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3_第1页
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3_第2页
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3_第3页
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3_第4页
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应急预案编号:HSHG001 应急预案版本号:第二版辛集市海顺气体有限公司(辛集市海立医用氧气厂)生产安全事故综合应急预案编制单位:辛集市海顺气体有限公司颁布日期: 年 月 日批准页根据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 296392013)以及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的相关要求,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了生产事故综合应急预案,本预案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应急工作人员及其认可的专家组评审通过,现予以发布,自即日起实施。希望全体员工积极贯彻落实,并认真进行演练。批准人:发布日期: 年 月 日目 录 1总则11.1编制目的11.2编制依据11.3适用范围21.4应急预案体系21.5应急工作原则32事故风险描述43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64预警及信息报告84.1预 警84.2信息报告 85应急响应105.1响应分级105.2响应程序115.3处置措施135.4应急结束176信息公开187后期处置188保障措施208.1通信与信息保障208.2应急队伍保障208.3物资装备保障208.4其他保障209应急预案管理219.1应急预案培训219.2应急预案演练219.3应急预案修订219.4应急预案备案229.5应急预案的实施22附 件23- 31 -1总则 1.1编制目的为了预防生产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规范事故发生过程中的应急管理,当发生安全事故危及企业及职工生命财产的安全时,能以最快的速度,有序、有效的抢险、抢修、实施救援,从而达到尽快控制事态发展、降低事故损失的目的,本着“预防为主、以人为本、统一指挥、分工责任、降低损失”的原则,根据我单位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应急预案。1.2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2】70号)(2)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8】第6号)(3)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12】52号)(4)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2011】第591号)(5)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2007】第493号令)(6)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令【2009】第17号)(7)河北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河北省第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二次会议通过)(8)河北省安全生产应急管理规定(河北省人民政府令【2012】第15号令)(9)河北省实施细则(冀安办【2009】第13号)(10)职工伤亡事故分类(GB64411986)(11)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辩识(GB182182009)(12)生产经营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GB/T29639-2013)(13)危险化学品名录(2010版)(14)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15)氧气站设计规范(GB50030-2007)(16)本企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2011年第一版(17)安全评价报告1.3适用范围本预案只适用于本单位发生或可能发生的响应级别为二级及二级以上的火灾、爆炸等重大安全事故。