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_第1页
(论文)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_第2页
(论文)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_第3页
(论文)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_第4页
(论文)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5 年1 月 第1 2 卷第1 期 上海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o f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 S o c i a lS c i e n c e ) J a n ,2 0 0 5 V 0 1 1 2N o 1 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 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 董 乃 斌 ( 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 0 0 4 4 4 ) 摘要: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两位杰出诗人,李商隐有两首诗赠给杜牧,但杜牧没有回应。这里固然有种种 偶然性,但在万千偶然因素外,也应考虑杜牧有意不予回应的可能,并探讨他这样做的原因。李杜二人政治( 党 派) 立场、文学观念、个性气质之不同,或者他们之间并无友谊,都毫不影响两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实事求是地 分析他们的差异有助于研究的深入。 关键词:友谊;党争;文学观;个性气质 中图分类号:1 2 0 7 2 0 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 0 0 7 6 5 2 2 ( 2 0 0 5 ) 0 1 0 0 1 2 0 5 引言 杜牧和李商隐是晚唐两位齐名的大诗人,有“小李杜”之称。李商隐有两首诗赠杜牧,写得很热情, 对杜牧评价很高,论者多据此认为他们之间存在着深厚的友谊。 但是,现存杜牧集中却没有相应的诗文,故杜牧对李商隐的态度其实并不清楚。友谊应该是相互的, 杜牧对李商隐是否存在友谊,还是个问题。 杜牧集中何以没有与李商隐相关的作品? 对于李商隐的热情赠诗,何以没有回应? 这里有多种可能 和偶然性。一种最不可能的可能是杜牧当初实际上并未看到李诗。另一种可能是其时曾有过回应,但后 来杜牧之作佚失了。但还有一种可能则是,当初就只有李赠而并无杜答。杜之不答,原因可以各色各样, 并不一定表示他无视李商隐的友情。不过,在千百种可能性之外,也不能不想到:是否存在一种可能,即杜 牧的未作回应并非偶然,而与他对李商隐的看法有关,至少他并不像李商隐那样看重这份友谊? 杜牧和李商隐生活在同一时代。当时,大中三年( 8 4 9 ) 二人同在京城长安,杜牧任司勋员外郎兼史馆 修撰,李商隐任京兆府参军。在此年牛僧孺下葬时,二人曾分别写过墓志和祭文,成为一时艳传的文坛佳 话。o 李商隐虽与杜牧有远亲关系,o 但此前似无诗文往来,故注家以为李给杜牧赠诗当在此时,是可信的。 收稿日期:2 0 0 4 - 1 1 - 1 5 作者简介:董乃斌( 1 9 4 2 一) ,男,上海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两首诗是:杜司勋:“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和赠司勋杜十三员 外:“杜牧司勋字牧之,清秋一首杜陵( 秋) 诗。