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解读

GB 15579.11-1998 是一项中国国家标准,专注于弧焊设备的安全要求,具体针对电焊钳这部分组件。该标准旨在确保电焊钳的设计、制造及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防止在焊接操作过程中发生电气伤害、火灾、机械伤害等事故。下面是对该标准主要内容的展开说明:

  1. 适用范围:标准明确了适用于手动操作的电焊钳,包括用于携带焊接电流至工件的钳形夹具及其与之相连的电缆组件。它涵盖了电焊钳的结构安全、绝缘性能、机械强度及热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

  2. 基本安全要求

    • 绝缘性能:规定了电焊钳的绝缘材料需符合特定耐电压等级,确保在规定条件下使用时,操作人员不会因漏电而遭受电击。
    • 机械强度:要求电焊钳的结构坚固耐用,能承受焊接过程中产生的机械应力,避免断裂或损坏导致的事故。
    • 热稳定性:电焊钳应能承受焊接作业时产生的高温,不致变形或损坏,影响其正常功能和安全性。
    • 把手设计:把手部分需符合人体工程学原则,确保操作舒适且能有效防止热传递,保护操作者免受烫伤。
  3. 结构与设计规范

    • 规定了电焊钳的尺寸、形状及其与焊接电缆的连接方式,确保方便操作且连接可靠。
    • 要求电焊钳的导电部分与绝缘部分有明显区分,便于识别,减少误操作风险。
    • 对于可更换的电极帽等部件,规定了它们的安装牢固性要求,以防脱落造成安全隐患。
  4. 标识与警告信息

    • 标准要求电焊钳上应清晰标注制造商信息、额定电流、使用电压等关键参数,以及必要的安全警示标志,指导用户正确、安全地使用。
  5. 测试与检验方法

    • 列出了对电焊钳进行例行检验和型式试验的具体方法,包括绝缘电阻测试、耐压试验、机械强度验证等,确保产品符合安全标准。


如需获取更多详尽信息,请直接参考下方经官方授权发布的权威标准文档。

....

查看全部

  • 被代替
  • 已被新标准代替,建议下载现行标准GB/T 15579.11-2012
  • 1998-01-19 颁布
  • 1998-10-01 实施
©正版授权
GB15579.11-1998弧焊设备安全要求第11部分:电焊钳.pdf_第1页
GB15579.11-1998弧焊设备安全要求第11部分:电焊钳.pdf_第2页
GB15579.11-1998弧焊设备安全要求第11部分:电焊钳.pdf_第3页
GB15579.11-1998弧焊设备安全要求第11部分:电焊钳.pdf_第4页
GB15579.11-1998弧焊设备安全要求第11部分:电焊钳.pdf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7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GB15579.11-1998弧焊设备安全要求第11部分:电焊钳.pdf-免费下载试读页

