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_第1页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_第2页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_第3页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_第4页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研究兼论中间业务的发展摘 要按照现代商业银行业务的划分,商业银行业务可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随着近年来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职能的变化,传统上由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占主导的情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以投资理财、代理业务、承诺咨询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走入了人们的视野。在当前国际后危机时期与国内面临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希望结合国外银行业经验,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发现其中的不足,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发展提出具体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顺利转型,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关键词:后危机时期,中间业务,盈利模式目录第1章 导论11.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11.2研究框架与内容2第2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42.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42.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具体分类5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7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及原因探究73.1.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73.1.2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123.1.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原因的探究133.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153.2.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介绍153.2.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17第4章 香港银行业与内地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比较19第5章 转变商业银行盈利模式 大力发展中间业务235.1高度关注中间业务发展对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的影响235.2研究市场特点,推进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245.3合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是中间业务创新和发展的关键265.4健全中间业务组织架构,明确管理责任265.5稳妥管理业务风险,高效开拓中间业务275.6完善中间业务人才培训机制,建立中间业务发展的专业队伍27参考文献28附录 美国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29II第1章 导论1.1选题的背景与研究意义按照现代商业银行传统上业务的划分,商业银行业务大致可分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随着近些年来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以及商业银行自身职能不断的发展变化,商业银行传统上由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占主导的情况正在悄然发生转变。商业银行信用媒介的角色相对淡化,而以投资理财、代理业务、承诺咨询等为代表的中间业务走入了客户的视野,也与广大银行客户的联系日渐紧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凭借其风险小、成本低以及收益高的优势,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得到了迅猛的发展。根据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网站公布的统计数据计算,全美国纳入报告的商业银行及存款类金融机构,整体非利差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从1984年的9.57%快速上升,2003该比例即达到33.42%。经历了2008国际金融风暴的低谷后,该比例重新回到30%以上,2009年和2010年分别为32.51%和30.51%。中间业务正日渐成为商业银行重要的利润增长点。1、 从国际视野来看,全球金融危机后的时期,商业银行对信贷风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进行了更严格的监管与限制。2010年9月12日,27个成员国的代表就巴塞尔协议III达成一致。该改革方案主要涉及最低资本要求水平,还引入杠杆比率、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的要求,以降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此次协议最终实行,提升了银行业资本充足率的要求,将影响银行新增贷款的能力,从而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2、 从我国的经济形势来看,我国未来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国内商业银行赖以生存的资产和负债业务利润必然被逐渐挤压,商业银行传统盈利模式将受到挑战。近期央行已采取一系列加息、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的紧缩性货币政策。