1.4应急预案体系本单位的应急预案体系主要由综合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构成。一级预案: 本综合预案二级预案:现场处置方案。包括:(编制具体的现场处置方案)具体如下图所示:综合应急预案现场处置方案1.5应急工作原则安全生产事故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统一指挥、快速响应,分级负责,属地管理,分级管理,预防为主,科学施救的原则。a) 坚持以人为本,生命至上,迅速组织救治的原则。在处置生产安全事故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始终把人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特别是对危及生命的人员要不惜一切代价,迅速组织救治与抢救。b)一把手负责,统一指挥,快速反应。要建立一把手负责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机制,成立一把手牵头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统一指挥和全面负责的应急处置工作;形成处置生产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机制,立足于防范,抓早、抓小。一旦发生事故,确保做到快速反应,正确应对,果断处置,把事故危害降低到最小。c)实行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发生生产安全事故时,应遵循属地化管理得原则,由本车间、本部门第一负责人统一指挥,立即启动部门应急预案或处置方案,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及时进行处置。在采取应急处置措施的同时,报告上一级部门;对自身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请求上级有关部门支持和帮助。d)要体现分级管理的原则,不同层级的岗位对不同生产安全事故处置方案应有不同的应急反应和应急组织。公司级事故预案由安全部负责管理,每年组织两次学习和演练;车间级预案由各车间管理,车间主任每年组织一次组织学习和演练;岗位的现场处置方案由各组长负责管理,组长每季度组织一次学习和演练。e)预防为主,科学施救的原则。在强调科学应对、妥善处置生产安全事故,最大限度降低危害的同时,要特别注重预防为主的方针,加强安全文化建设,做好经常性安全检查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尤其要从法规上、制度上、思想上、组织上、物质上全面加强安全建设,建立有效的预防机制,提高事故应急处理能力,落实各项防范措施。2事故风险描述2.1单位概况 辛集市海顺气体有限公司和辛集市海立医用氧气厂位于辛集市田家庄乡经济开发区,北侧是养鸭厂,东西两侧为闲置工地,南侧为开发区公路,企业从业总人数为23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5名,安全员2名,生产一线工人16名。生产工艺主要是空分制氧、制氮,二氧化碳、氩、医用氧分装。主要产品:日产4000NM工业氧、4000NM氮、1500NM医用氧、2700NM二氧化碳、1300NM氩。2.2危险源与风险分析根据行业特点,整个生产工艺流程毒性和腐蚀性化学品,可能发生的事故有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泄露事故。因氧气为强助燃气体,如果发生泄露,再加之遇到可燃物,有可能引发火灾。因全厂安全防护距离合乎国家规定,厂房构建均采用钢铁结构,无可燃物,所以即使发生火灾,范围不会波及到厂区以外。因气瓶属于高压容器,遇热遇火有爆炸危险,波及范围不超过本厂区。低温储罐作为液氧液氮液氩的储存设备,如果阀门失灵,可能存在外泄风险,波及范围不会超过厂区。通过对整个生产与贮存中存在的危险因素进行辨识与分析,确定本企业危险源为:空分制氧,液氧、液氮、液体二氧化碳、液氩储罐,充装排,氧气瓶共4个危险目标。危险源辨识与分析见下表:序号工艺单元主要危险物质可造成的危险有害因素1空分制氧氧气、氮气火灾、爆炸2液氧、液氮、液体二氧化碳液氩储罐液氧、液氮、液体二氧化碳、液氩火灾(液氧)、爆炸,泄露3充装排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气体、氩气火灾(液氧)、爆炸、4氧气瓶氧气、氮气、二氧化碳气体、氩气火灾、爆炸、重大危险源辨识:国家标准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是指:长期地或临时地生产、加工、使用或储存危险化学品,且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临界量的单元。