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GB 2002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国 家 质 量 监 督 检 验 检 疫 总 局发布-实施-发布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第2部分:非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Road Tanker for Dangerous Liquid Goods TransportationPart 2 : Technical Requirements of Atmospheric Pressure Non-metal Tank(征求意见稿)GB 18564.2XXXX代替GB 185642001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ICS 1GB 18564.2目 次前言 -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和定义 -24 总论 -35 材料-56 设计 -67 制造 -138 试验方法 -189 出厂检验 -1910 涂装与标记标识 -2011 贮存和运输-2012 出厂文件 -2113 定期检验-21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及主要设计参数 -22附录B (资料性附录) 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与罐体材料的相容性-23附录C (规范性附录) 非圆形截面罐体-24附录D (规范性附录)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罐体粘接工艺评定-25附录E (规范性附录) 塑料罐体焊接工艺评定-27附录F (资料性附录) 塑料罐体焊接节点图-30附录G (规范性附录)射线、超声与渗透检测验收规范-31前 言本标准首次修订。GB 18564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分为二个部分: 第1部分: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 第2部分:非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本部分为GB 18564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的第2部分,按本部分设计制造的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的非金属常压罐体,符合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44号)和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交通部令2005年第9号)的规定。本部分代替GB 185642001汽车运输液体危险货物常压容器(罐体)通用技术条件的非金属罐体部分。本部分从发布之日起个月开始执行。本部分与GB 185642001相比较,主要变化如下: 标准名称由“汽车运输液体危险货物常压容器(罐体)通用技术条件”改为“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 第2部分:非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 工作压力上限由“0.072MPa”修改为“小于0.1MPa”; 增加了术语和定义一章; 增加了材料一章,规定了罐体用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及塑料材料的基本要求; 增加了设计一章,规定了罐体载荷和结构等基本设计要求; 制造一章中,增加了罐体成型及偏差的要求; 修改出厂检验的要求; 增加了罐体定期检验项目一章,规定了基本的检验内容;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及其主要设计参数”(附录A) 修改了原附录A “液体危险货物与罐体材质的相容性”(提示的附录),且改为资料性附录 “常见液体危险货物介质与罐体材料的相容性”(附录B); 取消了原附录B“危险货物常压年检结果登记表”(资料性附录);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非圆形截面罐体”(附录C);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罐体粘接工艺评定”(附录D);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塑料罐体焊接工艺评定”(附录E); 增加了资料性附录“塑料罐体焊接节点图”(附录F);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射线、超声与渗透检测验收规范”(附录G);本部分的附录A、附录C、附录D、附录E、附录G为规范性附录。