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_第1页
某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_第2页
某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_第3页
某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_第4页
某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件文件编编号:号:/.11111 制定日期:制定日期: 2012-12-16 版版 本本 号:号: 第第 A 版版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编制: 审核: 批准: 二一二年十二月三十日 1 发发 布布 令令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它国家法律、法规及有关文件的要求, 保护单位员工的生命安全,减少单位财产损失,使事故发生后能快速、有效、有序地 实施应急救援,本单位特组织相关部门编制了生 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该预案是本单位实施应急救援的规范性文件,用于指导本单位 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救援行动。 本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由于 2012 年 12 月 30 日批准发布,2012 年 12 月 30 日 正式实施,本单位内所有部门均应严格遵守执行。 总经理(签字): 2012 年 12 月 30 日 2 我部门承诺遵守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中的相关 要求,并在应急救援活动中履行自己的职责。 各部门签字见下表各部门签字见下表 日期部门职位姓名备注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目 录 1 总则 -1 1.1 编制目的-1 1.2 编制依据-1 1.3 适用范围-1 1.4 应急预案体系-1 1.5 应急工作原则-2 2 危险性分析-3 2.1 企业概况-3 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3 3 组织机构及职责-5 3.1 应急救援组织体系-5 3.2.指挥机构及职责-6 3.3 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常设机构-7 3.4 各生产部门职责-8 4 预防与预警-8 4.1 危险源监控-8 4.2.预警行动-8 4.3.信息报告与处置-9 5 应急响应-9 5.1 应急响应分级 -10 5.2 响应程序 -11 5.3 应急结束 -23 6 信息发布-24 7 后期处置-25 7.1 污染物处理 -25 7.2 事故后果影响消除 -25 7.3 生产秩序恢复 -25 7.4 事故调查 -25 7.5 应急预案的评估和修订 -25 8 保障措施-25 4 8.1 通信与信息保障 -25 8.2 应急队伍保障 -25 8.3 应急物资装备保障 -26 8.4 经费保障 -27 9 培训与演练-27 9.1 培训 -27 9.2 演练 -28 10 奖惩 -28 11 附则 -28 11.1 应急预案备案-28 11.2 维护和更新-28 11.3 制定与解释-28 11.4 应急预案实施-29 12 附件 -29 附件 1 环境污染、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响应流程图-30 附录 2 应急救援服务机构的联络方式-32 附件 3 重大风险一览表-34 附录 4 应急救援机构的组织人员名单及联系方式-38 附件 5 生产安全事故班组现场处置方案-39 附录 6 生产安全事故部门应急救援预案-40 附件 7 区域位置图、厂区平面图、危险源、室外消火栓-42 附件 8 雨水、污水管线图-43 附件 9 事故信息接报、处理、上报表-45 1 1 1 总则总则 1.11.1 编制目的编制目的 为了规范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和应急响应程序,明确职责,建立健全应急救 援机制,及时、科学、有效地指挥、协调应急救援工作,进一步增强公司对安全生产 事故风险和事故灾难应急管理的能力,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财 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特制定本预案。 