2010年10月20日央行近两年来首度加息,我国开始进入升息通道,至2011年7月7日,9个月内央行已经连续5次加息。而且央行此轮采取了不对称加息,加息前后,虽然1年期贷款与存款利差未变,依旧为315bp,但5年期贷款与存款利差从234bp大幅下降至155bp,下降幅度约为1/3,银行业面临存贷利差逐渐收窄的趋势是不争的事实。而存款准备金率从2010年1月18日起也开始上调,大型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从15.5%一路调整至创纪录的21.5%,银行的信贷扩张能力受到极大影响。在2010年末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也提出要实行稳健货币的政策,未来银行信贷增速要制定出更合理的目标,很可能要有所下降,并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相对低位。未来银行的信贷规模必然受到更大的约束,从而影响贷款利息收入。3、 从我国商业银行的经营现状来看,当前我国银行业盈利能力对利率因素敏感度过高。根据最新公布的上市银行财务报表,我国四大国有银行利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在75%以上,主要股份制银行该项指标也在80%左右,在整体收入中占比过高,也使得商业银行盈利水平对利率的敏感性过高。而反映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净收入”指标在营业收入中占比大多在20%左右徘徊。而在我国当前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水平基本属于商业银行的外部因素,利率变化对银行总体经营效益影响过大,不利于银行的长期持续稳健经营。4、 从与国际银行业的比较来看,国际同业收入结构相对更加均衡合理。国际上银行利差收入占比这一指标相对要低得多。以香港银行业为例,根据最新公布的上市银行财务报表,恒生银行这一指标约为40%,东亚银行约为68%。国外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一般情况都会占营业收入的40%50%,成为其收入的重要来源,而中国银行业的这一数据长期以来只占20%左右。5、 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的推进,尽早降低对利差收入的过度依赖,也是我国金融安全和金融体系发展的必然要求。我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之路已有十多年的历程,目前除存款贷款利率外绝大部分其他利率已经放开,改革处在最后的攻坚阶段。从国际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虽然改革初期存贷款利率水平都有较大程度上升,但由于竞争加剧,最终大多数国家和地区存贷利差还是呈现缩小的趋势。因此,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行,商业银行应尽早降低对利差收入的依赖,提高中间业务收入水平,以便应对改革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经营困难,提高稳健经营水平。在当前国际后金融危机时期与国内面临深入改革的大背景下,对我国商业银行当前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实现商业银行的持续稳健经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文希望结合国内外经济形势和国外银行业经验,对我国当前商业银行的盈利模式进行研究与探讨,以期发现其中的风险和不足,并对我国商业银行未来的盈利模式提出具体的建议,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顺利转型,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1.2研究框架与内容本文拟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在后危时期代盈利模式面临的转型问题,在结合我国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借鉴国外发达市场商业银行的经验,针对我国商业银行现状与未来发展有针对性地提出可行的经营建议, 旨在促进我国银行业的顺利转型,实现稳健可持续发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导论。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介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以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具体分类。第三部分: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并对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然后对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展现状进行简析。第四部分:香港银行业与我国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比较。采用比较研究法,考察了不同地区商业银行在盈利模式上的差异,并初步探究了此种差异产生的原因。第五部分:结论与政策建议。在吸取先进地区商业银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当前实际,提出商业银行盈利模式转型的建议,要大力发展中间业务。首先指出适合重点发展中间业务的种类,然后针对具体如何发展中间业务,提高收入水平,优化收入结构提出了具体的建议。第2章 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概述2.1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定义根据2001年7月4日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它包括两大类:不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形成或有资产、或有负债的中间业务(即一般意义上的表外业务)。我国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它可以分为两大类,金融服务类业务和表外业务。金融服务类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以代理人的身份为客户办理的各种业务,目的是为了获取手续费收入。主要包括:支付结算类业务、银行卡业务、代理类中间业务、基金托管类业务和咨询顾问类业务。表外业务是指那些未列入资产负债表,但同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关系密切,并在一定条件下会转为表内资产业务和负债业务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担保或类似的或有负债、承诺类业务和金融衍生业务三大类。