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镇饮用水源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_第1页
某镇饮用水源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_第2页
某镇饮用水源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_第3页
某镇饮用水源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_第4页
某镇饮用水源环境整治工程项目可行性论证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目 录录 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1 1.1 项目承担单位.1 1.2 项目基本情况.1 1.3 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与范围.3 1.4 项目目标.4 第二章第二章 建设背景和必要性建设背景和必要性6 2.1 项目背景.6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8 第三章第三章 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12 3.1 自然地理状况.12 3.2 社会经济概况.17 第四章第四章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概况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概况20 4.1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基本状况.20 4.2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管理现状.20 4.3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与核定.22 4.4 水源保护和管理.25 4.5 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27 第五章第五章 建设方案建设方案29 5.1 建设内容.29 5.2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及方案设计.29 5.3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及方案设计.34 5.4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及方案设计.37 5.5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削减工程及方案设 计.59 第六章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措施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措施62 6.1 环境保护目标.62 6.2 环境保护控制标准.62 6.3 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63 6.4 环境保护措施.65 6.5 环境评价.66 第七章第七章 劳动安全、健康、消防及节能劳动安全、健康、消防及节能67 7.1 劳动安全、工程卫生.67 7.2 职业健康.70 7.3 消防.70 7.4 节能.70 第八章第八章 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72 8.1 项目组织管理机构.72 8.2 工程建设管理.73 8.3 建设进度.76 第九章第九章 工程招投标工程招投标78 9.1 招标工作依据.78 9.2 招标方式.80 第十章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81 10.1 编制依据.81 10.2 投资估算.81 10.3 资金筹措.82 第十一章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效益分析83 11.1 经济效益分析.83 11.2 社会效益分析.83 11.3 环境效益评价.84 第十二章第十二章 风险分析及对策风险分析及对策86 12.1 业主方自身风险分析及对策.86 12.2 项目建设参与单位诚信风险分析及对策.87 12.3 合同风险分析及对策.88 12.4 项目资金、质量和进度风险及对策.89 第十三章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结论与建议91 13.1 结论.91 13.2 建议.91 第一章第一章 总论总论 1.1 项目承担单位项目承担单位 于都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1.2 项目基本情况项目基本情况 1.2.1 项目名称项目名称 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 1.2.2 建设地点建设地点 于都县贡江镇、祁禄山镇、小溪乡、禾丰镇、利村乡、罗江乡、 罗坳镇、梓山镇 8 个贡江干流流域(贡江-小溪河)所在集镇。 1.2.3 建设内容与规模建设内容与规模 1、贡江下游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 界碑、交通警示牌、宣传牌等规范性基础设施,树立界碑、界 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宣传牌、交通警示牌,安全监控系统(360 度监控系统) 。 2、贡江下游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 铁丝网防护墙、道路水泥防护墙、取水口物理隔离和生物篱笆 如防护林带、湿地床及消减带;安装高 1.5 米的生态隔离防护网、 临工路段水域建设防护桩等防护措施、建设生态护坡和植物篱,水 源地二级保护区内设置水面物理隔离与沉水植物消减隔离带、曝气 装置等。 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 对流域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治理。 因地制宜地采取厌氧+微动力、厌氧+人工湿地、氧化塘+灌溉、沼 气生态利用等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经济条件好但不具备纳管 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采取农户独立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 的方式,积极推广沼气池、生物氧化塘建设;对大型行政村,采用 分散式人工湿地、土地处理技术、微曝气技术、生物氧化塘处理技 术等技术及配套的污水管网集中治理生活污水,并配套建设乡村收 集管网 45 km。 4、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削减工程 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 0.8 万亩农田(年总施用化肥用量为 2800 吨,年总施用农药用量为 450 吨)积极示范推广生物农药、高 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新型高效药械,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部分替 代化学防治,控制农作物虫害发生频次,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采取 安置诱虫灯和杀虫灯(如太阳能杀虫灯) 、生物诱捕技术、推广生物 农药等手段,全面开展植保专业化防治,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工程。 1.2.4 项目建设期项目建设期 项目建设期为 2 年,即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2 月。 