文档简介

G B 1 5 5 7 9 . 1 1 一1 9 9 8前侣 旨 二 1 本标准等效采用I E C 9 7 4 / 1 1 : 1 9 9 2 , 仅对I E C 9 7 4 八1 中的湿热处理条件、 额定电流等级与电缆截面范围做了适当的修改。 我国地域辽阔, 南方夏季多为典型的高温高湿气候, 所以 本标准按G B / T 2 4 2 3 . 3 要求, 规定湿热处理的温度为4 0 C, 这样既符合国情, 也与电焊机行业的G B / T 8 1 1 8 等有关标准协调一致 电焊钳是与电弧焊机配套使用的, 若额定电流等级与焊机额定电流等级出现差异, 会引起误解所以本标准的额定电流等级按G B / T 8 1 1 8 规定进行分档, I E C 9 7 4 / 1 1 的电流等级以括号的形式保留。 I E C 9 7 4 / 1 1 和I E C 9 7 4 / 1 2 分别对电焊钳和焊接电缆祸合器所配用的电缆作了规定, 但规定的焊接电流与对应的电缆截面积不同, 前者比后者大一档由于这两种器件都安装在弧焊电源的输出端, 所以电缆截面应一致。根据国内实际使用情况, 本标准将焊接电流对应的电缆截面积缩小一档, 与I E C9 7 4 八2 相 同。 本标准与J B 7 1 0 7 -9 3 相比, 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做了重大变动: 由行标升为国标; 取消夹持拉力条款 ; 修改电焊钳的防护等级要求; 增加焊接电缆绝缘嵌入电焊钳的深度要求 修改温升试验方法。 增加标记及使用说明书要求 为使用本标准方便, 将I E C 9 7 4 / 1 1 中第6 章、 第8 . 2 条编为附录A, 供使用者参考。 本标准从生效之日 起, J B 7 1 0 7 -9 3 废止 本标准的附录A是提示的附录。 本标准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工业部提出。 本标准由全国电焊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成都电焊机研究所。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潘颖。G s 1 5 5 7 91 1 -1 9 9 8I E C前言 I E C ( 国际电 工委员会) 是由所有国家电工委员会( I E C国家委员会) 组成的一个世界性标准化组织 I E C的任务是促进在电工和电子领域内对所涉及的标准问题进行国际合作。 最终也是除此之外的业务是出版国际标准, 由 技术委员会负责起草工作。 任何I E C国家委员会对其工作项目 感兴趣, 都可以 参与起草工作。官方和非官方的国际性组织都可以与I E C联系参与标准项目的起草工作。I E C与国际标准化组织( I S O ) 按照两组织已商定的原则进行紧密合作。 I E C对于技术问题的正式决议或协议是由技术委员会根据所有感兴趣的国 家委员会的参与, 并在国际上尽可能取得一致意见后而起草的。 在国际上通常以出版标准、 技术报告或导则的形式向世界各国推荐, 并且指明由国家委员会接收 为了促进国际上的统一, I E C国家委员会应保证在本国范围内最大限度地贯彻I E C国际标准和区域性标准。I E C与对应的国家标准或区域性标准之间的任何差异, 都应在其后清楚地标注 I E C提供的标准没有标明投票通过的程序, 并且不能对申明符合某项标准的任何设备负责。 国际标准I E C 9 7 4 / 1 1 是由I E C第2 6 技术委员会负责起草的 这项标准的条文是基于以下文件:DI S 投 票 报 告 2 6 ( C 0) 2 7 2 6 ( C D) 3 0 有关这项标准投票通过的全部资料能在上述表格中列出的投票报告中找到。中华 人 民 共 和 国 国 家 标 准弧 焊 设 备 安 全 要 求 第 1 1部 分:电 焊 钳 G B 1 5 5 7 9 . 