所谓广义的中间业务,是指商业银行不需向外借入资金和不必动用自己的资财,利用自己的人力资源、市场信息和现代电信技术与设备,替广大客户办理各项收付,进行担保和其他委托事项,提供各项金融服务,并收取手续费的中介业务。简言之,广义的中间业务包括狭义的中间业务和真正意义的表外业务。从会计核算与会计报告的角度,它包括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各项中间业务,以及不在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各项表外业务。商业银行办理此类业务时,既可作为当事人直接参与交易,也可以中间人、承兑人、保证人、代理付款人或其他中间代理人的身份,或者以票据关系人和服务者的身份安排交易或间接参与交易,并从中收取一定的手续费、管理费、安排费等,所以称之为广义的中间业务。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而表外业务(Off Balance Sheet Activities,OBSA)是相对于表内业务而言的,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表外业务是指商业银行所从事的,按照通行的会计准则不纳入资产负债表内核算,不影响银行的资产和负债总额,但能改变当期损益和营运资金,从而提高银行资产报酬率的经营活动,它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表内业务,所以又称为或有资产和或有负债。广义的表外业务,包括所有不在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业务,除了上述狭义的表外业务之外,还包括结算、代理、咨询等风险小或无风险的经营活动。巴塞尔协议将广义的表外业务分为两类:一类是或有项目的表外业务(即狭义的表外业务),例如贷款承诺,各种担保业务,金融衍生交易等;另一类是金融服务类表外业,包括支付结算、代理与咨询业务、信托业务、租赁业务及与贷款相关的组织和审批等服务。广义的中间业务等同于广义上的表外业务,它可分为两大类,即狭义的金融服务类业务和狭义的表外业务。日常一般所说的中间业务是人民银行规定中的广义的中间业务,而表外业务是侧重于从会计准则的角度反映的狭义的表外业务。因此按照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和发展情况,商业银行的业务主要为资产业务、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三大类。2.2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具体分类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按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有如下几种分类方式: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1. 按收入来源分类。按收入来源标准分类是国际上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最基本的分类标准,美国的商业银行向金融机构上报其中间业务收入时就是从收入来源角度出发,就我国的商业银行的会计报表上显示,基本有下面几种收入来源形式:手续费收入,包括国内结算手续费、代理收费、信用卡收费、担保承兑收费等;汇兑收益,主要是指在买卖外汇获取的中间价差;其他业务收入。2. 按银行在开展中间业务时的身份划分。根据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所处的身份,可以将中间业务分为委托类业务、代理类业务和自营类业务。委托类业务是指银行在接受客户委托后,以自己的名义开展各类中间业务,如各种结算类业务、信托业务中委托类业务等。在这些业务中银行都是受当事人一方的委托,以受托人的身份参与的,通常所需承担的风险较小。代理类业务是指银行在接受客户委托后,以客户的名义开展的各类中间业务,如代理收款、代理保险、代发工资、代销国债等各种代理业务就属于代理性业务。在这些业务中,银行只是以代理人的身份参与,不承担责任。自营类业务是指银行自己直接参与的各类中间业务,如担保类中间业务等。在这些业务中,银行都是直接作为当事一方参与的,需要承担与这些业务相关的一切责任。3. 按是否与信用活动有关划分。根据银行在办理中间业务时是否与信用活动有关,可以分为信用性中间业务和非信用性中间业务。信用性中间业务是指所有同信用有关的中间业务,如担保性中间业务、融资性中间业务、衍生金融工具业务等就属于信用性中间业务。这些业务与资产负债表表内业务关系密切,往往是由资产负债业务派生出来的,可以看作是资产负债业务的必然延伸。非信用性业务指所有同信用业务没有关系的中间业务,如结算业务、各种管理性中间业务,等等。这些业务是银行为增加利润、扩大业务范围而推出的,同传统的表内业务没有必然联系。4. 按中间业务的功能划分。继2001年颁布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后,中国人民银行于2002年发出了关于落实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暂行规定有关问题的通知。在这一份通知的附件中,中国人民银行列出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参考分类及定义。从商业银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功能和形式角度,通知将中间业务分为九大类。(1)支付结算类中间业务 (2)银行卡业务 (3)代理类中间业务 (4)担保类中间业务 (5)承诺类中间业务(6)交易类中间业务(7)基金托管业务 (8)咨询顾问类业务 (9)其它类中间业务 第3章 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分析3.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及原因探究3.1.1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20111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保持较快增长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总额95.3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5.8万亿元,增长19.9%;负债总额89.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4万亿元,增长19.2%;所有者权益5.8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4万亿元,增长31.2%(见图1)。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市场份额进一步发生变化(见图2)。从机构类型看,资产规模较大的依次为: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占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的份额分别为49.2%、15.6%、14.9%。