本部分的附录B、附录F为资料性附录。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2)提出。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62)归口。本部分由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移动式压力容器分技术委员会组织起草。本部分主要起草单位: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参加本部分编制工作的单位和人员:本部分委托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移动式压力容器分技术委员会负责解释。本部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情况为:GB 185642001。I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第2部分:非金属常压罐体技术要求1 范围1.1 本部分规定了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非金属常压罐体(以下简称罐体)的设计、制造、试验方法、出厂检验、涂装与标记标识以及定期检验项目等的技术要求。1.2 本部分适用于装运介质为液体危险货物,工作压力小于0.1MPa,非金属材料制造并且与定型汽车底盘或半挂车车架为永久性连接的罐体。1.3 本部分适用的非金属材料如下:塑料,仅限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1.4 本部分适用的设计温度范围按非金属材料允许的使用温度确定。非金属材料允许的使用温度如下:塑料的允许使用温度为-1050之间;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的允许使用温度为-2050之间。1.5 本部分适用于附录A中的介质。对超出附录A范围以外的介质,当其物理、化学性质与附录A的介质相近时可参照本部分制定企业标准。1.6 按企业标准设计、制造、检验及试验本产品时,其企业标准的安全技术要求需经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审查、认可。 1.7 下列罐体不适用于本部分:金属材料的;真空绝热结构的;有特殊要求军事装备用的;装运易燃、易爆或毒性程度为极度或高度危害类介质的;有效容积大于20m3的。1.8 对不能采用本部分进行设计的罐体,允许采用以下方法设计,但需经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评定、认可:包括有限元法在内的应力分析;验证性实验分析(如实验应力分析、验证性液压试验);用可比的已投入使用的结构进行对比经验设计。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部分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GB 1901990 危险货物包装标志GB/T 10331986 塑料密度和相对密度试验方法GB/T 10401992 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T 10431993 硬质塑料简支梁冲击试验方法GB/T 14472005 纤维增强塑料拉伸性能试验方法GB 15892005 道路车辆外廓尺寸、轴荷及质量限值GB/T 16332000 热塑性塑料维卡软化点温度(VST)的测定GB/T 1634.12004 塑料 负荷变形温度的测定 第1部分:通用试验方法GB/T 1844.11995 塑料及树脂缩写代号 第1部分:基础聚合物及其特征性能GB/T 20351996 塑料术语及其定义GB/T 25681995 树脂浇铸体拉伸性能测试方法GB/T 36822000 热塑性塑料熔体质量流动速率和熔体体积流动速率的测定GB/T 3730.12001 汽车和挂车类型的术语和定义GB/T 3730.21996 道路车辆 质量 词汇和代码GB/T 39611993 纤维增强塑料术语GB/T 44541996 硬质聚氯乙烯层压板材GB 69442005 危险货物分类和品名编号GB 72582004 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GBT 8237200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用液体不饱和聚酯树脂GB/T 94452005 无损检测 人员资格鉴定与认证GB 9969.11998 工业产品使用说明书 总则GB 122682005 危险货物品名表GB 133652005 机动车排气火花熄灭器GB 133922005 道路运输危险货物车辆标志GBT 136571992 双酚A型环氧树脂GB 167352004 道路车辆 车辆识别代号(VIN)GBT 183692001 玻璃纤维无捻粗纱GBT 184112001 道路车辆 产品标牌GB 203002006 