1.2.5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1、本项目总投资 1850 万元。 2、资金筹措:申请中央专项资金 1300 万元,地方政府财政资 金 550 万元。 1.3 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与范围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与范围 1.3.1 项目研究与咨询过程项目研究与咨询过程 承担报告编制单位依据国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要求,参考 其中论述要点和分析思路,到委托方现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项目概 况的基础上,主要从宏观角度、外部性角度进行技术、社会、环境、 节能等几方面综合分析,并尊重委托方的意愿,客观地编制本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1.3.2 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 1、法律、法规、条例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14 年修订) ;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10) ;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06) ;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011.03) ; (5)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2010.12 修订) ; (6) 江西省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办法 (2006.08) ; (7) 江西省环境保护条例 (2008.11) ; (8) 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 (2012.03) 。 2、技术规范和标准 (1)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 (2)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 3020-93) ; (3)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084-2005) ; (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 (5)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 338-2007) ; (6)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HJ/T 433-2008) ; (7)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HJ 773 -2015) ; (8)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 (HJ 774 -2015) ; (9)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 ; (10)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1995) ; (11)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285-1989) 。 3、文件资料 (1)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1 号) ; (2) 江西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赣府发201562 号) ; (3) 赣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4) 于都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 1.3.3 研究范围研究范围 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对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 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背景 及必要性分析、建设条件与选址、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建设方案、 环境保护措施分析、节能分析、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项目效益分 析。 1.4 项目目标项目目标 全面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质监测,实施水环境容量总量控 制,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稳定达到功能要求,从饮用水源 地集水区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源 区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水的产生量将有所增加,如不采取适当的污 染物处理、回收利用的措施,将会对水源区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 因此,通过对污染物的有效控制,通过加大水环境监控力度和水资 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配置,使生活用水水源功能区水质达到国家规 定的生活用水标准,其他功能基本达到水功能区水质标准。实现水 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第二章 建设背景和必要性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2.1 项目背景项目背景 水安全关系每个国人的健康与生命、关系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 家园。这些年来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严重困扰着九州大地上 的中华儿女。党中央瞄准当前影响水安全的种种问题,为切实加大 我国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蓝天常在、青山常 在、绿水常在”的美丽中国建设,国务院于 2015 年 4 月 2 日印发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发201517 号) ,提出十条行动计划 35 款、76 项、238 个具体措施,把政府、企业、公众攥成一个拳头, 向水污染宣战,简称“水十条” ,出台时机可谓恰逢其时,明确要求 “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 ,将以环境质 量为核心,对区域性、流域性等水体抓好差两头,尽一切力量保护 好饮用水源地等优质水体稳定达标、持续改善。 