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股份制商业银行、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和邮政储蓄银行、非银行金融机构、外资银行资产份额比上年分别上升1.06、0.78、0.60、0.24、0.13个百分点,大型商业银行、政策性银行及国家开发银行资产份额分别下降2.11、0.71个百分点。可以看出,2010年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规模增长较快,五家大型商业银行规模份额占据半壁江山。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保持了规模快速扩张的势头,且资产负债增量有加速上升的趋势。从市场份额来看,虽然五家大型商业银行份额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但优势正在缩小,资产份额从2003年的60%左右下降到2010年的50%以下;与此同时,股份制商业银行以及城市商业银行份额上升,体现出了发展速度上的优势。2存贷款规模稳步上升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3.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2.1万亿元,同比增长19.8%。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0.7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2万亿元,同比增长16.0%;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25.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各项贷款余额50.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7%(见图3)。短期贷款余额17.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中长期贷款余额30.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4万亿元,同比增长29.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9万亿元,同比增长35.5%;票据融资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9,046亿元,同比下降37.8%。可以看出,2010年新增存款和新增贷款的速度几乎持平,当年新增贷款与存款之比接近70%。而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也接近70%,考虑到当前21.5%的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依靠利差收入进一步提升利润的空间比较有限。储蓄存款与企事业单位存款增量大体持平,而中长期贷款增量与增速远超短期贷款,使得长期贷款匹配短期存款的现象得以延续,商业银行的净利息差保持在较高位置。3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水平持续提升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整体加权平均资本充足率12.2%,比年初上升0.80个百分点;加权平均核心资本充足率10.1%,比年初上升0.90个百分点。281家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见图4)。可以看出,2008年起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水平全部超过8%,达到了巴塞尔协议的最低要求。但根据2010年9月达成一致的巴塞尔协议III,虽然维持目前资本充足率8%不变;但是对资本充足率加资本缓冲要求在2019年以前从现在的8%逐步升至10.5%。最低普通股比例加资本留存缓冲比例在2019年以前由目前的3.5%逐步升至7%。此外,协议还将引入杠杆比率、流动杠杆比率和净稳定资金来源比率的要求,以降低银行系统的流动性风险,加强抵御金融风险的能力。此次协议最终实行,必然将对我国银行业带来新的资本压力,影响商业银行新增贷款的能力,可能进而影响商业银行贷款利息收入水平。因此,在当前货币政策紧缩的大环境下,未来我国银行业在资本充足率方面的压力可能持续较长时间。4资产质量持续改善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不良贷款余额1.24万亿元,比年初减少1,696亿元,不良贷款率2.4%,比年初下降0.89个百分点。其中,商业银行按贷款五级分类的不良贷款余额4,336亿元,比年初减少732亿元,不良贷款率1.13%,比年初下降0.45个百分点(见图5)。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近几年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持续双下降,资产质量不断改善,为商业银行的利润增长做出了一定贡献。但要注意的是,由于后危机时期经济景气程度依然不高,货币政策持续保持紧缩,银行新增贷款难度加大,一些单位和个人流动资金紧张,甚至部分存在资金链断裂的风险。江浙小企业倒闭潮,地方融资平台的违约现象,高利率民间借贷的兴起,无一不为我国商业银行敲响着警钟。信贷资产质量出现问题,对商业银行利润的影响是巨大的。一旦被计入资产减值损失,将直接冲减银行的营业利润。因此,必须对当前的银行资产质量多加关注。5拨备水平进一步提高截至2010年底,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余额1.0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557亿元;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水平首次超过200%,达到217.7%,比年初上升64.50个百分点,风险抵补能力进一步提高(见图6)。大型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06.8%,比年初上升61.90个百分点;股份制商业银行整体拨备覆盖率达到277.6%,比年初上升75.60个百分点。余额25.3万亿元,比年初增加4.1万亿元,同比增长12.7%。各项贷款余额50.9万亿元,比年初增加8.4万亿元,同比增长19.7%(见上图3)。短期贷款余额17.1万亿元,比年初增加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1%;中长期贷款余额30.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6.4万亿元,同比增长29.5%;个人消费贷款余额7.5万亿元,比年初增加1.9万亿元,同比增长35.5%;票据融资余额1.5万亿元,比年初减少9,046亿元同比下降37.8%。可以看出,近几年商业银行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和整体拨备覆盖率增长非常迅速,2007年至2010年各项资产减值准备金大致翻番,整体拨备覆盖率也从50%以下提升到200%以上。