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心铁已从干镆利,鬓丝休叹雪霜垂。汉 江远苇西江水,羊祜韦丹尽有碑。” 李商隐樊南乙集序:“是岁葬牛太尉,天下设祭者百数。他日,尹言:吾太尉之薨,有杜司勋之( 志 与子之奠文,二事为 不朽。” 杜牧堂兄杜惊,与李商隐有远房姑表关系,请参五言述德抒情诗一首四十韵献上杜七兄仆射相公及冯浩注文,这里的 杜七兄指杜慷。 2 一 万方数据 无论从何角度言,杜牧都应对此有所反应,也能够有所反应( 杜此时尚有精力写牛僧孺墓志那样的宏文, 身体不是太差) 。如杜牧对李商隐有友谊,则除答诗外,还可有别的举动,然而实际上却都没有。如果不把 这看作纯系偶然,那么,其中似乎有些原因可供探讨。 下面的讨论完全是探索性的。既然设想是杜牧有意不答复李商隐的赠诗,当然要侧重考虑他这样做 的原因,较多涉及他与李商隐思想行为不合的方面也许正因为存在这些方面,才使杜牧对李商隐的热 情采取了沉默态度? 但杜牧不答李商隐赠诗也可能与这些全无关系。事隔千年,又无直接依据,笔者所论 自免不了猜测臆断的成份,绝不敢自是。不予讨论则又于心耿耿。需要声明:李杜二人尽管有下述诸多不 同之处,或者进而说,二人之间只有单方面寻求友谊的渴望而并不存在实际友谊,但绝不妨碍二人都是杰 出诗人。齐名的诗人有友谊固是美事,无友谊或性格不合,甚至某些方面存在差异,也毫不影响他们的文 学史地位,这应是没有疑问的。 现在就让我们来看看,杜牧与李商隐二人究竟有哪些不同。 一、对党争的态度不同 李杜二人对晚唐政治的感受和看法有不少共同点,特别是对晚唐三大政治痼疾中的两个:宦官专权和 藩镇割据,他俩都是深恶痛绝的。对于朝政的腐败,乃至对于唐朝可忧的前景,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甚 而至于,对于晚唐另一个政治痼疾朋党之争,他俩都可能同样持反对或不满态度。然而,无可否认的 是,他们自己在这场波及面很广的朋党之争中,也不能置身事外,无论他们主观意愿如何,他们还是身不由 己地卷进了这场党争,或至少被视为厕身于朋党之中,尤其不幸的是,李杜二人竞分属于对立的牛李两党。 杜牧的堂兄杜惊是牛党的中坚人物之一。根据这种亲属关系,杜牧成为牛党的可能就很大,因为晚唐 的朋党之争,固然有政见不同的缘故,但更重要的最初起因还是人事和宗派的区分。家族、亲属、同年与座 主门生关系等等,是结党的重要基础。杜牧不仅与牛党人物有天然的关系,在青年时代还直接受过牛僧孺 的栽培和关顾,以致终生对牛僧孺怀有深深的感激。o 这在他为牛僧孺写的墓志中,有鲜明表现。相反, 他对李德裕是不满的。尽管他的弟弟曾做过李的幕僚,尽管在李德裕当权的会昌年间他曾多次上书,对平 藩和御边战争提供过许多精到的意见,但或许因为他的社会关系和党派色彩,他并未因这些意见的正确精 辟而受到重用,而是辗转于黄、池、睦三州刺史的任上。这样也就增加了他对李德裕的反感,并使他对会昌 之政的成就不能作出很公正的评价,而在他后来写的牛僧孺墓志、杜额墓志、祭周相公文中有明显 的贬低李德裕的倾向。o 李商隐的情况比较复杂。作为一介寒士,他本无卷入高官集团派系斗争的必要和可能。但他自青年 时代起,与牛党的令狐楚父子建立了很深关系,他的骈文技巧从令狐楚学来,他之得中进士与令狐绚大力 推荐有关,令狐楚临终一定要他去执笔遗表,他自始至终参与了奔丧护柩之事,实际上某种程度地被视 为令狐子弟。只是在他人了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并进而成了王家女婿后,才受到令狐绚的厌弃。因为 王茂元被视为李党( 其实并无根据) ,令狐绚就攻讦李商隐是“忘家恩,放利偷合”。o 应该说,这是令狐绚派 性太强,心胸狭隘,硬把“先牛后李”的罪名扣在了李商隐头上。李商隐为此很痛苦,曾反复向令狐绚陈情 辩白。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在大中初年李德裕彻底失败的日子里,李商隐倒确实由同情而至于倒向李党 请参太平广记卷二七三引高彦休唐阙史所述杜牧在扬州狎妓及牛僧孺保护规劝的故事。 