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第七章膳食指导.ppt_第1页
课件:第七章膳食指导.ppt_第2页
课件:第七章膳食指导.ppt_第3页
课件:第七章膳食指导.ppt_第4页
课件:第七章膳食指导.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五节 膳食营养与慢性疾病预防,一、肥胖病的膳食营养防治,1、 肥胖的定义 不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也是高血压、心脑 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原因。 2、判断肥胖病的常用指标 (1)体质指数(BMI) (2)腰围(WC) (3)腰臀比(WHR) (4)理想体重和肥胖度,3、 肥胖与膳食营养的关系 (1)食物总能量和脂肪摄入过多 (2)不良的进食习惯 (3)其他因素,4、 肥胖病的饮食管理 (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2)适当的营养素分配比例,二、心脑血管疾病的膳食营养防治,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是一 种炎症性、多阶段的退行性复合性病变,导致 受损的动脉管壁增厚变硬、失去弹性、管腔缩 小 。由于动脉内膜聚集的脂质斑块外观呈黄色 粥样,故称为动脉粥样硬化。 目前的研究表明:所有膳食营养素都和动脉 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有关。,动脉粥样硬化,(一)、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1、脂肪摄入总量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 2、饱和脂肪酸摄入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呈正相关。 3、短链脂肪酸(C6C10)对血浆胆固醇影响很小;中长链脂肪酸(C12)可使血脂升高(硬脂酸除外) 4、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可降低血清总胆固醇和LDL。,5、-亚麻酸、EPA和DHA可明显降低血浆甘油三脂、血浆胆固醇。 6、反式脂肪酸(氢原子位于双键两侧)可增加LDL胆固醇,减少HDL。 7、增加膳食胆固醇水平可使血浆胆固醇升高。 8、磷脂为强乳化剂,可使血液中的胆固醇颗粒变小,易于透过血管壁被组织利用,有利于防治动脉粥样硬化。,(二)、膳食热能、碳水化合物与动脉粥样硬化,热能、碳水化合物过多 脂肪堆积 肥胖 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增加,(三)、膳食纤维与动脉粥样硬化,膳食纤维的摄入量与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 膳食纤维含粘多糖,可使胃内容物粘度增加,从而阻碍脂肪酸和胆固醇的吸收,使血浆胆固醇降低。 膳食纤维可增加胆汁酸的排出量,从而间接促进肝脏中胆固醇向胆汁酸转化,导致血浆胆固醇降低。,(四)、膳食蛋白质与 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性蛋白质升高血浆胆固醇 植物性蛋白质降低血浆胆固醇,(五)、维生素与动脉粥样硬化,VE 有抗氧化作用,可清除自由基而保护多不饱和脂肪酸免受损伤。 VC也具有抗氧化作用,可捕捉自由基,防止不饱和脂肪酸的脂质过氧化反应。 VB6、VB12、泛酸、VA、胡萝卜素等都可抑制体内脂质过氧化,降低血脂水平。 叶酸、VB6、VB12、可降低高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对血管的损伤。,(六)无机盐、微量元素与 动脉粥样硬化,钙:高钙摄入可降低血浆胆固醇。 镁:缺乏易发生血管硬化和心肌损害。 铬:缺乏可致血浆胆固醇增加。 铜:缺乏可致血浆胆固醇增加。 铁:高铁引起心肌损伤。 碘:可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着。 硒:缺乏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性。,(七)、其他因素与动脉粥样硬化,酒:乙醇可增加血液中游离脂肪酸的含量,促进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甘油三酯和LDL。 茶:茶多酚可降胆固醇在动脉壁沉积,抗血栓形成。 大蒜和洋葱:含有硫化物可降低血胆固醇水平。 香菇和木耳:可降低血胆固醇。,膳食调控原则,原则:控制总热能摄入,限制膳食脂肪和胆固醇,增加膳食纤维和多种维生素,补充适量的矿物质和抗氧化营养素。 具体要求: 1、控制总热能摄入,保持理想体重。 2、限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膳食脂肪占总热能的25%以下 S :M :P = 1:1:1 每日胆固醇摄入300mg,3、多吃植物性蛋白(大豆蛋白),少吃甜食。 4、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多吃粗粮和蔬菜。 5、供给充足维生素和矿物质,多吃蔬菜和水果。 6、饮食宜清淡、少盐(6g/人日)。 7、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大蒜、洋葱、香菇、木耳等),少饮酒。