1.21.2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九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十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二十二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七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洪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八十八号) 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 (国务院令第 591 号) 使用有毒物品作业场所劳动保护条例 (国务院令第 352 号)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令第 17 号) 吉林省安全生产条例 (吉林省第十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公告第 35 号) 吉林省消防条例 (吉林省第十一届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修订) 危险化学品名录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公告 2003 第 1 号) 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 9002-2006 吉林市生产安全事故(灾难)应急预案 1.31.3 适用范围适用范围 本预案适用于区域内以及周边地区发生的火灾、爆炸、 泄漏、中毒、环境污染和自然灾害等生产安全事故的应急管理。 1.41.4 应急预案体系应急预案体系 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分为三个层次:公司级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部门 级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事故紧急避险。 2 公司级综 合应急预案 各生产部门 应急预案 1.51.5 应急工作原则应急工作原则 (1)以人为本,安全第一。 履行企业主体责任,把保障员工和群众健康、生命、财产安全作为应急救援工作 的出发点和根本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灾难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危害。不断改进和完 善应急救援的装备、设备和手段,切实提高应急救援人员的安全防护水平和科学指挥 能力。 (2)统一指挥,分工负责。 在政府统一领导下,在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切实发挥工厂的管理、监督、协调、 服务职能,建立健全应急体制,落实应急职责,实行应急分级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各 级应急机构的作用。总经理负责统一指挥协调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工作。有关人员 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负责,紧密配合的原则实施救援。 (3)依法规范,加强管理。 各部门反事故紧急避险 公司级综合应急预案 火 灾 事 故 危 险 化 学 品 泄 漏 压 力 容 器 爆 炸 建 筑 物 倒 塌 电 梯 事 故 食 物 中 毒 3 依据有关的法律法规和公司的管理制度,使应急工作法制化、制度化、程序化。 (4)依靠科技,提高素质。 加强应急技术和管理研究,采用先进的应急技术及设施,避免次生、衍生事件发 生。