2015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该 方案被视为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我国生态文 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 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此方案设定了我国 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就是在“十三五”期间,构建起由自 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 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 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 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015 年 10 月底,国家环保部对外公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三 五”规划基本思路 ,初步提出 2020 年及 2030 年两个阶段性目标, 在“十三五”期间,建立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 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实现三大生态系统全要素 指标管理;提出“要以质量改善为核心,优化和完善主要污染物总 量控制指标体系” 。 江西省作为水环境总体较好的省份,在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面 临愈发严峻的水污染困境,近年来鄱阳湖水质逐渐退化,达标率显 著下降,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引导社会经济与生态环 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西样本,江西 省政府于 2015 年 12 月 31 号印发江西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赣府发201562 号) ,主要任务中明确要“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 强化河湖水生态安全保护,整治城市黑臭水体,保障水生态环境安 全” 。 为推进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国家“十三五”环境保 护相关规划重大项目实施,国家环保部和财政部 2016 年 2 月 3 日联 合加急下发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关于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 目储备库建设的通知 (环规财201617 号)的文件,要求各地根据 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方案 ,结合本地实际情 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省级储备库建设工作方案,在此基础上积极申 报中央储备库。2016 年 3 月 15 日江西省环保厅和财政厅下发关 于江西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指 导地方各县市开展各级储备库建设。 这项工作将是改变各级环保部门长期以来“不会孕育项目、拍 头式”报送项目乃至无项目的被动且不成熟的工作局面,这种保障 “怀胎十月”的项目自然孕育方式将对各级环保事业的健康有序发 展迎来新的春天和体制机制上的重大革新。 为积极推进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 江西省水污染防治 行动计划 ,江西省“十三五”环境保护相关规划重大项目实施,规 范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关于 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建设的通知 (环规财201617 号)等文件精神,着力开展本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精心规划编制 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建设方案。 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1.1 项目建设是践行国家新农村建设相关战略的实际行动项目建设是践行国家新农村建设相关战略的实际行动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 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 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 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 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 2.1.2 项目建设是于都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项目建设是于都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于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 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 “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 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 力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 村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建 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于都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提出了十大举措,其中与农村环 境综合整治密切相关的有两大举措:一是全面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 设。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 围,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 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二是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强化农业面源 污染防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下大力推进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加 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快改善村容村貌和庭院环境。 