建筑材料,他们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不但影响了其他居民的 建造决策,也影响了建筑师和承包商的选择。 2) 交流: 除了个人影响,成员之间相互交流也会间接影响“合 作居住”居民的可支付和低影响行为,并且这取决于团体内部社 交关系质量。成员间越是能彼此尊重、接受,信息交换效果越好。 居民通过邻里日常接触,会不断学习到新事物。这种方式有利于 亲环境行为的持久改善。有调查表明堆肥、回收利用和资源节约 措施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此经验丰富的居民与其它居民 的交流效果。 3) 合作 : 与交流相似,合作建立社交关系也取决于社交关系。 居民彼此合作的程度取决于他们之间建立的信任和好感。公共用 房内部和外部设施的运营和维护,成员对物品的共同拥有和分享 这些导致可支付性和低影响性的措施,都以居民的合作关系为基 础 10。 4) 支持 : 是大多数“合作居住”社区“社会凝聚力”的最重 要要素。社区团体通常成立委员会,以应对成员困难和紧急情况。 在创伤或危难之时,这种社交支持尤为重要,如失业居民可以从 紧急支援基金中申请贷款,单亲母亲,可在生育之后得到居民的 照料。有人愿意给邻居一些建议或花时间帮助安装新软件、修水 龙头或搬动沉重的家具。这种互助可以节省金钱、舒缓压力、增 进实质的人际关系。 5.2 邻里性、 可支付性、 低影响性交互作用产生的效益 这 3 方面特征的实施,可以将“合作居住”的优势扩展到整 个社会关注的许多不同领域。从宏观和微观层面来说,其效益主 要集中在以下 4 个方面 11 : 1) 社会效益: 在具有流动性和快节奏的现代社会, “合作居住” 可以为那些从地理上与传统家庭分离的人群提供一种具有支持性 生活氛围 11。托幼互助、成员彼此关怀与友善、兴趣分享、家务 协助以及生活困境支援,都是这种社会效益的体现。 2) 邻里区域效益 : “合作居住”并非一种封闭社区,常会参与 到广泛的街区可持续项目中去,如植树、社区花园、减速措施和 自行车行车安全宣传、可支付住宅、回收利用以及保护绿地等 11, 有助于“合作居住” 、可持续等理念的推广。 3) 经济效益 : “合作居住”前期建设成本花费通常与“大量公 共设施” 、小规模开发高成本、以及绿色建筑功能整合直接相关, 但从长远来看可节省费用。也可通过共享策略、降低托幼成本、 批量购买食品和其他必需品等途径来降低成员生活成本 12。这些 都是经济效益的集中体现。 4) 生态效益 : 如前所述, “合作居住”成员常会有较高层次 环保意识,社区往往会侧重于应用绿色设计元素并尽量减轻对环 境的影响。这些生活细微之处的绿色实践活动具有很好的生态效 益 12。 6 结论 总之 ,“合作居住”社区是一种基于邻里、可支付、低影响特 性的新型可持续社区。它重塑传统社区理念,迎合深层次居住需 18 “合作居住”社区邻里、可支付、低影响特性的关联关系 可对付特性 ( Affordable ) 合作居住模式 邻里特性 ( Neighborhood ) 可支付特性 ( Affordable ) 低影响特性 ( Low-impact ) 65 学术论文专刊2013 总第 10 期 求, 是后工业时代颇有发展前景的居住模式。通过研究 “合作居住” 模式,对我国社区发展提出以下建议。 6.1 住房建设理念的转变 我国目前住房供应机制主要由市场为主导的商品房 和政府主 导的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廉租房组成。这些供应机制极大地促 进了我国城市化进程,改善了国民居住条件。但在增加住房供给 量的同时,社区居住者的社交、邻里关系被割裂,传统基于亲缘 关系、地缘关系,居民间富有感情的社区团体概念正逐渐消失, 住房正变成冰冷的“居住机器” 。而“合作居住”社区正是欧美地 区经历了类似过程之后一部分先进人士对现有模式的反思成果。 通过对这种先锋社区的研究,我们的住房建设在增加居住面积、 提高社区绿化率等范畴之外,还应该关注居住者的心理需求,如 邻里关系、居民社交互动、参与社区建造等。这样才能更加经济、 有效地建设我们的和谐社区。居民不应只扮演终端用户的角色, 而应当真正成为社区的管理者、建设者,并让由此建立的亲密邻 里关系稳固的延续下去。 6.2 生态实践观念的转变 目前,可持续建筑、生态设计、低碳等概念正在对我们的生 活方式产生极大影响。我国也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生态社区、 绿色建筑的研究、建设和改造工作。但这些生态实践工作主要停 留在技术措施层面, 如提高墙体保温性能、 使用可替代建筑材料等。 通过对“合作居住”社区的研究,我们的生态实践应该从技术革 新扩展到观念革新。使节约、低影响的概念转变成一种生活方式。 生活方式上的低影响或许并不需要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仅需要唤 醒群众意识,从生活的细节入手,如节约用水、随手关灯、资源 循环利用。