杜惊为牛党中坚,见两唐书杜惊本传。杜牧受牛僧孺关照,会昌年间杜牧有上李司徒相公论用兵书、上李太尉论江 贼书等,李德裕奇其才,实际上亦有所采纳,而不予重用,致使辗转于黄、池、睦三州刺史等事,均见两唐书杜佑传所附杜 牧传。牛僧孺墓志基调为美牛贬李,如写牛之宽仁忠厚不计前嫌:“李太尉志必杀公( 牛) ,后南谪过汝州,公厚供具哀其 穷,为解说海上与中州少异,以勉安之,不出一言及于前事。”杜额墓志写李德裕贬袁州,曾悔恨:“我闻杜巡官言晚十年, 故有此行。” 见新唐书文艺传李商隐传。又:旧唐书文苑传李商隐传:“商隐既为茂元从事,宗闵党大薄之。时令狐楚已卒, 子绚为员外郎,以商隐背恩,尤恶其无行。” 万方数据 了。他追随李党重要人物郑亚去桂海,接受郑亚委托为李德裕会昌一品集作序,无保留地赞扬了李德裕 的会昌相业。他的这一表现获得后来研究者好评,认为他不顾李党失势而支持之,说明他能从政治大节上 对待党争。问题是到了大中三年,他回到京师并做了京兆尹掾属后,又写了堪与杜牧牛僧孺墓志比美 的祭文。这篇祭文虽已佚失,但其基调必是赞扬哀悼牛僧孺可不待言。在党派观念强的人看来很难统一 起来的事,李商隐就这样在很短时间内全都做了。在当时势难调和的牛李党争中,他到底应归于何派? 或 者他乃是超脱于党争之上尚可商榷,但他在牛李党争中的行为确与杜牧又很不相同。杜牧是色彩鲜明、 一党到底,李商隐则有几次变化,比较暧昧。事隔千年重看历史,李商隐的行为自有其原因,有变化也不一 定不好,更不是就不能允许,但李杜在党争中表现的差异却是不能否认的。当李商隐向杜牧赠诗时,杜牧 本该作答却终未作出相应表示,会不会与此有关? 二、文学观的不同 李杜二人在晚唐不但诗名相埒,而且文学观也并非处处矛盾。他们都是接受儒家诗教观,以诗歌为言 志抒情、美刺讽喻之具,并有大体相近的好尚,如都喜爱屈原、杜甫、韩愈、李贺的作品。但细辨之下,还是 可以发现二人之间的微妙差别。 首先是对文章的态度。李商隐十六岁就能写很好的古文,但遇令狐楚后发生从散人骈的转变,后竟以 四六名家,且终生以此谋食。晚岁似曾反思后悔,但到底未能写出散文的杰作,如杜牧罪言、战论、守 论、原十六卫那样的鸿篇巨制。杜牧也能写骈体,但显然更倾心于古文,古文创作成就很高,文学史上 也以他为韩愈古文运动的后劲。 其次在诗歌的审美标准方面。李商隐本人的风格虽与白居易大不相同,但对自居易其人其诗并无反 感,相反,他们之间还有一定的友好关系。传说李商隐诗受到白居易激赏,相信轮回之说的老诗人甚至希 望自己的后身转生为李商隐的儿子。o 白居易去世,李商隐还应其后人之请撰写了墓志铭。o 但杜牧对自居 易和以他为代表的长庆体诗风却极端反感,曾借友人李戡之口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国俗厚薄,扇之于诗如 风之疾速。尝痛自元和以来,有元白诗者,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多为其所破坏,流于民间,疏于屏壁,子 父女母,交E l 教授,淫言媒语,冬寒夏热,人人肌骨,不可除去。吾无位,不得用法以治之。”杜牧之言显然 偏激了。他所以如此,可能与他极其赞赏张祜,而自居易更看重徐凝,张徐二人曾赴杭求荐,张被白届为第 二的过节有关。o 这虽系传说,却也反映了杜、白诗歌审美趣味的不同。总之,在对待自居易和长庆诗风的 态度上,杜牧李商隐的距离不小。 再次,他们文学观的微妙差异还体现在各自创作的风格之中,杜牧和李商隐诗风的区别是明显的。但 因为造成这区别的原因不仅在于文学观的差异,更在于个性的不同,所以,我们把这一点放到下面来谈。 三、个性的不同 李杜二人个性确有较大差异。杜牧出身名门,虽父亲官位不高,但祖父杜佑则是中唐宰相,杜牧也总 是以此为荣。他的堂兄杜惊尚宪宗岐阳公主,荣为驸马,家世可知。杜牧自视极高而生性豪爽,其身上不 免贵公子习气,即与此有关。他也确实才能卓越,具有高远的政治抱负,常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一旦步 人官场,思考、议论和撰写的,就都与军国大事有关,并以积极姿态介入政治。