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四章婴儿期.ppt_第1页
课件:第四章婴儿期.ppt_第2页
课件:第四章婴儿期.ppt_第3页
课件:第四章婴儿期.ppt_第4页
课件:第四章婴儿期.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主讲:王荷英 湘潭大学,第四章 婴儿期,一、婴儿期的发展特点(生理、心理) 二、婴儿期的发展焦点:依恋 三、婴儿期的相关社工实务,一、婴儿期的发展特点,婴儿期(0-3岁)是儿童身心发展最迅速的时期,是整个人生社会化的起点,对婴儿起关键作用的社会单位是家庭。,主要分期,生物学分期 新生儿:出生-1月 婴儿早期(乳儿期):1月-1岁 婴儿期:1-3岁 皮亚杰:认知发展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发展 0-1岁半:基本信任vs. 不信任 1岁半-3岁:自主vs. 羞怯与怀疑,特点,2周岁,1周岁,新生儿期,(一)婴儿期的生理发展,生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新生儿的惊人本领: 每个正常的新生儿都具有我们意想不到的潜能。 模仿能力 声音定向 注视与追视 先天神经性反射行为:,吸吮反射觅食反射眨眼反射 抓握反射巴宾斯基反射击剑反射 迈步反射游泳反射惊跳反射 /us/82363/4302268.shtml?ptag=vsogou,动作发展,大运动(粗动作): 行走跑跳等全身动作的发展; 精细动作: 手的动作的发展 发展进程: 行走动作的发展和手的运用技能的发展。,身体和运动发展的直线倾向图,动作发展的规律性: 1.整体分化 整个手臂拇指四指 2.不随意随意 即从不能控制到能控制; 3.方向性和顺序性 (1)头尾原则: 头部躯干脚; (2)近远原则: 如上肢动作:上臂肘手腕手手指 (3)大小原则:即大肌肉到小肌肉,,行走动作的发展 (1)活动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2)扩大认知范围; (3)增加了与周围人的交往机会。,动作发展顺序,手的动作的发展 前够摸动作(新生儿) 顺向抓握(34个月) 物品在双手里互换(45个月) 钳形抓握(9个月左右) 意义: 主动探索和认识周围事物; 开始操作工具,使动作有间接性; 多种感觉更加协调活动,为知觉发展奠定基础。,环境对动作发展的影响: 1)家庭环境(物质环境、文化环境) 两个极端:拔苗助长;放任自流 2)户外活动 户外有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新鲜的空气。 3)交往行为 接触大龄儿童,互相模仿与学习。,婴儿发展评估,格赛尔发育量表(Gesell development schedules, GDS) 耶鲁大学教授A格赛尔,又称“耶鲁量表” 4个月-3岁 1925年初次发表,1940年修订,包括动作发展的常模 支配儿童发展的因素是成熟与学习,成熟更重要 DQ(发展商),发育量表的测试内容,动作能 应物能:对外界刺激物的分析和综合的能力 言语能 应人能:与周围人们的交往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二)婴儿期的心理发展,1. 语言的发展 语言发展是婴儿心理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个体进行社会交往和积极适应环境的最主要的工具,对其以后的心理发展有着深远而重大的影响。,语言的发展阶段,语言获得的理论,后天学习理论:行为主义,语言形成是通过强化、塑造、模仿形成的,环境因素即刺激和强化的历程决定语言的形成与发展。 