我们相信,当低影响的概念成为一种信念和生活习惯, 我们节约资源、保护地球的低碳实践将会大跨步前进。 6.3 发挥社区的规模效应 “合作居住”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基于地缘关系和相似理念将 一定数量的居民凝结成一个强有力的群体。这种规模和形式的群 体在我国现今社会中是缺失的。现在普遍存在的物业管理、居民 委员会多属于管理层面,缺乏与社区居民的融合性。通过对“合 作居住”的研究,我们的社区建设应当注重类似居民团体的建设, 发挥团体的规模效应,实现在现有社区中难以实行的一些生活策 略,如拼车出行减少汽车使用,互助托幼,社区资源共享,以及 社区居民自我管理,增加社区安全性等。 同时在我国保障性住房、老年社区设计与管理上,我们可以 借鉴“合作居住”的模式,适当配置更多种类的公共设施 ( 如公共 餐厅、洗衣房等 ),在满足居民生活品质的同时,缩小住宅面积, 使住房具有良好的可支付性,从而惠及更多的居民。 参考文献 1 Franck K, Ahrentzen S. New Households, New HousingM. New York: Van Nostrand Reinhold, 1989. 2 Fromm D. Collaborative Communities: Cohousing, Central Living, and Other New Forms of Housing with Shared FacilitiesM. New York:Van Nostrand Reinhold, 1991. 3 Shey T H. Why Communes Fail: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Viability of Danish and American CommunesJ.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1977, 39(3):612. 4 Poley L. Community and the Habits of Democratic Citizenship: An Investigation into Civic Engagement, Social Capital and Democratic Capacity- Building in U.S. Cohousing NeighborhoodsC. Paper prepared for the 103rd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07. 5 Wann D. Reinventing Community: Stories from the Walkways of CohousingM. Colorado:Fulcrum, 2005. 6 Scotthanson C, Scotthanson K. The Cohousing Handbook: Building a Place for CommunityM. New Society Publishers, 2005:15. 7 Coldham B. A Green Lesson from Europe: Cohousing as an Important Step toward Sustainable SocietyEB/OL. / upload/documents/GreenLesson.pdf, 2013-01-09. 8 Meltzer G. Sustainable Community: Learning from the Cohousing ModelM. Victoria, B. C. :Trafford, 2005. 9 McCamant K, Durrett C. Creat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机务段的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基于区块链的多目标关键路径研究-洞察及研究
- 高速公路封路合同模板(3篇)
- 高速边坡水沟施工合同(3篇)
- 高空修剪树木施工合同(3篇)
- 产业园区租赁承包管理合同
- 农业企业农产品质量及种植技术保密合同
- 法人名义挂靠免责协议范本
- 2025公务员综合岗位面试题及答案
- 原材料典当借款协议范本
- 肥胖的危害课件
- 第一单元第1课《小小科学家》教学课件一年级上册科学
- 新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制作汽水》课件
- 眼科操作并发症及处理
- 慢性组织修复中的宿主反应
- 大学介绍清华大学宣传
- 职场餐桌礼仪知识培训课件
- 《绿色建材》课件
- 个人述职报告范文汇总参考模板
- 超星尔雅学习通《经济与社会如何用决策思维洞察生活》章节测试答案
- 如何防范企业网络入侵与黑客攻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