1 1 一1 9 9 8e q v I E C 9 7 4 门1 : 1 9 9 2S a f e t y r e q u i r e m e n t s f o r a r c w e l d i n g e q u i p m e n t 一 P a r t 1 1 : E l e c t r o d e h o l d e r s第一篇概论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焊钳的安全及结构要求。本标准适用于焊条直径为1 0 m m以下的手工电弧焊用的电焊钳( 以下简称焊钳) 本标准不适用于水下焊接用的焊钳2 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 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 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 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 B / T 2 4 2 3 . 3 -9 3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C a : 恒定湿热试验方法 ( e q v I E C 6 8 - 2 - 3 : 1 9 8 4 ) G B 4 2 0 8 -9 3 外壳防护等级( I P代码) ( e q v I E C 5 2 9 : 1 9 8 9 )3 环境条件a )环境温度: 最高4 0 1C,b )空气相对湿度: 2 0 时最高9 0 %4 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4 . 1 焊钳 手工电弧焊时, 用以夹持和操纵焊条, 并保证与焊条电气连接的手持绝缘器具。4 . 2 焊钳头 焊钳上具有孔、 爪或相当结构的部件, 供焊条擂入、 定位或夹紧4 . 3 手柄 焊钳上供操作人员手持的部分4 . 4 操纵杆 装在焊钳上用以控制夹紧装置的部件。4 . 5 额定电流 制造厂规定的焊钳不超过其温升限值时所能承受的电流。国家技术监怪局1 9 9 8 一 0 1 一 1 9 批准1 9 9 8 一 1 0 一 0 1 实施G B 1 5 5 7 9 . 1 1 一1 9 9 84 . 6 A型焊钳 按照G B 4 2 0 8 , 用试指触不到其内 部带电部件的焊钳。4 . 7 B型焊钳 与A型所不同的是, 焊钳头之带电部分不能被试球所触及。 试球的直径应根据焊条的直径来选定,见8 . l b .4 . 8 负载持续率 约定的负载持续时间与全周期时间之比。 第二篇要求和试验5 试验条件 本标准所规定的试验项目 均为型式试验项目, 出厂检验项目由企业标准规定在1 0 - 4 0 的某一环境温度下, 对新的、 干燥的、 装配完整并已装上焊接电缆的焊钳, 按下述要求进行试验。5 . , 测量仪器精度要求 a ) 电气测量仪表: 0 . 5 级; b ) 测温装置 : 士2 K, 5 . 2 规定了部分试验的顺序。5 . 2 试验顺序 下面给出的试验应按以下顺序进行: a ) 一般目测检验; b ) 温升( 见 9 . 1 ) ; c )耐冲击( 见 1 0 . 4 ) ; d ) 绝缘电阻( 见 8 - 2 ) ; e ) 介电强度( 见 8 . 3 ) 0 上述未提及的其他试验可按任何常规顺序进行。6 标记焊钳应标明额定电流。额定电流对应表1 规定的焊条及焊接电缆的最小范围。 表 1 焊钳额定电流与焊条及焊接电缆规格的关系焊钳额定电流 焊条直径的最小范围 可装配焊接电缆的最小截面范围 A n l n 7 mmz 1 2 5 1 .6 - 2. 5 毛 10 1 6 0 ( 1 5 0 ) 2 . 0 - 3 . 2 1 0 - x1 6 20 0 2 .5- 4. 0 1 6- x2 5 2 5 0 3 . 2 -5 . 0 2 5 - 3 5 3 1 5 ( 3 0 0 ) 4 . 0 -6 . 3 3 5 - - - 5 0 4 0 0 5 . 0 -8 . 0 5 0 - - - 7 0 5 0 0 6 . 3 - 1 0 . 0 7 0 - - - 9 5 注: 电流值是指 6 0 负载持续率时的倾定值。 