道路运输爆炸品和剧毒化学品车辆安全技术条件JB/T 4730.1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1部分:通用要求JB/T 4730.2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2部分:射线检测JB/T 4730.3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3部分:超声检测JB/T 4730.52005 承压设备无损检测 第5部分:渗透检测GA 4062002 车身反光标识HG/T 206401997 塑料设备HG 206602000 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3 术语和定义GB/T 1844.1、GB/T 2035、GB/T 3730.1、GB/T 3730.2、GB/T 3961确立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GB 18564的本部分。3.1 压力 pressure除注明者外,压力均指表压力。3.2工作压力 operating pressure系指在正常工作情况下,罐体顶部可能达到的最高压力。3.3 设计压力 design pressure系指设定的罐体顶部的最高压力,与相应的设计温度一起作为罐体的设计载荷条件,其值不低于工作压力。3.4计算压力 calculating pressure系指在相应设计温度下,用以确定罐体元件厚度的压力,其中包括液柱静压力和动载荷等。3.5设计温度 design temperature系指在正常操作情况下,设定的非金属元件的温度(沿非金属元件截面的温度平均值)。设计温度与设计压力一起作为设计载荷条件。3.6计算厚度 calculated thickness系指按本部分第六章公式计算得到的厚度。3.7设计厚度 design thickness 系指计算厚度与腐蚀裕量之和或最小厚度与腐蚀裕量之和两者中的较大值。3.8名义厚度 nominal thickness系指设计厚度圆整至材料标准规格的厚度。既设计图样上标注的厚度。3.9罐体 tank body系指由筒体、封头、人孔、接管和装卸口等构成的封闭容器。3.10罐体有效容积 actual capacity of tank系指常温下,罐体装满水时所容纳的水的体积。3.11安全附件 safety attachments系指安装于罐体上的通气阀装置、内置切断装置、液位测量装置、压力测量装置、温度测量装置及导静电装置等能起安全保护作用的附件的总称。3.12道路运输液体危险货物罐式车辆 road tanker for dangerous liquid goods 系指罐体内装运液体危险货物,且与定型汽车底盘或半挂车车架永久性连接的道路运输罐式车辆。3.13液体 liquid系指在50时蒸气压不大于0.3 MPa(绝压)或在20和0.1013 MPa(绝压)压力下不完全是气态,在0.1013 MPa(绝压)压力下熔点或起始熔点不大于20的货物。3.14 液体危险货物 dangerous liquid goods 系指具有爆炸、易燃、毒害、感染、腐蚀等危险特性,在运输、储存、生产、经营、使用和处置中,容易造成人身伤亡、财产损毁或环境污染而需要特别防护的液体货物。3.15 旋转模塑,滚塑 rotational moulding系指将塑料粉末加入模具中,然后加热模具并使之沿两相互垂直的轴连续旋转,模具内塑料粉末在重力和热量的作用下逐渐均匀地涂布、熔融黏附于模具内表面上,形成所需要的形状。然后冷却模具,脱模得到罐体的一种塑料加工工艺。4 总论4.1 总则4.1.1 除应符合本部分的规定外,罐体的设计、制造、试验方法、出厂检验、涂装与标志标识及定期检验项目等安全技术要求还应符合国家有关法令、法规和规章的规定。4.1.2 设计、制造单位应按国家有关条例的规定取得相应资质后,方可进行罐体的设计和制造。4.1.3 配装符合本部分要求的罐体的罐车应符合GB 20300的有关规定。4.2 职责4.2.1 设计单位4.2.1.1 设计单位应对设计文件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负责。4.2.1.2 罐体的设计文件至少应包括下列内容:a) 设计计算书(包括罐体强度计算、罐体容积计算、支座及局部应力计算等);b) 设计图样(包括总图、罐体图、管路图等);c) 设计说明书;d) 使用说明书。4.2.1.3 设计总图至少应注明下列内容:a) 产品名称、型号;b) 底盘型号、发动机功率、满载总质量、整备质量、轴载质量、最大允许充装量、罐车外廓尺寸、罐体尺寸、罐体设计总容积、有效容积及分仓容积等主要技术特性参数;c) 罐体设计代码、设计压力、设计温度、充装介质、焊接接头系数、腐蚀裕量和单位容积充装量等主要设计参数;d) 罐体安全附件的规格和性能要求;e) 罐体气密性试验要求;f) 罐车产品铭牌的位置。4.2.1.4 罐体图至少应注明下列内容:a) 产品名称;b) 设计代码、设计压力、设计温度、充装介质、焊接接头系数、腐蚀裕量和单位容积充装量等设计参数;c) 罐体主体材料牌号、规格及要求;d) 几何尺寸、设计总容积及分仓容积;e) 封头和筒体设计厚度;f) 制造要求;g) 热处理要求;h) 无损检测要求;i) 防腐蚀处理要求;j) 耐压试验要求。