加强对员工、相关方和社区群众应急知识宣传和员工技能培训教育,提高自救、 互救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5)平战结合,迅速反应。 将日常生产经营活动、应急演练与应急救援工作相结合,提高企业员工应急救援 的处置技术和水平。 2 2 危险性分析危险性分析 2.12.1 企业概况企业概况 略 2.2.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危险源与风险分析 发生在我公司的安全生产事故主要有:火灾(危险化学品火灾、电气火灾、氢气 爆炸火灾、其他类型火灾) 、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压力容器爆炸事故、建筑物倒塌事 故、电梯事故。 2.2.1 危险源分析 危险源风险分析表 安全生产 事故 事故主要原因发生地点 对周边环 境的影响 重大危 险源 易燃易爆化剂着火略影响无 电气火灾影响无 加热设备着火影响无 特种气体着火影响无 火灾 氢气爆炸着火影响无 易燃、易爆化学试剂泄 露 影响无 剧毒化学品泄露影响无 危险化学品 泄露 腐蚀性化学品泄露影响无 4 锅炉爆炸影响无 气瓶爆炸影响无 压力容器爆 炸 压缩空气或氮、氧气设 备或管路爆炸 影响无 建筑物倒塌 建筑物倒塌事故无无 电梯事故 电梯停电、冲顶、蹲底、 门触点故障、开门走车、 溜车 无无 食物中毒食物中毒事故无无 地震影响不适用 洪水影响不适用自然灾害 流行性疾病爆发影响不适用 2.2.2 危险因素分析:(见附表 3重大风险一览表 ) 3 3 组织机构及职责组织机构及职责 3.13.1 应急救援组织体系应急救援组织体系 事故应急办公室(安保部) 现 场 救 援 组 技 术 支 持 组 医 疗 救 护 组 后 勤 保 障 组 应急指挥中心 通 讯 联 络 组 信 息 发 布 组 安 全 管 制 组 各部门应急救援组织机 构 5 3.2.3.2.指挥机构及职责指挥机构及职责 公司设立应急指挥中心,应急指挥中心下设 7 个应急工作组。机构构成及其职能 见下表。机构具体人员名单见附件 3。 人员构成组织机 构名称 组长组员 职 能 应急指 挥中心 总指挥: 总经理 副总指挥: 所有副总 经理 安保部经理、运 营中心、建设工 程部经理、技术 工程部部经理、 设备工程部经理、 各生产部门经理 由公司总经理组织建立事故应急预案指 挥中心; 批准应急救援预案的启动和终止; 统一协调、指挥公司各部门进行应急救 援工作; 统一调配应急救援设备、人员、物资、 器材; 组织落实政府交办的各项应急救援工作; 注:若总经理不在时,可由主管生产或 安全、环保工作的副总经理行使临时总 指挥权利。 现场救 援组 安保部经 理 运营中心经理、 各生产部门经理、 安保部、设备工 程部及各生产部 门应急救援组共 同组成 负责组织、协调各部门救援组人员,具 体落实应急救援方案; 收集事故发生部位、性质、涉及人员数 量、事故周边情况; 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对事故进行动态判 断,并上报总指挥; 组织迅速控制事故发生源、营救受害人 员; 负责联系消防、环保、安监、电力、供 水等外部资源给予支援; 组织事故调查和分析和应急预案的评审。 技术支 持组 设备工程 部经理 技术工程部、设备 工程部及各生产部 负责事故危害情况预测,为救援行动的 指挥、决策提供技术依据和方案。 6 门相关工艺员、设 备工程师、动力工 程师 负责组织事故现场动力条件的切断或供 应; 负责对事故现场污染情况进行数据监控; 根据勘测现场及周边的情况和监测的数 据,确定应急救援工作是否结束; 参与事故原因分析、损失统计、应急预 案的评审。 医疗救 护组 总务部经 理 总务部、各部门 医疗救护小组 负责建立现场急救站(事故中心区外) ; 负责将现场救援出的伤员进行简单救护, 并迅速转移至附近医院; 记录、汇总伤亡情况,及时向指挥中心 传达; 负责医疗、防疫部门的外部协调。 后勤保 障组 采购中心 经理 采购中心、运营中 心、财务部、总务 部、各部门物资供 应小组 负责事故现场应急救援物资的提供,保 障应急救援工作; 负责隔离和搬运事故中心区外,可能受 事故影响的其它物资; 安全管 制组 安保部副 经理 安保部人员、保安 队人员 负责设立警戒区域,安排专员看守,实 行局部管制。 负责保卫重要财物、调查可疑人员和协 助其他小组发出警报、传达紧急信息、 输送伤员。 