先天成熟理论:乔姆斯基 提出语言的发展是一种受遗传决定的、与生俱来的机制所引导的。 LAD(1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语言获得装置 强调天赋和先天性,低估了环境和后天教育的作用 忽略了语言的社会性 环境与主体交互作用理论 人为儿童语言是在人脑和语言器官发育和认知发展的基础上,在与成人和其他儿童的交际过程中,经过成人的言传身教和儿童有选择的模仿学习,并经概括而成。,2. 认知发展,1)感知觉发展 婴儿通过感觉对外界刺激进行信息编码后传递到大脑,再通过知觉对感觉信息进行分类和理解。 视觉的发展 听觉的发展 味觉的发展 嗅觉的发展 触觉的发展,新生儿的视敏度处于较低水平,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3个月的婴儿可以分析简单形状 深度知觉:吉普森等的视崖实验证明,6个月具有深度知觉; 方位知觉:先上下,再前后;,视崖”(visual cliff)测验,(2) 记忆能力的产生与发展 婴儿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机械记忆能力比较发达,并具有极大的潜能, 在婴儿期的后期开始出现有意的萌芽。 (3) 思维发展 婴儿期个体思维的萌芽期,(4) 皮亚杰感觉运动阶段,3. 情绪发展,婴儿天生具有情绪反应的能力。 婴儿最初这种情绪反应大多是先天性的,是遗传本能,且与生理需要是否满足直接相关,因此,它们是最初步的原始的情绪反应。 类型: 初级情绪:(0-6月) 惊奇、高兴、生气、悲伤、害怕、厌恶等; 自我意识情绪:(6月-3岁) 移情、嫉妒、尴尬等(1.5岁) 自豪、愧疚、内疚等(2.5岁),婴儿的情绪逐渐分化,也逐渐社会化。母婴依恋的形成是婴儿情绪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婴儿期抑郁症,大多发生在6个月以后,主要与母子分离有关,患儿首先表现为不停地啼哭、易激惹、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吃奶差、体重不增、睡眠减少。,你知道婴儿也有心理问题吗,出生几十天的婴儿也会患心理病,你信吗?日前,一对年轻夫妇抱着出生仅49天的婴儿来到上海市心理咨询中心,抱怨自己孩子喂饱后总是哭闹不止,不知如何是好。结果医生的诊断让这对父母大吃一惊:孩子已有患心理病。 原来这位年轻母亲为了尽快恢复产前体型,孩子未满月就为她找了个小保姆照料,自己什么也不管,连晚上睡觉也是让孩子跟着小保姆。孩子得不到母爱、人之初的情感交流和依偎父母怀中的乐趣,因而以哭闹“抗议“。医生忠告,父母对婴儿的情感需要熟视无睹,孩子是很容易引发心理疾患的。 时下,因父母无视关爱和教育不当等原因,引发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患不断增多。很多案例表明,学龄前儿童的心理疾病其实早在婴儿阶段就已经埋下隐患。,(三)婴儿的社会性发展,婴儿从一个生物个体向社会个体发展的过程是社会化过程,社会化过程就是人格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过程。也是为适应社会环境成为社会成员打基础的过程。 情绪情感的发展 与他人建立关系依恋关系 自我意识的发展,孟幼兰把婴儿社会化的基本过程分为三个阶段,2019/8/20,33,可编辑,婴儿自我意识的产生,“红点实验”,15个月的婴儿可以意识到自己,1824个月的婴儿的自我认知很完整。 红点实验:在孩子的鼻头上点一个红点,之后照镜子,刚开始小孩子会到镜后找,后来会去擦镜子,而当孩子用手去擦自己鼻子的时候,就说明孩子已经具备了独立自主的意识了。