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氢二钠》简版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1页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氢二钠》简版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2页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氢二钠》简版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3页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氢二钠》简版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4页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氢二钠》简版编制说明(征求意见稿)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氢二钠 (征求意见稿)编制说明 一、标准起草的基本情况(包括简要的起草过程、主要起草单位、起草人等) (一)简要起草过程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接到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 品添加剂 磷酸氢二钠的任务后,首先向生产厂家和用户发函进行调查,征集对修订标准的建议和起草 单位。随后查阅了国内外有关标准及技术资料,结合生产厂家和用户回函对修订标准提出的建议和要求, 编写出了文献小结,提出标准修订的设想。 2017 年 11 月在北京市召开了修订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氢二钠的工作方案会,初 步确定了指标项目和试验方法,并修订了工作方案和工作进度。 2018 年 6 月由负责起草单位提出了标准征求意见稿(草案) 、编制说明,寄给相关单位征求意见。按 照回函意见编写意见汇总表。 2018 年 8 月由起草组组织召开了该标准的工作会议, 召集相关生产企业对之前提出的征求意见稿和收 集到的意见进行预审,会上各单位根据该产品的实际生产和使用情况提出了修改意见。会后根据修改意见 对征求意见稿进行修改。 2018 年 9 月,提出征求意见稿(草案) 、编制说明,提交国家卫生健康委网上公开征求意见。 (二)主要起草单位、协作单位及主要起草人 主要起草单位有: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等。 起草人有:张俭波、王华丽、张霁月、李霞、朱蕾、张泓、段小波、胡育红、杨宏、万金铸、周俊。 主要负责标准的国内外相关标准、技术资料的查阅及研究。参加标准修订各阶段召开的工作会议,负 责修订标准各阶段相关文件起草编写工作(包装标准草案、编制说明及上报材料等) ,承担标准修订过程 中质量数据、试验数据的累积和试验工作。 二、标准的重要内容及主要修改情况 (一)范围 目前湿法磷酸净化技术生产的磷酸(湿法)已批准为食品添加剂新品种(原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6 年 第 8 号公告) ,在此之前食品添加剂 磷酸为热法磷酸,所有的食品添加剂磷酸盐产品在标准的范围中均规 定使用食品添加剂磷酸(即热法磷酸)作为生产原料。随着行业发展,该标准已难以满足食品添加剂磷酸 (湿法)及其下游产品的需要,因此本次修订标准提出对 2010 版国标范围进行修改,在生产原料中增加 食品添加剂磷酸(湿法) ,以适应优质产品和先进生产工艺的发展现状。 本次标准修订将范围修改为:本标准适用于以纯碱或离子膜氢氧化钠、食品添加剂磷酸或食品添加剂 磷酸(湿法)为原料生产的食品添加剂磷酸氢二钠。 (二)指标项目的设立 此次标准修订感官要求与指标项目要求的设立与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磷酸氢二钠 (GB 25568-2010)一致,不做修改。 2 表 1 感官要求 项 目 要 求 检验方法 无水物 水合物 色泽 白色 无色到白色 取适量试样置于50mL烧杯中,在自然 光下观察色泽和组织状态 组织状态 粉末 晶体 表2 理化指标 (三)检验方法的确定 3.1 磷酸氢二钠 FCC 与 JECFA 采用酸碱滴定法,以 pH 计指示滴定终点。GB 25568-2010 中磷酸氢二钠含量的测定采 用采用酸碱滴定(以 pH 计指示终点)和重量法两种方法并列,以重量法为仲裁法。在本标准实施的过程 中存在两种测定方法的结果不相符的情况:如果磷酸氢二钠样品中不存在其他形式的磷酸盐,这两种测定 方法的测定结果相当。 如果样品中还存在除磷酸氢根以外的磷酸盐, 则重量法较酸碱滴定法的测定结果高, 这是由于重量法测定的是总的磷酸根,从而会导致测定结果偏高。