信息发 布和通 讯联络 组 董事会秘 书处主任 董事会秘书处人 员、总机、安保 部监控室、消防 中心和各部门通 信联络组 负责向政府部门及外部关联单位发布事 故信息; 负责向新闻媒体发布任何事故相关信息; 负责召集应急救援机构人员; 负责建立应急救援机构人员联系方式, 并不断更新; 负责事故应急救援现场的通讯联系畅通; 7 负责传达应急救援指挥中心的指令; 3.33.3 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常设机构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常设机构 安保部为事故应急救援管理常设机构,其职责: (1)负责具体组织事故应急救援的准备工作,并进行监督检查; (2)负责跟踪和落实相关事故预防与应急救援的法规、规章和政策; (3)组织训练事故应急救援专业队伍和开展应急演练; (4)负责组织对员工进行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的普及教育; (5)会同相关部门监督事故应急救援的装备、器材、物资、经费的管理和使用; 3.43.4 各生产部门职责各生产部门职责 (1)负责制定本部门重大危险源和重要环境环境因素的管理制度和事故应急救援 预案、反事故紧急避险; (2)负责事故现场的应急救援工作,并及时向指挥中心进行报告; (3)负责开展安全事故应急救援知识的教育工作; (4)负责本部门应急救援应急预案的实施; (5)负责在公司应急指挥中心的领导下,开展应急救援工作; (6)组织训练本部门应急救援队伍和开展应急演练工作; (7)负责本部门配备必要的防护、救援设备,并进行管理; (8)配合相关部门及时查清事故原因及受损情况。 4 4 预防与预警预防与预警 4.14.1 危险源监控危险源监控 4.1.1 各生产部门应对全体员工进行安全、消防、职业健康、环保相关知识的培 训,使员工具备与岗位相匹配的安全能力。 4.1.2 各生产部门要按照环境因素识别和评价程序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 控制策划程序对本部门生产区域内的危险源进行识别,并评价出危险源,做好监控 和控制措施。 4.1.3 严格按照安全、职业卫生、环境、消防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进行操作, 杜绝违章操作和违章指挥。 4.2.4.2.预警行动预警行动 各部门在发生事故时,如实施紧急避险仍不能控制事故的扩大或无法实施紧急避 8 险,必须发出预警信息,预警信息必须在 2 分钟内发出,预警信息内容如下: 4.2.1 拨打 3119,110,120,119; 4.2.2 发出召集本部门应急救援人员到事故现场的命令; 4.2.3 发出集合本部门应急救援设施或物资到指定地点的命令; 4.2.4 重点关注是否进行疏散,或者对事故直接现场、疏散距离最远处现场发出 疏散命令; 4.2.5 立即向应急救援总指挥报告; 4.2.6 通讯联络组发出联络各应急救援组组长到现场的命令。 4.3.4.3.信息报告信息报告与处置与处置 4.3.1 我公司所有员工均有报告重大事故的义务和责任。 4.3.2 发生重大事故时,现场员工应立即报告或委托与自己临近的员工报告部门 现场负责人(代班长、段(班)长、工程技术人员告或值班人员) ,并同时实施紧急避 险措施。 4.3.3 部门现场负责人接到通知后,应立即(2 分钟内)向相关部门报告,并根据 现场情况,安排进行相应的救援行动或启动部门级应急预案。 4.3.4 发生重大事故,公司应急指挥中心应在(1 小时)内上报当地人民政府或安 监部门,并根据事故发展情况,请求外部支援。 4.3.5 报告事故时要详细、简明、准确,包括以下内容: 4.3.5.1 发生事故部门及事故发生时间、地点; 4.3.5.2 事故简要经过、伤亡人数; 4.3.5.3 事故原因、性质、初步断定; 4.3.5.4 涉及有毒有害的,应说明是何种毒物。 4.3.5.5 事故抢救处理情况和采取的措施; 4.3.5.6 是否需要有关部门协助事故抢救和处理事宜; 4.3.6 发生事故后,现场指挥人员应根据事故发生的类型、地点及大小,判断事 故发生的趋势和可能影响的部位,并对可能影响的其他部门或者外部相关单位和社会 发出预警信息,提醒其做好预防准备。 4.3.7 各部门应建立本部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关人员的通讯联络方法,应急救 组织机构人员的电话必须 24 小时开机,电话号码发生变更时,必须在变更之日起 48 小时内向通讯联络小组报告;应急救援机构负责人出差时,必须委托本部门副职自动 担任机构负责人。 9 4.3.8 信息传递方式:电话、消防广播、无线对讲机系统、人工信息传递。 