2.1.3 项目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项目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 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发展、健康和福利的基本需求,是社会文 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 会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遏 制区域水污染趋势、改善水环境质量、建立安全供水的保障体系、 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2.1.4 项目建设是优化农村实现生态区目标的需要项目建设是优化农村实现生态区目标的需要 到 2015 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农村饮用水水 源地水质有所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严重的农村 环境污染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 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 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集中式 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 100%,村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 100%,全 面推广农村新能源,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生活用能 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 6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70%, 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 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 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公众对环境的 满意率达 98%,至 2018 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的总体目标。 2.1.5 项目建设是确保赣江上游贡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的需要项目建设是确保赣江上游贡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的需要 随着于都县的工农业的蓬勃发展,于都县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 了显著提高,而由于历史原因,该县也积累了大量环境问题,尤其 是对赣江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于都县是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老一 辈革命家毛泽东、朱德、曾山等也都曾经在于都县留下了革命的足 迹。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于都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 高,但该县相对还是比较贫困,目前该县享受国务院关于支持赣 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1 号)文相关政 策。本次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项目旨在 解决历史欠帐,而解决本县积累了几十年的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仅 靠地方财政难以达到全面、综合治理的目标,需要国家给予一定资 助。通过本次项目治理的实施,可彻底改善贡水于都段区域及其下 游的环境状况,杜绝跨区域水污染纠纷,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 保护于都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饮用水安全,赣江中下游乃至保护鄱 阳湖水质安全作出巨大的贡献。 综上所述,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章第三章 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3.1 自然地理状况自然地理状况 3.1.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 于都县贡江镇、祁禄山镇、小溪乡、禾丰镇、利村乡、罗江乡、 罗坳镇、梓山镇八个乡镇位于县城西南方向,贡水下游,西与赣县 接壤,北邻兴国,南靠安远;其中贡江镇为于都县城所在地,距赣 州市 65 公里、南昌市 422 公里。见图 3-1 行政区划图。 图图 3-1 于都县行政区划图于都县行政区划图 3.1.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 区内地貌以低山、丘陵、盆地为主。四周群山环抱,东、南、 北地势较高,逐渐向西部倾斜,贡水流经中心区域地势较平坦,见 图 3-2 卫星遥感影像图。 图图 3-2 卫星遥感影像图卫星遥感影像图 3.1.3 河流水系河流水系 1、河流 区内河流属赣江水系,总长度 1283 公里,密度为 0.44 公里/平 方公里,水域约 108 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 3.73%。流域面积 (含境外)大于 2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53 条,其中大于 500 平方公 里的河流有贡水、梅江、小溪河(见水系图 3-3) 。 图图 3-3 水系分布图水系分布图 贡水:古称湖水,发源福建长汀和江西于都横江镇,由东向西 流经于都、瑞金、会昌等县市,在绵、湘两江汇合处始称贡水,于 赣州市与章水汇成赣江。县域内流域面积 500 平方公里。 梅江:古称汉水,发源于宜黄,乐安与宁都交界的王坡嶂南麓, 县内流域面积 1018 平方公里,主河县域内长度 57 公里,至贡江镇 的龙舌咀注入贡水。 小溪河:也称新陂河,源于安远县老村耙泥嶂,县内流域面积 621.2 平方公里,主河长 63.8 公里,县境内河长 60.2 公里,至罗江 乡白田村于左岸注入贡水。 2、水库 保护区内有仓前水库、上蕉水库、西冈水库、安下水库四座, 总库容 1771.75 万立方米。 3.1.4 气候特征气候特征 于都县属中亚热带季节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 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特点。 保护区内年平均气温 19.7,最高日(七月)平均气温 29. 7, 最低月平均气温(一月)8.2,极端最高气温 39.9;极端最低气 温-4.5。年平均降雨量 1507.7 毫米;年最大降雨量 2309.9 毫米 (1975 年) ;年最小降雨量 915.7 毫米(1971 年) 。年降雨量中春季 约占 19.6%;夏季占 47.4%;秋季占 21.6%;冬季占 11.4%。雨量分 布不匀,旱雨季节分明。 3.1.5 土壤与植被土壤与植被 1、土壤 于都地处亚热带南部,属常绿阔叶林生物气候带,地带性土壤 为红壤。受地形、母质和人为活动等成土因素的影响,形成丰富多 样的土壤类型。经土壤普查,保护区内土壤有水稻土、草甸土、红 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等 7 个土类。 2、植被 由于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和人为活动等 因素,全县森林植被分布不均匀,水平分布不明显,呈垂直分布。 其分布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低海拔(600 米以下)多为针叶林 和常绿阔叶林、毛竹林,中海拔(600900)米之间)为针阔叶混交 林,高海拔(900 米以上)为低山灌丛草地。 3.2 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概况 3.2.1 行政区划、人口行政区划、人口 于都春秋先后属楚,吴秦属九江郡。建县始于西汉高帝六年 (公元前 201 年) ,以境内有雩山而得名雩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时期为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地。新中国成立后迭属赣州 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赣州地区,赣州市。1957 年改称于都。于 都县贡江下游集镇包括贡江镇、祁禄山镇、小溪乡、禾丰镇、利村 乡、罗江乡、罗坳镇、梓山镇八个乡镇,如下表 3-1 所示。 