以上变化使得商业银行的风险抵补能力明显提高,能相对缓和信贷质量对营业利润的影响。6盈利水平稳步提高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34.5%;资本利润率17.5%,比年初上升1.26个百分点;资产利润率1.03%,比年初上升0.09个百分点。从结构看,净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和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收入构成的3个主要部分。(见图7)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利润增长较快,其中净利息收入占比2/3,资本及资产利润率也有所上升,显示当前存贷利差依然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体现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刚过1/5,与国际经验的40%5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后续发展空间很大。7银行业金融机构整体流动性水平有所下降截至2010年底,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流动性比例43.7%,同比下降2.10个百分点(见图8)。存贷款比例69.4%,比年初下降0.10个百分点。商业银行超额备付金率3.2%,比年初下降0.60个百分点。流动性比例下降,意味着商业银行的流动性风险上升,盈利能力上升。流动性比例本外币合并指标的参考值为25%,此项指标属于合理范围。3.1.2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上述资料的了解和分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 资产规模与信贷规模增长较快,利差收入保持高增速难度较大。从近几年的统计数据来看,银行业金融机构始终保持了规模快速扩张的势头,且资产负债增量有加速上升的趋势。加之我国由于利率没有完全市场化,净利息差始终保持在较高位置。因此,每年单单由于信贷扩张带来的利差收入就非常可观,也撑起了我国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大半壁江山。但随着我国宏观调控的变化,货币政策的紧缩,市场流动性持续趋近,商业银行可投放贷款额度纷纷受到限制。2010年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与存款之比接近70%,截至2010年底银行业金融机构存贷比接近70%,距离75%的监管红线距离不远。再考虑到当前历史最高21.5%的存款准备金率,商业银行通过信贷规模扩张,放大基数导致利差收入增长,进而使得营业收入增长的发展模式能否一直持续,令人心生疑惑。笔者认为,未来通过此种传统模式进一步提升利润的空间恐怕相对有限。2. 收入结构不均衡,利差收入占营业收入的绝对比重。2010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净利息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为2/3,资本及资产利润率也有所上升,也进一步放大了资本和资产规模增加对商业银行营业收入的积极影响。显然,当前存贷利差依然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盈利中占据绝对比重。在我国当前没有实现利率市场化的情况下,存贷款利率水平基本属于商业银行的外部因素,当前人行公布的存贷款基准利率水平,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高净利息差的现状,我国银行业的净利息差水平与已经实行利率市场化的国家或地区相差甚大。但也因如此,我国商业银行对利率的自主定价能力很低,在基准利率变化导致净利息差收窄时,银行业对此也几乎没有化解的办法。2010年10月开始的加息周期,央行采取了不对称加息。在加息前后,5年期贷款与存款利差从234bp大幅下降至155bp,下降幅度约为1/3。虽然由于贷款长期化和存款活性化的趋势,从结果来看商业银行的净利息差没有收到太大影响。但基准利率调整这种对商业银行而言的外部因素却像一把悬于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将可能长期对银行经营收入产生巨大的影响,不利于银行的长期持续稳健经营,也降低了商业银行自身的抗风险能力。3. 其他收入占比,尤其是中间业务收入占比过小。2010年虽然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税后利润8,991亿元,同比增长高达34.5%。但从结构看,体现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刚过1/5,与国际经验的40%50%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后续发展空间很大。从国际银行业的发展趋势来看,各国银行业中间业务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重都在不断提高,大力发展中间业务成为世界各国银行业重要的共识。一般情况下,中间业务同国家的宏观经济形势,以及货币政策、利率政策的相关性低于传统的资产与负债业务,因此中间业务收入相对稳定。非市场化的利率政策和银行业的相对垄断使得中国银行业利润水平也相对稳定。但在收入如此依赖存贷利差收入的发展方式下,如何面对越来越开放的金融市场,如何面对日益增加的国际知名竞争对手,相信我国银行业还有一段艰辛的旅程。3.1.3我国商业银行盈利模式现状原因的探究1.我国未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现状,以及商业银行对传统资产负债业务的长期过度依赖,导致了商业银行对中间业务重视程度不足。从国外银行业发展历程来看,市场竞争的日趋加剧和客户力量的不断加强是促使银行加快拓展非利差业务的主要原因。上世纪80年代,西方商业银行的竞争主要在产品价格和服务质量方面。90年代后,随着银行业经营环境的变化,各家商业银行的竞争日渐激烈,不同银行在产品种类、服务质量、手续费等方面的差距逐渐缩小,新产品生命周期慢慢缩短,先发优势维持的时间越来越有限。与此同时,先进的科技手段和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广大银行客户能够了解和使用很多全新的银行产品,体验新奇的银行服务以及多元化的传送渠道。多元化的渠道逐渐使得客户养成了“享受”银行服务的习惯,客户的行为特征也悄然开始发生变化。客户们比从前更精明,对银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议价能力也越来越强。同时,由于客户转换银行成本很低,使得银行留住客户的难度越来越大,这也迫使银行重新思考如何巩固和发展与客户之间的联系。而各种中间业务作为丰富服务内容、满足客户需求的重要手段也就应运而生。陈德康.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精析.