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新媒体_第1页
何为新媒体_第2页
何为新媒体_第3页
何为新媒体_第4页
何为新媒体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何为新媒体.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何为新媒体? 廖祥忠 【内容摘要】随着基于数字技术的因特网的高速发展,传统媒体面临一场巨大革命。形形色色的新 媒体已成为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信息集散枢纽,它们在建构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 用。但何为新媒体,业界与学界至今没有比较普遍认可的看法。相关研究迫切需要行之有效的概念清 理和范式创新。基于这样一种认识,本文在充分研究和剖析了各种新媒体学说的基础上,比较深入地 考察了“新媒体”的即时交互、无限兼容等数字媒体特性,倾向于将当下的“新媒体”理解为“以 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通过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 的传播形态。 【关键词】传统媒体;互动;融合;数字媒体;新媒体 何为新媒体? 这是一个中外学界众说纷纭的话题。英 国学者理查德豪厄尔斯说:“最可怕的事情莫过于静候 作者对新媒体的论述。”新媒体研究之所以被视为学术畏 途,在豪厄尔斯看来,至少有这样三个原因:“首先,这是 一个极具变化的领域,即使是最时兴的研究,到它成熟时 就可能已经过时了。其次,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已 经树立起来的重要文本和经典文本还很少。第三,甚至是 新媒体的定义还有待解决。” 我们已清晰地看到,在当今媒体创造的所有热点中, 媒体自身也成了热点中的热点,尤其是狂飙骤起的“新媒 体”,乍一出场就以包举宇内的气势横扫六合、席卷八荒。 一时间,何谓新媒体、何谓媒体革命、何谓媒体转型、新 媒体奇观、新媒体全球化、新媒体产业化等有关新媒体的 话题成了各种学术会议和高峰论坛的中心话语。但令人疑 惑的是,究竟什么是“新媒体”,无论是学界还是业界, 迄今为止,还没有一个形成共识或普遍认同的说法。 一、传统媒体时代的“新媒体” 现代意义上的“新媒体”诞生于何时,这一直是个让 学界伤透脑筋的难题。法国学者弗兰西斯巴尔和杰拉尔 埃梅里合著的新媒体一书认为“新媒体”问世于2 0 世纪7 0 年代之后。日本东京信息大学教授桂敬一在多媒 体时代与大众传播中提出“8 0 年代初出现新媒体热”的 说法。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新媒体中心主任约翰帕夫利克教 授的新媒体技术一书在“回顾历史”的章节里加上了 一个副标题“千年之交的媒体”,这个时段虽有较大 伸缩性尽管各家说法很不一致,但与多数学者将新媒 至于“新媒体”概念的提出,学界虽然已有不少相对 具体的说法,但存在明显的矛盾之处。例如,有一种观点 认为,美国C E S ( 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 技术研究所所长 即N T S C 电视制式的发明者P 戈尔德马克( P G o l d m a r k ) 是“新媒体”概念的首创者。他在1 9 6 7 年发表的一份关于 开发E V R C 电子录像( E l e c t r o n i cV i d e oR e c o r d i n g ) 商品的 计划中第一次提出了“新媒体”( N e wM e d i a ) 一词。1 9 6 9 年,美国传播政策总统特委会主席E 罗斯托( E R o s t o w ) 在提交尼克松总统的报告( 即著名的“罗斯托报告”) 中 更是多处使用了“新媒体”概念。由此,“新媒体”一词 风行美国并很快蔓延欧洲,不久以后便成了一个全球化的 新名词。 我们发现,这种颇为流行的说法其实并不确切,“新媒 体”概念至少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 0 年代。例如,1 9 5 9 年3 月3 日,马歇尔麦克卢汉应邀赴芝加哥,参加全美 高等教育学会举办的会议。