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_第1页
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_第2页
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_第3页
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_第4页
就业形势分析与预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6年就业形势分析与2007年预测根据国务院领导批转的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6年劳动和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计划,2006年的就业目标和任务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要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千方百计做好就业再就业工作,努力完成“95146”目标。二要实现较高素质的就业,加快培养高技能人才,大力推进职业培训。三要实现更加和谐的就业,加强劳动关系协调,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一2006年任务完成情况2006年,由于前三个季度经济增长速度偏快,对就业拉动效果明显,再加上各地、各部门按照中央确定的“95146”目标,制定配套政策,不断加大工作力度,落实工作责任,强化督促检查,组织实施了一系列落实再就业扶持政策的专项行动,取得较快进展。一是就业再就业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据统计资料,2006年16月,全国共实现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0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900万人)的67%;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36万人,完成全年目标(500万人)的47%;其中,帮助就业困难对象再就业65万人,完成全年目标(100万人)的65%。6月底,城镇登记失业人数83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2%,与上年底持平。另据2006年第二季度,对全国99个城市的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信息进行的统计显示,99个城市中,用人单位通过劳动力市场招聘各类人员约373.3万人,进入劳动力市场的求职者约386.8万人,求人倍率约为0.96,比上年同期的0.95有所提高,就业形势有少许的改善。全国99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信息主要表现出以下几方面特征。(1)从总量结构看,第三产业的用人需求依然占主体地位。第一、二、三产业需求人数所占比重依次为2.6%、31.5%和65.9%。与上季度相比,第二产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5.1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的需求比重与上季度相比上升了5.2个百分点。(2)从行业需求看,65.8%的单位用人需求集中在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以上四行业的用人需求比重分别为23.7%、18.7%、11.2%和12.2%;此外,建筑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用人需求也较大,其所占比重分别为5.6%和7.2%。与上季度相比,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上升了3个百分点,制造业的需求比重下降了4.3个百分点。(3)从用人单位看,企业用人占主体地位,所占比重达95.7%,机关、事业单位的用人需求所占比重仅0.9%,其他单位用人需求比重为3.5%。在企业用人需求中,内资企业用人需求占78.5%,其中以私营企业、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的用人需求较大,其需求比重分别为28.8%、17.1%和11.7%;此外,港、澳、台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5.1%;外商投资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为6.9%;个体经营的用人需求比重为9.5%;国有、集体企业的用人需求比重仅为8.2%。(4)在所有求职人员中,失业人员所占比重为55.3%,其中,新增长失业青年占20.4%(在新增长失业青年中应届高校毕业生占35%),就业转失业人员占18.7%,其他失业人员占16.2%;此外,求职人员中,外来务工人员的比重为28%,其中,本市农村人员和外埠人员的比重均为14%。与上季度相比,新增长失业青年和其他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上升了1.5和4个百分点;与上年同期相比,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求职比重下降了3.8个百分点。此外,与上季度相比,外埠人员、本市农村人员和就业转失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下降了3.2、2和2.1个百分点。(5)劳动力市场中高技能人才依然供不应求。从供求状况对比看,各技术等级的求人倍率均大于1,劳动力需求大于供给。其中,求人倍率较高的是高级工程师、高级技师和高级技能人员,其求人倍率分别为2.08、1.96、1.71。(6)全国10大城市岗位需求和求职排行榜显示,推销展销人员、餐厅服务人员、机械冷加工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较大。而营业人员、公路运输机械设备操作及有关人员、行政事务人员等职业的用人需求相对较小。二是劳动关系调整工作进一步加强。启动实施了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实施的三年行动计划,积极开展劳动争议案件处理工作,继续做好企业工资分配工作,24个省份建立了工资保证金制度,多数地区建立了工资支付监控制度,10个省份调整颁布了最低工资标准,19个省份发布了当年企业工资增长指导线。进一步加强监察执法工作,用人单位拖欠和克扣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工资的违法现象及职业介绍领域的违法犯罪活动得到遏制。三是农民工工作取得积极进展。各省市区全面建立了农民工工作的协调机制。启动实施了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的“平安计划”和参加医疗保险的专项扩面行动,截至6月底,参加工伤保险的农民工1620万人,比上年底增加了368万人;参加医疗保险的农民工1034万人,比上年底增加545万人。在中西部地区建设劳务输出示范县,并制定实施了农民工技能培训计划。各地普遍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制度,加大了对用人单位支付农民工工资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处罚力度。由此推及,2006年三项就业任务顺利完成问题不大。二2007年的就业形势展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就业工作既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存在着涉及就业存量和就业增量调整的诸多突出矛盾,还将面对人口老龄化、就业形式多样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带来的巨大挑战。必须深入调查研究,准确把握发展趋势,正确判断年度特征,科学制定2007年的就业目标和任务。预计2007年,下岗人员的数量会有所下降,但是就业总量压力持续不减。2007年,中国城镇需要就业的人口将超过2500万人,而新增的就业岗位加上自然减员也只有1000万个,供大于求的缺口,在1500万个以上,矛盾非常尖锐。特别是在中西部地区和资源枯竭的城市就业问题更加突出。