4.2.2 制造单位4.2.2.1 制造单位应按经规定程序批准的设计图样进行制造,如需要对原设计进行修改,应取得原设计单位同意修改的书面证明文件,并对改动部位作详细记录。4.2.2.2 制造单位在制造过程中和完工后,应按本部分和设计图样的规定对罐体(车)进行各项具体检验、检测和试验,出具检验、检测和试验报告,并对报告的正确性和完整性负责。4.2.2.3 制造单位至少应保存下列文件备查,且保存期一般不得少于七年。a) 制造工艺图或制造工艺卡;b) 材料证明文件及材料表;c) 焊接工艺记录;d) 安全附件的检验记录;e) 标准中规定制造厂选择项目的记录;f) 无损检测报告;g) 制造过程中及完工后的检验、检测和试验报告;h) 设计图和竣工图(至少包括总图、罐体图和管路图等);i) 产品使用说明书;j) 产品质量证明书。5 材料5.1 一般要求5.1.1 罐体用材料(包括衬里材料)应当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能、力学性能及相应的工艺性能,并能满足罐体的制造、检验及安全使用等基本要求。5.1.2 罐体用材料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5.1.3 与介质接触的罐体材料(包括衬里材料)不应与装运介质发生危险化学反应,从而避免降低材料强度或形成危险化合物。5.1.4 罐体用材料应与罐内装运介质相容,其腐蚀速率应不大于0.5mm/年,且满足罐车在使用中所遇到的各种工作和环境条件。5.1.5 装运附录A中介质的罐体,其材料可参考附录B选用。5.1.6 所有用于制造罐体的材料均应进行进厂资料验收和检验,并应达到本章规定的技术要求。5.2 滚塑罐体用材料采用滚塑工艺的罐体所采用的聚乙烯原料应满足表1的要求。表1 滚塑工艺罐体用聚乙烯的技术要求项目指标值试验方法密度 g/cm30.934GB/T 1033熔体流动速率 g/10min43GB/T 3682拉伸屈服强度 MPa15GB/T 1040屈服伸长率 %25GB/T 1040断裂伸长率 %200GB/T 1040维卡软化温度 80GB/T 16335.3 焊接罐体用板材5.3.1 硬聚氯乙烯板材硬聚氯乙烯板材应满足GB/T 4454中对工业用A类的规定。5.3.2 聚丙烯板材聚丙烯板材应满足表2的要求。表2 聚丙烯板材的技术要求项目指标值试验方法密度 g/cm30.934GB/T 1033拉伸屈服强度 g/cm325GB/T 1040屈服伸长率 %8GB/T 1040拉伸弹性模量 MPa1 100GB/T 1040冲击强度(缺口) kJ/m215GB/T 1043维卡软化温度 80GB/T 16335.4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罐体用材料5.4.1 增强材料5.4.1.1 增强材料应采用无碱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制造。5.4.1.2 无碱无捻玻璃纤维纱应符合GB/T 18369的规定。5.4.1.3 无碱玻璃纤维制品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5.4.2 热固性树脂5.4.2.1热固性树脂包括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乙烯基酯树脂和酚醛树脂等。热固性树脂应符合如下规定:a) 聚酯树脂应符合GB/T 8237的规定;b) 环氧树脂应符合GB/T 13657的规定;c) 其他树脂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5.4.2.2内衬层树脂可采用间苯型不饱和聚酯树脂、乙烯基酯树脂、双酚型树脂等性能与装运介质相容的树脂。5.4.2.3 树脂的力学性能应达到下列要求:a) 内衬层树脂应满足GB/T 8237的要求,其拉伸性能应达到表3的要求。表3 内衬层树脂的拉伸性能要求项目指标值试验方法拉伸强度 MPa60GB/T 2568拉伸弹性模量 GPa2.50GB/T 2568断裂伸长率 %3.5GB/T 2568 b) 结构层树脂应满足GB/T 8237的要求,其拉伸性能应达到表4的要求。表4 结构层树脂的拉伸性能要求项目指标值试验方法拉伸强度 MPa60GB/T 2568拉伸弹性模量 GPa3.0GB/T 2568断裂伸长率 %2.5GB/T 2568热变形温度 70GB/T 1634.15.4.3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罐体材料的力学性能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罐体结构层材料的力学性能应符合表5及表6的要求表5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筒体结构层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低值层板方向拉伸强度/ MPa环向90轴向45 表6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封头结构层材料的力学性能最低值层板厚度/ mm拉伸强度/ MPa5.0以内605.06.5836.510.09310.0以上1085.5 罐体用管材、焊材等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5.6 罐体用材料采用国外材料时,应符合下列要求:a) 应选用国外有关标准或规范允许使用的,且国外已有使用实例的材料,其使用范围应符合材料生产国相应标准或规范的规定,并有该材料的质量证明书。