他不甘心仅做一个文人,也 如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序认为李德裕“入相,荐自晋公( 裴度) ,功流社稷,史家之论,每曲牛而直李”,所以李商隐“之就 王( 茂元) 郑( 亚) ,未必非择木之智、涣丘之公”。今人,包括笔者也多从此角度肯定李商隐。 见蔡宽夫诗话,转引冯浩玉溪生诗集详注卷二骄儿诗注,续修四库全书本。 见樊南文集详注卷八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樊南文集补编卷七与白秀才状。版本同上。 唐故平卢军节度巡官陇西李府君( 戡) 墓志铭,樊川文集卷六,四库全书本。 见范摅云溪友议卷中“钱塘议”条,并参杜牧登池州九峰楼寄张祜、酬寄张枯处士见寄长句四韵诗冯集梧注,见樊 川诗注,续修四库全书本。 一】4 一 万方数据 不甘仅为州县小吏,特意注释孙子兵法,内心渴望镇守边疆领兵打仗,以复兴大唐,故他对长期担任刺史 而未为方面大僚强烈不满。新唐书本传云:“牧刚直有奇节,不为龌龊小谨,敢论列大事,指陈病利尤切 至。少与李甘、李中敏、宋郦善,其通古今善处成败,甘等不及也。” 李商隐虽也出身仕宦之家,但基本上属于中衰清寒阶层,其父、祖官位低,去世又早,他的童年和青少 年时代在艰难困顿中度过,所以才会依附令狐,寻求奥援。李商隐自视也很高,但其才能主要在文章诗笔, 一生作人幕僚,类似文字秘书,连治理百里的县令都未做过,实际生活使他的政治抱负很难有多么宏大和 具体。他常以诗歌针砭朝政,但他算不得官僚集团中人,更像一个对现实持批判态度的自由知识分子。 杜牧的气质偏于阳刚外向,热情坦率,敢爱敢恨,年轻时在扬州有一段风流放荡的生活,接触过许多妓 女,但也止于玩乐而已,并未启动真情。对美丽女子,他往往动心,常有浪漫的言行。对此他并不隐瞒,甚 至在诗中坦然承认:“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倬名。”( 遣怀) 等于天真地亲授诟病之把柄给历代正 人君子们。他的诗风以豪健朗丽、骨气端翔为主,读之如见心胸透明之人,优点是晓畅利达,所向无前,缺 点是有时锤炼不够,略显浅直。四库馆臣论杜牧诗,以为“平心而论,牧诗冶荡于元白,其风骨则出元白 上”,基本是公允的。李商隐的气质则比较内向含蓄,感情细腻而缠绵执着,在艳情生活中常常陷得较 深,爱得很苦,因无力( 客观上也无可能) 真正冲决束缚谋取幸福,因而痛苦既深且强,更不易忘怀解脱。那 些隐微的事件和感情本不宜公诸于世,但又忍不住要寻求表现,于是千思百虑,千锤百炼,诗风不免深曲晦 涩,藏头露尾,常以美丽古奥的形式包裹难言的故事和深情。读李商隐诗,对其人的感觉恰如他死后崔珏 悼诗所云:“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哭李商隐其二) 崔珏着眼于政治抱负,而若就其感情生 活言,那么把“凌云万丈才”戏改为“满腔柔爱情”,李商隐同样是“一生襟抱未曾开”的。应该说,李杜二人 都是重情的诗人,也都有过自己的艳情生活,但由于主客观多种原因,主要是个性的不同,故在用情的方式 和程度,特别是表述的坦率隐晦方面,存在着不小差异。 四、两首诗本身的问题 如果杜牧真的是见了李商隐的赠诗而未予回应,那么,除以上所说那些差异可能是潜在原因外,或许 也与李之赠诗本身的某些方面有关? 这里也试作探讨。 李商隐两首赠诗虽有引杜牧为知己并隐然自比之意,但对杜牧确是一片赞扬和友好,这是没有疑义 的。但其中有几句,从李商隐主观意图和用典惯例来说本无问题,却会不会可能使杜牧有所不快,不妨作 些分析。李诗中有这样两句:“前身应是梁江总,名总还曾字总持。”用江总比喻杜牧,一方面恰巧他们的 名、字构成方式相似:一个是名总,字总持,一个是名牧,字牧之。这样的比拟,是一种文字游戏,在极熟的 朋友中未尝不可,但含有戏谑性,不免稍欠庄重,与李诗全篇崇仰敬佩的格调略显扦格。当事人也可能因 其语调滑易而不太舒服。