表表 3-1 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行政区划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行政区划 面积/平 方公里 总人口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居委会/个行政村/个 贡江镇154.65593271225 祁禄山镇17212688116201068211 小溪乡160.830345292251120/13 禾丰镇131.8964377614362941323 利村乡148.2235486336921794/15 罗江乡117.2738615375941021/15 罗坳镇16853461514402021118 梓山镇17468573656722901224 3.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16 年 1-11 月,于都县经济继续平稳运行,主要经济指标保持 稳定增长。 1、工业经济平稳发展 1-11 月,全县 83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58.81 亿元(列全市第 5 位) ,同比增长 9.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 产值 227.49 亿元,同比增长 8.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 227.31 亿元,同比增长 9.2%。 2、投资增速保持平稳 1-11 月,全县 500 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67.03 亿元 (列全市第 3 位) ,同比增长 17.0%,增速较 1-10 月略低 0.2 个百分 点,高于全市 0.1 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 55.42 亿元,增长 24.1%, 比 1-10 月大幅提高 22.4 个百分点,低于全市 12.5 个百分点;房地 产开发投资 7.05 亿元,下降 37.5%,比 1-10 月降幅收窄 4.2 个百分 点,大幅低于全市 42.8 个百分点。 3、消费市场较快增长 1-11 月,全县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 4.57 亿元,同比 增长 26.7%(列全市第 4 位) ,增速虽比 1-10 月下降 1.4 个百分点, 但仍大幅高于全市 15.8 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3.02 亿 元,增长 3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1.54 亿元,增长 19.7%。 4、外向型经济发展趋缓 1-11 月,全县进出口总额 12346 万美元(列全市第 8 位) ,同比 增长 6.0%,比 1-10 月下降 2.1 个百分点,高于全市 5.1 个百分点。 其中,出口总额 10892 万美元,同比增长 8.1%。全县实际利用省外 项目资金 33.61 亿元(列全市第 8 位) ,同比增长 9.8%;实际利用外 资 8913 万美元,同比增长 12.7%。 5、财政收支小幅提升 1-11 月,财政总收入 15.75 亿元(列全市第 6 位) ,同比增长 9.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1.71 亿元,同比增长 3.8%。全县 税收收入完成 11.07 亿元,同比增长 6.3%;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 比重达 70.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46.73 亿元(列全市第 1 位) ,同 比增长 14.6%,比 1-10 月提高 1.1 个百分点,低于全市 4.3 个百分 点。其中,教育支出 15.46 亿元,增长 28.2%,增速比上月提高 17.7 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8.80 亿元,增长 28.4%;医疗卫生 与计划生育支出 7.81 亿元,增长 29.7%。 第四章第四章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概况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概况 4.1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基本状况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基本状况 通过对于都县贡江下游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市社会经济基础 情况、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分布状况、生态及管理状况调查;完 成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水质安全及环境管理状况评价;并 对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染防治、监测及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出 了规划方案,得出以下结论: 于都县贡江下游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状况良好, 保护区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III 类标 准及以上,存在的主要污染源为农田面源污染、畜禽渔养殖污染、 农村及位于保护区城镇居民生活污染,过境水质情况良好且存在很 大环境容量。 4.2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管理现状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管理现状 4.2.1 管理机构管理机构 于都县人民政府对县城贡江下游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 保护负责,县环境保护、水利、地质矿产、卫生、建设等部门应结 合各自的职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自 来水公司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巡查制度,协助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 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工作,及时制止或者向有 关部门报告污染饮用水源的行为。 4.2.2 保护区的划分状况保护区的划分状况 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2010.12 修订) 的要求,由于都县人民政府根据于都县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调查的数 据,依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 338-2007)的 要求,已完成对县城贡江下游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技 术划分,并上报有关部门。 4.2.3 水质监测水质监测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 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精神,根据省政府要求,切 实将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落到实处,赣州 市政府从 2006 年起委托市环境监测站平均 2 月一次对县城集中饮用 水断面水质(28 个指标)进行监测考核。 