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档简介
0 反思性分析:现象学研究入门 任沛德美著 水軏靳希平 译/靳希平校 ReflectiveAnalysis:AFirst Introduction into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by Lester Embree 1 反思性分析反思性分析:现象学研究入门现象学研究入门1 Lester Embree 著 水軏靳希平 译 靳希平校 反思性分析:现象学研究入门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 写给教师的前言错误错误!未定义书签未定义书签。3 导论6 练习:14 第一章 观察活动15 第一节 一起进餐的例子16 第二节 某些类型的规定20 第三节 文化性的规定23 第四节 观察活动和分析28 练习30 第二章 说明活动(accounting).33 第一节 “观察”的一些意义33 第二节 可听性质37 第三节 描述性与解释性说明(account) 41 练习46 第三章 反思47 第一节 一般性的反思48 1 原 文 題目 為 Reflective Analysis: A First Introduction into Phenomenological Investigation by Lester Embree William F. Dietrich Eminent Scholar in Philosophy,Florida Atlantic University, Tranlated by Shui Yue and Xiping JIN,Revised by Xiping JIN 2 第二节 被意向着的对象和意向过程51 第三节 自我观察以及对他人的反思56 第四节 被反思观察的情绪和价值59 第五节 反思中的其他对象61 练习64 第四章 愿望,评估,信念66 第一节 评估活动和作为被评估者的对象68 第二节 认知和信念73 第三节 意志,意愿和行动(action)76 第四节 文化性特征和对象82 练习:86 第五章 经验87 第一节 直接经验88 第二节 间接经验94 练习:102 第六章 分析103 第一节意向性分析104 第二节动机分析114 第三节本质分析117 第七章检验123 第一节文化认同与态度124 第二节 关于某些态度的检验128 第三节 三种态度和三种认同性(Identities).132 后记136 3 写给教师的前言写给教师的前言 许多自称为“现象学家”的人都已经忘记了(假若他们曾经明白过的话) ,对现象学研 究来说,那些可以直接地称为“反思性分析”的东西才是最基本的。尽管这本书的目的是介 绍现象学研究,但是好像应该首先指出,自诩为现象学家的人易有的两种过错。第一种过错 可以称作“文献学(scholarship) ” (文献学是一种研讨活动,而“研究”investigation是另 外一种) 。文献学包括校订、诠释、评论和翻译。当然,对已经成文的著作的文献学性研究 是对现象学研究的一种极有价值的准备, 因为这样不仅可以产生那些可以加以检验、 修正和 改进的结果, 也可以产生那些一旦辨明就可以用于表达和讨论这些结果的概念和词汇。 然而, 练习虽可帮助演奏,却并不等同于演奏本身。 第二种过错称为“论证癖” (argumentation)似乎最合适。大体上,每当现象学家沉思而 后试着表达自己的思想时,辩论家就大吼起来。这并不是说现象学家从来不辩论,但他们很 少那样做,而通常都是出于否定的目的,如反对他们认为是错误的立场时。这也是对事物的 反思性分析研讨活动的一种补充,而并不是等同于这活动本身。然而,许多自诩的“现象学 家” 将绝大部分若不是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随着指挥棒反复进行辩论中了, 更像是 在分析哲学中的做法在那一领域中很多人都无法理解, 辩论以外还存在其它研究。 相反 的,天才的现象学家按常规并不生产争论,而是生产 “分析” 。其意义将在本书中展现和进 行描述。 还有一种倾向, 不算是过错(vice)也是广泛存在的一种偏见, 默认现象学仅仅为哲学的现 代各部门之一, 即一种独立于其它部门的专业哲学。 这是错误的。 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 在精神病学领域中即有了现象学倾向, 而最近已经证实了, 经过现象学的头一个世纪的发展, 4 在几十个其它非哲学的部门中都易见现象学倾向2。因此,当人们也许会认为本书是一本哲 学领域的著作, 主要是哲学家而非其它人才会感兴趣时, 希望哲学以外其它部门的教师也能 够看到本书的益处。尽管本书是为给大学学生授课而写的,但未尝不可想象,教师也会乐于 不带直接教学目的地阅读本书, 无论他们是否已经是现象学家。 我写此前言的目的就在指出 本书的一些特点,对如何将本书用于教学提一些建议,也对帮助过我的人一并致以感谢。 熟悉现象学的同事会经常发现,本书一些地方的分析可以进行得更深入得多。我们谈得 很少,留出的空间也很少。因为它们恰恰是多年以来争执不休的来源,而我们这里是避免争 论的。 此外, 我们只用很少几页谈论“综合” , 尽管它在现象学中的重要性仅次于“意向性” , 因为它会引我们进入在一个初步的导论中不需要的深度。 另外引人注目的一点是, 我们对主 动(activ)的强调,以及对习惯传统被动(sekondar passiv)” )过程的强调。但对自发的被 动(primar passiv)” )过程是很难做到这一点。而且我们也没有谈到对象性、主体间际的构 建。