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7从我国银行业走过的路径来看,历史因素在某种程度上扼杀了国内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的自觉性和自主性。较为传统固化的银行体制使得国内银行纷纷习惯了政府的指挥,缺乏顺应宏观经济形势、以客户和市场为导向、基于自身特点制定和实施适合自身的独特发展战略的魄力,各家商业银行生存的危机感、紧迫感不强,发展的欲望几乎无从谈起。而在对于中间业务的认识上,各家商业银行也只是局限于把其视做传统存贷业务的附庸,是吸引存贷款客户、提高存贷款市场占有率的一项附加手段而已,而不是将中间业务作为商业银行的一个独立的收入来源看待,忽视了中间业务能够直接带来收入、创造效益的功能。加之金融利率管制的长时间延续,国内银行业仅仅通过经营存款和贷款类业务,仍然可以获得稳定客户和资源,赚取不菲的利差收入,无法体会到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下应有的生存压力。2.发展中间业务蕴含的巨大风险使现有的金融监管体系面临巨大压力。根据巴塞尔资本协议的基本框架,巴塞尔委员会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表外业务)监管的基本点是风险管理。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巴塞尔委员会根据国际金融环境和情势的变化,对商业银行表外业务的监管主要提出了资本充足率、表外业务的透明度、银行表外业务的内部控制以及加强与其他监管机构的合作等原则,并在随后对此不断加以完善和强化。但从我国目前的监管机构设置及其发挥监管效用的能力来看,既有的以“一行三会”为核心的金融监管格局,加之现有的监管手段比较难以有效把握和控制中间业务中可能产生的各种风险。再加上2008美国由于次贷导致的全球金融风暴,从金融监管当局的角度看,中间业务特别是衍生产品交易中蕴涵的巨大金融风险,这可能是我国当前的金融体系和金融机构所无法忍受的,我国的金融中间产品创新面临着来自金融监管效率的管制约束。3.当前我国分业经营的政策取向限制了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空间。中间业务大多涉及银行业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业金融机构交叉经营的领域。因此,国家金融政策对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业务经营范围的限定,直接决定着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开拓空间。我国早在90年代初期开始实行的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不同行业的分业经营,使商业银行无法经营推广跨领域的中间业务产品,实现综合性、多方位的经营,也就难以提高业务的集约水平。虽然我国在混业经营方面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是分业经营的大格局并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中间业务的发展受到政策和法规限制,无法在综合经营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4.银行中间业务的服务缺乏统一规范,收费随意性较强。在缺乏有力的收费依据和收费约束机制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收费难的现象尤为突出。对于很多银行服务项目,由于行业主管部门或价格主管部门没有相关收费的明文规定,只能由各家商业银行自行制定收费标准,收费标准偏高,甚至同样服务不同商业银行定价不同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部分客户认为收费不合理,不愿缴费;另一方面,也由于缺乏行业主管部门或价格主管部门的明文规定,也没有对于强制收费的约束机制,金融机构也担心在社会和客户中产生乱收费的嫌疑,担心因此在市场竞争中失去客户,影响银行声誉而不敢随意自行收费,使得潜在中间业务收入流失。银行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谁也不愿意冒着损失市场份额的风险率先打破这种对大家都不利的暂时的均衡局面,造成了客户的心理优势,对银行要价越来越高,甚至将本应由客户自身负担的支出转嫁到银行身上,这种恶性竞争的结果是挫伤了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积极性,损害了银行自身利益,使中间业务走入一条越来越窄的小胡同,这并非我国商业银行长期发展之路。5.我国银行业长期形成的营销习惯严重束缚了中间业务的发展。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发展模式看,银行主要通过向消费者提供便利、快捷、安全、优惠的服务赢得客户,属于典型的产品和服务营销。而对于国内各家银行而言,产品的质量和价格反而退居次要地位,所谓的“关系营销”成为国内银行业发展业务的主要方式。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的主要客户仍然以政府机构、跨国企业、大中型国有企业等大客户为主,对于此类客户各家银行都可以说是不计成本、全力付出,此时银行与客户关系的亲疏远近就成为了决定产品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这种特殊关系导致的商业银行营销模式的扭曲也严重束缚了中间业务的发展,各家银行往往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发展、维护与客户关系方面,中间产品的创新发展一定程度上受到冷落和忽视。3.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分析3.2.1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现状介绍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中间业务收入金额以及占银行营业收入的比重逐渐上升。2010年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了税后利润8,991亿元,其中体现中间业务收入水平的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占比21%。具体情况如下:1.中间业务的发展速度较快,但占银行整体营业收入的权重不高。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商业银行在继续发展支付结算等传统中间业务种类的同时, 开始着手加快电子银行、代理类、基金托管等中间业务的创新步伐,中间业务项目快速增加,产品种类日渐丰富,陆续开办了代理、保管、租赁、票据承兑和贴现、信用证、信用卡、基金托管等业务,现在已发展到了上百个品种。中间业务几乎涵盖了除存款、贷款以外所有的银行业务,服务对象涉及公司客户和个人客户,服务范围涉及了国际和国内多个领域,中间业务收入成为我国商业银行越来越重要的收入增长点。据央行统计数据显示,从2004年到2008年,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净收入由454亿元增长到277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57%。