另一方面,古人用典往往只取一偏之义,如以江比杜,是说二人文才相仿,或者还 有注家姚培谦说的“总见文章必传世”之意,而并不涉及江总其人别的侧面。但作者的用意与读者的感受 是否必然一致? 此种用典惯例,杜牧固然不应不知,但是否会有具体的例外? 也应考虑。关键在于江总这 个人比较复杂,他的文名虽盛,但其生涯中有着很不光彩的另一面。江总任官于南朝梁、陈、隋三代,在陈 后主朝位至尚书令,对荒淫无道的皇帝毫不进谏,反而同流合污,推波助澜。陈书后妃传载:面对隋兵 压境的严峻形势,陈后主每日仍只与张贵妃、龚孔二贵嫔、王李二美人、张薛二淑嫒、袁昭仪、何婕妤、江修 容等女宠,和袁大拾等女学士“共赋新诗,互相赠答”,并选宫女千百,演唱这些新诗中尤其艳丽的篇章。 ( 如玉树后庭花) 而参与此种活动的,就是以江总为首的一批“狎客”。所谓“狎客”,定义如下:“后主之 世,江总当权宰,不持政务,但E l 与后主游宴后庭,共陈喧、孔箍、王瑾等十余人,当时谓之狎客。”作为 一个冢宰大臣,竟成为帝妃的“狎客”,直到陈亡,又在隋朝任职,江总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李商隐有 见四库全书本樊川文集提要,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文渊阁本。 见陈书卷二七江总传。南史卷三六江总传所记基本相同,并特意引出江总晚年粉饰生平的自序,指出“识者 讥其言迹之乖”,揭示其自述的不可信。 一1 5 万方数据 南朝诗云:“玄武湖中玉漏催,鸡鸣埭口绣襦回。谁言琼树朝朝见,不及金莲步步来。敌国军营漂木梯, 前朝神庙锁烟煤。满宫学士皆颜色,江令当年只费才。”虽非着力鞭挞江总,但对他以文才服务于荒淫败亡 之朝,显然持着讽刺和鄙夷态度。当然,李商隐给杜牧赠诗用到江总之典,绝不会采用此意。但读者杜牧 的感受就很难说。倘若因某种联想而导致不快的感觉,也不能就责怪他不懂惯例或不够幽默吧。 小结 从杜牧的不答李商隐赠诗,想到他俩友谊之有无,进而想到他俩党派立场上、文学观念上和个性气质 上的种种差异,本意是想探究其中的缘故,但如射谜,未必能中。倘若有一天竞发现杜牧向李商隐表示友 好的史料,则上述假设更将全线崩溃。然而,即便如此,晚唐两位大诗人各方面的差异仍然值得关注。揭 示其差异,突出各人的特点,真正弄清他们的关系,有助于更全面深入地展现他们各自的形象、诗歌内涵和 成就。特别是杜牧,有不少问题需要认真研究,与李商隐的关系只是许多问题中的一个而已。顺便一提, 与李商隐研究相比,杜牧( 还有同时而齐名的温庭筠) 研究要薄弱得多,确实亟待加强。这也是本文较侧重 于杜牧分析的原因。 A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L iS h a n g - y i na n dD uM u T h eT w oP o e m sG i v e nb yL iS h a n g - y i nt oD uM ua n dO t h e r s D O N GN a i - b i n ( S c h o o lo fL i t e r a lA r t s ,S h a n g h a iU n i v e r s i t y ,S h a n g h a i2 0 0 4 4 4 ,C h i n a ) A b s t r a c t :B o t hL iS h a n g y i na n dD uM ua r ew e l l - k n o w np o e t so ft h el a t eT a n gD y n a s t y O n c eL iS h a n g - y i ng a v eh i st w o p o e m st oD uM ub u t t h el a t t e rd i d n tg i v eh i so n e sh a c kt ot h ef o r m e r T h er e a s o n ,a l t h o u g ht h e r ew e r em a n yo t h e ro c c a s i o n a lf a c