因为谈它们会要求增加专章进行更深层的分析,那就与其它各章不协调了。出于同样的 理由,对于先验的悬置过程,还原过程,以及精神世界的净化等过程,我们没有讨论。同对 于存在及其诸区域形而上学的观察也是一样。 它们在现象学传统中引起如此多的关注。 但对 它们的讨论不仅会使分析过于深入,而且也会引起争论,加之,多年以来,有各种专门的科 学观诸现象学,而且使用了许多专门术语。关于形式科学与内容科学的区别,自然科学和人 文科学的区别,虽然略有提及,但也没有深究,附带指出,这里所指的文化,强调的是“基 础文化” , 非人类的动物也可以参与其中的文化, 而不是人类社会的 “高级文化” , 诸如艺术、 文学、音乐等等。那种与“贵族文化”相对的也不强调“通俗文化” 。 本书最后一章的内容有对批判的,或者叫“检验”的哲学分析,对信念的辩护的哲学分 析。其目的是要表明,在这一章的文字中所描述的研究可以引导出许多十分有意思的结果。 但是,辩护的努力很难说它属于哲学这个专门学科的任务。相反,辩护往往取决于关于哲学 的一般观念。 它在许多领域中都在使用。 如果学生没有耐心学习所有前面那些描述分析的章 节, 可以让他们先看最后一章当中展现在比较有意含的具体例证当中的有关各种态度之检验 分析。 这本小书没有包括上述重要内容,因此在这里容易矫正以前大多数现象学著作中的某些 不平衡状态。比如,在现象学中常常把对人生的讨论看作似乎是理所当然的,而把非人的动 物完全置于视野之外。类似的情况还有,关注个体,而群体即“主体际间性”主体正好是 2 Cf. Lester Embree, et al., Encyclopedia of Phenomenology (Dordrecht: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1997). 5 从群体中抽象出来的被看作是不重要的。由于这种对个体的偏面强调,所以也过分强调。 现象学哲学与不同类型的心理学的关系(当然这二者是有亲缘关系的) 。如果主体际间性受 到应有的重视的话,社会科学,甚至历史科学,包括考古学,在现象学中至少与心理学具有 同等重要意义。这里所谓“间接经验” ,特别是它们的非语言学的变体,已经受到过研究: 它们显著特征恰恰是在于对象的相遇中所要求的 (无论如何在我们讨论我们如何与他人思想 相遇时是必不可少的。 )而且,最明显的是,现象学集中关注认知,所以它属于认识论(并 因此属于本体论) 。与此相应,现象学也关注价值评估和意愿。它是通向价值理论和行为理 论的准备。 这本小书中对现象学中的不平衡现象的修正的尝试并不意味着反对专门化。 所有 可以启用现象学进行研究的领域是如此广阔,所以,进行专门化研究当然是必要的。但是相 应的专门化是以对整个领域的自觉为前提的。 这样我们便可以决定,在这本小书中哪些内容是应该包括的,哪些是应去除的。也许结 果使人想起考古学的研究的早期阶段: 只发掘了整个遗址的最表层的部分。 到底在哪里继续 深掘,可以最后决定。如果教师想超出这本小书的范围,进入更深层的问题,笔者当然求之 不得。换句话说,作者希望,表层工作能够成为深层发掘的良好准备。 这里尽量避免使用专门术语, 并努力使这个导论是清楚的, 明白的和循序渐进的。 当然, 不可否认,当中有一定数量的术语,而且,有了 100 年传统的现象学和它们的翻译者创制的 术语的数量如此之大,样式如此之多,令人吃惊。因此最好的最能容忍的办法是引入一些新 的表达。假定学生们还没有陷入现象学术语泥潭。如果这位学生要在现象学中继续走下去, 他就必须去同现象学的术语进行斗争。 但他应该记住, 他需要不断检验他对术语使用的习惯。 这本小书中,也将通过例子为此提供一些指导。常常词语在被讨论之前就被用到,但是本书 试图对一切重要术语进行讨论。对有些情况,比如“相遇的对象” “被给予的对象” ,一般情 况下意义相同。 (相遇的对象包含了被设定的对象和被给予的对象) ,而“物” 、 “对象” 、 “事 件”意义往往十分相近。如果他们不是在意指中完全覆盖的话。 其它的词语,比如“意向的” 开始,看起来好像是人为造出来的,但渐渐地就会显得自然了。来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是为 了培养本质直观的明晰性。 一般的和特殊的概念通常配有表格说明, 介绍中也尽可能使讨论 式的。本书中强调的是分类或者叫分类学,因为它特别适用于导论。由于在我们的安排中, 概念越清楚明白, 我们就更容易驾驭那些困难和复杂的内容。 这里所作的说明开始时比较简 单的,但是随着章节的前进,会越来越难,越来越复杂。 本书在现象学中的实践上的改革包括每章之后配有的练习。就是在导论中也该在课堂上 进行讨论,以便在讨论班开始至初就向学生表明,如何准备这类工作。然后,可以向学生提 6 出要求,他们不仅应该在课后学习那些章节,他们还应该在课下做好准备,在课堂上发表他 们的练习中获得的结果。 在课堂上应该用大多数时间来讨论这些练习, 特别是所要求的反思 分析。教师应该注意,不要低估了讨论所需的时间,而且教师不应该只准备向学生讲述自己 的练习答案,而且应该准备接受来自学生们的看法。另外,如果教师发现了比这里提供的更 好更有效地练习,那正是作者所希望看到的。 通过练习可以鼓励学生更认真地去学习这些不长的章节,但是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适 用,概念手段,找出和反思地分析相关的现象,最后达到走到本书和练习中所讨论的问题的 范围之外的领域,对自己的现象去进行自己独立的现象学研究。 如果学生学会了在反思分析中去观察这里提出的看法,能够摆脱阅读和记忆他们所读到 和听到的东西, 那么这本小书便实现了它的最大的希望。 