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df_第1页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df_第2页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df_第3页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pdf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 0 0 8年第2期 6月出版 陈必春 1,2 * 毛多斌 1 郭鹏 3 李晓芬 4 陈永森 1 1 * (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学院, 郑州4 5 0 0 0 2) 2 (深圳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深圳5 1 8 1 0 9) 3 (红塔辽宁烟草有限责任公司技术中心, 沈阳1 1 0 0 0 3) 4 (吉林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延吉1 3 3 0 0 1) 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f l u i d e x t r a c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f o o d i n d u s t r y *陈必春, 男,1 9 7 8年出生, 郑州轻工业学院食品科学专业在读 研究生, 助工。 收稿日期:2 0 0 8 - 0 3 - 1 8 C H E NB i - c h u n 1,2 * M A OD u o - b i n 1 G U OP e n g 3 L I X i a o - f e n 4 C H E NY o n g - s e n 1 1 * (D e p t . o f F o o d a n d B i o l o g y E n g .,Z h e n g z h o u U n i v . o f L i g h t I n d .,Z h e n g z h o u4 5 0 0 0 2,C h i n a) 2 (T e c h n o l o g y C e n t e r o f S h e n z h e n T o b a c c o I n d u s t r y C O .,L T D,S h e n z h e n5 1 8 1 0 9,C h i n a) 3 (T e c h n o l o g y C e n t e r o f H o n g t a L i a o n i n g T o b a c c o C O .,L T D,S h e n y a n g 1 1 0 0 0 3,C h i n a) 4 (J i l i n T o b a c c o I n d u s t r y C O .,L T D,Y a n j i 1 3 3 0 0 1,C h i n a) 摘要综述了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 在食品中的研究进展,并介绍了超临界萃取技术在 天然香料、色素的生产、油脂的提取分离、食品中 功能成分的提取等方面的应用,并对今后的发展趋 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超临界萃取;食品工业;应用 A b s t r a c t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f l u i de x t r a c t i o ni s a na d v a n c e d 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i s i s ar e v i e wa b o u t i t s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a n d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a p p l i c a t i o n s i nf o o di n d u s t r y . S u p e r - c r i t i c a l f l u i de x t r a c t i o ni s p r o g n o s t i c a t e di nf u t u r et e n - d e n c y i n p r e s e n t p a p e r . k e y w o r d s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f l u i de x t r a c t i o n;f o o di n d u s - t r y;a p p l i c a t i o n 超临界流体萃取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f l u i de x t r a c t i o n, 简写S C F E) 是一种较新型的萃取分离技术,其起 源于2 0世纪4 0年代,2 0世纪7 0年代投入工业应 用,并取得成功。