3 5 负载持续率时, 电流可取表中下一行较高额定值 , 因此在 3 5 负 载持续率时的最大电 流值为6 3 0 A o通过测量检查其合格与否G B 1 5 5 7 9 . 1 1 -1 9 9 87 操作 焊钳应能: a ) 安全、 快速地装上焊条和取下剩余的焊条残段, b ) 在任一规定的部位夹持焊条, 均可使其焊到只剩下5 0 mm长, 。 ) 在操作者不施加任何外力的情况下, 夹紧制造厂所规定的各种规格直径的焊条, d ) 焊条与工件粘接在一起时, 能将焊条脱离工件。 用手工焊方法, 通过操作夹紧装置, 目视检验及d ) 项试验, 检查其合格与否。8 防电击保护8 . 1 防直接接触 焊钳在不夹持焊条而只装配制造厂规定的最小截面的焊接电缆时, 应能防止意外触及其带电部分。 对于A型焊钳, 本要求对插入焊钳中的焊条段同样有效。用制造厂规定的最小及最大直径的焊条进行检验 。 用下述方法检验其合格与否: a ) 用G B 4 2 0 8 规定的标准试指检验: 1 ) A型焊钳; 2 ) B型焊钳的焊钳头以外部分 b ) B型焊钳的焊钳头用下述试球检验: 1 )当使用的焊条直径小于或等于 6 . 3 m m 时, 按 G B 4 2 0 8规定, 金属试球的直径为 ( 1 2 . 5 + 合 0 5 ) mm; 2 ) 当使用的焊条直径超过6 . 3 m m时, 金属试球直径为(W oo - 0 5 ) m m, 其中d为制造厂规定的可 使用的最粗焊条直径的两倍。 对放在钳口部位的试球, 施加3 0 N士1 0 的力 不传输焊接电流的弹簧应与焊钳上的其他金属部件绝缘。 通过目测检验其合格与否。8 . 2 绝缘电阻 焊钳经湿热处理后的绝缘电阻应不低于1 Mo. 通过下述试验检验其合格与否: 将不带电缆的焊钳放在恒定湿热室内进行湿热处理 湿热处理的环境条件和方法按G 13 / T 2 4 2 3 . 3进行 湿热室内有效工作空间的温度应保持在(( 4 0 士2 ) 之间, 相对湿度保持在( 9 3 +- 盖 ) 范围内 焊钳首先在湿热室内4 0 下预热, 当焊钳达到稳定温度后再加湿, 以防止在焊钳上产生凝露。 焊钳经4 8 h 湿热处理后, 擦干其表面的水分, 在正常大气条件下恢复1 - 2 h , 然后用金属箔包裹在焊钳绝缘体外表面,并在焊钳导电体与金属箔之间施加5 0 0 V直流电压, 测量绝缘电阻, 稳定后读取数据。8 . 3 介电强度 焊钳的绝缘部分应能承受有效值为1 0 0 0 v的交流试验电压而无闪络或击穿现象。以所加电压是否降低作为判断。不使电压降低的任何瞬时放电可以忽略不计。 通过下述试验检验其合格与否: 绝缘电阻试验后, 在焊钳导电体与金属箔之间施加近似正弦波形、 峰值不超过有效值1 . 4 5 倍、 频率为5 0 H : 或6 0 H : 的交流试验电压, 持续1 m i n ,9 热额定值9 1 温升G s 1 5 5 7 91 1 一1 9 9 8 焊钳按表1 规定装上最大截面的未镀锡的铜焊接电缆及与最粗焊条直径相同的圆棒后, 通以额定电流, 其手柄外表面最热点的温升不应超过4 0 K e 通过下述试验( 见图1 ) 检验其合格与否: 两把相同规格的焊钳各自装上一根长度至少为2 m的焊接电缆 将一根干净的、 没氧化的低碳钢圆棒夹于两个互呈 1 8 0 0 角的焊钳夹紧装置之间, 两把焊钳夹紧装置之间的距离为5 0 m m, 通过圆棒连在一起的焊钳由其焊接电缆水平地悬挂在两个相距l m的木架之间 被夹紧的圆棒处于两木架之间, 离地面2 0 0 mm。试验场所应无空气流动。 焊钳通以7 5 0 o 额定电流值的直流电流( 近似6 0 负载持续率) 直至温度上升速率不超过2 K / h时为止由两把焊钳各自最热点的温升求出平均温升值 本项试验应进行5 次, 每次选用一对新的焊钳和一根新的低碳钢棒 图1 温升试验安装图9 . 2 耐热 按9 . 1 进行温升试验后, 焊钳头的绝缘不能出现起泡、 深度碳化或裂纹现象, 尤其是夹紧焊条的区域更不能出现这些损坏。 通过目测, 检查其合格与否。9 . 3 耐焊接飞溅物 手柄的绝缘材料应能承受正常量的焊接飞溅物而不致完全穿透或燃烧 焊钳的所有零件应采用阻燃材料制造, 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不会引起燃烧 按照图2 所示装置检查其合格与否。 