,05个月 婴儿自我意识尚未形成。 512个月 婴儿开始认识到手和脚是自己身体的一部分,这说明自我意识出现。 1岁后: 婴儿双手不停地玩各种物品,用手将它们到处移动。 随着言语的发展,小儿知道自己名字,能用“明明(自己)吃饭”的方式把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区别开。 23岁后 婴儿逐步学会使用代词“我”、“你”、“他”,自我意识发展真正进入实质阶段。,二、婴儿期的焦点问题:依恋,1. 什么是依恋(attachment) 广义的依恋:个体对某一特定个体或群体的长久持续的情感联接 狭义的依恋:特指婴儿与其看护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表现为婴儿与看护人之间相互影响和渴望彼此接近,主要体现在母亲和婴儿之间。 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系统,指主体对另一特定主体产生持久的情感联系 依恋遭到破坏后,会造成依恋者情感上的痛苦。,(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时期8-12周 (2)选择性的社会性反应时期3-6个月 依恋形成的标志:陌生人焦虑、分离焦虑,甚至病态的过度焦虑情绪 (3)特定依恋期,6个月2、3岁 (4)目标调整的参与期:2、3岁后。依恋行为在2岁时候达到高峰,2岁以后逐渐分开,3岁时,儿童在母亲不在时候也感觉不到孤单或不安全,能够开始和其他儿童交往和成人交往。,(二)依恋的发展,2.依恋的发展阶段(鲍尔比和爱斯沃斯,1969将它分为四个阶段),3. 婴儿依恋的类型 艾斯沃丝(M. D. Ainsworth)等1969年利用母婴分离反应,设计了一个“陌生情境”,以测定每个婴儿的依恋反应和类型。,陌生情境大体包含8个片段(episode):,片段 现有的人 持续时间 情境变化 母亲、婴儿和实验者 秒 实验者向母亲和婴儿 作简单介绍 母亲、婴儿 分钟 进入房间 母亲、婴儿、生人 分钟 生人进入房间 婴儿、生人 分钟以下 母亲离去 母亲、婴儿 分钟以上 母亲回来、生人离去 婴儿 分钟以下 母亲再离去 婴儿、生人 分钟以下 母亲回来、生人离去 母亲、婴儿 分钟 母亲回来、生人离去,艾斯沃斯(MAinsworth)将婴儿对母亲的依恋表现分为:,你是哪种类型?,1.我很容易与人接近,信赖他们或让他们信赖我是一件开心的事.我不怎么担心被抛弃或害怕别人离我太近. 2.与他人接近让我不安,我很难完全相信和依靠他们.有人对我太亲近时,我会很紧张,并且爱侣想让我更亲近一点我也有点不自在. 3.我想让人亲近我,可别人不情愿.我常担心我的同伴不是真的爱我或想离我而去.我想和他人完全融为一体,可这个愿望有时会吓跑别人.,婴儿的依恋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父母与婴儿交往的方式。,4. 依恋的影响因素,抚养方式关键因素 婴儿气质有关因素 亲子早期互动促进、增强母婴依恋 母爱剥夺巨大负面影响,(1)抚养方式,(2)婴儿气质,气质:婴儿行为的节律性、活动水平、适应性、心境、情绪表达等方面。是婴儿最早表现出来的一种较为明显而稳定的个人特征。 传统的四类型学说: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 托马斯和切斯三类型说(依恋类型百分比与气质类型百分比十分接近) 注意:气质并不直接决定幼儿的个性发展,婴儿的气质类型与他的社会环境之间的拟合性(goodness of fit),才是真正决定儿童个性发展的因素。 