过去,分离天然的有机成分一直 沿用水蒸汽蒸馏法、压榨法、有机溶剂萃取法等。 水蒸汽蒸馏法需要将原料加热,不适用于化学性质 不稳定成分的提取;压榨法得率低;有机溶剂萃取 法在去除溶剂时会造成产品质量下降或有机溶剂残 留;超临界流体萃取法则有效地克服了传统分离方 法的不足,他利用在临界温度以上的高压气体作为 溶剂,分离、萃取、精制有机成分。 1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超临界流体 (S u p e r c r i t i c a l F l u i d,简写为S C F), 是超过临界温度 (T c) 和临界压力( P c )的非凝缩性 的高密度流体。超临界流体没有明显的气液分界 面,既不是气体,也不是液体,是一种气液不分的 状态,性质介于气体和液体之间,具有优异的溶剂 性质,粘度低,密度大,有较好的流动、传质、传 热和溶解性能。流体处于超临界状态时,其密度接 近于液体密度,并且随流体压力和温度的改变发生 十分明显的变化,而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解度 随超临界流体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超临界流体萃取 正是利用这种性质,在较高压力下,将溶质溶解于 流体中,然后降低流体溶液的压力或升高流体溶液 的温度,使溶解于超临界流体中的溶质因其密度下 降溶解度降低而析出,从而实现特定溶质的萃取。 2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实验流程示意图 冷却水放空C O2 C O2低温浴槽高压泵预热器萃取器分离器产品 3超临界萃取技术的流体材料 已研究过的萃取剂有多种,如:乙烯、乙烷、正 戊烷、一氧化亚氮、二氧化碳、六氟化硫、甲醇、 乙醇、丁醇、氨和水等。 食 品 工 程 F O O DE N G I N E E R I N G 6 2 0 0 8年第2期 6月出版 陈必春, 等: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用超临界萃取方法提取天然产物时,一般用 C O2作萃取剂。这是因为: a) 临 界 温 度 和 临 界 压 力 低 (T c = 3 1 . 1 , P c = 7 . 3 8 1 0 6P a ),操作条件温和,对有效成分的 破坏少,因此特别适合于处理高沸点热敏性物质, 如香精、香料、油脂、维生素等。 b)C O2可看作是与水相似的无毒、廉价的有机 溶剂。 c)C O2在使用过程中稳定、无毒、不燃烧、安 全、不污染环境,且可避免产品的氧化。 d)C O2的萃取物中不含硝酸盐和有害的重金 属,并且无有害溶剂的残留。 e) 在超临界C O2萃取时,由于C O2的临界密 度 (=0 . 4 4 8g/ c m 3 ) 是常用超临界溶剂中最高 的,因而对有机物溶解能力强、选择性好;被萃取 的物质通过降低压力,或升高温度即可析出,不必 经过反复萃取操作,所以超临界C O 2萃取流程简 单。 因此超临界C O 2萃取特别适合于对生物、食 品、化妆品和药物等的提取和纯化。在环境化学中 他能出色地替代许多有害、有毒、易挥发、易燃的 有机溶剂;他还可看作与水最相近、价格最便宜的 溶剂;他可以从环境中来,用于化工过程后再回到 环境中去,无任何毒副作用。因其有完全“绿色” 的特性而广泛应用。当然,最重要的原因还是他较 温和的临界条件 (T c = 3 1 ,P c = 7 . 8 4 1 0 6P a ) 。 但是,单一的超临界萃取溶剂对某些溶解度很 低、选择性不高的物质具有局限性,因此在纯气体 溶剂中加人附加组分 (即夹带剂) 得到了广泛的研 究。 夹带剂作为混合溶剂的一种,可强烈影响超临 界气体的溶解能力、选择性及P - V - T性质,他的 作用是:大大增加被分离组分在气相中的溶解 度;可使溶质的选择性 (分离因子) 大大提高; 增加溶质溶解度对温度、压力的敏感程度;同 有反应的萃取精馏相似,可作反应物;能改变溶 剂的临界参数。 4超临界萃取技术的特点 超临界流体技术在萃取和精馏过程中,作为常 规分离方法的替代,有许多潜在的应用前景。其优 势特点是: a) 操作温度低。能较完好地使萃取物的有效 成分不被破坏,不发生次生化,可在接近常温下完 成萃取工艺,对热敏性食品以及食品的风味不会产 生影响;特别适合那些对热敏感性强、容易氧化分 解、破坏成分的提取和分离。 b) 在高压、密闭、惰性环境中,选择性萃取 分离天然物质精华。在最佳工艺条件下,能将提取 的成分几乎完全提出,从而大大提高了产品的收率 和资源的利用率。 c) 萃取工艺简单,效率高且无污染。萃取过 程通常将原料和超临界流体一同进入萃取釜,在萃 取釜内超临界流体有选择地将原料中的组分溶解在 其中,然后含有萃取物的超临界流体经过恒温降压 或恒压升温进入分离釜,在分离釜内将萃取物与超 临界流体分离,分离后的超临界流体经过精制可循 环使用。 