到底用多长时间来在课堂上使用本 书,完全取决于学生以及课堂上相互讨论的情况。除此之外,还要使用什么其它教材,这完 全由教师决定。但他取的文本应该是现象学中的,而不是关于现象学的文本。 这里所讲的关于反思分析的思想都来自我检验过的其它人的著作。我对他们都深表感 谢。他们包括已经去世的亨利伯格森,威廉詹姆斯,埃德蒙胡塞尔,马克斯舍勒, 马丁海德格尔,阿尔弗雷德舒茨,梅罗旁蒂,萨特,我的老师 Edward Ballard, Dorion Cairns ,Aron Gurwitsch 以及我的同事 Maurice Natanson, Elisabeth Stroeker。 在世的人包括 (复 制原文) Betsy Behnke, Tim Casey, John Drummond, JosHuertas- Jourda, Fred Kersten, Joseph J. Kockelmans, William McKenna, J. N. Mohanty, John Scanlon, Thomas Seebohm, Robert Sokolowski, and Richard Zaner. Behnke, Casey, Kersten, McKenna, Mohanty, Scanlon, and Seebohm 以及 Kirk Bessmer, Harold I. Brown, Steven Chassan, and Jenny Teichman。对感谢他 们阅读本书的第一稿,并提出了不少宝贵意见。感谢 Behnke 对手稿的电子版加工。 本书内容得益于其它人如此之多,包括书中的专业词汇、例子、图表、解释的观点等等。 当然, 我的声明并不意味着让他人对这里讲的内容负责。 同事们应该欣赏我使用教科书的形 式, 这种形式允许我省去了文献性的处理。 如果加上文献处理的话, 这本书至少要加厚一倍, 而对于本书的任务又毫无补益。 真诚欢迎使用本书的读者提出的任何改进意见, 以便在以后 的修订中加以吸收。 导导论论 本书是所谓现象学的一个导论。最严格地说, “现象学”是用来称谓胡塞尔(Edmund 7 Husserl, 1859- 1938)以及现象学传统中和他比较相近的追随者的思想的,但人们也能从更宽 泛的其它传统中的现象学家那里学到很多东西。 尽管现象学主要是在哲学中最被认可, 但在 心理学、 精神病学和社会学方面也它得到了相当的重视, 并且已经被用于许多其它文化部门 当中。现象学哲学对知识论和本体论进行了某些强调,特别是在与科学哲学有关的方面,同 时在价值理论(包括美学)和道德哲学(包括伦理学)方面也作出了重要工作。 本书不是“用于学习和必须记的大量结果的堆积而成”那种现象学的导论,它是作为一 种方法,或者毋宁说是作为一种更巧妙的认识途径的那种现象学的导论。 ( “途径”是一个较 好的用语, 因为它没有那种烹调书里可以简单照著作的规则的意味, 但必要的时候也会使用 “方法” (method)和“步骤” (precedure) 。 )要沿着现象学的途径工作,主要要求两件事情: (1)采取一种合适的态度,从根本上说是反思性的态度和纯理论性的态度,以及(2)从事 那种可以称之为“分析”的活动。 “分析”更全面地说意味着什么,到第六章的末尾就清楚 了。 现在有很多自称现象学研究的工作实际上是对有天分的现象学家所写的文本所作的“文 献学”工作。由于这些文本甚难理解,这样的文献学是很有价值的。然而,这工作不应该止 于其自身之内,而应该促进现象学性的观察。在我们这种“观察”中,我们不诠释文本,而 是去寻找事物的知识, 而不管以前的文本是否对相同或者相近的事物已经作了观察。 在这个 意义上,现象学类似于自然科学:天文学家当然会阅读其它天文学家发表的文章,但从根本 上是为了观察天空中的星体和其它东西才这样做的。因此“研究(research) ”这个词可以理 解为表示两种东西。 这两种东西是不同的, 尽管他们在现象学之中以及现象学之外都经常被 混淆在一起。 表 0.1 文献学文本 研究 考察事物 8 在表 0.1 中,单箭头表示两种不同类型的研究活动,它们研究的对象分别称为“文本” 和“事物” ,而虚线箭头表示的是,表达成文本形式的东西是怎样指称或者意指事物。 (和文 本一样,言谈话语最好根本上也归结于文本。 )经过扩展后,这张表还可以用来表示,观察 是如何产生关于事物的文本的, 以及文献学是如何产生关于文本的文本。 现象学家们经常会 忙碌于文献学,但那时他们做这些工作的时候,他们并不是现象学家(如果他们混淆了观察 的结果和文献学的结果,那么就近乎是糟糕的现象学家) 。换句话说,一个真正的现象学家, 需要跳出文本之外,对准事物本身。最后, “现象学家观察的是什么东西”和“其中是否 包含文本” 应该最终得到澄清。 (按:如果要找出一个可以指称包括含义在内的词以说明有 任何什么东西的话,那么“thing” (东西)正是能表达这个概念的最好的词;而当“thing” 指称的内容同含义有关时,要找到一个词代替它,那么“事情(matter) ”就是表达这个概 念的最好的词。 ) 现象学家是基于他们对事物的现象学的观察而创作文本的。而属于某一学科的文本自然 地要求技术性的术语。本书包含的技术性术语并不少,并会对其中大多数术语进行讨论。然 而停下来讨论技术性的表述方式并不总是很方便, 特别是在第一次用到这种表述的时候。 对 术语加以说明的目的在于使得重要的含义更加清楚, 许多时候还是为了由此建立新的表述方 式。如果学生变成了现象学家后,他会发现自己经常会对词汇进行反思,无论是其它人的词 汇还是自己的词汇。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就是现在要讲的。