4.2.4 管理状况管理状况 于都县人民政府按照法律规定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了禁碑, 以禁止在保护区内一切排污行为。为认真贯彻执行全国第六次环境 保护大会以及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省、市 环保局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及开 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部署,县环保局认真开展了饮用水 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对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 督促相关单位对环境问题进行整改。 4.3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与核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与核定 4.3.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 根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 338-2007)的 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水源洁净而划定的加以特殊 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定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地表 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保护区。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也可在 二级保护区范围外设置准保护区。保护区范围又分水域范围和陆域 范围。 1、一级保护区划分 (1)水域范围划分方法 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划分采用经验方法。 水域长度:为取水口上游不小于 1000 米,下游不小于 100 米的 河道水域。 水域宽度:为 5 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 (2)陆域范围划分方法 技术规范规定: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 域河长。陆域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不小于 50 米,同时应满足 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规定的范围。 陆域沿岸长度等于相应一级保护区水域河段长度,陆域沿岸纵 深为一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外延 100 米。 2、二级保护区划分 (1)水域范围划分方法 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划分采用经验方法。 水域长度,在一级保护区上游侧边界向上游延伸原则上不小于 3000 米;水域宽度,以河堤两岸为控制包括整个河面宽。 (2)陆域范围划分方法 陆域沿岸长度等于二级保护区水域河长;陆域沿岸纵深为二级 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外延 100 米。 3、准保护区划分 根据流域范围、污染源分布及对饮用水水源水质影响程度,需 要设置准保护区时,可参照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确定准保护区的 范围。 4.3.2 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准保护区的划定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准保护区的划定 依据饮用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 338-2007) ,参照 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确定准保护区的范围。应用二维水质模型计 算得到。 水域范围:准保护区上游侧边界到二级保护区上游边界的距离 应大于污染物从 GB 3838-2002类水质标准浓度水平衰减到 GB 3838-2002类水质标准浓度所需的距离。一般河流水源地,准保护 区长度从二级保护区的上游边界向上游(包括汇入的上游支流)延 伸不得小于 2000 米,下游侧外边界距准保护区边界不得小于 200 米。 准保护区水域宽度:准保护区水域向外 10 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 域,有防洪堤的河段二级保护区的水域宽度为防洪堤内的水域。 陆域范围:准保护区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二级保护区水域河长。 准保护区沿岸纵深范围不小于 1000 米,具体可依据自然地理、环境 特征和环境管理需要确定。对于流域面积小于 100 平方公里的小型 流域,准保护区可以是整个集水范围。当面污染源为主要水质影响 因素时,准保护区沿岸纵深范围,主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 环境管理的需要,通过分析地形、植被、土地利用、地面径流的集 水汇流特性、集水域范围等确定。当水源地水质受保护区附近点污 染源影响严重时,应将污染源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入准保护区管理范 围,以利于对这些污染源的有效控制。 经于都县政府初步核定,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准保 护区位于梓山镇贡江沿线流域;于都县应急水源地,确定为贡江镇 的仓前水库,见图 4-1。 图图 4-1 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准保护区及应急水源地空间分布图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准保护区及应急水源地空间分布图 4.4 水源保护和管理水源保护和管理 4.4.1 饮用水源地保护基本规定饮用水源地保护基本规定 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应根据饮用水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 水文地质条件、供水的数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划定。 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均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 水卫生标准 (GB 5479-2006)的要求。 各级地下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应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 并保证开采规划水量时能达到所要求的水质标准。 本次工程严格按照以下对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的规定要求执 行。 4.4.2 一级保护区一级保护区 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位于开采井的周围,其作用是保证 集水有一定滞后时间,以防止一般病原菌的污染。直接影响开采井 水质的补给区地段,必要时也可划为一级保护区。