会议的主题是“与时间赛跑: 高等教育新视野与要务”。麦克卢汉讲演的题目是“电子 革命:新媒体的革命影响”。在这次听众逾千人的大会上, 麦克卢汉宣称: 从长远的观点来看问题,媒介即是讯息。所以社会靠 集体行动开发出一种新媒介( 比如印刷术、电报、照片和 广播) 时,它就赢得了表达新讯息的权利。印刷术把 口耳相传的教育一扫而光,这种传授方式构建于希腊一罗 马世界,靠拼音文字和手稿在中世纪流传下来。几十年之 内,印刷术就结束了历经2 5 0 0 年的教育模式。今天,印刷 术的君王统治结束了,新媒介的寡头政治篡夺了印刷术长 达5 0 0 年的君王统治。寡头政治中,每一种新媒介都具有 体崛起看作数字化网络技术普遍应用的结果大体一致。印刷术一样的实力,传递着一样的讯息。电子信息模 现代传播双月刊2 0 0 8 年第5 期( 总第1 5 4 期) 1 2 1 万方数据 式的讯息和形式是同步的。我们的时代所得到的信息不是值得注意的是,一提到新媒体就让人想到雨后春笋般 新旧媒介的前后相继的媒介和教育的程序,不是一连串的涌现的通信与传播的“新武器”:数字电视、移动电视、 拳击比赛,而是新旧媒介的共存,共存的基础是了解每一I P T V 、博客、播客、手机电视、短信、彩信、手机报、楼 种媒介独特的外形所固有的力量和讯息。宇视频、报刊展架、户外广告等等,各种传播新形式都想 麦克卢汉所说的“新媒体”虽明显是一个历时性概说自己是新媒体,相关业界都想成为新媒体的代言人。与 念,他所罗列的“印刷术、电报、照片和广播”无一不是此同时,学界对新媒体的定义也明显出现了越来越宽、越 我们今天所说的传统媒体时代的新媒体。但麦克卢来越泛的趋势,几乎所有与数字技术有关的媒体都列入新 汉敏锐地看来,凭借电子手段,各种文化和各个媒介发展媒体,结果,大多数关于新媒体的描述和评介文章在逻辑 阶段的并存给人类提供了解放的手段,使我们能够从媒介上存在着分类混乱的常识性错误,根本无法理清楚和其他 的感知奴役中解放出来;媒介在各个发展阶段的特定倾向媒体形式的区别,无法界定其中的内涵和外延。更有甚者, 对人的感知都是一种奴役。他断言,有了电子媒介之后,学界与业内的某些人为了这样或那样的目的批量制造信息 我们就从这种奴役状态中解放出来了。麦克卢汉的讲演给烟尘,竭力起哄于“概念圈地运动”,以致某些颇有创意 我们认识“新媒介”的本质提供了一种以历史眼光和普遍的新媒体学术研讨会和产品博览会,非但没有在学理上做 联系的洞见。我们虽不能肯定麦克卢汉就是“新媒体”概出应有的建设性贡献,反倒使人们对新媒体的认识越来越 念的“专利”拥有者,但可以肯定地说,一般教科书把戈含糊、越来越混乱。显而易见,究竟应该如何理解“新媒 尔德马克和罗斯托看作“新媒体”始倡者的依据,我认为体”的问题还远远没有得到解决。 是站不住脚的。 巴尔和埃梅里在新媒体开篇就试图解答这样一个 我们认为,即使从麦克卢汉关于“新媒介的革命影 问题:“新媒体新在哪里? ”“是指某一种酒是新的,还是 响”的讲话算起,“新媒体”研究至少也有近半个世纪的 像安德列舍尼埃谈论一种新思想那种意义上的新, 历史。当然,麦克卢汉的概念,与我们今天所说的“新媒因而是在为某种最近才第次出现的事物定性呢? ”还是 体”已经存在着巨大的差别。毕竟,他生活在一个以报纸、“像人们说某一种艺术、某一种风格、某一种语言是新的那 广播、电视为主导媒体的时代。相对于现代新媒体而言, 样呢? 就是说一种未见过的、新颖的、创新的东西,与传 麦克卢汉以前的所有“新媒体”之“新”,与其说是对媒统的、固有的相反。是否更应该认为新这个形容词 体脱胎换骨后之“新质”的界定,毋宁说是出于概念表述仅仅指状况的变化;各种媒体只是在它有不同的作用或追 上的修辞学需要。当今时代的“新媒体”之“新”则不只求不同目的时才成为新的呢? 电视文字广播和星状结 是一个泛泛定性的形容词,它所包含的媒体革命性内涵已构的有线网络这样一些通信系统,从更完全的意义上来说 使“新媒体”这个堪称三代陈典的旧名词真正焕发出了数是新的:它们实际上允许人与人之间或人与机器之间实现 字时代的生机与活力。前所未有的通讯,与迄今已知的和试验过的通讯是根本不 同的。” 二、当今时代的“新媒体”对巴尔和埃梅里“新媒体新在哪里”的问题,中国学 就学术研究而言,学界并不缺乏“新媒体”的相关定 者也颇为关注。例如,刘吉认为“新媒体”新就新在“快 义,反倒是定义的泛滥使得相关研究无所适从。当然,在准全易”四个字上。这四个字的意思十分明确:“快”。即 纷繁芜杂的定义中也不乏见地深刻的说法。例如,上海文传播的信息要快,时时,及时,准时。