中间业务净收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从2004年的6%上升至2008年底的15%。据2010年最新披露的年报显示,工商银行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分别占各自营业收入的19.13%。王苏民.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战略选择.现代金融.20102.新兴类型业务带来的收入规模不断扩大,但中间业务收入结构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国内商业银行投行及理财等新兴业务收入由2004年的38亿元增长至2008年底的298亿元,在收入结构中占比由13%上升至21%,增长额居各类中间业务第一位;信托及托管业务由9.7亿元增长至74.6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66%;担保及承诺业务也增长了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50%。同时,电子银行和理财业务发展较快,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以及短信通等电子银行年交易量连续增幅超过100%,网上银行已成为传统柜台业务的重要补充。理财业务需求急剧增加,理财产品市场规模快速膨胀,国内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的发行数量和发行规模大幅度提高,这些都扩大了中间业务收入的规模。从数据可看出,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增速大幅提高,但仍存在模式单一,低附加值的传统金融产品占比偏高,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收入所占份额依旧偏低等问题。在发展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方面,我国银行业仍是任重道远。3.传统支付结算类业务依然占中间业务收入首位,投资银行、理财收入、业务等作用凸显。当前我国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中,传统的支付结算类业务依然占中间业务收入的最大份额,充分说明传统类中间业务的稳定发展对国内商业银行的经营依然起着重要作用,结算业务、代理业务和卡业务等传统业务是中间业务收入的主要来源。从工商银行2010年报数据来看,结算、清算及现金管理和银行卡收入合计占比40%以上。而投资银行、对公及个人理财收入合计占比达到48%,已接近半壁江山,颇有长江后浪推前浪之势。4.商业银行管理理念逐渐转变,对中间业务发展的思考日趋成熟。在我国当前经济环境与监管体制下,制约商业银行发展的关键问题是管理机制与管理理念的问题。在商业银行纷纷采取战略转型的过程中,应通过统筹局部与全局的关系,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与中间业务的关系,以及业务发展与队伍建设之间的关系,转变对现代商业银行发展理念的认识,全面提升管理水平,提高经营业绩。当前在银行界,传统银行经营理念正逐步向现代银行经营理念转变,很多银行开始或正在从传统的“部门银行”向建设“流程银行”转变。现代银行的管理理念日趋成熟,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进行了准确的定位,各家商业银行纷纷在经营战略上把中间业务作为三大支柱业务之一大力发展。部分商业银行还在机构设置方面成立了专门的中间业务管理部门,具体负责中间业务发展过程中统一的业务规划、业务指导和组织协调。同时,中间业务部门在人员、经费、收入分配等多个方面都有较大的空间,其他拥有中间业务职能的诸部门在中间业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全行的整体经营绩效得到较快的发展。3.2.2我国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发展面临的问题1.品种少,尤其是创新的产品不丰富,产品范围窄,结构不够合理。目前世界银行业的中间业务产品有三千多种,而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虽有较大增加,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然较少。我国商业银行可以办理的中间业务只有几百种,且大多集中在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等传统的、技术含量较低的领域。而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产品类等新兴的、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较少,对收入贡献比重不大,未能形成规模效益;特别是现金管理、项目融资、银团贷款、收购兼并等政策允许、市场需求较大的业务整体发展水平较低。在中间业务创新方面,不少商业银行只是采取跟随策略,坐等其它银行开发新产品,再简单模仿后推出类似产品,并凭借研发费用低的优势以低价策略推广,损害了其它先行商业银行的利益。国内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目前存在的诸多问题,既暴露出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足,产品研发滞后等缺点,也从另一方面反映出现行金融监管中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2.系统管理不科学,科技手段运用有限。国内商业银行的科技优势主要运用在支付结算等传统业务上,技术含量低,且收费的项目少,造成中间业务的自我生存能力不强,发展速度缓慢。目前,国内大多数商业银行还没有专门的机构对中间业务的研发、运作、优化进行系统性管理,缺乏长远的规划与配合。在运作中,有的商业银行重点在下达中间业务的任务,而对如何推进中间业务发展,如何提高发展质量,还没有一套完善的管理办法和切实可行的操作程序,常常使基层行在执行中无所适从、举步维艰,在中间业务市场的开拓中处于被动局面。而且,当前很多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管理模式是部门银行的模式,中间业务管理工作分别由不同的部门完成,缺乏统一计划和整体协调。这种分散化的管理,各个部门往往是采取不同的经营管理方法,甚至不同的发展理念,选用不同的考核目标和激励措施,这既不利于统一方向,又不利于提高管理效率,最终无法形成规模效应,不利于推动中间业务的发展。3.市场竞争不理性。随着中间业务日益成为各商业银行竞争的重要领域,为了占市场、上规模,国内商业银行纷纷采取降低收费标准、不收费甚至倒贴费用,只要抢占市场份额的做法,这种跑马圈地式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严重威胁这中间业务市场的健康发育,可能产生的后果之一就是,中间业务量与中间业务收入不成比例,市场无法形成奖优惩劣的有效机制。4.