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 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 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 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 4.4.3 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 饮用水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位于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外, 其作用是保证集水有足够的滞后时间,以防止病原菌以外的其它污 染。 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 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 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 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等活动的,应 当按照规定采取措施,防止污染饮用水水体。 4.4.4 准保护区准保护区 饮用水地下水源准保护区位于饮用水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外的 主要补给区,其作用是保护水源地的补给水源水量和水质。 准保护区内: 1、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沿等排放污水和其它有害废 弃物。 2、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天 然气、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农药等。 3、实行人工回灌地下水时不得污染当地地下水源。 4、禁止建设城市垃圾、粪便和易溶、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堆放场 站,因特殊需要设立转运站的,必须经有关部门批准,并采取防渗 漏措施。 5、当补给源为地表水体时,该地表水体水质不应低于地表水 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中规定的 III 类标准。 6、不得使用不符合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5084-2005)的 污水进行灌溉,合理使用化肥;保护水源林,禁止毁林开荒,禁止 非更新砍伐水源林。 4.5 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 4.5.1 评价指标评价指标 地表水水质主要参评项目:一般污染物为高锰酸盐指数、氨氮、 生化需氧量、溶解氧、铁五项;有毒污染物为挥发性酚类、氟化物、 砷、汞、铬(六价)等;湖库富营养化评价项目包括总磷、总氮、 叶绿素、透明度和高锰酸盐指数。 4.5.2 评价方法评价方法 本次水源地水质评价采用全国城市饮用水水源地安全状况技 术细则中水质评价方法及地表水水质评价补充说明、地下水水质 评价补充说明。 地表水水源地评价标准采用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 2002) 。基本项目水质类别分类、类、类、类、类及劣 类评价;一级水源保护区以类地表水标准值为限值,二级水源保 护区以类地表水标准值为限值,准保护区参考二级保护区标准, 给出是否达标、主要不达标污染指标、超标倍数等。 第五章第五章 建设方案建设方案 5.1 建设内容建设内容 本项目包括贡江下游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 贡江下游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集 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削减工程四大工程。 5.2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及方案设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及方案设计 5.2.1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 1、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管理概念 饮用水源地规范化管理项目包括饮用水水源地选址、保护区划 定、保护区标志设置、保护区隔离防护工程、保护区管理能力建设 工程及保护区综合整治工程等。 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设计概念图见图 5-1。 图图 5-1 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设计概念示意图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项目设计概念示意图 2、水源地选址 选择水源地时,应在拟确定的位置周边开展水环境基础状况的 调查和评价,并进行水量、水质监测。按照“水量充沛、水质优良、 取水便捷、环境风险低、工程投资小的顺序”选择水源及取水口位 置。 河流型水源一般应选择在人口密集区上游河段,应尽量避免直 接从河道取水,有条件的城镇,可采用河岸渗透取水、傍河取水方 式;取水口应尽量避开回流区、死水区和航运河道;在潮汐河流取 水时,应合理调度、采取蓄淡避咸等措施,避免咸潮影响。 3、保护区划定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应根据水源所处的地理位置、地形 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供水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分布,结合当地 标志性或永久性建筑,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338-2007)进行划定。 4、保护区标志设置 (1)界碑 在保护区的地理边界(人群活动易见处,如交叉路口、绿地休 闲区等)设立界标,用于标识水源地及保护区范围并起到警示作用, 如图 5-2、5-3 所示。 图图 5-2 饮用水水源界碑保护区正面示意图饮用水水源界碑保护区正面示意图 5-3 饮用水水源界碑保护区背面示意图饮用水水源界碑保护区背面示意图 (2)交通警示牌 交通警示牌分为道路警示牌和航道警示牌,用于警示车辆、船 舶或行人进入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或航道需谨慎驾驶及需采取的 其他措施。警示牌设在保护区的道路或航道驶入及驶出点。水源保 护区内公路主干道的道路两旁,应每隔一定距离设置警示标志,横 穿保护区的公路、桥梁需视情增加警示牌的数量。交通警示牌的设 置要求参照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HJ/T 433-2008) 。 道路警示牌和航道警示牌的具体设立位置应分别符合道路交通标 志和标线 (GB 5768-2009)和(GB 5863-93)的相关要求,如图 5- 4、5-5 所示。 图图 5-4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警示牌示意图(一般道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警示牌示意图(一般道路) 图图 5-5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警示牌示意图(高速公路)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警示牌示意图(高速公路) 在驶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路侧,可设立驶离告示牌,示意图 如图 5-6、5-7 所示。 