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聋基因筛查.ppt_第1页
耳聋基因筛查.ppt_第2页
耳聋基因筛查.ppt_第3页
耳聋基因筛查.ppt_第4页
耳聋基因筛查.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耳聋基因诊断,遗传实验室,耳聋的危害(一),2006年第二次残疾人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听力语言残疾者约有2780万,其中1-7岁听障儿童约有80万。 我国每年2000万新生儿中,严重听力障碍发生率为1-3。,耳聋的危害(二),新生儿出生听力缺陷给家庭及社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耳聋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由遗传性因素引起的约占60%左右。,耳聋检查,新生儿及婴幼儿的听力问题很难被父母所察觉,为了不耽误最佳治疗时机,为了您的孩子能享受缤纷灿烂的有声世界,请您为您的孩子行进新生儿听力和耳聋基因的联合检查。,新生儿听力筛查现状,目前已在西方发达国家及我国大部分城市实施的新生儿听力筛查证明,早期发现、诊断和早期干预康复,90%以上的先天性听力障碍患儿可以获得正常交流的能力并且和健康人一样生活。,新生儿听力筛查方法,目前我国使用的主要听力筛查方法: 耳声发射(OAE):检查耳蜗及声道。 自动听性脑干反应(AABR)。 筛查的结果都以“通过”或“未通过”表示。 OAE和AABR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均可以达到95%以上,而OAE略低于AABR。,听力筛查未通过,听力筛查未通过 该怎么办!? 从耳聋基因入手: 1、线粒体12S rRNA 2、间隙连接蛋白2(GJB2) 3、SLC26A4基因 4、间隙连接蛋白3(GJB3),线粒体12S rRNA,线粒体位于细胞质中,有自己独立的遗传基因,其中如果12SrRNA发生突变。 突变者则对氨基糖苷类药物敏感,使用正常剂量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新霉素、卡那霉素等,听力明显下降甚至完全失聪。 每1000个新生儿,大约会出现2-3个该基因突变携带者。,间隙连接蛋白2(GJB2),GJB2基因的产物参与形成细胞间的间隙连接,使相邻细胞间能够进行小分子与代谢物的交换。 GJB2基因突变可导致耳蜗功能障碍。,间隙连接蛋白2(GJB2),GJB2基因突变所致的耳聋为常染色体隐形遗传。父母双方都有GJB2基因的突变,子女才有可能出现耳聋。 100个遗传性耳聋患者中,由此基因导致患病约有30个,是常规耳聋基因筛查的首选基因。,SLC26A4基因,SLC26A4基因突变导致大前庭水管综合征,导致前庭导水管扩大,也可能合并耳蜗畸形。 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高频听力损失为主的感音神经性耳聋,多为重度或极重度耳聋。 在耳聋人群中的突变频率位居第二位,仅次于GJB2基因。,间隙连接蛋白3(GJB3),GJB3是连接蛋白家族中的一个成员。 GBJ3基因突变不仅可以引起显性或隐性形式遗传的感音神经性耳聋,而且还与皮肤疾病以及外周神经病有关。,总结遗传方式,母性遗传( 线粒体12S rRNA ) 只和母亲有关系 常染色体隐形遗传( GJB2 ) 爸妈正常携带,孩子1/4患病几率。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爸妈至少一个患病 伴性遗传 女性(46,XX) 男性(46, XY),基因诊断,基因诊断又称DNA诊断或分子诊断,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分子遗传学的技术,直接检测出分子结构水平和表达水平是否异常,从而发现遗传性疾病的基因改变,对疾病做出判断。,遗传性耳聋的基因诊断,遗传性耳聋的基因诊断,利用分子诊断学的技术去检测中国人常见的耳聋基因,从而预测检测者耳聋发生情况。,听力筛查与耳聋基因诊断关系,听力筛查是检查已发生的异常的结果; 耳聋基因诊断是导致异常的根本原因,不但可以检测已发生的, 也可以预测和预防未发生的。 于此可见,两者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耳聋基因筛查的应用(一),(1)各种不明原因的耳聋病因诊断,包括先天耳聋和后天耳聋; (2)家族中有遗传性或不明原因耳聋的听力正常人群,检测是否为突变基因携带者;,耳聋基因筛查的应用(二),(3)指导耳聋患者子女婚配,进行产前基因诊断,优生优育,避免聋儿出生; (4)需要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前的诊断,防止“一针致聋”;,耳聋基因筛查的应用(三),(5)植入电子耳蜗之前,植入GJB2基因突变可以帮助此类患者获得听力,有良好的效果。 (6)减缓耳聋的发展,有些SLC26A4基因突变患者在出生后听力正常,大多是通过头部外伤等原因引起颅压增高,损伤内耳,从而导致耳聋的发生。,适用人群,新生儿进行听力与耳聋基因的联合检查 孩子出生断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