t o r s ,w a s h a tD uM uh a dad i f f e r e n tp o l i t i c a lp o s i t i o n ,d i f f e r e n tl i t e r a r yv i e wa n di n d i v i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f r o mL i S h a n g y i n B u tt h ef a c tt h a tt h e yw e r en of r i e n d sd o e s n ti n f l u e n c et h e i rl i t e r a r yf a m e s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m a k ea na p p r o a c h t Ot h e i rd i f f e r e n tp o s i t i o n s K e yw o r d s :f r i e n d s h i p ;t h ef i g h t i n go fp o l i t i c a lp a r t i e s ;l i t e r a r yv i e wi n d i v i d u a lc h a r a c t e r ( 责任编辑:洪彬) 万方数据 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李商隐与杜牧之比较-从李商隐赠杜牧的两首诗说起 作者:董乃斌 作者单位:上海大学,文学院,上海,200444 刊名: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NGHA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2005,12(1) 引用次数:0次 相似文献(3条)相似文献(3条) 1.学位论文 张旭东 杜牧李商隐交谊考论 2007 李商隐和杜牧是晚唐两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有两首诗赠杜牧,但杜牧没有回应。这里固然有种种可能性,但在万千可能性之外,不排除一种可能 ,那就是杜牧有意不予回应。本文第一部分从两首赠诗、事关刘黄、事关元白三个方面略加考索。 他们之间友谊的存在与否,都丝毫不影响二人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实事求是地分析他们的差异,有助于研究的深入。本文第二部分从性格、成长环 境、思想、党争影响和文学观等五个角度,分析二人的不同。 “李赠而杜不答”应该令我们想到在杜牧与元、白的公案后面,还可能存在着杜牧与李商隐的一场潜对话,我们认为对话的中心围绕的是爱情诗。 李商隐的外甥韩偓将自己的爱情诗都为一集,并亲自作序,介入到这场“潜对话”中来。杜牧这方所持观点是对文学政教功能的再强调,李商隐与韩偓 则以行动反驳。联系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序中所提到的“宋朝爱情诗的缺失”这个问题,这场“潜对话”具有明显的学案性质,值得深入研究。本文 第三部分就对韩偓与李商隐的继承关系、韩偓对潜对话的介入、以及潜对话的学案性质等几个方面略加梳理。 总之,本文尝试通过考辨小李杜之间的交谊来还原晚唐存在过的那次带有学案性质的对话并探寻它的文学史意义。 2.学位论文 王红梅 许筠论略 2007 许筠(1569-1618)是朝鲜朝中期著名的文学家、诗歌批评家、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朝廷官员、著名的“异端“.许筠是当时朝鲜朝社会环境 和中国中晚明文化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他自负放诞、违俗叛逆,追求随情适性的生活方式,有着中国中晚明士人的个性品行,但他却生活在严守程朱理学 抵制阳明心学的朝鲜朝,没有这种品行生存的社会环境和时代主题,因此他被视为异端,为人所贬斥,为社会所不容.