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现象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的话,大多数专家都会用“意识”或者 “意向性”来回答这一问题。 “意识”和“意向性”这两个词是用两种相关的方式谈论同一 种东西。然而,两种表述都有问题。首先, “意识(consciousness) ”这个词在美国英语用法 中通常与“沉睡” 、被一拳打倒后而“处于昏迷中”等等相反,有“清醒”的意义。并且, 它通常意指与“烦乱”相反的状态,也经常含有“自知(self- awareness) ”的含义。但是我 们的问题关注的即最一般的讲,现象学是关于什么的学问?并不只是知觉或者经 验,因为它也具体包括有信仰、价值观和意愿的主要成分。其次, “意识”也倾向于意指“沉 思”的意思,而当前涉及的事情原本上都是实践性的:它根本上是一种行为(doing),尽管它 有时候派生地有“注视”或“观看”的意思。第三,这里讨论的是一个过程, 它原本上以非 自知地或者说非反思性地方式进行的,以至于“自知”的意义是再次派生。 如果别无选择的话,可以尝试着学习用技术性的方式使用“consciousness”这个词,就 9 像很多现象学家做的那样,这就要注意探索不能被刚才提到的“隐含意思”所误导。有些现 象学家使用“存在(existence) ”代替“consciousness” ,这在某种程度上是一种进步,因为 “存在” 更容易理解为某种本来就是非反思性的和实践性的东西, 即某种更类似帮助朋友而 不是寻求知识的事情。另外一个词, “生活(life) ”是一种更自然的表达方式,特别是如果 可以避免产生生物学的含义的情况下(这可以通过加一个限定词来完成) ,如果存在这样一 个同根的限定形式的话。但是这种生物学含义很强烈,而限定词“vital”又不是与 life 同根 的。 “意向性”是另外一个最常用于表示现象学主题的最一般的名字。它的意思是,主体性 如何进行的过程是带有“意向性(intentional)”的,即指向物件的。对于初学者来说,这种用 法的意思也许是, 我们的行动是如何针对或者瞄准它们的目标的这个过程我们通常称之 为“意向(intending) ”比如说“我今天想要(intend)读完这一章。 ”而这样从一些初 始的东西出发是很好的。这种初始用法包括:我们的回忆过程是也是针对它们的对象的,而 且针对的对象不是将来的,而是指向过去的对象;我们的爱是爱一个被爱的人;我们的信仰 是信仰某种陈述,或者信仰某些东西等等。当然这种初始用法需要加以一般化。的确,现象 学家也像非现象学家那样,有时错用“intentionality”一词,即仅仅在实践性的含义是用它, 似乎忘记了 intentionality 一般的用法中显然还有“有目的性”以外的含义。这同下述情况类 似:因为胡塞尔的“Einfuehlung”被直译为“移情” ,有些人就认为“Einfuehlung”是情绪 性的东西,当所意指的(intend)是下述观察方式:它是那种把“别人的思想”被当作对象 的观察方式。语言是可以产生误导的。 对技术上被表达为“intentionality”的概念加以一般化,似乎比对习惯性地使用 “consciousness” 表达的概念加以一般化要容易一些。 但由于讨论的这个概念是如此重要 (因 为它代表的那些东西是如此重要) ,以致于最好是用一个不会担心产生误导含义的人为构造 的词汇即 “intentiveness (意向性) ” 来代替 “intentionality” 。 这是一个来自于 Dorion Cairns 的讲稿的词。若使用它来表达这个一般性概念,可以组成一些近似而可以明确区分的表述: “ perceptual intentiveness,”“ recollective intentiveness,”“ affective intentiveness,” 以及 “ volitional intentiveness.”“ Wakeful intentiveness”,若 “ attentive intentiveness”的说法太怪异, “ focal intentiveness” 总是可以的。 此外, 与其使用 “intending” 并将 processes 说成是 “intentional of.” 这样便需要在明确的实用含义之外对其意义再次进行一般化不妨简单地再次按照 10 Cairns 做法,将意向性的进程(intentive processes)说成是“intentive to”它们的对象,这里 对象就可以包括同一组(stream)或不同组的“意向性的进程(intentive processes) ”中的其它 “意向性的进程 (intentive processes) ” 了。 (按, 一个 “mind” 是一组 “意向性的进程 (intentive processes) ”也可以称之为一束“意向流(intentive stream) ”再加上一个“我”或 者 “我的” , 即在其中从事活动者, 或者能够在其中从事活动者) 而且很凑巧,“意向流 (intentive stream) ”与我们称之为“意识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者是一回事。intender, intedo, intandas, 等等 在这些考虑的基础之上,加上承认语言是约定俗成的,人们似乎可以说,现象学就是关 于“意向性进程”的学问。这是对的。但是并不完善。它之所以不完善,主要是因为,谁要 进行反思性的分析探究活动, 就必须研究它们在意向过程中所关注的那些意向性的物件。 现 象学的口号之一就是“所有的意识都是关于什么意识” ,所以现象学家不仅关心信仰活 动, 而且关心被信仰的对象, 不仅关心评估, 而且关心被评估的对象, 而不仅关心意愿活动, 而且关心被意愿的对象等等。 