图图 5-6 驶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警示牌示意图(一般道路)驶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警示牌示意图(一般道路) 图图 5-7 驶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警示牌示意图(高速公路)驶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道路警示牌示意图(高速公路) 航道警示牌如图 5-8 所示。 图图 5-8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航道警示牌示意图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航道警示牌示意图 (3)宣传牌 根据实际需要,为保护当地饮用水水源而对过往人群进行宣传 教育所设立的标志,宜在明显位置采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形标, 如图 5-9 所示。 图图 5-9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形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图形标 5、安全监控系统 以信息中心为核心,建设饮用水水源地监控信息系统,包括饮 用水水源地数据库建设、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建设、数据管理系统 建设;环境监察能力标准化建设,最后形成完善的饮用水源监控管 理中心。 目前,于都县环境监测站由于资金原因,监测仪器比较匮乏, 县域内污染监测主要依赖赣州市环境监测站和周边县的环境监测机 构代为监测,不仅造成经济方面的负担,而且不利于污染的及时、 快速测定,对于打击违法企业、应对环境应急状态极为不利。 为确保于都县赣江支流贡水过境断面水质达到优质水质标准, 本项目拟建设,过境断面水质自动监测站一座。另本项目实施后最 终例行监测将由于都县环境监测站承担,本项目也将给于都县环境 监测站配备其缺少的相应监测设备。 5.2.2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方案设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方案设计 1、准保护区设计方案 本工程沿准保护区地理界限设立界碑和警示牌,制作标准参考 HJ/T 433-2008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 2、环境监管能力建设 (1)应急与预警能力建设 建设内容为建设环境应急系统建设(以接入市、省环境应急系 统为主) 、依据环发2010146 号通知要求购置应急防护装置和调查 取证设施。 (2)监测标准建设及能力提升 包括配置分光光度计、电导仪、溶解氧测定仪、BOD 培养仪、 COD 快速测定仪水样自动采样器等所缺的监测装备,对于都县县城 饮用水源地取水口和国控、省控断面设置水质自动化监测系统 2 处。 (2)监察标准建设及能力提升 环境监察取证装备、移动通讯与基本办公硬件装备配置;县环 保局环境监察大队还需配备 PDA 系统、GPS 定位仪、便携取证设备、 暗管探测器、便携式多参数水质测定仪、便携式水质检测仪(10 项 指标) 、便携式重金属测定仪(15 项指标) 、便携式流速测量仪、激 光测距仪等。 5.3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及方案设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及方案设计 5.3.1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 依据水源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理需要,应在人群 活动较为频繁的一级保护区陆域外围边界设置隔离防护设施。隔离 设施分成物理隔离和生物隔离两类,物理隔离包括护栏、隔离网; 生物隔离主要为植物篱。应在取水方式简单且水量较大的河流、湖 库型水源周围设立植物篱,利用植物阻挡及吸附分解作用,拦截人 畜及污染物进入水源。 1、物理隔离 通过建设围栏、围网或公路防撞栏(网)等措施对一级保护区 或二级保护区进行隔离。围栏可采用钢制、铸铁等坚固且防锈蚀的 材质,防护网可采用钢板网或绿篱围网,防撞栏可采用热镀锌 Q235(双波型)护栏板。防护网建设长度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也 可与一级保护区边界的长度相等,高度不应小于 1.5 米。 图图 5-10 围网示意图围网示意图 图图 5-11 防撞栏示意图防撞栏示意图 2、生物隔离 生物隔离可阻止居民接近取水水域或者利用河滩缓坡种地种菜 的违法行为,同时还可通过植物根系的吸收和吸附作用,吸收水体 中的氮、磷等元素,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改善局部水质。通过选择 适宜的树木、植物种类在一级保护区周边建设植物隔离带,实现生 物隔离防护,比较常见的生物防护类型是植物篱和生态缓冲带。植 物的选择可依据生物隔离的布局进行选择:在湖库岸边,可种植本 土常年青的灌木乔木,在湖滨浅滩地区可配植莺尾、风车草、纸莎 草、香根草和千屈菜等能耐短时间水淹的植物灌木。 图图 5-12 生物隔离布局示意图生物隔离布局示意图 3、取水口污染防护工程 建立取水口周边如机井泵房、防渗设施、卫生隔离带、应急池、 隔离网、卫生安全设施装置等卫生防护措施或采用傍河取水、增加 渗滤层等技术手段,改善取水口水质。 5.3.2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方案设计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方案设计 1、首先将保护区内的地面平整,清理垃圾。包括对拆迁垃圾、 生活垃圾及耕地垃圾清理外运,生活垃圾运至垃圾填埋场处置,拆 迁垃圾运至政府指定地方处理,耕地垃圾就地焚烧;对沙化地、裸 露砂砾石部分地带回填黑土进行平整、覆盖。 2、在保护区内安装高 1.5 米的生态隔离防护网,临公路段水域 建设防护桩。 3、绿化种植防护林带,在保护区建水源涵养林,恢复植被,改 善环境。种植树种选用适合本地区气候生长的速生丰产林。 4、在水源地取水口修建养护通道两侧栽植榆树墙,水源取水口 10 米半径内种植低矮的灌木。 种植标准为 250270 棵/亩,采用均值 260 棵/亩。 5.4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及方案设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及方案设计 5.4.1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 1、生活污水处理技术简介 农村地区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无力建设生活污水的排水管网 系统及集中的处理设施,或是由于居住比较分散,生活污水不便收 集集中处理,目前沿梅江下游饮用水源地一、二级保护区内梅江河 两岸村庄生活污水均未进行过处理就直接排入村庄周边池塘、溪流, 最终汇入贡水中游段。由于该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及 N、P 等 元素,排入水体后,会引起水体中叶绿素 a 的含量呈现出数量级的 上升,导致水体中的藻类大量繁殖,引发富营养化现象,造成受纳 水体的水质恶化,势必将影响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并对 贡水与梅江结合部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生活用水安全也构成了威胁。 针对农村生活污水的特点,结合农村经济能力的实际情况,以及农 村地区具体的自然环境,因地制宜的研究开发适合农村生活污水处 理的新技术与新工艺,是解决农村水污染问题的关键所在,也是改 善于都县的地表水环境的必要措施。 农村生活污水的具体水质状况参见表 5-1。 表表 5-1 农村生活污水水质状况农村生活污水水质状况 指标BOD5CODSSNH4-N 浓度/(mgL- 1) 801202003001002002030 农村生活污水的数量、成分、污染物浓度与当地村民的生活习 惯、生活水平和用水量有关。农村生活污水一般由洗涤用水、餐饮 废水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