“准”,或直击源 广新闻传媒集团总裁黎瑞刚说:“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头,或多方比照,可最大限度保证信息可靠性。“全”,即 的概念,是对于我们平时见到的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 信息全面、系统、完整,有问必答,有答必中。“易”,随 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最常见的就是数字媒时随地,无时空限制,查询检索,如探囊取物。这种中国 体。”科技日报社汤东宁副社长认为:“新媒体主要是指以式的大而化之的说法大体上不会有错,但这种基于价值判 网络为主体的传播平台。”上海东方宽频总经理张大钟对断的定性思维对于技术科学研究的定量思维并无助益,因 新媒体的定义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为,含糊的定性并未触及新媒体的本质。 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我们认为,“新媒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性。就当 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下及其发展趋势而言,还是要从最能体现新媒体本质特征 传播形态。”阳光文化集团首席执行官吴征说:“相对于旧 的新兴数字媒体和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融合及其相关过程中 媒体,新媒体的第一个特点是它的消解力量消解传统发掘其深藏的奥秘。新媒体的本质特征,应该从媒体互动 媒体( 电视、广播、报纸、通信) 之间的边界,消解国家的新方式、媒体技术的新融合、媒体产品的互相依赖与交 与国家之间、社群之间、产业之间的边界,消解信息发送叠等众多因素中去寻找。在当今时代,我们倾向于将“新 者与接收者之间的边界,等等。”美国连线杂志对新 媒体”理解为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新媒体”,它是通过 媒体的定义:“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数字化交互性的固定或即时移动的多媒体终端向用户提供 1 2 2 现代传播双月刊2 0 0 8 年第5 期( 总第1 5 4 期) 万方数据 信息和服务的传播形态。毋庸讳言,目前也有学者明确反 对使用“数字媒体”这一概念,认为“数字媒体”也可以 被人理解为制作过程的数字化,“照这样的理解,几乎所有 的媒体都可以列入数字媒体的范畴”。但在我看来,趋近 于无限的包容性正是新媒体不同于传统媒体的最重要特征 之一。 如前所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之间的依存度和扩增性 越来越强,这是当代媒体适应网络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趋 势。传统媒体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纷纷搭乘数字媒体快 车,都希望在新媒体世界里抢占一席之地。电影和电视开 始挪用电子游戏资源,音频和视频在网站空间肆意跑马圈 地,各种媒体之间的协同关系成为新媒体市场范型和日益 扩大化的全球化生产和营销生态的必要特征。尼古拉尼 葛洛庞帝在1 9 9 5 年出版的数字化生存一书当中,曾经 在“被动的旧媒体”和“互动的新媒体”之间划出了一道 明显的界限。他预测说,广播电视网将要衰落,取而代之 的是“窄播”和按需定制的分众媒体。大众媒体铁板一块 的帝国将会被拆分成许多家庭手工作坊,今天的媒体帝王 将看到他们的中央帝国的坍塌。于是,旧媒体会被完全彻 底地吸纳进入新媒体的轨道。然而,历史告诉我们,旧媒 体从来不会死亡,真正死去的是我们用来获取媒体内容的 工具。我们已经清晰地看到,新媒体借助于数字技术的亲 和力,甚至可以在全新的传播平台上,像古罗马的祭师那 样召唤那些“老媒体”的亡灵,让其隐含的“力量和讯 息”以非物质的形式为新崛起的“网络社会”提供智力资 源。 