5 5 应急响应应急响应 发生事故时,现场人员应立即实施反事故紧急避险措施,当事故扩大时,由部门 现场负责人根据事故发展情况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审,决定是否启动部门级应急预案, 并为公司启动应急预案做准备。 5.15.1 应急响应应急响应分级分级 5.1.1 事故响应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部门控制 事态的能力,分级响应。 5.1.2 应急预案的启动 当符合下列条件之一时,启动公司级应急预案: 状况判定标准紧急情 况 预警启动应急预案启动 火灾、 爆炸事 故 扑救人员进入现场,经过初期 火灾的扑救,火势仍未得到控 制; 火灾报警系统、大面积报警; 火灾未扑灭,着火部位存在大 量易燃易爆物品,未及时撤离; 火势蔓延波及相邻部位; 大面积起火,整个区域弥漫烧焦 味或冒烟,且烟气已经弥漫着火 现场大部分区域; 因火灾已经发生人员重伤或死亡。 级别严重程度启动的条件采取的措施 部门级应 急响应 临界的 处于事故的边缘状态,事故危害程度较小, 没有造成人员重伤或死亡、系统损坏或降低 系统性能,不影响其它部门的正常生产和人 员的生命安全,利用本部门人员及物资即可 将事故处理。 (具体条件见各部门应急预案) 启动紧急避险和 部门级应急预案 公司级应 急响应 灾难性的 事故危害大,造成人员作重伤或伤亡及系统 严重破坏的灾难性事故,影响公司正常生产, 需调用公司的人员和物资,甚至需要外部支 援,才能将事故处理。 启动公司级应急 预案 10 现场指挥人员发布预警命令; 以上条件只要符合之一即启动 现场指挥人员发布预警命令; 以上条件只要符合之一即启动 化学品 泄露事 故 毒气报警器已经报警; 异味或类似有害气体之异味; 泄露部位不能够及时进行制止 或关闭; 以上条件必须同时符合即启动; 已经对多名接触人员或其他人员 造成伤害,发生人员中毒事件; 化学品已经泄露,泄露部位经处 理,并人为情况已经不能控制了; 泄露量超过当地区域存储量的 10%,污染区域超过事故部门空 间的 50%。 以上条件只要符合之一即启动; 群体伤 亡事故 由于餐厅中毒事故、特种设备发生 爆炸、建筑物整体或部分倒塌; 而引起多名人员受伤或死亡; 自然灾 害事故 自然灾害事故预警;已经发生自然灾害事故; 5.25.2 响应程序响应程序 5.2.1 指挥与控制 5.2.1.1 事故发生后,在应急救援组织机构负责人未到达现场时,各生产部门现 场第一行政负责人就是现场救援指挥人员,负责人员的调动和物资的调配,并及时向 上一级领导汇报情况; 5.2.1.2 公司级应急预案启动后,采用最近、安全的原则建立应急指挥中心,应 急指挥中心应立即调集如下资料和设施: (1)通讯器材; (2)事故现场危险物质种类和数量以及危险物质的 MSDS; (3)应急救援设施或设备; (4)厂区内污水管道和排放系统; (5)重大危险源示意图,图中应注明; (6)周边地区的情况; (7)测量风速、风向、温度、下雨雪的可能性; (8)现场职工人员名单和其它人员(承包者和参观者)名单或者其他确认名单的 11 方式; (9)地方政府和应急服务机构的联系方式; 5.2.2 资源调配 事故发生后,现场指挥人员有权对公司内所有应急救援设施进行调配(包括其它 部门的应急设施) ,但事故后必须进行书面详细说明。 5.2.3 医疗救护 5.2.3.1 启动公司级重大事故应急预案时,应提前拨打 120 请求外部医疗支援。 5.2.3.2 现场救援人员发现受伤人员,应将其转移至安全地点,由医疗救护组人 员采取简单的救助措施送至医院。 5.2.3.3 医疗救护人员应按照先救命后治伤、先治重伤后治轻伤的原则对伤员进 行紧急抢救。 5.2.3.4 具体处理方法参见现场应急救护手册 。 5.2.4.现场管制 5.2.4.1 危险区域的隔离,依据重大生产安全事故可能发生的危害程度,由现场 技术支持组对危险区域进行划分和设定。 5.2.4.2 安全管制组接到通知后,应迅速赶到现场,按照技术支持组划定的区域, 拉起警戒绳进行隔离并安排人员看守,负责对警戒区内的人员进行疏导,禁止无关人 员和车辆进入。 5.2.4.3 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和火灾事故时,应指定污水获消防水排放地点,设 置相应的防泄露措施和吸收措施,防止进入雨排水系统,杜绝对松花江产生污染。 5.2.5 紧急疏散和撤离 5.2.5.1 重大事故发生时,实施紧急避险仍未制止事故的蔓延,或者现场环境不 适于人员工作(异味、异响、烟尘、温度过高、压力过大、湿度过大) ,应首先进行疏 散撤离,由现场应急救援负责人根据事故的大小、强度、爆发速度、持续时间及其严 重程度,宣布是否进行疏散。 