b) 制造单位首次使用前,应按相关标准或规范对材料的化学成分、力学性能进行复验,满足使用要求后,才能投料制造。c) 技术要求应不低于国内相应材料的技术指标;当不符合国内相应材料的技术指标时,应通过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技术评审。6 设计6.1 基本要求6.1.1 一般要求6.1.1.1应选用国家主管部门批准的定型底盘,定型底盘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规定,且有必要的技术资料和产品合格证等质量证明文件。6.1.1.2 罐体(车)用外购件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并有供应商提供的合格证明,装配时应选用经检验合格的零部件。6.1.1.3 车辆的尺寸参数和质量参数均应符合GB1589的规定。6.1.1.4 罐体设计时,应根据底盘、罐体和附件等参数,计算整车在空载和满载两种工况下的轴载质量,且不大于底盘或半挂车允许的总质量和轴载质量。6.1.1.5 车辆满载时,同一车轴的轮胎接地点外侧间距与质心高度的比值不得小于0.9。6.1.1.6 罐体及罐体上的管路及管路附件不得超出车辆的侧面及后下部防护装置,罐体后封头及罐体后封头上的管路和管路附件与后下部防护装置的纵向距离不得小于150 mm。6.1.1.7 附录A以外的液体危险货物,其罐体设计可参照本章执行,但需经全国锅炉压力容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进行技术评审。6.1.2 防火要求6.1.2.1车辆驾驶室内应配备一个干粉灭火器,在车辆两侧应配备与装运介质性能相适应的灭火器或有效的灭火装置各一个,灭火器或灭火装置应固定牢靠、取用方便。6.1.2.2车辆发动机排气装置应采用防火型或在出气口加装排气火花熄灭器,且排气管出口应安装到车身前部,排气火花熄灭器应符合GB 13365的规定。6.2 罐体设计6.2.1 一般规定6.2.1.1 罐体的横截面一般宜采用圆形,其设计应符合本章的规定;对于非圆形截面罐体,其设计应符合附录C的规定;罐体横截面形状的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a) 试验压力不低于0.1 MPa的罐体应采用圆形截面;b) 试验压力低于0.1 MPa的罐体可采用圆形、椭圆形截面。6.2.1.2 罐体的封头宜采用标准椭圆形封头或碟形封头。碟形封头球面部分的内半径应不大于封头的内直径,过渡区的半径不小于封头内直径的10%,且不小于封头厚度的3倍。6.2.1.3 特殊需要的情况下可采用凸面受压的椭圆形封头,但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及稳定性。6.2.1.4 罐体的设计压力应不小于最高工作压力。6.2.1.5 确定计算压力时,除应考虑罐体所装运介质的工作压力外,还应考虑罐体在正常的运输和装卸时所产生的静态、动态和热负荷等最大综合载荷。6.2.1.6 塑料焊接罐体的对接焊接接头应采用双面焊或相当于双面焊的全焊透结构,封头与筒体的连接应采用全焊透对接结构。6.2.2 罐壁结构要求6.2.2.1 塑料制罐体的罐壁应是同一种塑料板材。6.2.2.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罐体的罐壁应是复合层结构,且符合以下规定:a) 从内到外依次为内表面层、内层、强度层和外表面层四层组成。其中内表面层厚度为0.250.5mm,内层厚度不小于2mm。内表层和内层总称为内衬层,总厚度不小于2.5mm。强度层厚度由设计计算确定。外表面层厚度为0.20.5mm。b) 内表面层由玻璃纤维表面毡和热固性树脂制成,其中树脂质量含量为80%90%;内层由切断的玻璃纤维原丝或其制品和热固性树脂制成,其树脂质量含量为68%78%;强度层由玻璃纤维及其制品和 热固性树脂制成,其树脂质量含量为25%50%;外表面层由玻璃纤维表面毡和热固性树脂制成,其树脂质量含量为不低于70%。c) 罐壁中的内衬层也可以采用热塑性塑料板材制成,其厚度应控制在2.5mm4.0mm之间。6.2.3 载荷6.2.3.1 罐体的设计应考虑下列载荷:a) 内压、外压或最大压差;b) 装载量达到最大装运质量时的液柱静压力;c) 运输时的惯性力;d) 支座与罐体连接部位或支承部位的作用力;e) 连接管道和其他部件的作用力;f) 罐体自重及正常工作条件下或试验条件下装运介质的重力载荷;g) 附件及管道、平台等的重力载荷;h) 温度梯度或热膨胀量不同引起的作用力;i) 冲击力,如由流体冲击引起的作用力等。6.2.3.2 设计时,罐体在运输工况中所承受的静态力按下列原则确定:a) 纵向:最大充装质量乘以两倍的重力加速度;b) 横向:最大充装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c) 垂直向上:最大充装质量乘以重力加速度;d) 垂直向下:最大充装质量(包括重力作用的总负荷)乘以两倍的重力加速度。