单元内存在危险化学品的数量等于或超过规定的临界量,即被定为重大危险源。危险物质氧在上述表(GB/18218-2009)表2中所列物质之列,设置1台15m液氧储罐、一个50m氧气储气囊、130瓶40L氧气瓶。氧的实际量:a、一台15m液氧储罐:气体总体积V=15m,储罐压力为P=0.7106Pa,T=-180+273=93K,根据克拉伯龙方程式PV=nRT,R为气体常数R=8.314。可得,n=(0.710615)/(8.31493)=13579mol,氧气的分子量为M=36,根据n=m/M,因此可得出,最大储量的质量为m=1357936=g0.49t。b、一个50m氧气储气囊:气体总体积V=50m,储罐压力为P=0.1013106Pa,T=25+273=293K,根据克拉伯龙方程式PV=nRT,R为气体常数R=8.314。可得,n=(0.101310650)/(8.31493)=2079mol,氧气的分子量为M=36,根据n=m/M,因此可得出,最大储量的质量为m=207936=74852g0.075t。c、130瓶40L氧气瓶:瓶库内氧气最大储量为130瓶,每个气瓶容积为40L,气体总体积V=4013010-3=5.2m3,气瓶压力为P=11106Pa,T=25+273=293K,根据克拉伯龙方程式PV=nRT,R为气体常数R=8.314。可得,n=(111065.2)/(8.31493)=23481mol,氧气的分子量为M=36,根据n=m/M,因此可得出,瓶库氧气最大储量的质量为m=2348136=g0.85t。因此,氧总质量为0.49+0.075+0.85=1.415t。具体氧气的储存情况见下表序号物质名称物质类型临界量(t)实际总量(t)计算过程结论1氧氧化性气体2001.4151.415/2001未构成重大危险源所以,在生产和储存过程中,不存在重大危险源。因此本厂配有深水井一眼,消防水泵两台,地上消防栓三个,消防水池一个,干粉灭火器18个,库区设有防火沙,防火锹。3.应急组织机构及职责3.1应急组织体系应急组织机构由指挥机构和应急抢险机构组成。如图所示:应急指挥机构应急组织体系 应急抢险机构3.2指挥机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3.2.1指挥机构的构成应急指挥机构由总指挥、副总指挥、成员三部分构成。3.2.2工作任务及职责3.2.2.1总指挥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a负责应急救援的全面工作b负责向上级部门的汇报工作。c组织制定方案和处理事故作战计划d 组织救援队伍,实施救援行动。e负责发布和解除应急救援命令。f组织事故调查,总结应急救援经验教训。3.2.2.2副总指挥工作任务及职责:a 协助总指挥工作;当总指挥不在时,全权代理其工作b负责应急求援人员的培训工作c负责应急预案的制订、修改及应急指挥工作。d负责危险目标的管理工作。3.2.2.3成员的工作任务及职责 a 负责生产协调,组织救援队开展各项应急救援工作 b 负责发生事故时的保安戒严及治安工作。 c 负责现场抢救一切事宜。3.3应急抢险机构的工作任务及职责3.3.1应急抢险机构的构成 应急抢险机构由抢救组和后勤保障组构成。3.3.2工作任务及职责3.3.2.1抢救组:a负责组织人员进行现场抢救b负责事故抢救和处理过程中的治安保卫工作,维护厂区的正常秩序c负责事故现场警戒区域的管理工作d负责对各类受伤人员进行急救治疗,组织护理3.3.2.2后勤保障组:a负责救援工作的动力、能源、药物和装备物资的供给及后勤保障工作b负责救援通讯网络的畅通,负责向有关部门的情况报告c负责事故现场设备、设施的安全操作及维修d负责家属及上级部门人员接待工作4.预警及信息报告4.1预警通过视频、巡查人员等发现事故苗头,采取两级预警行动:一般事故由发现事故第一人向企业领导报告,采取措施自救;重大事故由企业领导尽快做出事故信息判断,向市安监部门报告,请求社会支援救助,同时责令应急队伍待命,调集应急物资维持现场秩序,组织人员撤离疏散,切断事故现场电源、阀门,禁止在事故区通行并通过广播发出警报。4.2信息报告a信息报告与通知:事故发生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应当于1小时内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b 上报内容:应包括我厂概况;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事故的简要经过;事故已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已经采取的措施;及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c信息传递 后勤保障组组应及时通报企业周边企业、社区、学校、居民等本单位外人员和责任人。d必要时封闭交通通道,发出警报。