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节和第四节.ppt_第1页
课件: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节和第四节.ppt_第2页
课件: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节和第四节.ppt_第3页
课件: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节和第四节.ppt_第4页
课件:第六章循环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第三节和第四节.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节 血管生理,一、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1 弹性贮器血管(windkessel vessels): 主动脉、肺动脉主干及其发出的最大分支 2 分配血管(distributing vessel): 从弹性贮器血管至小动脉前的分支管道 3毛细血管前阻力血管(pre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小动脉和微动脉 4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precapillary sphincter): 真毛细血管起始部常有平滑肌环绕指一些血管床中小动脉和小静脉之间的直接联系,5交换血管(exchange vessel): 指真毛细血管,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构成 6毛细血管后阻力血管(postcapillary resistance vessel):指微静脉 7容量血管(capacitance vessel):指静脉系统 8短路血管(shunt vessel):,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一)血流量和血流速度 血流量:单位时间内流过血管某一截面的血量,亦称容积速度,单位:ml/min或L/min 血流速度:血液中的一个质点在血管内移动的线速度,与血流量成正比,与血管的截面积成反比,血流动力学:主要研究血流量、血流阻力和压力之间的关系,(二)血流阻力,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遇到的阻力,称血流阻力。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压力逐渐降低的原因。 Q=(P1-P2)/R R= 8L/r4 由于L变化小,如果不变,则器官的血流量主要取决于该器官阻力血管的口径。,血液粘滞度(blood viscosity)取决于:,1红细胞比容。主要决定 2血流切率(shear rate):相邻两层血液流速差和液层厚度的比值。牛顿液与非牛顿液。切率低时,RBC易发生聚集, 3血管口径:0.2-0.3mm微动脉,变小, 则降低 4. 温度: T, ,(三)血压(blood pressure),血压指血管内的血液对单位面积血管壁的侧压力 , 即压强。单位:Pa(牛顿/米2),mmHg Mm Hg=0.133 KPa,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 1动脉血压的形成 (1)基本因素: 循环系统内血液充盈及心脏射血。 (2)外周阻力(peripheral) 在血液充盈的前提下,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 (3)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缓解血压,使SBP不致过高,DBP不致过低 使左心室间断射血变成动脉内连续血流,2动脉血压的正常值, 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心室收缩中期主动脉血压的最高值。100-120 mmHg 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心室舒张末期主动脉血压的最低值。60-80 mm Hg 脉压(Pulse pressure) SBP-DBP, 30-40 mm Hg 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一个心动周期中每一瞬间动脉血压的平均值,100 mm Hg 大动脉阻力小,血压降低很少,微动脉阻力大,血压降低最为显著,3影响动脉血压形成的因素,(1)搏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2)心率:对舒张压影响较大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舒张压高低反映外周阻力大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 (5)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二)动脉脉搏,概念:心动周期中,动脉内压力发生周期性搏 动。