不难看出,传统媒体时代的“新媒体”之“义”随 “时移世易”而流变无定,如果不深入到媒体相对稳定的 核心层面看问题,任何表浅化的所谓定义都不可能切中研 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可是,当今时代的新媒体已经宽泛到 无所不在的程度,只要有特定人群活动的平台皆可以新媒 体自命。互联网上新媒体形式的急剧扩散,使人很难单纯 从传播介质上去定义新媒体。有人断言:“互联网平台上的 新媒体形式必将在其他传播介质平台上得以复制。包括: 数字电视和I P 推进下的电视平台;移动无线网络推进下 的手机等终端平台;传统报纸杂志向数字平台的演进( 不 只是互联网,比如k i n d l e ) 等。新媒体将属于所有新旧介 质,包括电视、广播、手机,甚至还包括家乐福里的一块 购物显示屏。”四 这种“新旧相对”的言论颇有影响,其合理性与局 限性也都显而易见。我们认为,当新媒体的内涵发生了根 本变化之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媒体”概念,无论其 当初具有什么样的远见卓识,在数字媒体崛起之后,这个 概念的历史使命就算已经完成了。但在传统思维习惯和语 言约定俗成等因素的综合作用下,风起云涌的强势数字媒 体,被一向顺从大众的传统媒体顺手贴上了一个“新媒 体”的标签,因此,来自“比特之城”的数字媒体不得 不就“将错就错”地沿用了广播电视等模拟信号家族 “户口”。必须明确的是,我们姑且认可“新媒体”这一 “习非成是”的“俗名”,但决不听任传统思维和言论麻 木不仁地淹没其数字媒体的杰出品性和卓越才能。我们有 责任赋予“新媒体”以符合其本质特征的时代内涵和真 实意义。 出版过新媒体与创新思维一书的清华大学新媒体 传播研究中心主任熊澄宇教授广为人知的“新媒体定义” 可以说是这种“相对论”的代表。发表于“人民网”的 清华大学熊澄宇:新媒体与文化产业的文章指出: 所谓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新”相对“旧”而 言。从媒体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新媒体 是伴随着媒体发生和发展在不断变化。广播相对报纸是新 媒体,电视相对广播是新媒体,网络相对电视是新媒体。 今天我们所说的新媒体通常是指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基 础之上出现和影响的媒体形态。这里有两个概念,一个是 出现。是指以前没有出现的;一个是影响,所谓影响就是 受计算机信息技术影响而产生变化的,这两种媒体形态是 我们现在说的新媒体。回 不难看出,新媒体是一个快速滚动和随时推进的概念。 行业条块分割和学科各自为战,使得见目不见林的狭隘观 念在各自的圈子里盛行一时,其具体表现之一是,只顾把 眼前一轮多变的媒体归入新媒体范畴,对即将出现的新一 轮媒体则只能得过且过地装聋作哑,如此命名新媒体,显 然缺乏负责任的科学态度。再者,单以时间为刻度或以出 现顺序为分类标准来定义媒体形式显然会陷入难以为继的 尴尬。不言而喻,“新”与“旧”的说法并不能指认被定 义对象的本质特征,而且也缺乏可持续的操作性,譬如说, 即便我们可以将“新媒体”之后的媒体命名为“新新媒 体”,那么之后的之后又该如何命名呢? 目前,我们已欣喜地看到,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界 定新媒体的尝试已经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我们倾向于认 同这样一种看法:就新媒体的内涵而言,它可以看作是2 0 世纪后期在世界科学技术发生巨大进步的背景下,在社会 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 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大大丰富的、 与传统媒体迥然相异的新型媒体。就其外延来说,新媒体 主要包括光纤电缆通信网、都市型双向传播有线电视网、 图文电视、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 通信卫星和卫星直播电视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 ( I n t e r n e t ) 、手机短信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多媒体技 术以及利用数字技术播放的广播网等等。