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痞证证治.ppt_第1页
课件:痞证证治.ppt_第2页
课件:痞证证治.ppt_第3页
课件:痞证证治.ppt_第4页
课件:痞证证治.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痞证证治,中医学院临床基础教研室,痞证的病因病机,【原文】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151),患者,脉浮而紧-有太阳伤寒之脉,宜汗解 而复下之-反用下法,是为误治 紧反入里-在表之邪,反而内陷 则作痞-表邪内陷于心下,痞满不舒 按之自濡 -无形之气相结,按之柔软不痛 但气痞耳-此仅是气机窒塞不通而已,分析,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原文】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154),患者,证候:心下痞-热聚胃脘,痞塞不舒 按之濡-无形邪热,壅滞心下,不硬不痛 脉:关上浮-关主中焦,浮为阳盛,鼓动气血 治疗:大黄黄连泻心汤-泻热消痞,分析,【原文】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164),附子泻心汤证,【原文】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155),患者,证:心下痞-热壅胃滞 恶寒汗出-表阳不足,卫外不固 治:附子泻心汤-泻热痞,固表阳,分析,半夏泻心汤证,伤寒五六日,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已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大陷胸汤主之;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中与之,宜半夏泻心汤。(149),伤寒,病程:五六日 少阳证:呕而发热,柴胡证具-应与小柴胡汤 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 虽已下之,不为逆-体质较强,误下其证未变 必蒸蒸而振,发热汗出-得战汗而解,(续),误下后证未变,分析,心下满-表邪内陷,水热互结于心下 硬满-水热结实,硬满疼痛 诊断-此为结胸 治疗-大陷胸汤,误下后变为结胸,满而不痛-误下邪陷,寒热滞于心下而不痛 论断-此为痞 治疗 柴胡不中与之 宜半夏泻心汤-除热散寒,消痞调中,误下后变为痞证,胃虚痰扰 胃热气逆-呕 中焦斡旋失司 心下痞 气化不利 脾寒下利-下利 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生姜泻心汤证,【原文】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157),伤寒,病史:汗出解之后-汗不如法,或失于调理 病机:胃中不和-脾胃虚弱,外邪内陷,阻于中焦 主证:以下痞硬-气滞于心下,痞硬不舒 干噫食臭-谷食不消,饱嗳腐臭 胁下有水气-水气上逆,胁膈满闷 腹中雷鸣-气水相搏,肠鸣有声 下利-中虚失运,水份偏渗大肠,治疗:生姜泻心汤-散水消痞,补中和胃,分析,2019/8/30,15,可编辑,医案选录,岳美中医案:胡某某,男性。患慢性胃炎,自觉心下有膨闷感。经年累月当饱食后嗳生食气,所谓“干噫食臭”;腹中常有走注之雷鸣声,形体瘦削,面少光泽。认为是胃机能衰弱,食物停滞,腐败产气,增大容积,所谓“心下痞硬”;胃中停水不去,有时下走肠间,所谓“腹中雷鸣”。,以上种种见症,都符合仲景生姜泻心汤证,因疏方予之: 生姜12克,炙甘草9克,党参9克,干姜3克,黄芩9克,黄连3克(忌用大量),半夏9克,大枣4枚(擘)。以水8盅,煎至4盅,去渣再煎,取2盅,分2次温服。 服一周后,所有症状基本消失,唯食欲不振,投以加味六君子汤,胃纳见佳。 (岳美中医案集1978,46),甘草泻心汤证,【原文】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158),伤寒中风,误治:医反下之 主证: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肠胃阳虚, 寒水下迫,无腐熟之功 腹中雷鸣-水阻气击 心下痞硬而满-表邪内陷,聚于心下 干呕-胃虚气逆 心烦不得安-火热上炎 再误治:复下之-其痞益甚 治疗:甘草泻心汤-补虚和胃,降逆消痞,分析,旋覆代赭汤证,【原文】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覆代赭汤主之。(161) 旋覆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三两(炙) 半夏半升(洗)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伤寒,治疗经过:发汗,若吐若下-误用吐下祛邪之法 解后-表解,但中虚失运,痰饮内生 证:心下痞硬-痰聚心下,痞闷硬胀 噫气不除-肝胃气逆 治:旋复代赭汤-益气和中,平肝降逆,分析,医案选录,一次带毕业生实习,某学生治一妇人,病心下痞而嗳气频作,断为痰气上逆,予旋覆代赭汤,服药不见效,因而请我为之诊治。我全面地检查了病人,.断定该生诊断无误,用方也对,但为何不效了细审其方,发现代赭石用了30克,生姜却只用3片。遂改生姜为15克、代赭石为6克,再服果然见效。 -伤寒论通俗讲话,水痞证,【原文】 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即愈。(156),赤石脂禹余粮汤证,【原文】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159) 赤石脂一斤(碎) 太一禹余粮一斤(碎) 上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伤 寒,治疗经过:服汤药-误用攻下,阳伤邪陷 症状:利不止,心下痞硬-下后损伤脾胃,寒热 错杂于中,升降失常 治法:寒温并用,补中消痞-甘草泻心汤 服后反应:下利仍不止 -病重药轻 正治:加大剂量,继续服用 误治:医者误认邪实,投以泻下-里阳更伤, 关门不固-利不止 治当:涩滑固脱-赤石脂禹余粮汤,(续后),分析,误治:温中散寒-投以理中汤 药后:利益甚 辨证: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理中汤为 补中之剂,此利为下焦失固,药证不符。 治法:收涩固脱 方药:赤石脂禹余粮汤 若服后仍不止:水湿偏渗大肠 治法:利小便实大便-五苓散化裁,(续前),黄连汤证,【原文】 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173) 黄连三两 甘草三两(炙) 干姜三两 桂枝三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