风险计量不准确,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缺乏系统的中间业务管理办法及操作规程,各银行在开办中间业务时,主观性强、规范性差,易发生业务风险;开办中间业务涉及环节较多,需要银行内部不同部门协同配合,因各部门都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致使在中间业务的管理上难以做到统一,易造成风险控制盲点。国内商业银行在中间业务管理上还缺乏系统丰富的经验,对存在的潜在风险认识不足。5.专业人才储备不足,人员素质有待提高。中间业务涉及业务领域广、所需知识面宽,因而各家商业银行需要大量高层次与复合型的人才。而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无论在专业人才储备还是在技术支持水平上,对中间业务发展的支撑力度都不够,既缺乏高效的信息管理系统,又缺乏熟悉银行业务及国际金融、投资、保险、证券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这些都制约了新产品推广和中间业务服务质量的提高。第4章 香港银行业与内地银行业盈利模式的比较我国对于银行业盈利模式和中间业务的研究与发展时间较晚、程度不高,在许多方面不够完善。而在世界发达国家,上述问题无论在发展历史、发展程度、制度的规范等方面来看,都明显领先于内地。因此,进行国际比较是非常必要的。从多方面考虑,本文选择以香港银行业为比较对象。首先,香港银行业进入内地较早,与内地银行的交流也较为频繁,本地化经营方面也颇有心得;其次,银行客户的行为习惯和特点具有一定的地域性,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香港客户的行为习惯和特点与内地客户相比,契合度相对更高;再次,香港银行业的竞争较为充分,银行背景较为多元,能比较好地吸收世界其他地区银行业的先进经验。1.利率走势受欧洲主权债务问题影响,在第2季期间,香港银行同业拆息一度飙升。然而基于主要已发展国家采取宽松货币政策,于年内其余时间拆息在较低水平回稳,反映零售银行平均资金成本的综合利率也维持于低水平(图9)由于香港已经实现了利率市场化,同业拆借利率水平受市场因素影响明显,而且全年同业拆借水平保持在较低位置。内地虽然也有SHIBOR作为银行间拆借利率,但信贷市场利率水平还是主要以人行基准利率作为参考。图9:香港银行同业拆息、综合利率与最优惠贷款利率 香港金融管理局2010年年报.20112.盈利走势2010年,零售银行香港业务的整体除税前经营溢利上升10.4%,除税后平均资产回报亦由2009年的0.97%稍升至1.01%(图10)。收费与佣金收入增长,以及呆坏账拨备下降,是上述升势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尽管贷款增长迅速,但净利息收入稍减。可以看出,除2008年因国际金融风暴影响利润大幅下降之外,近几年香港银行业的税前利润增长率比较平稳,大多在10%以上。而内地银行业金融机构近几年税后利润持续增长,2008年增速高达30%。这与两地银行业的经营水平未必有多大相关性,而显示内地金融领域的开放程度较低,是否实行利率市场化也是差别的原因之一。资产利润率方面,香港银行业近几年在1%-1.5%之间浮动,比内地银行业水平略高,但波动幅度稍大。上述差别的原因,推测与香港实行利率市场化,以及香港银行业整体经营效率稍高有关。图10:香港零售银行的表现图11:内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税后利润情况表图12:内地银行业金融机构盈利性情况表 图表源自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2010年报3.收入结构2010年零售银行的收费及佣金收入增加10.3%,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的比例由2009年的45.2% 相应提高至47.9%。由于息率持续低企及贷款业务竞争激烈,在2010年,零售银行年度平均计的净息差由2009年的1.48%进一步收窄至1.32%(图11)。根据香港和内地几家银行的年报数据,制作表格如下:图13:香港银行业与内地代表银行比较指标非利息收入占总收入之比(%)净息差(%)年度2009年2010年2009年2010年恒生银行32.634.51.841.72工商银行20.620.22.162.35招商银行20.218.92.282.71从上表可以看出,内地银行业的净息差水平明显高于香港同业水平,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而且内地每年存贷款规模稳步增长,2010年存贷款增长率都接近20%的水平。在净息差与存贷款规模增速双双较高的情况下,内地银行业的净利息收入也能保持较高的增长,为银行整体盈利做出巨大的贡献,导致非利息收入占比不高。而香港银行业由于净息差水平较低,且面临市场竞争及国际市场影响,提升净息差能力有限,使得净利息收入占比相对较低。因此,香港银行业开拓非利息收入的意愿和行动也要强于内地银行业,表现在非利息收入相对大陆银行业占比较高。图14:香港银行业零售银行净息差(按年计)通过香港银行业与内地银行业在盈利方面的比较,可以总结如下:1.由于实行利率市场化,香港银行业在利率方面对于外部因素的反应相对更为敏感,同业拆借市场上利率水平反映的信息更为全面。相应的,香港银行业面临的利率风险更大,对于银行业的经营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盈利指标的差别,显示了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差别。对于香港银行业而已,起于大洋彼岸的金融风暴,自己也不能独善其身,利润大幅下降。而对国内银行业而言,却显出一副“任你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的悠然,利润一路上扬。从积极意义来说,内地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和监管体系的特点,庇护了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减轻了国际金融风暴对内地的影响。但也要看到,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以及内地金融市场的逐渐开放,内地的商业银行如何凭自身的力量直面未来激烈的竞争,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从收入结构来看,内地银行的净息差水平远远超过香港地区的同业,甚至比2001年以来香港银行业的水平都要高。于是,内地与香港,在利差收入占比上80%与50%的比较结果显而易见。但从长期来看,利率的市场化也是内地金融体系的必经之路,高利差这一天然的优势可能会逐渐一去不复返。不满足于现在,而是利用现在难得的机会大力发展中间业务,培养更稳定的、自主性更强的利润增长点,才是当前内地各家银行的当务之急。上述差别其实体现了内地与香港银行业在金融市场开放程度方面的不同,以及面临的竞争压力与外部影响程度的区别。当然,由于文化风俗、发展经历、经济和社会发展程度的不同,内地银行业的发展不会复制香港。但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逆,香港的经验必然有需要我们学习借鉴之处。而这其中,大力发展中间业务,优化收入结构, 提高收入水平是重要的一点。第5章 转变商业银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