5.2.5.2 各部门要制定详细的疏散启动条件,并根据事故的不同影响决定疏散人 员的范围,以及疏散联络方式。 5.2.5.3 疏散前应由在事故现场的操作人员和救援人员实施紧急避险,关闭相应 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物质的阀门,切断泄露源。 5.2.5.4 各部门应在明显的位置张贴疏散路线图,并针对事故的种类、波及范围, 疏散人员数量、疏散的可用时间、确保安全的疏散距离,制定详细的疏散方式和停留 12 位置。 5.2.5.5 现场事故应急救援负责人应掌握救援情况,并及时下达救援人员撤离的 命令,救援人员疏散后要确认人员,清点人数。 5.2.5.6 疏散方式 (1)事故现场行政级别最高的管理人员或应急救援人员为疏散引导员,疏散引导 员要积极组织进行疏散。 (2)由消防广播传达疏散命令,并引导疏散,事故广播内容:事故的部位、当前 蔓延的范围和事故程度;需要疏散员工的区域;指示疏散的路线和方向;疏散时的个 人防护。 5.2.5.7 疏散内容及注意事项 (1)现场组织疏散后、救援人员要加强对已疏散到安全区人员的管理。 (2)在疏散过程中要防止出现拥挤、践踏、摔伤等事故。 (3)要优先安排受重大安全、消防事故威胁最严重、最危险区域内的人员疏散。 (4)疏散集中后,由各段(班)长或代班长清点人数,并向指挥中心报告人员情 况,如出现人员缺失,应立即分析、确认缺失人员的具体去向,并进行救援。 5.2.5.8 当事故危及周边单位、社区时,由指挥部人员向政府以及周边单位发送 警报,事态严重、情况紧急时,向政府或周边单位、社区负责人发布消息,提出要求 组织撤离疏散。 5.2.6 事故应急处理程序 5.2.6.1 任何部门、班组和个人都有义务和责任参加或配合公司重大事故的应急 救援工作。 5.2.6.2 事故与紧急情况的应急响应基本思想,应本着“人身安全第一”的思想 行动, (1)感到自身危险时,首先应避开危险到安全的地方(不适合担负特定责任者) , 并将危险通知周围人员; (2)现场指挥首先要考虑是否进行人员撤离和疏散; (3)根据事故发展的情况,由现场抢险救援组和技术支持组根据事故发展,保证 救援人员安全的状态下,方可派人员进入危险区域进行救援。 (4)所有参与应急救援的人员必须穿戴安全防护用具方可进行救援作业,必须两 人或两个人以上方允许进入危险区域。 5.2.7.重大火灾、爆炸事故处理 13 5.2.7.1 发生火灾重点区域 部 门火灾类型发生火灾重点区域发生火灾原因(或引发火灾物质) 气体火灾气体站氢气泄露引起火灾部 电气火灾变电所电火 电气火灾净化厂房电火 气体火灾常压 CVD 工序、蒸 发工序 氢气、特种气体泄露引起火灾 易燃易爆化学品火 灾 部门仓库、扩散、 钝化、光刻、腐蚀、 清洗工序 使用光刻胶、显影夜、定影液、剥 离液、电泳液、OMR 等 电气火灾仓库(99#) 、 (100#)成品库 电火 固体可燃物火灾仓库(99#) 、 (100#)成品库 明火引起火灾 气体火灾仓库(99#) 、 (100#)特气库 易燃气体泄露引起火灾 电火宿舍(99#) (100#) 电火或电热器具引起火灾厂区 明火宿舍(99#) (100#) 明火 5.2.7.2 发现火险的重要途径: (1)人员巡视中发现火或烟; (2)气味辩别火险; (3)自动火灾报警系统报警。 5.2.7.3 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当火灾事故出现以下全部情况时,即可启动重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1)出现明火且烟尘弥漫; (2)火灾面积波及整个建筑或某个区域; (3)非手提式灭火器所能控制; (4)已实施反事故紧急避险仍未控制住灾情。 5.2.7.4 接到重大火灾爆炸事故报警后,消防中心进入预警状态,检查自动火灾 14 和喷淋系统的设置,消火栓泵、室外消火栓泵、喷淋泵应立即启动起来,并在接到命 令后用消防广播对所有的员工进行火情报告和疏散指示。 5.2.7.5 人员疏散: 参见 5.7.6.紧急疏散和撤离。 5.2.7.6 停供动力条件(停水、电、蒸汽、排风、气体)的处理 (1)各生产部门如遇到突然停水、停电、停排风情况,应根据各加热设备的不同 情况,制定紧急避险措施,防止因热量无法散热而造成设备超温。 (2)对于气体停供,相关部门班组或工序,要停掉与之反应或混合的其他气体, 防止出现因气体成分的变化,产生危险或发生爆炸、中毒事故。 (3)各部门应安装应急照明,在停电后启动或自动启动应急照明,使员工保持冷 静,在确认短时间停电(5 分钟内)可以保持等待,长时间停电要处理加热设备和涉及 化学试剂、特种气体的设备设施,必要时引导员工有序的疏散。 (4)各部门要制定本部门可能发生火灾事故的救援作战方案,包括:防烟措施的 制定、火源的控制和隔离、火场物资疏散、火场善后处理。 5.2.8 重大危险化学品泄露事故 5.2.8.1 发生危险化学品泄露的重点区域 部 门 发生泄露重点区 域 泄露物质种类和最大存储数量总量 常压 CVD、LPCVD硅烷、氯化氢、氨气160L 注入磷烷三氟化硼477 g 清洗无机 98 L有机 80 L178L 腐蚀无机 251 L有机 138 L389L 光刻无机 5 L有机 215 L220L 有机、无机化剂 库 各种酸碱类试剂和有 机试剂(三氯乙烯、 丙酮、甲醇、乙醇、 显影液、定影液、玻 璃液等) 无机 22400L 有机 15100L37500L 磷源3 L扩散工序 酸碱类试剂(盐酸、硫酸、氢氟酸、氨水) 85L、有机试剂(丙酮、乙醇)5L 90 L 常压 CVD、 LPCVD、蒸发 酸碱类试剂(盐酸、硫酸、硝酸、氢氟酸等) 135L,有机试剂(丙酮、甲醇、乙醇) 35L 170 L 15 注入磷烷 9L、砷烷 4L、三氟化硼 13L26 L 刻蚀酸碱类试剂(盐酸、硫酸、硝酸、氢氟酸等) 75L,有机试剂(三氯乙烯、丙酮、甲醇、乙醇、 玻璃液)30L 105 L 光刻氯气 44L 三氯化硼 47L91 L 有机、无机化剂 库 酸碱类试剂 2438L,有机试剂(三氯乙烯、丙酮、 甲醇、乙醇、显影液、定影液、玻璃液等) 13139L 15677 L 扩散工序三氯氧磷(3 L)3 L 注入三氟化硼(5 L) 、砷烷(4.35 L) 、磷烷(4.35 L) 13.7 L 氨水/双氧水/硫酸/氢氟酸/盐酸 /BOE6:1.BOE20/1.铝腐蚀液/硝酸/氢氧化钾/冰 乙酸/氢氧化钠/20L 氨水/20L 双氧水/20L 硫酸 /20L 氢氟酸 5200 L 库房 甲醇/乙醇/乙二醇/390 光刻胶/3650 光刻胶/丙 酮 820L 芯三特气库硅烷(44L) 、磷烷(44L) 、笑气(27.3Kg) 、氨 气(22.7Kg) 、氯化氢(47L) 250 L 芯四特气库硅烷(44L) 、磷烷(44L) 、硼烷(44L) 、氨气 (22.7Kg) 、笑气(27.3Kg) 、二氯二氢硅 (22Kg) 、氯气(45Kg) 、三氯化硼(21Kg) 400 L 动力西区气体站液氧(10M3) ;氢气(800M3) 有机13475 L 化学试剂库 (100#) 各种酸碱类试剂和有机试剂(三氯乙烯、 丙酮、甲醇、乙醇、显影液、定影液等) 酸碱9750 L 特气库(99#)硅烷、磷烷、氨气、氯化氢泄露440L 特气库(100#)硅烷(5) 、磷烷(1)2400 L 剧毒品库三氯氧磷300 L 三扩磷源 6 L6 L 16 三扩清洗酸碱试剂 :HF 酸 189L、硝酸 135L、盐酸 68L、 硫酸 68L、氨水 136L 、双氧水 136L、乙醇 38L、丙酮 2.5L 800 L 有机、无机化剂 库 汽油 60L 异丙醇 48L110 L 5.2.8.2.有毒、有害化学品泄露判断方法 泄露物质表征现象毒 性 氯气白烟(有一定 压力和方向的) 、有刺激性气 味 强腐蚀性 氯化氢白烟(有一定 压力和方向的) 、有刺激性气 味 强腐蚀性 氨气恶臭气味皮肤接触后引起皮肤刺激、皮肤发红,可导致灼伤和糜 烂。慢性中毒时出现头痛、恶梦、食欲不振、易激动、 慢性结膜炎、慢性支气管炎、血痰、耳聋等 硅烷监测报警系统 报警,发生闪 爆或着火 强烈刺激呼吸道,吸入硅烷及其产物会有头痛、眩晕、 发热、恶心、半晕厥状态 磷烷监测报警系统 报警,大蒜气 味或鱼腥臭味。 磷化氢中毒的特征是它在不刺激呼吸道黏膜的情况下被 吸入而直接导致急性中毒死亡。吸入磷化氢引起急性中 毒,多在吸入后 13 小发病,个别的在长达 24 小时之 后才发病。中毒后的症状,轻时有难受、胸部感到受压、 胸骨内疼痛、咳嗽、眩晕、耳鸣、呼吸困难、头部麻痹、 后头部剧痛、食欲不振、突然摔倒等、重时有四肢痉挛、 步行困难、瞳孔扩大、肺及支气管充血和出血、内脏器 官的脂肪积聚、肺水肿等并可在 24 小时内死亡。 硼烷监测报警系统 报警,无色气 吸入高浓度乙硼烷出现胸闷、气短、干咳、心前区不适; 可出现恶心、头痛、发热等症状。重者可发生肺炎、肺 17 体,有特臭。水肿。慢性影响:长期接触可能引起肝、肾损害,支气 管炎,中枢神经系统症状较轻。 砷烷监测报警系统 报警,大蒜气 味 头痛、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贫血、腰痛、呼吸困难、 肺水肿、心动过速、神经错乱、昏迷甚至死亡,尿液呈 黑色,皮肤会变成青铜色。暴露于该气体 250ppm 浓度 下几分钟之内就可导致死亡,这些症状可能会在 24 小 时之后出现,该气体溶于血液可引起红细胞损伤、患尿 血症、和肾功能方面的问题。