2007年全国城镇新增劳动力12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390万人,中职毕业生270万人,当年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210万人,复转军人50余万人,农转非人员260万人;在农村,现有劳动力4.97亿人,除去已经转移就业的2亿多人,以及农村需要务农的1.8亿人,尚有1.2亿的富裕劳动力。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需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向城镇转移的规模将不断增加,对2007年的就业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2007年部分地区、行业和群体再就业难的问题更加突出。目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未就业的仍有100多万人,集体企业下岗职工有400多万人,今后3年国有企业政策性破产关闭还需要安置360万人;困难地区、困难行业,特别是资源枯竭城市和地处偏远的军工、森工等行业就业门路狭窄;下岗失业人员中年龄较大、缺乏技能的“4050”人员,再就业难度更大。同时,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和被征地农民的就业问题会越来越突出。2007年主辅分离辅业改制的任务依然非常艰巨,至少还需分流1万人。国资委已经申请延长原定于2005年底结束的相关政策支持。展望2007年就业的工作目标,应该是:(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2)城镇新增就业岗位900万人。(3)下岗职工再就业200万人,其中“4050”人员50万人。(4)各级财政筹集再就业经费400亿元以上。(5)培训下岗失业人员600万人次。(6)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1万人。三2007年全面促进就业工作的对策建议2007年是“十一五”规划的第二年,要继续把扩大就业作为社会经济政策的优先目标,努力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要实现“社会就业比较充分”的目标,就应有一个促进就业的长期战略,要实现四个结合,即经济政策和就业政策相结合,人力资源开发政策与就业政策相结合,行政推动和法制建设相结合,政府、企业、劳动者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相结合。1.保证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通过调整经济结构来促进就业的增长在比较严峻的就业形势下,我们应该继续保持快速、持续、健康的经济发展趋势,通过经济的增长来带动就业的增长。通过发展经济扩大就业,就需做到:一是努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增长,继续实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二是保持适度的生活费用价格指数;三是保持国际收支的基本平衡。发展第三产业是提升经济增长就业弹性的有效途径。我们在政策引导上,应该引导和帮助劳动力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从第一产业流向第二、三产业,特别是社区服务业。我们应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促进它们的繁荣,利用中小企业来吸纳劳动力。从政府的角度来看,应降低企业准入门槛。实行公平合理的税费政策,减少行政性收费,提供信贷和资金支持,落实税收优惠政策;政府还要转变观念,要从“大政府、小社会”向“小政府、大社会”转变。此外,在所有制方面,要加快发展股份制经济、私营经济、个体经济以及外商、外资企业,发挥它们在创造就业方面的作用。2.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全面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国家要把发展教育和培训作为提高国家竞争力和促进就业的战略举措,要建立人力资源开发的教育与培训双支柱体系,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我们要完善现有的职业培训制度,一是扩大实施劳动预备制培训制度,二是完善再就业培训制度和措施。更重要的是,职业培训要以就业市场需求为导向,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实用性和有效性;要把国际先进的职业培训模式转化为本土化的东西,借鉴国外的先进做法;要把职业培训从单纯为城市服务、为国有企业服务,转变为覆盖城乡、覆盖各种不同所有制经济的全方位的职业培训体系,尤其是针对农民工,要建立相应的培训制度。3.促进城乡劳动力流动,健全就业服务体系2007年要为农民进城务工创造有利条件,在实际中要落实好中央“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方针。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完善流动人口的管理,消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同时,要加强对进城务工人员使用的劳动合同制的管理,监督企业规范用工,依法让进城务工人员参加社会保险,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形成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充满活力的劳动力市场必须要有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通过增加资源配置、改善内部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公共就业服务部门。同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力量,鼓励和引导私营中介组织健康发展,发挥其补充作用。同时,加快劳动力市场信息化网络建设,为劳动力市场各方主体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服务,降低供需双方的交易成本。4.认真做好就业立法工作,建立和健全三方协商的机制,切实保护劳动者的权利要借鉴国外就业立法经验,在当前实施积极就业政策的基础上,抓紧开展就业立法调研,尽快出台就业促进法,将促进就业的战略地位用法律形式加以明确,使相关就业政策的执行得到有效保障。同时,要修改和完善劳动法等相关法律。各地要积极配合,研究制定有关促进就业的行政法规,共同建立起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以政府、工会组织、企业组织为主体的三方协商机制,是解决劳工全体性问题的根本出路,集体谈判,是保护劳工利益的有效方式。劳动者的福利待遇诸如工资、劳动保护、社会保险等,不是光由企业说了算,而是应该工会和企业主坐在一起平等谈判、协商,最后选择一条各方都能认可和接受的道路。在三方机制中,无论是哪一方,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利,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保障协商机制的有效运行。5.反对就业歧视,实现公平就业目前,我国至少存在性别、年龄、户籍、经验、学历、身材、相貌、地域8大就业歧视,除此之外,还有残疾、婚姻、疾病、测体、姓氏等多种形式的歧视存在,而我国劳动法第12条规定的民族、种族、宗教信仰、性别四种歧视已经不能完全包括现有的就业歧视现象,需要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我国在建立和谐社会进程中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就业歧视现象日益突出。2007年要结合就业促进法的出台,大力促进就业平等,全面反对就业歧视,重点解决性别歧视、年龄歧视和地区歧视(户籍歧视,口音歧视)。反对就业歧视不仅仅是法律的问题,更多的是社会问题,需要协调不同群体的利益,一方面我们要依法治国,另一方面我们要以德治国。6.不断改善农民工的就业状况,实现体面就业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5号)为重点,把大中型煤矿的农民工基本纳入工伤保险,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到3000万人以上,组织开展农民工工资支付专项检查,加强对农民工的就业服务,全年培训转移农民和农民工800万人,同时切实做好被征地农民就业培训和社会保障工作。以落实和完善最低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