气质具有稳定性,又具有可变性,托马斯和切斯儿童气质的三类型:,(3)早期亲子互动,美国学者克劳斯和柯纳尔认为: 在婴儿出生后的几个小时内,让母亲与婴儿发生皮肤接触,能够提高母亲对婴儿的反应性,并能够加强母婴之间的情感联系。 婴儿出生最初6-12小时是形成依恋的“敏感期 早期接触可以提高父母对婴儿情感的卷入程度,但并不足以形成依恋的必要或充分条件。,(4)母爱剥夺,实验和经验研究母爱剥夺对于个体依恋形成和后期发展具有巨大的负面影响 实验一:恒河猴实验 研究二:孤儿院的儿童:“无情感性格” 情绪表达、反应能力、交往能力上与正常家庭中成长的儿童有较大差距。 研究三:女婴早期经验剥夺,三、婴儿期的社工实务,(一)完成父母的角色转换 母亲:婴儿照料新技能 睡眠的保证 产后恢复与保养 缺少与外界接触 工作与家庭间的权衡 父亲:照顾新生儿的同时兼顾宝妈的需要 经济压力 协调婆媳问题 工作压力与家庭压力,干预措施: (1)衔接资源,协助新手父母学习婴儿照料新技能,帮助其尽快适应父母的角色; 如:邀请医院的专家前来开展婴儿照料技能培训课程、现场咨询婴儿发育情况; (2)邀请新手父母参加小组活动,共同探讨育儿中的问题,倾诉为人父母的不易,构建父母的支持系统,缓解育儿过程中的压力。,产后抑郁症与精神健康,超过半数的母亲子啊产后几天有情绪低落和想放手不管的经历。 引起产后抑郁症的原因没有定论,但与产后抑郁症有密切关系的因素:产前产后内分泌的变化,产妇本身的身心素质和人格特点,产妇及家人的抑郁症史,一些心理因素。 产后抑郁症患者情绪非常低落,注意力不急中,记忆力下降,暴躁易怒,甚至有自杀的念头,严重的伤害自己伤害别人。此时,母亲和孩子都需要帮助。 产后抑郁症案主的个案介入,国外有两种模式:人际治疗和认知治疗。,个案:,王女士26岁,叙说儿子三个月,产后因为伤口疼痛,加上孩子哭闹、晚上睡不好,慢慢的难以入睡。情况也越来越严重,睡睡醒醒,再后来整天整夜几乎不能睡。开始担心害怕,整天想着睡眠,搅得心神不宁,用了各种方法,也吃了中药,可就是睡不着,身体越来越虚弱,浑身无力,冒虚汗,在床上躺的浑身酸痛,几乎无法照顾孩子,都是婆婆打理,倍感内疚,没耐心、脾气也大,烦躁不安,加上孩子黑白颠倒,晚上不睡哭闹,折腾、久了家人也不理解,老公认为她娇气,她整天以泪洗面。去过两个医院,第一个给开了失眠药,第二个诊断为产后抑郁,开了抗抑郁的药,因为要哺乳,她都没吃。要求我帮她改善睡眠,前提是不吃药。,(二)哺乳问题,母乳喂养的优势 影响因素 a、观念问题(追求体形美) b、工作问题(单位不能提供哺乳场所) c、剖宫产手术(药物、伤口恢复、泌乳晚 社工实务:请搜集有关母乳喂养的资料,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框架探讨社会工作者可以如何进行推广母乳喂养的实务工作,干预措施 教育者:母乳喂养的优势; 倡导者:宣传母乳代用品的法律法规 如:a.母乳代用品上不得印有婴儿图片,不得使用人乳化、母乳化或类似的词语,必须标示出母乳喂养优越性的警局; b.禁止发布母乳代用品的广告。 c.生产者、销售者不得向医疗机构、孕妇、家庭实施以下行为:赠送产品、样品、减价销售等。(第一口奶),(三)母爱剥夺与父爱缺席,1. 母爱剥夺 指母亲与子女互动不足 ,以及一些导致亲子互动不充足的情境。母爱剥夺不以有无母亲而定,而是视儿童是否有收到这一效果而定。 剥夺:母亲由于各种原因与孩子分离,难以参与孩子早期的成长活动,使得孩子常年处于母亲却是的状态之中; 缺乏:母亲与孩子生活在一起,但是她却不喜欢孩子,极少给予孩子关爱与辅导。,影响因素 a.父母无法给与婴儿足够的时间和爱(全托与隔代抚养、留守儿童) b.父母关系紧张,无法为婴儿提供一个安全温暖的生活环境 (离婚) c.婴儿被父母抛弃 (丢失社会身份及社会认同),世界各国育儿假vs中国育儿假 中国:产假98天,单位人均平均工资。