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_第1页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_第2页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_第3页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2、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总结归纳能力,口头表达等能力。3、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民的毒害,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教学重难点1、学生通过讨论理解文章内容,欣赏讽刺艺术。2、范进发疯的原因及文章主题的理解。教学准备幻灯片、幻灯投影仪、电脑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对联导入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十年窗下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二、自学1、自读课文后,把文中不认识的字写在黑板的左边,认识的同学就把拼音注上去。商酌(zhu) 星宿(xi) 狗血喷头(pn) 带挈(qi) 长亲(zhng) 行事(hng) 腆着(tin) 兀(w)自 绾(wun) 轩敞(xun chung) 作揖(y) 醺(xn) 啐(cu) 讳(hu) 带挈 桑梓(z)2、积累下列词语:俱各欢喜拱手作揖千恩万谢尖嘴猴腮不省人事淋淋漓漓喜从天降今非昔比万贯家私唯唯连声3、作者作品及相关知识简介: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晚年又号文林山人,安徽全椒人,出身于没落的官僚地主家庭。他二十三岁中秀才,此后科场一直不利,到三十岁还没考上举人。由于科场不顺和家道衰落,使他饱尝了世态炎凉,逐渐认识了八股科举的腐朽糜烂,产生了厌弃功名富贵的思想。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就是在作者这样的生活和思想基础上写成的。4、感知内容:故事涉及到的人物(主要人物是?)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并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范进中举前后的变化:家境、地位、本人态度、他人态度造成这一切变化的根源是什么?(封建科举制度)按故事情节的发展讨论分析文章结构:可分为中举前和中举后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写范进中举之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可分两层:范进进学(中了秀才)回家,丈人胡屠户前来贺喜;范进向胡屠户借盘费应乡试,遭到拒绝和辱骂。通过这两件事,写出了范进中举之前生活的艰难困顿和社会地位的卑微低下。第二部分,写范进中举喜极发疯及中举以后社会地位显著变化。对封建士子醉心功名利禄的丑态作了辛辣的嘲讽,并深刻地揭示出他们热衷科举的社会原因。这一部分分三层:范进发疯;胡屠户治疯;张乡绅拜会和胡屠户受赠。三、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2、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四、质疑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五、自测1、请大家把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的行为、语言及对范进的态度用表格的形式列举出来,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性格特征。第2课时一、导入复习上课时内容,导入本课时内容。二、自学1、胡屠户和张乡绅都不是主要人物。作品是否对胡屠户着墨过多?是否可以不写张乡绅?(作品通过这两个人物对待范进的态度从侧面揭示出,范进这类知识分子之所以如痴如狂地追求功名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自己成为被巴结、奉承、攀附的权贵,进一步暴露了他们腐朽的灵魂。这两个人的语言和行动更反映了当时社会趋炎附势的风气,使作品的锋芒不仅指向科举制度,也指向整个社会,从而进一步深化了主题。)三、讨论小组合作探究:过程:学生先独立选择探究品味点,思考批注,然后在小组内探究、讨论、交流。1、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其他几个人物又表现出怎样的性格特点?范进:主要是两点: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胡屠户:欺贫爱富,粗俗势利,蛮横倨傲(前);阿谀奉承,趋炎附势(后)的市侩形象。张乡绅:急于结交新贵,以达到巩固和扩大自己权势和目的的道貌岸然,老奸巨滑的性格。2、课文中对比的运用产生了怎样的艺术效果?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分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颠、荒唐,丑态百出,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中举前后在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3、谈谈你对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手法的理解。以人物自己的语言表现人物性格。如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先前的“岳父”到中举后的“老爹”。运用细节描写、侧面烘托。如范进发疯的过程。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胡屠户为女婿扯衣服后襟,拿银子时的动作等。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范进中举惊喜得发疯,运用了夸张的手法,但并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会有实情”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痴如醉,惊喜若狂。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四、质疑再读课文,自由设置疑问,师生共同探究,合作解决。五、自测将范进中举与孔乙己作一个总体比较。从三方面进行比较:人物和主题思想:范进与孔乙己同是读书人,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从思想性格方面来说,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麻木不仁,可悲可怜。因此,这两篇文章从不同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摧残他们的精神,摧残他们的肉体。作者的态度和讽刺手法:范进中举和孔乙己都运用了讽刺手法,但又有区别。前者是对主人公(范进)尖锐的嘲笑,那“抱着鸡,手里插了草标”的形象,那“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水”的丑态,刻画得入木三分;后者对孔乙己的嘲讽,严厉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