这种开放的、发 展的观点是新媒体导论的作者们最新提出的。我们不 能肯定这个“新媒体”定义是否就是体现当下学界对“新 媒体”学术研究和理性探索之前沿水平的精辟之论,不过, 可以肯定的是对“新媒体”的新探索必将产生新认识。 现代传播双月刊2 0 0 8 年第5 期( 总第1 5 4 期) 1 2 3 万方数据 三、走向无限融合的新媒体空增添更多的迷雾,使我们对新媒体的研究工作更难取得 新媒体把我们带进了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数字文明 拨云见日式的突破。 的时代。“传播学大师韦伯指出:假若把人类出现在地球上如前所述,当下学界和大众媒体对“新媒体”的说法 的1 0 0 万年假定为一天,那么这一天的前2 3 个小时,人类花样百出,但某些以事实为依据的核心内容是不容随意涂 的交往与合作的发展都是空白的,一切重大的发展都集中抹的。因此,即便在不同场合“新媒体”具有许多不同的 在这一天的最后7 分钟。我们有幸邂逅了这颗文明之 名称,但以数字技术为核心的媒体本质是难以改变的。譬 果,它在人类艰难的发展史显得光辉灿烂。” 毫无疑问,如,有些人习惯于把新媒体理解为网络媒体,而网络有时 在人类文明的星空中,新媒体是最为明亮的星座之一。 , 又被定义为“第四媒体”。按照相同的逻辑,人们似乎是 按照法国学者新近出版的新媒体的说法,无论是 顺理成章地把如日中天的手机定义为“第五媒体”,并有 “独立媒体”( 包括录像带、影碟、计算机软件和教学软意无意地视其为新媒体的发展方向。值得注意的是,无论 件) 、“广电媒体”( 即广播电视) 还是“电信媒体”( 如,第四媒体还是第五媒体,都无一例外地被人理所当然地称 借助信号数字化、光纤和星状结构提供图像等互动服务的 为“新媒体”,如此命名,实际上隐含着一个以是否以数 网络) ,公众对媒体的支配程度已出现了革命性的跃迁。新 字媒体为核心或以数字技术为依托这样一套逻辑规则与选 出现的技术和工艺,极大地延长或“倍减”凹了传统手段揭择标准。 示或传输文字、资料、图像或声音的能力,如有线电视、说起“第四媒体”,这个业已广为人知的概念不仅有 卫星以及两者的并用极大地加强了新媒体的亲和力。新近 一个比较体面的来源,而且还不乏学术上的依据。资料表 出现的通过简单操作即可为我所用的所有“傻瓜型”设明,“第四媒体”概念是在1 9 9 8 年5 月联合国新闻委员会 备,即极大兼容了人类远古时代发展至今的人脑的智力水年会上由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出的。他呼吁在加强传统的 平和肢体的灵活性。这些设备所延长的不仅是人手与脚,文字和声像传播手段的同时,应利用最先进的第四媒体 而且更多的是同视听功能结合在一起的人脑的智能。因特网,以加强新闻传播工作。1 9 9 9 年4 月1 4 日在北 今天我们已不能再把获得数字化技术的深度支持和广 京召开的第二届亚太地区报刊与科技和社会发展研讨会 泛应用的“新媒体”简单地看做传播工具了。它们甚至不首次确定了第四媒体的概念,同时在新华社播发的通稿中 只是广泛地吸收和融合古今一切媒体优点的新技术、新工有这样的表述:“中外专家提出,以因特网和信息高速公路 艺和易于操作的“延长人脑”的设备,事实上,新媒体已 为主体的第四媒体的影响力在l O 到2 0 年之内将可能 越来越成为了人类自身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为重超过报刊、广播和电视。”这种基于传播方式的媒体分类法 要的是,给我们带来如此惊人变化的动力,还只是其乍起按照媒体的发展将媒体划分为“纸媒介的传统报纸”、“电 于情萍之末的新媒体微风,快速发展的数字媒体终将有一波为媒介的广播”、“基于电视图像传播的电视”和“基于 天会形成天落狂飚之势时,在没有亲眼看到那种辉煌灿烂 互联网传输的网络”四个不同的阶段。因特网并非仅有传 的景象之前谁也无法预料,未来的新媒体世界还将创造出播信息的媒体功能,它还具有电子邮件、电予商务等重要 什么样的人间奇迹?功能。因此,从狭义上说,“第四媒体”是指基于网络这个 美国网络新闻学创始人、博客报道形式首创者丹吉 传输平台来传播新闻和信息的网站。 尔默早在2 0 0 1 年9 月2 8 日的一篇博客文章中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是,以前我们经常看到“第四媒体”还有 颇有影响的“媒体3 0 ”的说法:1 0 是指报纸、杂志、电“瓶媒体”、“网络媒体”、“数字媒体”、“新兴媒体”等等 视、广播等传统媒体或说旧媒体( o l dm e d i a ) ;2 0 就是人不同叫法。 