人们可以抽象地在信仰的、 评估和意愿活动辨别出它们之中的 成分。在每一个具体的意向过程中,都有与最好被称之为“经验过程的成分不同的东西,比 如,与感知活动,回忆活动不同的东西。其中对象是同时给出的,它们或者是早于对它们的 关注而给出的。 ”与此相关,被经验到的事物的自然属性和关系,比如颜色和外形,是与他 们的文化特征和地位不同的,比如与“价值” 、 “功能” 、或更准确地说,与其“用途”是不 同的。它们都以一定的形式在对象上被发现,而且是作为在意向过程中的被关注的东西,在 对象上被发现的。现在我们终于可以声称,现象学是关于现象学是关于意向过程及其及其意向对象的学问的学问。在 这本书中, 我们经常使用这一说法, 不仅是作为 “被关注的对象” 的同义词, 而且也作为 “被 遇到的对象”的同义词,但是略去了其中“被放置在那里的对象的”含义。 在对专业术语的讨论中,进一步进行说明会变得过于抽象,但我们可以进行另外一种探 究的尝试。首先,我们人类有多种多样的态度,这一点应该是不难接受的。的确,我们可以 发现,在实践中,我们对任何情况都有一定的态度。其次,如果我们企图对我们的态度进行 分类的话,那么分成三类是比较合适的。这种分类基于下面的提问:在一个态度中,信仰, 评估与意愿三种行为谁占主导。与之相应,便有认知态度、评估态度和意愿态度。一种类型 的态度可以构成爱或者单纯的喜欢,恨或不喜欢,以及冷漠或无所谓。另一种类型的态度则 构成包括追求创造:培养或维护。追求破坏,阻止或妨碍,或者采取不介入,或听之任之的 11 态度。第三种类型的态度可以包括思维活动,基本上有肯定的、否定的、或者中立的确信, 后者有时也被称之为“中止判断” 。与此相关,这三类不同态度的对象也就有了肯定的,否 定的,中立的意愿性特征,肯定、否定、中立的评估特征,以及肯定、否定、中立的认知特 征。 当我们反思它们是如何表现它们自己的时候, 我们便可以在它们之中识别出哪种是占主 导的特征。 在意向过程中的经验的成分是通过不同的途径而被注意的时候, 也就是说, 从态度上看, 它同时包括了感知,回忆和希望等等的时候,这种可供选择的探究是较弱的。在经验活动的 原初形式中,事物倾向于直接地表现自己,但是也可以包含某些间接经验的成分。比如在读 一个故事的时候,看一个照片的时候,听广播的时候,等等。通过电视而意向对象并不是直 接给予的。如果有某个词,它最初指称直接的经验活动,但可以一般化地包含间接经验,而 且也可以和“认知的” “评估的” “意愿的”等形容词联接在一起,它就可以取代那组也许看 来别扭的概念, “意向过程”与“意向对象” 。也许动词形式“相遇”可以在这种联系里加以 使用,那么现象学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关于对象相遇以及被遇到的对象的学问那么现象学也可以说成是一种关于对象相遇以及被遇到的对象的学问。 为了让读者理解, 在现象学中, 不但可能犯错误, 而且现象学还可以是改正错误的途径。 下面两个讨论也许有意义。第一个涉及到的是过于熟知的事情:疼痛。就是现象学家也观察 它, 以便在这个问题上进行论证。 什么是疼痛?它在什么地方?它是由什么引起的?关于什 么是疼痛, 也许有一种一致的常识的看法, 至少我们可以从此开始。 关于疼痛的原因也一样。 如果有人问, 人们可以感知的疼痛是处在他周围世界的对象中, 就像颜色和形状一样吗?那 么他是对的,因为颜色和形状也和疼痛一样,可以出现,也可以消失。但是疼痛绝不是周围 世界的某个对象的质量,比如一立方的冰相当冷,它是立体的,而且是坚硬的,但可以变得 暖一点,可以变成一洼水,可以流掉,最终被蒸发掉。 。即便是我们把显而易见的质量变化 考虑在内亦是如此。 到此为止,还不错。但错误马上就要开始了。一个人可以这样思考,如果疼痛不可以像 一方冰的冷和固体性一样,在“外头”存在,它一定是意向过程之流的一部分。于是疼痛便 等价于喜欢和不喜欢,希望和回忆活动等。但这不仅不可能,而且,它不可能得到反思分析 的支持。与喜欢,不喜欢等等等价的是对“疼痛的感觉” ,这才是不喜欢占优势的意向过程。 现在我们可以问,被关注的、被感觉、被遇到的疼痛是什么了。其中包括了否定性的价值。 12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 疼痛是在某人肉体的某部分而存在, 而且以原初缺乏的方式是被直接经 历到的东西,因此可以说,它们是“从内部被感觉到的。 ” 如果一个人用一只手食指和拇指用力来掐另一只手的手背,那么就有了一个疼痛,于是 这个人可以指的是被掐的地方说, “伤着了” 。如果他晃动被伤的手,疼痛就离开了。看待疼 痛的发生的另外一种方式就同情和畏缩, 但是他们并没有直接地体验到疼痛本身, 他们观看 被掐的部位,但是不能从内部感知到疼痛,这里出现了许多关于疼痛的有趣问题。一个由内 部被感知到的疼痛是如何进入公众场合, 变成对所有的人都是可见的东西。 然而对当下而言, 只要指出下面一点就够了: 疼痛是位于特殊的精神世界中, 但并不处于包围着这个世界的特 殊的肉体世界的部分中。 这样,关于什么疼痛这个问题,我们现在可以大胆地给出一个回答:首先它是肉体的感 性品质;其次,从内部感到自己的躯体感受,与看到一棵树,听到风吹树叶,触摸树干等等 经历是相同的。这就等于说,它是一个感性感知活动。但是也许应该加一句,这与在人自己 的意向过程流中所直接经历的意向过程不是一个类型, 与他人的这类关注意向流的间接经历 也不是同一类型, 或者, 甚至与对不在时间和空间中的观念性对象的直接经历也是不同类型 的。直接感觉到的疼痛,与直接看到、听到、触到的树是不同的。