其次的影响包括:脾脏增 大,骨髓增生,心肌损伤和神经错乱。 三氟化硼监测报警系统 报警,白烟产 生 急性中毒:主要症状有干咳、气急、胸闷、胸部紧迫感; 部分患者出现恶心、食欲减退、流涎;吸入量多时,有 震颤及抽搐,亦可引起肺炎。皮肤接触可致灼伤。 二氯二氢硅有刺激性气味吸入后强烈刺激呼吸道,引起呛咳、呼吸道发炎、喉痉 挛和肺水肿。触到眼睛可引起流泪并导致眼灼伤。接触 皮肤可引起化学烧伤,液态时也可引起冷烧伤。 笑气监测报警系统 报警 面部肌肉痉挛,严重时窒息。 惰性气体压力异常大量吸入会导致窒息。氦气会引起冻伤。 磷源具有刺激性臭 味,在潮湿空 气中剧烈发烟。 遇湿润的呼吸道粘膜,可分解成磷酸及氯化氢,对粘膜 产生刺激腐蚀作用,发生急性中毒。 硫酸、盐酸、 硝酸、氢氟 酸 刺激性气味、 腐蚀接触物质、 散发白烟、冒 沫。 对呼吸道产生刺激腐蚀作用,或同皮肤接触后引起化学 烧伤。 乙醇、丙酮、 光刻胶、显 影液、定影 液、三氯乙 烯 散发刺激性气 味。 有害、易燃易爆,引起火灾火灾。 18 5.2.8.3 化学品泄露事故事故主要产生中毒、腐蚀烧伤和火灾(爆炸) ,针对事故 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处置措施,主要措施包括:灭火、点火、隔绝、堵漏、拦截、 稀释、中和、覆盖、泄压、转移、收集等。 5.2.8.4 进入泄漏现场进行处理时,现场救援人员必须配备必要的个人防护器具 (专用防护服、隔绝式空气面具) ,占领上风或侧风阵地。 5.2.8.5 应迅速查明泄露范围、泄露物质及其周围物质的品名和主要危险特性、 火势蔓延的主要途径,燃烧的危险化学品及燃烧产物是否有毒。 5.2.8.6 各生产部门要制定化学品泄漏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案。包括:控制泄漏源、 处理泄漏物(围堤堵截、稀释与覆盖、收集) 、正确扑灭火灾方式。 5.2.8.7 现场指挥人员发现危险失控或者监控浓度超标时,有可能发生爆炸、爆 裂、喷溅等情况,应及时下达撤退命令; 5.2.8.8 针对化学危险品泄露事故对人体、动植物、土壤、水源、空气造成的现 实危害和可能产生的危害,应迅速采取封闭、隔离、洗消等措施; 5.2.9 群体伤亡事故 群体伤亡事故分类产生原因涉及部位和部门 食物中毒事故员工食堂食物中毒全公司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锅炉、压力容器和管道爆 炸 锅炉房、空分 电梯事故电梯停电、冲顶、蹲底、 门触点故障、开门走车、 溜车 全公司 建筑物坍塌事故建筑物倒塌全公司 5.2.9.1 食物中毒应急处置预案 (1)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在餐厅用餐员工当出现多例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 且怀疑为食物中毒引起,应立即报告食堂管理人员和总务部,由总务部组织进行初步 调查和确认。如确认为食物中毒事件,立即向具有管辖权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卫生 监督部门报告中毒情况、中毒发生时间、中毒主要症状、中毒的人数等,如果怀疑与 投毒有关,还应向安保部报告,请及时报告当地公安部门。 (2)员工餐厅应建立详细的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方案和食品采购、制作、保管过程 安全管理制度和消毒、采样、安全检查管理制度,并定期进行食品安全巡查和监督。 19 (3)食物中毒人员的救治,如现场发现员工出现中毒症状后,应迅速拨打 120 等 急救中心电话,并详细告之中毒情况、中毒发生时间、中毒主要症状、中毒的人数等, 并立即询问如何进行现场救治。 (4)启动中毒事故应急预案后,现场救援组应当立即派遣安全管制组人员对现场 进行戒严,将所有接触食物人员进行隔离持,并控制可疑人员。 (5)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应落实各项控制措施,对中毒现场、食品加工场地、工 具、用具、设备等进行彻底清洗消毒,待卫生防疫部门确认后,餐厅方可重新开始启 用。 5.2.10 压力容器爆炸事故 5.2.10.1 压力容器的采购、使用、维护和日常管理必须遵守国家压力容器安全法 律法规和标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