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ppt_第1页
课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ppt_第2页
课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ppt_第3页
课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ppt_第4页
课件:感受器和感觉器官.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觉器官的功能,复习提问:,简述小肠的消化液有几种? 作用分别是什么?,想一想你吃饭的情景,当时你都感觉到什么? 你能说出上述感觉是如何产生的吗?分别来自身体的哪个部位?这些感觉对你完成就餐活动有什么意义?,主要教学内容,第一节 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感受器及其一般生理特性,第一节,通过什么感受到的?,什么是感受器?,感受器、感受器官的定义,感受器(receptor),动物体表、体腔或组织内能接受内、外环境刺激,并将之转换成神经冲动过程的结构。,感受器的分类,感 受 器 与 感 觉 器官 区 别,结构功能高度分化的感受细胞,+,非神经性附属结构,=,感觉器官,图:眼睛与美丽风景。,图:耳和诱人旋律。,感受器官的定义,感受器官(sense organ),高等动物中最重要的感觉器官,如眼、耳、前庭、嗅、味等器官,都分布在头部,称为特殊感官。,二、感受器的一般生理特性 1.适宜的刺激 (1)适宜刺激: 一种感受器通常只对某种特定形式的能量变化最敏感。 (2)意义: 使一种感受器仅向中枢传递一种刺激信息,眼:电磁波 耳:机械振动,2.感受器的换能作用,中枢: 美女拉梁祝,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刺激转变为传入神经的动作电位,刺激过渡性的电变化(局部电位) 达到阈电位传入神经产生动作电位,3.感受器的编码作用 刺激所包含的环境变化信息如何转移到传入动作电位的序列中。,电报怎样发出?,编码哪些内容?,刺激性质的编码作用,刺激强度的编码作用,蛙肌梭中刺激强度的编码模式图,生理学感觉器官的功能,4.感受器的适应现象,用固定强度的刺激作用于感受器时,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位的频率逐渐减少的现象。,很快适应新环境、有利于接受新事物,第二节 眼的视觉功能,视物依靠眼睛的哪部分?,眼球,折光系统,感光系统,眼球的结构组成,产生视觉,外界光线投射到视网膜的途径?,(一)眼的折光系统 光线 角膜 房水 晶状体 玻璃体 (视网膜),传到视网膜的光线如何被感受呢?,折光成像,二、视觉的产生,(二)眼的感光系统,感光换能,视网膜,大脑皮层,二、视觉的产生,(三)视觉的产生,可见光,眼的折光系统,折射成像,视网膜的感光系统,换能作用,视觉中枢视觉,感受器电位视神经AP,远处的高山,近处的小鸟,为什么无论较近还是较远的物体,正常人都能看清?,晶状体调节 瞳孔调节 双眼会聚,由于晶状体的曲率半径可以随机体的需要而改变,所以,晶状体在眼的折光系统中起重要作用。,聚焦平面,来自远处光线(平行光线),来自6m以内的光线,焦点,球形界面的折光规律,2019/8/31,36,可编辑,(一)正常眼 1.远处物体-无需调节 反射的光线经过晶状体的折射后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上,三、眼的折光系统的调节,(1)晶状体调节 晶状体曲率(晶状体变凸)折光能力物像前移(于视网膜上).,2.看近处物体-需要调节,晶状体调节,物像落在视网膜后,视物模糊,皮层-中脑束,中脑正中核,动眼神经副交感核,睫短N,睫状肌收缩,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前后凸,折光能力,物像落在视网膜上,持续高度紧张睫状肌痉挛近视 弹性老花眼,调节前后晶状体的变化,晶状体调节的能力有一定的限度。这个限度用近点(能看清物体的最近距离)表示。,近点越近,说明晶状体的弹性越好。,不同年龄的调节能力,老视:晶状体弹性弱,调节能力降低,视近物瞳孔缩小减少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增加清晰度,(2)瞳孔调节,瞳孔小,景深大,瞳孔大,景深小,图:瞳孔的调节示意图。,当双眼凝视一个向前移动的物体时,两眼球同时向鼻侧会聚的现象称为眼球会聚。,(3)眼球会聚,意义:使物像分别落在两眼视网膜的对称点上,使视觉更加清晰和防复视的产生。,正常眼(正视眼) 通过调节,可以分别看清远、近不同的物体。