,原发性高血压,1、高血压的诊断 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 90mmHg,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2、高血压与膳食营养的关系 钠、肥胖、酒精、钾、脂类、膳食纤维等。,高脂血症,膳食营养因素对血脂代谢的影响 膳食脂肪和脂肪酸 碳水化合物 膳食纤维 微量元素 维生素,冠心病,冠心病的危险因素 高血压 高脂血症 肥胖 糖尿病等,三、糖尿病的膳食营养防治,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由于体内胰岛素分泌量不足或胰岛素效应差,葡萄糖不能进入细胞内,导致血糖升高,尿糖增加,出现多饮、多食、多尿和体重减少(三多一少)症状。 主要并发症: 1、感染 2、血管病变,2019/8/23,21,可编辑,、糖尿病的流行病学,1、患病率 1998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3.21%,预计2010年,我国糖尿病患病率将达10%。,2、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饮食因素:“两多两少”能量摄入多,消耗少;脂肪摄入多,膳食纤维、维生素、矿物质摄入少。 生理因素:增龄、妊娠、应激(感染、创伤)、高血脂、高血压、肥胖。 社会环境因素:能量摄入过多,应激增多,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消耗下降。 遗传因素:糖尿病具有家族遗传易感性。,、糖尿病诊断标准,(依据血糖和临床症状) 糖尿病:有糖尿病临床症状, 空腹血糖7mmol/L; 任意一次血糖11.1mmol/L; 糖耐量试验血糖11.1mmol/L。 符合其中一条,另日检查仍符合其中一条,可确诊。 糖耐量降低:糖耐量试验血糖在7.811.1 mmol/L之间。 空腹耐糖不良:空腹血糖在6.17.0mmol/L,、糖尿病的饮食控制原则,糖尿病不能根治,一般采用综合疗法,其中,控制饮食是最根本措施。 1、糖尿病的综合调控原则 饮食治疗、运动治疗、教育与心理治疗、药物治疗、病情监测。,2、 饮食调控原则 合理控制总热能摄入:达RNI的80%。 选用高分子碳水化合物:吸收较慢多糖200350g/日(参考GI)。限制小分子糖摄入。 膳食纤维摄入:2035g/日。 控制脂肪和胆固醇摄入: 脂肪供热比例30%(植物油20g) P:M:S = 1:1:1 胆固醇摄入量300mg/日, 选用优质蛋白质:蛋白质占热能比例的10%20%,优质蛋白质占1/3。 补充丰富的维生素和无机盐:VB、VC、钠、钾、镁、铬、锌、钙。 合理进餐制度:36餐/日,定时、定量 食物多样化: 防止低血糖发生: 急重病人在的饮食摄入应在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和严密监视下进行。,四、肿瘤的膳食营养防治,食物中的致癌因素, 食物中存在的致癌物 1、N-亚硝基化合物 2、黄曲霉毒素 3、多环芳烃族化合物 4、杂环胺类 5、农药,食物中的抗癌因素, 膳食纤维 维生素(A、E、C、B) 矿物质(钙、硒、锗、锌、钼) 植物化学物,恶性肿瘤的营养防治, 能量 蛋白质 脂肪 碳水化合物 膳食纤维 维生素 矿物质,五、痛风的膳食营养防治,常见的诱发加重因素 激烈运动、酗酒、缺氧、受凉、体重减 轻过快、间歇性饥饿减体重等。 痛风的膳食营养防治,六、骨质疏松的膳食营养治疗,第六节 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 养学基础,分子营养学(molecular nutrition)主要研究营养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一、分子营养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内容: 1. 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作用及调节机制。 2. 利用营养素促进对健康有益基因的表达和抑制 对有害基因的表达。 3. 遗传变异或基因多肽性对营养素消化、吸收、 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影响。 4. 营养素需要量存在的个体差异的遗传学基础。 5. 营养素与基因相互作用导致营养缺乏病 营养相关疾病和先天代谢缺陷的机制及膳食干预研究。,1. 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作用特点 一种营养素可以调整多种基因的表达。 一种基因表达又受多种营养素的调节。 一种营养素既可对本身代谢途径的基因表达调节,又可影响其他营养素代谢途径的基因表达。 营养素不仅可调节与生长发育基因有关基因的表达,还可调节致病基因的表达。,二、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3. 营养素对基因表达的调控途径 营养素(信号分子) 细胞受体 激活细胞信号转导系统激活基因表达 主要途径: cAMP或cGMP蛋白激酶途径 酪氨酸激酶系统 离子通道 磷酸肌苷酸介导 细胞内受体,1. 基因多肽性(gene polymorphism):当碱基突变发生在基因序列时,可产生一个基因的一种以上不同形式(又称一个基因的不同基因型),且在人群中的发生率超过1%,这种情况称为基因多肽性或遗传多肽性。 2. 人类基因有约30%存在基因多肽性。 3. 如果基因多肽性存在与营养有关基因中,会导致不同个体对营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