准确地讲,这是因为它们 是以不同的方式被感觉的。正如我们已经讲过的,它是从内部被感觉到的,而且实际上树干 的粗糙是可变的,即它可以而且也将会腐烂掉,但它不是高度可变。与此相反,手的被掐的 地方,皮肤的褪色可以由自己看到,也可以被他人看到(因为这是公开的) ;但它很快便退 去了。只要它是从内部被感知到,这个疼痛本身是高度可变的,就像皮肤被掐的地方的颜色 的改变一样。 尽管从外部可以被观察到的现象, 与可以从内部感觉到或观察到的东西之间并 不总是配合得如此完善。 我们可以简单地继续,也许可以依据它们持续的长短,进一步对疼痛进行分类:也可以 从它们是在躯体的表面还是在深处,是否涉及到肌肉和关节,它们是否涉及到感官本身,比 如一个很亮的闪光可以伤害眼睛一样。 现在关于疼痛的一般看法以及它在那里已经说得够多 了。疼痛的原因是什么?显然, “掐”是一个原因,其它的疼痛有其它的原因。比如,饮用 过多酒精饮料而引起长时间的头疼, 或者由于背负了大重东西而引起的背痛。 也许可以一般 区分为肉体内的原因和肉体外的原因, 但是一般的正常的疼痛似乎很容易辨认出其原因。 在 13 现象学之中最重要的是要认出, 所意向的疼痛在什么地方; 在被感觉到的疼痛, 更准确地讲, 遭遇到的疼痛,与感觉活动,更准确地讲遭遇活动,存在着区别。感觉活动或遭遇活动是 意向过程,它意向到疼痛。另外,反思地观察和描述比用常识术语加以论证更重要。这一点 也是很重要的,如果疼痛十分强烈,同时进行反思观察可能十分困难,我们可以事后通过回 顾而辨认出,被感到的疼痛与对疼痛的感知之间的区别。 上面的分析,我们已经求助于分类。通过各已所属的类与种的讨论,一般性概念与特殊 性的概念之间是可以相互关联。而在本书中,这类讨论的结果经常通过图表来传达。我们用 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从现在起,人都或多或少地认识到,除了自己之外,还有其它人。 图总结了一种对他人进行分类的方法。它是以 5 种区别为基础:自己他者;陌生 熟悉; 个人群体; 他有强烈感情的熟人相对于他只有薄弱感情的熟知者他有强烈反 感的熟知者相对于他有强烈好感的熟知者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 这里的区别穷尽了其它 分类的可能性。比如他并没有讲到人、动物与非人的动物之间的区分。 图 个人群体 陌生人 熟 人 敌人 认识 朋友 让大家练习找出具体实例以适应在表格子中的 8 类他人。可以把它们归纳为三类事物 就更完善了: 1、它不仅使得分类清楚,而且显示它的普遍性:很清楚对任何社会,任何历史时代中 14 的任何个人来说,所有他人都属于这个八分的成双规定门类之中的一种吗? 2、它可以表明这一研究的需要,即去检验这个表格中提供的东西是什么,因为 a.这个 图表似乎蕴涵了,只有我们熟知的他人才可以用带着强烈的感情加以关注。但是,这是正确 的吗?或者,陌生的个人和群体也是可怕的,或者那不是可怕的强感觉?我们也想知道,这 里使用感情(feeling)与前面使用它时,即在讨论疼痛时所使用的 feeling,是否是同一 个意义。b.因为这个表格中,内部既包括了他人组成的群体,又包括个体的他者,这里至少 没有提及自身所属的群体或者至少是没有对此进行规定。他人是作为个人还是作为群 体, 或者既是个人又是群体而相遇的?总之, 分类可以有缺陷, 同学们必须十分小心, 看好, 他们可以接受什么即便是在教科书里如果自己没有反思过的话。 3、在表中所表述的分类也表明了练习的价值。本书的前六章都配有练习,尽管形式不 尽相同,它们是用以帮助学生学习反思。它们或者让学生去试着新的分析,或者是去重新重 复提供的分析。 不管他们是否认识到, 一般地讲, 所有成年人都已经不时地从事着反思分析。 本书希望,通过学习、练习,以及讨论如何发现他人,可以加强学生们反思的分析技巧,反 思分析可以进行得更有效。 为什么有的人要当现象学家?简单地说,对一个相遇活动和相遇的对象的反思、分析中 的技术的提高,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效地,更负责地去认知,评估和行为。但是这一点只有等 到我们好好读过这本书之后才能明白, 也就是好好的做过书中所提供的练习 (以及老师所提 供的练习) ,以及和别人作讨论,不只是为了要经由相关主题的研究去证实本书所提出的分 析, 也为了能够藉由探讨那些问题以及我们自己的问题而订正甚而改进它们, 在现象学诞生 以来,现象学中的大部分领域还没有很好地得到研究。这种情况是相当复杂的。发展出来的 专业语言很少是完全称职的。对它的使用刚刚开始,要获得用来观察、分析和描述的相应的 立场是要求付出大量艰苦劳动。 练习练习: 本书涉及的大部分练习都可以在学习完所属章节之后来完成。但是我们建议,在给出答 案之前,请再阅读一遍那一章的内容。另外,我们要提醒同学,下面有些练习是整个的或部 15 分的要求他超出文本所写的内容的。 1.他人或者社会(social world)可以被分为三类: 我出生前已经死亡的他人; 我死后才会诞生的他人; 与我同时活着的他人。 第三种又可以分为,a)在给定时间内遇到的他人;b)一切间接经验到的他人。请把这个 分类列成表格。 2.对本章中所论及的意向过程以及意向的对象列出一个结构性表格,或者对所举例子列 表。 3.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依据处理的事物中,上面所论及的两种对立的研究是什么,它们是 如何区分的,什么是一般的研究?一个文本能是否是一个事物,如果是,研究和学习有什么 区别? 4.文中提到了图的某些不足,请设计更好的图表,然后想一想,你认为你的结果是反 思分析的吗?