5应急响应5.1响应分级针对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单位控制事态的能力,将事故分为不同的等级。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明确应急响应级别。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响应坚持属地为主的原则,各应急救救援队伍按照有关规定全面负责生产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协调、支援工作。按照事故危害程度、影响范围和控程事态的能力,本公司的应急响应分为三级响应:级响应:事故已形成蔓延和扩大,有可能发生爆炸燃烧,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企业不能控制,需要外部救援,扩大应急的响应即为级响应。级响应:发生的事故有可能造成蔓延和灾情扩大,车间已不能控制的情形为,需要全厂应急响应,即为级响应。级响应:发生的事故,不会造成火势蔓延和灾情扩大,发生的事故、事件或灾情只须车间响应即可满足应急救援的要求的响应,为级响应。我单位现场处置方案与本综合应急预案相衔接,本综合应急预案与上级部门应急预案相衔接。 5.2响应程序5.2.1响应分布图事故现场接 警信息研判启动预案应急结束现场可控 YES 扩大应急 NO 应急结束公司可控 YES NO 请求外援事态控制 NO YES应急结束5.2.2应急指挥消防队和当班调度根据火势情况,确认无法实施有效控制,有可能造成人员伤亡和重大财产损失时,要立即向公司总指挥报告事故情况,由总指挥决定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按照总指挥的指令,通知副总指挥、应急成员单位负责人迅速到达指定位置,根据各自职责和总指挥指示进行救援。5.2.3应急行动a)应急救援:由抢救组、后勤保障组等单位组成,负责抢救被困人员,转移贵重物资。排除险源:首先切断事故现场电源、气源,清除一切危险隐患,防止次生事故导致不必要的伤亡。救人第一:充分利用现有装备和救援器材,迅速抢救被捆人员和受伤人员,及时将伤员转交医疗部门进行救治,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先控后灭:救援人员要统一指挥,统一行动,按照救援程序,采取先控制后消灭的原则。对于可燃气体火灾,必须严格按照方案进行,在未采取措施的情况下,切忌盲目扑灭火焰,否则大量可爆气体泄漏积聚,会导致爆炸事故发生,后果不堪设想。财产转移:为尽量减少火灾现场财产损失,在灭火的同时要做好财产物资转移,并做好登记移交手续。b)扩大应急:企业自己不能控制,需要外部救援,通讯组立即通知市安监局、120及消防队,请求外部支援。c)安全疏散:根据指挥部的指令,对事故可能波及到的区域人员进行安全疏散;对可能威胁公司以外区域群众安全时,应立即联系有关部门,引导群众撤离至安全区域。d)治安警戒:根据事故情况,携带防护器材、警戒器材迅速到达指定现场;划定警戒区域,设置警戒带、围栏等明显标志,部署警戒人员,禁止无关人员进入现场,保护事故现场原始状态;配合公安交警部门进行事故区域交通管制,部署安排运输急救物资及抢救伤员道路疏通,禁止无关车辆进入事故现场,保证救援道路畅通;维护撤离区和疏散区场所的社会治安工作,保护主要目标和财产安全。e)医疗救护:就近医疗机构组成现场医疗救护组,组织救护车和医护人员现场设立临时救护点,做好接受救治伤员的准备工作。f)物资供应:接到指令后,迅速召集本部人员现场待命,做好现场急救物资供应的保障工作。5.3处置措施5.3.1火灾事故具体处置措施: a)首先应扑灭外围被火源引燃的可燃物火势,切断火势蔓延途径,控制燃烧范围,并积极抢救受伤和被困人员。b)如果火势中有压力容器或有受到火焰辐射热威胁的压力容器,能疏散的应尽量在水枪的掩护下疏散到安全地带,不能疏散的应部署足够的水枪进行冷却保护。为防止容器爆裂伤人,进行冷却的人员应尽量采用低姿射水或利用现场坚实的掩蔽体防护。c)如果是输气管道泄漏着火,应设法找到气源阀门。阀门完好时,只要关闭气体的进出阀门,火势就会自动熄灭。d)贮罐或管道泄漏关阀无效时,应根据火势判断气体压力和泄漏口的大小及其形状,准备好相应的堵漏材料。e)堵漏工作准备就绪后,即可用水扑救火势,也用干粉灭火器灭火,但仍需用水冷却烧烫的罐或管壁。火扑灭后,应立即用堵漏材料堵漏,同时用雾状水稀释和驱散泄漏出来的气体。如果确认泄漏口非常大,根本无法堵漏,只需冷却着火容器及其周围容器和可燃物品,控制着火范围,直到可燃物燃尽,火势自动熄灭。f)现场指挥应密切注意各种危险征兆,遇有火势熄灭后较长时间未能恢复稳定燃烧或受热辐射的容器安全阀火焰变亮耀眼、尖叫、晃动等爆裂征兆时,指挥员必须适时作出准确判断,及时下达撤退命令。现场人员看到或听到事先规定的撤退信号后,应迅速撤退至安全地带。5.3.2爆炸事故具体处置措施a)防护根据爆发物划定危险区域,确定相应的防护等级。b)询情确认被困人员情况,容器储量、燃烧时间、部位、形式、火势范围c)侦察搜寻被困人员,确认燃烧部位、形式、范围、对毗邻威胁程度等以及消防设施运行情况。