5超临界萃取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 我国食品工业应用超临界萃取技术已逐步由实 验室研究走向产业化,集中用在提取动植物油脂、 色素、香料及食品脱臭方面。 5 . 1天然香料、色素的生产 超临界萃取技术生产天然香料的主要原料有鲜 花、水果皮等,主要产品为精油,还可提取其他风 味物质,如大蒜中的大蒜素、大蒜辣素;生姜中的 姜辣素;胡椒中的胡椒碱及辣椒中的辣椒素等。 F . T e m e l l i等用超临界萃取柑桔香精油,在7 0、 8 . 3 M P a下得到柑桔风味浓厚的桔香精油。T . B a y s a l 用超临界萃取法从香菜种子中分离得到柠檬香油和 香芹酮。I . P a p a m i c h a i l对芹菜种子先研磨,再用超 临界C O 2提取植物油。Z e k o v i c Z用超临界C O2提取 百里香。张骊等从墨红花中用超临界C 0 2提取的精 油香气与鲜花相近。 超临界C O 2还可以分离天然色素。超临界C O2 可从辣椒中直接提取辣椒色素。R o z z i N L研究了在 温度3 2 8 6和压力1 3 . 7 8M P a4 8 . 2 6M P a 的条件下从番茄副产品中提取番茄红素,结果表 明在8 6 、3 4 . 4 7 M P a的条件下得到了3 8 . 8 %的最 大提取率。孙庆杰从番茄中提取番茄红素,在压力 1 5 M P a 2 5 M P a、温度4 0 5 0 、流量2 0 k g / h、 萃取时间1h2h,番茄皮中9 0 %以上番茄红色素 可萃取出来。用己烷萃取可可色素的萃取率为7 5 % 7 2 0 0 8年第2期 6月出版 8 0 %,而超临界C O2萃取率达9 0 %。 5 . 2油脂的提取分离 用超临界C O 2萃取油脂,回收率高,并可调节 萃取条件,对不饱和脂肪酸等成分实现选择性分 离。G o p a l a n研究了用超临界C O 2从生姜中提取姜 油。陈开勋等研究了用超临界萃取茶籽油的最佳萃 取条件。刘松义等研究小麦胚芽的超临界C O 2提 取,探索了压力、温度、时间和流量对萃取率的影 响,得到最佳工艺条件:压力2 0 M P a、温度3 5 、 流量4L/ m i n。张素华用超临界C O 2萃取法萃取、 分离等工艺得到的沙棘油,与溶剂法相比,所得沙 棘油酸价低。吕维忠用超临界C O 2萃取技术从大豆 粗磷脂中萃取天然高纯度卵磷脂,得到最佳工艺条 件为萃取压力3 0M P a、萃取温度5 0、萃取时间 6 h,产品纯度9 8 %,残油含量4 3 %,该法比溶剂 法优越,产品质量高,为开发和综合利用大豆资源 开辟了新途径。 5 . 3脱咖啡因 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得到较早大规模的工业化 应用的是天然咖啡豆的脱咖啡因。咖啡因是一种较 强的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剂,富含于咖啡豆和茶叶 中,许多人饮用咖啡或茶时,不喜欢咖啡因含量过 高,而且从植物中脱下的咖啡因可做药用,常作为 药物中的掺合剂。因此咖啡豆和茶叶脱咖啡因的研 究应运而生。韩佳宾、江和源等通过正交实验确定 了超临界流体脱除茶叶中咖啡因的最佳工艺参数, 结果表明,茶样形态对咖啡因脱除影响极大,6 0目 磨碎茶样的咖啡因脱除率可达8 5 . 6 3%,咖啡因含 量0 . 5g / 1 0 0g;含水率对茶叶中咖啡因的脱除率 影响也较大,含水率为3 5g / 1 0 0g 5 0g / 1 0 0g时较 适宜。正交实验中,咖啡因脱除率的影响因子主次 顺序为压力温度动态循环时间夹带剂用量, 而对儿茶素来说,夹带剂的影响较为明显。 5 . 4啤酒花有效成分萃取 啤酒花中对酿酒有用的部分是挥发油和软树脂 中的律草酮又称酸。挥发油赋予啤酒特有的香 气,而酸在麦芽汁煮沸过程中将异构化为异 酸,这是造成啤酒苦味的重要物质。用超临界 二氧化碳萃取啤酒花,酸的萃取率可达9 5% 以上。萃取物为黄绿色的带芳香味的膏状物。张 侃、黄亚东等对啤酒花的超临界C O 2萃取物的组分 进行了分析,气相色谱图表明了超临界C O 2和液态 C O2萃取物的异同;并对超临界C O2萃取物进行酿 酒试验,结果表明超临界C O 2萃取物不仅增加啤酒 香味,还能改善口味。 5 . 5菇类提取 菇类是一类天然的烃类物质,其基本单元为异 戊二烯。其中单菇为挥发油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 他并不是挥发香味的主要来源,即他对香味的贡献 很小,而且很容易氧化变质。影响挥发油的品质及 存放寿命,因此有些挥发油在应用中往往要先脱 落、浓缩。在过去的1 0年里,人们总是试图通过 调节温度和压力来达到选择性脱菇的目的,但是效 果欠佳。国外有学者通过在超临界流体体系中引进 一种吸附剂来提高分离选择性。国内有学者用二氧 化碳超临界萃取法萃取黄花篙化学成分,研究表 明,青篙素用该法萃取比传统溶剂法 (汽油和稀乙 醇) 提高1 1 % 5 9 %,且提取时间明显减少,从而 降低了成本。 5 . 6黄酮类提取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药理作用,对这类物质 进行分离是药物分析的一个重要领域。