为什么? 5.一切文本都是关于对象的吗?一个什么样的文本,才是一个关于文本的文本?小说涉 及的是什么文本?在你的回答中“存在”是指什么? 6.人可以感知他人的痛苦吗?如何做到的? 7.依据什么能说,一个意向,本来是非反思的和实践性的?还有其它可能吗?一个评估 性相遇是反思的吗(在上面举的例子中)? 第一章第一章 观察活动观察活动 现象学的研究途径,根本上是由这样一种最好称之为“观察” ,或者更恰当地称为“观 察活动”的活动构成的。当然,也有其它活动参与到这种研究中来,但它们都是次要的。另 外,这里称之为“观察活动”的活动并不只一种或者一类活动,而并不是每一种观察活动都 是现象学的。仅仅“什么是观察”这个问题就需要花力气去澄清。在这里我们首先从一种非 现象学性的观察入手,可以称之为“非反思性的观察”或者,如果那样说显得带有贬义 的话,可以称之为“直接观察”然后再集中于那些称之为“反思性观察”最恰当不过的 16 东西上。 并非每件一般来说对于观察要提及的重要内容都会在本章涉及到。然而我们希望,读者 能够发现那些本章描述过的那类内容, 并观察它是否和这里叙述的相符。 换句话说, 一个 “描 述性说明(account)”将提供给学生以作观察确认之用。这样一种说明(account)一开始将用 常识性的措词,而技术性的表达将随进一步的需要发展起来。这是最自然的发展方式,但无 论描述结果的说明(account)者还是阅读者都必须极力关注描述的事实本身,这样才不会仅 仅去重复那些我们已经循规蹈矩地相信的东西。 所有普通的成年人多多少少都已经熟悉了观察活动了。因此我们现在并非要学习什么崭 新的东西。 我们这里的问题更主要地是要增强我们在观察活动中的技巧, 并不仅是通过反思 它这样做的目的,以及如何完成的,而最重要的是通过实践。如果学生已经学过如何使用显 微镜看东西, 那他就已经在观察技巧方面有了类似进步。 我们将从一个非常熟悉的例子出发, 进行足够深入地分析,以便使学生进入某些以前从未注意的观察角度。 第一节第一节 一起一起进餐的例子进餐的例子 我们的第一个例子将是一次用餐。也许学生在自己学习本章内容和到课堂上去进行讨论 之间至少去吃一顿饭。 当他读到这里写的内容时, 他将对这样一件熟悉的事情有一个模糊的 意识,但他也可以在下次用餐时进行实地观察。人们可以单独吃饭也可以和他人一起吃饭。 这里集中考虑集体用餐。我们中大多数人倾向于集体用餐,而它也更为复杂。我们都曾许多 次和别人一起去吃早饭,午饭,晚饭,小吃,或者其它种类的定时进餐或不定时的进餐。我 们可以成为这样一个事件的参与者,围坐在桌子边上,或在野餐篮旁边等等,与我们的共同 用餐者和食物相互作用。 但我们也可以成为一餐的观察者。 作为参与者我们模糊地意识到或 者“经历”着发生的事情,但是为了认知它,我们需要进行所谓相应的观察。 要观察一次用餐,首先包括的是不要参与,无论主动地或者被动地。我们在一旁,或坐 或站,不卷入其中或者进行互动,而是观看或者凝视事情的进展。按照我们的主要目的,我 们的行为由试图享用一顿美餐, 转为宁愿试图去透彻地了解正在发生的事情。 观察是一种略 17 微反常的行为,尽管“人们观看”实际上是普遍发生的。在社会里,当被发现正在观察陌生 人时也许会被谴责比如, 在餐馆里, 视线穿过厅堂特别是当我们这样做的时间太长, 做得太持续,做的时候不符合我们扮演的角色应该做的范围,等等。甚至我们的家庭也许都 不会赞成我们在家吃饭的时候这样做。然而,观察一群人一起吃饭,这原则上却无疑和观察 鸟类一样容易的。 当我们观察一群人在吃饭的时候,要观察什么呢?当然我们可以只是看着和听着,但是 如果我们为了认知的目的而观察, 那么就要涉及更多内容。 我们需要把事情中的组成部分区 分开来,即,对象,关系,以及属性。但是哪些是我们应当区分开的呢?我们用很长时间可 以持续观察一个小的细节如果不是永久的话比如像衬衫上的一个钮扣, 它的光泽如 何随着衬衫主人的呼吸而变化,或者观察正在做的一个小动作,比如放下叉子的时候,手上 的所有关节和手指的活动。然而,这种方式会使我们不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还会让我们连 树上的叶子也看不到了。 一个更好的方式是先观察事物的整体特征, 然后再观察它的主要部 分的特征。 习惯上说,我们不意向整个的事情在我们的例子中,就是面前正在吃的这顿饭 而更多地将它理所当然地作为一个背景。 我们注目于前景上的一些事情, 比如一个正在说话 的人。然而现象学家却对背景很敏感,并且还进一步怀疑,那些日常生活里被当作理所当然 的东西以及特殊情况下的事物需要进行说明。 我们观察的这次用餐,作为整体考虑,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包含“有生命的”和“无 生命的”成分。我们用来当作例子的那些参与用餐的人,而那些椅子,桌子,食物,地板, 墙壁,电灯之类,属于另一类东西。这并不是说,所有生命的成分都必须是人,因为也许有 一条狗,通过诸如多少是巧妙地或者固执地乞食,公开地或偷偷地被喂食,或者通过不同方 法被拒绝给与食物等等, 这些方式规律地参与一家的用餐, 但是在这里考虑的这类集体用餐 中,有生命的如果不是全部至少大多数也是人。当然,其它种类的集体用餐也许根本没有人 类参与其中,比如几群狮子在吃斑马。同样的,蚂蚁和苍蝇以及其它人类野餐者,可能不请 自来的害虫,也会出现的。 ( “害虫”是“宠物”的反义词么?那样的话,这就使得把一个举 止恶劣的宠物或者人称作“害虫”这种做法更有含义了。 )这些基本的区别可以一起放在一 张图表里,它和迄今我们说到的略有不同。 (见图 1.1) 18 图 1.1 用餐 成份 有生命的无生命的 人类非人类食品非食品 因为用餐及其组成成分对我们来说是相当熟悉的,我们不需要花费很多口舌去定义那些 我们用来称呼它们的词语。已经使用的用语是很容易理解的。无论是通常的名称,还是使用 “无” 、 “非”等等前缀表示一个级别中除某种特指的东西之外的其它所有东西的技术,以及 组成一个类似于“用餐的成分”这样一个略带人造形式的技术,在这样一个简单的情况下, 都运作得很好,而对更加复杂的情况,以后可以发展在相应的术语来进行处理。但是也许已 经有一些方面是学生还没有考虑到的了。 在用餐中,活动的焦点也许好像集中在进食上,但是,接下去,通常会发生所谓“社会 化” ,这通常是为了吃喝聚在一起的更高级的目的人毕竟总是可以单独吃饭的。也许正 在进行一个商业交易的谈判或庆祝;也许正在维持、发展或者恢复家庭关系,这些都是在不 同意义上的 “社会化” ,孩子们正在被社会化,即,训练他们礼貌交往。也许用餐的人是在 进行约会,并互相开始认识,或者进一步加深了解,等等。从它的社会视角(也是“社会” 这个词的另外一个含义)来看,一次用餐通常都是有点仪式的意味的,即在此景下人们穿着 得体,并有一种联系代码( “桌上礼仪” ) ,而此时共享食物和饮料是一种深远的友谊的甚至 是示爱的活动。 一餐的意义远不止摄取营养, 远不止一个生物体由环境中摄取养分那么简单, 19 远不止那种甚至植物也做的事情。 由人类转到非人类的动物,有种种不同的方法对非人类动物分类。我们可以通过一种多 少自然的方式区分虫子,鱼类,爬虫类,鸟类,以及哺乳动物。随后,通过一种更不自然的 方式,我们可以将“驯服”或者家养的非人类动物与那些“野生的”区分开来。这是一种割 裂虫子,鱼类,爬虫类等等类别的分类。这种分类可以捕捉到我们正在观察的这次用餐中不 断乞求食物的狗和忙碌的蚂蚁之间的区别, 他们在各自情况下都很可能被当作 “有害动物” , 尽管和“有害动物”这个字的本意稍有不同。 相反地,那种生命无生命的区分方法也许不会像它第一眼看上去那样地容易澄清。我 们的确倾向于相信,动物不是活着就是死了。从某些观点来看,蔬菜不也是活着的么?我们 如何知道一课蔬菜是不是死了?如果蔬菜可以是活着的, 我们吃活着的东西不是比我们认为 的那样要多么?如何才算是活着呢?即便我们还无法回答这样的问题, 仅仅提出问题也是进 步。 是什么使人类的食物成为食物的?很显然,主要是看人类是否吃它。被看作为食物不等 于对人类有养分。另一方面,有些东西味道很好,比如蘑菇,它实际上并没有养分但它 们仍然被食用并被当作食物。另一方面,在许多社会里,有很多很有营养的东西都不食用, 如,虫子。某种东西是否是食物就好像某种东西是否为害虫一样:它是什么东西,取决于人 类如何对待它。以后我们将可以说,食物是一种文化事物。 如前所述,当我们对观察的东西的成分进行分类时,使用如“非” 、 “反”之类的修饰做 相同的工作通常是方便的。在一次用餐中,非动物性成分中含有非食物性成分。这些会包括 桌子,椅子,电灯,墙壁,地板,天花板,等等,如果用餐在室内进行;而那将包括野餐场 所,野餐的衣服和篮子,有树阴的树,也许甚至还包括太阳,天空,以及天气等等,如果这 是一种户外进行的用餐(在人行道上停下来用手来吃东西就不算是野餐) 。还有,也有如刀 子,叉子,勺子,盘子,玻璃杯等等非动物性的成分参与其中,无论用餐是在室内与否。 这种极其基本的、基于观察的描述性分析显然可以再进行得更深入一点。许多东西都可 以通过类似的方式进行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Review Module 2(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六年级上册
- Unit 8 What's his job Part B(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接力版(2024)英语三年级上册
- 第四节 澳大利亚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初中地理商务星球版七年级下册-商务星球版2012
- 《任务二 餐具我来摆》(教案)-2024-2025学年劳动一年级上册浙教版
- 2025年初中生物教材教法考试模拟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叉车证理论考试题及答案
- 项目主题 重现滕王阁说课稿-2025-2026学年高中信息技术华东师大版2020选择性必修5 三维设计与创意-华东师大版2020
- 3.4 光的折射规律说课稿-2025-2026学年初中物理沪粤版2024八年级上册-沪粤版2024
- 蒸馏萃取课件
- 2025年高考数学试题分类汇编:等式不等式(试卷+解析)
- (2025秋新版)苏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 2025玉溪市公安局公开招聘警务辅助人员(12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
- 南京大学课程《普通地质学》教学大纲及教案
- 2025年临床危急值报告管理制度测试题(附答案)
- 胃癌疼痛的个案护理
- 八大联考练习试卷附答案
- GA 1010-2012看守所床具
- 河道清淤施工方案(定稿)
- 苏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套下载(全册)合集(含整理与复习)课件
- 《安徒生童话》读书分享名著导读ppt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