根据“史坦国际论坛”( s t a n e h i n a 1 3 0 1 1 1 ) 们通常所说的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 n e wm e d i a ) 或者叫 提供的资料,联合教科文组织关于新媒体有过一个相当简 跨媒体,但新闻传播方式并没有实质改变,仍是集中控制 洁的定义新媒体就是网络媒体。这种观点至今仍然颇 式的传播模式。例如数字电视、i p t v 等这类传统媒体向新有影响,如美国新媒体艺术家列维曼诺维奇认为:“新媒体 媒体的过渡形态,本质上仍属于旧媒体。而媒体3 0 就是 将不再是任何一种特殊意义的媒体,而不过是一种与传统 以博客为趋势的w em e d i a ( 还没有一个非常贴切的中文泽 媒体形式没有相关性的一组数字信息,但这些信息可以根 名,可以译为“个人媒体”、“自媒体”、“我们媒体”或 据需要以相应的媒体形式展示出来。” 从一定意义上说, “共享媒体”) 。在这一分类中,“新媒体”意义比较明确地 这个“与传统媒体形式没有相关性的一组数字信息”正是 定位在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网络媒体的范畴内,而以博客我们所理解的“新媒体”。 为趋势的“媒体3 0 ”说到底也不过是在突出媒体自主性 当“第四媒体”概念产生一定影响时,“第五媒体” 的同时使“数字媒体”这个“核心”变得更加突出而已。概念似乎顺理成章地“跟随出场”了,新近出版的第五 在我看来,当下学界存在着一种热衷于将数字媒体某种表媒体 堪称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作者朱海松重点对第五媒 现形式( 如“博客”) 单独列入新媒体的趋向,这种“只体的定义、以第五媒体为基础的无线广告的发布形式、应 见树木不见森林”的狭隘观点,通常只能给乱云飞渡的天 用标准和广告效果等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探讨。其中对第五 1 2 4 现代传播双月刊2 0 0 8 年第5 期( 总第1 5 4 期) 万方数据 媒体的分众性、定向性和互动性特点的描述颇为精彩,但 读者和同行对作者关于“手机增值业务S P 开发的所有产 品都是媒体”等观点有许多不同看法。一般认为,第五媒 体是以手机为视听终端、手机上网为平台的个性化即时信 息传播载体,它是以大众为传播目标,以定向为传播目的, 以及时为传播效果,以互动为传播应用的大众传媒平台, 它同网络媒体的对接融合只是时间问题,本质上与所谓的 第四媒体没有区别,因此,我们认为,现在讨论“第五媒 体”似乎还为时过早。 不过,在我看来,新媒体走向融合、走向体验已成不 可阻挡之势。当有线无线完美融合之时第四媒体必将获取 立于不败之地的存身法宝,“三网合一”被广泛地应用于 通讯实践之后,一个成熟的新媒体时代就会真正到来。尽 管我们对第五媒体的提法有不同意见,但有一个不容忽视 的事实仍然会让我们对一切真正关注手机媒体的研究刮目 相看,这个事实就是:中国目前有5 亿人拥有手机,未来 几年内中国会有8 亿人拥有手机! 手机被说成是“超级媒 体、万能终端”也许有些夸张,但它的确代表着新媒体的 发展方向。 有“数字时代的麦克卢汉”之美誉的莱文森在手 机一书的结尾时充满乐观地说: 独立于手机的互联网,开发了海量、多样且易于检索 的信息。有了手机之后,我们不但能够获取这些信息,而 且能够与任何人交谈在阳光下、大海边、山顶上或城 市中心的繁华街道边,想和谁交谈都行。有了手机之后, 我们就不再二者必选其一:信息或现实、交谈或自然。那 真是鱼和熊掌两者皆得 无需更多的历史考察就可以断定,未来的新媒体将是 “以数字媒体为核心”的“融合、融合再融合”即传统媒 体与新媒体融合、三网融合、有线网与无线宽带网融合。 无论是政治、经济、技术还是艺术、业界、市场,未来媒 体的新主宰,已经无可争辩地出现了趋向于“移动多媒 体”的强劲态势,我们有理由相信,以“数字媒体”为核 心以网络手机为代表的“新媒体”,在激烈的媒体竞争过 程中必将脱颖而出,成为无与争锋的万能媒体终端,并引 领时代潮流奔涌向前。 注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