d)警戒根据询情、侦察情况确定警戒区域。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况设立隔离带。合理设置出人口,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资。e)救生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现场。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移至安全区域。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现场急救。将伤情较重者送医疗急救部门救治。f)控险冷却气瓶及与其相邻气瓶,重点应是受火势威胁的一面。冷却要均匀、不间断。冷却尽可能使用固定式水炮、带架水枪、自动摇摆水枪(炮)和遥控移动炮。冷却强度应不小于0.2L(sm2)。启用喷淋、泡沫、蒸气等固定或半固定灭火设施。g)灭火如果伴生火灾,应立即启动火灾事故处置措施。h)救护现场救护 将受伤者迅速撤离现场,实施救助,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脏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输氧气;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i)警示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不准盲目灭火,防止引发再次爆炸。冷却时严禁向火焰喷射口射水,防止燃烧加剧。当贮罐火灾现场出现罐体振颤、啸叫、火焰由黄变白、温度急剧升高等爆炸征兆时,指挥员应果断下达紧急避险命令,参战人员应迅速撤出或隐蔽。严密监视液相流淌、气相扩散情况,防止灾情扩大。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5.3.3泄漏事故具体处置措施a)防护根据泄漏气体及划定的危险区域,b)询情 遇险人员情况。 容器储量、泄漏量、泄漏时间、部位、形式、扩散范围。周边单位、居民、地形、电源、火源等情况。消防设施、工艺措施、到场人员处置意见c)侦检搜寻遇险人员。使用检测仪器测定泄漏物质、浓度、扩散范围。测定风向、风速等气象数据。 确定设施、建(构)筑物险情及可能引发爆炸燃烧的各种危险源。确认消防设施运行情况。确定攻防路线、阵地。现场及周边污染情况。d)警戒根据询情、侦检情况确定警戒区域。将警戒区域划分为重危区、中危区、轻危区和安全区,并设立警戒标志,在安全区视情况设立隔离带。合理设置出入口,严格控制各区域进出人员、车辆、物资,并进行安全检查、逐一登记。e)救生组成救生小组,携带救生器材迅速进入危险区域。采取正确的救助方式,将所有遇险人员转移至安全区域对救出人员进行登记、标识和现场急救。将伤情较重者送医疗急救部门救治f)控险启用单位喷淋、泡沫、蒸气等固定、半固定灭火设施。选定水源,铺设水带,设置阵地,有序展开。设置水幕或屏封水枪,稀释、降解泄漏物浓度,或设置蒸气幕。g)堵漏根据现场泄漏情况,研究制定堵漏方案,并严格按照堵漏方案实施。关闭前置阀门,切断泄漏源。h)输转利用工艺措施倒罐或放空转移较危险的瓶i)救护对呼吸、心跳停止者,应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心跳挤压,采取心肺复苏措施,并给予氧气;使用特效药物治疗。严重者送医院观察治疗g)警示进入现场必须正确选择行车路线、停车位置、作战阵地。严密监视液相流淌、气相扩散情况,防止灾情扩大。注意风向变换,适时调整部署。慎重发布灾情和相关新闻。5.4应急结束应急结束由应急救援指挥部根据如下条件予以确认:a)受困人员全部救出或脱离险境、死亡和失踪人员已查清、受伤人员得到基本救治、事故危害得到控制;b)经环保部门监测周边环境中危险化学品的浓度已降至标准规定值以下;c) 现场消毒清理及设备的检查、生产的恢复,已按照规定的程序及生产工艺的要求进行;d)导致发生次生、衍生事故的隐患得到消除;e)电缆沟、低洼处均无泄漏物;f)事故中伤亡人员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抚恤和治疗。重特大事故,应取得上级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宣布应急救援结束。6信息公开a)事故信息发布部门事故信息由事故现场指挥部上报辛集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由安监局对外公开。b)事故信息发布原则信息发布及新闻报道应坚持及时、准确、客观、全面的原则,各级火灾事故应急指挥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及时采用授权发布、接受采访、举行新闻发布会等方式发布信息,组织报道。