注:上述载荷施加于罐体的形心,且不造成罐内气相空间压力的升高。6.2.4 设计压力和计算压力6.2.4.1 罐体的设计压力取下列工况中的较大值:a) 设计温度时介质的饱和蒸汽压;b) 运输工况中有惰性气体封罐保护时,封罐压力与设计温度时介质的饱和蒸汽压之和; c) 充装、卸料时的最大工作压力。6.2.4.2 罐体的计算压力应取下列a)、b)、c)的最大值或a)、b)、d)的最大值:a) 设计温度时介质饱和蒸汽压与封罐压力,以及6.2.3.2所列静态力而产生的等效压力之和,等效压力应不小于0.035MPa;b) 附录A中罐体设计代码已规定的试验压力;c) 当附录A中罐体设计代码第二部分为G时,表示盛装50时饱和蒸汽压(绝压)不超过0.11 MPa的介质,其计算压力应按下列原则确定:采用重力卸料的,应取罐体底部装运介质的两倍静态压力或两倍静态水压力的较大值;采用压力充装或压力卸料的,应取充装压力或卸料压力较大值的1.3倍。d) 附录A中罐体设计代码第二部分已给定最小计算压力的数值时,应不低于按如下原则确定的计算压力数值:对装运50时饱和蒸汽压超过(绝压)0.11MPa,但不大于0.175 MPa的介质,计算压力应取充装或卸料压力较大值的1.3倍,且取其与0.15 MPa的较大值。对装运50时饱和蒸气压(绝压)大于0.175MPa,但小于0.2MPa的介质,计算压力应取充装或卸料压力较大值的1.3倍,且取其与0.4 MPa的较大值。6.2.5 外压校核6.2.5.1 当未装真空阀、呼吸阀时,罐体外压稳定性校核压力至少应高出罐体内压力0.04 MPa。6.2.5.2 当装有真空阀,但未安装呼吸阀时,罐体外压稳定性校核压力至少应高出罐内压力0.021 MPa。6.2.5.3 当装有呼吸阀时,可免罐体外压稳定性校核。6.2.6 设计温度罐体的设计温度应按以下要求确定:a) 罐体结构为裸式或带遮阳罩的,其设计温度为50。b) 罐体结构有保温层的,设计温度应不小于罐体可能达到的最高工作温度。c) 罐体设计温度的确定应考虑环境温度的影响。6.2.7 许用应力6.2.7.1 塑料板材许用应力见表7。表7 塑料板材许用应力塑料板材种类在下列温度下的许用应力 / MPa233035404550聚乙烯2.142.132.121.961.811.66聚氯乙烯7.016.996.956.445.935.45聚丙烯3.513.493.483.222.972.73注:中间温度的许用应力,可按本表的数值用内插法求得。6.2.7.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许用应力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许用应力在材料允许的使用温度范围内无变化,并分为如下三项:a) 筒体环向许用应力 ;b) 筒体轴向许用应力 ;c) 封头许用应力 e 。 注: 封头的环向和轴向拉伸强度通常较为接近。若在封头铺层设计时确定两个方向拉伸强度有明显差异时应分别确定两个方向的强度和许用应力,然后分别确定计算厚度。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许用应力应分别根据罐体环向和轴向拉伸性能和封头的拉伸性能取下列情况中的较小值:a) 0.001E,E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板的环向拉伸弹性模量;b) 0.1sul,sul为玻璃纤维增强塑料板的环向拉伸强度。6.2.8 焊接接头系数焊接接头系数 应根据塑料焊接罐体焊接接头型式确定a) 双面焊对接接头,0.5;b) 单面焊对接接头,0.4。6.2.9 腐蚀裕量6.2.9.1 材料的腐蚀裕量应由设计单位确定或由用户提供,且满足下列要求:a) 有腐蚀或磨损的零件,应根据预期的罐体设计寿命和介质对材料的腐蚀速率确定;b) 罐体各组件的腐蚀程度不同时,可采用不同的腐蚀裕量;c) 塑料制罐体,设计时考虑的腐蚀裕量一般应不小于2m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罐体可不考虑材料的腐蚀裕量。6.2.10 介质6.2.10.1 危险货物分类应符合GB 6944的规定;6.2.10.2 介质的品名及编号应符合GB 12268的规定;6.2.10.3 介质的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的划分应符合HG 20660的规定;6.2.10.4 常见介质见附录A。6.2.11 罐体允许最大充装量6.2.11.1 罐体允许最大充装量应按下式计算: W = v V (1)式中:W 罐体允许最大充装量,t;v 单位容积充装量,t/m3,按下列原则确定:应按罐体设计温度下,其罐内至少留有5,且不大于10%的气相空间及该温度下的介质密度来确定。V 罐体有效容积,m3。6.2.11.2 罐体允许最大充装量应不大于罐车的额定载质量。6.2.12 罐体计算厚度 6.2.12.1 罐体计算厚度按下式计算:=pc Di/(2t) (2)式中: 罐体计算厚度,mm;pc 计算压力,MPa;Di 罐体内直径,mm;t 设计温度下罐体材料许用应力,MPa;许用应力按6.2.7选用,其中对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罐体,应选用按环向拉伸强度确定的许用应力 或通过层板设计确定,并最后通过试验验证。 