1年哺乳假。 英国:1年产假。头6个星期可领取90%的工资,以后的33个星期,每周可领取最多112.75英镑,再以后的13个星期,不领取工资。 日本:带薪产假14周。孩子出生前休6周,出生后休8周,产假期间的薪水为原工资的60%。 瑞典:16个月(480天)带薪产假,期间的费用由国家和雇主分摊。其中,前390天的薪水为原工资的77.6%,后90天为固定薪水。 挪威:其一,夫妇可休47周育儿假,拿全额工资;其二,可休57周,拿原来工资的80%。这些费用全部都由国家承担。 捷克和斯洛伐克:每生一个孩子可享受3年育儿假,这个假期也可以让给父亲来休。在斯洛伐克,如果孩子身患残疾,育儿 假还可延长至6年。在休假期间,母亲能从政府获得补助,头两年的补助为每月256欧元,此后为每月164欧元。,父爱缺席,心理学认为:母亲对孩子的影响主要是孩子能否成为一个独立的人,而父亲则是塑造孩子对生命的看法,关系到人格的形成。若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极易导致孩子性格、情感方面的缺陷。 父亲角色影响孩子的性别认同 个案:有位长相秀气的小白领,与一位幼儿园的老师谈恋爱,他对女友很依恋,天天一下班就去找她,女友说向东,他绝不向西,但交往没有一个月,女朋友说他没有男子气要和他分手。他一听,立刻哭了,求女友不要和他分手,甚至哭着找到园长,求她出面说情。园长又好气又好笑地说:“像你这样哭哭啼啼的,没个男人样,哪个女孩能喜欢呢?”,缺少父爱的孩子社会适应性差 个案:有一位初中生,给人的印象是,有强烈的不安全感,自卑,说话唯唯诺诺,胆小怕事,被欺负了也不敢说。这个孩子5岁时父亲死于一场意外事故。 心理学专家调查发现:缺少父亲关心和教育的中小学生,往往出现情绪不稳定、容易恐惧、紧张、焦虑,自卑心理严重,缺乏安全感等,并且将影响将来的社会交往能力。 孩子性格叛逆与父爱有关 个案:有位16岁的男孩,性格叛逆,3年前开始沉迷网络,经常不回家。初二时辍学,终日逗留在网吧,有小偷小摸行为。他的父亲长期在外地工作,很少回家,即使回来,也很少与儿子交流,父子关系形同路人。 渴求父爱是孩子的天性 个案:在一栋正装修的房子里,房主6岁的女儿向装修师傅提出:“叔叔,抱抱我好吗?”原因是,“我觉得他长得像爸爸。”她爸爸两年前出国工作,她特别想念爸爸。,教育者:开展小组工作和社区工作,宣传父爱母爱的重要性 资源整合者:在幼儿园托儿所等常规机构外,整合各种社会资源,从家庭和社区两个层面为婴儿照顾提供更多更专业的社会服务。如社区层面的婴儿照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托婴中心,社区互助。 政策的倡导者与研究者:塑造有利于婴儿成长的社会文化环境,干预措施,(四) 弃婴问题,问题描述 原因:贫困、法律道德观念薄弱、重男轻女封建思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等; 弃婴构成:女婴、残疾儿童 案例:广州弃婴岛(婴儿安全岛)试点夭折 2014年1月28日,位于广州市天河区龙洞的广州市社会福利院门口的“弃婴岛”正式启用,截至3月16日早上共接收弃婴262名,在接收的弃婴中,男童148人,女童114人;年龄1岁以下的175人,占67%。经初步检查,接收的弃婴全部患有不同程度的疾病,占前三位的是脑性瘫痪(110例)、唐氏综合症(先天愚型,39例)、先天性心脏病(32例)。广州市“婴儿安全岛”试点工作启动后,改善了弃婴被遗弃后的生存环境,接收的弃婴都能够得到及时救助,弃婴存活率目前是91%,实现了设置“婴儿安全岛”关于“保障弃婴生命权”和“儿童生命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