7后期处置7.1污染物处理事故发生后污染物如不及时处置将对环境带来较大影响,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如下方法进行处置:围堵法:围堵法指用人工手段对受到危险化学品污染的水体实施围堵,以控制危险化学品污染的面积和范围。围堵法主要针对泄漏到水体的危险化学品,常用的措施有人工围堰堵截形式,目的是减小污染范围和面积;吸附法:吸附法主要利用吸附能力较强的物质,如活性炭、干沙土、秸秆、棉被、高分子吸附材料等吸附泄漏到水环境中的物质。 7.2生产秩序恢复事故发生后,针对产生的危害,必须由公司组织对生产设施进行全面的检修,经检验合格后方可重新投入使用。对严重损坏、无维修价值的,应当予以报废7.3医疗救治 做好伤员的救治和安抚工作,消除受伤人员心理阴影。7.4人员安置 做好因事故影响受伤或受残人员的安置工作,要求做到周到细致。7.5善后赔偿如果有必要,事件或事故救援结束后,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做好安抚、抚恤、理赔工作,并做好社会救助、保险等善后处理事项,尽快恢复受影响群众的正常生活和生产活动。7.6应急救援评估事件或事故发生后,指挥部需立即对事件或事故的原因进行调查,对事件或事故的当事人进行询问记录事件和事故发生时的状态,然后对事故进行详细的调查后,填写事件或事故调查单。事故处理后,企业应及时组织技术、生产、维修保养、科研等部门联合攻关,研究事故发生机理,分析事故发展过程,吸取事故教训,提出具体措施,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应急预案。8保障措施8.1通信与信息保障应急救援体系必须确保通信与信息的畅通。我单位应急救援电话24小时畅通并有专人接听。应急救援组成员的手机亦公示给全体职工,并保证24小时开机,一旦发生事故或出现异常现象,能够及时传达,并了解信息,及时赶赴现场,参与救援工作。8.2应急队伍保障明确各类应急响应的人力资源,包括专业应急队伍,兼职应急队伍的组织与保障方案。8.3物资装备保障a)我单位已配备了必要的救援用物资和设备,消防栓3个,灭火器28个,防火锨12把,消防沙2座,以及防静电工作服、防静电鞋、空气呼吸器等人员装备保障,具体详见附表二。b)配备必要的配件。应急预案启动后,在恢复生产运行时需要有零部件的供应。我单位已就设备的种类、数量分布情况,并与日常保养相结合,设置了零部件供应体制,储备了足够的配件,已满足应急之用。8.4其他保障a)经费保障:应当做好事件或事故应急救援的必要应急救援储备金,以保证应急救援时的人员救护及人员伤情处理的使用。b)交通运输保障:加强我单位运输应急运力组织和保障工作,进一步提高应对和处各类突发事故的能力。c)治安保障:协调联系相关部门进行现场维护秩序,疏散群众,疏导交通等工作,使用单位应负责维持现场秩序,以保证应急行动能够正常进行。d)技术保障:设备的维修保养单位负责技术资料的建立、完善和更新。在日常维护保养技术的基础上,增加技术投入,随时为处置可能发生的设备事故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并建立技术支援后备组,必要时随时调动,后备组成员应立即提供必要的技术后勤支持,相关的技术部门提供技术保障。应当根据设备的分布特点,建立相应的技术组。专家组成员由车间、维修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组应当定期召开会议,对国内外近期发生的事件或事故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专家组应当积极开展与应急救援有关的科学研究,参与起草或修订完善应急救援方案。e)医疗卫生保障:协调各相关部门与有关医疗单位及时对事件或事故的伤亡人员实施救治和处置。f)后勤保障:全力以赴做好应急救援的后勤保障工作,后勤保障工作要做到“细致、周到、热情”。9应急预案管理9.1应急预案培训9.1.1宣传教育a)广泛宣传生产安全知识,紧急情况下避险方法,提高公众自我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b)做好事件或事故的预防、避险、避灾、自救、互救等知识的宣传教育,并向社会公布抢险电话。c)结合生产实际,使用须知,宣传漫画等,全面开展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公众的安全意识,减少公众对事件或事故的恐惧感。9.1.2培训a)结合我单位实际情况,确定我单位的应急冤案培训计划为综合应急预案每年进行两次培训,现场处置方案每季度进行一次,要求全员必须参加,不得遗漏一人,培训方式为现场培训,并做好培训记录。b)安全人员应督促各部门开展相关人员的应急培训,锻炼和提高应急救援综合素质。9.2应急预案演练a)安全科要有计划地按应急救援要求,每年进行两次演习或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