然而,他的异端思想却蕴含着重要的文 化启蒙意义.他倡导男女情欲,反抗封建礼教;反对权威,提倡个性;公然佞佛,有违儒教;认为天赋人才平等,主张不拘身份重用人才等等,对封建等级制 度和专制统治进行了颠覆,冲撞了当时居于统治地位的理学,启发了人们的自觉,成为了实学思潮的先驱者和启蒙者. 面对别人的非议、社会的不容,许筠没有选择遁世与逃脱.他抱着强烈的入世情怀和现世享乐思想,希望干预社会现实、改变社会现状,实现他作为儒 士的自我价值,同时也享受物欲的快乐.但他放诞的个性、任情的思想又使他与官场不合,屡次被排斥于官场之外,此时他又有着出世归隐的理想.他徘徊于 出世与入世的痛苦矛盾之间:欲以出世情怀做入世之事,在入世之际又不能忘怀出世理想.他毕竟是儒士,而不是玩弄权术的政治家,在党争激烈而复杂的朝 鲜朝政坛,他只能被迫卷入并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许筠是一个悲剧,一个儒士的悲剧,一个时代的悲剧. 许筠是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人物.他曾三次作为从事官接待中国明朝使节,与中国使节当面交流中朝两国的政坛和文坛动态,并与他们结下深刻的 友谊.曾帮助中国明朝文人吴明济编选中国第一部朝鲜古代诗集朝鲜诗选,把朝鲜诗歌介绍到中国,引起了明末清初中国文人对朝鲜诗歌的重视.他三 次作为使节到中国明朝,购回了大量中国典籍并加以编选、介绍、评论.中国文学中的许多精华通过许筠传到了朝鲜,影响了朝鲜,许多关涉中朝关系的原 始珍贵材料也保存在他的文集中.在文化的交流中,许筠的品格、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也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中国哲学思想和文学思潮的影响,带有中国中晚 明时代的印迹.许筠既是中国文化的受益者,也是中国文化的传播者.许筠放诞的品格、异端的思想、中国中晚明时代哲学和文学影响的印迹,表现在他的 诗词辞赋创作和诗歌理论批评中,形成了以“性情“为中心的思想和理论:他的诗词辞赋多是他内心情感的真实表现,“性情“也是他品评朝鲜诗歌和中国诗歌 的标准;许筠的“性情“观和他过人的诗歌品鉴能力也表现在他的诗歌编选中,国朝诗删是朝鲜诗选中最优秀的一部诗选,时人及现当代的学者都给予 了很高的评价;表现在他的传体作品中,形成了对现实的不满和批判,尤其是其长篇国语小说洪吉童传,作为朝鲜最早的国语小说,也是朝鲜首次反映 农民起义的小说,更是充满着对朝鲜当时社会现实和现有制度的抗议和否定,对美好理想王国的向往和追求.洪吉童传也成为朝鲜后来“英雄小说“的典 范. 许筠的品格思想和文学观念,受中国中晚明时代思潮和文学观念的影响,这可以从与中国中晚明文人李贽这一个案的比较中得到显豁的说明.他们都以 异端的思想冲击了当时礼教的桎梏,启蒙了人们的自觉;他们都以进步的文学观念冲破了传统文学的牢笼,走到了文学发展的前沿.然而虽然他们同是封建 社会的异端,同是传统文学观念的挑战者,他们又同而不同,在许多方面,许筠没有李贽走得更远,这反映出中朝两国相异的时代意识、不同的社会背景、差 异的社会现实.从许筠品格心态的复杂历程,从其矛盾的行为方式,从其创作和文学理论以及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从其与中国中晚明“异端“李贽的参照对比 中,一方面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许筠、了解许筠、理解许筠,探究他品行思想以及文学观念背后的深层原因,阐述他在中朝文化交流史上的作用,分析他创作 和文论的内涵和价值,从而对其有较公正客观、全面深入的判断和评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