国外学者用 超临界萃取技术从黄芩根中萃取黄芩甙和黄芩甙 元,回收率分别达到9 0%和8 8%;陈淑来等首次 用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技术成功地从槐树花苞中萃 取出芦丁。近年来,人们对银杏叶的研究比较深 入,尤其是对银杏黄酮和银杏内酯的研究,因为他 们都是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有效成分。人们直接从 银杏叶中萃取了黄酮化合物。国内用乙醇和大孔吸 附树脂提取的银杏叶粗品中有害成分 (银杏酸) 含量为2g / 1 0 0 g,经二氧化碳超临界萃取,以乙醇 作为添加剂,在压力为3 5 M P a、温度为6 0 0 条件 下提取精制后的银杏酸的含量为0 . 0 2g / 1 0 0g。用 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对银杏叶超临界二氧化碳提取 物中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析,证明用超临界二氧化 碳提取银杏叶中药成分是切实可行的。 5 . 7生物碱的提取 超临界流体萃取用于生物碱的研究起步较早, 德国在1 9 7 8年建成的第一套工业化规模超临界流 体萃取装置就是用来对咖啡因生物碱的萃取。因大 多数生物碱都有极性,用纯二氧化碳难以达到完全 萃取和选择性萃取的目的,通常加入一种超临界溶 剂 (如丙烷) 和改性剂。国外研究者用二氧化碳加 极性添加剂C O 2- C H3O H - H20(质量比为7 0 2 4 6),在温度4 5 、压力2 0 M P a条件下从婴粟茎中 食 品工 程 8 2 0 0 8年第2期 6月出版 提取到5种生物碱。从烟草中提取天然烟碱通常用 有机溶剂法,常出现胶着状态,处理和分离均困 难。我国研究者用体积分数7 0%的乙醇作为夹带 剂,在6 0 和2 5 M P a条件下,进行超临界萃取可 获得9 3 . 6 %的回收率,并且烟草不需要预处理,提 取物烟碱含量高,油状杂质少,后续分离效果好。 6展望 与传统化学分离提取方法相比,S F E技术具有 许多优点,但也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处理成本 高、设备生产能力低、对有些成分提取率低,另外 还有能源的回收、堵塞、腐蚀等技术问题有待解 决。但作为一种国际上公认的绿色提取技术,其本 身特性显示出了巨大生命力。随着社会高度发展, 维护和保持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环境是人类共同的要 求和期望,无论是环境保护、污染的治理、还是人 们对天然产物和绿色食品的青睐,传统的加工分离 技术是难以企及的,所有这些都预示着超临界技术 将会拥有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国际上S F E技 术的研究和应用正方兴未艾。我国从2 0世纪7 0年 代末8 0年代初即开展了对超临界流体技术的研究, 国家对此项技术的研究也给予了较大的支持,但与 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尚存一定差距。中国有丰富的 天然植物、药物资源,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具有重 要意义,我们应加强S F E技术的基础理论和应用研 究。 参考文献 1 陈文伟, 王震宙.超临界萃取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J.西 部粮油科技,2 0 0 3(6) :3 8 - 4 1 . 2 陈岚, 满瑞林.超临界萃取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J.现代食 品科技,2 0 0 5,2 2(1) :1 9 9 - 2 0 3 . 3 徐少萍.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的应用及发展 J.山东轻 工业学院学报,2 0 0 3,2(1 7) :4 3 - 4 5 . 4 郝常明.浅谈超临界萃取技术及其应用 J.医药工程设 计杂志,2 0 0 3,2 4(2) :1 - 4 . 5 丁一刚, 霍旭明.超临界流体的技术与应用 J.医药工程 设计,2 0 0 2,2 3(4) :3 - 6 . 6 樊文乐, 武文洁.超临界萃取中夹带剂的概述 J.食品科 技,2 0 0 5(2) :3 9 - 4 2 . 7 朱仁发, 杨俊, 张悠金.夹带剂在烟草超临界萃取中的应 用 J.烟草科技,1 9 9 9(3) :3 5 . 8 姜炜.超临界萃取技术在辣椒红色素中的应用 J.南京 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 0 0 2,2 6(1) :8 0 - 8 2 . 9 孙庆杰, 丁霄霖.超临界C O2萃取番茄红素的初步研究 J.食品与发酵工业,1 9 9 8(2 4) :3 . 1 0 张志信.超临界流体萃取技术在天然药物研究中的应用 J.文山师范高等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