将加热棒通以大约2 5 A的电流, 使其达到( 3 0 0 + 言 ) 的热稳定状态。用温度计或热电偶测量温度。而后将处于水平位置的加热棒置于手柄的绝缘表面, 持续 2 m i n 。加热棒进入绝缘层的深度不应超过1 . 5 m m, 并且不能触及带电部分 进入深度的测量是从绝缘层主体外表面算起, 不包括肋条和其他凸起部分。 用电火花或小火试着点燃接触部位逸出的气体 如果气体是可燃的, 那么加热棒一离开, 火焰应立即熄灭。G s 1 5 5 7 9 1 1 一1 9 9 81 8 一S C r N i 铜3 0 0 + o 、 1 忿 N人 焊钳手柄,:的000H的欲1 0 0 士0 . 5 mm图 2 耐焊接飞溅物试验装置1 0 机械要求1 0 . 1 焊接电缆入口 焊钳上的焊接电缆入口处应设计成能防止电缆由于弯曲而损坏。 通过目测, 检查其合格与否。1 0 . 2 焊接电缆绝缘嵌入深度 焊接电 缆的绝缘部分进入焊钳的深度至少为电 缆外径的两倍, 但最少为3 0 m m , 通过装配制造厂规定的最大截面积的焊接电缆进行测量, 检查其合格与否。1 0 . 3 焊接电缆的连接 焊钳应设计成能更换制造厂规定的截面积范围内的焊接电缆, 其连接处应能经受拉力试验而不脱开 。 通过目 测和下述试验, 检验其合格与否: 焊钳按使用说明书要求装上最大截面积的焊接电缆后, 按焊接电缆截面大小, 对连接处施加4 0 N / m m2 的拉力, 但最大为2 0 0 0 N的拉力做 1 0 次拉伸试验。 每次拉力在i s 内从 。 逐渐增加到规定值, 并且持续i s 以上。 试验后, 电缆不能有明显的位移 用最小截面的焊接电缆重复上述试验。 如果焊接电缆的连接方式不止一种, 则每种连接方式都应进行试验。1 0 . 4 耐冲击 焊钳经受机械冲击试验后, 焊条夹紧装置或其操纵部分不应出现明显的或功能上的变化, 绝缘部分不能出现裂纹或击穿现象, 但允许表面有小碎渣或擦痕。 通过下述试验, 检查其合格与否: a ) 垂直跌落 焊钳通过其焊接电缆悬挂起来, 使焊钳头的端部高出撞击平面1 m 撞击平面是一块放在地面上的低碳钢板, 其厚度至少为9 m m, 释放带着电缆的焊钳, 使其自由跌落每把焊钳应试验三次。 b ) 冲击 试验方法如图3 所示。焊钳用其电缆悬挂起来, 沿垂直于墙面的方向移至A 处。 在初速度为零的情况下释放焊钳, 使之在下列条件下撞击垫块: 垫块是一个4 0 m m X 4 0 m m X 5 m m的低碳角钢, 其顶角半径为5 m m; 焊接电缆的悬挂点调整到高于角钢顶角 1 m处, 以使焊钳在自由悬挂状态下经受撞击的部位 恰好与角钢的顶角相接触, 试验时, 焊钳从垂直于墙壁位置偏移升高至4 0 0 m m处 焊钳应撞击角钢6 次: 其中两次撞在焊钳头上。 两次撞在手柄中部: 两次撞在操纵杆上。 如果焊钳没G B 1 5 5 7 9 1 1 一1 9 9 8有操纵杆, 那么就撞击焊钳的薄弱部位两次。图 3 撞击试验装置1 1 标 志每把焊钳上都应清晰地、 永久性地标注以下内容:a ) 制造厂名、 注册商标或经销商名;b ) 由制造厂给出的型式( 标志) ;。 ) 额定电流;d ) 本标准编号。查看标志内容, 检查其合格与否。1 2 使用说明书 每把焊钳应提供一份包括以下内容的说明书: a ) 夹持焊条的范围, b ) 焊接电 缆的正确连接方法, c ) 焊接电缆型式和截面大小的选用; d ) , 焊接电流与负载持续率的关系, e ) 备用件清单。 阅读使用说明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文本仅供个人学习、研究之用,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 本站所提供的标准均为PDF格式电子版文本(可阅读打印),因数字商品的特殊性,一经售出,不提供退换货服务。
  • 3. 标准文档要求电子版与印刷版保持一致,所以下载的文档中可能包含空白页,非文档质量问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