焊接接头系数,按6.2.8采用。若采用非焊接工艺制造罐体时,取 = 1.0。6.2.12.2 对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罐体,其罐体计算厚度除按上述(2)式计算外,还应按下式计算,并取其(2)式和(3)式的较大值作为罐体的计算厚度: 1=pc Di/(4) (3)式中:1 罐体计算厚度,mm; 设计温度下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筒体材料轴向许用应力,MPa;许用应力按6.2.7中按轴向拉伸强度确定的许用应力或通过层板设计确定,并最后通过试验验证。6.2.13 罐体最小厚度6.2.13.1 在任何情况下,罐体最小厚度应不小于6.2.13.2的规定,且不包含材料厚度负偏差、腐蚀裕量以及加工制造过程中的工艺减薄量。6.2.13.2 最小厚度应符合表 8 的规定。 表8 罐体最小厚度 罐体的直径DN / mm最小厚度2 / mm 聚乙烯聚氯乙烯聚丙烯玻璃钢1600DN9008.35.99.74.8900 DN120011.57.813.54.81200 DN150014.69.717.44.81500 DN180017.811.621.24.81800210028.618.2-36.4注:1. 表中玻璃钢即是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玻璃钢的最小厚度为罐壁总厚度。2. 表中给出的罐体最小厚度是基于聚乙烯采用滚塑工艺制造,聚氯乙烯和聚丙烯是采用焊接工艺制造而得出的。 3. 聚丙烯罐体最大公称直径应不大于2100 mm。 6.2.14 封头的厚度6.2.14.1 封头的厚度应不小于相应罐体的厚度。6.2.14.2 椭圆形封头的计算厚度按下式计算:e=Kpc Di/(2te) (4)式中:e 封头计算厚度,mm;pc 计算压力,MPa;Di 封头内直径,mm;te 设计温度下封头材料许用应力,MPa;许用应力按6.2.7选用;其中对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制封头,应选用按封头拉伸强度确定的许用应力te或通过层板设计确定,并最后通过试验验证。 焊接接头系数,按6.2.8采用。若采用非焊接工艺制造罐体时,取 = 1.0。 K形状系数,按式(5)确定。 (5)其中:hi为封头内壁曲面高度,mm。当 Di/2hi =2 时,为标准椭圆形封头。注:其他形式的封头计算厚度可按照HG 20640-1997塑料设备相应部分计算确定。6.2.15 罐体设计厚度6.2.15.1 塑料罐体设计厚度应取下列情况的较大值:a) 罐体计算厚度与腐蚀裕量之和;b) 罐体最小厚度与腐蚀裕量之和。6.2.15.2 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罐体设计厚度应取下列情况的较大值:c) 罐体计算厚度与罐壁内层和外保护层厚度之和;d) 罐体最小厚度。6.2.16 罐体隔仓板、防波板的设置6.2.16.1 为满足罐体外压稳定性要求,当罐体的隔仓板、防波板、外部或内部加强圈等作为加强件使用时,其设置应满足如下要求:a) 加强件的垂直截面,连同罐体的有效加强段,其组合截面抗弯刚度应不小于式(6)的计算结果; EI = 16.48D02LS (6)式中:EI 为组合截面抗弯刚度,N.mm2;D0 为罐体外直径,mm;LS 为相邻加强部件间距离或加强部件到封头高度三分之一处的距离,取两者中较大值,m。注:按式(6)的计算结果对应的是罐体承受0.04MPa的外压,当承受外压的数值减小时,相应的EI可成比例减小。6.2.16.2 隔仓板、防波板的设置至少应满足下列条件之一:a) 塑料罐体内相邻二个加强部件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000mm,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罐体内相邻二个加强部件之间的距离不超过1500mm,并应与罐体支座位置相对应;b) 相邻二个隔仓板或防波板之间隔开的罐体几何容积对于塑料罐体不大于3m3,对于玻璃纤维增强塑料罐体不大于4m3,隔仓板或防波板的厚度不小于罐体壁厚;6.2.16.3 防波板有效面积应大于罐体橫截面积的40,且上部弓形面积小于罐体横截面积的20%;6.2.16.4 防波板设置应考虑方便操作或检修人员进出;6.2.16.4 隔仓板、防波板与罐体的连接应牢固可靠。6.2.17 人孔设置6.2.17.1 罐体至少应设置一个人孔,一般可设在罐体顶部。6.2.17.2 人孔宜采用公称直径不小于500mm的圆孔。6.2.17.2 对多仓罐体,人孔设置还应考虑方便操作、检修人员进出各仓。6.2.18 局部应力校核 罐体与支座的连接部位应进行局部应力校核,其罐体的局部应力应不大于罐体材料的许用应力。6.2.19 耐压试验和气密性试验6.2.19.1 罐体耐压试验一般采用液压试验。对因结构或介质等原因,以及运行条件不允许残留试验液体的罐体,可按设计图样要求采用气压试验。6.2.19.2 罐体耐压试验压力按如下规定:a) 罐体的液压试验压力应按表A.1的规定选取;b) 当表A.1中试验压力为G时,耐压试验压力按罐体的计算压力选取;c) 罐体气压试验压力为罐体设计压力的1.15倍,且不应低于0.042MPa。