这种周期性压力变化可引起动脉血 管发生搏动,称为动脉脉搏。 1波形:因部位而异,一般包括: (1)上升支;(2)下降支:降中峡,降中波 2. 传播速度:可扩张性大,则传播慢,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的概念 了解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组成: 微动脉 后微动脉(中间动脉)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真毛细血管 通血毛细血管(直捷通路) 动静脉短路(动静脉吻合支) 微静脉,微循环是指微动脉和微静脉之间的血液循环,是血液与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分配血管,弹性贮器血管,左心室,毛细血管 前阻力血管,毛细血管 前括约肌,交换血管,毛细血管后 阻力血管,毛细血管后 阻力血管,容量血管,容量血管,动静脉短路,通血毛细血管 直捷通路,后微动脉,(一)微循环的血流通路 1直捷通路 2动-静短路,3迂回通路(真毛细血管网) 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控制真毛细血管血流。真毛细血管开放,是血液进行物质交换的场所。 (1)真毛细血管的结构:单层内皮细胞,外包基 膜,内皮细胞间存在细微裂隙 (2)交换方式 扩散; 滤过和重吸收; 吞饮,(三)毛细血管数量和交换面积,人体全身约400亿根 总有效交换面积约1000平方米 心脑肝肾密度高 骨、脂肪、结缔组织密度低,(四)微循环的血流动力学,(五)血液和组织液间物质交换,扩散:该物质管壁两侧的浓度差为驱动力。与浓度差、毛细血管壁通透性、有效交换面积成正比,与毛细血管壁厚度成反比 滤过和重吸收:水分子从渗透压低向渗透压高处移动 吞饮:液体被内皮细胞膜包披,入胞转运至另一侧,六、组织液的生成 细胞内液(5/8) 细胞外液(3/8) 其中:血浆,1/5;组织液:4/5,血浆经毛细血管壁滤过而形成的液体称组织液,(一)组织液的生成 取决于:有效滤过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组织液静水压) 单位时间内通过毛细血管滤过的液体量=有效滤过压滤过系数Kf 其中, kf取决于毛细血管壁对液体的通透性和滤过面积,(二)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凡能影响有效滤过压的因素都可影响组织也和淋巴液的生成。其中毛细血管压(和心输出量、血压有关)最主要和影响最大。,四.静脉血压及静脉回心血量 1静脉血压 2. 中心静脉压及其影响因素、生理意义 3静脉回心血量及其影响因素 七淋巴液的生成及回流 1淋巴液的生成过程 2淋巴液的回流及影响淋巴液回流的因素 3淋巴液的回流的生理意义,自学内容,第四节 心血管活动的调节,意义: 1. 维持血压、血流量的相对稳定 2满足机体各器官在不同状态下的血液需求,一.神经调节,(一)心脏和血管的神经支配 1. 心脏的神经支配 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心肌和血管平滑肌接受自主神经支配。机体对心血管活动的神经调节主要通过各种心血管反射实现的,(1)心交感神经及其作用: 节前神经元位于脊髓第1-5胸段的中间外侧柱,节后神经元位于星状神经节或颈交感神经节内 节前神经元,节前纤维AChN受体 (节后神经元)节后纤维NE受体(心脏)正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产生作用的离子机制: 膜对离子通透性改变。 使自律细胞4期If增加,自律性增加(正性变时效应) 慢反应细胞Ca2+内流增加动作电位上升速度和幅度增加传导速度加快(正性变传导效应), 复极相K+外流增加,复极过程加速,心律加快。 增加细胞内Ca2+浓度心肌收缩能力增加(正性变力效应) 使肌钙蛋白对Ca2+的亲和力下降 心肌收缩能力减弱(负性变力效应) 总效应:正性变力效应负性变力效应,(2)心迷走神经及其作用: 节前神经元位于延髓迷走神经背核及疑核,节后纤维较少支配心室肌 节前神经元节前纤维AChN受体(节后神经元)节后纤维 Ach M受体 (心脏)负性变力、变时、变传导作用,2019/8/5,39,可编辑,迷走神经和乙酰胆碱的作用 心迷走神经乙酰胆碱M受体K+通道通透性增加K+外流增加,导致: 静息电位绝对值增大,兴奋性下降。 