,清晰影像,非正视眼 若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或眼球的形态异常,平行光线不能在视网膜上清晰成像,称为屈光不正(非正视眼),近视,矫正,晶状体曲度过大或眼球前后径过长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二)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近视眼,远视,矫正,晶状体曲度过小或眼球前后径过短使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后方,(二)眼的折光能力异常 -远视眼,原因:角膜或晶状体的表面不呈正球面,曲率半径不同,入眼的光线在各个点不能同时聚焦于一个平面上, 视网膜上的物像不清晰或变形,从而视物不清或视物变形。 矫正:配戴适当的柱面镜,在曲率半径过大的方向上增加折光能力。,(二)眼的折光能力异常-散光眼,(二)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 1. 视杆系统(晚光觉系统) 感光物质:视紫红质,感弱光。 视紫红质:11-顺视黄醛和视蛋白组成。 维生素A是合成11-顺视黄醛的原料。 作用:晚光觉(暗视觉) 2. 视锥系统 (昼光觉系统) 感光物质:视锥色素,感强光和颜色。 视锥色素:因视蛋白不同,分为红敏、绿敏和 蓝敏色素,故分为三种视锥细胞,分 别感红、绿、蓝光。 作用:昼光觉(明视觉)与色觉,视杆细胞与视锥细胞结构与功能的比较,光感受器: 人眼视网膜内存在4种光感受器,每一种光感受器内部含有一种特殊的视色素 。 1种视杆细胞、3种视锥细胞 构成: 1个生色基团视黄醛(维生素A衍生物) 视色素蛋白(视蛋白),黄斑与视神经乳头,黄斑 视网膜有一浅黄色区域,中央有一小凹称中央凹,此处视网膜最薄,只有视锥细胞,是视觉最敏感区域 。 视神经乳头 视神经纤维及血管穿出眼球的部分,此处缺乏视细胞,故又称盲点。,知识延伸:黄斑变性,在西方国家,黄斑变性是造成50岁以上人群失明的主要原因,在美国黄斑变性导致的失明比青光眼、白内障和糖尿性视网膜病变这三种常见病致盲人数总和还要多。,长期反复光照后,黄斑部对光的损伤易感性增加,尤其波长为400500纳米的蓝光,能够产生较强的光毒性作用。因此要提倡对光损伤的防护,尽量不要用眼睛直接看太阳、雪地,更不要长时间观看,白天外出应戴墨镜或变色镜,以减少对黄斑的光刺激。,在中国,50岁以上人群中,每5个人就有1人出现黄斑部病变,它已经取代白内障,成老年人失明的第一诱因。,知识延伸:白内障,2. 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视紫红质,视黄醛+视蛋白,光,(1) 视紫红质的光化学反应,暗、视黄醛异构酶,(暗处)弯曲形式11顺式视黄醛, 能与视蛋白结合,但不稳定。 (光照后)伸直形式全反式视黄醛, 不能与视蛋白结合,维生素A是合成视黄醛的原料,维生素A缺乏 视黄醛 视紫红质感受暗光能力 夜盲症,四、视杆细胞的感光换能机制,光 照,视紫红质分解变构,无 光 照,激活盘膜上的传导蛋白(G蛋白),激活磷酸二酯酶,分解cGMPcGMP,cGMP依赖性Na+通道关闭,外段膜Na+内流,感受器电位(超极化型) (60mV ),cGMP含量高,cGMP依赖性Na+通道开放,外段膜Na+持续内流 (内段膜Na+泵泵出Na+),静息电位 (-30-40mv),视锥细胞和色觉-三原色学说,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111白色觉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410红色觉 若红、绿、蓝三种视锥细胞兴奋程度=281绿色觉,五、视锥系统与颜色视觉,细胞受损、发生色觉障碍: 色盲、色弱,色盲,指对某一种或某几种颜色缺乏分辨能力,色盲有红色盲、绿色盲、蓝色盲和全色盲。 (通常将红-绿色盲认为全色盲,因视紫红质也可分辨蓝色),先天性色盲:遗传 后天性色盲:视神经、视网膜损伤,色弱,指对某些颜色的分辨能力比正常人稍差。,某种视锥细胞的反应能力弱;多为后天因素引起。,六、与视觉相关的若干生理现象,视野(visual field),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与各类感光细胞在视网膜中的分布范围有关;与面部结构有关。 特点:白色视野黄蓝色红色绿色; 鼻侧与上方小,颞侧与下方大。,临床意义:可帮助诊断眼部和脑的一些病变。,图:人右眼的视野图。,明适应与暗适应,明适应:从暗处初来到强光下,强光耀眼,稍待片刻才恢复视觉。 产生机制:强光耀眼感是在暗处合成的视紫红质迅速分解的结果。 此后视觉的恢复表明视紫红质重新合成。 暗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