6.2.19.3 罐体应进行气密性试验,试验压力为罐体的设计压力,且不低于0.036MPa。 6.2.20 其他要求6.2.20.1 罐体上部的部件应设置保护装置,以防止因碰撞、翻车造成损坏,可设置为加强环或保护顶盖、横向或纵向构件等。6.2.20.2 保温层的设置不应妨碍装卸系统及安全阀等附件的正常工作及维修。6.3 连接设计要求6.3.1 罐体与底盘间应采用鞍形支座支撑,鞍形支座对应的圆心角应不小于120。6.3.2 鞍形支座采用金属板材制作,应有足够的刚度和强度,且能承受不小于纵向2mg、垂直向下2mg、横向1mg、垂直向上1mg惯性力的作用(其中m为罐体、附件与装运介质的质量之和)。6.3.3 鞍形支座的制作改造应符合相应底盘改装手册的要求。设计时应避免上装部分的布置对底盘车架造成集中载荷,并尽可能将其转化为均布载荷,以改善受力状况。6.3.4当车架需加长时,加长部分用材料应考虑其可焊性。6.3.5应避免在车架应力集中的区域内进行钻孔或焊接。6.3.6罐体纵向中心平面与底盘纵向中心平面之间的最大偏移量应不大于6 mm。6.3.7在罐体和支座之间应设置橡胶衬垫材料,其宽度应大于鞍形支座与罐体接触的垫板宽度。6.3.8 鞍形支座上部连接罐体用的抱箍采用金属板材制作,应具有足够的强度。6.3.9在罐体和抱箍之间应设置橡胶衬垫材料,其宽度应大于抱箍金属板的宽度。6.3.10 支座、抱箍及连接件应作防腐处理。6.3.11 抱箍与支座间的连接应采用螺栓连接,并留有可调节张紧程度的间隙。连接部分的设计应牢固、可靠,连接螺栓的性能等级应不低于8.8级。6.3.12 应设置防止罐体纵向窜动的装置。6.4 安全附件和承压元件6.4.1 一般要求6.4.1.1 罐体安全附件包括通气阀装置、内置切断阀、液位计、温度计和压力表等。各安全附件应有产品合格证书和质量证明书。6.4.1.2 罐体承压元件包括装卸阀门、装卸软管和胶管等。各承压元件应有产品合格证书和质量证明书。6.4.1.3 安全附件和承压元件应按其装运介质特性要求设置,与装运介质接触的材料应与介质相容。6.4.1.4 安全附件和承压元件的安装应不影响罐体的使用功能,且能方便检测、维护和更换。6.4.1.5 安全附件和承压元件应符合相应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的规定。6.4.2 通气阀装置设置6.4.2.1 通气阀装置应设置在罐体顶部,每个罐体的前、后部位至少各设置一个通气阀装置,其通径应大于25 mm。6.4.2.2通气阀装置应能防止任何异物的进入,出口应向下,并比顶部装卸口至少高100mm。6.4.2.3通气阀装置应有清晰、永久的标记;6.4.2.4通气阀装置平时应处于关闭状态。6.4.3 内置切断阀6.4.3.1 内置切断装置应动作灵活、性能可靠、便于检修,其操纵机构应可靠联接到罐体外部。6.4.3.2 内置切断阀的设置应尽可能靠近罐体的根部,不应兼作它用,在非装卸状态时内置切断阀应处于闭合状态。6.4.3.3 内置切断阀应能防止因任意冲击或意外动作所致的无意识打开。6.4.3.4 内置切断阀的启闭应方便人员安全操作。6.4.4 装卸软管6.4.4.1 软管与介质接触部分应与介质相容。6.4.4.2 软管与快装接头的连接应牢固、可靠。6.4.4.3 软管在承受4倍罐体设计压力时不应破裂。6.4.4.4 软管不应有变形、老化及堵塞等问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北京知识付费培训平台课件
- 物流企业营销考试模拟题+答案
- 2025年炼钢厂连铸操作工岗位技能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2024年公考时政常考题50道及答案
- 中级钳工应知试题及答案
- 音乐知识考核试题及答案
- 海姆立克急救法测试题(附答案)
- 2025全国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竞赛知识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突发事件应对法》知识考试题库(含答案)
- (2025)班组级安全培训考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成长赛道法律专业
- 淤泥固化施工方案
- 苏教牛津译林版小学英语六年级上册单词背诵默写本
- 2024年10月河北保定市市直政府序列事业单位公开选调工作人员45名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防水施工组织设计方案
- 2025年宏信证券有限责任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舆情知识培训课件
- 2024超药品说明书用药目录-2024广东省药学会20240613
- 2024北京东城区高三(上)期末生物试题和答案
- 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报告
- 细胞学科普讲座模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