窦房结细胞复极过程K+外流增加最大复极电位增加自律性下降,4期K+外流增加自动去极速度减慢自律性下降(负性变时效应),复极2期过程加速,动作电位时程缩短。此外, ACh还可直接抑制Ca2+通道,都使Ca2+内流减少, 心房收缩功能下降(负性变力效应) 房室交界细胞动作电位幅度变小,兴奋传导速度减慢(负性变传导效应),(3)支配心脏的肽能神经元 与传统递质共存共释放,调制传统递质的作用 参与对心肌及冠脉活动的调节,如VIP:正性肌力及冠脉扩张 CGRP(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 CGRP):加快心率、舒张血管 VIP:血管活性肠肽(vasoactive intestinal polypeptide,VIP) CGRP: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心脏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2血管的神经支配,除毛细血管外,多数血管平滑肌受自主神经支配 (1)缩血管纤维(Vasoconstrictor fiber) (2)舒血管神经纤维(vasodilator fiber),(1)缩血管纤维 皆为交感神经纤维。NE受体,交感缩血管紧张:安静状态下,交感缩血管纤维持续 发放13次/s的低频冲动 不同器官,交感缩血管纤维的分布不同: 皮肤骨骼肌、内脏冠脉、脑 同一器官,对相互串联的各部分血管的支配也不同: 微动脉动脉静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 效应:交感缩血管纤维兴奋降低器官血流量,(2)舒血管神经纤维(vasodilator fiber),交感舒血管纤维:释放Ach,如在骨骼肌微动脉 副交感舒血管纤维:少数器官如脑膜、腺体、外生殖器等的SMC,主要调节局部血流量 脊髓背根舒血管纤维:轴突反射,释放递质, 如组胺、ATP、P物质、CGRP等 血管活性肠肽(VIP)神经元:某些神经元 Ach与VIP共存,(二)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指控制心血管活动的有关神经元集中的部位,分布在从脊髓到大脑的各级水平,1延髓心血管神经元,从不同水平的脑干横断实验得出结论,延髓是调节心血管活动的基本中枢。心血管正常的紧张性活动起源于延髓。延髓心血管中枢至少包括四个部位的神经元: 缩血管区:延髓头端腹外侧部C1区,交感缩血 管紧张和心交感紧张都起源于此区神经元。 舒血管区:延髓尾端腹外侧部A1区,兴奋时抑 制C1区,引起血管舒张。 传入神经接替站:延髓孤束核的神经元。 心抑制区:心迷走神经元的细胞体位于延髓的 迷走神经背核和疑核。,2延髓以上的心血管神经元,主要表现为对心血管活动和机体其它功能间的复杂整合 下丘脑的整合作用。 大脑皮层、边缘系统的作用。 小脑的作用。,心血管的神经支配,二、体液调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调节 抗利尿激素调节 血管内皮生成的活性物质调节 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心钠素 前列腺素 阿片肽 组织胺,四、动脉血压的长期调节,肾体液控制系统: 体内细胞外液量增多血量增多血压升高肾排水、Na+增多血压恢复 体内细胞外液量减少时发生相反的改变。 影响肾体液控制系统活动的因素: 1ADH 循环血量ADH释放 肾排水。 2RAS系统 临床:高血压病,第五节 器官循环,器官的血流量取决于: 主动脉压与中心静脉压之差 该器官阻力血管的舒缩状态,一、冠脉循环(coronary circulation),(一)冠脉循环的解剖特点 1分布:左冠状动脉:左心室前部 右冠状动脉:左心室后部及右心室 2特点:小分支垂直心表面;侧支循环 (二)冠脉血流的特点 1血流量 安静状态:6080ml/100g心肌/min,占心输 出量的 4%5%。 剧烈运动:可达300400ml/100g心肌/min。,2心肌节律性收缩对冠脉血流的影响,心室收缩期:挤压冠脉,冠脉血流急剧减少; 心室舒张期:对冠脉挤压解除,血流明显增多。 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舒张期(等容舒张期) 心室舒张期冠脉血流量占很大比例。 因此,动脉舒张压高低和舒张期长短是决定冠脉血流量的重要因素。 收缩及舒张对右心室的影响不及对左心室明显,(三)冠脉血流量的调节,心肌收缩的能量几乎完全来自有氧代谢。 心肌耗氧量大,摄氧多,摄氧潜力低。 故心肌对氧需求增加主要依赖冠脉扩张 心肌局部代谢产物是导致冠脉扩张的主要因素,其中腺苷作用最为重要。H+、CO2、 乳酸、BK、PGE等亦可舒张冠脉。,心肌本身的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