而酸碱滴定法测定的是磷酸氢根,先在 试验溶液中加入过量盐酸标准滴定溶液,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过量的盐酸标准滴定溶液,直至 pH4.0 出现突越点,再用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继续滴定至 pH8.8 出现突越点,此时溶液中的磷酸二 氢根离解为磷酸氢根,计算在这两个突越点之间滴定消耗的氢氧化钠标准滴定溶液的体积,计算磷酸氢根 的含量。此方法是 JECFA 与 FCC 使用的试验方法,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并且测定速度较快。故本次标准的 修订删除了重量法,保留酸碱滴定法(以 pH 计指示终点) 。 3.2 砷含量 本次标准的修订砷含量的测定直接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中砷的测定 (GB 5009.76) 或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总砷及无机砷的测定 (GB 5009.11) 。 3.3 氟含量 本次标准的修订,氟含量的测定直接采用食品中氟的测定 (GB/T 5009.18) 。 3.4 水不溶物含量 FCC 中水不溶物的测定采用重量法,GB 25568-2010 中水不溶物的测定采用了重量法;此次国家标准 的修订仍采用重量法测定。 项 目 指 标 磷酸氢二钠(Na2HPO4)含量(以干基计) ,w/% 98.0 砷(以 As 计)/(mg/kg) 3.0 重金属(以 Pb 计)/(mg/kg) 10.0 铅(Pb)/(mg/kg) 4.0 氟(F)/(mg/kg) 50.0 水不溶物,w/% 0.2 干燥减量(Na2HPO4) ,w/ % (Na2HPO42H2O) ,w/ % (Na2HPO412H2O) ,w/ % 5.0 18.022.0 61.0 3 3.5 铅含量 本次标准的修订,铅含量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铅的测定 (GB 5009.12)或食品安全国 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中铅的测定 (GB/T 5009.75) 。 3.6 干燥减量 GB 25568-2010 中干燥减量的测定无水物和二水物在 120下干燥 4 小时,十二水物先在 40干燥 3 小时,然后再在 120下干燥 4 小时。此次国家标准的修订仍采用此方法。 3.7 重金属含量 本标准的修订重金属测定直接采用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中重金属限量试验 (GB 5009.74) 。 三、国内国际相关标准情况 目前收集到的国外先进标准有:联合国粮农组织和世界卫生组织(FAO/WHO)食品添加剂联合专家 委员会 JECFA(专论 1)-2006磷酸氢二钠 (英文版) (以下简称 JECFA) 、美国食品化学品法典第八版 (FCC 8) (以下简称 FCC8) 磷酸氢二钠(英文版)、日本食品添加物公定书(2007 年)(日文版) 磷 酸氢二钠 。 详细国外标准指标对比、方法对比见附表 1、2。本标准的修订参考 JECFA。本标准鉴于食品安全增 加了重金属指标。其他各项指标参数均与 JECFA 相同。 四、其他需要在网上公开说明的事项 无。 4 附表 1 指标对比 JECFA FCC8 日本食品添加物公定书 GB 25568-2010 本标准修订 磷酸氢二钠(Na2HPO4,以干基计) w/% 98.0% 98.0% 98.0% 98.0% 98.0% 砷(以 As 计) 3mg/kg 3mg/kg 4.0g/g 3 mg/kg 3.0 mg/kg 氟(F) 50mg/kg 0.005% 50 mg/kg 50 .0mg/kg 水不溶物 0.2% 0.2% 0.2% 0.2% 铅(pb) 4mg/kg 4mg/kg 4 mg/kg 4.0 mg/kg 重金属(以 Pb 计) - 20g/g 10mg/kg 10mg/kg 干燥减量(Na2HPO4)w/ % 无水 5.0 二水 22.0 七水 50.0 十二水 61.0 无水 5.0 二水 18.022.0 无水 2.0 晶体 61.0 无水 5.0 二水 18.022.0 十二水 61.0 无水 5.0 二水 18.022.0 十二水 61.0 pH 9.09.6 焦磷酸盐 2% 氯 0.21% 硫酸根 0.038% 5 附表 2 方法对比 项目 JECFA FCC8 日本食品添加物公定书 GB 25568-2010 本标准修订 磷酸氢二钠含量 容量法 容量法 容量法 容量法、重量法 容量法 砷含量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 酸银分光光度比色法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 银分光光度比色法 砷斑法 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 酸银分光光度比色法、 砷斑法 GB 5009.76 或 GB 5009.11 氟含量 离子选择电极法或硝 酸钍分光光度法 离子选择电极法 离子选择电极法 GB/T 5009.18 水不溶物含量 重量法 重量法 重量法 重量法 铅含量 原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